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性所流身即名報身
「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即名「金剛喻定」
開悟前,開悟後
-
- 文章: 1286
- 註冊時間: 週五 3月 29, 2024 5:21 pm
-
- 文章: 1286
- 註冊時間: 週五 3月 29, 2024 5:21 pm
Re: 開悟前,開悟後
使用似是而非的花言巧語,讓人好像吃了嗎啡一樣,輕飄飄。
日子久了,就變不學無術。像個神經病,活在自己的時空裡,說自己聽得懂的話,別人完全聽不懂。
古佛講的話,一定是當時的人,一聽就一堆人秒懂開悟,不是在講天語。如果,佛經文聽起來,霧沙沙,那你就要懷疑,那可能不是佛的本意。諸佛說法,是在解釋問題,不是在製造問題!更不是在製造新奇話題,刷存在感,當網紅,創流量!
捻著花,不發一語,那就另當別論。
讀經到不理解時,就先略過,去讀其他你能理解的,回頭再來看這裡,也許你就能理解了,不應該用自己的蛙腦強解硬掰,免得後面的經文全都跟著錯解,龜粥海料料。
例如,佛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從上下文,就知道人家那時候,上的是甚麼課了。人家在上物理課,你還以為人家在上化妝課?走心走得未免也太大了!
A,非A。
是在講A的兩種不同維度。例如,手心與手背,具有矛盾性,但他們是一體的。
世界,非世界。
那你就要這樣想,世界,本身具有甚麼矛盾性。會不會是客觀存在與主觀認知上的矛盾性?
學問要這樣去做,不要死板板照字面翻,你會翻到翻白眼!
日子久了,就變不學無術。像個神經病,活在自己的時空裡,說自己聽得懂的話,別人完全聽不懂。
古佛講的話,一定是當時的人,一聽就一堆人秒懂開悟,不是在講天語。如果,佛經文聽起來,霧沙沙,那你就要懷疑,那可能不是佛的本意。諸佛說法,是在解釋問題,不是在製造問題!更不是在製造新奇話題,刷存在感,當網紅,創流量!
捻著花,不發一語,那就另當別論。
讀經到不理解時,就先略過,去讀其他你能理解的,回頭再來看這裡,也許你就能理解了,不應該用自己的蛙腦強解硬掰,免得後面的經文全都跟著錯解,龜粥海料料。
例如,佛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從上下文,就知道人家那時候,上的是甚麼課了。人家在上物理課,你還以為人家在上化妝課?走心走得未免也太大了!
A,非A。
是在講A的兩種不同維度。例如,手心與手背,具有矛盾性,但他們是一體的。
世界,非世界。
那你就要這樣想,世界,本身具有甚麼矛盾性。會不會是客觀存在與主觀認知上的矛盾性?
學問要這樣去做,不要死板板照字面翻,你會翻到翻白眼!
-
- 文章: 1286
- 註冊時間: 週五 3月 29, 2024 5:21 pm
Re: 開悟前,開悟後
有些失智者的行徑,看了真不知該哭,還是該笑。大多數是想哭,卻哭不出來。
他們對於真實世界的認知,已然缺失了某個部份的記憶。就像他還記得如何煮飯,問題是,他煮的並不是飯,是其他。這個其他,你不要問,怕你會笑!問題是,他是認真地煮。就像小學生扮家家酒一樣,假裝認真,事實上都是假的。
記憶喪失,導致認知能力退化,問題是,習氣依在。你只能陪他演戲。
學佛人到了這個時節才想到要學佛,會不會有點晚了?
所以,趁你還年輕有為,腦袋清楚的時候,早點認識到世界的真相,不要等到記憶力和認知力都退化了才想要學佛。
人都失智了,記憶力衰退了,所謂的佛學,也變得模糊不清,顛顛倒倒,這個時候,唯一健在的是你的習氣。養好你的習氣,可能在這個時候,會比佛學有用許多。
我看許多學佛人的知見,也同樣,有時想哭,卻哭不出來。所以,就只能安慰自己說,沒關係,或許,他們已經有點失智了,腦袋不靈光了,不應太苛責。
一般人只要到六十耳順之年,略微出現老態,其實,就不太好溝通了,他們對於新知的吸收已經不如以往,習氣堅固,調整不易,再加上自認有點老,對於年輕晚輩自然就姿態有點高,往往看不慣時下一些社會現象,抱怨東指責西,卻成為其日常。這個時候才說要學佛,你還受得了自己的習氣態度被人指正一下嗎?
一直指正,一直故我,不思,不問,不辯,不改,說老子已經學那麼久,懂得那麼多了,你還叫我改?老子沒這麼閒!
你說我們沒事還跑去要求這種快要失智的【老學生】幹嘛?我只能祝福他,老當益壯!
人到壯年要多動動腦,操一操腦細胞,免得失智來得太早又太快。(或許,像某些人每天在這裡寫寫科幻小說,也是一種不錯選擇)。總之,要多動動腦,多動動手,好嗎,各位!
他們對於真實世界的認知,已然缺失了某個部份的記憶。就像他還記得如何煮飯,問題是,他煮的並不是飯,是其他。這個其他,你不要問,怕你會笑!問題是,他是認真地煮。就像小學生扮家家酒一樣,假裝認真,事實上都是假的。
記憶喪失,導致認知能力退化,問題是,習氣依在。你只能陪他演戲。
學佛人到了這個時節才想到要學佛,會不會有點晚了?
所以,趁你還年輕有為,腦袋清楚的時候,早點認識到世界的真相,不要等到記憶力和認知力都退化了才想要學佛。
人都失智了,記憶力衰退了,所謂的佛學,也變得模糊不清,顛顛倒倒,這個時候,唯一健在的是你的習氣。養好你的習氣,可能在這個時候,會比佛學有用許多。
我看許多學佛人的知見,也同樣,有時想哭,卻哭不出來。所以,就只能安慰自己說,沒關係,或許,他們已經有點失智了,腦袋不靈光了,不應太苛責。
一般人只要到六十耳順之年,略微出現老態,其實,就不太好溝通了,他們對於新知的吸收已經不如以往,習氣堅固,調整不易,再加上自認有點老,對於年輕晚輩自然就姿態有點高,往往看不慣時下一些社會現象,抱怨東指責西,卻成為其日常。這個時候才說要學佛,你還受得了自己的習氣態度被人指正一下嗎?
一直指正,一直故我,不思,不問,不辯,不改,說老子已經學那麼久,懂得那麼多了,你還叫我改?老子沒這麼閒!
你說我們沒事還跑去要求這種快要失智的【老學生】幹嘛?我只能祝福他,老當益壯!
人到壯年要多動動腦,操一操腦細胞,免得失智來得太早又太快。(或許,像某些人每天在這裡寫寫科幻小說,也是一種不錯選擇)。總之,要多動動腦,多動動手,好嗎,各位!
-
- 文章: 1286
- 註冊時間: 週五 3月 29, 2024 5:21 pm
Re: 開悟前,開悟後
誰知道,如今這個時代,想求個死都很難,未死先失智,卻很容易,是不是都該怪科技太進步?新科技能把失智這塊補起來那就更好了!
人生第一好,求個好命;人生第二好,就是求個好死。
話說回來!醫院如果不想辦法,讓已經是必死之人,慢慢被病痛折磨而死,那醫院到底要賺甚麼?
古人寧可痛痛快快死一回,也不願被病痛慢慢折磨死,所以,古人厭惡死了科技!決不發展科技!
所以,莊子說,科技增長了人的機心,讓人失去最原始的本能與本性。
人生第一好,求個好命;人生第二好,就是求個好死。
話說回來!醫院如果不想辦法,讓已經是必死之人,慢慢被病痛折磨而死,那醫院到底要賺甚麼?
古人寧可痛痛快快死一回,也不願被病痛慢慢折磨死,所以,古人厭惡死了科技!決不發展科技!
所以,莊子說,科技增長了人的機心,讓人失去最原始的本能與本性。
-
- 文章: 1286
- 註冊時間: 週五 3月 29, 2024 5:21 pm
Re: 開悟前,開悟後
誰對,誰錯,豈知本無標準解答。
因為,人生許多事,根本由不得我們自作決定。
萬物沖氣以為和。既相沖,又相和。所以,宇宙之中,盡是衝突與妥協。
話不能說太滿,事不能做太絕。因為,事實條件業力不允許!物極必反!
此時,大道真相令大智慧者,變得更為糊塗。並不是大智慧者假裝糊塗,而是真被大道搞糊塗了。
大道本身,陰陽不可測!不允許眾生知道太多秘密!你不真糊塗,也難!
(說搞懂了量子力學的人,其實就是還沒真正把量子力學搞懂的人)
因為,人生許多事,根本由不得我們自作決定。
萬物沖氣以為和。既相沖,又相和。所以,宇宙之中,盡是衝突與妥協。
話不能說太滿,事不能做太絕。因為,事實條件業力不允許!物極必反!
此時,大道真相令大智慧者,變得更為糊塗。並不是大智慧者假裝糊塗,而是真被大道搞糊塗了。
大道本身,陰陽不可測!不允許眾生知道太多秘密!你不真糊塗,也難!
(說搞懂了量子力學的人,其實就是還沒真正把量子力學搞懂的人)
-
- 文章: 1286
- 註冊時間: 週五 3月 29, 2024 5:21 pm
Re: 開悟前,開悟後
有時候,親人畢業了。這個畢業,你知道的。
有時候,你不知該哭,還是該笑;或者,哭完了,再笑;或者,表面哭,內心笑;或者,回憶起來就哭,當下忘懷了就笑。
總之,人在這輩子的苦難,終於,結束了。
難道,你不該為他笑嗎?
照禮數,你該哭!是為了送他一程!有緣來生再會!
照佛法,你該笑!是祝福他,脫離了火宅苦海,一路好走!
啊!說到這裡,我也糊塗了!既哭又笑!既笑又哭!只是此時,想笑,又笑不出來!
(誰敢?)
我看,大概,只有莊子有那個種,老婆死了,還彈著吉他高歌歡唱呢!
(是不是在想,終於可以再娶一個幼齒的了?)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可見,人生,該哭,該笑,全是自找理由的!
有時候,你不知該哭,還是該笑;或者,哭完了,再笑;或者,表面哭,內心笑;或者,回憶起來就哭,當下忘懷了就笑。
總之,人在這輩子的苦難,終於,結束了。
難道,你不該為他笑嗎?
照禮數,你該哭!是為了送他一程!有緣來生再會!
照佛法,你該笑!是祝福他,脫離了火宅苦海,一路好走!
啊!說到這裡,我也糊塗了!既哭又笑!既笑又哭!只是此時,想笑,又笑不出來!
(誰敢?)
我看,大概,只有莊子有那個種,老婆死了,還彈著吉他高歌歡唱呢!
(是不是在想,終於可以再娶一個幼齒的了?)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可見,人生,該哭,該笑,全是自找理由的!
-
- 文章: 808
- 註冊時間: 週一 8月 02, 2021 8:41 pm
Re: 開悟前,開悟後
按空身一>空心一>空性一>空法四次第。
若套上悟此形容詞,則是悟空身、悟空心、悟空性及悟立法。
1.知但有根境,即離於我執。這是悟空身。按四次第悟來說,即是開悟。
2.悟心無境界,即離於法執。這是次悟。
3.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這是悟空性。
4.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悟空法,是悟之究竟。
循上可見,空有四種變義。而空法,必是空第一義。
按天一>地一>人一>萬物而論,空即是天。知但有根境,即離於我執。根是根身(空身),境是器界(境界)。我執在人。離人我執,因所執在於根境。其後悟心,已離所執境,空心已非身根。此際身轉而為光明身,道身。此云道身,可能亦名佛身。
若按悟而論,次第或也可是悟佛身、佛心、佛性、佛法。
看歷來對開悟之爭拗,在於小乘或大乘,或這就是以上天與道,悟空身與佛身之別。開悟空身之際,並非開悟佛身。而當悟空心之時,亦同是開悟佛身。
若套上悟此形容詞,則是悟空身、悟空心、悟空性及悟立法。
1.知但有根境,即離於我執。這是悟空身。按四次第悟來說,即是開悟。
2.悟心無境界,即離於法執。這是次悟。
3.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這是悟空性。
4.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悟空法,是悟之究竟。
循上可見,空有四種變義。而空法,必是空第一義。
按天一>地一>人一>萬物而論,空即是天。知但有根境,即離於我執。根是根身(空身),境是器界(境界)。我執在人。離人我執,因所執在於根境。其後悟心,已離所執境,空心已非身根。此際身轉而為光明身,道身。此云道身,可能亦名佛身。
若按悟而論,次第或也可是悟佛身、佛心、佛性、佛法。
看歷來對開悟之爭拗,在於小乘或大乘,或這就是以上天與道,悟空身與佛身之別。開悟空身之際,並非開悟佛身。而當悟空心之時,亦同是開悟佛身。
-
- 文章: 1286
- 註冊時間: 週五 3月 29, 2024 5:21 pm
Re: 開悟前,開悟後
剛剛說到,人生有時,想哭,卻哭不出來;想笑,又笑不出來。
想說,到底,人生何時才能,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活得自在自我一點,不必那麼在乎世俗人際的眼光?不必假裝斯文又假掰?
大概,等到我失智的時候吧!那個時候,是否還會有誰那麼在乎我哭我笑?
以這樣失智失能的形態拖著老命,豈知,是祝福,還是詛咒?
總之,人生只是度過而已!慶幸,無論是苦是樂,這段人生旅程終究還有個終點在。畢業的時刻到了,你該交代家人放鞭炮,報喜才是!(誰叫你是個認為人生只是火宅苦海的佛教徒!不放鞭炮要幹嘛?)
想說,到底,人生何時才能,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活得自在自我一點,不必那麼在乎世俗人際的眼光?不必假裝斯文又假掰?
大概,等到我失智的時候吧!那個時候,是否還會有誰那麼在乎我哭我笑?
以這樣失智失能的形態拖著老命,豈知,是祝福,還是詛咒?
總之,人生只是度過而已!慶幸,無論是苦是樂,這段人生旅程終究還有個終點在。畢業的時刻到了,你該交代家人放鞭炮,報喜才是!(誰叫你是個認為人生只是火宅苦海的佛教徒!不放鞭炮要幹嘛?)
-
- 文章: 1286
- 註冊時間: 週五 3月 29, 2024 5:21 pm
Re: 開悟前,開悟後
唯物如果不能排除心理上的認定而自行成立。那麼,就不能稱為唯物論。
否則,依於心理認知而成立的唯物論,豈不同時,決定了唯心論的成立?
因此,唯心與唯物,並非彼此互斥對立,而是同時成立。然而,既然,既是唯物,又是唯心,同時成立,那麼,唯物與唯心的定義,這種唯一性質只能是物或只能是心的概念,也就自行崩潰否定了自己。
因此,只能定義為【唯一】,這個唯一的一,可以是物,也可以是心,也可以是非物,非心。
這個理論,會比較好理解而統一一點,所以,自古東方哲人,都使用【唯一論】,而非唯物論,或唯心論。
理論是用以約化含攝一切存在的。這個唯一的一,也不是任何人類認知理解到的一切世間所得法,但也不離一切世間所得法。
這個唯一的一,佛家稱為空,道家稱為玄,先儒稱為易神,後儒稱為理氣,西方稱為造物主。等等之類的,總有無量名,但同歸殊途,一致百慮。
一切總是在說這個,然而,哲學功夫越深的人,就見的實際越廣越明。總之,管子多大口,天就有多大口。
然而,佛教的一,必須以心,你自己的認知來看一切,沒有任何其他人,或者物體工具可代勞,所以這個唯一只能是透過自心來看。然而,怎麼看,也就只能看到自心而已。那你就去把自己看到的自心的性質搞清楚就好了,這就稱為明心見性。
很顯然,唯一論,抽離了那個體,只說明哲學部分,優點是適用於一切存在的變化應用,缺點是沒有針對任何道體的實際存在做出指示。而佛法,指名就是在研究自己的心體,若不是在研究自己的心體,那就稱為外道。(所謂的外道,並不是說外道都是錯的,只是區隔劃分道體的不同而已)。所以,將唯一論,放在研究自己的心性就可以了。有理,有體,就不至於有究竟而無方便,就可理事圓融了。
學哲學,歸學哲學,但你一旦離開了那個實際被觀察到的體,就成了正經八百地,天馬行空,胡說八道。體外沒有性理可得,妄想出來的,也就只是妄想而已,煮沙終究不能成粥,除非,你是科幻小說家。
否則,依於心理認知而成立的唯物論,豈不同時,決定了唯心論的成立?
因此,唯心與唯物,並非彼此互斥對立,而是同時成立。然而,既然,既是唯物,又是唯心,同時成立,那麼,唯物與唯心的定義,這種唯一性質只能是物或只能是心的概念,也就自行崩潰否定了自己。
因此,只能定義為【唯一】,這個唯一的一,可以是物,也可以是心,也可以是非物,非心。
這個理論,會比較好理解而統一一點,所以,自古東方哲人,都使用【唯一論】,而非唯物論,或唯心論。
理論是用以約化含攝一切存在的。這個唯一的一,也不是任何人類認知理解到的一切世間所得法,但也不離一切世間所得法。
這個唯一的一,佛家稱為空,道家稱為玄,先儒稱為易神,後儒稱為理氣,西方稱為造物主。等等之類的,總有無量名,但同歸殊途,一致百慮。
一切總是在說這個,然而,哲學功夫越深的人,就見的實際越廣越明。總之,管子多大口,天就有多大口。
然而,佛教的一,必須以心,你自己的認知來看一切,沒有任何其他人,或者物體工具可代勞,所以這個唯一只能是透過自心來看。然而,怎麼看,也就只能看到自心而已。那你就去把自己看到的自心的性質搞清楚就好了,這就稱為明心見性。
很顯然,唯一論,抽離了那個體,只說明哲學部分,優點是適用於一切存在的變化應用,缺點是沒有針對任何道體的實際存在做出指示。而佛法,指名就是在研究自己的心體,若不是在研究自己的心體,那就稱為外道。(所謂的外道,並不是說外道都是錯的,只是區隔劃分道體的不同而已)。所以,將唯一論,放在研究自己的心性就可以了。有理,有體,就不至於有究竟而無方便,就可理事圓融了。
學哲學,歸學哲學,但你一旦離開了那個實際被觀察到的體,就成了正經八百地,天馬行空,胡說八道。體外沒有性理可得,妄想出來的,也就只是妄想而已,煮沙終究不能成粥,除非,你是科幻小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