還有一點想問的是
--不知道那些開悟的,或是號稱已經參出我是誰的
其實應該問一下他們--你今天直心了嗎?
修行的問題想請教各位老師!
-
- 文章: 605
- 註冊時間: 週五 1月 07, 2022 3:12 am
Re: 修行的問題想請教各位老師!
其實啊
1靜,定,止會不會帶來直心?
2再回頭反問--直心一定是定,靜,止嗎?
1若是靜,定,止不會帶來直心,那麼要不要乾脆好好睡一覺
可能對你的身心幫助更大
2若不是,那麼直心是甚麼?
以上同理,將靜,定,止改成參禪,開悟
再回答上面1,2的問題
或許會出現一些有趣的答案
1靜,定,止會不會帶來直心?
2再回頭反問--直心一定是定,靜,止嗎?
1若是靜,定,止不會帶來直心,那麼要不要乾脆好好睡一覺
可能對你的身心幫助更大
2若不是,那麼直心是甚麼?
以上同理,將靜,定,止改成參禪,開悟
再回答上面1,2的問題
或許會出現一些有趣的答案
-
- 文章: 4410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
- 文章: 201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03, 2022 11:02 am
Re: 修行的問題想請教各位老師!
阿姜那:在開始念誦之前,先觀察自己的心處在什麼狀態。心在念誦之前,我們的心並沒有沈重感,因為沒有意圖(cetanā)。當念誦時,心就會有沈重,就會聚焦。我們要記住——當念誦時,此類狀態的心出現了。我們並不阻止,但必須做到「如實觀」。
試著修習亦可。誰還未看到?應該看到了。
因此,我們念誦一會兒後,就返回覺知自己的心——心有刻意的成份生起了。我們將瞭解,若刻意的成份過多,就會憋悶;若強迫心快些寧靜下來,也會憋悶。
其實,這些狀態在教導我們——刻意成份至何等程度,才恰好合適於念誦。所運用的原則即是——輕鬆舒服,快樂必然緊隨而至。
試著修習亦可。誰還未看到?應該看到了。
因此,我們念誦一會兒後,就返回覺知自己的心——心有刻意的成份生起了。我們將瞭解,若刻意的成份過多,就會憋悶;若強迫心快些寧靜下來,也會憋悶。
其實,這些狀態在教導我們——刻意成份至何等程度,才恰好合適於念誦。所運用的原則即是——輕鬆舒服,快樂必然緊隨而至。
【苦】與【苦受】是兩者不一樣的思維,修行的訣竅在此
-
- 文章: 4410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修行的問題想請教各位老師!
理一心(見道,開悟) 事一心
7:15
張貼日期:2017/2/10 下午 09:16:00
再看下面這一段,「實報莊嚴土。若憶佛念佛,歷歷分明,行住坐臥唯此一念,無第二念」。這幾句話講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能往生,我們實在講就希望這一生當中做到這一步,生哪裡?生同居土。下面說「不為貪瞋煩惱諸念之所雜亂,是名事一心」。這就是見思煩惱放下,前面講心裡不再有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邪見,沒有了,貪瞋痴慢疑也沒有了,這是事一心,生極樂世界方便有餘土。「事上即得,理上未徹,屬定門攝,未有慧故」。這裡用戒定慧來講,由此可知,生同居土是屬於戒門攝,佛教給我們持戒念佛,那個戒很清淨,戒都做到,這點要緊。我們今天講的紮三個根,這三個根就是戒,這三個根紮好了,為什麼?你就是經上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你有分!你是善男子善女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佛一定來接引你,這個道理要懂。佛念得再好,念得再多,古人講念到什麼程度?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念到這樣的功夫,如果你戒沒有,還是不能往生,為什麼?你不是善男子善女人。這功夫是不是白費?沒有白費,這個功夫是你來生來世的善根,你這一生去不了。什麼時候你能去得了?什麼時候你戒清淨,就去了。這個戒律清淨也屬於念佛三昧,剛剛得三昧,功夫不深,很淺。事一心功夫就深,真的得念佛三昧,他不會為外頭境界所動,所以他有定,但是慧沒開。在本經經題裡面,他清淨心得到,平等心得到,覺沒得到,覺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沒得到,所以他往生生方便有餘土。
「若於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於自本性,忽然契合」。這個契合就是見性,明心見性,放下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無明,無始無明就是起心動念。這個起心動念沒開始,不能說它有開始,不能說它有原因,它沒有原因,這很難體會。世尊在楞嚴會上,用「演若達多迷頭認影」來形容,希望從這個例子裡你能夠體會,你能夠明瞭一個大概,佛說的這些話含義都非常深。「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不住有念,不落無念」。這就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清淨平等覺現前,這就是見性。了知是見,能念所念唯是一心,能念是我、是自己,唯心所現,所念的阿彌陀佛也是唯心所現,一心無二心。不住有念,不落無念,事上有,念佛沒有間斷;理上,理上沒有。理上怎麼沒有?如果我們真正明瞭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你就明白,有沒有念?沒有念,理上沒有。事上呢?事上是相似相續相,相似相續相根本就不存在。為什麼會念?法爾如是,這自然的,沒起心動念。沒起心動念,佛號又不斷,這是什麼?無始無明的習氣。能不能這樣說法?這習氣會不會斷?不會斷。為什麼不會斷?因地裡面曾經發了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所以無念而念,就是這一願的具體現前,這個現前裡頭沒有起心動念,當然沒有分別執著,這個境界不可思議!二邊不著,不住有念是不著有,不落無念是不著空,二邊合一,二邊不見了。有二邊是邊見,二邊沒有了這叫正知正見,佛知佛見。
https://sites.google.com/site/lvdigest/ ... inshiyixin
7:15
張貼日期:2017/2/10 下午 09:16:00
再看下面這一段,「實報莊嚴土。若憶佛念佛,歷歷分明,行住坐臥唯此一念,無第二念」。這幾句話講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能往生,我們實在講就希望這一生當中做到這一步,生哪裡?生同居土。下面說「不為貪瞋煩惱諸念之所雜亂,是名事一心」。這就是見思煩惱放下,前面講心裡不再有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邪見,沒有了,貪瞋痴慢疑也沒有了,這是事一心,生極樂世界方便有餘土。「事上即得,理上未徹,屬定門攝,未有慧故」。這裡用戒定慧來講,由此可知,生同居土是屬於戒門攝,佛教給我們持戒念佛,那個戒很清淨,戒都做到,這點要緊。我們今天講的紮三個根,這三個根就是戒,這三個根紮好了,為什麼?你就是經上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你有分!你是善男子善女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佛一定來接引你,這個道理要懂。佛念得再好,念得再多,古人講念到什麼程度?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念到這樣的功夫,如果你戒沒有,還是不能往生,為什麼?你不是善男子善女人。這功夫是不是白費?沒有白費,這個功夫是你來生來世的善根,你這一生去不了。什麼時候你能去得了?什麼時候你戒清淨,就去了。這個戒律清淨也屬於念佛三昧,剛剛得三昧,功夫不深,很淺。事一心功夫就深,真的得念佛三昧,他不會為外頭境界所動,所以他有定,但是慧沒開。在本經經題裡面,他清淨心得到,平等心得到,覺沒得到,覺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沒得到,所以他往生生方便有餘土。
「若於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於自本性,忽然契合」。這個契合就是見性,明心見性,放下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無明,無始無明就是起心動念。這個起心動念沒開始,不能說它有開始,不能說它有原因,它沒有原因,這很難體會。世尊在楞嚴會上,用「演若達多迷頭認影」來形容,希望從這個例子裡你能夠體會,你能夠明瞭一個大概,佛說的這些話含義都非常深。「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不住有念,不落無念」。這就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清淨平等覺現前,這就是見性。了知是見,能念所念唯是一心,能念是我、是自己,唯心所現,所念的阿彌陀佛也是唯心所現,一心無二心。不住有念,不落無念,事上有,念佛沒有間斷;理上,理上沒有。理上怎麼沒有?如果我們真正明瞭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你就明白,有沒有念?沒有念,理上沒有。事上呢?事上是相似相續相,相似相續相根本就不存在。為什麼會念?法爾如是,這自然的,沒起心動念。沒起心動念,佛號又不斷,這是什麼?無始無明的習氣。能不能這樣說法?這習氣會不會斷?不會斷。為什麼不會斷?因地裡面曾經發了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所以無念而念,就是這一願的具體現前,這個現前裡頭沒有起心動念,當然沒有分別執著,這個境界不可思議!二邊不著,不住有念是不著有,不落無念是不著空,二邊合一,二邊不見了。有二邊是邊見,二邊沒有了這叫正知正見,佛知佛見。
https://sites.google.com/site/lvdigest/ ... inshiyixin
-
- 文章: 4410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修行的問題想請教各位老師!
你問的是真正的重點由 無相不相 » 週四 1月 26, 2023 3:16 pm
見佛性的是誰?
【《普照禪師 修心訣》
http://www.buddhason.org/tripitaka/T48/T48n2020_001.php
三界熱惱猶如火宅。其忍淹留甘受長苦。欲免輪迴莫若求佛。
若欲求佛佛即是心。心何遠覓不離身中。
色身是假有生有滅。真心如空不斷不變。
故云。百骸潰散歸火歸風。一物長靈蓋天蓋地。
嗟夫。今之人迷來久矣。不識自心是真佛。不識自性是真法。
欲求法而遠推諸聖。欲求佛而不觀己心。
若言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堅執此情欲求佛道者。縱經塵劫燒身鍊臂。敲骨出髓刺血寫經。長坐不臥一食卯齋。乃至轉讀一大藏教修種種苦行。如蒸沙作飯只益自勞。
爾但識自心,恒沙法門無量妙義不求而得。故世尊云。普觀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又云。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是知離此心外無佛可成。
過去諸如來只是明心底人。現在諸賢聖亦是修心底人。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願諸修道之人切莫外求。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問。若言佛性現在此身。既在身中不離凡夫。因何我今不見佛性。更為消釋悉令開悟。
答。在汝身中汝自不見。
汝於十二時中。知飢知渴,知寒知熱。或瞋或喜。竟是何物?
且色身是地水火風四緣所集。其質頑而無情。豈能見聞覺知?
能見聞覺知者。必是汝佛性。((見精、見性六和合、一精明))
故臨濟云。四大不解說法聽法。虛空不解說法聽法。只汝目前歷歷孤明勿形段者。始解說法聽法。
所謂勿形段者。是諸佛之法印。亦是汝本來心也。則佛性現在汝身,何假外求。
汝若不信,略舉古聖入道因緣令汝除疑。汝須諦信。
昔異見王問婆羅提尊者曰。何者是佛。尊者曰。見性是佛。
王曰。師見性否。尊者曰。我見佛性。
王曰。性在何處。尊者曰。性在作用。
王曰。是何作用今不見。尊者曰。今見作用王自不見。
王曰。於我有否。尊者曰。王若作用無有不是。王若不用體亦難見。
王曰。若當用時幾處出現。尊者曰。若出現時當有其八。
王曰。其八出現當為我說。
尊者曰。在胎曰身。處世曰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舌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者喚作精魂。
王聞,心即開悟。
又僧問歸宗和尚。如何是佛。宗云。我今向汝道,恐汝不信。
僧云。和尚誠言焉敢不信。師云。即汝是。
僧云。如何保任。師云。一翳在眼空華亂墜。其僧言下有省。
上來所舉古聖入道因緣。明白簡易不妨省力。因此公案若有信解處。即與古聖把手共行。
問。汝言見性。若真見性即是聖人。應現神通變化與人有殊。何故今時修心之輩,無有一人發現神通變化耶。
答。
汝不得輕發狂言。不分邪正是為迷倒之人。今時學道之人口談真理。心生退屈返墮無分之失者,皆汝所疑。學道而不知先後,說理而不分本末者,是名邪見不名修學。非唯自誤兼亦誤他,其可不慎歟。
夫入道多門。以要言之,不出頓悟漸修兩門耳。雖曰頓悟頓修,是最上根機得入也。若推過去。已是多生依悟而修,漸熏而來。至於今生。聞即發悟一時頓畢。以實而論是亦先悟後修之機也。則而此頓漸兩門是千聖軌轍也。則從上諸聖,莫不先悟後修,因修乃證。所言神通變化,依悟而修漸熏所現,非謂悟時即發現也。如經云。理即頓悟乘悟併消,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故圭峯深明先悟後修之義。曰:
識冰池而全水。借陽氣以鎔消。悟凡夫而即佛。資法力以熏修。
冰消則水流潤。方呈溉滌之功。妄盡則心虛通。應現通光之用。
是如事上神通變化。非一日之能成。乃漸熏而發現也。況事上神通。於達人分上猶為妖怪之事。亦是聖末邊事。雖或現之不可要用。
今時迷癡輩。妄謂一念悟時,即隨現無量妙用神通變化。若作是解,所謂不知先後,亦不分本末也。既不知先後本末,欲求佛道。如將方木逗圓孔也。豈非大錯。既不知方便,故作懸崖之想。自生退屈斷佛種性者,不為不多矣。既自未明,亦未信他。既有解悟處。見無神通者,乃生輕慢,欺賢誑聖良可悲哉。
問。汝言頓悟漸修兩門,千聖軌轍也。悟既頓悟何假漸修。修若漸修何言頓悟。頓漸二義更為宣說,令絕餘疑。
答。
1.頓悟者。
凡夫迷時,四大為身妄想為心。不知自性是真法身。不知自己靈知是真佛也。
心外覓佛波波浪走。忽被善知識指爾入路。一念迴光見自本性。而此性地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即與諸佛分毫不殊。故云頓悟也。
2.漸修者。
頓悟本性與佛無殊。無始習氣難卒頓除。故依悟而修。漸熏功成長養聖胎。久久成聖故云漸修也。比如孩子初生之日,諸根具足與他無異。然其力未充。頗經歲月方始成人。
問。作何方便,一念迴機便悟自性。
答。
只汝自心,更作什麼方便。若作方便更求解會。比如有人不見自眼。以謂無眼更欲求見。既是自眼如何更見。若知不失即為見眼。更無求見之心,豈有不見之想。
自己靈知亦復如是。既是自心何更求會。若欲求會便會不得。但知不會是即見性。
問。上上之人聞即易會。中下之人不無疑惑。更說方便令迷者趣入。
答。
道不屬知不知。汝除却將迷待悟之心,聽我言說。
1.諸法如夢亦如幻化。故妄念本寂塵境本空。
2.諸法皆空之處,靈知不昧。即此空寂靈知之心,是汝本來面目。
亦是三世諸佛歷代祖師天下善知識,密密相傳底法印也。
若悟此心。真所謂不踐階梯,徑登佛地。步步超三界。歸家頓絕疑。便與人天為師。悲智相資具足二利。堪受人天供養,日消萬兩黃金。汝若如是真大丈夫,一生能事已畢矣。
問。據吾分上,何者是空寂靈知之心耶。
師答。
汝今問我者。是汝空寂靈知之心。何不返照,猶為外覓。
我今據汝分上,直指本心令汝便悟。汝須淨心聽我言說。
從朝至暮十二時中。或見或聞或笑或語,或瞋或喜或是或非。種種施為運轉。且道畢竟是誰,能伊麼運轉施為耶。
若言色身運轉。何故有人一念命終,都未壞爛。即眼不自見。耳不能聞。鼻不辨香。舌不談論。身不動搖。手不執捉。足不運奔耶。是知能見聞動作,必是汝本心,不是汝色身也。
況此色身四大性空。如鏡中像亦如水月。豈能了了常知明明不昧,感而遂通恒沙妙用也。
故云。神通并妙用,運水及搬柴。
且入理多端。指汝一門令汝還源。汝還聞鴉鳴鵲噪之聲麼。
曰。聞。
師曰。汝返聞汝聞性,還有許多聲麼。
曰。到這裏,一切聲一切分別,俱不可得。
師曰。奇哉奇哉。此是觀音入理之門。
我更問爾。爾道到這裏,一切聲一切分別總不可得。既不可得,當伊麼時莫是虛空麼。
曰。元來不空明明不昧。
師曰。作麼生是不空之體。
曰。亦無相貌言之不可及。
師曰。此是諸佛諸祖壽命,更莫疑也。既無相貌,還有大小麼。既無大小還有邊際麼。無邊際故無內外。無內外故無遠近。無遠近故無彼此。無彼此則無往來。無往來則無生死。無生死則無古今。無古今則無迷悟。無迷悟則無凡聖。無凡聖則無染淨。無染淨則無是非。無是非則一切名言俱不可得。
既總無如是一切根境一切妄念。乃至種種相貌種種名言,俱不可得。此豈非本來空寂,本來無物也。
然諸法皆空之處靈知不昧。不同無情性。自神解此,是汝空寂靈知清淨心體。
而此清淨空寂之心。是三世諸佛勝淨明心。亦是眾生本源覺性。
悟此而守之者。坐一如而不動解脫。
迷此而背之者。往六趣而長劫輪迴。
故云。
迷一心而往六趣者,去也動也。
悟法界而復一心者,來也靜也。
雖迷悟之有殊。乃本源則一也。
所以云。所言法者。謂眾生心。
而此空寂之心,在聖而不增,在凡而不減。
故云。在聖智而不耀。隱凡心而不昧。既不增於聖,不少於凡。佛祖奚以異於人。而所以異於人者。能自護心念耳。
汝若信得及。疑情頓息。出丈夫之志。發真正見解。
親嘗其味自到自肯之地。則是為修心人解悟處也。更無階級次第。故云頓也。
如云。於信因中契諸佛果德,分毫不殊,方成信也。】
-
- 文章: 4410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修行的問題想請教各位老師!
【問。作何方便,一念迴機便悟自性。由 無相不相 » 週四 1月 26, 2023 3:16 pm
見佛性的是誰?
答。
只汝自心,更作什麼方便。若作方便更求解會。比如有人不見自眼。以謂無眼更欲求見。既是自眼如何更見。若知不失即為見眼。更無求見之心,豈有不見之想。
自己靈知亦復如是。既是自心何更求會。若欲求會便會不得。但知不會是即見性。
問。上上之人聞即易會。中下之人不無疑惑。更說方便令迷者趣入。
答。
道不屬知不知。汝除却將迷待悟之心,聽我言說。
1.諸法如夢亦如幻化。故妄念本寂塵境本空。
2.諸法皆空之處,靈知不昧。即此空寂靈知之心,是汝本來面目。
亦是三世諸佛歷代祖師天下善知識,密密相傳底法印也。
若悟此心。真所謂不踐階梯,徑登佛地。步步超三界。歸家頓絕疑。便與人天為師。悲智相資具足二利。堪受人天供養,日消萬兩黃金。汝若如是真大丈夫,一生能事已畢矣。】
佛性即比喻為眼,佛性眼可見所有的人事物,但眼不能自見。
佛性眼不能見自己這佛性眼
所以,比如有人不見自眼,以謂無眼,更欲求見己眼。
但既然是自眼,如何更見,何需更見。
如果知道眼不失,即是見眼,不需要再見,也沒有不見自眼的想法。
自己靈知之眼,亦復如此。
佛性眼無法見佛性眼,所以,不能問見佛性的是誰?
因為,眼不能自見。
-
- 文章: 4410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修行的問題想請教各位老師!
眼不能自見
眼能看到種種人事物,而所見種種人事物都不是自眼
所見,即不是眼,即不是能見之眼
所見,即是相分。
而能見的,有會生滅的3.妄心,與不生滅的2.真心靈照、1.本性
人死之後,眼睛即壞,而見精見性不會壞。
所以,能見的眼睛的背後,有能見的見精、見性..
因此,見分,有生滅的部分稱為見分;而不生滅的部分,即為自證分與證自證分。
相分,為所見;
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為能見。
回歸本體、真如
要從第三月,回歸第二月,最後再回歸第一月
要從肉身妄心,回歸真心靈照,再回歸本性..
要從見分,回歸自證分,再回歸證自證分..
眼能看到種種人事物,而所見種種人事物都不是自眼
所見,即不是眼,即不是能見之眼
所見,即是相分。
而能見的,有會生滅的3.妄心,與不生滅的2.真心靈照、1.本性
人死之後,眼睛即壞,而見精見性不會壞。
所以,能見的眼睛的背後,有能見的見精、見性..
因此,見分,有生滅的部分稱為見分;而不生滅的部分,即為自證分與證自證分。
相分,為所見;
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為能見。
回歸本體、真如
要從第三月,回歸第二月,最後再回歸第一月
要從肉身妄心,回歸真心靈照,再回歸本性..
要從見分,回歸自證分,再回歸證自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