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文章: 503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著作者:趙宇威


修學辦道,也要像鏡子一樣,不分別、不執著,要有那種不迎不拒的態度。
有僧問趙州和尚:「一物不將來時如何?」
州云:「放下!」
僧又問:「一物不將來時,放下個什麼?」
州答:「放不下,提起去!」
這兩句禪語 蘊含了什麼禪機?給了我們什麼樣的啟示?或許,對我們來說,仍然是丈二金剛 摸不著頭腦,根本聽不懂 其中的玄機!其實,這幾句禪語,開示我們:隨緣遇境時,要盡心盡力,隨分隨力地去做,不要攀緣。就如同鏡子照物一般,不迎不拒。那麼,心中就自然清淨無染了。

「一物不將來時如何?」
是說,事情還沒有發生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趙州和尚說:「放下!」我們不妨回頭觀察一下自己,當事情還沒有發生的時候,我們這一念心 是胡思亂想、緊張呢?還是淡定,若無其事?
提問的人,不明白「放下」的意思。於是又問:「事情還沒有發生,放下個什麼?」和尚說:「放不下,提起去!」這句話暗喻我們:當事情沒有發生,有什麼好煩惱、憂慮呢?
這些煩惱、憂慮,豈非庸人自擾,自作自受!
如果仍不明白,還在想應該如何如何?既然,那麼看不開、放不下,就只有面對它,好好地去處理它囖!

從這一段公案中,應該可以得到一個啟示,一切的塵勞、愛欲境界,不是我們自性清淨心中本有的,而是我們一念不覺 所產生的妄念。只要明白「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一切法 無非緣起空性」,就不會被外境所迷惑了。能於一切法不染著了,知道自心清淨寂滅,一切境緣的美醜 都是心的作用。
能明白一切法唯心,而不染著,則眼前的境界相 都是實相;
換句話說,當不執著一切相的時候,所見的就是「實相」。
如果一旦執著了,即便執著了佛法,佛法也成了虛妄之法;能了悟這個道理,稱作「眾中尊」。
能在一切法中不染著,即是所有一切法當中 最尊貴的
新老怪
文章: 503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師備禪師

師備禪師不僅宗門透脫,而且對教下經論 亦頗精通。故他住山以後,在接眾方面,除了直指之外,還經常不辭口舌,委曲指點。他的不少開示法語,對初學者而言,顯得很平易近人,不失為參禪學道者的 入門指南。現摘取一則法語,如次:

  “佛道閒曠,無有程途。無門,解脫之門;地意,道人之意。不在三際,故不可升沉。建立乖真,非屬造化。動則起生死之本,靜則昏沉之鄉。動靜雙泯,即落空亡。動靜雙收。瞞頇佛性。必須對塵對境,如枯木寒灰,臨時應用,不失其宜。鏡照諸像,不亂光輝。鳥飛空中,不雜空色。所以十方無影像,三界絕行蹤。不墮往來機,不住中間意。鐘中無鼓響,鼓中無鐘聲。鐘鼓不相交,句句無前後。如壯士展臂,不藉他力。師子遊行,豈求伴侶?九霄絕翳,何在穿通?一段光明,未曾昏昧。若到這裡,體寂寂,常的的,日赫燄,無邊表。圓覺空中不動搖,吞爍乾坤迥然照“。

  “夫佛出世者,元(原)無出入,名相無體,道本如如。法爾天真,不同修正。只要虛閒,不昧作用,不涉塵泥。個中纖毫道不盡,即為魔王眷屬。句前句後,是學人難處。所以一句當天,八萬門永絕生死,直饒得似秋潭月影,靜夜鐘聲,隨扣擊以無虧,觸波瀾而不散,猶是生死岸頭事。
道人行處,如火銷冰,終不卻成冰。箭既離弦,無返回勢。所以牢籠不肯住,呼喚不回頭。古聖不安排,至今無處所。若到這裡,步步登玄,不屬邪正,識不能識,智不能知。動便失宗,覺即迷旨。二乘膽顫,十地魂驚。語路處絕,心行處滅。直得釋迦掩室于摩謁,淨名杜口于毗耶。須菩提唱 無說而顯道,釋梵絕聽 而雨花。若與麼見(現)前,更疑何事 沒棲泊處?離去來今,限約不得,心思路絕,不因莊嚴,本來真淨。動用語笑,隨處明了,更無欠少“。

  “今時人不悟個中道理,妄自涉事涉塵,處處染著,頭頭系絆。縱悟,則塵境紛紜,名相不實,便擬凝心斂念,攝事歸空,閉目藏睛,終有念起。旋旋破除,細想才生,即便遏挎。如此見解,即是落空亡底外道,魂不散底死人。冥冥漠漠,無覺無知,塞耳偷鈴,徒自欺誑。
這裡分別則不然,也不是隈門傍戶,句句現前,不得商量,不涉文墨,本絕塵境,本無位次,權名個出家兒,畢竟無蹤蹟。真如凡聖,地獄人天,只是療狂子之方。虛空尚無改變,大道豈有升沈?悟則縱橫 不離本際,若到這裡,凡聖也無立處。若向句中作意,則沒溺殺人。若向外馳求,又落魔界。如如向上,沒可安排,恰似燄爐不藏蚊蚋。此理本來平坦,何用鏟除?動靜揚眉,是真解脫道。不強為意度,建立乖真。若到這裡,纖毫不受,指意則差。便是千聖出頭來,也安一字不得。久立,珍重!”
新老怪
文章: 503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隨意窩


《白話解》
老子道德經裡所要教導我們的「道」究竟是什麼呢?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二章 [mobile]說:「道者萬物之奧。」 (這個道是萬物都通用的奧妙真理)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七章 [mobile]說:「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天下人都認為我所說的「道」大到無法描述,似乎不像是道。但就是因為大,才不像一般所認知的道。若是能具體描述出「道」是什麼樣子,久而久之這個「道」 所適用的範圍就被侷限住,就不再是「萬物之奧」永恆的真理了。)
所以,本章老子特別用「常道」來區別他所要教導我們的「道」和一般的道。

道可道,非常道;
任何一個道理 如果可以把它具體的 當做一個道理來描述運用,這個道理 就不是能永久適用的道理;
名可名,非常名。
任何一個名字 如果可以把它具體的當做一個名字用,這個名字 也就不是能永久適用的名字。
(任何具體的道理或名字都有其特定的適用時機、條件。隨著時空的演變,行之有年的道已非今日適用的道,使用已久的名也不再是現在適用的名。 就像在四季的循環中,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季節的名一直在變,也各有其適合的工作要做。後代的我們如果對「往聖的絕學」只是依樣畫葫蘆,而不知用心去變通恐怕就會畫虎不成反類犬了。)

「無」名天地之始;
用「無」來描述「常道」在天地開始形成時,空無一物的原貌;
「有」名萬物之母。
用「有」來描述「常道」使天地豐盈萬有,而成為萬物之母的現況。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所以,把常道當作「無」來體會,藉以觀想常道 如何無中生有的奧妙 (因);
常有,欲以觀其徼。
把常道當作「有」來體會,藉以觀想常道 表現在萬物間 清楚分明的差異 及其造成相互間的利害關係 (果)。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有」和「無」兩個都同樣用來稱呼「常道」,卻是這樣極端不同的兩個名字,兩者都同樣可稱得上是玄奧。
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這種玄奧又再玄奧的作用,正是常道妙化萬物的門徑。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新老怪
文章: 503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趙宇威


能夠瞭解 諸法無自性,只是隨緣現相,生而無生,無生而生,
我們就不應該分別、執著眼前的境界相。
當隨緣遇境的時候,更應該以平常心 來對待一切的境緣。
因為諸法空性,剎那不住,無常變化。眼前的境界相都是「業因果報」所感得的結果,
人生是「酬業」而來,所以我們要欣然接受 這種善惡、順逆的種種境緣,
不貪、不瞋,不取、不捨,一切皆能 逆來順受,隨緣消業。
若能瞭解因緣生法,隨緣而作,作而無作,就入了「中道實相」觀的正知正見,即能與佛同一法身。

:mrgreen:隨緣消業。
新老怪
文章: 503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信堅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靜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布袋和尚
這首偈語,是布袋和尚在耕種時見道所作,道本自然,道在一切生活之中,農夫的生活最近道。他們識天時,敬天、畏天,春耕、夏作、秋收、冬藏,生活素樸,知福、惜福。在這首偈語中,暗含著無上天機。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是形容一個農夫插秧時,一把把青秧插滿田,低頭看到水面 漂漾的藍天,也看到自己!一般人的通病是:只看到別人的短處,看不到自己的過失。
水中天如鏡,人要自覺自悟,使本性清澈顯見,才能夠「六根清淨方為道」,
使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被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污染,時時保持自性的清淨,就是道,就是修行了。
「退步原來是向前」,頗有哲理意味。試想,農夫插秧,一面插青秧,一面往後步步退,返到田邊,一畦田的秧苗才插好,其是似退而實進。有時候,退讓不是完全的消極,反而是積極的轉進。與人相處,斤斤計較爭執,互相排擠詆毀,又能成就什麼?倒不如退一步,尋求更大的成功。

手把青秧插滿田:
「手」 乃是下手、入手、首要。
「田」是我們心田,性地。
我們人有八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及阿賴耶識。
佛家又將這八識比做田地,人心稱為七識田,就如同種田。
人生在世,所種的善惡,就是來世的富貴、貧賤,二十八宿為人的藏田,稱為八識田,是善惡的倉庫,古語說:耕田不下種,枉費耕田力。
但是第八識田所種的善惡,即成為輪迴的種子。
「青秧」:青(清)也是一種顏色。看到青色,就感清涼、舒暢、無憂無慮。
青秧,即青苗、幼苗,乃赤子之心,懷赤子之心,離道不遠,赤子之心,貴在天真未鑿,一片圓明,後有善惡。
人身中也有一個樸,就是上天所賦予我們的本性,它的本體也是清靜無為,光明如日月,是靜定之心,未動心以前的心。
簡單的說,即是「道心」。
天下蒼生,生性都是極其良善,就是原來的善,原來的初,也就是完完全全 純潔不染的 赤子之心。
但人 因落了凡身,物欲蒙蔽太深,氣稟薰染太重,自性迷昧,有而不知有。
同時受累世因果業力的影響,七情六慾攻其中,十色五光擾其外,靈性日喪, 心中無主。
永遠也不能超脫七情六慾的束縛了。

低頭便見水中天:
水中天,便是性天,莊嚴之天。反過來說,明心見性,須低頭。人最不容易做到的,就是低心下氣,把一切心放低下來,把一切火氣意識、念頭放下。我們平常不願低頭,乃是我執、我見、我慢的障礙。

六根清靜方為道:
人剛生時,一塵不染,天性喜愛清靜。
長大後,涉世一深,接觸一廣,慾望也就跟著多了。
長春子曰:人生本靜是其性也,感物而動是其欲也。人為什麼有「慾」呢?
那是因為生而有六門,由六門生六塵,再生六欲之故。
六門:眼、耳、鼻、舌、身、意的作用,都是向外發展,所以具有六塵。
六塵:視、聽、嗅、嚐、覺、知的功能。六門配合六塵就有六慾:
色、聲、香、味、觸、法的需求。三者聯合作業,便有眼喜視色、耳喜聽聲、鼻喜嗅香、舌喜嚐味、身喜接觸、意喜知情,人心也就被慾牽著走。

退步原來是向前:

退步即是不爭,道家一味守柔,居後不居先,謙退而不爭,道德經上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聖人之道,為而不有,有而不爭,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又說不爭之德 可以配天。因為二人爭,一勝一敗,三人爭一勝二敗,十人爭一勝九敗,損九敗而益一勝,豈是天地之初心。
天道成人之善,不成人之惡。退步乃是知止。知止、知足才能不危、不辱。
退步並不是放棄、消極,而是要效法 祖師的大肚能容,慈心佈滿,善利萬物而無形,人己兩忘,無以為爭,所謂滿招損,謙受益,不爭才是道用之無窮。
新老怪
文章: 503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霍金斯

開悟後,肉體起了什麼物理變化?
依霍金斯個人開悟後的經驗,他說至少有下面幾種物理變化:
1. 人們感覺 好像大腦思維放慢速度,並且只是一種意識的接收工具 (意識不是來自大腦,而它啟動了大腦)。大腦只能顯示 已經存在的的資訊,它沒有力量 造成任何事件。
(即大腦只像是個意識的接收工具、記憶及資訊處理電腦 (機器),它本身沒有創造、顯現的能力)。

2. 視覺也發生變化。在較高的境界,一個人是依賴於周邊視覺 ( peripheral vision) 而不是中心視覺 (central vision)。驚恐反射 (startle reflex) 的喪失。當意識迅速發展時,神經系統會感到痛苦。整個身體 可能有奇怪的疼痛或疼痛感,好像高壓電流穿過神經系統的電線。

3. 當意識發生重大跳躍時,身體平衡就會喪失。對光的過度敏感 和對感覺輸入的不感興趣,身體有時步履蹣跚,不穩定。食慾大減,並採取用流質飲食。
新老怪
文章: 503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湛然 註釋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

——須菩提回答道:非常之多,世尊!為什麼呢?如果微塵眾是實有,佛即不說是微塵眾。
為什麼呢?佛說微塵眾(相有),即非微塵眾(體無),是名微塵眾(是幻)。

〔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
若是基本粒子是實有,佛即不說這些基本粒子眾多。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佛說基本粒子眾多,即非基本粒子眾多,所以稱作基本粒子眾多。這是說基本粒子是幻。

這是說:不僅所有的物體是幻象,組成這些物體的基本粒子 亦是幻象。以世人傳統的觀念來看,高樓大廈是真,海市蜃樓是幻,其實組成海市蜃樓的塵埃、水氣和光 同鋼筋水泥的高樓大廈之存在 性質是相同的,若說高樓大廈是真,組成海市蜃樓的塵埃、水氣和光也應當是真。
所以世尊深入地剖析說:不僅三千大千世界是幻,組成三千大千世界這些幻象的基本單元,亦是幻。

〔海市蜃樓〕是地球上物體 反射的光 經大氣折射而形成的虛像,所謂蜃景就是光學幻景。“蜃”,哈唎;傳說中的蜃能吐氣成樓台形狀。
新老怪
文章: 503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湛然 註釋

【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須菩提繼續說道:世尊!如來所說的三千大千世界(相有),即非世界(體無),是名世界(是幻)。(此言三千大千世界是幻相。)為什麼呢?如果三千大千世界是實有的話,那麼它們就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在如法受持分第十三中,世尊明明已經告訴須菩提 世界是幻:“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為什麼他還要說“若世界實有者”?這是因為須菩提 雖然已經體悟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卻還想進一步探討“實有者”,也就是無明夢醒處,於是就說“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還故意沿用“如來說......即非......是名”的格式,加上一句“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看世尊如何評論開示這“實有者”。

【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世尊告訴須菩提:你所說的“一合相”,已遠遠超出思維想像 和語言論述,不可言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總想弄個明白。
關於這個終極問題,世尊在《圓覺經》中開示說:“善男子!但諸聲聞 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
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
是故我說一切菩薩 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本。”
所以,欲明實有之一合相,首先須斷無始輪迴之根本——無明。

〔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
實有之一合相,是不能夠用言語表述、用心思想像的。
〔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然而凡夫之人,妄自揣度、議論。因為凡夫之人的思惟 是虛幻的,怎麼可以以虛幻的思惟 來了知實有者呢?故《圓覺經》云:“思惟猶幻化,何況詰虛妄,若能了此心,然後求圓覺。”

問:一合相 應當理解為“微塵之集合”,
《華嚴經大疏演義鈔》曰:“一合相者,眾緣和合故。攬眾微以成於色,合五陰等,以成於人,名一合相。”

答:一合相不應理解為“微塵之集合”。
本分經文,玄奘大師的譯文(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七十七)是這樣的:“複次,善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乃至三千大千世界 大地極微塵量等世界,即以如是無數世界色像為墨 如極微聚。善現,於汝意雲何?是極微聚寧為多不?善現答言:是極微聚甚多,世尊;甚多,善逝。何以故?世尊,若極微聚是實有者,佛不應說為極微聚。所以者何?如來說極微聚,即為非聚,故名極微聚。
如來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故名三千大千世界。
何以故?世尊,若世界是實有者,即為一合執,如來說一合執,即為非執,故名一合執。
佛言:善現,此一合執,不可言說,不可戲論,然彼一切愚夫異生,強執是法。”
在此譯文中,“微塵之集合”名為“極微聚”,而“一合執”即是羅什大師所譯的“一合相”。
由此可知,一合相 不應理解為“微塵之集合”。

〔善逝〕如來十號之一,善是好,逝是去,佛修正道,入涅槃,向好的去處而去,故號“善逝”。
〔異生〕凡夫的別名,因凡夫輪迴六道,受種種別異的果報而生。
新老怪
文章: 503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湛然 註釋

〔如虛空中 手無觸閡〕如在虛空中 什麼也觸摸不到。
〔觸閡〕“觸”,觸摸;“閡”,阻隔。

佛言:“舍利弗!諸佛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唯是一義,所謂離也。
何等為離,離諸欲諸見。
欲者 即是無明,
見者 即是憶念。
何以故?一切諸法憶念為本,所有念想,即為是見,見即是邪。
舍利弗!善法中見,我亦說之名為邪見。何以故?
舍利弗!離欲寂滅中 無法無非法,無善無惡,是事皆空,遠離諸結一切憶念,是故名離。”
(《佛藏經·往古品第七》)

:mrgreen:離 諸欲 諸見。
新老怪
文章: 503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湛然 註釋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對於一切道法,都要這樣(指上文的四見是幻)來了知、看待、相信、解悟:非無,非有,是幻。

〔不生法相〕不執著於道法之相 而以為實。
這一段經文,《金剛經講義》註釋說:“即謂發大心之菩薩,應如是知見信解也。開經以來所說發廣大心,起廣大行,不取法與非法之相,乃至發心不住,說法不住,得果不住,不住亦不住,無非令其知見信解如是如是。蓋必如是知見信解,方為通達 無我法。故曰應如是知見信解也。”

問:“法”是指一切事物、現象,為什麼這裡把“法”詮釋成“道法”?

答:“法”這一詞,有幾種含義:
一、一切事物現象,
二、道法(成佛之法),
三、法塵。
本經核心 是破除對四相(我、人、眾生、壽者)和法相的執著,所謂“絕凡情,去聖解(悟亦吐卻)”。
這一分的內容 是去聖解,徹底破除法我(不可妄執道法為實,以為有法可修,有道可成,有果可證);
第六、第七分中“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非法,非非法”,所言的“法”,亦皆指道法。
所以根據經意和上下文,這裡的“法”是指道法。
嘉祥大師《仁王經疏·二》曰:“空破五陰,空空破空。如服藥能破病,病破已,藥亦應出。若藥不出,即復是病。以空破諸煩惱病,恐空復為患。是故以空舍空,故名空空也。”
意思是:以藥治病,病癒後即應停止用藥,如果仍繼續服藥,那還是有害的。以此闡明:用聖解來絕凡情,凡情已絕,應去聖解。
具體來說就是:用空理(藥)來破除對五陰(色受想行識)的執著(病),這是絕凡情;
五陰執著破除後,如果還執著於空理不放,這是過河不捨筏,仍然在岸邊徘徊,那就不能到達寶所了(不能從無明夢中醒來),所以要空去空理(體悟到空理亦空——是幻象,不可執著,即空空)。
絕凡情(破人執),去聖解(破法執)。

諸法虛假,本來空寂,諸見不生,即無我、人、眾生、壽者相。
諦閒大師云:“所知本非障,道在不執而已矣。妄念不必除,道在不為所轉而已矣。”
諸佛於儼然生滅中,唯見無生;眾生於湛然無生中,唯見生滅。
悟 則生滅皆無生,迷 則無生皆生滅。
勘破諸法皆幻,則境不牽心,愛憎無由而起,也就不會 再受惑造業了。

諸法是幻,所持之道法亦是幻。功夫這樣做下去,層層破幻,如剝芭蕉,破至極處,大夢覺矣!

相由念生,念由見生。故古德云:不用求真,唯須息見。苟知見消,不真何待?
離見乃為出生死,證法身之極則也。
馬鳴大師示人,以離念為真修實證。以因念有見(因為念頭是由見而來),若見謝則念自離,妄自泯矣。
是故,離見最要。放得胸中空落落,不留絲毫知見做主宰。知見不存,則真見發光矣。
(參見憨山大師:《夢遊集·示修六逸關主》)
離相,離念,離見。離見是最究竟最根本的。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