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的佛陀

一點念想
鄰居
文章: 386
註冊時間: 週三 8月 23, 2023 8:35 am

Re: 慈悲的佛陀

文章 鄰居 »

以上這兩篇經文,接下來在大智度論(卷71),有出現龍樹菩薩的論文,
龍樹自問,在經典中記載著;法會上須菩提明明問佛的問題是,新學(初學)弟子
應該如何行般若波蘿蜜?但是佛何以回答[菩薩久行微妙事]?......
鄰居
文章: 386
註冊時間: 週三 8月 23, 2023 8:35 am

Re: 慈悲的佛陀

文章 鄰居 »

https://tripitaka.cbeta.org/zh-cn/T25n1509_071
大智度論釋善知識品第五十二
(接樓上經文;)
[
0557c24] 【論】
[0557c24] 問曰:
[0557c24] 須菩提問新學所行,佛何以乃答菩薩久行微妙事——
所謂「不取一切法,一切法性空故」?
龍樹又自答,原來此中指的重點是[柔順忍,以智慧發心]!
[0557c26] 答曰:
[0557c26] 諸法性空有二種:
一者、大菩薩所得;
二者、小菩薩所學柔順忍,以智慧發心。
此中但說小菩薩所學空。
鄰居
文章: 386
註冊時間: 週三 8月 23, 2023 8:35 am

Re: 慈悲的佛陀

文章 鄰居 »

這段論說所指的對象,還是新學菩薩,雖然尚未得無生法忍,但已經能夠發心,
他們所學柔順忍,有智慧的氣息!
一般對於觀察[諸法性空]有淺有深,得無生法忍大菩薩們,已得八地(有說七地)
以上,對於無生忍之空的觀察,是接近於究竟.對於小菩薩,龍樹菩薩則言;

(關於新學菩薩的部分定義)
[0557c28] 復次,有實智慧氣分,佛數為菩薩(新學菩薩);若無者,雖久行餘功德,
不數為菩薩。
譬如佛說聲聞法中頂法相:於三寶中有少信是名頂法;是信過煖法,修禪定生,
以色界心得;於佛無礙解脫是為小,於凡夫為大。如是新發意菩薩得般若波羅蜜氣味
故能受化,名為新學;過五波羅蜜功德;於凡夫為大,於佛為小。
關於[頂法],在中阿含(21)說處經有談到!
鄰居
文章: 386
註冊時間: 週三 8月 23, 2023 8:35 am

Re: 慈悲的佛陀

文章 鄰居 »

龍樹菩薩也一樣建議;[先親近善知識,後觀法性空],
[0558a07] 復次,佛不直說諸法性空,先教供養、親近善知識;
善知識為說五波羅蜜功德。善知識雖種種教化,佛但稱其不壞法,
所謂於色等諸法不貪、不著、不取。
譬如金翅鳥子始生,從一須彌至一須彌;菩薩亦如是,
初學能生如是深智,何況久學!又如小火能燒,何況大者!
菩薩亦如是,新學時能以般若轉世間法令畢竟空,燒諸煩惱,
何況得力具足(的久學菩薩)!
鄰居
文章: 386
註冊時間: 週三 8月 23, 2023 8:35 am

Re: 慈悲的佛陀

文章 鄰居 »

是龍樹菩薩造的中論;
諸佛依二諦    為眾生說法    一以世俗諦    二第一義諦
若人不能知    分別於二諦    則於深佛法    不知真實義
若不依俗諦    不得第一義    不得第一義    則不得涅槃
再對照龍樹所造的中論;這樣就漸漸懂了@
逍遙
文章: 485
註冊時間: 週五 1月 07, 2022 3:12 am

Re: 慈悲的佛陀

文章 逍遙 »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念:

『我是學檀波羅蜜時,非是證時;
學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等六波蘿蜜)時,
修四念處時乃至修八聖道分時,非是證時;
修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三解脫門)時,非是證時;
修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時,非是證時。
我今學一切種智時,非是得須陀洹果證,乃至阿羅漢、辟支佛道證時。』

如是,須菩提!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學空觀,住空中;學無相、無作觀,住無相、
無作中;修四念處不證四念處,乃至修八聖道分不證八聖道分。
是菩薩雖學三十七品、雖行三十七品,而不作須陀洹果證乃至辟支佛道。
================
不證,似乎是菩薩道一項很重要的特徵
也是跟阿含大異其趣的地方

其實菩薩道的不證的概念,真的隨處可見
1,金剛經--我得阿羅漢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2,或是不二--不常不斷,既然不常不斷,那麼請問證的是啥果?斷的是啥煩惱?
問題是阿羅漢不是明明斷煩惱了嗎?
這沒有對錯,也不是對錯問題
而是抱持的心態問題
有人明明有能力也可以斷煩惱
但就是不認為煩惱需斷啊?不行嗎?
為何?
煩惱一斷,離眾生更遠,離生活更遠,離世俗也太遠
除非明天就要離世了
不然,七早八早關門休息
白白浪費這非常難得的人身,生命,時間,因緣
若是真有能力解脫的人,還怕煩惱?

般若走的不只是解脫道
還多了空及性的概念
般若的空,也不同於阿含的成住壞空的空
而這空及性的概念
也正提供給菩薩道無始無終的無量行的資源與理論基礎
鄰居
文章: 386
註冊時間: 週三 8月 23, 2023 8:35 am

Re: 慈悲的佛陀

文章 鄰居 »

有人明明有能力也可以斷煩惱
但就是不認為煩惱需斷啊?不行嗎?
為何?
這種例子很多很多!這就是菩薩道的精神所在!

https://buddhism.lib.ntu.edu.tw/FULLTEX ... 86.pdf.pdf
《大般若經》中菩薩摩訶薩
不證實際的探討/林崇安
(簡略)....
六、結語
以上引用《大般若經》前三分的
經文,來探討菩薩摩訶薩的「不證實
際」,並以譬喻來作說明。經由比對經
文,可以看出《大般若經》前三分的
經句,除了長短不同的差別外,還有
文句義理的微小差異,這是由於《大
般若經》在印度的長期傳誦、書寫過
程中,難免有所演變。今經由相互比
對前三分的經句,明顯得知,菩薩摩
訶薩不證實際要滿足三要素:(1)不
離一切智智心;(2)以大悲為上首;
(3a)攝受甚深般若波羅蜜多,(3b)
依方便善巧。這些「不證實際」的菩
薩摩訶薩,經由不斷累積福慧資糧,
直到於佛前得到「授記」,此後就必定
步步邁向「無上正等菩提」而不退轉。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