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師開示

高報
個人觀點不代表誰
文章: 1419
註冊時間: 週四 2月 17, 2022 10:43 am

Re: 法師開示

文章 高報 »

Viirya
文章: 2900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法師開示

文章 Viirya »

解深密經有許多不見之說
都是在做遣相的觀行?
cyc320
文章: 2459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法師開示

文章 cyc320 »

沒錯,到「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有性無性,齊成佛道...如來隨順覺性 」......
cyc320
文章: 2459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法師開示

文章 cyc320 »

佛性者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有因者即十二因緣。因因者即是智慧。有果者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
佛果究竟涅槃)。果果者即是無上大般涅槃(是名 常、樂、我、淨......)
cyc320
文章: 2459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法師開示

文章 cyc320 »

請參考看看
師示眾云。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內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復如是。
師示眾云。善知識。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淨名經云。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 莫心行諂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
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若言常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詰訶。
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眾。如是相教。故知大錯。
師示眾云。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修。悟人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
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即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
善知識。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學道者思之。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更勸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所以立無念為宗。
善知識。云何立無念為宗。只緣口說見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
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
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了達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於第一義而不動(相應法性空慧......)
軟體之美
文章: 2894
註冊時間: 週三 4月 14, 2021 9:18 am

好習慣與壞習慣

文章 軟體之美 »

https://www.twmtt.org/autopage_detail/3/49

「習慣」是不假思索的,沒有經過大腦,壞習慣是習慣,好習慣也是習慣。

「習慣」上面加一個「壞」字就是「業障」、「習氣」、「業力」。

「習慣」上面加一個「好」字就是「定力」、「道行」、「工夫」。

一樣是「習慣」兩個字,上面安一個「壞」字、安一個「好」字,完全不同,所以人要有智慧和用心,養成「好習慣」的歷程會經過多少煎熬,都要忍過去。
軟體之美
文章: 2894
註冊時間: 週三 4月 14, 2021 9:18 am

觀德莫觀失

文章 軟體之美 »

https://www.twmtt.org/autopage_detail/3/49

所謂「觀德莫觀失」;觀他的德,看他的好,不要看他不好的地方,不好的地方就是他現在才要開始學習、開始改進的。我們要看:「這個人這麼好。這個人這麼好。」觀德莫觀失,做人就是要這樣。

我剛出家的時候,傳聞上師拿了一本很厚的經書,翻開後指給我看:「傳敦啊,善思惟三昧。」善思惟就是都往好處想,三昧就是「定力」,我回答:「喔!善思惟三昧。」當下就鐫刻心底,沒有第二個念頭。

那是《華嚴經》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一裡的「善思惟三昧」,什麼事情都往好處想,什麼好的你就有份。什麼事情都往壞處想、懷疑別人,你就什麼都沒有份,因為好事不會到你面前,好事到你面前,你也會把它看成不好的將它推開,就是這樣。
軟體之美
文章: 2894
註冊時間: 週三 4月 14, 2021 9:18 am

有學佛的人和沒有學佛的人就是不同

文章 軟體之美 »

https://www.twmtt.org/autopage_detail/3/49

這個世間不管再怎麼樣,也是因緣所生法。

就像一張木頭做的桌子,它最初始的源頭是樹苗,把樹苗照顧好,長成大樹後變成棟樑材料,這個材料必須有因緣把它裁成木料,還要有木工製作、有鐵製零件組裝,完成後才叫做桌子,製成過程中,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名稱都不同。如果使用一百多年,這張桌子損壞不堪使用了,劈一劈,當柴燒,這叫做柴火不叫做桌子。那麼,它到底叫做什麼?

我們叫做什麼名字?人家如果說到誰的名字,「怎樣?怎樣?」馬上起心動念,開始翻臉,這樣是自己損自己。你前世叫什麼名字?這一世叫什麼名字?下一世又叫什麼名字?都不同,不要被「名字」綁住了。

讚歎彌勒尊佛的讚偈裡有一句:「遠離偏計執。」要遠離,不能偏,不能算計,不能計較,不能執著,「真空」才會「妙有」,「不執著」才會「無限」,「有執著」就「有限」。

這些道理我們聽一次、聽兩次、聽三次,牢記在心,熟悉了,生活中遇到任何境,試試看、試試看、試試看,心就會越來越開闊、越來越明朗。所以,有學佛的人和沒有學佛的人就是不同。
軟體之美
文章: 2894
註冊時間: 週三 4月 14, 2021 9:18 am

反聞聞自性 自性念佛自性聽

文章 軟體之美 »

https://www.twmtt.org/autopage_detail/1/32
民國七十三年三月二日 ( 農曆一月三十日 )





中國雲南雞足山,悉檀寺開山祖師,禪修多年,不得要領,有天寄宿旅店。打坐時,聽到隔壁豆腐店一名女子唱道:

「張豆腐,李豆腐,

枕上思量千條路,

明朝仍舊打豆腐。」

他一聽,當下開悟――修行,要像做豆腐一樣專一,不要舉棋不定而虛擲光陰。


――《虛雲老和尚開示錄》引(堅瓠集〉短語






「打佛七」,是打這個心,要時時觀照我們的心,不要讓心放逸。放逸到哪裡去?去打妄想了,打瞌睡或昏沉、掉舉,別人在靜坐、念佛,你卻一直打瞌睡。是安排你們「打佛七」,不是叫你們去那裡睡,要睡,回房間睡,這樣就是不專心!

說個譬喻給你們聽:古時候有位祖師,一次外出,在一間客棧住宿,隔壁剛好是一間豆腐店,這位祖師打坐時,聽到一位姑娘邊做豆腐邊唱:「張家豆腐,李家豆腐,枕上思量千條路,明朝仍舊打豆腐。」意思是說,做這個工作,晚上雖然想很多,妄想紛飛,明天還是一樣要做豆腐。這位祖師聽到後,即時開悟。古時候的人用功,很「專心」,不一定要在禪堂才會開悟,而是用功到專心,妄想頓息,隨時隨地都會開悟,也不是非得在什麼地方才會開悟。

念佛如果不「專心」,還是得生死輪迴,妄想那麼多,對我們毫無利益。靜坐的時候,心要專注在念佛,佛號要聽得清楚,心要靈靈覺覺,下座的時候,這心也不可以散掉。參禪就是這樣,念佛跟參禪一樣,參這個不生不滅的心,打瞌睡,就是有生有滅。

大陸叢林有糾察師父。老師父曾譬喻:靜坐的時候,某人又在打妄想,有人對他說:「某人啊!你如果愛吃米粉,西方的米粉最好吃。」他說:「這樣喔!好!」靜坐後他就開始觀想米粉,觀想到真的有一碗米粉跑出來,他高興得跳起來,說:「佛祖金身安大尊一點!」當時大家在靜坐,都被他嚇到。這句話的意思是:他認為自己功夫不錯,觀想什麼就有什麼。糾察師過來,香板馬上打下去,說:「出去!」他走出禪堂時,眼睛張開一看,哪裡有米粉?原來是空的!他因此頓悟,趕快進禪堂,向糾察師懺悔。

靜坐時,我來巡香,看你們不是昏沉掉舉,就是腦袋空空的,說在睡,又不是在睡,說在念佛,又好像沒念佛,不會靈靈覺覺,定著念、用心念,「度」這個心。淨土說「心念,耳朵聽」,攝心,不是叫你打瞌睡,是「坐禪」不是「坐睡禪」,心不動就是禪。

用功,是這個靈靈覺覺的心,定著念佛,來「度」這個妄想的心――如果現在就要往生了,你這個心還在打瞌睡,怎麼辦?「打佛七」就是要讓你的心時時刻刻攝心、攝六根,一心念佛,佛號在我們的心,時時刻刻念佛,這樣才不會打妄想。

有人說:「不知道為什麼?不想打瞌睡,卻一直打瞌睡。」這也是事實。首先,跟吃的食欲有關係,再來,就是無明煩惱,執著太多。六根對六塵所接觸的都是執著,腦筋不清明,所以很容易打瞌睡。

修淨土法門,就是一直持名念佛。印光大師說:「一句『佛』如果念得專,成佛有餘。」一句佛號都念不專,卻說:「念佛時,都是妄想。」其實就是念「佛」心不專,難怪妄想那麼多。「打佛七」就是時時刻刻要觀照這個心,觀聞,聞自性,聽這句佛號,自性在念,自性在聽。念佛的時候,一邊念、一邊聽,要注意「聽」,聽進耳根裡,就種了佛的種子,到時候雖然沒有念佛,佛號自然浮現,所以「聽」非常重要。

文殊菩薩有一句偈,可以深入體會,「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入三摩地。當從聞中入。」(註)什麼是三摩地?就是「定」、「究竟」,就是要從「聞中入」,「聽」進耳根裡,才會清淨。要聽什麼音才會清淨?要聽佛音,聽不生不滅的音才會清淨。聽世間有生有滅、執著、好、壞分別之音,怎麼會清淨?聽那些,越聽越煩惱,越聽「我相」越重,越執著。

修淨土法門最好,最適合現在人的根基。吃飯也可以念佛,挾一口菜,念一句「阿彌陀佛」,吃一口飯,也念一句「阿彌陀佛」,飯菜在嘴裡嚼,嚼一下念一句「阿彌陀佛」。喝水也是,喝一口念一句「阿彌陀佛」。你們有沒有這樣「行」?要自己去行、去觀照。如果不這樣念佛,嚼的時候,就開始分別「好吃」、「不好吃」,都在感覺這些。「打佛七」,要一心念佛,吃飯也要念佛,慢慢地,心就會「專」。不是在大殿裡面才念佛,出來就不念佛,「佛」都寄在西方了,這樣無法「一心」。

修行,要懂得要領,七天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一天一天過,自己感覺看看,這樣念佛,是否精神越來越好?念佛的功夫有沒有進步?要不然,打打瞌睡,醒來再跟著人家念一念,這樣一天過一天,一直過下去,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修行要下決心,時時刻刻都念佛,就沒有業障,隨時都可以開悟。心如果能夠「專」,妄想就會消除,見到我們的本性。「阿彌陀佛」是誰?「阿彌陀佛」就是我啊!「阿彌陀佛」怎麼會是你?因為「我」是清淨無為的我,和我們的自性一樣。你如果看到佛,就等於看到你的自性,看到我們「本來的」「不一樣」。

要去哪裡找佛?「心外求佛,無有是處。」心外求佛,哪有得求?佛就在你的心啊!如果隨時能「了」、當下能「了」,當下就成佛啦!輪迴生死無量劫,也是從這「一念」而起,「一念不覺」墮入地獄,以致有無量劫的輪迴。所謂「一念不生,頓超三界」,我們歷經無量劫,到今天還在輪迴,就是從這「一念」而起,所以「一念」非常重要,舉止行為都是這「一念」。

日常生活中,念頭非常多,一個念頭,一個生死。《阿彌陀經》說:「諸佛讚嘆釋迦牟尼佛,在五濁惡世中,可以得無上道,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念佛法門,是難信之法。有人說︰「哪有這麼簡單?念一句佛就可以成佛?」這一句佛,就是我們「不一樣」的自性,「一心」念下去;耳朵專心聽,加上念,這兩項最重要。不出聲念佛的時候,耳朵注意聽,聽佛號。像這樣又聽、又念,很快就可以「定」。從今天開始,大家提起精神,不要散亂心、懶散!



(註):《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

「爾時世尊於師子座……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誰當其根。兼我滅後。此界眾生。入菩薩乘。求無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文殊師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從座起。頂禮佛足。承佛威神。說偈對佛……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
軟體之美
文章: 2894
註冊時間: 週三 4月 14, 2021 9:18 am

【廣欽老和尚不講經,為何能度千萬人?】

文章 軟體之美 »

https://buddha.origthatone.com/%e3%80%9 ... %e3%80%91/
妙蓮老和尚開示:
印光祖師常勸導人:出了家若是想當法師,那就要先好好的念佛。你把佛念好了,將來就會有能力當法師。你若沒有修持福慧,就想在經教上研究,學當法師,以為法師坐在法座上好威風,哪裡有這樣的道理呢?你若沒有過人的天資、強壯的體魄、因緣不具足,那就不要枉費了心機,辜負了時間,又空費力,還是老老實實地念佛、拜佛吧!「禮佛一拜罪滅河沙,念佛一聲福增無量。」如此用功十年、八年,若有成就,到了那時再學當法師不遲。

其實不用學,也自然都會講法,也能度眾生了,所以一定要按部就班的學。像本山上的小沙彌,打佛七時就跟著打佛七,先把罪障消了再深入經藏,到那時成就才大。若不從根本落實,只在浮面上下手,哪能得到真實受用?希望初發心的學者,切不可好高騖遠,千萬要老實用心才好啊!

印光祖師這番話偏偏一般人不肯接受,總是急於研經教、當法師,殊不知自己有沒有這個根機。現在不僅是初出家的如此,甚至連做師父的也顛顛倒倒的不識下一代根性,不先指導他們在修持上、在戒行上下點功夫,那是先後倒置、不切時機;師教既不良,所以雖是學卻學不成也學不好。夫復何言!

若能向廣欽老和尚學那就好了,怎麼個學法呢?學他的苦行,幾十年來不在衣食住上講究、貪求;吃的能填飽肚子就好了,穿的能御寒就好了;想要修行學佛道嘛,連現前的這位老和尚善知識你都學不到,無法修苦行,還妄想學佛啊!真是捨本逐末。這就如同不事耕耘,而期能開花結果。佛位是從因地下苦功,寶塔是從基石上一層一層建成的,不是從頂層向下建的吧?請初發心的人要腳踏實地的苦練一番,皇天終究不會負苦心人的!

廣欽老和尚他不說法,也不講經,可是大法師們見了都要向他頂禮;他不是學士、碩士,更非博士,但那些名教授還要至心皈依他。我們看廣欽老和尚雖不講經,卻能度千萬人,而會講經的法師又度了幾人呢?他老憑什麼呢?就是持戒的功德莊嚴,禪定的寂靜功夫。我們要知道,老和尚不是不知道要講經,但他不需要;他有戒德莊嚴,以這真功夫度眾生就已經夠了,所謂身教重於言教,還要什麼其他的呢?諸仁者知之乎?他老能為,我們何以不能學?是懈怠吧!懈怠能成功您的學問道業麼?要精進才有所成哦!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