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 ⇒ 種子生現行,現行薰種子。
不住 ⇒ 不起現行時會如何 ?
// 故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種子生現行,要善分別諸法之異處,並且了「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即反觀內照了因,故不起現行及待因緣而定
紅塵甘露
-
- 文章: 384
- 註冊時間: 週四 7月 08, 2021 8:33 pm
Re: 紅塵甘露
開題勿忘初心師兄法安:佛經文說[國土危脆]或說[作惡行生惡念可能遭惡],涉嫌以道德勸說恐嚇人類令其生信。不是風動 !
不是幡動 !
是仁者心動 !
風動是念,幡動是相,心動是住。
也可說說,
心動是念,風動是相,幡動是住。
或者也可這樣說,
幡動是念,心動是相, 風動是住。」
我們不妨「想」一下,不是嗎 ?
矛盾嗎 ?或者是戲論嗎 ?
其實見色見空,執色執空,何者不是矛盾 ?
何者又不是戲論......
所以世法永不離於「相對」!!
蔡葉不敏不揣簡陋用請指教,為何六祖惠能[指出是仁者心動比較對???]
答案可能是:因為那是六祖說的!!
世人習慣共識:真理答案只有一個,是就是對,不是就不對,不能說[風動]和[幡動]通通對或都不對,若要爭[風動]和[幡動]誰對?兩個好友可能爭到怒氣惡口相向,乃至拔刀互砍!!若兩國王爭辯可能發兵砍殺血流成河!!我歷經嘗試錯誤與佛經論的比對,才確認我在台壇發貼的法理實驗假設。
1.>>>湛入合湛,歸識邊際。==人類身心七大元素組裝作用限制在{識大]範圍極限,而識大累劫生死輪轉為應付生存與喜惡,識大加壓產生無明識大分支,此分支動力與名色連動,所以每[起念]或[招感]外境乃至作夢,都能使動力連動根塵識.....所以[風幡爭論]起各方以無明識支[強勢]為堅持不退.....。因此,我猜六祖的[本來無一物]應是無明識支崩斷,使{識大]回歸識無邊際,不需也不必無明[識支]的動力干擾。
2.>>齊識而返,不能過彼。===斷毀無明識支後,其範圍也會脹縮但只能齊識而返,不能超越個別{識大]的範圍,不過只能與{空大}的寂滅背景共振,堪稱類涅槃操控名色身,身心就有變化...。若{識大]崩毀改用{空大}就與法界諸佛菩共同操持色身,擺脫一切生死苦厄,色身會現出如來色身特有德相。
3.六祖惠能大師滅度前,也留下一個謎題[自知去處]。
我只猜其[仁者心動],可能暗示斷毀眾生人類的無明識支.................。
-
- 文章: 705
- 註冊時間: 週一 10月 25, 2021 8:10 pm
Re: 紅塵甘露
蔡葉版主.法安。小弟回覆如下
佛經文說[國土危脆]或說[作惡行生惡念可能遭惡],涉嫌以道德勸說恐嚇人類令其生信。
====
小弟並不認同此言!佛教與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在哪??是在於你信祂,你也能成為祂!其他宗教則無一不是你信祂,但是不能成為祂!對吧?
佛教是講「真相」的宗教。而且是要自己向我們自己往「內」找答案,在找答案的諸多過程中,遂漸發梘〈原因〉漸而認清〈事實〉,才能從内心深處產生認同。否則,任誰用任何方式也不能改變一個人,除非他自己想改變 !你同意嗎 ?
至於小弟舉「風.幡.心」的例子,小弟的本懷是依沿續上面的主題,有版上朋友問住與不住的問題,此答案有深有淺,亦屬「深般若」層次。
無明→行→識→名色→六入~~~
都在,
無明→三細→六粗之中
一
您問為何與六祖說的不一致?
不是不一致,而是〈無明〉一起每人的執都會有所不同。誰人敢自稱無無明?!故〈念.相.住〉都是「自心取自心」您說是嗎 ?
若由細相進入粗相,即由不相應心之阿賴耶識位進入相應心之六識位,迷之世界乃隨之展開。是故,若欲抵達悟境,須由粗相向細相邁入。
凡夫之境界為粗中之粗(六粗後四相)、菩薩之境界為粗中之細(六粗前二相)及細中之粗(三細後二相)、佛之境界則是細中之細(無明業相)。此外,若以三細六粗配五意,則三細依序配業識、轉識、現識,智相配智識,相續相配相續識。若以之配六染心,則三細依序配根本業不相應染、能見心不相應染、不斷相應染,執取相及計名字相配執相應染。若以之配四相,則業相配生相,能見、境界、智、相續等相配住相,執取、計名字等相配異相,起業相配滅相。
( 釋摩訶衍論卷四、大乘起信論義疏卷上、起信論疏卷上、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中本)
佛經文說[國土危脆]或說[作惡行生惡念可能遭惡],涉嫌以道德勸說恐嚇人類令其生信。
====
小弟並不認同此言!佛教與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在哪??是在於你信祂,你也能成為祂!其他宗教則無一不是你信祂,但是不能成為祂!對吧?
佛教是講「真相」的宗教。而且是要自己向我們自己往「內」找答案,在找答案的諸多過程中,遂漸發梘〈原因〉漸而認清〈事實〉,才能從内心深處產生認同。否則,任誰用任何方式也不能改變一個人,除非他自己想改變 !你同意嗎 ?
至於小弟舉「風.幡.心」的例子,小弟的本懷是依沿續上面的主題,有版上朋友問住與不住的問題,此答案有深有淺,亦屬「深般若」層次。
無明→行→識→名色→六入~~~
都在,
無明→三細→六粗之中
一
您問為何與六祖說的不一致?
不是不一致,而是〈無明〉一起每人的執都會有所不同。誰人敢自稱無無明?!故〈念.相.住〉都是「自心取自心」您說是嗎 ?
若由細相進入粗相,即由不相應心之阿賴耶識位進入相應心之六識位,迷之世界乃隨之展開。是故,若欲抵達悟境,須由粗相向細相邁入。
凡夫之境界為粗中之粗(六粗後四相)、菩薩之境界為粗中之細(六粗前二相)及細中之粗(三細後二相)、佛之境界則是細中之細(無明業相)。此外,若以三細六粗配五意,則三細依序配業識、轉識、現識,智相配智識,相續相配相續識。若以之配六染心,則三細依序配根本業不相應染、能見心不相應染、不斷相應染,執取相及計名字相配執相應染。若以之配四相,則業相配生相,能見、境界、智、相續等相配住相,執取、計名字等相配異相,起業相配滅相。
( 釋摩訶衍論卷四、大乘起信論義疏卷上、起信論疏卷上、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中本)
-
- 文章: 1070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Re: 紅塵甘露
云何世不動?中道實相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當善四大造色。云何菩薩善四大造色?大慧!菩薩摩訶薩作是學,彼真諦者,四大不生。於彼四大不生,作如是觀察。觀察已,覺名相妄想分齊,自心現分齊,外性非性,是名自心現妄想分齊。謂三界觀彼四大造色性離,四句通淨,離我我所。如實相、自相分齊住,無生自相成。
【南懷瑾老師解讀】
https://www.quanxue.cn/ct_nanhuaijin/le ... jia63.html
Look隨想:
不動心時,風還動嗎?幡還動嗎?什麼是動?什麼又是不動呢?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當善四大造色。云何菩薩善四大造色?大慧!菩薩摩訶薩作是學,彼真諦者,四大不生。於彼四大不生,作如是觀察。觀察已,覺名相妄想分齊,自心現分齊,外性非性,是名自心現妄想分齊。謂三界觀彼四大造色性離,四句通淨,離我我所。如實相、自相分齊住,無生自相成。
【南懷瑾老師解讀】
https://www.quanxue.cn/ct_nanhuaijin/le ... jia63.html
Look隨想:
不動心時,風還動嗎?幡還動嗎?什麼是動?什麼又是不動呢?
大慧!愚癡凡夫,性、無性、自性、第一義,作二見論
-
- 文章: 4410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紅塵甘露
你只見生滅,而還不見不生滅的菩提涅槃元清淨體,也就是真如。勿忘初心 寫: ↑週五 10月 13, 2023 9:20 pm
小弟並不認同此言!佛教與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在哪??是在於你信祂,你也能成為祂!其他宗教則無一不是你信祂,但是不能成為祂!對吧?
佛教是講「真相」的宗教。而且是要自己向我們自己往「內」找答案,在找答案的諸多過程中,遂漸發梘〈原因〉漸而認清〈事實〉,才能從内心深處產生認同。否則,任誰用任何方式也不能改變一個人,除非他自己想改變 !你同意嗎 ?
至於小弟舉「風.幡.心」的例子,小弟的本懷是依沿續上面的主題,有版上朋友問住與不住的問題,此答案有深有淺,亦屬「深般若」層次。
無明→行→識→名色→六入~~~
都在,
無明→三細→六粗之中
一
您問為何與六祖說的不一致?
不是不一致,而是〈無明〉一起每人的執都會有所不同。誰人敢自稱無無明?!故〈念.相.住〉都是「自心取自心」您說是嗎 ?
若由細相進入粗相,即由不相應心之阿賴耶識位進入相應心之六識位,迷之世界乃隨之展開。是故,若欲抵達悟境,須由粗相向細相邁入。
凡夫之境界為粗中之粗(六粗後四相)、菩薩之境界為粗中之細(六粗前二相)及細中之粗(三細後二相)、佛之境界則是細中之細(無明業相)。此外,若以三細六粗配五意,則三細依序配業識、轉識、現識,智相配智識,相續相配相續識。若以之配六染心,則三細依序配根本業不相應染、能見心不相應染、不斷相應染,執取相及計名字相配執相應染。若以之配四相,則業相配生相,能見、境界、智、相續等相配住相,執取、計名字等相配異相,起業相配滅相。
( 釋摩訶衍論卷四、大乘起信論義疏卷上、起信論疏卷上、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中本)
【《大般若經》卷569
天王當知。真如名為無異、無變、無生、無諍,自性真實,以無諍故說名真如;如實知見諸法不生,諸法雖生真如不動,真如雖生諸法而真如不生,是名法身。清淨不變如虛空無等等,一切三界無有一法所能及者,遍有情身無與等者;清淨離垢本來不染,自性明淨、自性不生、自性不起,在心意識非心意識,性即是空、無相、無願;遍虛空界諸有情處一切平等,無量、無邊、不異、不別;非色受想行識,不離色受想行識,非地水火風大,不離地水火風大;無生,不離生;雖逆生死,不順涅槃;眼不能見,耳不能聞,鼻不能嗅,舌不能嘗,身不能覺,意不能知;不在心意識,不離心意識。】
大般若經第六會的重點,是真如。
六祖壇經的重點也是真如、菩提自性、菩提涅槃元清淨體..
至於六祖的心動,不是指心意識的心。
而是指自性清淨心的心。
就好比自性能生萬法,也就是此處大般若經的真如雖生諸法。
真如自性真實,自性明淨、自性不生、自性不起;但又真如自性雖生諸法。
也就是六祖壇經裏面的,自性清淨、自性不生滅,自性具足、自性不動搖;但又能生萬法。
自性清淨心不生,自性清淨心能生萬法,這才是六祖所說的心動。
自性不生,是指諸法如夢幻泡影,故真如雖生諸法而真如不生。
自性雖能生萬法,但如夢幻,故自性不生滅。
-
- 文章: 705
- 註冊時間: 週一 10月 25, 2021 8:10 pm
Re: 紅塵甘露
〈大方廣佛華嚴經〉 有這麽一偈 :
如來大智慧 希有無等倫
一切諸世間 思惟莫能及
凡夫妄觀察 取相不如理
佛離一切相 非彼所能見
迷惑無知者 妄取五蘊相
不了彼真性 是人不見佛
了知一切法 自性無所有
如是解法性 則見盧舍那
因前五蘊故 後蘊相續起
於此性了知 見佛難思議
譬如暗中寶 無燈不可見
佛法無人說 雖慧莫能了
亦如目有翳 不見淨妙色
如是不淨心 不見諸佛法
又如明淨日 瞽者莫能見
無有智慧心 終不見諸佛
若能除眼翳 捨離於色想
不見於諸法 則得見如來
一切慧先說 諸佛菩提法
我從於彼聞 得見盧舍那
===
依諸友詰問再此随筆 ⇒
上偈之大義諸友能明義否 ?
離一切相,不是捨離,不是逃避,而是不以自我分別,發起執著或計較。
五蘊相取著於色塵緣境為誘因,以至生起變化,產生作用。如是之人,不了解真性,故不能覺悟。云何是真性?
謂真實之相,深解本質之理;亦所謂不妄為真,不變為性,譬如人之心體,本來寂靜,外緣牽動,五蘊變化,相境作用。
法無自性,基於萬法因緣生,法本無我體,隨緣造作故;譬如黑暗中有珍寶,若無光亮照見,則眾寶不能現,為寶光無自性故。
佛法如大日,有眼翳者不得見,除非眼翳治癒;但佛法亦不能從色想中求得,何以故?蘊起於色法,感受而發想,受蘊之所生,眾生心各異;於想相應色,不識受作用,少了分辨機。經中故說捨離於色想,不見於諸法,則得見如來;於此中受蘊,是作用之分別力,從受而發想,所想有多途,唯捨離色、受、想,於未行之前,方解真妙色。
因此經如是言:
因前五蘊故,後蘊相續起;於行者當知唯大智慧,方能調適五蘊變化,生起饒益作用之功德 !
如來大智慧 希有無等倫
一切諸世間 思惟莫能及
凡夫妄觀察 取相不如理
佛離一切相 非彼所能見
迷惑無知者 妄取五蘊相
不了彼真性 是人不見佛
了知一切法 自性無所有
如是解法性 則見盧舍那
因前五蘊故 後蘊相續起
於此性了知 見佛難思議
譬如暗中寶 無燈不可見
佛法無人說 雖慧莫能了
亦如目有翳 不見淨妙色
如是不淨心 不見諸佛法
又如明淨日 瞽者莫能見
無有智慧心 終不見諸佛
若能除眼翳 捨離於色想
不見於諸法 則得見如來
一切慧先說 諸佛菩提法
我從於彼聞 得見盧舍那
===
依諸友詰問再此随筆 ⇒
上偈之大義諸友能明義否 ?
離一切相,不是捨離,不是逃避,而是不以自我分別,發起執著或計較。
五蘊相取著於色塵緣境為誘因,以至生起變化,產生作用。如是之人,不了解真性,故不能覺悟。云何是真性?
謂真實之相,深解本質之理;亦所謂不妄為真,不變為性,譬如人之心體,本來寂靜,外緣牽動,五蘊變化,相境作用。
法無自性,基於萬法因緣生,法本無我體,隨緣造作故;譬如黑暗中有珍寶,若無光亮照見,則眾寶不能現,為寶光無自性故。
佛法如大日,有眼翳者不得見,除非眼翳治癒;但佛法亦不能從色想中求得,何以故?蘊起於色法,感受而發想,受蘊之所生,眾生心各異;於想相應色,不識受作用,少了分辨機。經中故說捨離於色想,不見於諸法,則得見如來;於此中受蘊,是作用之分別力,從受而發想,所想有多途,唯捨離色、受、想,於未行之前,方解真妙色。
因此經如是言:
因前五蘊故,後蘊相續起;於行者當知唯大智慧,方能調適五蘊變化,生起饒益作用之功德 !
-
- 文章: 4410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紅塵甘露
【《楞嚴經》卷一由 勿忘初心 » 週六 10月 14, 2023 10:07 am
===
依諸友詰問再此随筆 ⇒
上偈之大義諸友能明義否 ?
離一切相,不是捨離,不是逃避,而是不以自我分別,發起執著或計較。
五蘊相取著於色塵緣境為誘因,以至生起變化,產生作用。如是之人,不了解真性,故不能覺悟。云何是真性?
謂真實之相,深解本質之理;亦所謂不妄為真,不變為性,譬如人之心體,本來寂靜,
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云何二種。阿難,
1.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
2.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2.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就是真性,就是真如、...
是不生滅的。
1.為生死根本,攀緣心,非自性清淨心、非清淨體、非真如。是生滅的。外緣牽動,五蘊變化,相境作用。法無自性,基於萬法因緣生,法本無我體,隨緣造作故;譬如黑暗中有珍寶,若無光亮照見,則眾寶不能現,為寶光無自性故。
佛法如大日,有眼翳者不得見,除非眼翳治癒;但佛法亦不能從色想中求得,何以故?蘊起於色法,感受而發想,受蘊之所生,眾生心各異;於想相應色,不識受作用,少了分辨機。經中故說捨離於色想,不見於諸法,則得見如來;於此中受蘊,是作用之分別力,從受而發想,所想有多途,唯捨離色、受、想,於未行之前,方解真妙色。
因此經如是言:
因前五蘊故,後蘊相續起;於行者當知唯大智慧,方能調適五蘊變化,生起饒益作用之功德 !
【《大般若經》卷569
最勝復言:「云何法性甚深微妙不可思議?」
佛言:「天王。如來法性在有情類蘊、界、處中,從無始來展轉相續,煩惱不染本性清淨,諸心、意、識不能緣起,餘尋伺等不能分別,邪念思惟不能緣慮,遠離邪念無明不生,是故不從十二緣起說名無相,非所作法、無生、無滅、無邊、無盡、自相常住。
天王當知。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能知法性清淨如是,無染無著遠離垢穢,從諸煩惱超然解脫。此性即名諸佛法本,福德智慧因之而起,本性明淨不可思議。天王。我今當說譬喻,汝應諦聽。善思念之。」
王言:「世尊。唯然。願說。」
佛告最勝:「天王當知。
譬如無價如意寶珠,裝飾瑩治皎潔可愛,體極圓淨無有垢濁,墮在淤泥經時已久,
有人拾得歡喜取之,勤加守護不令墮落;法性亦然,雖在煩惱不為所染,後復顯現。
天王。諸佛悉知有情本性清淨,客塵煩惱之所覆蔽不能悟入。是故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應作是念:『我當精勤為有情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除其煩惱令得悟入。一切有情本性皆淨,當起尊敬不應輕凌,應同大師如法供養。』此諸菩薩由作是念,便能生起般若大悲;菩薩如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即能證入不退轉地。是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復作是念:『此諸煩惱無力、無能、自體虛妄、違清淨法。何以故?背一切智順生死故。清淨法性為諸法本,自性無本,虛妄煩惱皆從邪念顛倒而生。』
「天王當知。譬如四大依虛空立,虛空無依;煩惱亦爾,依於法性,法性無依。是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觀知不起違逆,以隨順故煩惱不生。是諸菩薩觀察煩惱不生染著,謂作是念:『若自染著,云何說法令他出離?』是故菩薩斷滅著心,如實說教解有情縛。是諸菩薩復作是念:『若生死中有一煩惱能益有情,我則攝受,然無是事,故應斷滅。』是諸菩薩復作是念:『如昔諸佛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斷諸煩惱,我亦應爾。何以故?諸佛如來昔在因地,亦如是學成菩提故。』是諸菩薩由此二緣,方便善巧觀知法性;如是法性無量無邊,為諸煩惱之所隱覆,隨生死流沈沒六趣,長夜輪轉隨有情故名有情性。
「天王當知。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起厭離心除五境欲,滅諸分別修無上道,是時此性名為出離,超一切苦故名寂靜,是究竟法世所樂求,一切種智常住微妙,因此法性能得自在,受法王位。」】
真如、法性、清淨體,就是如意寶珠,也就是禪宗所說的自家實藏。
-
- 文章: 2550
-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紅塵甘露
「天王當知。譬如四大依虛空立,虛空無依(講解「本體無實體」);煩惱亦爾,依於法性,法性無依(講解「本性無自性」)。是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觀知不起違逆,以隨順故煩惱不生(講解「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諸菩薩觀察煩惱不生染著,謂作是念:『若自染著,云何說法令他出離?』是故菩薩斷滅著心,如實說教解有情縛(講解「無四相」)。是諸菩薩復作是念:『若生死中有一煩惱能益有情,我則攝受,然無是事,故應斷滅(講解「離四相」)。』是諸菩薩復作是念:『如昔諸佛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斷諸煩惱,我亦應爾。何以故?諸佛如來昔在因地,亦如是學成菩提故(講解「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是諸菩薩由此二緣,方便善巧觀知法性;如是法性無量無邊,為諸煩惱之所隱覆,隨生死流沈沒六趣,長夜輪轉隨有情故名有情性。(講解「世出世間法」)
「天王當知。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起厭離心除五境欲(講解「以戒為師」),滅諸分別修無上道,是時此性名為出離(講解「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超一切苦故名寂靜,是究竟法世所樂求(講解「如其本來,即隨順智」),一切種智常住微妙,因此法性能得自在,受法王位。」】 (講解「時時修正自個,如實反觀內照,一切自在無礙」)
「天王當知。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起厭離心除五境欲(講解「以戒為師」),滅諸分別修無上道,是時此性名為出離(講解「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超一切苦故名寂靜,是究竟法世所樂求(講解「如其本來,即隨順智」),一切種智常住微妙,因此法性能得自在,受法王位。」】 (講解「時時修正自個,如實反觀內照,一切自在無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