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
阿陀那識甚深細, 一切種子如瀑流,
我於凡愚不開演, 恐彼分別執為我。
以能執持諸法種子,及能執受色根依處,亦能執取結生相續,故說此識名阿陀那。無性有情不能窮底,故說甚深。趣寂種性不能通達,故名甚細。是一切法真實種子…
……(實相法身,真空妙有,於不思議無漏界,轉為一切種子阿陀那識。)
成唯識論
種子雖依第八識體,而是此識相分非餘,見分恒取此為境故。諸有漏種與異熟識體無別故,無記性攝。因果俱有善等性故,亦名善等。諸無漏種非異熟識性所攝故,因果俱是善性攝故,唯名為善。
……(不思議無漏界,一切種子阿陀那識,涌現異熟種子,即是如來藏第八識體的相分。而此刻見分即稱異熟識。相分與見分不一不異。故曰:諸有漏種與異熟識體無別故。又因從無漏種湧現的有漏異熟種子,建立之異熟識,當然不能倒果為因,說無漏界之一切種子為異熟識所攝,此理甚明。又異熟種子已攝屬有漏種子,雖然未經熏習,然其因果運作等流屬(善等)。而攝屬無漏之種子,則唯名善。)
成唯識論
由此本識具諸種子故能攝藏諸雜染法。依斯建立阿賴耶名。非如勝性轉為大等。種子與果體非一故。能依所依俱生滅故。與雜染法互相攝藏。亦為有情執藏為我。故說此識名阿賴耶。
……(異熟種子經熏習而轉成阿賴耶識,異熟種子等流與阿賴耶果體識,非一故。能依所依俱生滅故。)
瑜伽師地論
阿賴耶識是一切戲論所攝諸行界……
阿賴耶識中有種種界故。又如經說惡叉聚喻。由於阿賴耶識中有多界故。復次此雜染根本阿賴耶識。修善法故方得轉滅。
老子道德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佛、道會通。老子無字天書《道德經》解密
-
- 文章: 6308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老子無字天書《道德經》解密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308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老子無字天書《道德經》解密
老子在印度《黎俱吠陀‧無有讚歌》的佐證怪道1412 寫: ↑週四 4月 27, 2023 9:50 am 六派哲學,教派學派黃金歲月 法王噶瑪巴
(四) 吠檀多派的教義
吠檀多派屬於泛神教派,繼承了「奧義書」的精神,它們的信條可以用《歌者奧義書》(Chhandogya-upanishad)中的一小節來概括,書中說道:「全世界其實都是梵,一切源自梵,又終將歸於梵,全世界都在梵中呼吸生息。啊!許多人都在安靜地讚歎著梵。」也就是說,「梵」已經不是專指某一位神,而是一種實際的真理。
數論學派將「我」和「自性」,當成兩種不同的事物;勝論派也將「我」和「極微」分開;吠檀多派認為「大我」和「世界」其實並沒有區別。因此,吠檀多派也稱為「無二教」,這派的主張非常簡單,可以概括為《歌者奧義書》(Chhandogya-upanishad)中的一句話,就是:唯一無二。
結語
以上就是對六派哲學的簡短說明,我看了很多文獻跟研究,但沒有全部的時間講完。如果各派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
一,「數論學派」定義了原初物質(原質),由原初物質演變出了整個世界;
二,「瑜伽派」認為在物我之外還有神的存在,世界處於神的庇佑之下;
三,「正理派」闡述了透過正理獲得真理的方法;
四,「勝論派」認為變化無常的世界,是由永恆不變的極微組成的;
五,「彌曼差派」保守的對祭祀儀式進行了論理式的研究,並倡導世人要舉行祭祀儀式;
六,「吠檀多派」提出了世界只是梵的一種表現形式,梵和我本質上是統一的、無二的。
如果再分類的話,可以把數論派、瑜伽派歸為一類,瑜伽派在「神不可知」上,加上自在天的信仰。不同的是,數論派以理論為主,瑜伽派以實踐為主。因此,可以將兩派視為是同一派系。
勝論派與正理派也可以歸為一類,二者都講到正理、因明,最終都是要解脫。不同的是,勝論著重在極微的研究,正理派著重於論理的方法論。
https://www.hwayue.org.tw/HY/teachings/ ... t-20210910
原質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原質(梵語:प्रकृति,prakṛti,巴利語:pakati),古印度哲學術語,最早起源於數論派的二元論哲學[1],被認為是獨立於神我的另一實體,開展萬物,有萬物本源的意思。
佛教也採用了這個術語,但含義不同,認為其含義為事物的之本質,譯為本性,並將它視為是自性的同義詞。
概論
主義佔主導地位,本性(prakṛti)被認為是宇宙存在與運作的智慧本質。
各宗派說法
在數論派與瑜伽哲學文獻中,它與原人(精神、意識)形成對比,原質指的是「物質世界:自然、物質,身心特徵:體質、情緒、性情」。克努特·雅各布森認為,在數論派的二元論中,原人是純粹意識的根源,而原質是物質的根源,原人是每一個有生命存在的有意識的見證,而原質是顯化的世界。
在印度宇宙學中,原質作為陰性存在,是至高梵人格化的意志與能量,而在莎克蒂教中,女神的存在既是梵又是原質。
在數論瑜伽文獻中,原質是宇宙之中進化與改變的機能。它在《博伽梵歌》中被描述為「原初動力」。[3]它是宇宙的本質成分,是所有造物活動的基礎。[4]
原質與印度教文獻中的摩耶概念密切相關。[5]
在耆那教中,原質被用在業力理論中,被認為是一種「覆蓋靈魂(jiva)並阻止靈魂解放的物質形式」。[6]
根據數論派和博伽梵歌,原質有三特質,稱為Rajas(創造)、Sattva(維持)和tamas(毀滅)。
Sattva包含善性、光明、和諧的性質[7]
Rajas與能量、活動、激情的概念有關。取決於使用方式,它既可以支持也可以阻礙靈魂的進化。[8]
Tamas與惰性、黑暗、遲鈍有關。處於惰性、黑暗中的靈魂更難以得到解放。[9]
數論派
數論派立二十五諦,以本性作為第一諦,稱為自性諦[10]。又稱原質、冥性、冥諦、冥態(梵tamas)、勝因(梵pradhāna)、勝性[11]。本性為神我所受用[12],能生中間二十三諦(覺、我慢、五知根、心根、五作根、五唯、五大)[13],為世間一切變化的根本原因,也是一切現象生成的原因[14]。
自在黑《數論頌》第二十一頌記載[15]:
“ 神我(與自性結合)是為了注視(自性),自性(與神我結合)是為了(神我)獨存。二者的結合就如同跛者與盲者(的結合)一樣。(世界的)創造由此產生。[16] ”
佛教
主條目:本性 (佛教)
本性在佛教中的起源甚早,在《阿含經》中就有使用。在部派佛教的阿毘達摩論藏中,它與自性(svabhāva)通常被認為是同義字,在一般語句中可以互換使用。但是在談到心性本淨、自性清淨心時,只會使用本性(prakṛti)清淨。《大毘婆沙論》將《小空經》所說行空解釋為本性空[17],並列入十空。
大乘佛教稱諸法本性為如[18]或真如[19],對於如來藏學派,即是如來藏或佛性。
https://zh.wikipedia.org/zh-tw/原质
B0198 博伽梵歌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B0198_001
老子是否往西域傳道?我想就以《道德經》與印度古典《梨俱吠陀》的有關內容來深入探討:
公元前2500年雅利安人來到了印度河流域﹐創造出了古印度文明。在印度哲學史就稱此為吠陀時期。 雅利安人最早的功績就是創造出了詩歌總集四部吠陀﹐即《梨俱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闥婆吠陀》。“吠陀”意即“神的啟示”或“神秘的知識”﹐是雅利安人的聖典。這四部吠陀也是印度歷史上最早的哲學文獻。 印度婆羅門教把他們視為來自天啟的聖典,是絕對的真理之所在,並以此作為他們的四大根本教典。總名為吠陀(Veda,意為知識)。
此四部吠陀當以梨俱吠陀為最為重要,這部書不但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獻,也是全體印度歐羅巴民族中最古的文獻,總集了一千多首宗教讚歌,在其中看到了雅利安人到了印度河流域的五河地方,率直地吐露了他們對於宗教的感情,對於種種神明的奉祀與祈禱,這些讚歌,由祭師階級的婆羅門,代代相傳,且為以口傳口,不以文字記載,視為無上的神聖。
《梨俱吠陀》所傳載對神祇之讚歌大都充滿神秘迷信,甚至可以說是充斥血腥和野蠻的!這裡就擇取其中之一略做參考以見其一般:
《梨俱吠陀‧原人讚歌》譯文:
〈1〉原人有千頭,千眼,千足。祂從每一個方向擁抱地界,但卻還剩十隻手指。
〈2〉原人乃所有已經存在者和將要生成者的全體,祂是由〈祭祀時之〉食物所長養的,不死之性的主人。
〈3〉偉大,雖然是如此之大;然則原人較之還要偉大!萬物是祂的四分之一,祂的四分之三則在天之不死界。
〈4〉原人提起祂的四分之三登於高處,並讓他的四分之一在此〈地界〉再度升起。於是祂遍行食與不食之兩界。
〈5〉由原人出生遍照者,由遍照者出生原人,當祂出生時即以超越地界,前方如此,後方也如此。
〈6〉當諸神以原人為犧牲而進行祭祀時,春天是其酥油,夏天是其柴薪,秋天是其祭品。
〈7〉犧牲放在茅草上時,他們灌淋初生的原人。諸神以祂獻祭,聖者和智者也都以祂獻祭。
〈8〉圓滿成就的祭祀之後,流出了蘇油的混合物,天空中,森林中,還有村落中的生類由此而生。
〈9〉圓滿成就的祀祭之後,出生了讚歌和詩歌咒詞由此出生,祭詞也由此出生。
〈10〉馬由此出生,具有兩排牙齒之獸由此出生,牛由此出生,羊和野羊亦由此出生。
〈11〉人們切割原人時,共有多少部份讓他們整理安排?祂的口是甚麼?祂的手臂是甚麼?祂的兩腿和雙足如何稱呼?
〈12〉婆羅門是他的口;兩臂出生王族,兩腿是吠舍;由他的雙足首陀羅出生了。
〈13〉月亮由他的心臟升起,祂的眼睛生出太陽;祂的嘴巴生出了因陀羅和阿嗜尼;由他的呼吸,漥尤出生了。
〈14〉祂的肚臍生出了空界,祂的頭形成了天界,祂的腳升起了地界,而方位由其耳生,如此建造了宇宙。
〈15〉把祭火圍繞起來的柱子共有七支,薪柴則有三個七把,當諸神進行祭祀時,原人被當成犧牲而繫縛於柱子之上。
〈16〉以祭祀而進行祭祀,這是開天闢地的第一祭。而其威力而達於蒼穹,那裡住著遠古的諸神──聖者!
我們可以發現這是一首以人類作為犧牲來祭祀諸神的讚歌──“被放在茅草堆上的獻祭者,全身被灌淋上酥油,經烈火焚燒的身體流出了蘇油的混合物,天空中,森林中,還有村落中的生類由此而生‧‧”這首原人讚歌已經屬於《梨俱吠陀》的中晚期作品〈'西元前1000年左右〉,像這類讚歌中談到的祀祭過程毫無一點文明氣息,顯然此階段由雅利安人創造出來的古印度婆羅門教,其信仰仍舊充滿野蠻與血腥。
但是就在《梨俱吠陀》晚期所的作品中卻突然出現一首完全脫離迷信祀祭與信仰諸神的讚歌被收錄在其間,這首讚歌就叫《無有讚歌》,此讚歌所提及的內容竟是完全以科學的態度來闡述創生的哲學,其中對創生實相的論述,絕對比美於現代最出色的哲學或科學理論。而我們有充份的證據可以認定這首《無有讚歌》其實就是老子《道德經》某幾首經文之翻版!現在先把《無有讚歌》的內容摘錄下來再做討論:
《梨俱吠陀‧無有讚歌》譯文:
〈1〉起初!既沒【有】,也沒有【無】;沒有空界,也沒有在它上面的天界!何物被隱藏!在何處?在誰的保護下?而深不可測的“天上之水”何在?
〈2〉因此,既沒有死亡,也沒有不死;沒有黑夜與白晝的象徵,依靠祂自己的力量。【獨一】!無息的呼吸著!除此之外並沒有任何其他事物的存在。
〈3〉起初只有冥闇,冥闇隱藏著一切!沒有顯明的標記;只有“水”。被虛空所隱藏的【獨一】呵!依熱力而出生。
〈4〉祂開展【有】【無】,初始有愛!愛乃識之最初種子;心識是祂的產物!聖者以其智慧思索於心;發覺了【有】與【無】的連鎖。
〈5〉祂們的光芒,劃過了冥闇;然而,【獨一】祂在上?或在下?“創造力”存在哪裡?“繁殖力”存在哪裡?下面是【自在力】,上面是【衝擊力】!
〈6〉誰是真知者?誰能說明之?祂創生於何時?造化形成於何時?諸神在造化形成之後出生;那麼,誰能知道【獨一】祂何時產生?
〈7〉無人知道造化何時形成;祂是否創造了祂?祂晀望於最高天,或許只有祂知道!或許,連祂也不知道!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308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
- 文章: 6308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老子無字天書《道德經》解密
《梨俱吠陀‧無有讚歌》譯文:
〈1〉起初!既沒【有】,也沒有【無】;沒有空界,也沒有在它上面的天界!何物被隱藏!在何處?在誰的保護下?而深不可測的“天上之水”何在?
〈2〉因此,既沒有死亡,也沒有不死;沒有黑夜與白晝的象徵,依靠祂自己的力量。【獨一】!無息的呼吸著!除此之外並沒有任何其他事物的存在。
〈3〉起初只有冥闇,冥闇隱藏著一切!沒有顯明的標記;只有“水”。被虛空所隱藏的【獨一】呵!依熱力而出生。
〈4〉祂開展【有】【無】,初始有愛!愛乃識之最初種子;心識是祂的產物!聖者以其智慧思索於心;發覺了【有】與【無】的連鎖。
〈5〉祂們的光芒,劃過了冥闇;然而,【獨一】祂在上?或在下?“創造力”存在哪裡?“繁殖力”存在哪裡?下面是【自在力】,上面是【衝擊力】!
〈6〉誰是真知者?誰能說明之?祂創生於何時?造化形成於何時?諸神在造化形成之後出生;那麼,誰能知道【獨一】祂何時產生?
〈7〉無人知道造化何時形成;祂是否創造了祂?祂晀望於最高天,或許只有祂知道!或許,連祂也不知道!
其實在中國古代道家文獻中,我們也可以發現類似〈無有讚歌〉這種內容的著作,那就是《庄子天地篇‧泰初有無》這篇文章! 謹摘錄於此以供學者大德們研究比較:
《莊子‧天地篇》〈泰初有無〉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
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
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
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
形體 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
性修反德;德至同於初!同乃虛,虛乃大。
合喙鳴!鳴喙合!與天地為合。
其合緡緡,若愚若昏,是謂玄德,同乎大順!
這篇文章第一句作者如此做斷句: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
自古學者卻少有如此做斷句標點的,一般都是: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
由於學者大多不解老莊道學【有】與【無】是並重並行的兩項主題。所以在做斷句時把『有』『無』這個道學精義給忽略了,絕大多數的道學研習者也都因此入寶山空手而回。
莊子的確是獲得老子道學之真傳者,他亦掌握到《道德經》的論述精華,莊子深知【無】與【有】正是老子道學的重頭戲!所以在《莊子‧天下篇》他就讚嘆的說:『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淡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莊子不愧為老子知音,一句『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對於道學真諦,真是一言中的,莊子對於老子道學的認知可謂且精且準矣!
其實老子道學著重於“無”“有”的觀念並不難理解,甚至祂在《道德經》第一章開宗明義就迫不及待的把這概念作出重點開示,但是古今又有多少研究老子的學者專家能切確接收到老子這份信息與苦心?讓我們再來複習一下《道德經》開宗明義第一章吧:
《道德經》第一章〈無與有〉
道可道,非常道 !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 萬物之母 。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皦!
【此兩者 】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 ~ ~
老子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又曰:『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宇宙與生命的創生實相老子以短短的幾句話便將此中奧義做出重點開釋!明眼人都知道!整部《道德經》五千餘言無非就是圍繞著這個問題:“無”與“有”,或曰:“虛”與“實”,或曰:“心”與“物”做哲學的甚至科學上的詮釋!
在我們深入研究這首《梨俱吠陀‧無有讚歌》,前面所言“無”與“有”為老子道學之重點,是絕對必須先予清楚掌握的,否則對存在於《梨俱吠陀》的這個能證明老子道學西傳印度的重要證據可要失之交臂了!現在我們就分段來破解〈無有讚歌〉與《道德經》的承傳關係吧!
〈無有讚歌〉第一段:
『起初!既沒【有】,也沒有【無】;沒有空界,也沒有在它上面的天界!何物被隱藏!在何處?在誰的保護下?而深不可測的“天上之水”何在?』
首段內容很清楚,這裡談的是“有”與“無”還未“分化”之前的實相境界,前面莊子說:『【無】【有】,無名;【一】之所起;』老子稱此階段的實相境界為“道”又稱為“無極”,意思就是無窮無盡找不著一個起始點。
此段讚歌中另外提及的『深不可測的“天上之水”何在?』就是講“一”的境界,老子在《道德經》中最喜歡以“水”來隱喻真道境界,老子曰:『上善若水』『天下莫柔弱於水』『魚不可脫於淵』『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等等不勝枚舉!甚至在楚古墓出土之《道德經》竹簡版中也夾雜一篇《太一生水》的古文。這裡所提及之“水”字絕對不做一般的解釋,老子是利用它來隱喻“道的創生原能”道家稱此為“真一之”,也就是“道生一”這個“一”的境界。
〈無有讚歌〉第二段:
『因此,既沒有死亡,也沒有不死;沒有黑夜與白晝的象徵,依靠祂自己的力量。【獨一】!無息的呼吸著!除此之外並沒有任何其他事物的存在。』
此段內容講到“獨一”的境界,就是《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所言:『道生一』;老子在《道德經》第五十一又章說:『道生之,德畜之。』,“一”的境界又稱“德”,這是研讀《道德經》不可不知的一個重要概念。關尹喜筆錄的《老子西昇記》曰:『通於一則萬事畢,無心留德而鬼神伏!』
第一段與第二段綜合起來說,其涵義大概與《道德經》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湛兮「似或」存。』《道德經》第二十一章:『窈兮冥兮,其中有情;其情甚真,其中有信!』 這些經文所開釋的奧義是一樣的,都是針對幽瞑飄邈之真道境界的不可思議做描述!
〈無有讚歌〉第三段:
『起初只有冥闇,冥闇隱藏著一切!沒有顯明的標記只有“水”。被虛空所隱藏的【獨一】呵!依熱力而出生。』
這段的內容也是在陳述“獨一”的境界,這裡就清楚的說明“道生一”的過程,而“天上之水”講的就是“獨一”!在此也明白的給予肯定。
〈無有讚歌〉第四段:
『祂開展【有】【無】,初始有愛!愛乃識之最初種子;心識是祂的產物!聖者以其智慧思索於心;發覺了【有】與【無】的連鎖。』
這一段內容我們可以逐句分開做詳細解說:
『祂開展“有”“無”!』
“有”“無”就是老子言中的“二”。老子《道德經》第一章:『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此兩者就是“有名”與“無名”,也可稱“實”與“虛”,或“陰”與“陽”。總之就是不離“心”“物”二著。
所以此句讚歌所提及之“祂”正是指“道”!
『開展“有”“無”!』與《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所開演的〈創生程式〉的道理是一致的。
『初始有愛!愛乃識之最初種子;心識是祂的產物!』
這裡的“愛”字指的正是《道德經》第三十八章開釋的“上仁”。老子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虛無的道體逐漸顯化出創生的能量態,這時稱為“德”也就是“一”的境界,從“德”的境界再流化生出“仁”的境界,這就是老子所謂的:『道生一,一生二』,二就是“仁”的境界。《道德經》第三十八章曰:『上仁:為之,而無以為。』老子以“為之,而無以為”來詮釋“仁”的無私大愛,佛家也稱此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依字面來求解:“仁”即指“果仁”,果核內之果仁蘊涵生生不息的創生力,所以說:『愛乃識之最初種子!』而心識之流化,其初始就是從“上仁”開始!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又說:『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這些都是說明心識脫離“道、德”之“無為國度”落入後天“仁,義,禮,智,信,愚”之“有為塵世”而輾轉趨下之流化情形;所以追根究底:『心識之根源乃產生於無為之真道境界!』也就是這句:『心識是祂的產物!』之真諦。
『聖者以其智慧思索於心;發覺了“有”與“無”的連鎖。』
老子《道德經》曰:『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曒。』『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這些都是:『聖者以其智慧思索於心!』的具體修道功夫之論述!
老子發現宇宙生命的創生實相不外夫於“無名心性”與“有名物元”的交相糾葛。所以祂在《道德經》留下一組非常重要的“創生程式”來詮釋宇宙與生命實相之極致真理,這組蘊藏人類最高智慧的“創生程式”就是《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為和。』這也就是《讚歌》所言:『聖者以其智慧思索於心;發覺了“有”與“無”的連鎖。』的奧義了。
〈無有讚歌〉第五段:
『祂們的光芒,劃過了冥闇;然而,【獨一】祂在上?或在下?“創造力”存在哪裡?“繁殖力”存在哪裡?下面是【自在力】,上面是【衝擊力】!』
這一段內容顯然與《道德經》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互相符契!我們可以將其內容文句意義稍做比較:
《有無讚歌》:『祂們的光芒,劃過了冥闇;然而“獨一”祂在上?或在下?』
《道德經》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作者按〉 :以上都是描繪形容真道之不可思議,不可捉摸之境界!
《有無讚歌》:『“創造力”存在哪裡?“繁殖力”存在哪裡』
《道德經》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作者按〉 :“創造力”偏於“無名心性”,“繁殖力”偏於“有名物性”!“無名心性”“有名物性”在此還是惟恍惟惚,不能分辨得清清楚楚!
《有無讚歌》:『下面是“自在力”,上面是“衝擊力”!』
《道德經》 :『萬物負“陰”而抱“陽”!』
〈作者按〉 :『自在力』就是代表『無名』屬心性,為陽;『衝擊力』就是代表『有名』屬物性,為陰。莊子對此亦有其生動描述之用詞,《莊子‧田子方》:『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這些議論追根究底都是以老子《道德經》之言:『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為和!』為藍本!
〈無有讚歌〉第六段:
『誰是真知者?誰能說明之?祂創生於何時?造化形成於何時?諸神在造化形成之後出生;那麼,誰能知道【獨一】祂何時產生?』
〈無有讚歌〉第七段:
『無人知道造化何時形成;祂是否創造了祂?祂晀望於最高天,或許只有祂知道!或許,連祂也不知道!』
《道德經》第四章:『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作者按〉:《無有讚歌》結尾這兩段之內容文義合起來就是講上面這句老子名言:『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這些話主要就是歌頌真道至高無上,『道體無極』之實相哲理!!其實在中國古代道家文獻中,我們也可以發現類似〈無有讚歌〉這種內容的著作,那就是《庄子天地篇‧泰初有無》這篇文章! 謹摘錄於此以供學者大德們研究比較:
《莊子‧天地篇》〈泰初有無〉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
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
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
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
形體 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
性修反德;德至同於初!同乃虛,虛乃大。
合喙鳴!鳴喙合!與天地為合。
其合緡緡,若愚若昏,是謂玄德,同乎大順!
這篇文章第一句作者如此做斷句: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
自古學者卻少有如此做斷句標點的,一般都是: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
由於學者大多不解老莊道學【有】與【無】是並重並行的兩項主題。所以在做斷句時把『有』『無』這個道學精義給忽略了,絕大多數的道學研習者也都因此入寶山空手而回。
莊子的確是獲得老子道學之真傳者,他亦掌握到《道德經》的論述精華,莊子深知【無】與【有】正是老子道學的重頭戲!所以在《莊子‧天下篇》他就讚嘆的說:『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淡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莊子不愧為老子知音,一句『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對於道學真諦,真是一言中的,莊子對於老子道學的認知可謂且精且準矣!
其實老子道學著重於“無”“有”的觀念並不難理解,甚至祂在《道德經》第一章開宗明義就迫不及待的把這概念作出重點開示,但是古今又有多少研究老子的學者專家能切確接收到老子這份信息與苦心?讓我們再來複習一下《道德經》開宗明義第一章吧:
《道德經》第一章〈無與有〉
道可道,非常道 !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 萬物之母 。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皦!
【此兩者 】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 ~ ~
老子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又曰:『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宇宙與生命的創生實相老子以短短的幾句話便將此中奧義做出重點開釋!明眼人都知道!整部《道德經》五千餘言無非就是圍繞著這個問題:“無”與“有”,或曰:“虛”與“實”,或曰:“心”與“物”做哲學的甚至科學上的詮釋!
在我們深入研究這首《梨俱吠陀‧無有讚歌》,前面所言“無”與“有”為老子道學之重點,是絕對必須先予清楚掌握的,否則對存在於《梨俱吠陀》的這個能證明老子道學西傳印度的重要證據可要失之交臂了!現在我們就分段來破解〈無有讚歌〉與《道德經》的承傳關係吧!
〈無有讚歌〉第一段:
『起初!既沒【有】,也沒有【無】;沒有空界,也沒有在它上面的天界!何物被隱藏!在何處?在誰的保護下?而深不可測的“天上之水”何在?』
首段內容很清楚,這裡談的是“有”與“無”還未“分化”之前的實相境界,前面莊子說:『【無】【有】,無名;【一】之所起;』老子稱此階段的實相境界為“道”又稱為“無極”,意思就是無窮無盡找不著一個起始點。
此段讚歌中另外提及的『深不可測的“天上之水”何在?』就是講“一”的境界,老子在《道德經》中最喜歡以“水”來隱喻真道境界,老子曰:『上善若水』『天下莫柔弱於水』『魚不可脫於淵』『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等等不勝枚舉!甚至在楚古墓出土之《道德經》竹簡版中也夾雜一篇《太一生水》的古文。這裡所提及之“水”字絕對不做一般的解釋,老子是利用它來隱喻“道的創生原能”道家稱此為“真一之”,也就是“道生一”這個“一”的境界。
〈無有讚歌〉第二段:
『因此,既沒有死亡,也沒有不死;沒有黑夜與白晝的象徵,依靠祂自己的力量。【獨一】!無息的呼吸著!除此之外並沒有任何其他事物的存在。』
此段內容講到“獨一”的境界,就是《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所言:『道生一』;老子在《道德經》第五十一又章說:『道生之,德畜之。』,“一”的境界又稱“德”,這是研讀《道德經》不可不知的一個重要概念。關尹喜筆錄的《老子西昇記》曰:『通於一則萬事畢,無心留德而鬼神伏!』
第一段與第二段綜合起來說,其涵義大概與《道德經》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湛兮「似或」存。』《道德經》第二十一章:『窈兮冥兮,其中有情;其情甚真,其中有信!』 這些經文所開釋的奧義是一樣的,都是針對幽瞑飄邈之真道境界的不可思議做描述!
〈無有讚歌〉第三段:
『起初只有冥闇,冥闇隱藏著一切!沒有顯明的標記只有“水”。被虛空所隱藏的【獨一】呵!依熱力而出生。』
這段的內容也是在陳述“獨一”的境界,這裡就清楚的說明“道生一”的過程,而“天上之水”講的就是“獨一”!在此也明白的給予肯定。
〈無有讚歌〉第四段:
『祂開展【有】【無】,初始有愛!愛乃識之最初種子;心識是祂的產物!聖者以其智慧思索於心;發覺了【有】與【無】的連鎖。』
這一段內容我們可以逐句分開做詳細解說:
『祂開展“有”“無”!』
“有”“無”就是老子言中的“二”。老子《道德經》第一章:『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此兩者就是“有名”與“無名”,也可稱“實”與“虛”,或“陰”與“陽”。總之就是不離“心”“物”二著。
所以此句讚歌所提及之“祂”正是指“道”!
『開展“有”“無”!』與《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所開演的〈創生程式〉的道理是一致的。
『初始有愛!愛乃識之最初種子;心識是祂的產物!』
這裡的“愛”字指的正是《道德經》第三十八章開釋的“上仁”。老子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虛無的道體逐漸顯化出創生的能量態,這時稱為“德”也就是“一”的境界,從“德”的境界再流化生出“仁”的境界,這就是老子所謂的:『道生一,一生二』,二就是“仁”的境界。《道德經》第三十八章曰:『上仁:為之,而無以為。』老子以“為之,而無以為”來詮釋“仁”的無私大愛,佛家也稱此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依字面來求解:“仁”即指“果仁”,果核內之果仁蘊涵生生不息的創生力,所以說:『愛乃識之最初種子!』而心識之流化,其初始就是從“上仁”開始!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又說:『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這些都是說明心識脫離“道、德”之“無為國度”落入後天“仁,義,禮,智,信,愚”之“有為塵世”而輾轉趨下之流化情形;所以追根究底:『心識之根源乃產生於無為之真道境界!』也就是這句:『心識是祂的產物!』之真諦。
『聖者以其智慧思索於心;發覺了“有”與“無”的連鎖。』
老子《道德經》曰:『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曒。』『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這些都是:『聖者以其智慧思索於心!』的具體修道功夫之論述!
老子發現宇宙生命的創生實相不外夫於“無名心性”與“有名物元”的交相糾葛。所以祂在《道德經》留下一組非常重要的“創生程式”來詮釋宇宙與生命實相之極致真理,這組蘊藏人類最高智慧的“創生程式”就是《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為和。』這也就是《讚歌》所言:『聖者以其智慧思索於心;發覺了“有”與“無”的連鎖。』的奧義了。
〈無有讚歌〉第五段:
『祂們的光芒,劃過了冥闇;然而,【獨一】祂在上?或在下?“創造力”存在哪裡?“繁殖力”存在哪裡?下面是【自在力】,上面是【衝擊力】!』
這一段內容顯然與《道德經》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互相符契!我們可以將其內容文句意義稍做比較:
《有無讚歌》:『祂們的光芒,劃過了冥闇;然而“獨一”祂在上?或在下?』
《道德經》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作者按〉 :以上都是描繪形容真道之不可思議,不可捉摸之境界!
《有無讚歌》:『“創造力”存在哪裡?“繁殖力”存在哪裡』
《道德經》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作者按〉 :“創造力”偏於“無名心性”,“繁殖力”偏於“有名物性”!“無名心性”“有名物性”在此還是惟恍惟惚,不能分辨得清清楚楚!
《有無讚歌》:『下面是“自在力”,上面是“衝擊力”!』
《道德經》 :『萬物負“陰”而抱“陽”!』
〈作者按〉 :『自在力』就是代表『無名』屬心性,為陽;『衝擊力』就是代表『有名』屬物性,為陰。莊子對此亦有其生動描述之用詞,《莊子‧田子方》:『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這些議論追根究底都是以老子《道德經》之言:『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為和!』為藍本!
〈無有讚歌〉第六段:
『誰是真知者?誰能說明之?祂創生於何時?造化形成於何時?諸神在造化形成之後出生;那麼,誰能知道【獨一】祂何時產生?』
〈無有讚歌〉第七段:
『無人知道造化何時形成;祂是否創造了祂?祂晀望於最高天,或許只有祂知道!或許,連祂也不知道!』
《道德經》第四章:『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作者按〉:《無有讚歌》結尾這兩段之內容文義合起來就是講上面這句老子名言:『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這些話主要就是歌頌真道至高無上,『道體無極』之實相哲理!
〈1〉起初!既沒【有】,也沒有【無】;沒有空界,也沒有在它上面的天界!何物被隱藏!在何處?在誰的保護下?而深不可測的“天上之水”何在?
〈2〉因此,既沒有死亡,也沒有不死;沒有黑夜與白晝的象徵,依靠祂自己的力量。【獨一】!無息的呼吸著!除此之外並沒有任何其他事物的存在。
〈3〉起初只有冥闇,冥闇隱藏著一切!沒有顯明的標記;只有“水”。被虛空所隱藏的【獨一】呵!依熱力而出生。
〈4〉祂開展【有】【無】,初始有愛!愛乃識之最初種子;心識是祂的產物!聖者以其智慧思索於心;發覺了【有】與【無】的連鎖。
〈5〉祂們的光芒,劃過了冥闇;然而,【獨一】祂在上?或在下?“創造力”存在哪裡?“繁殖力”存在哪裡?下面是【自在力】,上面是【衝擊力】!
〈6〉誰是真知者?誰能說明之?祂創生於何時?造化形成於何時?諸神在造化形成之後出生;那麼,誰能知道【獨一】祂何時產生?
〈7〉無人知道造化何時形成;祂是否創造了祂?祂晀望於最高天,或許只有祂知道!或許,連祂也不知道!
其實在中國古代道家文獻中,我們也可以發現類似〈無有讚歌〉這種內容的著作,那就是《庄子天地篇‧泰初有無》這篇文章! 謹摘錄於此以供學者大德們研究比較:
《莊子‧天地篇》〈泰初有無〉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
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
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
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
形體 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
性修反德;德至同於初!同乃虛,虛乃大。
合喙鳴!鳴喙合!與天地為合。
其合緡緡,若愚若昏,是謂玄德,同乎大順!
這篇文章第一句作者如此做斷句: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
自古學者卻少有如此做斷句標點的,一般都是: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
由於學者大多不解老莊道學【有】與【無】是並重並行的兩項主題。所以在做斷句時把『有』『無』這個道學精義給忽略了,絕大多數的道學研習者也都因此入寶山空手而回。
莊子的確是獲得老子道學之真傳者,他亦掌握到《道德經》的論述精華,莊子深知【無】與【有】正是老子道學的重頭戲!所以在《莊子‧天下篇》他就讚嘆的說:『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淡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莊子不愧為老子知音,一句『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對於道學真諦,真是一言中的,莊子對於老子道學的認知可謂且精且準矣!
其實老子道學著重於“無”“有”的觀念並不難理解,甚至祂在《道德經》第一章開宗明義就迫不及待的把這概念作出重點開示,但是古今又有多少研究老子的學者專家能切確接收到老子這份信息與苦心?讓我們再來複習一下《道德經》開宗明義第一章吧:
《道德經》第一章〈無與有〉
道可道,非常道 !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 萬物之母 。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皦!
【此兩者 】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 ~ ~
老子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又曰:『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宇宙與生命的創生實相老子以短短的幾句話便將此中奧義做出重點開釋!明眼人都知道!整部《道德經》五千餘言無非就是圍繞著這個問題:“無”與“有”,或曰:“虛”與“實”,或曰:“心”與“物”做哲學的甚至科學上的詮釋!
在我們深入研究這首《梨俱吠陀‧無有讚歌》,前面所言“無”與“有”為老子道學之重點,是絕對必須先予清楚掌握的,否則對存在於《梨俱吠陀》的這個能證明老子道學西傳印度的重要證據可要失之交臂了!現在我們就分段來破解〈無有讚歌〉與《道德經》的承傳關係吧!
〈無有讚歌〉第一段:
『起初!既沒【有】,也沒有【無】;沒有空界,也沒有在它上面的天界!何物被隱藏!在何處?在誰的保護下?而深不可測的“天上之水”何在?』
首段內容很清楚,這裡談的是“有”與“無”還未“分化”之前的實相境界,前面莊子說:『【無】【有】,無名;【一】之所起;』老子稱此階段的實相境界為“道”又稱為“無極”,意思就是無窮無盡找不著一個起始點。
此段讚歌中另外提及的『深不可測的“天上之水”何在?』就是講“一”的境界,老子在《道德經》中最喜歡以“水”來隱喻真道境界,老子曰:『上善若水』『天下莫柔弱於水』『魚不可脫於淵』『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等等不勝枚舉!甚至在楚古墓出土之《道德經》竹簡版中也夾雜一篇《太一生水》的古文。這裡所提及之“水”字絕對不做一般的解釋,老子是利用它來隱喻“道的創生原能”道家稱此為“真一之”,也就是“道生一”這個“一”的境界。
〈無有讚歌〉第二段:
『因此,既沒有死亡,也沒有不死;沒有黑夜與白晝的象徵,依靠祂自己的力量。【獨一】!無息的呼吸著!除此之外並沒有任何其他事物的存在。』
此段內容講到“獨一”的境界,就是《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所言:『道生一』;老子在《道德經》第五十一又章說:『道生之,德畜之。』,“一”的境界又稱“德”,這是研讀《道德經》不可不知的一個重要概念。關尹喜筆錄的《老子西昇記》曰:『通於一則萬事畢,無心留德而鬼神伏!』
第一段與第二段綜合起來說,其涵義大概與《道德經》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湛兮「似或」存。』《道德經》第二十一章:『窈兮冥兮,其中有情;其情甚真,其中有信!』 這些經文所開釋的奧義是一樣的,都是針對幽瞑飄邈之真道境界的不可思議做描述!
〈無有讚歌〉第三段:
『起初只有冥闇,冥闇隱藏著一切!沒有顯明的標記只有“水”。被虛空所隱藏的【獨一】呵!依熱力而出生。』
這段的內容也是在陳述“獨一”的境界,這裡就清楚的說明“道生一”的過程,而“天上之水”講的就是“獨一”!在此也明白的給予肯定。
〈無有讚歌〉第四段:
『祂開展【有】【無】,初始有愛!愛乃識之最初種子;心識是祂的產物!聖者以其智慧思索於心;發覺了【有】與【無】的連鎖。』
這一段內容我們可以逐句分開做詳細解說:
『祂開展“有”“無”!』
“有”“無”就是老子言中的“二”。老子《道德經》第一章:『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此兩者就是“有名”與“無名”,也可稱“實”與“虛”,或“陰”與“陽”。總之就是不離“心”“物”二著。
所以此句讚歌所提及之“祂”正是指“道”!
『開展“有”“無”!』與《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所開演的〈創生程式〉的道理是一致的。
『初始有愛!愛乃識之最初種子;心識是祂的產物!』
這裡的“愛”字指的正是《道德經》第三十八章開釋的“上仁”。老子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虛無的道體逐漸顯化出創生的能量態,這時稱為“德”也就是“一”的境界,從“德”的境界再流化生出“仁”的境界,這就是老子所謂的:『道生一,一生二』,二就是“仁”的境界。《道德經》第三十八章曰:『上仁:為之,而無以為。』老子以“為之,而無以為”來詮釋“仁”的無私大愛,佛家也稱此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依字面來求解:“仁”即指“果仁”,果核內之果仁蘊涵生生不息的創生力,所以說:『愛乃識之最初種子!』而心識之流化,其初始就是從“上仁”開始!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又說:『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這些都是說明心識脫離“道、德”之“無為國度”落入後天“仁,義,禮,智,信,愚”之“有為塵世”而輾轉趨下之流化情形;所以追根究底:『心識之根源乃產生於無為之真道境界!』也就是這句:『心識是祂的產物!』之真諦。
『聖者以其智慧思索於心;發覺了“有”與“無”的連鎖。』
老子《道德經》曰:『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曒。』『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這些都是:『聖者以其智慧思索於心!』的具體修道功夫之論述!
老子發現宇宙生命的創生實相不外夫於“無名心性”與“有名物元”的交相糾葛。所以祂在《道德經》留下一組非常重要的“創生程式”來詮釋宇宙與生命實相之極致真理,這組蘊藏人類最高智慧的“創生程式”就是《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為和。』這也就是《讚歌》所言:『聖者以其智慧思索於心;發覺了“有”與“無”的連鎖。』的奧義了。
〈無有讚歌〉第五段:
『祂們的光芒,劃過了冥闇;然而,【獨一】祂在上?或在下?“創造力”存在哪裡?“繁殖力”存在哪裡?下面是【自在力】,上面是【衝擊力】!』
這一段內容顯然與《道德經》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互相符契!我們可以將其內容文句意義稍做比較:
《有無讚歌》:『祂們的光芒,劃過了冥闇;然而“獨一”祂在上?或在下?』
《道德經》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作者按〉 :以上都是描繪形容真道之不可思議,不可捉摸之境界!
《有無讚歌》:『“創造力”存在哪裡?“繁殖力”存在哪裡』
《道德經》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作者按〉 :“創造力”偏於“無名心性”,“繁殖力”偏於“有名物性”!“無名心性”“有名物性”在此還是惟恍惟惚,不能分辨得清清楚楚!
《有無讚歌》:『下面是“自在力”,上面是“衝擊力”!』
《道德經》 :『萬物負“陰”而抱“陽”!』
〈作者按〉 :『自在力』就是代表『無名』屬心性,為陽;『衝擊力』就是代表『有名』屬物性,為陰。莊子對此亦有其生動描述之用詞,《莊子‧田子方》:『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這些議論追根究底都是以老子《道德經》之言:『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為和!』為藍本!
〈無有讚歌〉第六段:
『誰是真知者?誰能說明之?祂創生於何時?造化形成於何時?諸神在造化形成之後出生;那麼,誰能知道【獨一】祂何時產生?』
〈無有讚歌〉第七段:
『無人知道造化何時形成;祂是否創造了祂?祂晀望於最高天,或許只有祂知道!或許,連祂也不知道!』
《道德經》第四章:『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作者按〉:《無有讚歌》結尾這兩段之內容文義合起來就是講上面這句老子名言:『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這些話主要就是歌頌真道至高無上,『道體無極』之實相哲理!!其實在中國古代道家文獻中,我們也可以發現類似〈無有讚歌〉這種內容的著作,那就是《庄子天地篇‧泰初有無》這篇文章! 謹摘錄於此以供學者大德們研究比較:
《莊子‧天地篇》〈泰初有無〉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
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
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
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
形體 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
性修反德;德至同於初!同乃虛,虛乃大。
合喙鳴!鳴喙合!與天地為合。
其合緡緡,若愚若昏,是謂玄德,同乎大順!
這篇文章第一句作者如此做斷句: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
自古學者卻少有如此做斷句標點的,一般都是: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
由於學者大多不解老莊道學【有】與【無】是並重並行的兩項主題。所以在做斷句時把『有』『無』這個道學精義給忽略了,絕大多數的道學研習者也都因此入寶山空手而回。
莊子的確是獲得老子道學之真傳者,他亦掌握到《道德經》的論述精華,莊子深知【無】與【有】正是老子道學的重頭戲!所以在《莊子‧天下篇》他就讚嘆的說:『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淡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莊子不愧為老子知音,一句『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對於道學真諦,真是一言中的,莊子對於老子道學的認知可謂且精且準矣!
其實老子道學著重於“無”“有”的觀念並不難理解,甚至祂在《道德經》第一章開宗明義就迫不及待的把這概念作出重點開示,但是古今又有多少研究老子的學者專家能切確接收到老子這份信息與苦心?讓我們再來複習一下《道德經》開宗明義第一章吧:
《道德經》第一章〈無與有〉
道可道,非常道 !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 萬物之母 。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皦!
【此兩者 】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 ~ ~
老子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又曰:『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宇宙與生命的創生實相老子以短短的幾句話便將此中奧義做出重點開釋!明眼人都知道!整部《道德經》五千餘言無非就是圍繞著這個問題:“無”與“有”,或曰:“虛”與“實”,或曰:“心”與“物”做哲學的甚至科學上的詮釋!
在我們深入研究這首《梨俱吠陀‧無有讚歌》,前面所言“無”與“有”為老子道學之重點,是絕對必須先予清楚掌握的,否則對存在於《梨俱吠陀》的這個能證明老子道學西傳印度的重要證據可要失之交臂了!現在我們就分段來破解〈無有讚歌〉與《道德經》的承傳關係吧!
〈無有讚歌〉第一段:
『起初!既沒【有】,也沒有【無】;沒有空界,也沒有在它上面的天界!何物被隱藏!在何處?在誰的保護下?而深不可測的“天上之水”何在?』
首段內容很清楚,這裡談的是“有”與“無”還未“分化”之前的實相境界,前面莊子說:『【無】【有】,無名;【一】之所起;』老子稱此階段的實相境界為“道”又稱為“無極”,意思就是無窮無盡找不著一個起始點。
此段讚歌中另外提及的『深不可測的“天上之水”何在?』就是講“一”的境界,老子在《道德經》中最喜歡以“水”來隱喻真道境界,老子曰:『上善若水』『天下莫柔弱於水』『魚不可脫於淵』『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等等不勝枚舉!甚至在楚古墓出土之《道德經》竹簡版中也夾雜一篇《太一生水》的古文。這裡所提及之“水”字絕對不做一般的解釋,老子是利用它來隱喻“道的創生原能”道家稱此為“真一之”,也就是“道生一”這個“一”的境界。
〈無有讚歌〉第二段:
『因此,既沒有死亡,也沒有不死;沒有黑夜與白晝的象徵,依靠祂自己的力量。【獨一】!無息的呼吸著!除此之外並沒有任何其他事物的存在。』
此段內容講到“獨一”的境界,就是《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所言:『道生一』;老子在《道德經》第五十一又章說:『道生之,德畜之。』,“一”的境界又稱“德”,這是研讀《道德經》不可不知的一個重要概念。關尹喜筆錄的《老子西昇記》曰:『通於一則萬事畢,無心留德而鬼神伏!』
第一段與第二段綜合起來說,其涵義大概與《道德經》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湛兮「似或」存。』《道德經》第二十一章:『窈兮冥兮,其中有情;其情甚真,其中有信!』 這些經文所開釋的奧義是一樣的,都是針對幽瞑飄邈之真道境界的不可思議做描述!
〈無有讚歌〉第三段:
『起初只有冥闇,冥闇隱藏著一切!沒有顯明的標記只有“水”。被虛空所隱藏的【獨一】呵!依熱力而出生。』
這段的內容也是在陳述“獨一”的境界,這裡就清楚的說明“道生一”的過程,而“天上之水”講的就是“獨一”!在此也明白的給予肯定。
〈無有讚歌〉第四段:
『祂開展【有】【無】,初始有愛!愛乃識之最初種子;心識是祂的產物!聖者以其智慧思索於心;發覺了【有】與【無】的連鎖。』
這一段內容我們可以逐句分開做詳細解說:
『祂開展“有”“無”!』
“有”“無”就是老子言中的“二”。老子《道德經》第一章:『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此兩者就是“有名”與“無名”,也可稱“實”與“虛”,或“陰”與“陽”。總之就是不離“心”“物”二著。
所以此句讚歌所提及之“祂”正是指“道”!
『開展“有”“無”!』與《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所開演的〈創生程式〉的道理是一致的。
『初始有愛!愛乃識之最初種子;心識是祂的產物!』
這裡的“愛”字指的正是《道德經》第三十八章開釋的“上仁”。老子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虛無的道體逐漸顯化出創生的能量態,這時稱為“德”也就是“一”的境界,從“德”的境界再流化生出“仁”的境界,這就是老子所謂的:『道生一,一生二』,二就是“仁”的境界。《道德經》第三十八章曰:『上仁:為之,而無以為。』老子以“為之,而無以為”來詮釋“仁”的無私大愛,佛家也稱此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依字面來求解:“仁”即指“果仁”,果核內之果仁蘊涵生生不息的創生力,所以說:『愛乃識之最初種子!』而心識之流化,其初始就是從“上仁”開始!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又說:『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這些都是說明心識脫離“道、德”之“無為國度”落入後天“仁,義,禮,智,信,愚”之“有為塵世”而輾轉趨下之流化情形;所以追根究底:『心識之根源乃產生於無為之真道境界!』也就是這句:『心識是祂的產物!』之真諦。
『聖者以其智慧思索於心;發覺了“有”與“無”的連鎖。』
老子《道德經》曰:『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曒。』『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這些都是:『聖者以其智慧思索於心!』的具體修道功夫之論述!
老子發現宇宙生命的創生實相不外夫於“無名心性”與“有名物元”的交相糾葛。所以祂在《道德經》留下一組非常重要的“創生程式”來詮釋宇宙與生命實相之極致真理,這組蘊藏人類最高智慧的“創生程式”就是《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為和。』這也就是《讚歌》所言:『聖者以其智慧思索於心;發覺了“有”與“無”的連鎖。』的奧義了。
〈無有讚歌〉第五段:
『祂們的光芒,劃過了冥闇;然而,【獨一】祂在上?或在下?“創造力”存在哪裡?“繁殖力”存在哪裡?下面是【自在力】,上面是【衝擊力】!』
這一段內容顯然與《道德經》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互相符契!我們可以將其內容文句意義稍做比較:
《有無讚歌》:『祂們的光芒,劃過了冥闇;然而“獨一”祂在上?或在下?』
《道德經》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作者按〉 :以上都是描繪形容真道之不可思議,不可捉摸之境界!
《有無讚歌》:『“創造力”存在哪裡?“繁殖力”存在哪裡』
《道德經》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作者按〉 :“創造力”偏於“無名心性”,“繁殖力”偏於“有名物性”!“無名心性”“有名物性”在此還是惟恍惟惚,不能分辨得清清楚楚!
《有無讚歌》:『下面是“自在力”,上面是“衝擊力”!』
《道德經》 :『萬物負“陰”而抱“陽”!』
〈作者按〉 :『自在力』就是代表『無名』屬心性,為陽;『衝擊力』就是代表『有名』屬物性,為陰。莊子對此亦有其生動描述之用詞,《莊子‧田子方》:『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這些議論追根究底都是以老子《道德經》之言:『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為和!』為藍本!
〈無有讚歌〉第六段:
『誰是真知者?誰能說明之?祂創生於何時?造化形成於何時?諸神在造化形成之後出生;那麼,誰能知道【獨一】祂何時產生?』
〈無有讚歌〉第七段:
『無人知道造化何時形成;祂是否創造了祂?祂晀望於最高天,或許只有祂知道!或許,連祂也不知道!』
《道德經》第四章:『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作者按〉:《無有讚歌》結尾這兩段之內容文義合起來就是講上面這句老子名言:『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這些話主要就是歌頌真道至高無上,『道體無極』之實相哲理!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308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老子無字天書《道德經》解密
《詩經‧國風‧匪風》
匪風發兮,匪車偈兮。願瞻周道,中心憺兮。
匪風飄兮,匪車飆兮。願瞻周道,中心弔兮。
誰能烹魚,溉之釜薪?誰將西歸,懷之好音。
文采的聖人就像風起一般的出走了,載著聖人的采車決定出發,回想周朝的政局,文采的聖人心中充滿痛苦與惆悵。
文采的聖人就像飄零的風退隱而去,載著聖人的采車疾行飛揚,回想周朝的政局,文采的聖人心中充滿牽掛與擔憂。
有誰能治理國家大政,就像烹飪鮮魚一般從容不迫呢?
而文采聖人披葛懷玉,即將歸隱西竺去廣傳五千道文!
※“道”字乃“龍”之像形體字,【道】上“兩撇”正是“龍角”,接下“一橫”象“龍眉”,“目字”為“龍鼻”,下方“跑首部”為“龍身”!道家文化是中華數千年血脈的傳承密旨,所以說中華民族正是【龍“道”的傳人】!
匪風發兮,匪車偈兮。願瞻周道,中心憺兮。
匪風飄兮,匪車飆兮。願瞻周道,中心弔兮。
誰能烹魚,溉之釜薪?誰將西歸,懷之好音。
文采的聖人就像風起一般的出走了,載著聖人的采車決定出發,回想周朝的政局,文采的聖人心中充滿痛苦與惆悵。
文采的聖人就像飄零的風退隱而去,載著聖人的采車疾行飛揚,回想周朝的政局,文采的聖人心中充滿牽掛與擔憂。
有誰能治理國家大政,就像烹飪鮮魚一般從容不迫呢?
而文采聖人披葛懷玉,即將歸隱西竺去廣傳五千道文!
※“道”字乃“龍”之像形體字,【道】上“兩撇”正是“龍角”,接下“一橫”象“龍眉”,“目字”為“龍鼻”,下方“跑首部”為“龍身”!道家文化是中華數千年血脈的傳承密旨,所以說中華民族正是【龍“道”的傳人】!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308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老子無字天書《道德經》解密
佛道本相通,有何值得大驚小怪????
第四首:道沖 〈原 04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勝鬘經 自性清淨章第十三
如來藏章第七
聖諦者說甚深義。微細難知。非思量境界。是智者所知。一切世間所不能信。何以故。此說甚深如來之藏。如來藏者。是如來境界。非一切聲聞緣覺所知。如來藏處。說聖諦義。如來藏處甚深故。說聖諦亦甚深。微細難知。非思量境界。是智者所知。一切世間所不能信。
世尊。過於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成就,說如來法身。世尊。如是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
如是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
老子道德經
真道,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
即是佛家講的:如來法身不離煩惱,微細難知。非思量境界(如來藏)思想之緣起。
第四首:道沖 〈原 04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勝鬘經 自性清淨章第十三
如來藏章第七
聖諦者說甚深義。微細難知。非思量境界。是智者所知。一切世間所不能信。何以故。此說甚深如來之藏。如來藏者。是如來境界。非一切聲聞緣覺所知。如來藏處。說聖諦義。如來藏處甚深故。說聖諦亦甚深。微細難知。非思量境界。是智者所知。一切世間所不能信。
世尊。過於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成就,說如來法身。世尊。如是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
如是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
老子道德經
真道,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
即是佛家講的:如來法身不離煩惱,微細難知。非思量境界(如來藏)思想之緣起。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308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老子無字天書《道德經》解密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三世間之一。又稱器世界、器界,或單稱器。即指自然世界、無生物界、物質世界。佛典中之「世間」,可分為有情世間(眾生世間)與器世間二種。其中,山河、大地、草木、城宅等眾生可居住、生活之國土世界,稱為器世間。此器世間相當於依、正二報中的依報。又,上述二種世間,若加上五蘊世間,或智正覺世間,則成為三種世間。此外,極樂淨土之依、正二報皆是清淨,故稱之為器世間清淨、有情世間清淨。
在道家(器)與(氣)與(炁)是相通的!!
而道家講的氣,就是佛法講的諸法種子…
老子道德經云:
國之利器,不可示人。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近之者遠之。
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以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朴散則為器:朴,就是真一之炁,就是佛家講一切種子涌現異熟種子。
大制不割:神氣不分,性命雙修,真空妙有,修道大法之制定,真如法性並重,心物不可分割。
老子曰: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皦。
三世間之一。又稱器世界、器界,或單稱器。即指自然世界、無生物界、物質世界。佛典中之「世間」,可分為有情世間(眾生世間)與器世間二種。其中,山河、大地、草木、城宅等眾生可居住、生活之國土世界,稱為器世間。此器世間相當於依、正二報中的依報。又,上述二種世間,若加上五蘊世間,或智正覺世間,則成為三種世間。此外,極樂淨土之依、正二報皆是清淨,故稱之為器世間清淨、有情世間清淨。
在道家(器)與(氣)與(炁)是相通的!!
而道家講的氣,就是佛法講的諸法種子…
老子道德經云:
國之利器,不可示人。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近之者遠之。
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以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朴散則為器:朴,就是真一之炁,就是佛家講一切種子涌現異熟種子。
大制不割:神氣不分,性命雙修,真空妙有,修道大法之制定,真如法性並重,心物不可分割。
老子曰: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皦。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308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老子無字天書《道德經》解密
依他起,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密多,就是所謂無我法,古德云: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怪道1412 寫: ↑週五 5月 19, 2023 5:43 pm 什麼是依他起的不空
由 匿名法友 (未驗證) 在 四, 2014-07-24 16:09 發表姓名或匿稱: 佛弟子
版主(及各位法友)好,想請您教一個問題,
1、什麼是依他起?依他起就是依他起性嗎?好像有經典說依他起就是緣起法(依他緣而起?),也有人說依他起性譬如縄、遍計所執譬如蛇....總之好像有不同說法。
2、依他起的不空是什麼意思?唯識學不是認為第八阿賴耶識也是生滅無常的嗎?
那麼依無常阿賴耶識建立的一切,怎麼會有不空呢?
(按:唯識家認為遍計空依他起不空)
謝謝您!
https://yinshun-edu.org.tw/zh-hant/node/17390
////
這裡有些問題比答案要有意思多多?!
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心 佛法討論區(大眼樂園)
https://yinshun-edu.org.tw/zh-hant/forum/3
老子曰: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為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308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老子無字天書《道德經》解密
哇哈哈哈哈哈~~觀禪如御射也!!
善哉善哉!!!!
列子學射,中矣,請之於關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對曰:“弗知也。”
關尹子曰:“未可”。
退而習之三年,又以報關尹子。
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
列子曰:“知之矣。”
關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獨射也,為國與身亦皆如之。”
故聖人不查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莊子南華真經…田子方篇
列御寇(列子)為伯昏無人射,引之盈貫,措杯水其肘上,發之,適矢復沓,方矢復寓。當是時,猶象人也。
伯昏無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嘗與汝登高山,履危石,臨百仞之淵,若能射乎?」
於是無人遂登高山,履危石,臨百仞之淵,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御寇而進之。
御寇伏地,汗流至踵。
伯昏無人曰:「夫至人者,上闚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爾於中也殆矣夫!」
白話語譯:
莊子在《田子方》說了這樣一個故事:列禦寇,就是那個御風而行的列子,為伯昏無人表演射箭。他射箭的時候,志滿意得,滿是驕矜之卸,拉滿了弓弦,然後在自己的胳膊肘上,放了滿滿一杯水,彎弓射箭。第一支箭剛射出去,第二支箭就緊跟著發射出去了,而第三支箭已經在弦上等著呢,手臂上那杯水紋絲不動,而列禦寇這個人也正像個木頭人一樣站在那裡,巋然不動。
像列禦寇這樣的射箭技巧,不可謂不高,但這樣的人真正達到大境界了嗎?伯昏無人不以為然,說:你這種箭術,只能算是有心射箭的射術,而不是無心射箭的射術。「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伯昏無人說:我現在要邀請你,我們一同去「登高山、履危石、臨百仞之淵」,我看看你射得如何?
伯昏無人就當先走上高高的山崗,腳上踏著風化的危石,身臨百丈深淵,然後轉過身來,倒退著向深淵退步,一直走到自己的腳掌有一部分已經懸在懸崖之外。站在這個地方,伯昏無人請列禦寇上來射箭。而此時此刻,列禦寇只能趴在地上,「汗流至踵」,汗都流到腳後跟了。
這時,伯昏無人說:「夫至人者,上窺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人世間真正高明的人,向上可以看透蒼天,向下可以看清黃泉,世界萬象瞭然於心,在任何時刻都可以神色不變,氣定神閒。他對列子說:你現在心驚目眩,再讓你射箭,你能射中的可能性就太小太小了。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308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老子無字天書《道德經》解密
呵呵呵~~
維摩詰稱病。…〈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病滅,則我病滅。
所以者何?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眾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病。
老子道德經
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老子道德經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