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赤壁賦》中的「變與不變」

周善為
文章: 2037
註冊時間: 週二 2月 01, 2022 8:49 am

蘇軾《赤壁賦》中的「變與不變」

文章 周善為 »

高中國文老師也頭痛:如何向學生解釋蘇軾〈赤壁賦〉中的「變與不變」?(轉載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83249 希文樂見)

〈赤壁賦〉是高中國文的經典課文,其中第五段蘇子闡述「變與不變」的道理,堪稱核心古文15篇裡面最難解釋的一個段落,實習的時候有老師這麼跟我說:

「教甄試教抽到〈赤壁賦〉就可以準備回家了。」
「因為100個老師的心目中有100個〈赤壁賦〉。」

我自己在念高中的時候,讀到〈赤壁賦〉中所謂的「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也是無法理解,課本和老師的解讀大半都是「表象會不斷地變化,但事物的本質不會。」前面一句很好理解,因為我們所在的世界的確隨時都在發生改變,但後半句所謂「事物的本質」到底指得是什麼呢?

直到自己成為了國文老師,為了備課,前前後後讀了〈赤壁賦〉大概有上百遍,依然感到困惑。其實學生也不見得會對這個問題窮追不捨,不理解〈赤壁賦〉對人生也不會有什麼影響。但我既然要教這一課,就想弄懂文中的內涵,並且試圖轉換成高中生也能理解的語言,不像當年的我只能默默將疑惑放在心中。

〈赤壁賦〉的第五段原文如下。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這段話的大意如下。

前半段以水月比喻變與不變的道理,江水日夜都在流逝,但本體從未消減;月亮有陰晴圓缺的變化,但本體也從未消減。所以以表象來看,事物隨時都在變化;但以本體來看的話,事物的本質是不變的。

後半段則和你說,雖然天地萬物皆不是我們能夠主宰的,但我們還是能夠欣賞造物主所創早的自然風景,像是江上的清風、山間的明月。

解釋不變之前,先討論「變」是什麼
在討論不變之前,我想先和學生討論「變」,於是我問他們:

「在你的生命中,有哪些是變化的?」

這是個非常開放性的問題,因為我們所處的世界的確隨時都在發生改變,包含我們自身的形體、情感等等。

接著我又問他們:

「你認為變化本身是好是壞?」

大部分的學生皆認為變化本身不見得是壞的,因為如果沒有變化,那我們也不可能有所進步或成長。甚至有位學生回答說「變化本身沒有好壞,好壞取決於我們怎麼看待。」可以發現,與其說我們怕「變化」,不如說我們怕「變得更糟」,我們害怕事情不在我們的掌控之內,失去我們所不想失去的。

而這也是洞簫客所感嘆的「寄蜉蝣於天地,渺蒼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換個角度思考〈赤壁賦〉裡的「不變」
如果要從這個世界裡面尋找不變的事物,幾乎可以說是徒勞無功。就連水與月的比喻都無法成立,誰能保證千年之後的江水不會乾枯,上億年之後的月球不會消失呢?拉長時間來看的話,這個世界並不存在永恆,更遑論人世間的事情?

可以說,唯一不變的事,就是會不斷的變化。

而我試著換個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去想什麼是不變的,而是去想:

蘇子為什麼要在這裡說明「變與不變」的道理?

以上下文的脈絡來看,蘇子在這一段落,應該是要回應友人洞簫客的煩惱(有一說法為洞簫客其實就是蘇東坡自己的化身),試著去寬慰他才對吧?結果他莫名其妙地,扯了一堆高深莫測的道理是為了什麼?有這樣安慰人的嗎?

我認為其實沒有必要從這篇文章,去深究到底什麼是「不變的」,因為蘇東坡在這裡也並沒有要多解釋的意思,他想表達的道理其實很簡單,那就是「轉念」。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當你試著用一種更高的視野俯瞰自己的生命的時候,會發現得失不過常事,變化本身是再平凡也不過的事情。

當我們能用平常心去看待生活中的擁有或失去之後,才有辦法淡然處之。

而第五段的後半段,談得是「轉念」的更高層次,那便是「放下執著」。天地萬物本來就不是我們所能主宰的,若能放下一定要擁有什麼,或是掌控什麼的心,以欣賞的角度去看待生活中所發生的一切,反而能夠活得更加輕鬆愉快。當你用雙手握緊沙子的時候,沙子反而會從指間流逝。

就像林夕自己對歌詞〈富士山下〉的解讀:

其實,你喜歡一個人,就像喜歡富士山。你可以看到它,但是不能搬走它。你有什麼方法可以移動一座富士山?回答是,你自己走過去。愛情也如此,逛過就已經足夠。

我們沒辦法擁有「江上之清風」和「山間之明月」,但我們仍舊能夠欣賞它們的美好。

放下其實並不消極,更不容易。
變化是人生的常態這個道理,其實大家都明白,「轉念」也是老生常談了,但卻很難做到。

當你很努力地追求喜歡的人,卻被發好人卡,還能雲淡風輕地說:「我只要在遠處欣賞他就好了」嗎?盡全力準備的考試或比賽結果不如人意,還可以很瀟灑地說我不在乎成果嗎?面對摯愛的離去,真的可以那麼容易就看淡生死嗎?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就連蘇東坡自己本身也很難做到如此豁達,而關於他的心路歷程可以參考我之前的文章〈蘇東坡絕非天生豁達!黃州詞三首帶你看見他的迷茫與挫敗〉。

但即使有再多的事與願違,日子還是得過下去啊!所以,放下其實並不消極,更不容易,那代表著無論處於何種境地,你都在想方設法讓自己開心地活下去。這是我在人類微小的生命中所看見的偉大,脆弱中隱然有股韌性之美,令人動容。

〈赤壁賦〉所要談的無非就是「轉念」,先換個角度以平常心看待人生無常,再放下執念,欣賞生活中的美好,這是我目前想到有關〈赤壁賦〉最簡單的解釋。道理很簡單,做起來卻很難,但我想,值得用一生去體會和實踐。
軟體之美
文章: 3170
註冊時間: 週三 4月 14, 2021 9:18 am

蘇東坡的前世後身

文章 軟體之美 »

http://www.fodizi.tw/fojiaogushi/21717.html

蘇東坡一生中與哪些佛門高僧結緣?對他有什麼影響?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fo/e3xzz2z.html
周善為
文章: 2037
註冊時間: 週二 2月 01, 2022 8:49 am

Re: 蘇軾《赤壁賦》中的「變與不變」

文章 周善為 »

蘇子《赤壁賦》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
這一段文,如何理解?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是什麼意思?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是什麼意思?
普通人
文章: 201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03, 2022 11:02 am

Re: 蘇軾《赤壁賦》中的「變與不變」

文章 普通人 »

可以丟到OpenAI

可能有很多答案
【苦】與【苦受】是兩者不一樣的思維,修行的訣竅在此
沙塵封眼
文章: 243
註冊時間: 週三 4月 07, 2021 1:28 pm

Re: 蘇軾《赤壁賦》中的「變與不變」

文章 沙塵封眼 »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世間事如流水般,雖不斷流逝,卻不曾真正的流逝)。 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月亮雖然有圓缺,但終究是沒有任何的增減消長)。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天地間無時不在變化);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萬物與我們一樣都是無窮盡的)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天地間無時不在變化);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萬物與我們一樣都是無窮盡的)
上揭解釋來自下列網址:
http://www.tonyhuang39.com/page/cc107.html

其實世間的變與不變、常與無常、真與假、動與不動等等,均來自無始本起無明一念妄起,此如圓覺經云: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認四顛倒為實我體,由此便生憎愛二境,於虛妄體重執虛妄,二妄相依,生妄業道,有妄業故,妄見流轉,厭流轉者,妄見涅槃,由此不能入清淨覺,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
何以故,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宰,一切眾生生無慧目,身心等性,皆是無明,譬如有人不自斷命,是故當知,有愛我者,我與隨順,非隨順者,便生憎怨,為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


六祖亦云:「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是以不論自其變或自其不變而觀之,均在仁者心動!
普通人
文章: 201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03, 2022 11:02 am

Re: 蘇軾《赤壁賦》中的「變與不變」

文章 普通人 »

問:請用蘇東坡的風格寫一篇開悟的短文

AI答:


題目:悟

山水之間,風景依舊。萬物蒼茫,我們在其中短暫地停留。這一刻,我想起了人生,想起了生命的意義,想起了那些一去不復的日子。

生命就像流水,一刻不停地流淌,轉瞬即逝。我們在其中,如同河中的浮萍,又如同海上的帆船,隨著生命的潮汐起落飄蕩。但是,在這短暫的旅途中,我們能夠做些什麼呢?

我想,悟是一種境界,一種靈魂深處的覺醒。它並不需要高深的學問,也不需要豐富的經驗,只需要細心地聆聽內心的聲音,感受周圍的環境,真誠地對待自己和他人。當我們將這些做到極致的時候,就會有一種頓悟,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瞬間超越了時間和空間,抵達了內心的深處。

悟的過程並不簡單,有時需要經歷風雨,有時需要走過荊棘,但正是這些挫折和磨礪,讓我們成長,讓我們更加堅定走下去的信念。人生中最重要的不是終點,而是過程,是在過程中收獲的體驗和感悟。

如今,站在這片山水之間,我想說:感謝生命中的一切,感謝曾經走過的路,感謝每一個陪伴我成長的人。因為他們,我才能在這裡寫下這篇文章,感受生命中的真諦,感受悟的力量。

山水之間,生命無窮。願我們在這片大自然的懷抱中,能夠繼續悟,繼續成長,繼續感受生命的美好
【苦】與【苦受】是兩者不一樣的思維,修行的訣竅在此
周善為
文章: 2037
註冊時間: 週二 2月 01, 2022 8:49 am

Re: 蘇軾《赤壁賦》中的「變與不變」

文章 周善為 »

蘇東坡《赤壁賦》裡的這幾句話,所謂「變與不變亅,講的其實就是現代西方哲學的「邏輯」,就是自古以來人類心智認知作用所依循的「因果法則」。

東坡先生所闡述的,其實也就是大乘佛教一直以來對於此一「邏輯理則、因果法則」並無真實性,以及要求世人不再執著「邏輯、因果」為真的基本主張。

這項道理很簡單,所謂的「變與不變亅,係指同一個現象,而非兩個。佛教認為,變是基於不變,不變是基於變。例如我們說Y轉變成Z,係基於Y為真,以Y的成立做為前提,故說Y轉變成Z。

但在這裡我們忽略了,Y其實係由X轉變而來。和Z一樣,Y也沒有真實性。根據此一因果、邏輯的演變軌跡,我們可以輕易明白,X也沒有真實性。既然XYZ皆無真實性,所謂的「X異於Y,Y異於Z」,所謂的「變亅,也就不能成立。

換言之,世間的整個因果、邏輯軌跡,不過就是一連串無始無終的「...X—Y—Z ...」的假說罷了。其實「...X=Y ,Y=Z...亅,其實「變亅就是「不變亅。

我們不過是自己把自己搞迷糊了,將「變與不變」二分的命題,壓根就不成立。既然問題不成立,又何須尋找答案?不被「變異」的假說假象給迷惑了,我們便是安住於「真實」。

於此回看《赤壁賦》的第五段原文:「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故知,所言「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者,江河流水,如月盈虧,前後消長,生滅相續,未曾暫止,盡歸逝去,此即一連串無始無終「...X—Y—Z ...」之假說也。

所言「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者,如斯窮究天地一切假象假說,其中未嘗於轉瞬之間,而有一法成立,而有一法可得也。

所言「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者,既已了妄,安住於真,何妨隨順世間假說?蓋謂一切假有皆為真空之相,真空實為一切假有之性,而真假不二,性相如如也。

是故,猶如「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於是,《六祖壇經》中,六祖乃告法達曰:「汝何不省?三車是假,為昔時故;一乘是實,為今時故。只教汝去假歸實,歸實之後,實亦無名。應知所有珍財,盡屬於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無用想,是名持《法華經》。」
恆不住
文章: 1915
註冊時間: 週三 2月 02, 2022 7:09 pm

Re: 蘇軾《赤壁賦》中的「變與不變」

文章 恆不住 »

蘇子《赤壁賦》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蘇子《赤壁賦》曰:「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造物者:自然也。
從造物者來看,不變也,宇宙萬物都祂所造故。
從宇宙萬物來看,無不變也,所造之萬物故,。

道德經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易經:「變易、簡易、不易。」
Viirya
文章: 3133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蘇軾《赤壁賦》中的「變與不變」

文章 Viirya »

變者是外境
不變者是那顆樂觀豁達.隨遇而安的心
故曰:取之無禁(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蘇軾曾言: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
逍遙
文章: 605
註冊時間: 週五 1月 07, 2022 3:12 am

Re: 蘇軾《赤壁賦》中的「變與不變」

文章 逍遙 »

1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
(從)其變者(會變的角度)(來)觀之(觀察它)
從會變的角度來說
--會變,意思就是每一瞬都不一樣
地球存在4千億年,假設一瞬就是一秒
那地球存在4萬兆秒
也就是天地有4萬兆個瞬間--這就是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因為有4萬兆個瞬間,每個都不一樣
所以不能以任何一個瞬間,來代表所有的天地
以上,事先預設一個會變(瞬間)的立場來看


2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
(從)其不變者(不會變的角度)(來)觀之(觀察它)
從不會變的角度來說
--不變,表示不管時間經過多久,必須都一樣,不能改變
但事實上是--所有的萬物跟我自己,隨時都是變的
例如物萬每個都在變,我的身體念頭呼吸也隨時都在變
所以想要等待一個"不變"
根本不可能等得到
因為萬物跟我,事實上就是無盡的,一直的變化下去--這就是--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以上,事先預設一個不會變(永恆)的立場來看

由1,2可以知道
想要從事先預設一個變或不變的立場去看事情的話
是不可行的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