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藏
生死與涅槃——智證之八
1《還源觀》曰:“由於塵相,唸唸遷變,即是生死。由觀塵相,生滅相盡,空無有實,即是涅槃。”
2傳曰:
於色、聲等法,唸唸分別,名為遷變。觀此色、聲等法,起滅無從,當處解脫。
先觀己眼曰:是眼即不能自見其己體,自體尚不見,雲何見餘物?
次觀前境曰:若見是樹,復雲何樹?若見非樹,雲何見樹?
次觀三際曰:若見在是有耶,則過去未來 亦應是有;若過去未來是無耶,則見在亦應是無。
3《還源觀》是華嚴宗的實際開創者,華嚴三祖,賢首法藏國師所著。
他用最樸實的話語告訴學人,什麼是生死,什麼是涅槃。
見萬法皆有實體,有生有滅,不可暫住,就是生死;
見萬法皆無實體,唯相之化現萬端,生不增一物,滅也不減一物,這就是涅槃。
《傳》主以眼見物為例,發明此義。
眼是如何能見物的?這個“見”究竟是何物?
如果說 眼本身就是能見,就是見者,那為什麼眼睛 不能見眼睛自身呢?
如果說 眼睛不能見自身,只能見相對之物,譬如見樹,那麼,樹是見嗎?還是樹不是見?
如果說樹就是見,那麼什麼又是樹呢?如果說樹不是見,那為何又能見樹呢?
如此反覆推敲,見不是眼睛,不是樹,又不能無見,那見究竟是個什麼?
讀過《楞嚴》的會對此理非常熟悉。
此處是講生死與涅槃,《傳》主為什麼要如此 推敲“見”為何物?
須知,眾生著相迷真,不能證得涅槃,皆因迷相有實體。
本來無相,相由何生?相由見生,見即心也,非關眼與外境。
若能如實知 相由心生,即能於相 而知無相,本無生死,本來涅槃。
相由心生
公案很難懂
-
- 文章: 5311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月藏
種子與花朵——智證之十一
1《華嚴經》曰:“毗目仙人執善財手,即時善財自見其身,往十佛剎微塵數世界中,到十佛剎微塵數諸佛所,見彼佛剎及其眾會,諸佛相好,種種莊嚴,乃至或經百千億 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
乃至時彼仙人放善財手,善財童子即自見身 還在本處。”
2傳曰:
方執其手,即入觀門,見自他不隔於毫端,始終不移於當念。及其放手,即是出定。
永明曰:“是知不動本位之地,而身遍十方;未離一念之中,而還經塵劫。本位不動,遠近之剎歷然;一念靡移,延促之時宛爾。”
世尊蓋以蓮為譬,而世莫有知者,予特知之。夫蓮方開華,時中已有子,子中已有蔤。因中有果,果中有因,三世一時也。其子分佈,又會屬焉,連續不斷,十方不隔也。
3祖師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很多人讀《華嚴經》,如善財童子於彌勒彈指傾,見自身入重重樓閣,重重樓閣中皆有彌勒,一一彌勒處皆有一善財;又如此處所說,毗目仙人執善財手,善財即見自身 往無量如來處,見佛種種相好,無量莊嚴,當放手時 又見自身還至本處。
往往覺得莫名其妙,不可思議。為什麼會如此呢?乃因學人不識本心。不識本心,故覺得其說不可理喻,純屬無稽之談。凡善財童子於一念傾之所見所聞,無非善財童子之本心顯現,其自身也在其中,不可得外。
因由種子,故有蓮花。當蓮花現時,不能見種子,唯見蓮花。
須知蓮花中也含有種子。
種子,喻眾生之本心;
蓮花者,喻世間之萬法。
蓮花即種子,種子即蓮花。
只為眾生迷執,將花與種子一分為二,故不識森羅萬象,皆一心之所印,法外無心,心外無法。
心外無法
種子與花朵——智證之十一
1《華嚴經》曰:“毗目仙人執善財手,即時善財自見其身,往十佛剎微塵數世界中,到十佛剎微塵數諸佛所,見彼佛剎及其眾會,諸佛相好,種種莊嚴,乃至或經百千億 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
乃至時彼仙人放善財手,善財童子即自見身 還在本處。”
2傳曰:
方執其手,即入觀門,見自他不隔於毫端,始終不移於當念。及其放手,即是出定。
永明曰:“是知不動本位之地,而身遍十方;未離一念之中,而還經塵劫。本位不動,遠近之剎歷然;一念靡移,延促之時宛爾。”
世尊蓋以蓮為譬,而世莫有知者,予特知之。夫蓮方開華,時中已有子,子中已有蔤。因中有果,果中有因,三世一時也。其子分佈,又會屬焉,連續不斷,十方不隔也。
3祖師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很多人讀《華嚴經》,如善財童子於彌勒彈指傾,見自身入重重樓閣,重重樓閣中皆有彌勒,一一彌勒處皆有一善財;又如此處所說,毗目仙人執善財手,善財即見自身 往無量如來處,見佛種種相好,無量莊嚴,當放手時 又見自身還至本處。
往往覺得莫名其妙,不可思議。為什麼會如此呢?乃因學人不識本心。不識本心,故覺得其說不可理喻,純屬無稽之談。凡善財童子於一念傾之所見所聞,無非善財童子之本心顯現,其自身也在其中,不可得外。
因由種子,故有蓮花。當蓮花現時,不能見種子,唯見蓮花。
須知蓮花中也含有種子。
種子,喻眾生之本心;
蓮花者,喻世間之萬法。
蓮花即種子,種子即蓮花。
只為眾生迷執,將花與種子一分為二,故不識森羅萬象,皆一心之所印,法外無心,心外無法。
心外無法
-
- 文章: 5311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月藏
覓心了不可得——智證之十三
1二祖大師問達磨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達磨曰:“將心來,與汝安。”對曰:“覓心了不可得。”達磨曰:“與汝安心竟。”
2傳曰:
予聞東坡之語曰:“如人病眼,以求醫與之光明。醫師曰:‘我但有除翳藥,且無與明藥。’明如可與,還應是翳。”東坡可謂性與道會者也。
3
教外別傳的禪宗心地法門,由達磨祖師傳至東土。雖先前已有與梁武帝的一番對話,初露鋒芒,但因緣不契,所以這則公案 才是真正的第一次接引東土學人。
凡讀過《楞嚴》、《楞伽》、《起信論》的學人,都知道心有真妄之分,十個估計有五雙 都在揣摩尋覓什麼是自己的真心。
二祖說:“我心不安,乞師安心!”那不安的心,是真是妄?
二祖說:“覓心了不可得。”他如實觀察,發現了一個很奇特的現象。達磨祖師說:“與汝安心竟。”就這麼簡單,禪宗心法來到了中國。那了不可得的心,就是你的真心;如實認識到了不可得,種種凡夫病、二乘病、外道邪見病 一時治癒。
東坡居士說過一個比喻,有人得了眼病,看不清東西,讓醫生給他光明藥。
醫生說:“我無法給你光明藥,我只能幫你 除去你的眼翳。如果給你光明的藥,這藥又成為一種眼翳。”
從本以來,直至如今,我們不缺少任何東西,哪怕一天也未學過佛法道理,只是個衣食俗漢,道也從來沒有離開過 我們哪怕是一剎那。
我們無明,不是因為我們沒有 新式的高科技眼鏡,恰恰是我們 不必要的東西太多了,以至於完全將我們徹底矇蔽了。
那些自以為尋覓到了真心的學人,這個真心,估計又要成為他一種新的眼翳了!你看他空花亂墜,見解紛紛!
你從來就沒有離開過道,又怎麼入呢?
一般人覓不到心,就陷入於空滅無所有之境。
二祖不是這樣,他雖然找不到水,卻找到了滔滔浪潮。
真心妄心,只是一心,心豈有二?
說真心妄心者,只為知與不知,故分別說。
若知,妄心也真;若不知,真心亦妄。
另,說法方便不同,有權說,有遮說。權說者,即說真心;遮說者,即說無心。
無心之心,是汝真心;若可分別意念者,似一物藏於身中者,總是妄心。
無心之心,是汝真心
覓心了不可得——智證之十三
1二祖大師問達磨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達磨曰:“將心來,與汝安。”對曰:“覓心了不可得。”達磨曰:“與汝安心竟。”
2傳曰:
予聞東坡之語曰:“如人病眼,以求醫與之光明。醫師曰:‘我但有除翳藥,且無與明藥。’明如可與,還應是翳。”東坡可謂性與道會者也。
3
教外別傳的禪宗心地法門,由達磨祖師傳至東土。雖先前已有與梁武帝的一番對話,初露鋒芒,但因緣不契,所以這則公案 才是真正的第一次接引東土學人。
凡讀過《楞嚴》、《楞伽》、《起信論》的學人,都知道心有真妄之分,十個估計有五雙 都在揣摩尋覓什麼是自己的真心。
二祖說:“我心不安,乞師安心!”那不安的心,是真是妄?
二祖說:“覓心了不可得。”他如實觀察,發現了一個很奇特的現象。達磨祖師說:“與汝安心竟。”就這麼簡單,禪宗心法來到了中國。那了不可得的心,就是你的真心;如實認識到了不可得,種種凡夫病、二乘病、外道邪見病 一時治癒。
東坡居士說過一個比喻,有人得了眼病,看不清東西,讓醫生給他光明藥。
醫生說:“我無法給你光明藥,我只能幫你 除去你的眼翳。如果給你光明的藥,這藥又成為一種眼翳。”
從本以來,直至如今,我們不缺少任何東西,哪怕一天也未學過佛法道理,只是個衣食俗漢,道也從來沒有離開過 我們哪怕是一剎那。
我們無明,不是因為我們沒有 新式的高科技眼鏡,恰恰是我們 不必要的東西太多了,以至於完全將我們徹底矇蔽了。
那些自以為尋覓到了真心的學人,這個真心,估計又要成為他一種新的眼翳了!你看他空花亂墜,見解紛紛!
你從來就沒有離開過道,又怎麼入呢?
一般人覓不到心,就陷入於空滅無所有之境。
二祖不是這樣,他雖然找不到水,卻找到了滔滔浪潮。
真心妄心,只是一心,心豈有二?
說真心妄心者,只為知與不知,故分別說。
若知,妄心也真;若不知,真心亦妄。
另,說法方便不同,有權說,有遮說。權說者,即說真心;遮說者,即說無心。
無心之心,是汝真心;若可分別意念者,似一物藏於身中者,總是妄心。
無心之心,是汝真心
-
- 文章: 5311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正果法師編述
並卻咽喉唇吻
溈山、五峰、雲巖同侍立百丈。
百丈問溈山:「並卻咽喉唇吻,作麼生道?」山曰:「卻請和尚道!」
師曰:「不辭向汝道,恐已後喪我兒孫!」
又問五峰。峰曰:「和尚也須並卻!」師曰:「無人處斫額,望汝!」
又問雲巖,巖曰:「和尚有也未?」師曰:「喪我兒孫。」
百丈懷海禪師,嗣馬祖法,住江西百丈山大雄峰,時溈山、五峰、雲巖為侍者。百丈自己是大徹大悟的大師,為了啟發學者,故問溈山等人 並卻咽喉唇吻如何說禪?
三人答處,各各不同,
溈山答處,可以說是函蓋乾坤,壁立千仞。
五峰答處,可以說是截斷眾流,照用同時。
雲巖答處,可以說是隨波逐浪,自救不了。
百丈先問溈山:「並卻咽喉唇吻,作麼生道?」溈山曰:「卻請和尚道。」
這是用逆襲的方法回答,若依言語可以道得出禪來,那就請和尚道吧!這是壁立千仞,賓主互換,活□□(□音撥,魚遊貌)地,輕輕一拶,令人易見。
亦似猛虎頭上安角,有什麼可近傍處。
所以雪竇頌日:「卻請和尚道,虎頭生角出荒草。」戴角虎出荒草,可煞驚群,不妨奇特。
請和尚道這一句話,婉轉自在,又能把定封疆,塞斷敵路。
百丈對溈山說:「我不辭向汝道,恐以後喪我兒孫。」意思是說:我向你說沒有不可以的,可是一說出來,恐以後要死絕了我的法嗣呢!
這明顯地指示著:若以言論傳於人,便是一種學說,不是教外別傳的東西。
別傳之法,是在於自覺的妙悟。如果說靠言語相傳,是會絕卻禪的後繼人的。
百丈復問五峰:「並卻咽喉唇吻,作麼生道。」峰云:「和尚也須並卻!」
五峰這一答處,是截斷眾流的手法,意思是說 即超凡聖也難窺。
可以說是照用同時,向廓然無聖處猛進。
如馬前相撲,不容擬議,直下使用,緊迅急峭。所以道,欲得親切 莫將向來問。
五峰答處,當頭坐斷,不妨快俊。
百丈云:「無人處斫額,望汝!」意思似乎說:「那末等你在獨居無人處 悟了再說吧!」
且是肯他?是不肯他?是殺是活?見他阿轆轆地,只與他一點。
所以雪竇頌云:「和尚也並卻,龍蛇陣上看謀略,令人長憶李將軍,萬裡天邊飛一鶚(鶚,音 ,大鶚也,食魚蛇,猛禽類)。」所謂龍陀陣上看謀略者,古代作戰,能夠在排成的兩陣中,突出突人,七縱八橫,這樣的人,是有大戰鬥才能的手腳,有大謀略的帥才人物,單槍匹馬,向龍陀陣上,出沒自在,你有什麼辦法圍得住他。
這樣的人,大似李廣將軍的神箭,天邊飛來一鶚,一箭射落,是決定之事 不可放過。
雪竇頌百丈問處 如一鶚,五峰答處如一箭,對五峰是大加讚賞了。
百丈又問雲巖:「並卻咽喉唇吻,作麼生道?」巖云:「和尚有也未?」意思是和尚有呢,還是沒有?
這是以懷疑的口氣 表示不可能的意思,意謂第一義 是沒有語言的。
不理解絕言絕慮才作如是說。
可以說這答話,粘皮著骨,拖泥帶水,前構村,後不迭店。
隨波逐浪,自救不了。
百丈見他如此,一時把來,打殺了也。所以百丈說:「喪我兒孫。」
雲巖在百丈,二十年作侍者,丈圓寂後,同道悟至藥山惟儼禪師那裡參學。
藥山問他:「你在百丈會下,為個什麼事?」
雲巖說:「透脫生死。」
藥山說:「還透脫了未?」
雲巖說:「渠無生死。」
藥山說:「二十年在百丈,習氣也未除!」雲巖遂辭去,參見南泉。
後來又回歸藥山,方得契悟。
其因緣是,藥山問百丈有何言句示徒,
雲巖說:「有時上堂,大眾立定,以拄杖一時趁散,復召大眾,眾回首,丈曰:『是什麼?』山曰:『何不早憑麼道。今日因數得見海兄。』師於言下頓省,便禮拜。」
看他古人,二十年參究,猶自半青半黃,粘皮著骨,不能穎脫,不見道,語不離窠臼,焉能出蓋纏。
雪竇頌云:「和尚有也未,金毛獅子不踞地。兩兩三三舊路行,大雄山下空彈指。」
圓悟禪師評曰:「和尚有也未,雪竇據疑結案。是則是,只是金毛獅子 爭奈不踞地。獅子提物,藏牙伏爪,踞地返擲。物無大小,皆以全威,要全其功。
雲巖云:『和尚有也未』,只是向舊路行,所以雪竇雲,百丈問大雄山下空彈指。」
並卻咽喉唇吻
溈山、五峰、雲巖同侍立百丈。
百丈問溈山:「並卻咽喉唇吻,作麼生道?」山曰:「卻請和尚道!」
師曰:「不辭向汝道,恐已後喪我兒孫!」
又問五峰。峰曰:「和尚也須並卻!」師曰:「無人處斫額,望汝!」
又問雲巖,巖曰:「和尚有也未?」師曰:「喪我兒孫。」
百丈懷海禪師,嗣馬祖法,住江西百丈山大雄峰,時溈山、五峰、雲巖為侍者。百丈自己是大徹大悟的大師,為了啟發學者,故問溈山等人 並卻咽喉唇吻如何說禪?
三人答處,各各不同,
溈山答處,可以說是函蓋乾坤,壁立千仞。
五峰答處,可以說是截斷眾流,照用同時。
雲巖答處,可以說是隨波逐浪,自救不了。
百丈先問溈山:「並卻咽喉唇吻,作麼生道?」溈山曰:「卻請和尚道。」
這是用逆襲的方法回答,若依言語可以道得出禪來,那就請和尚道吧!這是壁立千仞,賓主互換,活□□(□音撥,魚遊貌)地,輕輕一拶,令人易見。
亦似猛虎頭上安角,有什麼可近傍處。
所以雪竇頌日:「卻請和尚道,虎頭生角出荒草。」戴角虎出荒草,可煞驚群,不妨奇特。
請和尚道這一句話,婉轉自在,又能把定封疆,塞斷敵路。
百丈對溈山說:「我不辭向汝道,恐以後喪我兒孫。」意思是說:我向你說沒有不可以的,可是一說出來,恐以後要死絕了我的法嗣呢!
這明顯地指示著:若以言論傳於人,便是一種學說,不是教外別傳的東西。
別傳之法,是在於自覺的妙悟。如果說靠言語相傳,是會絕卻禪的後繼人的。
百丈復問五峰:「並卻咽喉唇吻,作麼生道。」峰云:「和尚也須並卻!」
五峰這一答處,是截斷眾流的手法,意思是說 即超凡聖也難窺。
可以說是照用同時,向廓然無聖處猛進。
如馬前相撲,不容擬議,直下使用,緊迅急峭。所以道,欲得親切 莫將向來問。
五峰答處,當頭坐斷,不妨快俊。
百丈云:「無人處斫額,望汝!」意思似乎說:「那末等你在獨居無人處 悟了再說吧!」
且是肯他?是不肯他?是殺是活?見他阿轆轆地,只與他一點。
所以雪竇頌云:「和尚也並卻,龍蛇陣上看謀略,令人長憶李將軍,萬裡天邊飛一鶚(鶚,音 ,大鶚也,食魚蛇,猛禽類)。」所謂龍陀陣上看謀略者,古代作戰,能夠在排成的兩陣中,突出突人,七縱八橫,這樣的人,是有大戰鬥才能的手腳,有大謀略的帥才人物,單槍匹馬,向龍陀陣上,出沒自在,你有什麼辦法圍得住他。
這樣的人,大似李廣將軍的神箭,天邊飛來一鶚,一箭射落,是決定之事 不可放過。
雪竇頌百丈問處 如一鶚,五峰答處如一箭,對五峰是大加讚賞了。
百丈又問雲巖:「並卻咽喉唇吻,作麼生道?」巖云:「和尚有也未?」意思是和尚有呢,還是沒有?
這是以懷疑的口氣 表示不可能的意思,意謂第一義 是沒有語言的。
不理解絕言絕慮才作如是說。
可以說這答話,粘皮著骨,拖泥帶水,前構村,後不迭店。
隨波逐浪,自救不了。
百丈見他如此,一時把來,打殺了也。所以百丈說:「喪我兒孫。」
雲巖在百丈,二十年作侍者,丈圓寂後,同道悟至藥山惟儼禪師那裡參學。
藥山問他:「你在百丈會下,為個什麼事?」
雲巖說:「透脫生死。」
藥山說:「還透脫了未?」
雲巖說:「渠無生死。」
藥山說:「二十年在百丈,習氣也未除!」雲巖遂辭去,參見南泉。
後來又回歸藥山,方得契悟。
其因緣是,藥山問百丈有何言句示徒,
雲巖說:「有時上堂,大眾立定,以拄杖一時趁散,復召大眾,眾回首,丈曰:『是什麼?』山曰:『何不早憑麼道。今日因數得見海兄。』師於言下頓省,便禮拜。」
看他古人,二十年參究,猶自半青半黃,粘皮著骨,不能穎脫,不見道,語不離窠臼,焉能出蓋纏。
雪竇頌云:「和尚有也未,金毛獅子不踞地。兩兩三三舊路行,大雄山下空彈指。」
圓悟禪師評曰:「和尚有也未,雪竇據疑結案。是則是,只是金毛獅子 爭奈不踞地。獅子提物,藏牙伏爪,踞地返擲。物無大小,皆以全威,要全其功。
雲巖云:『和尚有也未』,只是向舊路行,所以雪竇雲,百丈問大雄山下空彈指。」
-
- 文章: 5311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月藏
直心是道場——智證之十五
1《維摩經》曰:“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
2傳曰:
所謂擇法眼者,前聖授手。
《首楞嚴》曰:“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佳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雲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即直心也。
攀緣心,即虛假也。
永明曰:
“心者,信也。謂有前識法隨相行,則煩惱名識,不名心也。
意者,憶也。憶想前境起於妄,並是妄識,不干心事。
心非有無,有無不染;心非垢淨,垢淨不污。
乃至迷悟、凡聖、行、來、去、住,並是妄識非心。
心本不生,今亦無滅。若知自心如此,佛亦然。”
而長沙偈曰:
“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前認識神。
無始時來生死本,痴人喚作本來人。”
今時邪禪,乃相傳授,以揚眉瞬目、豎拂拈槌為極則,佛法幾何不平沈哉?
《圓覺經》曰:“眾生妄見流轉,厭流轉者妄見涅槃,由此不能入清淨覺,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謂脫有能入覺道者,但成小乘,非能入覺,故曰非覺入故。
3禪宗 是明心見性的心地法門,所傳之心,並非無稽之談。
此處引《維摩詰經》、《楞嚴經》、《圓覺經》及永明延壽、長沙景岑禪師諸說,無不是為發明此心之真實義。
心有直曲。
佛法經論中常說,眾生之心,多如蛇行,蜿蜒委曲。
欲使其直,逼蛇入竹筒,不得不直。因此之故,有修習止觀禪定三昧之說。
儒家談論修心,也說“敬以直內,義以方外”,說“誠意”是“致良知”之關鍵。
孔子說:“巧言令色,鮮於仁。”也為其諂曲無直。
趙州見南泉,問:“什麼是道?”南泉答曰:“平常心是道。”沒有什麼特別的伎倆,唯平常無偽、質直無華之心,就是你所當修行之道。趙州一生遵其義行之,常以本分事接人,人多反以為奇特。南泉所說,趙州所行,即是《維摩詰經》中所說:“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
心有真妄。
大概曲偽之心多虛妄,直心自性最真實。
比心之直曲更高一層的分辨,是心之真妄,《楞嚴》於此處 說得最透徹剴切。學人不能悟道而明心,也正為其真妄不辨 或執妄為真,或著相修行 而成聲聞、緣覺,或執神常苦煉而成外道,佛法因此而沉淪,正見因之而不得彰顯。
宗門中有執揚眉瞬目、拈棒豎拂為究竟,有迷見聞覺知為根本,都為不辨真妄 而墮坑落塹。
真心無生滅。凡生死者,識也;不生滅者,真心正智也。
永明大師的話,如指路明燈,可作學人向道之圭臬!
永明曰:“心者,信也。謂有前識法隨相行,則煩惱名識,不名心也。意者,憶也。憶想前境起於妄,並是妄識,不干心事。心非有無,有無不染;心非垢淨,垢淨不污。乃至迷悟、凡聖、行、來、去、住,並是妄識非心。心本不生,今亦無滅。若知自心如此,佛亦然。”
識之精,即非識;明之元,即非照。
直心是道場——智證之十五
1《維摩經》曰:“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
2傳曰:
所謂擇法眼者,前聖授手。
《首楞嚴》曰:“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佳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雲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即直心也。
攀緣心,即虛假也。
永明曰:
“心者,信也。謂有前識法隨相行,則煩惱名識,不名心也。
意者,憶也。憶想前境起於妄,並是妄識,不干心事。
心非有無,有無不染;心非垢淨,垢淨不污。
乃至迷悟、凡聖、行、來、去、住,並是妄識非心。
心本不生,今亦無滅。若知自心如此,佛亦然。”
而長沙偈曰:
“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前認識神。
無始時來生死本,痴人喚作本來人。”
今時邪禪,乃相傳授,以揚眉瞬目、豎拂拈槌為極則,佛法幾何不平沈哉?
《圓覺經》曰:“眾生妄見流轉,厭流轉者妄見涅槃,由此不能入清淨覺,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謂脫有能入覺道者,但成小乘,非能入覺,故曰非覺入故。
3禪宗 是明心見性的心地法門,所傳之心,並非無稽之談。
此處引《維摩詰經》、《楞嚴經》、《圓覺經》及永明延壽、長沙景岑禪師諸說,無不是為發明此心之真實義。
心有直曲。
佛法經論中常說,眾生之心,多如蛇行,蜿蜒委曲。
欲使其直,逼蛇入竹筒,不得不直。因此之故,有修習止觀禪定三昧之說。
儒家談論修心,也說“敬以直內,義以方外”,說“誠意”是“致良知”之關鍵。
孔子說:“巧言令色,鮮於仁。”也為其諂曲無直。
趙州見南泉,問:“什麼是道?”南泉答曰:“平常心是道。”沒有什麼特別的伎倆,唯平常無偽、質直無華之心,就是你所當修行之道。趙州一生遵其義行之,常以本分事接人,人多反以為奇特。南泉所說,趙州所行,即是《維摩詰經》中所說:“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
心有真妄。
大概曲偽之心多虛妄,直心自性最真實。
比心之直曲更高一層的分辨,是心之真妄,《楞嚴》於此處 說得最透徹剴切。學人不能悟道而明心,也正為其真妄不辨 或執妄為真,或著相修行 而成聲聞、緣覺,或執神常苦煉而成外道,佛法因此而沉淪,正見因之而不得彰顯。
宗門中有執揚眉瞬目、拈棒豎拂為究竟,有迷見聞覺知為根本,都為不辨真妄 而墮坑落塹。
真心無生滅。凡生死者,識也;不生滅者,真心正智也。
永明大師的話,如指路明燈,可作學人向道之圭臬!
永明曰:“心者,信也。謂有前識法隨相行,則煩惱名識,不名心也。意者,憶也。憶想前境起於妄,並是妄識,不干心事。心非有無,有無不染;心非垢淨,垢淨不污。乃至迷悟、凡聖、行、來、去、住,並是妄識非心。心本不生,今亦無滅。若知自心如此,佛亦然。”
識之精,即非識;明之元,即非照。
-
- 文章: 5311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正果法師編述
《碧巖錄》第二十則則舉:「龍牙問翠微:『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微云:『與我過禪板來。』牙過禪板與翠微,翠微接得便打。牙云:『打即任打,要且無祖師西來意!』牙又問臨濟:『如何是祖師西來意?』臨濟云:『與我過蒲團來!」牙取蒲團過與臨濟,濟接得便打。牙云:『打即任打,要且無祖師西來意!』」
這個問答,可能是在龍牙壯年行腳時。因為龍牙先參翠微、臨濟,後參德山。曾向德山問云:「學人仗莫邪劍,擬取師頭時如何?」德山引頸云:「囫!」牙云:「師頭落也。」山微笑便休去。次到洞山,洞山問他:「近離甚處?」牙云:「從德山來。」洞山問:「德山有何言句?」牙遂舉前話。洞山云:「他道什麼?」牙說:「他無語。」洞山云:「莫道他無語,且試將德山落底頭,呈示老僧看。」牙於此有省。遂焚香遙望德山禮拜懺悔。
因此停止於洞山,隨眾參請。一日問洞山:「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山曰:「待洞水逆流,即向汝道。」師始悟其旨,侍勤八稔。師有頌曰:「學道如鑽火,逢煙未可休,直待金星現,歸家始到頭。這是龍牙在洞山 豁然大悟之後,研味其旨,悲喜交集而說的偈頌。
說明古人參禪受多少辛苦,參見尊宿,要明自己一段大事,可謂言不虛設,機不亂髮,出在做工夫處。
龍牙根性聰敏,擔一肚皮禪行腳,直向長安翠微無學禪師,便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翠微叫他拿禪板來,微接過禪板打他。龍牙說:「打即任你打,我要的是西來意的『無』」。又到河北臨濟義玄禪師問這個問題,臨濟叫他拿蒲團來。這已提示出了 超越否定與肯定的 向上一著,可是龍牙不會。
遵照翠微、臨濟兩老的話,遞給禪板,蒲團,卻被兩老打了一頓。這雖不外是向上接化的手段,但龍牙仍不會,還說著打即任你打,且要無祖西來意。
圓悟著語說,打得個死漢濟甚事,也落在第二頭了也。
原來龍牙把禪 專解為否定一邊,意以「無」為禪。
把達磨「廓然無聖」的話片面理解為禪,不解那「廓然」的意義,故唯將「無」的否定方面來應用。這就是他擔了一肚皮禪行腳,一向自作主宰。
但是翠微與臨濟,都是超過了否定和肯定、差別和平等的向上義,欲提示非禪道,非佛道,超越凡聖的向上一著,故說「過禪板來」、「過蒲團來」。
圓悟評唱說:「大凡激揚要妙,提唱宗乘,向第一機下明得,可以坐斷天下人舌頭。」
這即是說翠微、臨濟兩人的機用:「倘或躊躇,落在第二。這二老漢,雖然打風打雨,驚天動地,要且不曾打著明眼漢。」這是龍牙作略。
圓悟禪師又說:「且道當機承當 得時令作麼生?他不向活水處用,自去死水裡作活計,一向作主宰,便道打即任打,要且無祖師西來意。」這是說當時過禪板和蒲團的立場。「死水裡」者,是指墮於平等的一面 而沒有差別的作用,所謂「西來無意」,不外這個立場。
圓悟禪師還說:「且道翠微、臨濟二尊宿,又不同法嗣,為什麼答處相,用處一般?
須知古人 一言一句,不亂施為。龍牙後來住院,有僧問他:「和尚當時見二尊宿 是肯他不肯他?龍牙說:肯則肯,要且無祖師西來意。爛泥裡有刺,放過與人,已落第二。
這老漢把得定,只做得洞下尊宿。若是山僧則不然,只向他道:「肯即未肯,要且無祖師西來意。不見僧問大梅法常禪師:「如何是祖師西來意?」梅云:「西來無意。」
鹽官海昌院齊安國師聞之,乃曰:「一個棺材 兩個死漢!」
都評之為 墮在無事無為中去,沒有活用的意思。
所以說,須參活句,莫參死句。活句下薦得,永劫不忘。死句下薦得,自救不了。
他古人一言一句,不亂施為,前後相照,有權有實,有照有用,賓主歷然。
與我過禪板,蒲團來,似乎要試試龍牙的作略,這是假設的,所謂「權」者是;接得便打,這是所謂「實」。
以權實自在得用,禪機潑刺地躍動。換句話說:將否定、肯定、放行、把住 都超越過去,而且拿這些來自由運用,就成為「禪機」。
像對於龍牙這樣 墮陷於否定一面的人,更必須打破這個死窟窿 而使之達於活用。
雪竇頌云:
龍牙山裡龍無眼,死水何曾振古風?
禪板蒲團不能用,只應分付與盧公。
這是說,龍牙原欲向翠微 和臨濟張舞其爪牙,可是自己卻是止於死水的一條瞎龍。
若是活龍,須向洪波浩渺、白浪滔天處去。此言龍牙走入死水去,被人打。他卻道,打即任打,要且無祖師西來意。
招得雪竇說他 死水何曾振古風!死水,是說無有那種 像翻天倒地般的 怒濤活力,到底不能振起達磨的真風。
怎知龍牙是瞎龍是死水呢?因為他不能運用禪板,蒲團。
在翠微、臨濟讓他過禪板、蒲團來,龍牙便拿禪板、蒲團與他,豈不是死水裡作活計。
「只應分付與盧公」,「盧公」是雪竇的自稱。
如他題《晦跡自貽》云:
圖畫當年愛洞庭,波心七十二峰青。
而今高臥思前事,添得盧公倚自屏。
雪竇的意思是說,假若那禪板,蒲團分付到我,便要大大的賣弄一下。我當時如作龍牙,待伊索蒲團、禪板,拈起劈面便擲。
總之:關於這個公案,依龍牙和翠微、臨濟三人,顯示出的禪的根本法,現成的就是絕對無。因為一滯凝在差別、平等、否定、肯定的任何一邊,便失卻自在的作用;若超過了這些對立面,並使之自己在地運用起來,便是禪的真實義。
《碧巖錄》第二十則則舉:「龍牙問翠微:『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微云:『與我過禪板來。』牙過禪板與翠微,翠微接得便打。牙云:『打即任打,要且無祖師西來意!』牙又問臨濟:『如何是祖師西來意?』臨濟云:『與我過蒲團來!」牙取蒲團過與臨濟,濟接得便打。牙云:『打即任打,要且無祖師西來意!』」
這個問答,可能是在龍牙壯年行腳時。因為龍牙先參翠微、臨濟,後參德山。曾向德山問云:「學人仗莫邪劍,擬取師頭時如何?」德山引頸云:「囫!」牙云:「師頭落也。」山微笑便休去。次到洞山,洞山問他:「近離甚處?」牙云:「從德山來。」洞山問:「德山有何言句?」牙遂舉前話。洞山云:「他道什麼?」牙說:「他無語。」洞山云:「莫道他無語,且試將德山落底頭,呈示老僧看。」牙於此有省。遂焚香遙望德山禮拜懺悔。
因此停止於洞山,隨眾參請。一日問洞山:「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山曰:「待洞水逆流,即向汝道。」師始悟其旨,侍勤八稔。師有頌曰:「學道如鑽火,逢煙未可休,直待金星現,歸家始到頭。這是龍牙在洞山 豁然大悟之後,研味其旨,悲喜交集而說的偈頌。
說明古人參禪受多少辛苦,參見尊宿,要明自己一段大事,可謂言不虛設,機不亂髮,出在做工夫處。
龍牙根性聰敏,擔一肚皮禪行腳,直向長安翠微無學禪師,便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翠微叫他拿禪板來,微接過禪板打他。龍牙說:「打即任你打,我要的是西來意的『無』」。又到河北臨濟義玄禪師問這個問題,臨濟叫他拿蒲團來。這已提示出了 超越否定與肯定的 向上一著,可是龍牙不會。
遵照翠微、臨濟兩老的話,遞給禪板,蒲團,卻被兩老打了一頓。這雖不外是向上接化的手段,但龍牙仍不會,還說著打即任你打,且要無祖西來意。
圓悟著語說,打得個死漢濟甚事,也落在第二頭了也。
原來龍牙把禪 專解為否定一邊,意以「無」為禪。
把達磨「廓然無聖」的話片面理解為禪,不解那「廓然」的意義,故唯將「無」的否定方面來應用。這就是他擔了一肚皮禪行腳,一向自作主宰。
但是翠微與臨濟,都是超過了否定和肯定、差別和平等的向上義,欲提示非禪道,非佛道,超越凡聖的向上一著,故說「過禪板來」、「過蒲團來」。
圓悟評唱說:「大凡激揚要妙,提唱宗乘,向第一機下明得,可以坐斷天下人舌頭。」
這即是說翠微、臨濟兩人的機用:「倘或躊躇,落在第二。這二老漢,雖然打風打雨,驚天動地,要且不曾打著明眼漢。」這是龍牙作略。
圓悟禪師又說:「且道當機承當 得時令作麼生?他不向活水處用,自去死水裡作活計,一向作主宰,便道打即任打,要且無祖師西來意。」這是說當時過禪板和蒲團的立場。「死水裡」者,是指墮於平等的一面 而沒有差別的作用,所謂「西來無意」,不外這個立場。
圓悟禪師還說:「且道翠微、臨濟二尊宿,又不同法嗣,為什麼答處相,用處一般?
須知古人 一言一句,不亂施為。龍牙後來住院,有僧問他:「和尚當時見二尊宿 是肯他不肯他?龍牙說:肯則肯,要且無祖師西來意。爛泥裡有刺,放過與人,已落第二。
這老漢把得定,只做得洞下尊宿。若是山僧則不然,只向他道:「肯即未肯,要且無祖師西來意。不見僧問大梅法常禪師:「如何是祖師西來意?」梅云:「西來無意。」
鹽官海昌院齊安國師聞之,乃曰:「一個棺材 兩個死漢!」
都評之為 墮在無事無為中去,沒有活用的意思。
所以說,須參活句,莫參死句。活句下薦得,永劫不忘。死句下薦得,自救不了。
他古人一言一句,不亂施為,前後相照,有權有實,有照有用,賓主歷然。
與我過禪板,蒲團來,似乎要試試龍牙的作略,這是假設的,所謂「權」者是;接得便打,這是所謂「實」。
以權實自在得用,禪機潑刺地躍動。換句話說:將否定、肯定、放行、把住 都超越過去,而且拿這些來自由運用,就成為「禪機」。
像對於龍牙這樣 墮陷於否定一面的人,更必須打破這個死窟窿 而使之達於活用。
雪竇頌云:
龍牙山裡龍無眼,死水何曾振古風?
禪板蒲團不能用,只應分付與盧公。
這是說,龍牙原欲向翠微 和臨濟張舞其爪牙,可是自己卻是止於死水的一條瞎龍。
若是活龍,須向洪波浩渺、白浪滔天處去。此言龍牙走入死水去,被人打。他卻道,打即任打,要且無祖師西來意。
招得雪竇說他 死水何曾振古風!死水,是說無有那種 像翻天倒地般的 怒濤活力,到底不能振起達磨的真風。
怎知龍牙是瞎龍是死水呢?因為他不能運用禪板,蒲團。
在翠微、臨濟讓他過禪板、蒲團來,龍牙便拿禪板、蒲團與他,豈不是死水裡作活計。
「只應分付與盧公」,「盧公」是雪竇的自稱。
如他題《晦跡自貽》云:
圖畫當年愛洞庭,波心七十二峰青。
而今高臥思前事,添得盧公倚自屏。
雪竇的意思是說,假若那禪板,蒲團分付到我,便要大大的賣弄一下。我當時如作龍牙,待伊索蒲團、禪板,拈起劈面便擲。
總之:關於這個公案,依龍牙和翠微、臨濟三人,顯示出的禪的根本法,現成的就是絕對無。因為一滯凝在差別、平等、否定、肯定的任何一邊,便失卻自在的作用;若超過了這些對立面,並使之自己在地運用起來,便是禪的真實義。
-
- 文章: 5311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高麗國普照禪師修心訣
三界熱惱,猶如火宅。其忍淹留,甘受長苦。欲免輪迴,莫若求佛。若欲求佛,佛即是心。心何遠覓,不離身中。色身是假,有生有滅。真心如空,不斷,不變。故云:百骸潰散,歸火歸風。一物長靈,蓋天蓋地。
嗟夫今之人,迷來久矣。不識自心是真佛,不識自性是真法。
欲求法而遠推諸聖,欲求佛而不觀己心。若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堅執此情,欲求佛道者,縱經塵劫,燒身煉臂,敲骨出髓,刺血寫經,長坐不臥,不食卯齋,乃至轉讀一大藏教,修種種苦行,如蒸砂作飯,只益自勞耳。
但識自心,恒沙法門,無量妙義,不求而得。故世尊云:普觀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又云:竹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是知離此比外,無佛可成。過去諸如來,只是明心底人。現在諸賢聖,亦是修心底人,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願諸修道之人,切莫外求,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問:若言佛性現在此身,既在身中,不離凡夫,因何我今 見佛性?更為消釋,悉令開悟。
答:在汝身中,汝自不見。汝於十二時,知饑知渴,知寒知熱,或瞋或喜,竟是何物?
且色身昃地水火風四緣所集,其質頑而無情,豈能見聞覺知?能見聞覺知者,必是汝佛性。
故臨濟云:四大不解說法聽法,虛空不解說法聽法,只汝目前,歷歷孤明,勿形段者,始解說法聽法。
所謂勿形段者,是諸佛之法印,亦是汝本來心也。
則佛性現象在汝身,何假外求。汝若不信,略舉古聖入道因緣,令汝除疑,汝須諦信。
昔異見王問婆羅提尊者曰:何者是佛?尊者曰:見性是佛。王曰:師見性否?尊者曰:我見佛性。王曰:性在何處?尊者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見。尊者曰:今現作用,王自不見。王曰:於我有否?尊者曰:王若作用,無有不是;王若不用,體亦難見。王曰:若當用時,當為我說。尊者曰:在胎曰身,處世曰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舌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者喚作精魂。王聞心即開悟。
又僧問歸宗和尚 如何是佛?宗云:我今向汝道,恐汝不信。僧云:和尚誠言,焉敢不信。師云:汝即是。僧云:如何保任?
師云:一翳在眼,空花亂墜。其僧言下有省。
上來所舉,古聖入道因緣,明白簡易,不妨省力,因此公案,若有信解處,即與古聖把手共行。
三界熱惱,猶如火宅。其忍淹留,甘受長苦。欲免輪迴,莫若求佛。若欲求佛,佛即是心。心何遠覓,不離身中。色身是假,有生有滅。真心如空,不斷,不變。故云:百骸潰散,歸火歸風。一物長靈,蓋天蓋地。
嗟夫今之人,迷來久矣。不識自心是真佛,不識自性是真法。
欲求法而遠推諸聖,欲求佛而不觀己心。若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堅執此情,欲求佛道者,縱經塵劫,燒身煉臂,敲骨出髓,刺血寫經,長坐不臥,不食卯齋,乃至轉讀一大藏教,修種種苦行,如蒸砂作飯,只益自勞耳。
但識自心,恒沙法門,無量妙義,不求而得。故世尊云:普觀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又云:竹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是知離此比外,無佛可成。過去諸如來,只是明心底人。現在諸賢聖,亦是修心底人,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願諸修道之人,切莫外求,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問:若言佛性現在此身,既在身中,不離凡夫,因何我今 見佛性?更為消釋,悉令開悟。
答:在汝身中,汝自不見。汝於十二時,知饑知渴,知寒知熱,或瞋或喜,竟是何物?
且色身昃地水火風四緣所集,其質頑而無情,豈能見聞覺知?能見聞覺知者,必是汝佛性。
故臨濟云:四大不解說法聽法,虛空不解說法聽法,只汝目前,歷歷孤明,勿形段者,始解說法聽法。
所謂勿形段者,是諸佛之法印,亦是汝本來心也。
則佛性現象在汝身,何假外求。汝若不信,略舉古聖入道因緣,令汝除疑,汝須諦信。
昔異見王問婆羅提尊者曰:何者是佛?尊者曰:見性是佛。王曰:師見性否?尊者曰:我見佛性。王曰:性在何處?尊者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見。尊者曰:今現作用,王自不見。王曰:於我有否?尊者曰:王若作用,無有不是;王若不用,體亦難見。王曰:若當用時,當為我說。尊者曰:在胎曰身,處世曰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舌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者喚作精魂。王聞心即開悟。
又僧問歸宗和尚 如何是佛?宗云:我今向汝道,恐汝不信。僧云:和尚誠言,焉敢不信。師云:汝即是。僧云:如何保任?
師云:一翳在眼,空花亂墜。其僧言下有省。
上來所舉,古聖入道因緣,明白簡易,不妨省力,因此公案,若有信解處,即與古聖把手共行。
-
- 文章: 5311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月藏
不可思議!——智證之十七
1棗柏曰:
“華嚴第三會,於須彌山頂上說十住,表入理契智,非生滅心所得至故。如須彌山在大海中,高八萬四千由旬,非手足攀攬所及,明八萬四千塵勞山,住煩惱大海。於一切法,無思無為,即煩惱海枯竭,塵勞山便成一切智山,煩惱海便成性海。若起心思慮,有所攀緣,則塵勞山愈高,煩惱海愈深,不可至其智頂。”
2傳曰:
《首楞嚴》曰:“汝但棄其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消落。”故維摩大士現神力,即時須彌燈王佛遣三萬二千師子座,高廣嚴淨,來入維摩詰室,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見。其室廣博,悉包容三萬二千師子座,無所妨礙。寶覺禪師曰:“以師子座之高廣,毘耶室之狹小,佇思其間,即成妨礙。”嘗問轉運判官夏倚:“汝言'情與無情共一體'”,時有狗臥香卓下,乃以壓尺擊香卓,又擊狗曰:“狗有情即去,香卓無情即住,如何得成一體?”倚不能對。寶覺曰:“才入思惟,便成剩法。前聖所知,轉相傳授,皆此旨也,而學者莫能明。”如言彈指而五百毒龍屈伏,女子之定亦出,尤昭著明白者也。溈山嘗語仰山曰:“寂子速道,莫入陰界。”而仰山曰:“慧寂信位亦不立。”予恨仰山極力道不盡。
3
棗柏,即李通玄居士,人稱李長者,號棗柏大士。河北滄州人。一生致力於研究《華嚴》,著《新華嚴論》,發前人之所未發,盡華嚴之玄旨。
入無相之理,契般若之智,不可以思慮緣,不可以言語道,如登大海中萬仞高山,不可以手足攀援之,所謂不可思議。不可思議者,不可思,亦復不可議也。
《首楞嚴》曰:“汝但棄其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消落。”
所謂常光,即是真心。
唯此真心,不生不滅,與瞬瞬生滅之識心相比較,故名之曰“常”。
若得此真心現前,則一切不思議事 即時顯現,如維摩丈室 能容納百萬獅子之座,彈指而女子出定、毒龍降服。若得此真心,則情與無情 共成一體;若以識心分別,則情與無情 儼然天淵。故溈山望寂子莫入陰界,仰山盡力不能道其一分。
不可思議!——智證之十七
1棗柏曰:
“華嚴第三會,於須彌山頂上說十住,表入理契智,非生滅心所得至故。如須彌山在大海中,高八萬四千由旬,非手足攀攬所及,明八萬四千塵勞山,住煩惱大海。於一切法,無思無為,即煩惱海枯竭,塵勞山便成一切智山,煩惱海便成性海。若起心思慮,有所攀緣,則塵勞山愈高,煩惱海愈深,不可至其智頂。”
2傳曰:
《首楞嚴》曰:“汝但棄其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消落。”故維摩大士現神力,即時須彌燈王佛遣三萬二千師子座,高廣嚴淨,來入維摩詰室,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見。其室廣博,悉包容三萬二千師子座,無所妨礙。寶覺禪師曰:“以師子座之高廣,毘耶室之狹小,佇思其間,即成妨礙。”嘗問轉運判官夏倚:“汝言'情與無情共一體'”,時有狗臥香卓下,乃以壓尺擊香卓,又擊狗曰:“狗有情即去,香卓無情即住,如何得成一體?”倚不能對。寶覺曰:“才入思惟,便成剩法。前聖所知,轉相傳授,皆此旨也,而學者莫能明。”如言彈指而五百毒龍屈伏,女子之定亦出,尤昭著明白者也。溈山嘗語仰山曰:“寂子速道,莫入陰界。”而仰山曰:“慧寂信位亦不立。”予恨仰山極力道不盡。
3
棗柏,即李通玄居士,人稱李長者,號棗柏大士。河北滄州人。一生致力於研究《華嚴》,著《新華嚴論》,發前人之所未發,盡華嚴之玄旨。
入無相之理,契般若之智,不可以思慮緣,不可以言語道,如登大海中萬仞高山,不可以手足攀援之,所謂不可思議。不可思議者,不可思,亦復不可議也。
《首楞嚴》曰:“汝但棄其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消落。”
所謂常光,即是真心。
唯此真心,不生不滅,與瞬瞬生滅之識心相比較,故名之曰“常”。
若得此真心現前,則一切不思議事 即時顯現,如維摩丈室 能容納百萬獅子之座,彈指而女子出定、毒龍降服。若得此真心,則情與無情 共成一體;若以識心分別,則情與無情 儼然天淵。故溈山望寂子莫入陰界,仰山盡力不能道其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