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文章: 5034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元音老人

“是故當知,眼色爲緣,生眼識界,三處都無。則眼與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從根生不可得,從色生不可得,從共生也不可得。都不可得之故,你的“眼色爲緣,生眼識界”這個知見,是不對的。
●眼、色、眼識,三處都是沒有的。你曉得的這個知見 只是通俗說法,執有的人 通常都會這樣看。
照佛的眼光看來,一切都無。我們說西方極樂世界也是沒有。
這個沒有,正是顯真心、顯真菩提心,不要誤解這句話,理解成斷滅啊。
正當說“三處都無”時,我們的眼睛 不是明明能看見東西嗎?我們眼前,有男女老少。這房間裏,你看多少東西,形形色色,臺子、床、廚子,什麽都有,這個假相不無。所以西方極樂世界 也是有。其實是這樣的:
●方便說是有,徹底說是無,究竟說來,是非空非有、非有非空,兩邊都不可得。說有說無、說真說假,都是你自己的分別心,都沒有說到本體。說到本體,無可說處,沒有你開口處。

眼根、色塵與眼識,這三樣東西都沒有。都沒有之故,“則眼與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色界是指眼識,眼根與色塵合起來生出眼識,所以叫做色界,這個“界”就是與根塵的分界。眼根、色塵、眼識,這三樣東西,本非因緣、非自然性。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就是非因緣性,不無因生就是非自然性。自然而有,自己無因而生,就是自然性。不是這樣,不無因生,就是非自然性。
新老怪
文章: 5034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元音老人
“既無中間,不成內外。彼諸聞性,畢竟虛妄。”

有了兩邊才有中間,因爲兩邊皆沒有生識之義,就是從鼻根和香塵 都不能生出識,那麽中間鼻識 這個界即不能成立。
反過來如果沒有中間,也構不成內外兩邊,沒有中間的鼻識,內根外塵 當然也就不能成立。
離開內根、外塵,“彼諸聞性,畢竟虛妄”。
如果沒有根、沒有體,能生出個什麽東西來呢?你那個聞性 根本就是虛妄嘛!
所以你聞到什麽香啊臭的,都是假的,都是虛妄不實的,根本就不可得,不要去執著它

:mrgreen:“彼諸聞性,畢竟虛妄”。
新老怪
文章: 5034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元音老人


所以合起來講,
1前面七處徵心 是破妄有以顯真空,說明蘊、界、處等 皆不可得,是空如來藏。
2後面十番顯見 是說妙有,叫你不要執在空的一邊,因爲真空中 有我們的能見之性,有我們的靈妙體,是不空如來藏。
3現在把四科 與下面的七大合起來,就是空不空如來藏,你片面執著空不對,片面執著有也不對,要把有與空都放棄,因爲這兩邊都不可得,真如法性 才能圓滿無缺,才能周遍法界。
新老怪
文章: 5034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北京月心笑巖德寶禪師

金臺世族也。父吳門。母丁氏。早失恃怙。弱冠。偶之講席。聽華嚴大疏。至十地品云。世尊因中。曾作轉輪王。時有乞者。來求國城妻子。頭目手足。內外布施。王作念言。我今若不施與。向後百年。一旦空廢。全無少益。反招慳恡過失。不若施與。空我所有。益我功德。
師聞之。不覺身心廓然。歎曰。古今同一幻夢中。遂決志出家。
歲餘。就於本境廣惠寺。禮大寂能和尚披緇祝髮。明年受具。朝參夕叩。徧謁大川月舟古春古拙諸老宿。
後至關子嶺 參無聞聰和尚。問十聖三賢。已全聖智。如何道不明斯旨。
聰乃厲聲曰。十聖三賢汝已知。如何是斯旨。速道速道。師連下十數轉語。
(斯旨豈可以轉語盡也)皆不契。遂發憤。寢食俱廢。
一日攜籃到澗邊洗菜。一莖菜葉墮水。旋轉捉不住。忽有省。提籃喜躍而歸。
聰立簷下。問是甚麼。師曰。一籃菜。聰曰。何不別道。師曰。請和尚別問來。
至晚入室。聰舉元沙敢保老兄未徹話。師曰。賊入空室。
聰曰。者則公案。不得草草。師喝一喝。拂袖便出。
復往見濟菴古巖大覺諸尊宿。皆器重之。後上關子嶺。再參聰和尚。乃受記莂。復親炙年餘。辭去。
回翔襄漢間。後抵金陵。寓淨海牛首高座等處。還里。居圓通。次遷南寺鹿苑慈光善果諸剎。晚年退居京城柳巷。於萬歷辛巳正月十六日示寂。奉全身塔於小西門外。世壽七十。僧臘四十八 
上堂。舉古宿云。第一句薦得。與佛祖為師。第二句薦得。與人天為師。第三句薦得。自救不了。
又老宿倒云。第三句薦得。可與佛祖為師(云云)。
師乃云。若總恁麼去。達磨單傳之旨。撲地了也。山僧今日也隨氀[叟*毛]道取一句。貴要與諸人同箇受用。
乃曰。第一句薦得。飲水著噎。第二句薦得。看孔著楔。第三句薦得。證龜成鼈。
復拈拄杖云。第一句薦得。漆光晃晃。第二句薦得。強名拄杖。第三句薦得。泛應曲當。
時有僧出云。未審和尚是第幾句薦得。師乃劈脊棒云。天下榜樣
 
上堂。男兒固奮冲天志。莫若從頭放下來。直把髑髏枯死盡。仍教死眼豁然開 
上堂。拈拄杖曰。有麼有麼。時有僧出作禮。師劈脊便打曰。多口作麼。曰某甲一言未舉。何為多口。師復打曰。再犯不容
(拄杖揚聲喚有麼。三世諸佛縮頭去。者僧棒下再橫屍。果然不識塗毒鼓)

僧參。問從上千七百老凍膿。某甲今日一串穿來。獻與和尚。伏請判斷。
時門外忽聞犬吠。師遽顧侍者。看是甚麼客來。侍者出問話。僧四顧。(索斷也)
師曰。上座適來問甚麼。僧擬重舉。師連棒打出
 
上堂。舉趙州無賓主話。師云。好箇無賓主話。幸是無人舉著。若要舉出。直教諸人箇箇飽齁齁地(若要舉出。賓主歷然。箇箇口飽肚中饑舌短眼睛大)
 
上堂。舉楊岐和尚問僧云。栗棘逢。你作麼生吞。師云。百雜碎。(還我栗子來)金剛圈。你作麼生跳。師云。過也。(也好與三十棒)
復拈拄杖卓一下云。大眾適纔栗棘蓬。已為汝等吞却。金剛圈已為汝等跳過。(老漢面皮厚多少)汝等還識楊岐老漢麼。(不識不識)若能識得。便與楊岐握腕並行。同箇受用。未為分外。慈悲踰於先古。若未能識得。且聽山僧一偈。
栗棘蓬吞甘露美。金剛圈跳作家歡。
何緣拋擲諸人面。百計千方過者難
 
上堂。當門一隻箭。來者看方便。(折也)擬進問如何。穿過髑髏面。(斷也)不奪饑人食。不牽耕夫牛。(甚處下手)惟行一本分。買帽須相頭(把錢來看)
 
上堂。舉百丈再參馬祖話。師云。馬祖震喝。知子時節。百丈耳聾。命根方斷。奮獅子之全威。得無師之大用。直得黃檗吐舌。臨濟解痛。詎知千百年巴鼻。落在笑巖手裏。遂喝一喝云。汝等諸人還聞麼。若道聞。則為室外之庸僧。若道不聞。則汝諸人生來耳重。(自屁不覺臭。更來塗汙人)
以拄杖卓一下云。還端的麼。為甚麼而今 天下寂無蹤。(眼花則不見。不眼花見箇甚麼)是他獅子將兒絕後共(不值得大驚小怪)
 
上堂。舉馬祖一日問藥山惟儼禪師。子近日見處作麼生。
山云。皮膚脫落盡。唯有一真實。
祖云。子之所得。可謂協於心體。布於四肢。汝既如是。可將三條篾束取肚皮。隨處住山去。山云。某甲復是何人。敢言住山。
祖云。未有長行而不住。未有常住而不行。欲益無所益。欲為無所為。宜作舟航。無久住此。師云。有無涯之淵海。可以容千里之神鯨。有萬重之峯巒。可以產莫大之巨獸。所謂源遠流長。師真子勝者。原見於斯矣。眾兄弟。試看他藥山到此田地。尚不肯容易住山去。如今學佛之徒。如往千里之都。擬纔行數步。便住止。輒自甘休。未審是何心行
 
上堂。舉傅大士云。
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
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止。
纖毫不相離。如形影相似。
欲識佛去處。祇者語聲是。
師云。此是當來龍華樹下語。吾此娑婆界內。釋迦會中。使未著在。
復拈拄杖云。諸仁者。山僧與麼批判。還有能緇素者也未。若有能緇素者。可與拄杖子同參。如未有緇素得者。拄杖子夜來遶萬億四天下。萬億須彌頂。向諸人眉毛眼睫上高聲唱言。士曠人稀。相逢者小
(傅大士作死語。笑巖寶說夢話。諸仁向未上堂已前會去。猶較些子。心圓瀝膽傾肝。終是指鹿為馬)
 
上堂。舉子湖和尚夜半在僧堂中。忽呌云有賊有賊。眾皆驚起。有一僧立在僻處。被子湖攔胸搊住云。捉得也。捉得也。
僧急呼云。不是某甲。(果然不是)
湖拓開云。是即是。只是你不肯承當。
(承當即禍事。不承當又是死漢。諸仁者。合作麼生)
師云。試看古人為人得恁麼老婆。深入虎穴。者僧若是夥裏人。纔被捉住。自有相通分。(縱饒通得。已是賊過後張弓)可謂駕與青龍不解騎。
師拈拄杖左右顧視云。如今者裏還有肯承當者麼。自云。有有。復云。逐隊串來。填溝塞壑

上堂。舉僧問趙州。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州云。庭前柏樹子。
僧云。和尚何得將境示人。州云。我不將境示汝。
僧云。既不將境示人。畢竟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州云。庭前柏樹子。
師召云。諸道者。試觀此箇公案。成成現現。只是要一箇肚裏沒一星禪底漢。兩肩擔荷去。不妨盡善盡美。你若才以名言義路注解他。直待彌勒下生再下生。也未識老趙州在。
復云。如今眾中 可有擔荷者麼。若無擔荷者。山僧更有箇頌子。令汝等與老趙州。石火光中。相見一面。
頌曰。
西來祖意庭前柏。更謂不能誠自畫。
熟睡之夫夢忽醒。撞頭磕額乾坤窄(猶在半途) 

上堂。舉雲門問僧。近離甚處。僧云南嶽。門云。我不曾與人葛藤。近前來。僧近前。
門云去。師云。雲門今日勘者僧。雖呼遣自在。止是平地上推人。者僧雖去。其心不了。若據殺活杖子。又且不然。
但呼僧云。近前來。僧近前。(劈脊便棒。教伊直下別有生涯)
乃云去。猛虎不食伏肉。若爾。非獨不辜南嶽而來。管教伊直下別有生涯(忽若被伊劈面一掌。和尚須別立生涯始得)

上堂。舉圓覺經 一切時不起妄念語。
師告眾曰。山僧每一段下箇諾字。世尊以四段開示。山僧以四諾領來。(土上加泥)貴要與現前諸佛子等。同箇受用。而今還有共力擔荷者麼。若能擔荷。可謂龍得水時增意氣。虎逢山勢長威獰。
又曰。今復翻案去也。易四諾為四喝。(向伊道貓)若人會得者四喝落處。非但只教一箇老釋迦開口不得。管取坐斷百億釋迦舌頭。
時有首座出云。和尚今日把斷要津。大眾無措。畢竟還有趨向分也無。(不知香臭漢有甚共語處)
師云。一任七縱八橫。(滑口阿師)
座云。與麼則官不容鍼。私通車馬去也。(隨邪逐惡)
師云。拄杖乍開封。略且放過汝(和尚先喫首座始甘)
 
上堂。舉馬祖三十年不少鹽醬話。
師曰。馬大師三十年不曾少鹽醬。方可聚徒說法。山僧者裏三十年不曾見箇鹽醬。汝等偎傍住此。畢竟圖箇甚麼。以拄杖一時趁散(和尚既不曾見鹽醬。者些瓶罐甚處得來。待云你甚處見我瓶罐來。但掩鼻云醬氣難聞)
 
師寓終南山。有清長老來參。問曰。吾師居此甚孤寂。
師曰。妙德疎慵恒我伴。普賢潦倒頗隨宜。(口是禍門)
清曰。恁麼則萬象恒談無晝夜。靈山一會古今存。(念言語漢)
師曰。今日本八(何不早恁麼道)
清曰。老師從此不答話去也。(太惹厭生)
師曰。若是克家聞便了。野干之類轉疑猜。
清遂作禮。曰已知老師慈悲不淺。道絕古今。(冬烘老。有甚共語處)師震聲一喝
 
一日有二尼參。禮拜起。左右各立。
師曰。女子如來前入定。有錢不解使。臺山婆子驀直去。解使却無錢。你道者兩箇老婆禪。如何得恰好去。
尼左者過右邊。右者過左邊。合掌相向。各噓一聲。
師曰。與麼非但解老婆禪。更會鼓粥飯氣。
尼曰。和尚惜取眉毛好。
師曰。山僧眉毛且置。周金剛買油餈點心。食到口邊。被婆子奪却。劉鐵磨請溈山往臺山大會齋。溈山不赴。等是者箇時節。你道為甚麼取舍不同。
二尼作禮曰。某等若不來禮拜和尚。爭得見古人神通大用。
師曰。好各與三十棒。恰值拄杖不在。且歸堂喫茶
(兩條牸牛沒鼻。一頭牯牛無尾。盡力耕了三春。依前一片白地)
 
有兩官人遊山。入門哦曰。茂松修竹。
回顧見師。便問如何是道人家風。
師曰。茂松修竹。
曰有何旨趣。
師曰。自家觀不足。留與客來看(呵呵。倘被者兩箇擔板漢致問一聲。便恁麼去時如何。笑翁又只得打鼓轉船頭。所以道世間相常住。黃鸝啼綠樹。真箇可憐生。動著便飛去)
 
有士人閱師淨土偈。乃問佛說是經。則有六方諸佛。出廣長舌相作證。吾師說偈。有何人證。師曰。居士舌頭亦不短。(但引舌向上左右舐云。為何總舐不著鼻頭)
又問何為不思議功德。
師曰。前街人喚犬。後巷罵貓兒。(者是功德甚處是不思議)
又問老師高壽。師曰。論年不見箇葷腥。作麼不槁瘦了 
僧問。處處入法界。念念見遮那。如何是遮那。
師曰。淨地不須屙
 
頌投子 不許夜行投明須到話。
三十六物都灰燼。只遺一雙枯眼睛。
置向九衢深夜後。無光明處作光明
 
舉經題[米-木+八]字。
頌曰。
黑白未分已墮偏。那堪擬議費鑽研。
西乾此土諸賢聖。鼻孔撩天總被穿
(別云。裂三折半缺中邊。鼻孔鍼筒話未圓 別有一人穿不得。道道)
 
一齋和尚問。如何是文殊普見三昧。
師曰。死人眼。
云如何是觀音普聞三昧。
師曰。死人耳。
云古云一言道盡。如何是一言。
師曰。死人口。
云如何是如來喫粥時。
師曰。平旦寅 

師過潼關。至熊耳山禮祖塔。寺僧叱云。汝憨。拜空塔奚為。
師以手指石塔。問僧曰。此是空塔乎。僧云然。
師曰。祖師聻。
僧云。祖師攜履西歸久矣。師曰蒼天蒼天(者僧脚快笑巖趕不上) 

僧問。元沙不過嶺。保壽不渡河。落第幾機。
曰總落第二機。
僧云。如何是第一機。
師曰。元沙不過嶺。保壽不渡河(別云。闍黎不過嶺。老僧不渡河) 
僧問。如何是世間法。
師曰。天地日月。國土山河。
云如何是出世間法。
師曰。天地日月。國土山河。
云與麼則世間法出世間法不二也。
師曰。你喚甚麼作天地日月。國土山河(別云。與麼則二也) 
僧問。如何是和尚昔年獲益事。師以拂子倒懸視僧
曰。會麼。
僧云。某甲已識得和尚做處也。
師曰。你道荊州黃四娘禮佛。求箇甚麼。僧無對。(代云。今日捉敗者賊)
師乃打出
 
座主問。祖意教意。端的為同為別。
師曰。柳影橫塘魚上樹。槐陰罩地馬登枝。
主云。與麼則形影兩分。曲直自顯去也。
師曰。未嘗飽食廬陵米。徒把蒲團認作天。
主禮拜云。蒙師大悲。拔我茅塞。
師曰。爭奈更有須彌山子在。主逡巡而退
 
師入堂。見一僧在禪牀上昏沈。師呼僧。僧舉首。
(者僧若是師子。待笑。巖呼醒跳起身來劈面一掌。仍復熟睡 管教笑巖不敢正眼覰著他)
師曰。你幾時離伏牛山。云二月初七。
師曰。東西兩[石*亡]朵。夜來相毆。嚇得娑竭老龍王現細身。潛入眾禪和子鼻孔裏。和尚子為甚麼都不覺不知。
云和尚莫惑人好。干他[石*亡]朵娑竭龍王甚麼事。
師曰。你恁麼。也只是箇 長連牀上喫粥飯漢 
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師曰。萬里黃河徹底清。
云直指單傳。未審傳箇甚麼。
師曰。一片餬餅九人餐。
云神光速禮三拜。意旨如何。
師曰。三足蝦蟆當路坐。
云如何是和尚親傳底意旨。
師打一摑云。六耳不同謀
 
師禮佛次。僧問。不於佛求。不於法求。不於眾求。和尚禮拜。當何所求。
師曰。汝適來見我禮佛否。
和尚現禮拜。爭得不見。
師曰。若見吾禮佛。汝與佛同下地獄。僧無語。
又僧云。某甲一總不見和尚禮佛。
師曰。若不見吾禮拜。汝自己下地獄 
師又一日拜佛次。
人問。老師既都無所求。用拜奚為。
師指像顧人曰。為伊作佛故。禮渠三拜 

一日眾禪者勸云。和尚若不度生。則為獨善。有乏大悲。豈道人之究竟乎。
師總不顧。眾復苦勸。師遂喝曰。莫亂統。
復以偈答曰。
大悲不是等閒圖。枯木花開絕後甦。
塵佛法門經幾寂。於今度盡也還無
 
僧問。大死底人却活時如何。
師曰。與伊一盞茶喫 
僧問。何為奪人不奪境。
師曰。黑漆拄杖長七尺。
何為奪境不奪人。
師曰。突出人前若活龍。
何為人境兩俱奪。
師曰。夜深倚立漆牀頭。鐵眼銅睛無處覓。
何為人境俱不奪。
師曰。有時扶過斷橋水。幾度伴歸明月村(合併一句。作麼生道)
 
僧問。如何是和尚大人相。
師曰。無邊身菩薩。祇曾見得半身。
云如何是和尚全身。
師和聲便打 
復一僧問。久聞和尚大人相。乞請隨喜。
師乃縮項作蹲勢。僧罔措
 
僧問。婆子燒菴。意旨如何。
曰不奈船何。打破戽斗。
云此僧還有過也無。
師曰。此僧有過。婆子合喫三十棒
(古人出語如百煉金。開口如老吏斷獄。後人費盡氣力。趕渠脚後跟不上者。古人證處劈實故也)
 
師偶堂前瞑目而坐。一僧潛詣師邊立。
師開目云。會麼
云不會。
師曰。今日暖如昨日。
云某甲未識佛性。乞師指示。
師曰。幸得此去不遠



 
新老怪
文章: 5034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北京月心笑巖德寶禪師

一官人問。佛道元曠冲奧。弟子擬欲求進。未知還有分否。
師曰。人皆為堯舜。
云如何契入。
師曰。我欲仁。斯至仁矣。
云一切時中。云何履踐
師曰。進則過之。退則不及。
云倘不進不退。可適中否。
師曰。易開終始口。難保歲寒心
 
師於漢楚間寓夏。時當季秋。偶於金沙灘陽濵地坐。有兩子隨侍師側。忽見一沙門。執錫沿濵而來。貌甚奇古。近前卓立。
朗聲問云。仁者可識從上相承密論密義否。
師曰。仁者。密則非論。論則非義。
彼乃退後一步。以錫橫肩上。翹足獨立云。是甚麼義。
師於地上書一更字。
彼以錫畫地一畫。
闊兩脛立上。復以錫橫按腹上。亞身而視云。是甚麼義。
師於地上書一嘉字。
彼即卓錫地上。以兩手叉腰。懸翹一足。切齒怒目。作降魔勢云。是甚麼義。
師於地上書一之字。
彼復分手指天地。以身周旋一匝云。是甚麼義。
師於地上書一尤字。
彼復進一步。叉手作女人拜。復分手指兩衲子云。者箇是甚麼義
師於地上書一蚕字。
彼繞師三匝。於前作禮。立於師右。
師於地上書[佛/(佛*佛)/魔]此字示之曰。會麼。
彼擬進語。師復曰。設到此地。更須知有[魔/(魔*魔)/佛]者箇時節始得。
彼歡喜合爪歎云。咦。真摩訶衍薩婆若上士也。仍作禮。浩然而去。
時兩衲子 皆驚喜罔測。
請問云。彼是何所沙門。所為復何義耶。
師良久。乃曰。還識此人否。
兩衲子俱云不識。
師曰。此是應真賢聖。所呈乃是金剛王變相三昧。及三昧王三昧。用來勘吾。
然彼亦將有新證 
師寓慈光寺。手持如意。廊下徐行。
一僧欲借看。師即度與。僧擬接。
師乃打一如意云。日本國人不識火。種田之夫常患饑 
僧問那吒太子。析骨還父。析肉還母。那箇是正那吒。
師曰。山高那礙白雲飛。(別云。若是正不問人) 
僧問。和尚參見許多尊宿。未審拈香的嗣何人。
師曰。頭挨周嶺雪。衣挂楚山雲。
云恁麼則已知絕學之嫡子。中峯之遠孫也。
師曰。有甚麼交涉 

一僧聞風吹角鈴。喜躍云。某甲今日始識破 觀音老漢了也。即入室求證。纔禮拜。
師乃劈脊打一棒云。速將你識破底觀音來看。
僧纔以手作搖鈴勢。師直打出方丈(者僧祇會搖鈴) 

僧問。何等是文殊境界。
師曰。手長衫袖短。
何等是普賢境界。
師曰。脚瘦草鞋寬。
何等是觀音境界。
師曰。頭大尾小。
何等是和尚境界。
師劈脊便打
 
靈谷問。古人云。打破鏡來相見。既打破鏡。擬向甚麼處相見。
師曰。慙惶殺人。谷有省 
師舉四祖優波毱多尊者偈。問侍者。
祖云。心自本來心。本心非有法。我道已是抱贓呌屈。
又云。有法有本心。我道將來恰好填溝塞壑。
又云。非心非本法。我道又是泥裏洗土塊。分疎不下。我總與麼道。汝作麼生會。
侍者云。和尚連祖師也不回互。
師曰。優波毱多尊者。適來鑽入你鼻孔裏。鼓掌呵呵大笑。你為甚麼總都不覺不知。
者云。某甲無鼻孔。
師曰。與麼則一場氣悶耶。
者作打噴嚏勢。
師打一拂子云。是你連祖師也不回互耶。
者作禮喜躍而出(畢竟如何。方是回互參)
 
師問僧。纔入思惟。便成剩法。你作麼生會。
僧擬議。
師喝出(一箇不唧[口*留]。一箇被鈍置。煞是好笑) 
師見一僧來。隨畫一圓相示之。
僧即作禮。師便打。
僧云。某甲話在。師震聲喝出。
又見一僧來。師亦畫一圓相示之。
僧見即作禮。師合掌云善哉
 
舉巖頭作渡子時。
有一老婆抱一孩兒至。問云。呈橈舉棹即不問。且道婆手中兒甚處得來。
頭便打。
婆云。婆生七子。六箇不遇知音。祇者一箇也不消得。遂拋向水中。
頭乃吐舌。
師乃呵呵笑云。此婆子圖箇甚麼。巖頭當時 待他纔拋。便劈脊一棹。俱打入水中。始較些子。何故不見道。祇者一箇也不消得。
(笑巖盡法無民。巖頭現大人相。心圓雖則據欵結案。諸公切莫矮子看戲)


罄舉南泉因陸亘大夫
云。肇法師也甚奇怪。解道天地同根。萬物一體。 
泉指庭前牡丹花云。大夫。時人見此一株花。如夢相似。
師云。南泉老漢。被大夫將箇墼子一磕。直得無窮寶藏。

舉六祖能大師風幡話。
師云。善則甚善。美則未美。當時見二僧紛紜不已。但出前云。仁者。也不是幡動。也不是風動。便乃休去。非只令二僧 知恩有地。直使天下兒孫 感戴祖師。無有休日。還知麼。萬機雖不思春力。時到只數花自開
(心圓當時若見二僧紛紜不已。但出前云。夜靜更深。歇息去好。非只令二僧懡[怡-台+羅]散去。直使天下兒孫。啗啄不入)
 
舉乾峯示眾云。舉一不得舉二。放過一著。落在第二。
雲門出眾云。昨日有人從天台來。却往徑山去。
峯云來日不得普請。便下座。
師云。拾得酒酣寒山醉倒。相扶相攙。和泥臥草。天明攜手出松門。直至如今無處討
 
示眾。真得道人心常閒曠。寂寞無為。質直無偽。如崖如壁。實塌塌地。如太虗空。無有限礙。難以圖摸。咂啖無味。求覓無方。十二時中。隨緣舉措。方便施為。無不分明了了。如初生孩子。六用閒閒底。無實分別 教中有喻。須彌山頂上 輥一粒芥子。至山底投置一鍼鋒上。誠為難極。
佛云猶易。唯於六道之中。得生人道。更難過此。而今於此極難之中。已獲具足品貌。明知身中有聖道。而不自究明。甘自輕棄。為愚為慧。仁者審諸
 
師謂眾大夫曰。予嘗笑昔儒毀佛闢佛。大似不究佛是何物。而礙毀之闢之。彼云佛。此云覺。彼佛云者。乘大願輪。示迹人中。於三界長夜而獨醒。故稱大覺世尊。誠悟心得道大聖之異稱耳。辭恩愛。棄榮貴。慈悲喜捨為心。不畜不取。能施能濟。不畜云者。非惟金玉等。實空癡貪煩惱之餘習。全真淨無漏之功德也。能施云者。豈止財穀等。直示無上正真之道。覺悟有情。令人人獲自本心而成佛也。近而言之。佛者。即人人本具。大體大用。渾全之真心耳。而人自顛倒。背真覺。合妄塵。反迷而不自信也。既不自信自己 本具湻全之真心。則莫得其受用也。由是於他大聖。則異而疑之。疑之不釋。則又厭而惡之。厭惡之不已。則毀之闢之。自謂有大才。佛氏已被吾闢倒了也。吾胸中已足痛快了也。且語言文義。權衡一方之機。擬向甚麼處識佛乎。毀佛闢佛。又安知自心毀自心。自心闢自心乎。如犢觝影。正不知影是何物。自何而有。擬欲觝之。一人傳虗。萬人傳實。一人為之。多人効之。以至展轉効者無窮。獨不悟此妄作。徒苦其精神耳。又不止徒苦精神。唯恐他時或有不測之餘殃耳。於戲。仁人君子。寧不為之寒心者歟。
新老怪
文章: 5034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德宝禅师

上堂。
举古宿云。第一句荐得。与佛祖为师。第二句荐得。与人天为师。第三句荐得。自救不了。
又老宿倒云。第三句荐得。可与佛祖为师(云云)。
师乃云。若总恁么去。达磨单传之旨。扑地了也。山僧今日也随氀[叟*毛]道取一句。贵要与诸人同箇受用。
乃曰。第一句荐得。饮水著噎。第二句荐得。看孔着楔。第三句荐得。证龟成鳖。
复拈拄杖云。第一句荐得。漆光晃晃。第二句荐得。强名拄杖。第三句荐得。泛应曲当。
时有僧出云。未审和尚是第几句荐得。师乃劈脊棒云。天下榜样

:mrgreen:言論的確多頭
新老怪
文章: 5034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月藏
直中還有曲——智證之六十九

1
黃龍寶覺禪師作老黃龍生日偈曰:“昔人去時是今日,今日依前人不來。今既不來昔不往,白雲流水空悠哉。”“誰云秤尺平?直中還有曲。誰云物理齊?種麻還得粟。可憐馳逐天下人,六六元來三十六。”

2
傳曰:
《法華經》曰:“時富長者於師子座,見子便識,心大歡喜,即作是念:我財物庫藏,今有所付。我常思念此子,無由見之,而忽自來,甚適我願。我雖年朽,猶故貪惜。即遣傍人急追將還。爾時使者疾走往捉,窮子驚愕,稱怨大喚:'我不相犯,何為見捉?'使者執之愈急,強牽將還,於時窮子自念:無罪而被囚執,此必定死。轉更惶怖,悶絕躄地。”

又“常不輕菩薩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乃至遠見四眾,亦復故往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四眾之中,有生嗔恚、心不淨者,惡口罵詈言:'是無智比丘,從何所來?自言我不輕汝,而與我等授記當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虛妄授記。'如此經歷多年,常被罵詈,不生嗔恚,常作是言:'汝當作佛。'說是語時,眾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避走遠住,猶高聲唱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夫窮子追之即躄地,常不輕直告之即被捶罵,是二者,不知直中有曲,種麻得粟者也。

3
有人說:“大乘佛經裡面說,眾生本來是佛。既然本來是佛,為什麼而今卻是眾生?莫非我等眾生曾經是佛,如今又退墮成了眾生?佛怎麼可能退墮,足見眾生本來是佛這一說法 很有問題,估計這些大乘經典 多是後人的偽造臆說。”有這類疑問的人,正是不解佛法真實義,而對我佛正法輪起謗興毀。

譬如街上的乞丐,有人抓他去繼承財產,告訴他說:“你是富家子,流落在外。”他自慚形穢,怎麼也不敢相信,更不敢去登堂入室,只知拼命逃竄。又譬如常不輕菩薩,每見人必磕頭,告訴別人說:“我不敢輕視於你,你將來必定成佛。”卻處處遭人白眼打罵,有誰會信他的話呢?民間有諺語說:“直言遭人嫌,真話使人疑。”既是真話,為什麼會遭人嫌使人疑呢?因為直中還有曲,雖然說的是真話是事實,是直說,不拐彎抹角,但要達成這個事實,還有種種曲折在其中。如長者子,如打罵常不輕菩薩的那些人,他們又怎麼可能理解和明白這其中的種種曲折呢?即使是真的相信了,能如法修行,立志成佛,也還有可能走錯路頭,修成了邪道。
自古及今,學佛法而學成了外道法的,多得不知其數。這就是本欲種麻,卻可能最終成了粟去。

試想一下,如果眾生 本來不是佛,無論眾生如何修行,能成佛嗎?
譬如磨銅可以成鏡,磨磚可以成鏡嗎?如果一塊礦石裡面本不含金,無論你如何熔煉如何辛苦,最終得到的也只會是礦渣,而不會得金。
雖然眾生本來是佛,但直中還有曲,種麻也還可能成粟,故須藉種種方便,熔融陶鑄,使其重現本色。並非眾生本來是佛,你就可以什麼也不用操心了,就等著成佛了。那是懶漢的痴心妄想!


a拜師學佛發表於2012-4-13 22:05
昔人去時是今日,今日依前人不來。今既不來昔不往,白雲流水空悠哉。
這句含義深遠,道長怎麼沒做點評啊...
b因此偈只是老和尚生日時 一同所寫,無關此主題宏旨,故略而不說。若希望說說,也可以說一下。
如果現在的人只從表面來讀這首偈子,更像是老和尚的忌日偈,而非生日。因為現在的人 常把人死說成去,人生說成來。而站在老和尚降生人間的角度,而說去;站在人間其它人的角度,而說來。故老和尚生日時,偈曰:“昔人去時是今日,今日依前人不來。”
意思是,老和尚去降生人間 正好是今天,今天依舊,為什麼老和尚不來降生了呢?
下二句:“今既不來昔不往,白雲流水空悠哉。”今天是他生日,既然不來降生,也就說明 過去的 今天他 也並沒有真的去降生世間,只見白雲流水千古悠悠。

世俗、外道皆認為 人死而神不滅,神靈永存,人死如同蛇蛻皮,如同脫去一件衣服 還會穿上另一件衣服,如同從一個房間 到達另一個房間。佛法隨順世俗,對劣根之人 也常作此說。
但利根眾生知道,這只是一種隨順的方便說法,其實無常,一切生滅 不過是緣起和合的現象而已,並沒有什麼永恆存在不滅的神靈。此首偈子正是此意。

:mrgreen:緣起和合的現象而已
新老怪
文章: 5034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月藏
法從分別生——智證之七十

1
《金剛三昧經》偈曰:法從分別生,還從分別滅。滅是諸分別,是法非生滅。

2
傳曰:《中觀論》曰:“無物從緣起,無物從緣滅。起唯諸緣起,滅唯諸緣滅。”以是知色生時,但是空生;色滅時,但是空滅。譬如畫水成文,未嘗生滅。玄沙曰:“鐘中無鼓響,鼓中無鐘聲。鐘鼓不交參,句句無前後。”此真緣起無生之旨也。

3
龍樹菩薩說諸法的實相,是不生不滅的。凡夫眾生只見諸法生生滅滅,有人出生,有人死亡,春天花開,秋天花謝,去年有水,今年天旱,一切無不處在生生滅滅之中,如何才能契入不生不滅的實相呢?

《金剛三昧經》說,生,是眾生的分別才有生;滅,也是眾生的分別才有滅。無論生還是滅,都是眾生分別的結果,而分別 正是意識的主要功能,生滅 也就是意識的產物,並非實有生滅。若能滅此意識分別心,即知諸法不生不滅。

3
《金剛三昧經》雖然如此說,但意思並不醒目,不能使人豁然明白。譬如說,意識為什麼就非要去分別諸法呢?為什麼說諸法的生滅現象就是意識分別的產物,有什麼根據這麼說?如果說諸法的生滅現象 確實只是意識的產物,那麼可以贊同所說,滅此意識分別心,即知諸法不生不滅。但如何滅此意識 分別心呢?是不是對諸法不加分別、籠統顢頇、視若無睹、裝聾作啞、不聞不見,就是滅此意識分別心呢?

為解答此種種疑惑,歷代菩薩、大善知識等,以理說,以喻說,種種方便,曲為眾生開示。
先以理說。
說生滅,總是說某個事物的生與滅。若離開了某個具體的事物,你如何說生與滅呢?誰生?誰滅?譬如兔角,本來世間 就沒有這個事物,你能說兔角有生與滅嗎?情知生滅,只是某具體事物的生滅。眾生認為有生滅,都是建立在 實有某個具體的事物 這一基礎之上,如果失去了諸法 實有這個基礎,是不可以說生說滅的。
那我們就先來如實地觀察一下,這個具體的事物 是否真的實有。
龍樹菩薩說:“無物從緣起,無物從緣滅。起唯是緣起,滅唯是緣滅。”
譬如100頁紙,我們通過人工,用針線把它們裝訂起來,就成了一本書。一般人都以為,這就是一本書的誕生,書是實有的。其實還是100頁紙,不過是被線裝訂在了一起。人們為了方便,假名它為書,並非真有個新的事物(書)產生。
同理,我們把100頁的書拆開,分為一頁頁的,人們又認為這本書被毀滅了,其實何嘗滅,還是原來的100頁,不過分散而已。
所以龍樹菩薩說,無物從緣起(起,即是生的意思),也無物真的從緣滅,總不過是緣的 聚合與離散而已。如果並沒有實在的具體事物,你又怎麼能說這個事物的 生與滅呢?由此可知,說有實在的事物,說有事物的生滅,這些都不過 是意識的產物,並無實法。

世尊說,佛法難明難解,當以比喻而讓聞者曉了,故再以喻說。
譬如一盆靜水,你用手指在其表面劃動,水的表面就形成了種種波紋。一會兒,這種種波紋 復歸於平靜,還是原來的靜水。波紋的起與滅,其實都是假生假滅。說它假,不是說沒有波紋起滅的現像出現,只是出現的波紋還是水本身,並沒有任何新的事物產生。
眾生無明,常常執著於事物的外在現象,在乎現象的出現與消失,誤認現象為本質,而不去探尋事物的本質。
a若站在本體的角度上看,無論有無波紋的現象,還是一盆水而已。
又譬如敲鐘擊鼓,即有聲音傳出,凡夫眾生即認為聲音實有。聲音的本質 其實只是鍾鼓受到震動後,造成了空氣的震動,空氣的震動 又使聽者的耳膜發生了震動,於是產生了聲音的覺受。一切震動平靜之後,也就沒有了聲音。震動只是空氣的一種現象,並不能改變空氣的任何性質與結構,並沒有任何新的實在的事物產生,所以聲音 也不過是諸緣和合的一種現象。既無實物,如何能說聲音 有生有滅呢?
b如果真有聲音這一實物,那鐘聲是一種,鼓聲是一種,兩種同時敲擊時,應該有兩種混合的第三種聲音產生,如同白麵粉 與黑麵粉拌在一起成為灰麵粉一樣。但其實不是這樣的,鐘中無鼓響,鼓中無鐘聲,任由你多少種樂器 在一起同時演奏,各種樂器的聲音 還是各是各別。
結論:沒有事物生,沒有事物滅,是意識心執著於種種緣起的現象 而誤以為有生有滅,其實無生。

另:據科學家說,在沒有空氣的外太空,由於沒有介質的震盪傳播,其實是沒有任何聲音的,到處一片死寂,即使面對面說話的兩人,互相都聽不見 對方在說什麼。

:mrgreen:空 氣
新老怪
文章: 5034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元音老人

●a因爲六根、六塵、六識這十八界 根本就不可得,所以《楞嚴經》說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都是空的,這一點與相宗不同。
b相宗 建立十八界之後,說一切都是有,所以相宗講的是有法,與《楞嚴經》有抵觸。
1我們若能夠破掉六識,就可以轉凡夫爲小乘。
2再滅掉六根,就可以轉小乘到大乘。
3再滅五蘊就轉衆生而成佛了。
●這就是豎說而行。

橫說就是衆生是有,二乘是空,菩薩是不有不空。
《楞嚴經》是專門講大乘道理的,所以說不有不空,在這裏我們把楞嚴 和法相的道理稍微說一下。
相宗建立十八界以爲法相,說一切都是有的,對名相分別得很詳細。
而此經說一切皆空,都不可得,將十八界徹底打破。這樣一來把相宗的觀點都破掉了,所以他們說這個經是僞造的。
新老怪
文章: 5034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元音老人
●● “阿難,如水成冰,冰還成水。”

譬如說水吧,天冷了結成冰,天熱了又化成了水,就是這樣不斷地由水成冰,冰還成水,周而復始,永無止息。所以這七大種性 總起來說,就是非和合、非不和合。你說和合吧,它無生、住、異、滅。你說不和合吧,它能夠生起萬物,不是像虛空那樣不能生萬物。
●這就叫做生而無生、無生而生。也就是說 在體上沒有生滅,在相用上 不無生滅。相用是假的,不是實體。體雖然是無生,但是它能起用,所以是無生而生,七大種性 就可以起這樣的妙用。

我們以前舉過這樣的例子,用黃金可以打成簪子、耳環等首飾,假如你把這些首飾溶化掉,它的相雖然消失了,但體並沒有消滅,金子還是金子。我們不能執著簪子、耳環的外相,而要認識金子的性體。

又比如天上的一朵白云,可以隨風變作獅子、貓、狗等不同的相,不管它變出什麽相,它還是云,而不是獅子或者貓、狗。不論外相如何變化,云的本體並沒有變。這個生就是不生,生的是幻像,不生的是性體。那麽什麽是不生而生呢?就是云的本體雖然沒有改變,但它還是可以變現出貓、狗等種種相來,這個假像並不是沒有,它還是有的!
生而不生,講的是性體;
不生而生,說的是相用。
所以你不能說它是和合,若和合它就應該有生滅相;你也不能說它不和合,不和合它就等於虛空,就不能合成萬物。總起來說七大的體、相、用就是這個樣子。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