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案 馬祖說修道
《天聖廣燈錄》舉馬祖:
問:如何是修道?
師云:道不屬修,即言修得;修成還壞,即同聲聞;若言不修,即同凡夫。
云:作何見解,即得達道。
師云:自性本來具足。但於善惡事上不滯,喚作修道人。取善捨惡,觀空入定,即屬造作。更若向外馳求,轉踈轉遠。但盡三界心量,一念妄想。即是三界生死根本。但無一念,即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無上珍寶。
馬祖很少 這麼一本正經說修道,如今一說,立即頓澈須彌。
他之所說,正同甯瑪派了義大中觀之所教。
甯瑪派雖然修道,但實在是道不屬修,因為不修即同凡夫,所以才修,
是故於修道時 斷盡作意,絶不會 取善捨惡、觀空入定,因為一有取捨,一有所觀所入,那便是未離能所的作意。
這些作意,馬祖稱之為「念」,
他說「但無一念,即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無上珍寶。」
此語嚇倒許多宗師,只是嚇不倒 月官論師所說的「極無所住宗」。
公案很難懂
-
- 文章: 5207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楞嚴經宗要
何謂「生滅既滅」呢?
先釋「生滅」兩字。生滅乃指六結皆是生滅法。
由解第一結開始,動滅靜生、靜滅根生、根滅覺生、覺滅空生、空滅滅生。
動、靜、根、覺、空、滅六結皆生滅法。故滅結亦要滅。
所謂「百尺竿頭坐的人,雖然得法未為真。百尺竿頭重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
繼續用入流照性功夫,直到一切生滅法俱滅,更無可滅,就叫「生滅既滅」。
有生滅的 皆是虛妄之法。
既然一切生滅法已滅,更無可滅,即是虛妄法已盡。
虛妄法一盡,真實法現前,所以謂「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所謂寂滅者,非對動而說寂,亦非對生而說滅。乃從本以來,本自不動之寂,本自無生之滅。
是絕對待的寂滅。即如來藏妙真如性。
六祖菩薩聽五祖講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豁然大悟。
六祖云:「何其自性本不動搖!何其自性本無生滅!」
自性即如來藏 妙真如性。寂滅現前 即是入三摩地,親証如來藏 而入首楞嚴三昧。
何謂「生滅既滅」呢?
先釋「生滅」兩字。生滅乃指六結皆是生滅法。
由解第一結開始,動滅靜生、靜滅根生、根滅覺生、覺滅空生、空滅滅生。
動、靜、根、覺、空、滅六結皆生滅法。故滅結亦要滅。
所謂「百尺竿頭坐的人,雖然得法未為真。百尺竿頭重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
繼續用入流照性功夫,直到一切生滅法俱滅,更無可滅,就叫「生滅既滅」。
有生滅的 皆是虛妄之法。
既然一切生滅法已滅,更無可滅,即是虛妄法已盡。
虛妄法一盡,真實法現前,所以謂「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所謂寂滅者,非對動而說寂,亦非對生而說滅。乃從本以來,本自不動之寂,本自無生之滅。
是絕對待的寂滅。即如來藏妙真如性。
六祖菩薩聽五祖講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豁然大悟。
六祖云:「何其自性本不動搖!何其自性本無生滅!」
自性即如來藏 妙真如性。寂滅現前 即是入三摩地,親証如來藏 而入首楞嚴三昧。
-
- 文章: 5207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楞嚴經宗要
本來真心絕待,寂湛常恆。只因最初 一念不覺 而起無明,因此從本覺真心 現起阿賴耶識,名為從真起妄,其實是妄不離真。
阿賴耶識 包括屬於心法的見分 與及屬於六塵色法的相分。
由心色二法的因緣 生起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因而組成宇宙萬法。
所謂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一一都是 因緣生法,來無所從,去無所住。
其相妄。究其本源 乃本覺真心。
只是我們完全不知道 宇宙萬法 都是虛妄。
我們一出生 就接觸外境,所見的、所感受的 與其他人都相同,我們就以為是真實。
其實是大家的共業相同,所以見亦相同,相同 並不表示是真實。
本來真心絕待,寂湛常恆。只因最初 一念不覺 而起無明,因此從本覺真心 現起阿賴耶識,名為從真起妄,其實是妄不離真。
阿賴耶識 包括屬於心法的見分 與及屬於六塵色法的相分。
由心色二法的因緣 生起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因而組成宇宙萬法。
所謂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一一都是 因緣生法,來無所從,去無所住。
其相妄。究其本源 乃本覺真心。
只是我們完全不知道 宇宙萬法 都是虛妄。
我們一出生 就接觸外境,所見的、所感受的 與其他人都相同,我們就以為是真實。
其實是大家的共業相同,所以見亦相同,相同 並不表示是真實。
-
- 文章: 5207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楞嚴經宗要
我們的本覺真心 本來就是妙明。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寂表不變,即是妙;照即是明。
本覺寂照靈明,本來就是妙明,非是從外 加照明於本覺。
無始劫以前 無端起了一念,要加照明於本覺。此一念 稱為妄動。
於是將妙明 轉為能照明的無明,以本覺 為所照明。有能所對待 就不是寂照不二的本覺真心。
不是真則成妄。真覺變成妄覺,稱為業相,業即是動的意思。
即是說最初一念妄動 而起無明,將如來藏靈明真空 變成晦昧的頑空。
無明力又將本有的智光 轉為能見的見分,以業相為所見。
而業相 只不過晦昧的頑空,一法都未成,無一物可見。
但是見分 一定要有所見。
猶如一個人 不動目睛,瞪著晴朗的天空,瞪久眼花,見到大大小小的物體 滿天飛舞。
佛經稱其為空花,即是天空中的花。天空怎會長出花?只是此人眼花。
現在見分的情況亦如是。見分 以無明業相為所見,而業相 只不過是因無明妄動,將如來藏真空 變成晦昧頑空,無一物可見。
但是見分 一定要有所見。於是就現出 種種不同的境象,稱為相分,又名境界相。
上來無明業相、能見相、和境界相,就是大乘起信論所說的「無明不覺生三細。」
都是從真起妄。再由妄心緣相分境界 而生起六種較三細為粗的迷相,
無明業相、能見相、和境界相
我們的本覺真心 本來就是妙明。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寂表不變,即是妙;照即是明。
本覺寂照靈明,本來就是妙明,非是從外 加照明於本覺。
無始劫以前 無端起了一念,要加照明於本覺。此一念 稱為妄動。
於是將妙明 轉為能照明的無明,以本覺 為所照明。有能所對待 就不是寂照不二的本覺真心。
不是真則成妄。真覺變成妄覺,稱為業相,業即是動的意思。
即是說最初一念妄動 而起無明,將如來藏靈明真空 變成晦昧的頑空。
無明力又將本有的智光 轉為能見的見分,以業相為所見。
而業相 只不過晦昧的頑空,一法都未成,無一物可見。
但是見分 一定要有所見。
猶如一個人 不動目睛,瞪著晴朗的天空,瞪久眼花,見到大大小小的物體 滿天飛舞。
佛經稱其為空花,即是天空中的花。天空怎會長出花?只是此人眼花。
現在見分的情況亦如是。見分 以無明業相為所見,而業相 只不過是因無明妄動,將如來藏真空 變成晦昧頑空,無一物可見。
但是見分 一定要有所見。於是就現出 種種不同的境象,稱為相分,又名境界相。
上來無明業相、能見相、和境界相,就是大乘起信論所說的「無明不覺生三細。」
都是從真起妄。再由妄心緣相分境界 而生起六種較三細為粗的迷相,
無明業相、能見相、和境界相
-
- 文章: 5207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先看公案:
僧问法眼,慧超咨和尚:如何是佛?
法眼云:汝是慧超。
依然是前三与后三,这佛事就是这么简单,诸仁还识么?在一问一答里窥破!
再看雪竇頌:
江國春風吹不起,鷓鴣啼在深花里。
江西江南多作兩般解會,就好像鷓鴣叫,也只是被聲色淹沒,若是著在聲色裡,怎能體會汝是慧超的旨意呢?
這春風 便是各自自家的佛性,若是不會用 便是吹不起,即不識自家有珍寶,貧困潦倒。
三級浪高魚化龍,癡人猶戽夜塘水。
古人說:問在答處,答在問處。所以雪竇頌:三級浪高魚化龍。
一問一答,前三與後三,這是關捩子,這叫透得龍門 魚化龍,
若透不得 即指癡人,猶戽夜塘水 就好比愚昧地 將夜塘水搗來搗去的一樣,毫無意義。夜塘水 是指自性。
夜塘水 是指自性。
這春風 便是各自自家的佛性
僧问法眼,慧超咨和尚:如何是佛?
法眼云:汝是慧超。
依然是前三与后三,这佛事就是这么简单,诸仁还识么?在一问一答里窥破!
再看雪竇頌:
江國春風吹不起,鷓鴣啼在深花里。
江西江南多作兩般解會,就好像鷓鴣叫,也只是被聲色淹沒,若是著在聲色裡,怎能體會汝是慧超的旨意呢?
這春風 便是各自自家的佛性,若是不會用 便是吹不起,即不識自家有珍寶,貧困潦倒。
三級浪高魚化龍,癡人猶戽夜塘水。
古人說:問在答處,答在問處。所以雪竇頌:三級浪高魚化龍。
一問一答,前三與後三,這是關捩子,這叫透得龍門 魚化龍,
若透不得 即指癡人,猶戽夜塘水 就好比愚昧地 將夜塘水搗來搗去的一樣,毫無意義。夜塘水 是指自性。
夜塘水 是指自性。
這春風 便是各自自家的佛性
-
- 文章: 5207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公案點密
第9案 馬祖說修道
《天聖廣燈錄》舉馬祖:
問:如何是修道?
師云:道不屬修,即言修得;修成還壞,即同聲聞;若言不修,即同凡夫。
云:作何見解,即得達道。
師云:自性本來具足。但於善惡事上不滯,喚作修道人。取善捨惡,觀空入定,即屬造作。更若向外馳求,轉踈轉遠。但盡三界心量,一念妄想。即是三界 生死根本。但無一念,即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 無上珍寶。
馬祖很少 這麼一本正經說修道,如今一說,立即頓澈須彌。他之所說,正同甯瑪派了義大中觀之所教。甯瑪派 雖然修道,但實在是 道不屬修,因為不修即同凡夫,所以才修,是故於修道時 斷盡作意,絶不會 取善捨惡、觀空入定,因為一有取捨,一有所觀所入,那便是未離能所的作意。這些作意,馬祖稱之為「念」,他說「但無一念,即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 無上珍寶。」此語嚇倒 許多宗師,只是嚇不倒 月官論師所說的「極無所住宗」。
但無一念,即除生死根本
第9案 馬祖說修道
《天聖廣燈錄》舉馬祖:
問:如何是修道?
師云:道不屬修,即言修得;修成還壞,即同聲聞;若言不修,即同凡夫。
云:作何見解,即得達道。
師云:自性本來具足。但於善惡事上不滯,喚作修道人。取善捨惡,觀空入定,即屬造作。更若向外馳求,轉踈轉遠。但盡三界心量,一念妄想。即是三界 生死根本。但無一念,即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 無上珍寶。
馬祖很少 這麼一本正經說修道,如今一說,立即頓澈須彌。他之所說,正同甯瑪派了義大中觀之所教。甯瑪派 雖然修道,但實在是 道不屬修,因為不修即同凡夫,所以才修,是故於修道時 斷盡作意,絶不會 取善捨惡、觀空入定,因為一有取捨,一有所觀所入,那便是未離能所的作意。這些作意,馬祖稱之為「念」,他說「但無一念,即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 無上珍寶。」此語嚇倒 許多宗師,只是嚇不倒 月官論師所說的「極無所住宗」。
但無一念,即除生死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