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很難懂

恆不住
文章: 1915
註冊時間: 週三 2月 02, 2022 7:09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恆不住 »

末那識以恒審思量為其性,乃有覆無記性,
唯緣阿賴耶識之見分為自之內我
您既然喜歡查

但這句話還有[外我]未說!

所以所謂[唯緣]是指他對第八識而言。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312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海仁和尚:
唯緣阿賴耶識之見分為自之內我。

阿賴耶識哪來的見分!?
第七莫那識緣阿賴耶識的見分!?好像不大對逕!!
應該是第七莫那識(見分)緣取第八阿賴耶識(相分)為我。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靜明
文章: 1018
註冊時間: 週一 11月 01, 2021 1:53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靜明 »

http://book853.com/wap.aspx?nid=1087&p=5&cp=3&cid=10

隨緣看看,發現這裡很多人都說的不一樣。
真是怪啦。
怪道1412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怪道1412 »

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喜阿賴耶(增一阿含)

[法相辭典(朱芾煌)]
世親釋二卷一頁云:世間眾生愛阿賴耶者:是總標句。如其次第、復以餘句、約就現在過去未來三時別釋。復有別義。謂於現在,愛阿賴耶;於過去時,樂阿賴耶。由先世樂阿賴耶故;復於今世,欣阿賴耶。由樂由欣阿賴耶故;於未來世,喜阿賴耶。無性釋二卷一頁云:愛阿賴耶者:此句總說貪著阿賴耶識。樂阿賴耶者:樂現在世阿賴耶識。欣阿賴耶者:欣過去世已生阿賴耶識。喜阿賴耶者:喜未來世當生阿賴耶識。此性於彼極希願故。由樂欣喜,是故總名愛阿賴耶。

////
第七識(意根)執八識見分為自我的安立或源於...世間眾生愛阿賴耶(俱生我執,末那恆審思量,無始以來恆執第八識為實我,四大煩惱常相隨)?!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312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嚴格講,阿賴耶識是心所法,是莫那識的所緣境。
就因為阿賴耶識是心所法,屬物相(儲存資訊之封包),故可捨離。

成唯識論
阿賴耶名過失重故最初捨故此中偏說。
異熟識體菩薩將得菩提時捨。聲聞獨覺入無餘依涅槃時捨。
無垢識體無有捨時。利樂有情無盡時故。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312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第七莫那意的根,即是真如。
第八阿賴耶識,是藉由五蘊,熏習諸法種子,而得成就,是因緣假合,有名無體,聚散無常。

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喜阿賴耶。
阿賴耶識為心所法。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Viirya
文章: 3141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Viirya »

唯識三十頌謂不可知執受.處.了
了是了別.謂對自所緣境.有認知分別作用.阿賴耶識亦有了別作用.不過極其微細難知.
此了別作用就是阿賴耶識的行相.也就是見分
見分生時必有對境.那就是相分.阿賴耶識的相分有三.種子.有根身.器世間
阿賴耶識見分緣自所變現的種子.有根身.器世間而有微細不審的了別
次草
文章: 3685
註冊時間: 週日 12月 26, 2021 11:15 a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次草 »

妙吉祥如意 寫: 週四 2月 09, 2023 8:36 pm 海仁和尚:
唯緣阿賴耶識之見分為自之內我。

阿賴耶識哪來的見分!?
第七莫那識緣阿賴耶識的見分!?好像不大對逕!!
應該是第七莫那識(見分)緣取第八阿賴耶識(相分)為我。
不識字大老粗外道癡深
孤陋寡聞就不要亂猜
數十年時間你都在混
凡事想参一腳就得用過心思
深入才知自己渺小
知道自己渺小才會虛心學習
過去時時刻刻生什麼心
人人自有生神記錄
外道癡深老楊的心態是什麼
為何至今未精通任何一部前人著作
而敢無恥自稱佛學家

宗鏡錄

[0700c21] 問。第六緣一百法時。皆熏本質種不。

[0700c22] 答。若緣無為。并不相應行。及心所中一分假者。皆不熏本質種。實者即熏。以緣假法時。但是獨影境故。亦不熏相分種。其能緣見分種即熏。
若第七識緣第八見分熏種者。但熏見質二種。
定不熏相分種。其中間相分。但從兩頭合起。仍通二性。
一半從本質上起者。是無覆性。
一半從能緣見分上生者。是有覆性。

看到沒,自己的知識從那建立
自己夠資格出論,出註釋嗎
佛學就只是無知連連看嗎
繼續下去還要創造多少癡見
以為舉經文自解就是經義
剛好笑死外道而已
讀前人註釋不需要智慧嗎
熟悉一部前人註釋要多久
問題是能力差又不虛心學習
也想跟人家大談佛法
就是這個衝動玩癡自心
全無實用性
許多人也犯了這個錯誤
常常不知自己所云為何
自己清不清楚都沒把握
還能用到實修上嗎
只要一天能滿足發表欲
就能姑且度過一天
從來不肯花工夫自問自己所知清楚到何程度
怕別人質詢就是一種病態
再以明顯的病態引為自傲
就是入魔已深啦
學魔學到爽乎乎
被賣了還替人家數錢
呆到不行
敢發表又不怕別人質詢
這種心態才是學佛的開始
被質詢到無法回答
就要感謝對方,讓自己清楚自己還是不清楚
連這種學佛基本心態都沒
更不可能下決心重新學起
絕對繼續纏在癡見中度日
前癡未了,後癡又起
對別人質詢就恨得咬牙切齒
法義不重要了
那種自我感覺良好的所知不能被破壞
其實只是癡見
卻仍然抱著不放
真是呆到不行
學佛是幌子,想發表知見,證明自己的存在且優於大衆
這才是學佛的動力所在

宗鏡錄卷49
第七末那。約有漏位中。唯是非量。妄執第八見分為我。為法。故本來第八見分。是白淨無記。然非是我。今被第七妄執為我。不稱境知。故名非量。若第七內二分。唯現量。第八賴耶同五現量。如前已解。

前人一直說第七妄執第八見分為我
是不是前人都沒知識
真是世界大亂
新老怪
文章: 5280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感謝次草兄的熱心指導
這個一念無明
本來就很難纏
真空妙有
不變隨緣
心經說
是諸法空相
夠清楚了吧
但是能夠真的放下的人
很難得啊
像老怪,看牙科,三高,腸胃科
不就是,放不下的人嗎?
新老怪
文章: 5280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覺明之道4

靈佑祖師問智閑禪師:「如何是你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智閑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只好請教靈佑禪師。祖師說:「我的答案,是我所體悟的道理,不是你自己悟出來的;不是自己悟出來的道理,是無法真正理解其中的意趣與妙義。所以,我的解答對你來說,毫無用處,必須靠你自己 去悟才行。」智閑禪師心想:「學了幾十年的佛法,連一個問題都答不出來,過去所學都白費了!」故而非常沮喪。從此,再也不看經教,不作筆記了。後來,乾脆出去行腳,作個行腳僧,所謂「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免得勞役身心,白白浪費時間,消耗體力。

於是,他離開了溈山老人,行腳到了南陽慧忠國師的遺址,就在哪裡住了下來,自食其力,自己種菜、煮飯,過著清閒的日子。有一天,智閑禪師在菜園裡縟草鋤土的時候,無意中扔掉土裡的一顆小石子,恰巧這顆石子打在竹子上,發出「啪!」的一聲。剎那間,他就開悟了。開悟後, 他說了一首偈:「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處處無踪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意思是說,當石頭打到了竹子,發出「啪!」的一聲,就在那個剎那際,這念心聽的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絲毫的雜念;也就是沒有攀緣心,沒有「能」聽 的我,及「所」聽的聲音存在。若有了「能、所」的存在,就是「知見」的分別。那麼,這念心就不清淨了,立即有了分別、執著的妄知妄見,就像釋迦牟尼佛 夜睹明星悟道時一樣。當時,他老人家的一念心 是清淨無染的,心裡面沒有半點的分別:想著這一顆星 到底距離我們有多遠?或者有多明亮 等種種的雜念妄想。

佛法所說的「悟」,是悟到了這一念心是「絕對」的,而不是「相對」的;也就是說,這一念心是清淨無染的,沒有分別、執著,而且是現成的,本來具足的,不是修來的。若有修,則必定有一個所修的東西;若有成,則必定有壞。於是,又落到「能所」,「成壞」兩邊的知見上去了。能悟到這念心 是本來具足的,不是修來的,就是此處所說的「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如果真的悟了道,則當下這一念心 是清清淨淨,沒有分別、執著,一律平等,猶如古德所說的「見境不生貪愛,於理不生分別。」到了那個境界,則舉手、投足、穿衣、吃飯、喝茶、吃餅,無非是「道」;這一念心 清淨寂然,又能隨緣而作,不墮於空。既沒有動相,也沒有靜相,也就是 所謂的「用而非有,空而非無」,做到了動靜一如的境界;換句話說,能「於相而離相,不著有;於空而離空,不著無」,亦即禪家所說的「不落階級」。這一念心清淨寂然,能隨緣而常不變,不變而常隨緣,就像明鏡一樣,物來即照,物去不留,不生執著,心無掛礙,自在解脫。這就是「動容揚古道,不墮悄然機。」

悟了這念心以後,只是在理上 明白了道理而已,在事相上 還須不斷地求證;換句話說,證悟必須在事相上淬煉、磨礪,去蕪存菁才行,否則煩惱習氣 仍然還是無法消除。如果悟了空性之體,而不能從體起用,就成了「斷滅」空,那不是真悟。真的開悟,是了解這一念心有體、有用;體是空寂的,但能隨緣而起「大用」。雖用而不執著用相,知道一切相皆是「緣起空性」,而且善能利用眼前的境界相 為我所用,起一些教化的功能,幫助眾生皆能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雖修一切善法,但不執著所修的 善法,這就是「處處無踪跡」;也就是「修而無修」,猶如鳥去長空,不 著一點痕跡。

修行,是要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讓自己的言行舉止 能符合如來的法教,所謂「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沒有開悟之前,在乎這個、計較那個,講形象、注重威儀,這就是「著相」。現在知道著相修行總是空,於是放下了;對外塵的境界相,如如不動,心中作得了主,表現在外的一切行為,如行住坐臥都有威儀。做一切善事,心中無染,又常常修善,這就是「聲色外威儀」。

修行悟到了最高境界,也不能離開「俗諦」;俗諦就是日常生活 點點滴滴的行為,例如穿衣、吃飯、迎賓送客、待人接物等等。若悟到了這一念心,則立身處世,語默動靜都能自在無礙、解脫無惱。最明顯的例子,過去穿衣吃飯 和現在穿衣吃飯,就大不相同了!過去穿衣吃飯,百般地挑剔,吃飯除了講求色香味俱全之外,還講求吃什麼口味,去哪裡吃氣氛比較好;穿衣則要求材質、品牌、款式與價位等等,一點都不能馬虎,稍微不合意,就起煩惱。但現在明白了道理,知道吃飯是為了滋養色身,穿衣是為了保暖而已,所以不像以前那麼刁鑽講究;有得吃、有得穿就知足了,一點也不計較了,這就是「知而不著」。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