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文章: 5034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金剛經直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心經說,實無所得故
壇經說,本來無一物
那麼
改成
生其心,應無所住
可行,簡直
新老怪
文章: 5034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月藏
本分人,本分事——智证之二十七

1
不断声色堕、随堕、尊贵堕。

2传曰:
《维摩经》曰:“为坏和合相故,应取食;为不受故,应受彼食;以空聚想,入于聚落;所见色,与盲等;所闻声,与响等;所嗅香,与风等;所食味,不分别;受诸触,如智证。知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本自不然,今则无灭。”此不断声色堕所由立也。又曰:“须菩提,不见佛,不闻法,彼外道六师富兰那迦叶、末伽梨拘赊梨子、删阇夜毗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尼揵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师。因其出家,彼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此随堕之所由立也。又曰:“谤诸佛,毁于法,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此尊贵堕之所由立也。予尝深观曹山,其自比六祖无所愧,以其荡除圣凡之情,有大方便。南泉曰:“三世诸佛不知有,黧奴白牯却知有。”乃不如曹山止言一“堕”字耳。

3
曹山本寂祖师立三种堕,表明曹洞宗风。
根据《曹山语录》,《智证传》此处所引,略有出入。《曹山录》谓:一、披毛戴角之沙门堕,也称类堕;二、不断声色之随类堕,略称随堕;三、不受食之尊贵堕。即类堕、随堕、尊贵堕也。《智证传》无第一披毛戴角之沙门堕,而把第二堕分为不断声色堕和随堕二种,尊贵堕不变。虽大同小异,但其义不如《曹山录》完备,应以《曹山录》所说为准。
堕,即堕落、败坏之意。在现代是个贬义词,但在古代,却只是个中性词。

曹山祖师立三种堕,究竟是何意呢?
学佛修道者,若以为自己实有所得,成佛成菩萨,而不知随顺方便,时时分别人我,舍妄抱真,执法不化,是人其实不真知佛法。
《大品般若》云,菩萨如实了知般若波罗蜜,如实了知方便;若无方便,即无般若波罗蜜。《圆觉经》曰:“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如《大品般若》及《圆觉》所说,即是曹山祖师所说堕义!


有学人问南泉:“师他日后世向什么处去?”
南泉云:“到山前檀越家做一头水牯牛去!”

赵州问南泉:“什么是道?”
南泉答曰:“平常心是道!”
赵州禅师也曾答学人:“老汉而今往后,只以本分事接人。若学人不了,非老汉之咎也。”

大珠慧海禅师答学人问禅,曰:“饥来吃饭困来眠。”
又有古德云:“但于事上通无事,见色闻声不用聋。”
以上所说,皆是曹山祖师之沙门堕、不断声色堕 及尊贵堕之意也!
:mrgreen: 但初心后学,犹须注意一点,曹山所说三堕,是悟后事。
若无明黑漆桶底尚未脱落,关錑子尚未打破,千万不要轻易模仿三堕,随意说方便,为自己的真实堕落寻找口实。
新老怪
文章: 5034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月藏

凡夫眾生,因為有光線,就說自己能見,因為無光線,就說自己無見。譬如白晝,能見諸物,則說是有見;若於黑暗屋子裡,就說自己無見。其實,見與黑暗、光明實無關係,無論光明、黑暗,見自然而有,否則就不能於光明處見明,於黑暗處見暗。
《楞嚴》說,如果見,能夠不依賴光明自然而發,則各種黑暗永不能昏,而能見其是暗。
《智證傳》說,不因明塵而發,不被暗塵所昏,則佛眼開矣。

《楞嚴經》又說:“餘塵尚諸學,明極即如來。”
學道之人,若心中留有一法未盡,即是“餘塵”。餘塵之人,則崇尚種種學問,將種種對治方便 執以為究竟,而不能明佛法根本大旨。明之極者,則非是明,不必依賴明而能明者,則是如來。所以,萬回和尚偈曰:“不繫一法出蓮叢。”
偈曰:“聖智本來成佛道,寂光非照自圓通。”
大凡說止觀、說定慧等持、說寂照照寂、說有學有觀,都是對迷人的方便說,
希望以此方便 能令學人入於究竟,而非此說即是究竟也。
其實,所說皆是路途光景,非究竟地,因為究竟地 無可說也。
新老怪
文章: 5034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般舟居士


祖師禪所講:外不著境為禪,內心不亂為定。這個外不著境是為一切無住,對於一切境界 皆能無心。
內心不亂者,面對一切順逆境界 而內心如如不動。坦然面對生死,泰山崩於前 而顏色不改,鋼刀架於頸 而心無動轉。
若到如此地步,可以說佛心即是我心,否則如何是佛心啊。
另一種就是不知道我心即佛心,終日茫茫,不知心為何物,以為佛有佛心,我有我心,我心何以和佛心相同。
第一種見地 是以性代相,用性的平等性 來抹殺相的差別性。此種見地 落於空。
第二種見地 是用相的差別性 來取代性的平等性,只看到相的差別,而看不到相的當下 就是性的平等性,同一性。只信心外有佛,不知自身之佛性 與一切佛等同無二。故而終日覓佛 而不知自心即是佛心。此等見地是 為著有。

還有一種誤解,就是認著“舉心即錯,動念即乖”。認為只要說話 就是錯的,只要讀經就是教下。動輒便說,不立文字。立文字就不是禪。不得讀經,讀經就是入海算沙。
此等人也是一口佛教名詞,但是卻不准別人說佛教名詞。如果你不看佛經,哪來的佛教名詞?你看經可以,何以不叫別人看經?

此“舉心即錯,動念即乖”是在說心之本體,淨無瑕穢,一無不得,一塵也無。也就是心經說的“畢竟空中無色”。
此心之本體,雖然無有一物,但是卻可以能生萬法,就像六祖所說的“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此心有體用,此心若不能起用,則同木石。這個起用 大致有兩種,一種是清淨起用,一種是不清淨起用。
1 所謂的清淨起用,
就是佛陀及證道的祖師。此等聖賢,無明已滅,五蘊已破,貪嗔癡等心已除。故而所用皆是智慧,皆是清淨法流。雖起萬般心用,不礙自心清淨。

2 所謂的不清淨起用,
就在於皆是業力所牽,因果循環,無明還在,妄想執著堅固,所起之心皆為貪嗔癡等念,此等起用自然輪轉生死。實際上,對於凡夫而言,其錯不僅體現在言說上,也體現在意念上。你可以不開口,但是心中升起的善惡之念你卻無法控制他們。因為你的業種時時刻刻都要成熟,都要從你的心中生起,如同流水一般,斬不斷理還亂啊。

因此不說話,不立文字,並不等於你就見性,並不等於你就是禪人。
如果按照這些人的觀點來看,佛陀不該說十二部經。靈山拈花也是心用,自然也不該拈嘛。
此等見地,是為典型的斷滅空見。
新老怪
文章: 5034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般舟居士
如何看待境界


很多人都知道一切法唯心所造。外而江山,內而身心,眼所及,耳所聞,即六根、六塵都是自心映射出來的法相。此法相,外表看萬千差異。究其實質,皆無自性。皆是夢幻空花。
故而說,六根六塵六識所構成的十八界 皆是空幻。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切法平等。

作為眾生,從無始以來,一直把十八界 當做實際的存在,以為和自己沒有什麼關係,不知道是本心映射之物,因而對於外相所表現出的差異,產生種種反應,或歡喜,或憤怒,或稱之為善,或貶之為惡。實際上,這都是你自心之物,是根據你的業力 發作而產生的境界。就像一個人,發起怒來揪住自己的頭髮 打自己的耳光一樣。如果這種現象 在你的面前,你會感覺這個人很蠢。實際上,每個人每時都在做著這樣的蠢事。對自己內心所映射出來境界發狠,拼鬥。
一個真正認識到心的人,是不會做這樣的蠢事的。因為一切境界的出現 皆是自己的業力表現。和自己較什麼勁?
所以洒家說,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傷害別人,是在自殘骨肉
新老怪
文章: 5034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般舟居士
如何看經典

三藏十二部經浩如煙海,人們面對如此多的經典,往往無所適從,不知道應當從那裡打開突破口。在下也曾茫然過。在開始學習佛法的時候,到處尋找佛經看,以為多看便會理解佛經。因此,看了很多的經典,但是疑惑仍在,不知道如何依經教知道修學。後來,聽到淨空法師說要專精之語後,才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選擇了幾部經典,每天進行讀誦。雖然如此,還有貪多的習慣,把《楞嚴咒》,《金剛經》,《佛說遺教經》,《阿彌陀經》等經典整理到一起,大致有兩萬多字,每天進行讀誦。每讀誦一遍,都感覺很累。
後來,我看到《六祖壇經》中所說的,只要讀誦《金剛經》便可開悟的話以後,便把《金剛經》作為重點來讀,把全部心思全部集中到《金剛經》上。當然,這並不意味著 不看其他經典,平時也看《圓覺經》等了義經典。只是突出了《金剛經》而已。

這樣讀過一段時間以後,全部的疑情 都集中在《金剛經》上。疑問整日縈繞在腦海裡。隨著時間的推移,感覺《金剛經》的脈絡逐步顯現出來,但是疑情一直不斷。當時心中有一個疑問,就是,佛陀是為誰講的這部經。2003年四月份,一天,看到了憨山大師寫的《金剛決疑》一文,文中說這是給聲聞講的,是要引導聲聞回小向大,才講的《金剛經》,看的當時,便感覺心中的疑情被打開了。
到了晚上讀《金剛經》的時候,當讀到“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的時候,頓時覺得疑問頓消,心地豁然開朗,當下知道 原來身心世界一切無所得,不禁啞然失笑,感覺自己過去的一切追求很可笑。再看下去,對於《金剛經》的義理,便看得很明白了。
在這之後,再看其他一些經典,覺得很好理解了。再也沒有迷惑的感覺了。

過去,聽慧律法師講的《達摩四行觀》,感覺迷迷糊糊,空來空去的,根本不知所云。
慧律法師講的《一行三昧》,也是感覺一頭霧水,聽不到一盤,便昏昏欲睡,後來把這些全都扔在了一邊。
自打那日以後,再聽這兩部講演,感覺清清楚楚,如飲甘露,嘆未曾有。
再看慧律法師寫的《頓悟本心》,明明白白,沒有任何障礙。
本人沒有自誇 和推銷自己的意思,只是通過自己的實踐,總結出一種方法。
那就是,專門精研一部了義經典,把全部的心思 集中在一個點上。然後在博覽其他經典和註解上。這樣才可做到專精和廣學兩不誤。
在下曾總結自己的經驗,叫做:佛法虛空,難涉難入,利錐透囊,貴在專精。
新老怪
文章: 5034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般舟居士
如何理解《金剛經》中的四句偈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在這四句偈中,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包括內而身心,外而是界的一切境界。眾生認為肉團心 和大腦是眾生能動的根源,實際上這也色法中的一種,也是緣起的。和外而山河大地一樣,都屬於「所有相」之列的。屬於有為法。何以故?眾生迷惑,認假為真,故而唸唸執著,唸唸有為,觸境生心,故而生死相續。而不知這一切是虛幻之假相,如夢幻泡影一樣 終歸破滅。

而這一切 均從顛倒之心而起,唸唸升起 唸唸破滅,猶如電影一樣,如果以每秒24張照片的速度 連續播放,便會形成 生動的影像。如果靜止下來,就會看到每一張照片 都是靜止的,生動的影像 也就消失了。
心念的的剎納連續的流動 造成了人身和世界的活動,一念絕,則此身和世界 便隨之死去。因此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是眾生的自身 和世界的實相。
應作如是觀,就是要建立 這樣的正確知見。這個觀其中 包括對事物的觀察,觀察事物的緣起性,性空性。
比如我們觀察一座樓,這個樓是由水泥,鋼鐵、等建築材料組成的,抽調這些東西,還有樓的存在嗎?而這樓的形成,追蹤到最終,只是某個人 最初的一念而已,也就是說,某個人最初想,我要建一座樓,然後開始研究,規劃,實施,最終這座樓出現在眼前。從漸次觀察的角度講,這是緣起;推而廣之,一切有為法,哪個不是如此呢?因此可以當下觀空。
知道這一切都是緣起的,有生就有滅,故而不再執著 其永久性和實有性,才可以放下貪求之心,使心歸於平靜和清靜。
因此,前三句偈 是說明一切有為法 是緣起的,如夢幻泡沫 那樣虛幻不實,是如朝露雷電一樣 剎納生滅的心念所造成的。真正認識到這樣的道理,確立這樣的認識,才是佛法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新老怪
文章: 5034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正果法師

佛性如何見呢?
首先說一說 初祖達磨大師 為二祖所說法偈:「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二祖依所教導而行,果然達到空寂靈知,湛然圓寂,不生不滅,朗照明淨,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心境一如,成為繼承禪宗的二祖。

讀一讀六祖慧能大師 對惠明禪師的開示,也可以領會一些 見性的意趣。
六祖對惠明說:「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明良久。六祖云:「不即善,不即惡,正憑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屏息諸緣,不生一念」,與達磨大師所說「外息諸緣,內心無喘」,是一致的。諸緣就是色聲香味等 一切世間所有的所緣相,都是自己虛妄心識的攀緣,必須屏息。內心中不生一念,就是十八田介法空,一切處無心無念,即心便是靈智。善惡都莫思量,當處便出三界。諸法皆空之處,靈知不昧,即此空寂靈知之心,即是本真自性,亦是佛性,亦是本來面目。

六祖四代法孫藥山惟儼禪師 在習禪時 曾問石頭希遷:「三乘十二分教,某甲粗知,嘗聞南方直人心,見性成佛,實未明瞭,伏望和尚慈悲指示。」石頭曰:「憑麼也不得,不憑麼也不得,憑麼不憑麼總不得。子作麼生?」見罔措。
石頭曰:「子因緣不在此,且往馬大師處去。」師稟命參禮馬祖,仍申前問。祖曰:「我有時教伊揚眉瞬目,有時不教伊揚眉瞬目,有時揚眉瞬目者是,有時揚眉瞬目者不是。子作麼生?」師於言下契悟,便禮拜。
祖曰:「你見什麼道理便禮拜?」師曰:「某甲在石頭處,如蚊子上鐵牛。」祖曰:「汝既如是,善自護持。」侍奉三年,重反石頭。這是以解粘去縛、抽釘拔楔、不立文字語言、不與死法類比,實即不即不即惡,離卻一切粘著的教導手法,所以能使問者 見性得悟。

《修心訣》說:「問:『作何方便,一念回機便悟自性?』答:『只汝自心,更作什麼方便,若作方便更求解會,比如有人不見自眼,以謂無眼,更欲求見,既是自眼,如何更見,若知不失,即為見眼。更無求見之心,豈有不見之想。自己靈知 亦復如是。既是自心,何更求會。若欲求會,便會不得,但知不會,是即見性』。」
又說:「諸法如夢,亦如幻化。故妄念本寂,塵境本空。諸法皆空之處,靈知不昧。即此空寂靈知之心,是汝本來面目,亦是三世諸佛、歷代祖師、天下善知識,密密相傳底法印也。若悟此心,真所謂不踐階梯,徑登佛地。步步超三界,歸家頓絕疑。」
又說:「又僧問歸宗和尚 如何是佛?宗云:『我今向汝道,恐汝不信。』僧云:『和尚誠言,焉敢不信。』師云:『汝即是。』僧云:『如何保任?』師云:『一翳在眼,空華亂墜。』其僧言下有省。」

特別要注意的是:「一翳在眼,空華亂墜」。
參禪辦道的人 在見色聞聲時,但如此;穿衣吃飯時候,但如此;屙屎放尿時,但如此;對人接談時,但如此。乃至行住坐臥,或語或默,或喜或怒,一切時中,一一如是。但虛舟駕浪,隨高隨下,如流水轉山,遇曲遇直,而心心無知。今日騰騰任時候,明日任運騰騰。隨順眾緣,無障無礙。於善於惡,不斷不修。質直無偽,視聽尋常。則絕一塵而作對,何勞遣蕩之功;無一念而生情,不假忘緣之力。但我們無始以來,煩惱習氣深厚,在遇緣對境時,難免不被波動。若有念起,就體消停。就是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久久忘緣,自成一片。

諸修道人,莫生放逸,不忘照顧,無常迅速,身如朝露,命若西光,今日雖存,明亦難保,切須在意。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一失人身,萬劫難復,請須慎之。佛祖機要,唯此一事實。不必厭喧求靜,但令中虛外順,內心既虛,外緣亦寂,直截省要。最是先忘我見,內虛靜恬,任運騰騰,騰騰任運,於一切法 皆無取捨。然後無行不圓,於辦道途中,得無間用力,見性成佛去吧。

還應該特別注意,所謂「見性成佛」者,只是衝破了凡聖關,悟道而已,踏上了真正成佛的道路。
古德說頓悟漸修之義,切不可忽視。
未悟的參禪之士,更不可稍輕福智二資糧的培植。
有個僧人向南陽慧忠國師:「若為得成佛去?」
師曰:「佛與眾生一時放卻,當處處解脫。」
曰:「作麼生得相應去?」
曰:「惡不思量,自見佛性。」
曰:「即心是佛,可更修萬行否?」
師曰:「諸聖皆具二嚴,豈撥無因果耶?」離了福德智慧的莊嚴,誰也成不了佛!
新老怪
文章: 5034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月藏

《智證傳》說,難道不分別就能成就無上佛果嗎?如果是象機關木偶那樣不分別,又豈能成就無上之道!永嘉大師《證道偈》曰:“誰無念?誰無生?若實無生無不生。喚起機關木人問,求佛施功早晚成?”什麼是無念呢?什麼又是無生呢?你若真正能通達無生旨趣,則知無所不生,生即無生也。不信你且看取機關木人,看它種種施功求佛,它能成佛嗎?不能!譬如一個機器人,你設計好程序,讓它時時禮拜諸佛,時時口誦佛號,它這樣辛苦精進,這個機器人能成佛嗎?顯然不能!

如此說來,不分別也不能成佛道,那《淨業障經》為什麼又說以妄生分別而墮三惡道呢?是佛說錯了嗎?佛說的並不錯!須知分別與不分別有兩種:一種是凡夫的分別與不分別;一種是聖智的不分別與分別。如上面所說的分別與不分別,皆是凡夫的分別或不分別,皆不能成佛道。何以故?《淨業障經》說,凡夫無智,於無有法,不知如故。因此而起的分別或不分別,其實都是妄生分別。

譬如鏡中花,水中月,或乾達婆城,這是無有法,於此法不能如實知,執以為真,而妄生分別。
因分別故,起種種貪嗔煩惱,故墮三惡道。
諸佛菩薩,以聖智如實知諸法無有自性,於此無自性法,不加分別,不起種種貪求煩惱,即能成就無上佛道。
又為方便眾生,隨順說法,分別善惡有無等,即是聖智分別。
如此分別,其實是在不分別基礎上的假分別,是方便眾生的言語施捨,非如眾生之執以為真的妄分別也。
譬如看電影,我知裡面的人物、故事、道具等皆是虛構,雖知其虛構,不礙我知此為好人,此為惡人。
無智凡夫 則不能如此,他忘記了這是電影,於種種幻影法,執以為實,起種種煩惱,這就是妄分別。
新老怪
文章: 5034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月藏
雲門三句(1)——智證之三十

1雪峰禪師:涵蓋乾坤句,截斷眾流句,隨波逐浪句。


2傳曰:
宗師約法,以定綱宗,以簡偏邪。如雪峰三句,玄沙嘗言之曰:“是汝諸人見有險惡,見有大蟲、刀、劍諸事來逼汝身命,便生無限怖畏。恰如世間畫師,自畫作地獄變相,畫大蟲、刀、劍了,好好地看著,卻自生怕怖,亦不是別人與汝為過。汝如今欲免此至惑麼?但識取金剛眼睛。若識得,不曾教有纖塵可得露現,何處更有虎狼刀劍解嗋嚇得汝?直至釋迦,如是伎倆,亦覓出頭處不得。
所以我向汝道,沙門眼,把定世界,涵蓋乾坤,不漏絲發,何處更有一物 為汝知見?如是出脫,如是奇特,何不究取?”此涵蓋乾坤句也。
又曰:“鐘中無鼓響,鼓中無鐘聲,鐘鼓不交參,句句無前後。如壯士展臂,不借他力;如師子遊行,豈求伴侶?”此截斷眾流句也。
又曰:“大唐國內宗乘,未有一人舉倡。設有一人舉倡,盡大地人 失卻性命。無孔鐵錘相似,一時亡鋒結舌去。汝諸人 賴我不惜身命,共汝顛倒知見,隨汝狂意,方有申問處。我若不共 汝與麼知聞去,汝向什麼處得見我?”此隨波逐浪句也。

3
《智證傳》稱,雪峰示學人三句,即涵蓋乾坤、截斷眾流、隨波逐浪。考此三句,實為雲門宗旨。蓋雲門師事雪峰,有所傳承也。
雲門示眾曰:
“涵蓋乾坤,目機銖兩,不涉萬緣。作麼生承當?”眾無對。
自代云:“一鏃破三關。”
後來德山圓明密禪師,遂離其語為三句,曰:涵蓋乾坤句、截斷眾流句、隨波逐浪句。

(圓悟曰:
本真本空,一色一味,非無妙體,不在躊躇,洞然明白,則涵蓋乾坤也。
又云:本非解會,排疊將來,不消一字,萬機頓息,則截斷眾流也。
又云:若許他相見,從苗辦地,因語識人,即隨波逐浪也。)

普安道頌三句:
  乾坤並萬象,地獄及天堂,物物皆真現,頭頭總不傷。
  堆山積岳來,一一盡塵埃,更擬論玄妙,冰消瓦解摧。
  辨口利詞問,高低總不虧,還如應病藥,診候在臨時。
何謂涵蓋乾坤句?譬如世尊所說,萬法唯心。此即高屋建瓴,無法不包,涵蓋乾坤之意也。
何謂截斷眾流句?譬如《法華》云:“是法住法位,法法不相到。”此即前後際斷,不通消息,截斷生死眾流也。
何謂隨波逐浪句?如《百論》云:“世尊入王舍大城,隨俗說有無,故無咎。”如應病與藥,隨機說法無礙也。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