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妄心,只是一心,心豈有二?
說真心妄心者,只為知與不知,故分別說。
若知,妄心也真;
若不知,真心亦妄。
另,說法方便不同,有權利說,有遮說。
權說者,即說真心;
遮說者,即說無心。
無心之心,是汝真心;
若可分別意念者,似一物 藏於身中者,總是妄心。
似一物 藏於身中者,總是妄心。
所以,故意分別為心性
如來 藏
公案很難懂
-
- 文章: 5255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傳曰:
《首楞嚴》曰:「汝但棄其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消落。」
故維摩大士現神力,即時須彌燈王佛 遣三萬二千師子座,高廣嚴淨,來入維摩詰室,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見。其室廣博,悉包容三萬二千師子座,無所妨礙。
寶覺禪師曰:「以師子座之高廣,毘耶室之狹小,佇思其間,即成妨礙。」
嚐問轉運判官夏倚:「汝言'情與無情共體'”,時有狗臥香卓下,乃以壓尺擊香卓,
又擊狗曰:「狗有情即去,香卓無情即住,如何得成一體?」倚不能對。
寶覺曰:「才入思惟,便成剩法。前聖所知,轉相傳授,皆此旨也,而學者莫能明。」
如言彈指而五百毒龍屈伏,女子之定亦出,尤昭著明白者也。
溈山嘗語仰山曰:「寂子速道,莫入陰界。」
而仰山曰:「慧寂信位亦不立。」予恨仰山極力道不盡。
枣柏,即李通玄居士,人称李长者,号枣柏大士。
河北沧州人。一生致力于研究《华严》,著《新华严论》,发前人之所未发,尽华严之玄旨。
入无相之理,契般若之智,不可以思虑缘,不可以言语道,如登大海中万仞高山,不可以手足攀援之,所谓不可思议。不可思议者,不可思,亦复不可议也。
《首楞嚴》曰:「汝但棄其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消落。」
所謂常光,即是真心。
唯此真心,不生不滅,與瞬瞬生滅之識心相比較,故名之曰「常」。
若得此真心現前,則一切不思議事 即時顯現,如維摩丈室 能容納百萬獅子之座,
彈指而女子出定、毒龍降服。
若得此真心,則情與無情 共成一體;若以識心分別,則情與無情儼然天淵。
故溈山望寂子莫入陰界,仰山盡力 無法道其一分。
若得此真心,則情與無情 共成一體;體
若以識心分別,則情與無情 儼然天淵:相
《首楞嚴》曰:「汝但棄其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消落。」
故維摩大士現神力,即時須彌燈王佛 遣三萬二千師子座,高廣嚴淨,來入維摩詰室,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見。其室廣博,悉包容三萬二千師子座,無所妨礙。
寶覺禪師曰:「以師子座之高廣,毘耶室之狹小,佇思其間,即成妨礙。」
嚐問轉運判官夏倚:「汝言'情與無情共體'”,時有狗臥香卓下,乃以壓尺擊香卓,
又擊狗曰:「狗有情即去,香卓無情即住,如何得成一體?」倚不能對。
寶覺曰:「才入思惟,便成剩法。前聖所知,轉相傳授,皆此旨也,而學者莫能明。」
如言彈指而五百毒龍屈伏,女子之定亦出,尤昭著明白者也。
溈山嘗語仰山曰:「寂子速道,莫入陰界。」
而仰山曰:「慧寂信位亦不立。」予恨仰山極力道不盡。
枣柏,即李通玄居士,人称李长者,号枣柏大士。
河北沧州人。一生致力于研究《华严》,著《新华严论》,发前人之所未发,尽华严之玄旨。
入无相之理,契般若之智,不可以思虑缘,不可以言语道,如登大海中万仞高山,不可以手足攀援之,所谓不可思议。不可思议者,不可思,亦复不可议也。
《首楞嚴》曰:「汝但棄其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消落。」
所謂常光,即是真心。
唯此真心,不生不滅,與瞬瞬生滅之識心相比較,故名之曰「常」。
若得此真心現前,則一切不思議事 即時顯現,如維摩丈室 能容納百萬獅子之座,
彈指而女子出定、毒龍降服。
若得此真心,則情與無情 共成一體;若以識心分別,則情與無情儼然天淵。
故溈山望寂子莫入陰界,仰山盡力 無法道其一分。
若得此真心,則情與無情 共成一體;體
若以識心分別,則情與無情 儼然天淵:相
-
- 文章: 5255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道德經觀妙章第一 真諦解說
Posted onSeptember 4, 2017 by wtsai
一、前言
道德經是見性聖人老子所箸,共八十一章。四年來,信堅在此園地,講解了其中十七章的真義,但一直很遺憾,至今仍未以真諦解說 此經的開宗明義第一章。
主要原因是兩千多年來,古德對此章的解說,相當多。如依文解義,則信堅只是炒冷飯,無法超越古德。
如依帛本經文,則其境界止於天道,道法自然。
如依通行版經文,則可以一乘真諦解說。
但要達到將全章義理,以最上乘的真義,前後聯貫解說,則仍未得其門而入,因此沉吟至今。
昨天Emily師姐來函,建議多張貼幾篇道德經的解說。信堅因此被逼上梁山,急須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茶飯不思,競競業業,才稍有進展。今日終於,草寫此文,用以拋磚引玉,作為來日,更上一層樓解說的階梯。
laotze7 laotze6
帛本經文,與通行版異,所說義理境界亦異。
孰是孰非,莫衷一是,各執己見。若依帛本,則所說止於天道,道法自然。若依通行版,則其義理,通於一乘佛道。老子是得道聖人,佛佛同道,所說義理,應符合一佛乘妙道才是。因此,信堅在此,採用通行版經文,加以真諦解說。
二、道德經第一章通行版經文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2.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3.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解說此章,文分三段,第一段說明“道” 的體用,
第二段說明“一心三觀” 的入道法門,
第三段則是三觀具遣,遣之又遣,以至於無遣的證道法門。
三、第一章真諦解說第一段: 道之體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恆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此段總言道之體用,為此經之總論。
所言道者,乃真常之道。大道沖虛,無相無名,幽微寂寞,不可以心知,不可以言詮。
大道本無言,借言而顯理;大象無形,非立象無以測其奧。
可道之道,即語言、文字,皆是方便假言說,如指標月,非真常之道的本體。
3.1道可道,非常道。
道,
乃無名、無相、無形、無色,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不生不滅、寂而常淨、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在、言語道斷、心行滅處、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識識。此道即是佛經裡所謂自性、佛性、真如、法性。
可道,著於竹帛,鏤於金石,可傳於人者,可道之道,是道之用。
至道無形,至理無言,雖理絕名言,要假言而顯理。
大道無相,為接粗而現形,非言無以設教。依道言理,則是真理;循理言道,則是真道。
常道。
常道是真常之道,自然而然,隨感應變,擬物不窮,不可以言傳,不可以智索,但體冥造化,含光藏暉,無為而無不為,默通其極。
非常道。
夫道者,「口欲言而辭喪,心欲緣而慮忘」。口既能言,有所形容,有所指示,亦必有所變換,既有變換,則非真常之道。言可以詮道,終不能盡道。書不盡言,言不盡意。體道之要,在於心印,不涉言詮。
3.2名,可名,非常名。
名,
指不生不滅之常名,即是無名之常道。
可名,凡可名者,後天強名之名,皆是方便假名。文字言說乃至一切表述手段,都是“可名”。
非常名。
世人以言詮道,徒求於名稱象色之間,名稱象色可以盡物,不可以盡道,是道之一隅,非道之全體。
道是體,名是用,因體起用,既標其名,即可稱用,稱用既立,故曰可名。
故於無名之道,以假名相解說。名以召法,法以應名。是以經之指歸,蘊在名內。尋名得理。文字言說 乃至一切表述手段,都是“名”。
3.3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無相無名之道,其體至虛,真空妙有,天地皆從道而生。
萬物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萬物皆從天地陰陽造化而生成,天施地化,茂養萬物,亭之毒之,如母養子,故曰為萬物之母。
四、第二段是說明 入道的“空、假、中” 一心三觀法門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此乃說明 入道的工夫。此即佛經的“一心三觀” 法門: 觀空、觀有,及有無潼觀的中道觀。
4.1 空觀: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無” 是“真空、真諦”,意指心恆常處於無念的 清靜寂滅狀態。
此即修道者,要觀至道,真空妙有,生化之妙。
以真諦觀諸法,皆空之理。一切諸法,因緣所生,無有自性,空寂無相。觀是以體驗者觀照萬物。妙是不能用意識、思維的妙觀察智。觀空不著空。
空觀,是用般若智,先觀一切外境,皆是緣起假象,當體即空,本非實法。
次觀自身四大假合,終歸壞滅,離四大之外,本無實我,
其次再觀六識妄心,生滅無常,離根塵之外,本無自性。
修空觀,破我直及法執,了知過、現、未三心不可得。
上士見微知著,睹其未然,已盡其妙。
4.2 觀有、假觀:常有,欲以觀其徼。
“常有” 是“妙有、俗諦”。
此句是觀有、假觀。”假觀”是用般若智慧,觀一切境,雖體達空義,而不廢緣起諸法,能夠應物隨緣,於一切境上不生執著。
又修假觀,泯色身之我,破我執。假觀即對外界一切有相物質不染,了知一切法 畢竟歸空。人們要想體認大道有無之際,必須要修養到常無的境界,才能觀察、體察到有生於無的妙用。
此句意指心常處於 念頭剛剛生起的時候,即有了念頭的時候。虛無之道體,既成有名之萬物。是則物物皆道之全體所在,正謂一物一太極。
是則只在日用目前,事事物物上,就要見道之實際,所遇無往 而非道之所在。如此深觀,才見道之妙處。
修道人在常有之中,觀察道之歸趣,隱微之處。即觀萬殊歸一本之理。如果要想體認到無中如何生有,又必須要加工,從有處來觀察這個「有」而終歸於本來「無」的邊際。(徼,端倪, 指推測事物的始末,也指頭緒、跡象、窺測、捉摸、邊際。)
4.3中道觀: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同謂之玄” 是有無、空有 齊觀的中道觀。
中道觀是用般若智,觀一切法非空,非假,皆是中道,徹證性相不二,色空不異之理,不取不廢,圓融無礙。
修中觀,空幻一如,泯虛空之我,破俱生我執;即修中觀,空有雙超,泯我法二執。
“此兩者”,
謂常無、常有,空觀、假觀也。老子因上說觀無、觀有,恐學人把有無二字看做兩邊,故在此說,此兩者是一體的兩面。有無之名雖異,其實皆在無極中而所出。
“同出”:
無有,空假,都是一個心的兩種狀態,區別只在於觀察者的角度不同,有欲或無慾,主觀或客觀。叫同出,有如水和浪花一樣。意謂我觀虛無體中,含有造化生物之妙。
我觀有,不單是觀萬物之象,而是觀虛無妙道之理。
是則有無並觀,同是一體。
意謂有不自有,因無以生有。無不自無,因有以顯無。固有無相生。
又恐人又疑 既是有無對待,則不成一體,故又釋曰,”同謂之玄“。
玄的本意是指黑線與紅線,交替編織而成的絞狀絲繩。即有無是交織在一起,緊密不可分。亦即天地同根,萬物一體。名殊理同;從可道可名之有,可契入真常無名之無。
五、第三段: 遣之又遣,以至於無遣,而入眾妙之門,達到見性成佛境界。
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大道體中,不但絕有無之名,抑且離玄妙之跡,因此修道工夫至此,雖是有無同觀,若不忘心、忘跡,仍不能滌除玄覽,還須更進一步,遣之又遣,以至於無遣。
玄之又玄 是將主客觀、有無,緊密交織在一起,然後再復合,再交織在一起。
工夫到此,忘懷泯物,無往而不妙,則可入眾妙之門,此即得道,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玄之又玄,即《道德經》第四十八章所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亦即心經所云: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得故,菩提薩埵」。
耳根圓通法門所說: 「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
Posted onSeptember 4, 2017 by wtsai
一、前言
道德經是見性聖人老子所箸,共八十一章。四年來,信堅在此園地,講解了其中十七章的真義,但一直很遺憾,至今仍未以真諦解說 此經的開宗明義第一章。
主要原因是兩千多年來,古德對此章的解說,相當多。如依文解義,則信堅只是炒冷飯,無法超越古德。
如依帛本經文,則其境界止於天道,道法自然。
如依通行版經文,則可以一乘真諦解說。
但要達到將全章義理,以最上乘的真義,前後聯貫解說,則仍未得其門而入,因此沉吟至今。
昨天Emily師姐來函,建議多張貼幾篇道德經的解說。信堅因此被逼上梁山,急須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茶飯不思,競競業業,才稍有進展。今日終於,草寫此文,用以拋磚引玉,作為來日,更上一層樓解說的階梯。
laotze7 laotze6
帛本經文,與通行版異,所說義理境界亦異。
孰是孰非,莫衷一是,各執己見。若依帛本,則所說止於天道,道法自然。若依通行版,則其義理,通於一乘佛道。老子是得道聖人,佛佛同道,所說義理,應符合一佛乘妙道才是。因此,信堅在此,採用通行版經文,加以真諦解說。
二、道德經第一章通行版經文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2.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3.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解說此章,文分三段,第一段說明“道” 的體用,
第二段說明“一心三觀” 的入道法門,
第三段則是三觀具遣,遣之又遣,以至於無遣的證道法門。
三、第一章真諦解說第一段: 道之體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恆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此段總言道之體用,為此經之總論。
所言道者,乃真常之道。大道沖虛,無相無名,幽微寂寞,不可以心知,不可以言詮。
大道本無言,借言而顯理;大象無形,非立象無以測其奧。
可道之道,即語言、文字,皆是方便假言說,如指標月,非真常之道的本體。
3.1道可道,非常道。
道,
乃無名、無相、無形、無色,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不生不滅、寂而常淨、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在、言語道斷、心行滅處、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識識。此道即是佛經裡所謂自性、佛性、真如、法性。
可道,著於竹帛,鏤於金石,可傳於人者,可道之道,是道之用。
至道無形,至理無言,雖理絕名言,要假言而顯理。
大道無相,為接粗而現形,非言無以設教。依道言理,則是真理;循理言道,則是真道。
常道。
常道是真常之道,自然而然,隨感應變,擬物不窮,不可以言傳,不可以智索,但體冥造化,含光藏暉,無為而無不為,默通其極。
非常道。
夫道者,「口欲言而辭喪,心欲緣而慮忘」。口既能言,有所形容,有所指示,亦必有所變換,既有變換,則非真常之道。言可以詮道,終不能盡道。書不盡言,言不盡意。體道之要,在於心印,不涉言詮。
3.2名,可名,非常名。
名,
指不生不滅之常名,即是無名之常道。
可名,凡可名者,後天強名之名,皆是方便假名。文字言說乃至一切表述手段,都是“可名”。
非常名。
世人以言詮道,徒求於名稱象色之間,名稱象色可以盡物,不可以盡道,是道之一隅,非道之全體。
道是體,名是用,因體起用,既標其名,即可稱用,稱用既立,故曰可名。
故於無名之道,以假名相解說。名以召法,法以應名。是以經之指歸,蘊在名內。尋名得理。文字言說 乃至一切表述手段,都是“名”。
3.3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無相無名之道,其體至虛,真空妙有,天地皆從道而生。
萬物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萬物皆從天地陰陽造化而生成,天施地化,茂養萬物,亭之毒之,如母養子,故曰為萬物之母。
四、第二段是說明 入道的“空、假、中” 一心三觀法門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此乃說明 入道的工夫。此即佛經的“一心三觀” 法門: 觀空、觀有,及有無潼觀的中道觀。
4.1 空觀: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無” 是“真空、真諦”,意指心恆常處於無念的 清靜寂滅狀態。
此即修道者,要觀至道,真空妙有,生化之妙。
以真諦觀諸法,皆空之理。一切諸法,因緣所生,無有自性,空寂無相。觀是以體驗者觀照萬物。妙是不能用意識、思維的妙觀察智。觀空不著空。
空觀,是用般若智,先觀一切外境,皆是緣起假象,當體即空,本非實法。
次觀自身四大假合,終歸壞滅,離四大之外,本無實我,
其次再觀六識妄心,生滅無常,離根塵之外,本無自性。
修空觀,破我直及法執,了知過、現、未三心不可得。
上士見微知著,睹其未然,已盡其妙。
4.2 觀有、假觀:常有,欲以觀其徼。
“常有” 是“妙有、俗諦”。
此句是觀有、假觀。”假觀”是用般若智慧,觀一切境,雖體達空義,而不廢緣起諸法,能夠應物隨緣,於一切境上不生執著。
又修假觀,泯色身之我,破我執。假觀即對外界一切有相物質不染,了知一切法 畢竟歸空。人們要想體認大道有無之際,必須要修養到常無的境界,才能觀察、體察到有生於無的妙用。
此句意指心常處於 念頭剛剛生起的時候,即有了念頭的時候。虛無之道體,既成有名之萬物。是則物物皆道之全體所在,正謂一物一太極。
是則只在日用目前,事事物物上,就要見道之實際,所遇無往 而非道之所在。如此深觀,才見道之妙處。
修道人在常有之中,觀察道之歸趣,隱微之處。即觀萬殊歸一本之理。如果要想體認到無中如何生有,又必須要加工,從有處來觀察這個「有」而終歸於本來「無」的邊際。(徼,端倪, 指推測事物的始末,也指頭緒、跡象、窺測、捉摸、邊際。)
4.3中道觀: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同謂之玄” 是有無、空有 齊觀的中道觀。
中道觀是用般若智,觀一切法非空,非假,皆是中道,徹證性相不二,色空不異之理,不取不廢,圓融無礙。
修中觀,空幻一如,泯虛空之我,破俱生我執;即修中觀,空有雙超,泯我法二執。
“此兩者”,
謂常無、常有,空觀、假觀也。老子因上說觀無、觀有,恐學人把有無二字看做兩邊,故在此說,此兩者是一體的兩面。有無之名雖異,其實皆在無極中而所出。
“同出”:
無有,空假,都是一個心的兩種狀態,區別只在於觀察者的角度不同,有欲或無慾,主觀或客觀。叫同出,有如水和浪花一樣。意謂我觀虛無體中,含有造化生物之妙。
我觀有,不單是觀萬物之象,而是觀虛無妙道之理。
是則有無並觀,同是一體。
意謂有不自有,因無以生有。無不自無,因有以顯無。固有無相生。
又恐人又疑 既是有無對待,則不成一體,故又釋曰,”同謂之玄“。
玄的本意是指黑線與紅線,交替編織而成的絞狀絲繩。即有無是交織在一起,緊密不可分。亦即天地同根,萬物一體。名殊理同;從可道可名之有,可契入真常無名之無。
五、第三段: 遣之又遣,以至於無遣,而入眾妙之門,達到見性成佛境界。
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大道體中,不但絕有無之名,抑且離玄妙之跡,因此修道工夫至此,雖是有無同觀,若不忘心、忘跡,仍不能滌除玄覽,還須更進一步,遣之又遣,以至於無遣。
玄之又玄 是將主客觀、有無,緊密交織在一起,然後再復合,再交織在一起。
工夫到此,忘懷泯物,無往而不妙,則可入眾妙之門,此即得道,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玄之又玄,即《道德經》第四十八章所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亦即心經所云: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得故,菩提薩埵」。
耳根圓通法門所說: 「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
-
- 文章: 1071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Re: 公案很難懂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此乃說明 入道的工夫。此即佛經的“一心三觀” 法門
夫三諦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諦者,統一切法;真諦者,泯一切法;俗諦者,立一切法。舉一即三,非前後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悲夫祕藏不顯,蓋三惑之所覆也,故無明翳乎法性,塵沙障乎化導,見思阻乎空寂。然茲三惑乃體上之虛妄也。於是大覺慈尊喟然歎曰:「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無自他之形相。但以眾生妄想不自證得,莫之能返也。」由是立乎三觀,破乎三惑,證乎三智,成乎三德。空觀者,破見思惑,證一切智,成般若德。假觀者,破塵沙惑,證道種智,成解脫德。中觀者,破無明惑,證一切種智,成法身德。然茲三惑三觀三智三德,非各別也,非異時也,天然之理具諸法故。然此三諦性之自爾,迷茲三諦轉成三惑。惑破藉乎三觀,觀成證乎三智,智成成乎三德,從因至果非漸修也。說之次第,理非次第。大綱如此,綱目可尋矣。
始終心要/荊谿尊者述
夫三諦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諦者,統一切法;真諦者,泯一切法;俗諦者,立一切法。舉一即三,非前後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悲夫祕藏不顯,蓋三惑之所覆也,故無明翳乎法性,塵沙障乎化導,見思阻乎空寂。然茲三惑乃體上之虛妄也。於是大覺慈尊喟然歎曰:「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無自他之形相。但以眾生妄想不自證得,莫之能返也。」由是立乎三觀,破乎三惑,證乎三智,成乎三德。空觀者,破見思惑,證一切智,成般若德。假觀者,破塵沙惑,證道種智,成解脫德。中觀者,破無明惑,證一切種智,成法身德。然茲三惑三觀三智三德,非各別也,非異時也,天然之理具諸法故。然此三諦性之自爾,迷茲三諦轉成三惑。惑破藉乎三觀,觀成證乎三智,智成成乎三德,從因至果非漸修也。說之次第,理非次第。大綱如此,綱目可尋矣。
始終心要/荊谿尊者述
大慧!愚癡凡夫,性、無性、自性、第一義,作二見論
-
- 文章: 5255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三三、超度中有
〖公案原文〗
泐潭深和尚,河東人,真淨之子。
有悟侍者,偶在知客寮見掉下火柴頭,忽然有省,直上方丈通所悟,深和尚喝出。自爾失心,引繩于延壽堂東司自縊。夜後常在藏院、知客寮、東司三處出沒。移鞋、度瓶,一眾苦之。
湛堂遊浙,回充首座,聞其事,中夜故入延壽堂東司抽脫。壁燈微明,忽然撲滅。方脫衣,悟便提水瓶至。湛堂雲:“未要,且待我脫衣。”脫衣罷,便接瓶子,去當時悟自縊間抽脫。須臾又送籌子來,及出,喚雲:“接瓶去。”悟才接,捉住,摸其手,或似軟,或似硬。問曰:“汝是悟侍者麼?汝便是當時在知客寮,見掉下火柴頭有省處底麼?參禪學道,秖要知本命元辰下落處。汝在藏殿移端首座鞋履,豈不是汝當時悟得底!又在知客寮移枕子,豈不是汝當時悟得底。逐夜在此與人提瓶度水,豈不是汝當時悟得底。因甚不知落處,秖管在這裏惱亂大眾作麼!我明日勸大眾,為汝看藏經、裒錢、設粥、追悼汝。汝當別求出離,不得滯著於此。”
言訖,乃推一推,如瓦礫塔子倒,索然有聲,由是絕跡。湛堂一臂冷如冰,踰半月方平復。蓋非人附陰而至,冷氣侵人如此。
〖老人眉批〗
惜乎末後說得不透脫。迨問至“在這裏惱亂大眾作麼?”接下去應拉他手,畫一○相雲:“向這裏雪屈!”
〖鋸解秤砣〗
泐潭深和尚座下的悟侍者,先是在知客寮因見掉下火柴頭而有省,後因遭呵斥而上吊自殺。他死的不值得,呵斥他是激勵他上上升進,心胸怎麼那麼狹小啊!他死後,中陰身未去投胎,仍幹侍者的行當,夜來就在藏院、知客寮、廁所這三個地方出沒,繼續幹擺正鞋子、移動瓶子等事。試想:本來好好的,突然發覺鞋子、瓶子挪了地方,你作何想啊?所以“一眾苦之”。
湛堂和尚遊歷浙江,回到這裏作首座,聽說了這件事。湛堂不怕鬼,故意半夜去廁所。廁所牆壁上的燈微微發亮,突然就滅掉了。湛堂不理會,繼續脫衣服,悟侍者提著個瓶子過來了。湛堂說:“現在不要瓶子,等我脫完衣服。”脫完後,接過瓶子,故意到悟侍者上吊自殺的那個茅間去方便。一會兒悟侍者又把籌子(作用相當於現在的衛生紙)送過來了。悟侍者送過籌子剛要走,湛堂喊住了他:“把瓶子接過去!”——湛堂要捉鬼了!悟侍者伸手要接瓶子,湛堂一把抓住了他的手,到底不是活人的手啊,又像是軟的、又像是硬的。接著,湛堂要超度他了:“你就是悟侍者吧。你不是在知客寮見掉下火柴頭有省麼?參禪學道,只求明白本命元辰的下落處,你不是已經明白了麼。你在藏殿移動端首座的鞋子、在知客寮移動枕頭、每夜在這裏提瓶度水……這不都是你當時悟得的麼?為什麼還不知道落處呢?以後你不要再惱亂大眾了。我明天叫大家 給你念經、裒錢、設粥,追悼你。你不要留在這裏,另求解脫去吧。”說完,向前一推,“嘩啦啦啦……”就象推翻了一摞磚瓦。從此以後,這裏再也不鬧鬼了。鬼氣陰冷,湛堂和尚抓鬼的那條胳膊,涼了半個月才恢復正常。
並不是所有的中陰身 都是四十九天就投胎,若有一大執著埂在心頭,即成孤魂野鬼。
悟侍者若不遇湛堂,還不知道要鬧到什麼時候呢。
然而,湛堂和尚的超度語,末後缺少接引之句。
所以,老人批示雲:惜乎末後說得不透脫。
迨問至“在這裏惱亂大眾作麼?”
接下去應拉他手,畫一○相雲:“向這裏雪屈!”若如此,也許悟侍者 會言下大悟。
去應拉他手,畫一○相
歸零,歸源
〖公案原文〗
泐潭深和尚,河東人,真淨之子。
有悟侍者,偶在知客寮見掉下火柴頭,忽然有省,直上方丈通所悟,深和尚喝出。自爾失心,引繩于延壽堂東司自縊。夜後常在藏院、知客寮、東司三處出沒。移鞋、度瓶,一眾苦之。
湛堂遊浙,回充首座,聞其事,中夜故入延壽堂東司抽脫。壁燈微明,忽然撲滅。方脫衣,悟便提水瓶至。湛堂雲:“未要,且待我脫衣。”脫衣罷,便接瓶子,去當時悟自縊間抽脫。須臾又送籌子來,及出,喚雲:“接瓶去。”悟才接,捉住,摸其手,或似軟,或似硬。問曰:“汝是悟侍者麼?汝便是當時在知客寮,見掉下火柴頭有省處底麼?參禪學道,秖要知本命元辰下落處。汝在藏殿移端首座鞋履,豈不是汝當時悟得底!又在知客寮移枕子,豈不是汝當時悟得底。逐夜在此與人提瓶度水,豈不是汝當時悟得底。因甚不知落處,秖管在這裏惱亂大眾作麼!我明日勸大眾,為汝看藏經、裒錢、設粥、追悼汝。汝當別求出離,不得滯著於此。”
言訖,乃推一推,如瓦礫塔子倒,索然有聲,由是絕跡。湛堂一臂冷如冰,踰半月方平復。蓋非人附陰而至,冷氣侵人如此。
〖老人眉批〗
惜乎末後說得不透脫。迨問至“在這裏惱亂大眾作麼?”接下去應拉他手,畫一○相雲:“向這裏雪屈!”
〖鋸解秤砣〗
泐潭深和尚座下的悟侍者,先是在知客寮因見掉下火柴頭而有省,後因遭呵斥而上吊自殺。他死的不值得,呵斥他是激勵他上上升進,心胸怎麼那麼狹小啊!他死後,中陰身未去投胎,仍幹侍者的行當,夜來就在藏院、知客寮、廁所這三個地方出沒,繼續幹擺正鞋子、移動瓶子等事。試想:本來好好的,突然發覺鞋子、瓶子挪了地方,你作何想啊?所以“一眾苦之”。
湛堂和尚遊歷浙江,回到這裏作首座,聽說了這件事。湛堂不怕鬼,故意半夜去廁所。廁所牆壁上的燈微微發亮,突然就滅掉了。湛堂不理會,繼續脫衣服,悟侍者提著個瓶子過來了。湛堂說:“現在不要瓶子,等我脫完衣服。”脫完後,接過瓶子,故意到悟侍者上吊自殺的那個茅間去方便。一會兒悟侍者又把籌子(作用相當於現在的衛生紙)送過來了。悟侍者送過籌子剛要走,湛堂喊住了他:“把瓶子接過去!”——湛堂要捉鬼了!悟侍者伸手要接瓶子,湛堂一把抓住了他的手,到底不是活人的手啊,又像是軟的、又像是硬的。接著,湛堂要超度他了:“你就是悟侍者吧。你不是在知客寮見掉下火柴頭有省麼?參禪學道,只求明白本命元辰的下落處,你不是已經明白了麼。你在藏殿移動端首座的鞋子、在知客寮移動枕頭、每夜在這裏提瓶度水……這不都是你當時悟得的麼?為什麼還不知道落處呢?以後你不要再惱亂大眾了。我明天叫大家 給你念經、裒錢、設粥,追悼你。你不要留在這裏,另求解脫去吧。”說完,向前一推,“嘩啦啦啦……”就象推翻了一摞磚瓦。從此以後,這裏再也不鬧鬼了。鬼氣陰冷,湛堂和尚抓鬼的那條胳膊,涼了半個月才恢復正常。
並不是所有的中陰身 都是四十九天就投胎,若有一大執著埂在心頭,即成孤魂野鬼。
悟侍者若不遇湛堂,還不知道要鬧到什麼時候呢。
然而,湛堂和尚的超度語,末後缺少接引之句。
所以,老人批示雲:惜乎末後說得不透脫。
迨問至“在這裏惱亂大眾作麼?”
接下去應拉他手,畫一○相雲:“向這裏雪屈!”若如此,也許悟侍者 會言下大悟。
去應拉他手,畫一○相
歸零,歸源
-
- 文章: 5255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玄關一竅 為貫通人天的大靈根
玄關一竅乃靈性之所在,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其本體 雖然難以捉摸,但功能 卻至神妙。
夫玄者,乃能通天貫地,
關者,為生死之門戶,
竅者,神機於中藏也。
故玄關一竅,在天而言,為生天地人物之祖竅,長生不死之靈根,萬有生生之所自來,
在人身而言,則為吾人性命之本源,生發萬德之核心。
世人有言七孔八竅,何因七孔而多一竅﹖此竅世人知者鮮矣,雖醫學高明,不得其究竟,雖科學發達,莫明其奧妙。
故玄關一竅,乃是宇宙之奧祕,人生之機密,為天地萬物之大靈根,人之靈性 由此大靈根而來,兩者之間,息息相通,聲氣相求,相互感應,如母子之連心。
可惜吾人 先天至善之靈性,落入紅塵,陷於七情六慾之中 不能自拔,致與宇宙之大靈根(天帝、道、無極之別名)隔絕,不能返本歸根。故唯有賴明師指開玄關竅,方能洞見性由天命,無善不包,無美不具,二六時中,念茲在茲,流露無限善美德行,自能復與大靈根合而為一。
天道為上乘之頓法,故明師奉天命降世,即以點破此千古不傳之秘竅,使天下眾生 發現天命之德性,具足一切,原無缺少,為第一寶。
其實,不謹天道以玄關一竅 為靈性之所在,點破玄關竅 為貫通人天之唯一法門,五教均同此說法,五教之經典 雖然不一定 使用玄關竅一詞,但是都表明它為靈性之所在,卻引用其他名相,以影射靈性在玄關竅處,讓世人思量尋找。
玄關一竅乃靈性之所在,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其本體 雖然難以捉摸,但功能 卻至神妙。
夫玄者,乃能通天貫地,
關者,為生死之門戶,
竅者,神機於中藏也。
故玄關一竅,在天而言,為生天地人物之祖竅,長生不死之靈根,萬有生生之所自來,
在人身而言,則為吾人性命之本源,生發萬德之核心。
世人有言七孔八竅,何因七孔而多一竅﹖此竅世人知者鮮矣,雖醫學高明,不得其究竟,雖科學發達,莫明其奧妙。
故玄關一竅,乃是宇宙之奧祕,人生之機密,為天地萬物之大靈根,人之靈性 由此大靈根而來,兩者之間,息息相通,聲氣相求,相互感應,如母子之連心。
可惜吾人 先天至善之靈性,落入紅塵,陷於七情六慾之中 不能自拔,致與宇宙之大靈根(天帝、道、無極之別名)隔絕,不能返本歸根。故唯有賴明師指開玄關竅,方能洞見性由天命,無善不包,無美不具,二六時中,念茲在茲,流露無限善美德行,自能復與大靈根合而為一。
天道為上乘之頓法,故明師奉天命降世,即以點破此千古不傳之秘竅,使天下眾生 發現天命之德性,具足一切,原無缺少,為第一寶。
其實,不謹天道以玄關一竅 為靈性之所在,點破玄關竅 為貫通人天之唯一法門,五教均同此說法,五教之經典 雖然不一定 使用玄關竅一詞,但是都表明它為靈性之所在,卻引用其他名相,以影射靈性在玄關竅處,讓世人思量尋找。
-
- 文章: 5255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靈光獨露——禪宗公案80
\一日,廣禪師以佛國惟白禪師五十三知識頌,傳授給諸維那師。當時,唯禋禪師亦侍立在旁。當他聽到止住林“有時要見十方佛,無事閒觀一片心”這一句時,便當下會得宗要。廣禪師很詫異,知道他根機大利,於是勸他回福建,往參佛心本才、東禪思岳、西禪鼎需等禪德。
後來,唯禋禪師又前往龜山,投教忠晦庵彌光禪師座下參學。
一天深夜,唯禋禪師起來方便。就在他黑暗中摸索淨巾(專門洗手用的)的時候,他恍然大悟。
第二天黎明,唯禋禪師一起床,便直趨方丈,向教忠禪師通報了自己的證悟,並說偈云:
“業識茫茫,本無所據。
昨日三更,回頭一覷。
一段靈光,本來獨露。”
教忠禪師一聽,不覺解顏笑,遂予印可。
尺童——“回頭一覷”、“一段靈光”都暗示一念,“三更”暗示三世。
於是,唯禋禪師又出福建,前往東林薦福,禮謁□庵道顏禪師。
在□庵道顏禪師座下,唯禋禪師每次入室請益,皆應對敏捷,了無疑滯。為了勘驗唯禋禪師,
一日,□庵禪師厲聲說道:“者(這)福州子,被人教壞了也!”(怒斥,你出偏入邪了!)
□庵禪師的座一下大眾無不驚駭。
唯禋禪師聽了,拂袖便走。(自知者明。)
後又前往梅陽,參禮大慧宗杲禪師。
宗杲禪師一見他,便問:“如何是佛?”
唯禋禪師道:“覿面相逢,更無別法。”(面頰“相”,指法身世界。)
宗杲禪師又問:“如何保任?”(如何維持?)
唯禋禪師道:“飢來吃飯,困來打眠。”
後來,宗杲禪師恢復僧籍,復歸徑山,唯禋禪師亦隨而從之。
一日,宗杲禪師問:“許多人入室,幾人道得著,幾人道不著?”(一群人中,猜猜幾人會開口說話?)
唯禋禪師道:“唯禋只管看。”
宗杲禪師忽然伸出手問:“我手何似佛手?”
唯禋禪師道:“天寒,且請和尚通袖。”(把那什麼手籠在袖子裡吧。雙關和尚不通、不懂。)
宗杲禪師一聽,便打了他一竹篦,說道:“且道,是賞你?罰你?”
(這一戒尺是賞是罰?我就懂你譏諷老僧了。)
唯禋禪師於是作頌十多則,以發揮佛祖機緣,呈宗杲禪師。
其中有一首,是頌世尊初生時的,
頌云:
“撞出頭來早自錯,那堪開口更稱尊。
當時若解深藏舌,免得閒愁到子孫。”
宗杲禪師一聽,不覺擊節稱善。
尺童——“當時若解深藏舌”指老師沒明白自己說“收手”的含義,所以“閒愁子孫”亂打人。
宗杲禪師拍手稱讚,肯定唯禋比自己的回答好。
唯禋禪師遺世偈云:
“末後一句,覿面分付。
擬議思量,世諦流布。”
尺童——“覿面分付”,“覿”字分開是“賣見”,去執著,不分別見解。
\一日,廣禪師以佛國惟白禪師五十三知識頌,傳授給諸維那師。當時,唯禋禪師亦侍立在旁。當他聽到止住林“有時要見十方佛,無事閒觀一片心”這一句時,便當下會得宗要。廣禪師很詫異,知道他根機大利,於是勸他回福建,往參佛心本才、東禪思岳、西禪鼎需等禪德。
後來,唯禋禪師又前往龜山,投教忠晦庵彌光禪師座下參學。
一天深夜,唯禋禪師起來方便。就在他黑暗中摸索淨巾(專門洗手用的)的時候,他恍然大悟。
第二天黎明,唯禋禪師一起床,便直趨方丈,向教忠禪師通報了自己的證悟,並說偈云:
“業識茫茫,本無所據。
昨日三更,回頭一覷。
一段靈光,本來獨露。”
教忠禪師一聽,不覺解顏笑,遂予印可。
尺童——“回頭一覷”、“一段靈光”都暗示一念,“三更”暗示三世。
於是,唯禋禪師又出福建,前往東林薦福,禮謁□庵道顏禪師。
在□庵道顏禪師座下,唯禋禪師每次入室請益,皆應對敏捷,了無疑滯。為了勘驗唯禋禪師,
一日,□庵禪師厲聲說道:“者(這)福州子,被人教壞了也!”(怒斥,你出偏入邪了!)
□庵禪師的座一下大眾無不驚駭。
唯禋禪師聽了,拂袖便走。(自知者明。)
後又前往梅陽,參禮大慧宗杲禪師。
宗杲禪師一見他,便問:“如何是佛?”
唯禋禪師道:“覿面相逢,更無別法。”(面頰“相”,指法身世界。)
宗杲禪師又問:“如何保任?”(如何維持?)
唯禋禪師道:“飢來吃飯,困來打眠。”
後來,宗杲禪師恢復僧籍,復歸徑山,唯禋禪師亦隨而從之。
一日,宗杲禪師問:“許多人入室,幾人道得著,幾人道不著?”(一群人中,猜猜幾人會開口說話?)
唯禋禪師道:“唯禋只管看。”
宗杲禪師忽然伸出手問:“我手何似佛手?”
唯禋禪師道:“天寒,且請和尚通袖。”(把那什麼手籠在袖子裡吧。雙關和尚不通、不懂。)
宗杲禪師一聽,便打了他一竹篦,說道:“且道,是賞你?罰你?”
(這一戒尺是賞是罰?我就懂你譏諷老僧了。)
唯禋禪師於是作頌十多則,以發揮佛祖機緣,呈宗杲禪師。
其中有一首,是頌世尊初生時的,
頌云:
“撞出頭來早自錯,那堪開口更稱尊。
當時若解深藏舌,免得閒愁到子孫。”
宗杲禪師一聽,不覺擊節稱善。
尺童——“當時若解深藏舌”指老師沒明白自己說“收手”的含義,所以“閒愁子孫”亂打人。
宗杲禪師拍手稱讚,肯定唯禋比自己的回答好。
唯禋禪師遺世偈云:
“末後一句,覿面分付。
擬議思量,世諦流布。”
尺童——“覿面分付”,“覿”字分開是“賣見”,去執著,不分別見解。
-
- 文章: 5255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誌公禪師【勸世歌】
南來北往走西東,看得浮生總是空。天也空來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
天地萬古常如舊,人生勞碌一場空。日也空來月也空,來來往往有何蹤;
日月晨昏常轉遠,人亡千載影無蹤。山也空來水也空,山水常在世界中;
青山綠水依舊在,人亡永世不相逢。田也空來地也空,換了多少主人翁;
金也空來銀也空,死後何曾在手中;生也空來死也空,生死如同一夢中;
生如百花逢春好,死如黃葉落秋風。夫也空來妻也空,大難來時各西東;
夫妻本是同林鳥,你往西來我往東。空手來時空手去,到頭總是一場空;
夜深聽得三更鼓,翻身不覺五更鐘。從頭仔細思量起,便是南柯一夢中;
不信但看桃李樹,花開能有幾時紅;直饒做到公卿相,死後還歸泥土中。
南來北往走西東,看得浮生總是空。天也空來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
天地萬古常如舊,人生勞碌一場空。日也空來月也空,來來往往有何蹤;
日月晨昏常轉遠,人亡千載影無蹤。山也空來水也空,山水常在世界中;
青山綠水依舊在,人亡永世不相逢。田也空來地也空,換了多少主人翁;
金也空來銀也空,死後何曾在手中;生也空來死也空,生死如同一夢中;
生如百花逢春好,死如黃葉落秋風。夫也空來妻也空,大難來時各西東;
夫妻本是同林鳥,你往西來我往東。空手來時空手去,到頭總是一場空;
夜深聽得三更鼓,翻身不覺五更鐘。從頭仔細思量起,便是南柯一夢中;
不信但看桃李樹,花開能有幾時紅;直饒做到公卿相,死後還歸泥土中。
-
- 文章: 5255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親切勘破
佛祖教人於生死中,頓證無生法忍,且每怪其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此語如對市人說夢事。古人崇尚實證無生法者,就是要在生死法中,親自真切地 勘破而已。
余昔遊塞上,同健兒乘馬夜行。 道傍一石,馬忽見而大驚,幾墮地。爾乃頓轡,奮力鞭策,繞石周行數十匝,仍引熟視良久,方縱逸而去,馬自是遇物皆不驚。余因是知道,人游生死險道,歷境驗心,必如是而後已。
策馬繞石,令其熟視,直至不疑 不驚而後已。佛祖只是能夠看清楚 世間相是幻,於儼然生滅中,唯見無生。
世人所驚怖的,無非就是生死禍患。佛祖就是要讓人 在生死禍患中 實證無生法忍,並且又明言:眾生於湛然無生中,妄見生滅。
寂滅場 是證得無生法忍的境界
—
妄窮真露,寂滅現前。寂者,從無始來,本自不動之寂也。
滅者,是從無始來,本自無生之滅也。
虛心絕待,妙體孤圓,即如來藏,妙真如性,寂滅場地,為真心之全體。
佛祖教人於生死中,頓證無生法忍,且每怪其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此語如對市人說夢事。古人崇尚實證無生法者,就是要在生死法中,親自真切地 勘破而已。
余昔遊塞上,同健兒乘馬夜行。 道傍一石,馬忽見而大驚,幾墮地。爾乃頓轡,奮力鞭策,繞石周行數十匝,仍引熟視良久,方縱逸而去,馬自是遇物皆不驚。余因是知道,人游生死險道,歷境驗心,必如是而後已。
策馬繞石,令其熟視,直至不疑 不驚而後已。佛祖只是能夠看清楚 世間相是幻,於儼然生滅中,唯見無生。
世人所驚怖的,無非就是生死禍患。佛祖就是要讓人 在生死禍患中 實證無生法忍,並且又明言:眾生於湛然無生中,妄見生滅。
寂滅場 是證得無生法忍的境界
—
妄窮真露,寂滅現前。寂者,從無始來,本自不動之寂也。
滅者,是從無始來,本自無生之滅也。
虛心絕待,妙體孤圓,即如來藏,妙真如性,寂滅場地,為真心之全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