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會通。老子無字天書《道德經》解密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294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老子無字天書《道德經》解密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Viirya 寫: 週六 4月 08, 2023 11:42 pm 母指因.子指果?如是因.如是果?循環迭代?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物指四大或所有基本元素(包含人類已知或未知的)?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有物混成)就講真空妙有,金剛經云一合相。
混成:老子稱之為(無名)與(有名)。即是佛家標榜的(真如)與(法性)。

解深密經
於中最初一切種子,心識成熟﹐展轉相合﹐增上廣大……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294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老子無字天書《道德經》解密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第八首:孔德之容 〈原 21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情﹔其情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經文校佶】
『窈兮冥兮,其中有情﹔其情甚真,其中有信。』此句中『情』字,通行本誤植為『精』字!未得老子道學之旨趣;我們可從下面二則資料為旁證做校佶之依據!
(1)《道德經》帛書甲乙『其中有請﹔其請甚真。』!
(2)《莊子‧大宗師》『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
『精:氣之麤者』在道學創生論之架構中屬於『有為』,是落在物理範疇的;『情:信息也』在道學創生論之架構中屬於『無為』,是超乎物理範疇的。

【經文導讀】
此文絕非凡品!老子將祂的一趟心靈之旅--『證道消遙遊』,以嫚妙的文字很精采的將本體境界,利用虛擬實境的手法做出最生動的描繪。讀此經文正如鑑賞一幅超塵絕俗、層次井然的『立體畫作』,其間文字應用之奇之美真是讓人嘆為觀止。
經文第一個『孔』字正是隱喻『玄之又玄的眾妙之門』,讀者必須從這角度切入理解此首經文所欲揭示的道學真諦,也唯有如此才能一探老子之心。

【經文破譯】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從玄妙不可擬議的眾妙之門往內窺探,“觀自在的修士”將發現“玄德”的“真一境界”正是從真道本體孕育流化而出。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在這不可思議的無為國度,“心”“物”在此是模糊不分無可名狀的;這時你心靈對物象的覺知將是恍恍惚惚的似有若無,與現實世界的情識知覺是大異其趣的。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在恍兮惚兮中似乎有“幽光”從心靈的玄微機兆裡隱約濯現,這就是“有名物元”的冲虛之炁。
在惚兮恍兮間似乎有“妙慧”從心靈的玄微機兆裡隱約濯現,這就是“無名心性”的冲虛之炁。
『窈兮冥兮』
“窈兮冥兮”是老子用來形容比“恍兮惚兮,惚兮恍兮”更為深入的真道境界,在這裡心之元性與物之元素已然細密無間的相互融合為“一”。
『其中有情﹔其情甚真,其中有信。』
真一的境界是心物密契的超物理國度,整個物理宇宙萬物包括有生命的無生命的,它們生成與發展的過程資訊都儲存在此真道境界中,也只有不帶氣質性的“情”(資訊)能夠在這無為國度流通,這種超越物理能量的境界其中儲存流通的信息是真實不虛的,因為,這個超越物理次元的『純資訊』世界是有憑有據的『真心之國』!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自從開天闢地宇宙創生,一直到你我享受美好生命的當下,真道無時無刻皆與宇宙萬物同在,永不稍離。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我怎麼能知道宇宙萬物與生命創生根源的實相?那就是根據我在真道國度的這趟逍遙遊所獲得的心靈體悟啊!

【讀經心得】
這一首經文是老子開釋真道境界最精采的一章,物理宇宙生成的實相,生命智慧根源的機密,人類集一切科學哲學的知識所欲追尋的終極真理,老子早在兩千五百年前就如數家珍的公諸於世!
本首經文與前面(道冲)一文同樣是利用精采的文字作彩繪,為“真道境界”畫出一幅仙境奇景的圖像!所以我們在詮釋老子這首經文時就必須以鑑賞一幅超世脫俗、層次井然的曠世奇畫的心情去欣賞祂!
『孔德之容』河上公注:『孔,大也,有大德之人無所不容。』王弼注:『孔,空也。惟以空為德,然後能動作從道。』當今解老主流大皆採用“大”作為注解,此句就被註釋成:『大德的容貌』。筆者以為“孔”字以“大”字作解似乎過於制式,顯然未得老子創作此經文之神韻,“孔” 在此作名詞解,有隱射“孔竅”的意味;從動詞作解則有“窺探”的意思。第六章:『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第十章:『天門開闔,能無雌乎?』都是在隱喻這個“孔竅”;也就是老子開宗明義所說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文首這句『孔德之容』應理解成:『老子引領著世人從“玄之又玄的眾妙之門”往內窺探無為國度─『玄德境界』的實相內涵。』這樣才能抓住老子創作此首經文之幽微神韻!
老子開釋形而上的真道國度,其文字運用真是精采絕倫,例如前文“道冲”一章老子就利用“或”“似”“似或”來描繪道境的虛無飄渺,而此章則以『惚兮恍兮,恍兮惚兮。』巧妙的將“心‧物”混合為一的玄德境界極生動傳神的給予描述出來。關於『惚兮恍兮,恍兮惚兮。』這兩句經文,清朝黃元吉真人就有極為精闢的注釋:
“恍”:光之密。
“惚”:機之微。
作者注:“恍”〈物之玄也〉故偏向物性,屬于有名,故曰:『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作者注:“惚”〈心之密也〉故偏向心性,屬于無名,故曰:『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莊子解老】
《莊子‧天地篇》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
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
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
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
形體而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
性修反德,德至同於初。同乃虛,虛乃大。
合喙鳴,喙鳴合,與天地為合。
其合緡緡,若愚若昏。是謂玄德,同乎大順。

以上這些文字點出道家修練的功夫與境界理論的相互契合,也是莊子用來描述(無為之道德國度)最精采的文字;
莊子這些『鳥之喙』(隱喻:實)『鳥之鳴』(隱喻:虛)正是用來詮釋老子所言:『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有名)。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無名)。』的真道意境。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294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老子無字天書《道德經》解密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第九首:谷神不死 〈原 06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經文導讀】
我認為本章是老子針對第一首的『眾妙之門』這句話再做詮釋,老子為何又以『玄牝之門』這個稱呼來取代『眾妙之門』?『玄』所指為何?『牝』所指為何?這都是讀者研究此章必須釐清的重點!

【經文破譯】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在玄德境界(金剛經:一合相。解深密經:一切種子阿陀那識。)無為而無以為,心性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就像靈敏的深山幽谷,靜待著聲音來觸發迴響。這就是“玄”〈無名心性〉“牝”〈有名物性〉交融無間的真一境界!(谷神不死,可以用來理解真如根本智的啟用,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這統管虛、實,總持心、物之門〈又稱眾妙之門〉正是創生天地萬物的的根源啊。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真道國度孕育著無名與有名,並藉此來造化生成萬物與生命,純任自然,綿綿不絕,無為而成,用之不盡。

【讀經心得】
這首經文又是描述實相境界的另一章,老子以谷神來形容“玄德”無為而無以為的真一境界,也就是所謂“道生一”的“一”的境界。老子又稱此實相境界為(朴)。
“玄德”的境界是心物合一的,這個境界虛靜而靈敏!就像空靈幽靜的深山峽谷,至靜中蘊含至靈,隨著聲音的觸發而迴響。道家形容這個境界叫『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修道的目的就是要把精神與生命安住在這個境界,這裡是真常的國度,是不死之地。所以莊子書中就曾引用關尹子所作《老子西昇記》裡的這句名言:『人能知一則萬事畢,無心留德而鬼神服!』
老子書言(用之不勤)兩字,來形容真道作育萬物,雖育之而不居其功,而宇宙生靈萬物,也是用其成而不知其所成的意思,即是心經講的:(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所以,老子一直強調,修道有成之聖人與道合真,要秉持(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功成而弗居,夫唯無居是以不去。)

解深密經
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
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莊子解老】
《莊子‧庚桑楚》
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無見其形,是謂天門。天門者,『無』『有』也,萬物出乎『無』『有』。有不能以有為有,必出乎『無有』,而『無有』一『無』『有』。聖人藏乎是。
(作者注釋)
『入出而無見其形,是謂天門。』
(作者注:老子曰:『天門開闔,能無雌乎?』)
『天門者,(無)(有)也,萬物出乎(無)(有)。』
(作者注:老子曰:『玄牝之門,是為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有不能以有為有,必出乎(無有)。』
(作者注:老子曰:『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而(無有)一(無)(有)。聖人藏乎是。』
(作者注:老子曰:『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為天地根。』)

圓覺經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文殊汝當知:
一切諸如來,從於本因地,皆以智慧覺,了達於無明。知彼如空華,即能免流轉;又如夢中人,醒時不可得。覺者如虛空,平等不動轉。覺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眾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菩薩於此中,能發菩提心;末世諸眾生,修此免邪見。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次草
文章: 3685
註冊時間: 週日 12月 26, 2021 11:15 am

Re: 佛、道會通。老子無字天書《道德經》解密

文章 次草 »

老子化胡說
更會讓人精神抖擻
超乎佛外
應該直接享用
一點一點來太浪費生命享受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294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老子無字天書《道德經》解密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次草 寫: 週日 4月 09, 2023 12:32 pm 老子化胡說
更會讓人精神抖擻
超乎佛外
應該直接享用
一點一點來太浪費生命享受
呵呵呵~~又不耐寂寞了!!
哇哇哇哇…耍無賴的幼稚園小班生,又開始吃醋了,大外行也只能在聖學之前胡言亂語,嚇死下種魯小小是不是!?😭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294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老子無字天書《道德經》解密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第十首:天長地久 〈原 07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經文導讀】
這一首經文正是對『無名心性』(佛言:真如)精義的重要開釋,在老子道學中絕對是非常重要的一課,但是自古註解道德經之學者於此章卻是少有獲得老子真髓。
我認為本文的關鍵就落在『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這句道學奧義。老子這句話到底針對甚麼而做開釋的?這是研讀此章經文所必須突破的問題!學者要先取得這個答案才能破解經文後面『是以聖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佛家言:斷離我執,法執。也就是道德經這句話的妙義。

【經文破譯】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此中所言“天地”一詞與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之“天地”其涵義完全一樣,如前所說“天地”在此不可以“藍天綠地”作解,古人說:『天地神明、皇天后土』甚至結婚行大禮亦是先拜“天地”後拜父母,老子以“天地”來隱喻無可名狀的“自然之心→天理神明”是非常恰當的。無形卻真實存在的“自然之心→天理神明”其性質與有形的物質可說大異其趣!物質界以輾轉相生來承續物種之命脈,然而形而上的“心神”老子說:『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所以老子先是用“無名天地之始”來形容“自然之心
─【無名真如,心性的“不自生”故能“長生”】
而另以“有名萬物之母”來描訴物質的生生不息 ─【有名法性,物質的生生死死,輾轉輪迴。】
這就是老子道學的智慧!
『是以聖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可以用來做這一段話的最佳註解。勿論道家或佛家其修練的目的皆不外乎捨棄物質肉身情慾的牽掛而讓生命靈性安住於永恒道境。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
以上都是在講這種功夫理論的實踐。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佛經言,心解脫也。
無私就是無我,而這裡講的“私我”指的正是肉身情慾的部分,也就是凡人無法忘懷割捨的生命中隸屬物質的肉身情慾,即所謂(有名)的部分。聖人就是能拋棄這“有名”的物慾的拖累,反而能獲得生命之永生,並與天地分一炁而治的個人私願。

【讀經心得】
前一首經文第一句『谷神不死』與本首經文第一句『天長地久』是互相呼應的,這兩章都是老子針對無名(真如,根本智性)的重要開示!
老子的修道終極目的 ─〈歿身不殆〉其立論依據正是緣之於此章。因為“無名”是不生不滅永恒長存的,生命正是由“無名”(心識靈魂)與“有名”(物質肉身)的構成體,人類可以經過修道而讓自有之生命安住於無名的境界,這就是永生的奧秘,也就是老子一再強調〈歿身不殆〉的精諦。所以此章末段老子曰:『聖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正是指出生命中靈性與肉慾的相互依存的實際關係與修道之妙訣!

【莊子解老】
《莊子‧在宥》
廣成子曰:「善哉問乎!來,吾語汝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乃長生。慎汝內,閉汝外,多知為敗。我為汝遂於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汝入於窈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汝身,物將自壯。我守其德,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常衰。」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次草
文章: 3685
註冊時間: 週日 12月 26, 2021 11:15 am

Re: 佛、道會通。老子無字天書《道德經》解密

文章 次草 »

妙吉祥如意 寫: 週日 4月 09, 2023 12:43 pm
次草 寫: 週日 4月 09, 2023 12:32 pm 老子化胡說
更會讓人精神抖擻
超乎佛外
應該直接享用
一點一點來太浪費生命享受
呵呵呵~~又不耐寂寞了!!
哇哇哇哇…耍無賴的幼稚園小班生,又開始吃醋了,大外行也只能在聖學之前胡言亂語,嚇死下種魯小小是不是!?😭
怕人家吃醋
真是幼稚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294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老子無字天書《道德經》解密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次草 寫: 週日 4月 09, 2023 7:31 pm
妙吉祥如意 寫: 週日 4月 09, 2023 12:43 pm
次草 寫: 週日 4月 09, 2023 12:32 pm 老子化胡說
更會讓人精神抖擻
超乎佛外
應該直接享用
一點一點來太浪費生命享受
呵呵呵~~又不耐寂寞了!!
哇哇哇哇…耍無賴的幼稚園小班生,又開始吃醋了,大外行也只能在聖學之前胡言亂語,嚇死下種魯小小是不是!?😭
怕人家吃醋
真是幼稚
哈哈哈!!只要你承認自己幼稚,一切就好說了……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294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老子無字天書《道德經》解密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第十一首:上德不知德 原38章
上德不知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夫禮者,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四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經文校佶】
這章有幾處文字頗有疑義,值得商榷!
(一)
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應是『上德不知德,是以有德。』更符合道學精義。
『上德不知德』應註解成:『不知而得也,非不得就能有得。』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應註解成:『知而欲守得,反失其已有之得。』
古德言:
『知之一字,眾妙之門。 知之一字,眾禍之門。』
所以老子道學的最高機密可以說就在一個“知” 字!
(二)
原文『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通行本無『下德,為之而有以為。』此句收錄於帛書版)。
下德與上義都是:為之,而有以為。這是錯誤的;老子將『德』的境界分成上下德來講,主要是指出心性從形而上落入形而下的一個心理轉折,下德為了怕失去德的果位,犯得犯失,動了心念才失德的,不管上德下德都是“無為的境界”都是屬於形而上的道之國度,所以『下德』應該是:『無為而有以為』。
(三)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此二句原為對句,依其語意『忠信之薄』句中的『忠』字應該是流傳中後人所誤植,現校佶為『信之薄』三字更能切合道學之奧義,【前識者】一般註解為先知先覺者,這種註解與老子文義相去太遠似乎不妥。
『夫禮者,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以上兩句是對句,前面講心性淪落到禮的境界,對大道的忠信已經很澆薄,老子說:『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就是針對(上禮)這個心性的流轉層次而開釋的道理,無名心性已落入凡智而迷亂其天性;後一句【前識者】老子的本意是:先前提及的德、仁、義、禮四者,因背離道境而喪失無上智慧,所以說德,仁,義,禮這四者是道的花朵,,也是天性進入後天凡愚的開始,我想這樣解釋會更接近老子之本意。老子的文章結構很有邏輯性,不會突然冒出一句【先知先覺】這種語調文義毫不搭嘎的話而去破壞文章整體之美與順暢。【前識者】註解成【先知先覺】始作俑者正是韓非,然後就一直錯到現在,就是無人提出質疑!

【經文導讀】
要破譯老子在這首經文所欲開釋的妙諦,必須把思考進路放在: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以上這些老子哲學的專有語法,絕對帶有特殊涵義,讀者必須用道家的邏輯思考去破解此間層層迭進之文理字義所隱含之道學奧義;老子智慧極高,對於文字應用更是細膩而睿智,自古學人誤解此首經文之義理,將經中之言:『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信之薄,而亂之首‧‧‧』錯以為老子哲學是『唾棄仁義、批評禮教』的,對老子的學問實在是天大的污衊。

【經文破譯】
『上德不知德,是以有德』
上德的境界承繫於道體,一切依道而行,無心留德,反而不失其上德之境界。所以說:『太上,不知有之。』又說:『明白四達,能無知呼?』這便是『上德不知德,無為而無以為』的本義。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唯道是從‧‧』第六十五章:『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皆言上德的境界!!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下德的境界離道愈遠,為不失其德而用心求之,反而無法把持其如如不動的境界,所以說老子曰:『下,知有之』也就是說。『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下德因患得患失動了慾得之念反而無能安住於“真朴” 之境界,於是仁、義、禮、智、信便從天性到人心一路流化而下‧‧‧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道體:是【無為】。從『心』『物』的慨念來講,這時『心性』『物性』都消歸於無極。故曰:『唯虛為道』
上德:是【無為】而【無以為】。本來清清靜靜的無為道境,這時多了個【無以為】,已隱然有動的機兆。
下德:是【無為】而【有以為】。下德雖然乃處無為之境但其心念已動;整個宇宙的創造便是緣自於這細微的一念之動。
上仁:是【為之】而【無以為】。上仁的境界已脫離【無為道境】而開始有所作為,不過上仁之作為完全出乎天性。老子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孟子稱(仁)為:惻隱之心。佛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基督教主張大愛。這些都是講(上仁)『為之而無以為』的境界。
上義:是【為之】而【有以為】。創生宇宙的一念已是義不容辭拼命的在執行。此時心識已然有是非曲直善惡美醜之分別心之產生。所以說:『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是【為之,而莫之應!攘臂而扔之!】。上禮的境界除了自己拼命的在做還要強拉別人一起做,這創生的一念之動由上德發展至上禮已是一發不可收拾,離無為道體已是越來越遠,(無為天性)也就自此流落於人情物慾之中流浪生死。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因此,無名心性失去道的境界才流化成德,失去德的境界才流化成仁,失去仁才有義,失去義才有禮‧‧‧
『夫禮者,信之薄,而亂之首。前四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禮啊!它是大道趨於澆薄的顯象,也是人心對大道失去信心,而帶來一切混亂的禍首啊!
前面所認知的德、仁、義、禮,這些情愫亦僅是由大道所幻化下來的花朵,卻是愚昧的開始啊!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所以大丈夫應該矢志求道,而不應該安居於仁、義、禮之末流,應該常處於大道之實,而不可屈身於大道之華。故聖人取無為而棄有為!
第十九章老子曰:『絕聖棄智,絕仁棄義,見素抱朴,少私寡欲。』此之謂也。

【讀經心得】
【前識者】一般註解為先知先覺者,這種註解與老子文義相去太遠似乎不妥;
『夫禮者,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以上兩句是對句,前面講心性淪落到禮的境界,對大道的忠信已經很澆薄,老子說:『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就是針對(上禮)這個心性的流轉層次而開釋的道理,無名心性已落入凡智而迷亂其天性;後一句【前識者】老子的本意是:先前提及的德、仁、義、禮四者,因背離道境而喪失無上智慧,所以說德,仁,義,禮這四者是道的花朵,,也是天性進入後天凡愚的開始,我想這樣解釋會更接近老子之本意。老子的文章結構很有邏輯性,不會突然冒出一句【先知先覺】這種語調文義毫不搭嘎的話而去破壞文章整體之美與順暢。【前識者】註解成【先知先覺】始作俑者正是韓非,然後就一直錯到現在,就是無人提出質疑!
大道之學非常簡易明白,創生宇宙之大奧秘一言僻之:『心物而已!』,老子在第一首經文開釋“本體實相”時即稱此兩者為【無名】與【有名】!此章就是老子用來開示“無名心性的流化”,恐怕自古少有學者依此理路去做破譯《道德經》而得契入老學真傳者。
其實老子在此章利用人類的品性情操之標準來指出【無名的流化】,其超世絕倫的智慧與文藝風格在此展露無遺,此章可以代表老子撰寫《道德經》的經典之作,確實很值得吾等深入研究!
老子曰: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又曰:道生一,一生二。
上面所說『一』就是“德”的境界;道是【體】,德便是道所顯化之【用】。心物由一(德)的境界再分化而出,所以說:『物形之,勢成之。』又曰:『此兩者同出而異名。』這就是老子的創世論,也是哲學家所追求的終極真理,現代科學家正一步步的印證老子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創見!
老子將德的境界分成【上德】與【下德】。上德又稱玄德,就是『一』的境界,而下德又稱(常德),下德的境界比較模糊,很難給予明確之定義,大約可以說是前首經文所提及的“常”的境界或曰“和氣”即創生(萬物之元氣)!老子曰:『二生三,三生萬物,冲氣以為和。』又曰:『知和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都是指這常德的境界;這個“常德”的境界很重要,是證道的不二法門,我們在書中會再深入探討。
原《道德經》第三十八章的開示蠻有意思,也只有得道聖者才有這種大智慧,把虛無莫名完全不可捉摸的無名心識,用人性的品格─德、仁、義、禮‧‧層層剝析而下做出具體的提示,老子演道這才真叫直指人心啊!
本篇對於修道無寧是非常重要的,修道本是從凡心起修,老子如此剝析心性正是讓修士在修道過程中對自我真心有所把憑,所以說從【上禮】誠信克己(佛家說持戒)起修,到【上義】勇猛精進,一直到【上仁】:大慈悲心,為之而無以為(佛家說菩提心)。正是為世人指出一條修心養性回歸大道(無為國度)的不二法門。
老子用這樣的文字把最難解說的【心識流轉】作最貼切的說明,其智慧之高妙,文藝應用之攜永奇絕豈是一般凡學所可比擬?
老子道學非同凡響,一部《道德經》可是大破天機之作,經中立論之精闢於此可見一般!但是自古學者外行強充內行,竟然將此首經文定義為老子用來疾世憤俗批判禮教、唾棄仁義之作,真是冤枉大聖人了!

【莊子解老】
《莊子‧齊物》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
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
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
其次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
是非彰也,道之所以虧也。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

《莊子‧天運》
仁義,先王之蘧廬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處,覯而多責。
古之至人,借道於仁,託宿於義,以游逍遙之墟,食於苟簡之田,立於不貸之圃。
逍遙,無為也;苟簡,易養也;不貸,無出也。古者謂是采真之遊。

《佛家論“人命心性”之流轉次第》
法身如來藏(上德不知德)→一切種子阿陀那境界(下德,無為而無以為)→異熟種子識(上仁,為之而無以為)→阿賴耶識(恆而不審)→末那識〈恆而審〉→意識〈審而不恆〉→眼耳鼻舌身五識〈不恆不審〉

《瑜伽師地論》卷29:
四三摩地。謂欲三摩地。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觀三摩地。
當知由:
欲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欲三摩地。
〈對應老子云: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由勤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勤三摩地。
〈對應老子云: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由心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心三摩地。
〈對應老子云: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由觀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觀三摩地。
〈對應老子云: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294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老子無字天書《道德經》解密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第十六首:道生之德蓄之 〈原 51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經文導讀】
上首經文(上德不知德),是從心性的流轉而做開示,本首經文(道生之德蓄之),則是物質演化的角度,開展老子道學的創世理論,此中牽涉的微觀物理科學知識恐怕超乎當代科學家的認知。讀者研究此文如果先具備(微觀物理)、(量子力學)的基礎知識當可了然於胸。

【經文注譯】
『道生之,德畜之』
狹義的道指的是創生的起始,其實說起始是不正確的,老子曰:『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這就是說宇宙的根源是無有起始的,實相是玄之又玄,向著無止盡的微妙虛玄中深入,所以老子又稱道體為無極!
道生之,德畜之。就是老子言:『道生一』的境界,德就是指“一”的境界。德是由道體逐漸(粗化)而顯其(妙用),所以說道為“體”,德為“用”。
道與德隸屬於無為國度,就是所謂形而上的異次元世界,這裡是宇宙萬物的生成根源!物質與靈性在此孕育所以老子以(生之)(蓄之)來形容『道德的無為國度』。
『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這一句正是老子創生程式:『道生一,一生二。』所言“二”的境界。
老子一章曰:『常無欲以觀其妙。』就是觀照這“勢成之”的玄妙境界﹔『常有欲以觀其徼。』就是觀照這“物形之”的玄微境界。
我們也可以用現代的物理學知識來銓譯這兩句經文中的“物”與“勢”,就更好理解老子言中“二”的境界了:
【勢成之】的“勢”就是指“物的理則”〈物理〉部分屬於“心識”的領域,也就是老子一章所言的“無名”。
【物形之】的“物”當然指“物的形體”〈物質〉部分屬於“物質”的領域,也就是老子一章所謂的“有名”。
物形之 ,勢成之。豈不正是老子用來描述宇宙創生與自然界物理實相之箴言?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物質的演化自有其“物理規範”〈因果律〉這就是老子言中的“自然之理”,所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些都是針對“道法自然”而言。所以說:『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
近代物理科學新知讓我們對宇宙萬物的生成有一全盤的了解,物質的生成演進由:量子、電子、光子、微子、夸克、質子、中子、原子、分子、有機分子、基因‧‧一路粗化成形!老子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就以: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這種層疊續進的文法詞句把祂對物質創生的證悟活生生的翔實記錄下來,老子修道證量境界之深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啊!老子道學的科學素養恐怕也出乎一般儒哲們的意料吧?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文尾這句話是老子重複前言萬物的生成原理:『道法自然』、『莫之命而常自然』的真諦做再次的強調!《道德經》第二首經文文尾也有這幾句相同之用語,雖然文字相同,但是詮釋的進路卻不同,老子在第二首經文中是從修道者的功夫理論之角度來談;本首經文則是從真道本體之創生進路而作詮釋。

【讀經心得】
這首經文必須以現代物理學的觀點切入理解,此中發現之科學真理比諸當代最頂尖先進的微觀物理學-(量子力學)還要精闢深入,中華道家學問確實非一般凡俗之學識所可比擬。
老子道德經,是講(心、物並重)的絕學,所以道家修行講求(性命雙修)。

【關尹喜解老】
《關尹子‧宇篇》
關尹子曰:『無一物非天,無一物非命,無一物非神,無一物非元。物既如此,人豈不然。人皆可曰天,人皆可曰神,人皆可致命通元。不可彼天此非天,彼神此非神,彼命此非命,彼元此非元。是以善吾道者,即一物中,知天盡神,致命造元。』

【莊子解老】
以下是莊子承襲老子道學創生論的心得言論,作者在此做個比較:
《莊子‧齊物》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
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
其次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
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也。

(作者注釋)
『有以為未始有物者!』…道體無極
(作者注:老子曰:吾不知誰之子,像帝之先!)
『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
(作者注:指道體無極。只能以真空妙有來做形容了。)
『其次以為有物矣。』
(作者注:就是德畜之的階段,老子曰『道生一』的上德境界!)
『未始有封也!』…指一切種子境界
(作者注:佛言:一合相,意思指淳樸玄德,大公無私的真一境界。這個境界一直是物理科學家無法理解突破的超物理世界。)
『其次以為有封焉。』…異熟識種子境界
(作者注:『二生三』的常德境界,指創生萬物之元素 ─『和氣』又稱『元炁』;(現代物理學最頂尖的『量子力學』,大約等於『以為有封』的層次,也就是老子創生方程式:『三』的境界。)
『未始有是非也!』…異熟種子未經五蘊熏習
(作者注:老子曰: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其次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成就阿賴耶識矣。
(作者注:是非之彰就是『上義』的層次,老子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
『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也!』…落入人欲流浪生死輪迴。
(作者注:老子曰:『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合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的眾生相之境界!)

以上《莊子‧齊物篇》講這些話的靈感顯然來自於老子道學的創生論,能夠理解本首經文之奧義,對於莊子之言自可了然於心。

大梵天王決疑問佛經
云何空氣成世法界。無始無終大空之中。無始無終有一妙氣。是如來藏。含諸妙理。能為成就世間之元。是名空氣成世法界。
爾時舍利弗。即從座起。合掌向佛。而作是言。
世尊我依如來神力。得大智慧。普知世間及出世間一切諸法上世之時。有轉輪王。布於世間治世正法。而說眾生身心。即是木火土金水成也。如來所說異之。而說空風火水地所成也。何為是乎?
佛告舍利弗。
汝善如來。問之如是。彼上世時。轉輪聖王。依大梵天大聖王說。唯說天地成後之法。七佛所說。見其未成天地時事而說。
此法未生眾生。前成大地。未成大地。前成諸天。未成欲天前成陰陽。未成陰陽有大氣。大氣者。是大空之有空。無始無終。茲有大法。亦此大法無始無終。與空同元。當知此法。是即正理。猶為空主。是名法性。名如來藏。
依此法故。大空有氣。依此大氣。能作陰陽。依此陰陽。作上天。依上天故。亦作大地。成大地故。生諸眾生。眾生亦依彼法成覺。成大覺者。即名諸
佛。

老子曰:
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