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行是為了開悟,
這種認知 源自中國禪宗。譬如參禪,參公案等,目的都是為了求「開悟」
但真正的佛教修行 卻是在追求「滅.斷.捨.離」,而非開悟
必須先「滅.斷.捨.離」,然後才有開悟(成佛)的可能。
若未能「滅.斷.捨.離」,而只一昧求開悟,只會是 緣木求魚 徒勞無功
所以中國禪宗實際上就是一個好高騖遠,不切實際的旁門左道
《雜阿含經 230》六入處滅 則觸滅。如是乃至純大苦聚滅
《雜阿含經 211》若眼滅 色想則離。耳鼻舌身意滅 法想則離。
《增一阿含經》當求方便 滅此六情。
《楞嚴經》根.塵既銷。云何覺明不成圓妙
《相應部 第35卷 101》
眼非汝等之所有者,應摒棄此,棄此 乃為汝等之利益安樂.......
耳非汝等之所有……
鼻非汝等之所有……
舌非汝等之所有……
身非汝等之所有……
意非汝等之所有……當棄此,棄此 乃為汝等之利益安樂。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N16n0006_p0106a05
(滅, 斷, 捨, 離 在佛經中屬同義字,經常交替使用)
佛教修行追求「滅」,而不是「悟」
- 大開眼界
- 文章: 1675
- 註冊時間: 週五 12月 31, 2021 6:32 pm
Re: 佛教修行追求「滅」,而不是「悟」
.
很多人誤解「滅眼耳鼻舌身意」就是指:將眼耳鼻舌身意軀體消滅,毀壞
以致常嘲諷說,難道自殺就能解脫!
《相應部 12相應 43經》
依眼與色 而生眼識...
依於意與法 而生意識...
從上面經文可以得知,「眼耳鼻舌身意」應該是指:
眼=視覺神經 → 能生眼識
耳=聽覺神經 → 能生耳識
鼻=嗅覺神經 → 能生鼻識
舌=味覺神經 → 能生舌識
身=觸覺神經 → 能生身識
意=知覺神經 → 能生意識
因此「滅眼耳鼻舌身意」其實就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已無神經反應
《成實論》眼不見色。耳不聞聲。鼻不嗅香。舌不知味。身不覺觸。故説離欲。
《持心梵天所問經 》云何具諸通慧...眼不受色。耳不受聲。鼻不受香。口不受味。身不受細滑。意不受法。
《佛說大乘流轉諸有經》
眼不見於色。 意亦不知法
是名勝義諦。 愚者不能知
經文說:眼不見色,耳不聽聲,鼻不嗅香......
這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已無神經反應。也就是佛經所說的【滅眼耳鼻舌身意.棄眼耳鼻舌身意】
很多人誤解「滅眼耳鼻舌身意」就是指:將眼耳鼻舌身意軀體消滅,毀壞
以致常嘲諷說,難道自殺就能解脫!
《相應部 12相應 43經》
依眼與色 而生眼識...
依於意與法 而生意識...
從上面經文可以得知,「眼耳鼻舌身意」應該是指:
眼=視覺神經 → 能生眼識
耳=聽覺神經 → 能生耳識
鼻=嗅覺神經 → 能生鼻識
舌=味覺神經 → 能生舌識
身=觸覺神經 → 能生身識
意=知覺神經 → 能生意識
因此「滅眼耳鼻舌身意」其實就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已無神經反應
《成實論》眼不見色。耳不聞聲。鼻不嗅香。舌不知味。身不覺觸。故説離欲。
《持心梵天所問經 》云何具諸通慧...眼不受色。耳不受聲。鼻不受香。口不受味。身不受細滑。意不受法。
《佛說大乘流轉諸有經》
眼不見於色。 意亦不知法
是名勝義諦。 愚者不能知
經文說:眼不見色,耳不聽聲,鼻不嗅香......
這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已無神經反應。也就是佛經所說的【滅眼耳鼻舌身意.棄眼耳鼻舌身意】
-
- 文章: 2553
-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佛教修行追求「滅」,而不是「悟」
師曰。汝作麼生疑。曰。一切眾生皆有二身。謂色身法身也。色身無常。有生有滅。法身有常。無知無覺。經云。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者。不審何身寂滅。何身受樂。若色身者。色身滅時。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樂。若法身寂滅。即同草木瓦石。誰當受樂。又法性是生滅之體。五蘊是生滅之用。一體五用。生滅是常。生則從體起用。滅則攝用歸體。若聽更生。即有情之類。不斷不滅。若不聽更生。則永歸寂滅。同於無情之物。如是。則一切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樂之有。
師曰。汝是釋子。何習外道斷常邪見。而議最上乘法。據汝所說。則色身外別有法身。離生滅求於寂滅。又推涅槃常樂。言有身受用。斯乃執吝生死。耽著世樂(錯解 如來真實義)。汝今當知。佛為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為自體相。分別一切法為外塵相。好生惡死。念念遷流(懸念中過生活)。不知夢幻虛假。枉受輪迴。以常樂涅槃。翻為苦相。終日馳求(法執「一切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樂之有」)。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樂。剎那無有生相。剎那無有滅相。更無生滅可滅(在生滅上也沒有可滅的相,了「緣起性空」故)。是則寂滅現前。當現前時。亦無現前之量。乃謂常樂(了達「本來自性現前為無量」故)。此樂無有受者。亦無不受者。豈有一體五用之名。何況更言涅槃禁伏諸法。令永不生。斯乃謗佛毀法。(了達「沒有受或不受之困擾」)
師曰。汝是釋子。何習外道斷常邪見。而議最上乘法。據汝所說。則色身外別有法身。離生滅求於寂滅。又推涅槃常樂。言有身受用。斯乃執吝生死。耽著世樂(錯解 如來真實義)。汝今當知。佛為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為自體相。分別一切法為外塵相。好生惡死。念念遷流(懸念中過生活)。不知夢幻虛假。枉受輪迴。以常樂涅槃。翻為苦相。終日馳求(法執「一切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樂之有」)。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樂。剎那無有生相。剎那無有滅相。更無生滅可滅(在生滅上也沒有可滅的相,了「緣起性空」故)。是則寂滅現前。當現前時。亦無現前之量。乃謂常樂(了達「本來自性現前為無量」故)。此樂無有受者。亦無不受者。豈有一體五用之名。何況更言涅槃禁伏諸法。令永不生。斯乃謗佛毀法。(了達「沒有受或不受之困擾」)
-
- 文章: 4410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佛教修行追求「滅」,而不是「悟」
【《楞嚴經》卷十
阿難。是五受陰,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淺深。
唯色與空,是色邊際。
唯觸及離,是受邊際。
唯記與妄,是想邊際。
唯滅與生,是行邊際。
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我已示汝劫波巾結,何所不明,再此詣問。汝應將此妄想根元,心得開通,傳示將來末法之中諸修行者。令識虛妄。深厭自生,知有涅槃,不戀三界。】
1.理則頓悟,乘悟併銷。
2.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例如聲聞緣覺法,
1.是慧解脫,一悟即銷,沒有次第差別;
2.是心解脫,有四果次第差別。
慧解脫只有一種,沒有四果差別。
而心解脫卻有四種次第差別。
理則頓悟,五陰如夢幻泡影,當體即空,是為照見五陰皆空,度一切苦厄。
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一悟即銷。
而事非頓除,要從色陰先除,然後再除受陰、想陰、行陰、識陰。
阿難。是五受陰,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淺深。
唯色與空,是色邊際。
唯觸及離,是受邊際。
唯記與妄,是想邊際。
唯滅與生,是行邊際。
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我已示汝劫波巾結,何所不明,再此詣問。汝應將此妄想根元,心得開通,傳示將來末法之中諸修行者。令識虛妄。深厭自生,知有涅槃,不戀三界。】
1.理則頓悟,乘悟併銷。
2.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例如聲聞緣覺法,
1.是慧解脫,一悟即銷,沒有次第差別;
2.是心解脫,有四果次第差別。
慧解脫只有一種,沒有四果差別。
而心解脫卻有四種次第差別。
理則頓悟,五陰如夢幻泡影,當體即空,是為照見五陰皆空,度一切苦厄。
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一悟即銷。
而事非頓除,要從色陰先除,然後再除受陰、想陰、行陰、識陰。
-
- 文章: 2553
-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佛教修行追求「滅」,而不是「悟」
善知識。大家豈不道。眾生無邊誓願度。恁麼道。且不是惠能度(講解自性自度)。善知識。心中眾生。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眾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了「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癡眾生。將正見度。既有正見。使般若智打破愚癡迷妄眾生。各各自度(講解六度萬行,饒益眾生)。邪來正度(了「以戒為師」)。迷來悟度(了「反聞聞自性」)。愚來智度(了「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惡來善度。如是度者。名為真度。(了「因緣果報」)
又煩惱無盡誓願斷。將自性般若智。除卻虛妄思想心是也(了「煩惱即菩提」)。又法門無盡誓願學。須自見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學(了「定慧等持」)。又無上佛道誓願成。既常能下心。行於真正。離迷離覺。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見佛性(了「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願力法。(邁向 佛菩提道,努力不懈怠)
又煩惱無盡誓願斷。將自性般若智。除卻虛妄思想心是也(了「煩惱即菩提」)。又法門無盡誓願學。須自見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學(了「定慧等持」)。又無上佛道誓願成。既常能下心。行於真正。離迷離覺。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見佛性(了「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願力法。(邁向 佛菩提道,努力不懈怠)
-
- 文章: 3140
-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佛教修行追求「滅」,而不是「悟」
滅換個角度就是息或歇的意思
就像楞嚴經說的
息機歸寂然?
要以一機抽
就像楞嚴經說的
息機歸寂然?
要以一機抽
-
- 文章: 1072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 大開眼界
- 文章: 1675
- 註冊時間: 週五 12月 31, 2021 6:32 pm
Re: 佛教修行追求「滅」,而不是「悟」
很多人不理解 眼耳鼻舌身意無神經反應 所代表的涵義
其實「神經反應」就是指「相」;譬如:
從眼睛視覺神經能看見 色像(相)
從耳朶聽覺神經能聽見 聲音(相)
從鼻子嗅覺神經能聞到 香味(相)
從舌頭味覺神經能嚐到 味道(相)
從身體觸覺神經能 有 觸覺(相)
從腦袋思覺神經能 知 法影(相)
所以, 無神經反應 就代表:已經不再見「相」
不再見「相」並不代表:什麼都看不見
不再見「相」,代表已經見到「本來面目」
《佛説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
不見一切相者名見如來。見無有物名見如來.......(相=物)
《大乘入楞伽經》佛無根境相 不見名見佛
﹋﹋﹋﹋﹋﹋﹋﹋﹋﹋﹋﹋﹋﹋﹋﹋﹋﹋﹋﹋﹋﹋﹋﹋﹋﹋﹋
「本來面目」就是「實相」
「實相」就是:一切法皆如鏡中像 非物。
凡夫見一切法都是實物,因為不見實相
《思惟略要法》
以凡夫未得慧觀。見諸虛妄之法有種種相。.....(相=物)
得實相者觀之如鏡中像。
《佛本行經》以佛眼觀見三千界 如鏡
- 大開眼界
- 文章: 1675
- 註冊時間: 週五 12月 31, 2021 6:32 pm
-
- 文章: 1072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Re: 佛教修行追求「滅」,而不是「悟」
若看不見實相, 談什麼「悟」!...這麼說也有幾分道理
開-->示-->悟-->入
悟佛知見(實相)之前
還有開佛知見、示佛知見
開-->示-->悟-->入
悟佛知見(實相)之前
還有開佛知見、示佛知見
大慧!愚癡凡夫,性、無性、自性、第一義,作二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