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文章: 531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月藏

3
有人聽聞佛法,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諸有如同幻化,群相總是影子,於是起離幻求真之念。如同日光下 欲逃避自己的影子,愈避而影愈隨,張惶無措。
這份舍幻求真的心,即是妄心。此心不歇,難了生死,終墮輪迴。

又有人聽說悟道之人,能隨緣任運,物物皆真,頭頭是道,於是故作隨順,隨波逐流,與萬物同沉浮,共染污同沆瀣。
本欲赴北而故向南,沉淪無明 而故作高深,最終也難了 生死而出輪迴。

此二者所得,皆非真得。
第一種有妄可舍,有真可求,雖不苟隨流俗,終墮聲聞凡小之道;
第二種學得皮毛,因未有所本,中心徬徨,終隨無明之流 失而無所依祜。
新老怪
文章: 531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月藏
相續也大難——智證之二十一

1《入大乘論》曰
:“諸法體相,世間現見,云何言無耶?”曰:“凡愚妄見,此非可信。生滅之法,皆悉是空。生滅流轉,無暫停時,相似相續故,妄見有實。猶如燈焰,念念生滅,凡夫愚人,謂為一焰。”


2傳曰:
《涅槃》曰:“如燈雖念念滅,而有光除破暗冥。念等諸法,亦復如是。如眾生食,雖念念滅,亦能令飢者 而得飽滿。譬如上藥,雖念念滅,亦能愈病。日月光明,雖念念滅,亦能增長草木。”
蓋一切諸法 念念滅絕,而今現見者,相似相續故。
《首楞嚴》曰:“諦觀法法何狀,則知但自燈明,法自無暗。明暗俱空,無作無取。明若有作,不應容暗。暗若可取,不應受明。今觀夜室之暗,何自而來?忽有燈焰,暗何所往?”
石頭曰:“當明中有暗者,以明無作故。當暗中有明者,以暗無取故。”

3
有學人問洞山良價禪師:“如何是主中主?”師曰:“恁麼道即易,相續也大難!”
遂示誦曰:
嗟見今時學道流,千千萬萬認門頭;
恰似入京朝聖主,只到潼關即便休。

又在其所作《寶鏡三昧》末尾曰:
但能相續,名主中主。

觀師所答及誦意,謂學人只認 言句入門方便,不識究竟,恰似有人 要上京朝見聖上,只到潼關便罷,自以為已到京城。那什麼是洞山禪師 認為的究竟地呢?師曰:“但能相續,名主中主。”又嘆說:“相續也大難!”可見認識到相續 及臻於相續境地,絕非易事。
佛法說,有三種相續,即世界相續、眾生相續、因果相續。
若通達世界相續,即了法我空;若通達眾生相續,即了人我空;若通達因果相續,即了空而不墮斷滅,能入中道正義。
相續之義,非人力所能為,非修持所能成,法爾如是。
相續又分為兩大類:相似相續、異相相續。
眾生無明,見相似相續,以為常一;見異相相續,以為斷滅異體。佛法不如是!
佛法觀相似相續非一,觀異相 相續也非異,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若能如是相續,即名主中主。


無相密法發表於2012-2-2 10:15
是淨念相繼啊

是淨念相繼。

善淨發表於2012-2-2 14:36
如果把心比喻成鏡,鏡中的萬事萬物就是鏡子所成現給我們的世界,當我們知道了這鏡中的萬事萬物 都只是鏡子所...

用鏡子中的花朵 來比喻眾生所看見的萬法,是一個很善巧的比喻。因為二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雖有假相,但不真實。佛法中鏡花水月之喻,只取此義,其餘則不。何以故?
心畢竟不是鏡子,不是全似鏡子。
鏡子是一物,所照之境是一物,在世俗義上,此二者皆是真實不虛的,唯有鏡子所成之象為虛。
但心非實在之一物,心所緣之境 也非實有一物,故與鏡像理論 畢竟不同。
因為心與心所緣之境,其實皆是一心之所現,無能無所,無二無別。
雖假立能照所照而說,其實不可說,只是一事。
故文學家都知道,所謂比喻,只是取此二事物之間的相似之處,用易知易解者 去會通難知難解者,而不取兩事物的全部作喻。

善淨發表於2012-2-3 10:51
師兄呀,凡所有相 皆是心所成,心所成相皆虛妄,但是宗門有參,離心,意,識公案,為何呢?離心,意,識,世...

如是如是!若見諸法實相,則不可說,真實不可說,虛妄也不可說。


秦月藏發表於2012-2-2 12:29
這觀要實修去定才好,同時還是多培植福!相續的自然法則還是在吧?感恩我們此福緣!

隆永演德發表於2012-2-2 23:10
這觀要實修去定才好,同時還是多培植福!相續的自然法則 還是在吧?感恩我們此福緣!

其實自然法則 是科學家的領域,科學本就叫做自然科學。
自然科學 也說緣起及其規律,但是有個與佛法根本的不同是:所有自然科學 是建立在世間萬物各有個別的基礎上的。
而相續是佛法才能證得的,因為唯有相續。
感恩福緣


秦月藏發表於2012-2-3 08:35
其實自然法則是科學家的領域,科學本就叫做自然科學。
自然科學也說緣起及其規律,但是有個與佛法根本的...


自然法則是相續的一部分,如定是智中才有的定吧?有智則也有福吧!智福是明性人特有的吧!學佛用生活平常疑惑去理解,就偏了,妄心還在惑其心,慚愧!


隆永演德發表於2012-2-3 12:34
自然法則是相續的一部分,如定是智中才有的定吧?有智則也有福吧!智福是明性人特有的吧!學佛用生活平...

知凡所有相皆虛妄,即入初定。
其實整個自證的過程 就是入大定的過程。只有真正解脫的人 才能獲得“定”,因為他們已經不再被生滅的有為法所擾亂。

二祖遍尋萬法,告訴達摩:我找不到心。
達摩說:我與你安心竟。
那時二祖才真正得“定”。
這個過程需要理論實踐合一,這就是智。
能夠得定,就是最大的福。

秦月藏發表於2012-2-3 14:41
知凡所有相皆虛妄,即入初定。

其實整個自證的過程 就是入大定的過程。只有真正解脫的人 才能獲得“定” ...
這妙安大和尚說的在禪中生活,這生活處處是禪理。緣起緣滅 都是理論實踐合一的定中智證吧?


隆永演德發表於2012-2-4 10:06
這妙安大和尚說的在禪中生活,這生活處處是禪理。緣起緣滅都是理論實踐合一的定中智證吧?

正是!
這就是定慧等持的道理。
也就是說:因智慧而定,因定而信,因信而更智慧,因更智慧而更定。
緣起甚深,相續也甚深。念念緣起無生,即是相續。
若作意相續,即是作意,而非相續。
新老怪
文章: 531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正果法師編述

問曰:如何是體中玄三要?
曰:意中玄與句中玄雖近,然猶可思議分別。
至於體中玄與意中玄更近,則難於思議分別。
然既曰更近,既有近字,豈無言說。
要知自句中之玄,修到意中之玄,可謂妙矣。
又修到意中玄之上要,可謂妙極矣。
原來妙到極處,則妙自不能久炫其妙,而返淡矣。
此淡字乃妙到盡處返而為淡。非今人不曾歷過意義中之玄要,而妄言談者。
淡如水,水無味,同愚人一樣無識無知,穿衣吃飯而已,此為體中玄初要。

蓋吾人本體,本是如此,而今復至於此,並無增加,然而還是初要,豈不玄乎?
斯理原非妙字能盡,惟淡字好。眾人一入淡,則飛走去。
惟智者能安而樂之。淡雖無味,然無味中有一至味在焉。
至味為何?原來不是色,不是空,不是一,不是萬,不是凡,不是佛,不是境,不是物,不是有為,不是無為,於行住坐臥動靜酬酢往來之中,而歷歷孤明,如朗月當頭,推他不去,攬他不來,總無絲毫接續斷滅影響之相,此是體中玄中要也。

豈不玄乎?嗟呼,至此亦難言矣!世尊至此,見文殊迦葉白椎竟,便下座。
古來諸禪師至此,便拂衣歸方丈。
寒山子曰:教我如何說。
惟曹山有一句明此我上要。
僧問曹山曰:如朗月當頭時如何?
山曰:猶是階下漢。
僧曰:請師接上階。
曰:月落時相見,
湛愚老人若在當時,劈面與曹山一掌云:月落時作麼相見?
客曰:此時曹山便拂袖歸室。
曰:曹山拂袖歸室,我便禮拜而退。此體中玄上要也。豈不玄乎?

故濟公直指曰:「三要印開朱點窄,未容擬議主賓分。」
此三要,更不曾有人說破 是何三要,卻不是體中玄三要。
蓋體中玄三要,還是返本還源 至寂滅究竟,自家大事了畢者。
此三要,乃印開心地,發百千萬陀羅尼,自然能度生建化門之妙用。
所謂朱點者,心也。
雖到上要,大事了畢,而悲智雙運,自不能已。然化門應來人之機,有千變萬化之不同,自返自心,窄而不廣,不足以當眾機,而投其所問。惟三要 能印開此一點心地,包含大千世界,度盡群生。
三要為何?乃吾人身、口、意最要最要者也。
身則外現威儀,口則隨機對答,意則慈悲智慧雙運。
以此為印,乃能開發心地。
所謂印者,即如一官必有一印。有此印則無遠不至,任我縱橫開發,誰敢礙我。
蓋人能至體中玄上要 則自能知此三要之印,本來已具,我今用此印,而開我心地,廣大無邊。凡一切料揀、與奪、權實、照用、賓主,何必擬議,而自然歷歷分明,當機即用。
即有志必欲為佛為祖者,皆來投誠痖歸依,而受我三玄九要印開朱點之妙。
彼未入此門者不必論,已入此門者 都在此三玄九要之內。
我已歷過三玄九要,彼學者能到某玄某要者,我即知之。
或超入即得體中玄要者,斯為上智。
或超入即得意中玄要者,斯為中智。
或入而得句中玄要者,斯為下智。
而引之前進,則孰有能逃我洞鑒之外。
蓋惟此三要 能印開心地,而能為佛祖之師,則視彼得意中玄要者,豈不窄乎?
再視彼得句中玄要者,豈不更窄乎?
蓋三玄九要法門,乃宗門至要,即《楞嚴經》所謂密因修證,體中玄上要即是大佛頂。
惟是密因,故玄有三,而要有九,乃此心返本還源之路,不是執定一法進修,乃悟此心。
即心即法,即法即心,惟此一真我而矣。
惟此真我,即是聽法的人而已矣。
所以臨濟公乃曰:大凡演唱宗乘,一句中須具三玄,一玄須有三要。有權有實,有照有用。汝等諸人作麼生會?難道一喝及云蒼天蒼 天幾句無理路言句,即算會麼?
乃濟公與人據實商量 此密因修證,不是一問答,一轉語,便算作能會。
如能細細清楚,明白說破玄要,許他一喝。
若遇來問者便喝,這一喝,值得什麼?

或曰:聞老人所解三玄三要,與歷代古來禪師自汾陽以下大不相同。
然一句一字,著實清楚,令人佩服。
但不知當年臨濟公 果是此意否?
曰:若要我之所解,必與臨濟公之意相合,上下千古,歲月遙遠,誰為證據。然讀其言,玩其意,非細細詳察,不知是會,而以無理路句一例會,恐辜負濟公婆心。
蓋入此道者,即頓悟後,亦有漸入,豈能如龍女 頓悟頓成。即趙州至四十年 才打成一片。
初祖謂二祖曰:心如牆壁 自然入道。
玩這入字,可見其有漸進也。
古德云:侍師多年,漸臻玄奧。
又云:諦當甚諦當,管保老兄未徹在。未至徹時,還有進步。
經云:賢聖以無為法 而有差別,於《楞嚴》則直指出 密因修證。
又云:理雖頓悟,事要漸修。
文殊贊觀音自聞聞法門曰:豈惟觀世音,我亦從此入。
又贊曰: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
新老怪
文章: 531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蓋體中玄三要,還是返本還源 至寂滅究竟,自家大事了畢者。
此三要,乃印開心地,發百千萬陀羅尼,自然能度生建化門之妙用。
所謂朱點者,心也。
雖到上要,大事了畢,而悲智雙運,自不能已。然化門應來人之機,有千變萬化之不同,自返自心,窄而不廣,不足以當眾機,而投其所問。惟三要 能印開此一點心地,包含大千世界,度盡群生。
三要為何?乃吾人身、口、意最要最要者也。
身則外現威儀,口則隨機對答,意則慈悲智慧雙運。
以此為印,乃能開發心地。

所謂朱點者,心也。
三要為何?乃吾人身、口、意最要最要者也。
新老怪
文章: 531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月藏
《彌陀經》雲:“水鳥樹林,皆說實相。”

十方世界,水鳥樹林,森羅萬象,其實皆世尊之廣長舌相。
日日說,時時說,剎那說,所說無非實相,只是眾生不聞不解。

:mrgreen:所說無非實相,只是眾生不聞不解。
新老怪
文章: 531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月藏
心不可見,不是無心——智證之二十三

1
《五十計較經》曰:菩薩問佛言:“罪生復滅,何以我了不見?”佛問諸菩薩:“汝曹心寧轉生不?”諸菩薩報言:“我心轉生。設我心不轉生,亦不能與佛共語。”佛問諸菩薩言:“若心生時,寧還自覺心生不?”諸菩薩言:“我但識見因緣時,不覺初起生時。”佛言:“如汝所說,尚不能知心初生時,何能無罪?”

2
傳曰:
諸菩薩疑既曰有罪,我獨不見,而世尊曰:“汝不能知心初生,則罪有而不見也。”永明曰:“故知 不察最初一念 因成之假,寧免後念相續 成事之過乎?”
吾以是知一切生死煩惱,皆因不覺故。若智為先導,則咎何由生?若了心外無法,則情想不生,不用加功,直入不思議地也。


3
菩薩的意思是說:罪生罪滅,為什麼不能察見呢?既不可見,似乎罪應是空無。
世尊回答說:你的心也是念念生滅,前念才滅,後念即生。當後念初生之時,你能察見你的心嗎?既不能察見你的心,你能說你的心 是空無嗎?顯然不能。心既如是,罪亦如是,雖念念生滅,而不能說是無罪。
菩薩說但能識見因緣,而不能見心。這是如實的觀察。
心即此因此緣,而非另有。
眾生無明,一念不覺,或離此因緣另覓真心,如拔波覓水;
或只識見因緣,不覺是心,即以為無心 而墮於斷滅。
故傳主說:“若了心外無法,則情想不生,不用加功,直入不思議地也。”
情想者,以為心是心,因緣是因緣,各有自性,而不明一心之理,不如實故,即謂之情想。

:mrgreen: 若了心外無法,則情想不生
新老怪
文章: 531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月藏
你此刻所見,真是現量嗎?——智證之二十五

1
《唯識論》問曰:“依信說有四種:一、現見。二、比知。三、譬喻。四、阿含。此諸信中,現信最勝。若無外境,云何世人言我現見此青、黃等物乎?”答以偈曰:“現見如夢中,見所見不俱。見時不分別,云何言現見?”
諸凡夫人,煩惱夢中,有所見事,皆如夢中。如初見色,不知色義,後時意識分別,然方了知。以意識分別時,眼等識已先滅故,以一切法念念不住故。以見色時,未有意識,意識起時,即無眼等識。

2
傳曰:譬如世人同看文字,不識字者但見紙墨,義理了不關思;而識字者但見義理,不礙紙墨也。不識字者,五識現量也。而識字者,意識之境也。天台宗以五識名退殘,謂是故也。故曰:見所見不俱。夫紙墨文字,所以傳義理。義理得,則紙墨文字復安用哉?

3
《唯識論》中有外人問說:“根據所知所見事物的真實程度,可以劃分為四種:一種是現量見;二是比量見;三是以比喻類知;四是通過聖言量知曉,如《阿含》中聖賢所說,是法界等流,真實無欺。在這四種認識事物的方法中,現量為最上。我此刻現見有青黃赤白等顏色,真實無誤,可見實有外境,(並非如大乘法所說那樣,無有外境)。”

《唯識論》主用四句偈語 回答他說:“現見如夢中,見所見不俱;見時不分別,云何言現見?”論主的意思是,你所謂的現見,並非是現見。為什麼呢?你此刻的現見,其實跟做夢一樣,你所見到的事物 跟你的見並不同時。
你見的時候只是見,並不分別這是青這是黃、白等。
待到你知曉它 為青黃赤白之時,已經不再是見時了。

我等凡夫眾生,每見一物,總以為即見即知。譬如這個杯子,誤以為一見即知是杯子。其實非也!見是眼識的作用,眼識見時,並不能分別此為何物,只是純粹的見。
見後,意識開始緣此見相,作意分別,這是杯子,哦,這是桌子!杯子的意識同見杯子的眼識一個在後,一個在前,並不同時。
眼識生時無意識,意識起時無眼識,念念生滅。
只因為由眼識到意識,前後的時間太短,如電光石火,我們常常誤認為 所見即所知。
故眾生所見,並非現見,不過是憶想分別,緣心所持相 而辨別物事。

法眼禪師曾指著台階下的一株牡丹花對人說:“時人見此花,恰如夢中相似。”
如果還不能理 解眼識與意識的不同時,所見之物 並非見時之物的話,
且看傳主的例子。
譬如一個不識字的人,他看到的文章,就只是白紙黑字,沒有其它。因為他的意識 不能分別,唯有眼識作用。
如果一個識字的人,他除了看到白紙黑字外,還能看到這些文字 所透露出來的意思。
這正是因為加進了意識的作用。眼識見相而取相,意識分別眼識所取之相。
無論是意識所分別之相,還是眼識所取之相,一個歸類命名,一個未命名未歸類,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實,皆非事物的真實面目。何以故?是相故。
天台宗命名五識為退殘,正是因為意識生時,五識即退殘不住。
眾生唯認意識所分別者,於是萬法興而真相隱。

我們分別這是花朵、這是茶杯、這是電腦,所為之命名者,都是命名 我們心中的相,或者說是命名我們心中所存儲的底片。
有執著相片為真實者,我們說是愚癡之人,卻從不知自己無始以來,也一直是愚癡無明。
即使這些相不是在夢中,也是在憶想中,如腦海裡 現起的昨天的事,與夢中所見其實無別。


a散淡閒人發表於2012-2-8 09:42
“時人見此花,恰如夢中相似。”
那是否 明心得道的佛菩薩 就能時時現見,見花不知是花,見草不知是草呢?...
b諸佛菩薩,不是不見相,也不是見花 不知是花,見草不知是草。
只是他見諸相非實,如觀鏡中之物,無所住著,無所貪求。
眾生相反,不明是幻,以幻為真,於幻法起煩惱生死之業。


a散淡閒人發表於2012-2-8 09:50
所謂退殘,是說隨意識分別,離實相越來越遠。這樣豈不是越有知識昏睡的越深,混沌未開倒是清醒的?{:1_ ...
b知識有兩種:趣向真實的知識,即佛法是,故說聞思修;背離真實的知識,如外道所苦修學者是,故說所知障。


a散淡閒人發表於2012-2-8 09:55
同樣是看戲,有明白的,有不明白的。明白的知道是戲,不明白的認為是真。
b如是!
譬如眼睛看見鏡中之相,然後意識知為花相。眼睛不加分別,只是如是而見,談不上真,也談不上假。因為真假的分別,不是眼識的功能。意識分別,知是花相,並認此相為真花,即是假,即是誤假為真。
知假為假,斯即真矣;執假為真,此即迷人。
若通達實相,即知眼所見者,相也;意識所分別者,相也。
相者,非實也;知相非實,即是真實。


a拜師學佛發表於2012-2-8 21:49
有這樣一觀點:前五識的生起 必須有意識作意相伴,否則前五識不能生起。與師父的開示是否矛盾?
b所謂伴者,相伴而行,或在其前,或在其後。
譬如門外忽然巨響,我會本能地 去看看到底發生什麼事了。聽到巨響,就是耳識作用,但耳識無分別之功,並不知是什麼響。出門去看看,是意欲分別,即是意識作用,最後發現是一棟樓房定向爆破,確定下來,這些都是意識的作用功勞。
又譬如等人不至,我到門邊去看看,我等的人究竟來了沒有。
要去看,這是意識的作用;看了,是眼識;還是沒來,這又是意識作用。
在前一例中,耳識在前,意識在後,耳識意識,緊緊相依,故名為伴生;
在後一例中,意識在前,眼識跟進,後又是意識,意識眼識意識,如此緊密相連,如同伴侶,故名伴生。
雖名伴生,總是或前或後,相依相伴,而非二識同時而有。只為間隔時間太短,故世俗誤以為同時而起,其實念念生滅,一個謝落,一個生起。
如高台跳水一般,一次只能容納一人,次第而有。

a拜師學佛發表於2012-2-8 16:53
我們都有這種經驗,就是一個非常熟悉的字,盯住保持一段時間,慢慢就會覺得不像是這個字,甚至會一時不認...
b何必如此費力?我現在給你看一頁 寫滿了蒙古文的紙,也不告訴你是蒙古文。你能告訴我寫的是什麼嗎?
不能!為什麼不能?就是因為只有眼識,能明明白白地看見,但意識不能分別,不起作用,所以你什麼也說不出來。
這種體驗,其實大家經常都有,只是不大注意而已。

a拜師學佛發表於2012-2-8 16:53
我們都有這種經驗,就是一個非常熟悉的字,盯住保持一段時間,慢慢就會覺得不像是這個字,甚至會一時不認...
b你問我,眼識所見就是現量嗎?
我問你,如同照相機取境,它所感光的膠片影像 是真實的事物嗎?

a拜師學佛發表於2012-2-9 10:16
如師父所講:若通達實相,即知眼所見者,相也
b如是如是!現量境界,即是唯識所說性境,是三世諸佛真實境界,唯自證聖智 可臻此境,其餘眾生皆不能到。
新老怪
文章: 531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石頭曰:“當明中有暗者,以明無作故。當暗中有明者,以暗無取故。”

:mrgreen: 明無作。暗無取
新老怪
文章: 531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正果法師編述

既知世俗諦的因果法則 為業行因緣而決定,由此而推之 有如幻如化,所有一切都無實體主宰。此理 由聖人無漏智慧親證 所知而說,是聖人所證真實義,所以名勝義諦、聖諦、第一義諦等。
「我」,是常一主宰的意思。
對於自身,執有常一主宰的作用,就是人我執。
對於一切,也就是萬事萬物,執有常一主宰的體性,就是法我執。
換句話說,對自己執有此我,謂之自我,於他有情執有我體,謂之他我。
但觀察思維人身,是由色、受、想、行、識五蘊組織而成,是假和合而有,無常一主宰的我體。
法亦如是,總為因緣和合 生起顯現,亦無常一主宰的我體。
:mrgreen: 既無人我,亦無法我,則無自我他我,乃至種種不變的自性執,都徹底瓦解冰消了。
此是聖人無漏智親證親知,故佛說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實菩薩。
人法都無我性,所以它成三法印的一印。
一、諸行無常印,行是遷流的意義,謂一切有為法,念念生滅而無常,是為諸行無常印。
二、諸法無我印,行字局限於有為法,法則通於無為法,言一切有為無為諸法中無有我的實體,是諸法無我印。
三、涅槃寂靜印,言涅槃之法,滅生死之苦而為無為寂靜,是涅槃寂靜印。印是楷定、決定、不變的意思,無常、無我、涅槃寂靜,是佛教中印證一切法的三原則。
如果某經所說法義 合乎三法印,就是佛法;如果所說 不合乎三法印,就不是佛法,是魔所說,是偽教假經。
《大智度論》卷二十二及其它經論 都闡明此義。

瞭解無我以後,就可以獨立自在自主,積極地培植福德 智慧二資糧,確知一切所作,都是在自己第八識中 種下種子,清淨種子越多,轉染成淨的力量就越大。
如果執著有我,我是常一固定的,那就不可轉變,作什麼也沒用,乃至妄執為善亦死,為惡亦死,死了死了,一切都了,那還有什麼道需要修,有什麼善要作。
弄得不好,就墮於常見 斷見中去,猶其墮於斷滅見中,那真太可悲了,不堪設想!
故佛說:寧起常見 如須彌山,不可起斷見 如芥子許!
新老怪
文章: 531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正果法師編述

下面說參禪用功的事。
不取向上玄談,唯取做功夫吃緊處。做功夫時,無論是坐習或行住等,皆以即心即佛,無心是道,歷歷為正道。其方便法門略說三種:
一、覺察。做功夫時,平常絕念,提防念起,一念才生,便與覺破,前念覺得破,後念不生。此之覺智,亦不須用,妄覺得俱忘,名曰無心。故祖師說,不怕無起,只恐覺遲。又說,不用求真,唯須息見。此即息妄功夫。
二、休歇。做功夫時,不思善,不思惡,心起便休,遇緣便歇。古人說,一條白練去,冷湫湫地去,古廟香爐去,直得絕廉纖,離分別,如癡如兀,方有少分相應。此是休歇功夫。
三、泯心存鏡。做功夫時,於一切妄念俱息,不顧外境,但自息心。妄心已息,何害有境。如龐公云:「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此是泯心存境 息妄功夫。

如果對上述用功的方便法門用不上,可以參一則與自己相應的話頭,如「狗子無佛性」、「庭前柏樹子」、「須彌山」、「麻三斤」、「乾屎橛」、「萬法歸一,一歸何處」、「我的本來面目」,等用心參究。

大慧宗杲禪師,特別提倡參「狗子無佛性」,著重在「無」字上參,通身起個疑團,參個無字,晝夜提撕,莫作虛無會,莫作有無會。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屙屎放尿,心心相顧,猛著精彩,守個無字,日久歲深,打成一片,忽然心華頓發,悟佛祖之機,便不被天下老和尚舌頭瞞,便會開大口,到這裏,說甚閻王老子,千聖也奈何不了。這是絕後再蘇。此義在《曹洞臨濟參禪方法的差異》一節中已詳說,今不再述。

元天目高峰原妙參禪說:「若謂著實參禪,決須具足三要:第一、要有大信根。明知此事,如靠一座須彌山。第二、要有大憤志。如遇殺父冤賊,直欲便與一刀兩段。第三、要有大疑情。如暗地做了一件極事,正在欲露未露之時。十二時中,果能具此三要,管取克日成功,不怕甕中走鱉。苟缺其一,譬如折足之鼎,終成廢器。」

中峰和尚說:「坐禪別無用心處,只十二時中,放下一切塵勞妄想境,常自心如虛空,毫髮計使無他念。若得自心清淨,還不思善,不思惡,正當與麼時,如何是我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如是看,若工夫一片成,自然得有悟人。何名坐禪?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心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 不動名為禪。如今學道人不悟此心體,便於心上生心,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惡法,非菩薩道。」

朝鮮西山大師退隱說:「凡本參公案上,切心做功夫,如雞抱卵,如貓捕鼠,如饑思食,如渴思水,如兒憶母,必有透徹之期。參禪須具三要:一有大信根,二有大憤志,三有大疑情,苟缺其一,如折足之鼎,終成廢器。」

總起來說,凡欲成佛,不染一物。最初要發起一個 堅強地死心,看破世界身心 都是假緣,無實主宰,若不發明本具的大事,則生死不破。既生死心不破,無常殺鬼念念不停,卻如何排遣?將破生死心一念,作個敲門磚子,猛著精彩,不顧身命,不望人救,不生別念,不肯暫止,直到以悟為則。

做功夫 貴在起疑情,什麼是疑情?如生不知何來,不得不疑來處。死知何去,不得不疑去處。生關竅不破。則疑情頓發,結在眉睫上,放亦不下,遷亦不去,忽然一朝 撲破疑團,生死二字,是什麼閑家具!古德所謂 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者此也。

做功夫 最怕耽著靜境,做人困於枯寂,不知不覺。動境生厭,靜境安然。原因是行人一向處於喧鬧的環境,一與靜境相應,如吃適合口胃的東西,則生耽著。又如人倦久喜睡,久久墮於無知,落於鬆散懈怠而不自覺得。

做功夫要中正勁挺,不近人情。如果循情應對,則功夫做不上,不但做不上,日久月深,則必成為隨順流俗的阿師。

做功夫疑團得力時,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行不知行,坐不知坐,東西南北不辨,通身內外只是一個疑團。疑團不破,誓不罷休。

做功夫舉話頭時,要歷歷明明,話頭若失,立即再舉,不破話頭誓不甘休。不然則坐在鬼窟裏,昏昏沈沈過了一生,有何所益。

做功夫 切莫通道不須參,若不參便云已得理,此則是天生彌勒,自然釋迦。此輩名為可憐憫者,臨命終時,手忙腳亂,悔之何及!

做功夫時,不得將心待悟,若將心待悟,終不得悟,只須逼拶令悟。若大悟時,如蓮花開,如大夢忽覺。看話頭真切,逼拶心意,時節因緣會合時自悟。悟時如撥雲見天 而廓落無依,天旋地轉,又是一番境界。

黃檗禪師說:「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不是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
此語最親切,若將此偈時時警策,功夫自然做得上了。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