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兄有空可以上去找一下,我剛看一下,如先說;是指本論先前有說過相關內容。
在卷18,卷31,卷36,卷44...都有出現過)。
例如大智度論卷31;
問曰:
大乘有何方便能破壞諸法?
答曰:
佛說:「色從種種因緣生,無有堅實;如水波浪而成泡沫,暫見即滅,色亦如是。」
今世四大,先世行業因緣和合故而得成色,因緣滅故色亦俱滅;行無常道,轉入
空門。所以者何?諸法生滅,無有住時,若無住時則無可取。.....
(一)煖位(梵 uma-gata),又作煖法,係以光明之煖性為譬喻;
此位可燒除煩惱,接近見道無漏慧,而生有漏之善根,並以此位觀欲界、色界、無色界
之四諦及修十六行相,而生有漏之觀慧。修至此位,即使退卻而斷善根,造惡業,
乃至墮入惡趣,然而終必能得聖道而入涅槃。
(二)頂位(梵 mrdhna),又作頂法,於動搖不安定之善根(動善根)中,生最上善根
之絕頂位,乃不進則退之境界;於此修四諦、十六行相。修至此位,即使退墮地獄,亦不
至於斷善根。
(三)忍位(梵 knti),又作忍法,為確認四諦之理,善根已定,不再動搖(不動善根)
之位,不再墮落惡趣。忍位有上、中、下三品之別:
(1)下忍位,修四諦十六行相。
(2)中忍位,漸次省略所緣及行相(減緣減行),最後僅留欲界苦諦之一行相,而於二剎那間修觀。
該一行相,即依觀者之根機利鈍,而殘留四行相中之任一行相。
(3)上忍位,係於一剎那間觀中忍位之同一行相。..............
(四)世第一法位(梵 laukikgra-dharma),又作世第一法,為有漏世間法中能生最上善根之位,
此位與上忍位相同,觀修欲界苦諦下之一行相,於次一剎那入見道位而成為聖者。
以般若經的精神,"法尚應捨",這應該是屬於[滅道],世俗第所說的[自性],還是世間生滅法!
https://tripitaka.cbeta.org/zh-cn/T25n1509_071
大智度論釋善知識品第五十二
(接樓上經文;)
[
0557c24] 【論】
[0557c24] 問曰:
[0557c24] 須菩提問新學所行,佛何以乃答菩薩久行微妙事——
所謂「不取一切法,一切法性空故」?
龍樹又自答,原來此中指的重點是[柔順忍,以智慧發心]!
[0557c26] 答曰:
[0557c26] 諸法性空有二種:
一者、大菩薩所得;
二者、小菩薩所學柔順忍,以智慧發心。
此中但說小菩薩所學空。
;(三)《中論》
說得更完備的,如《中論》卷 4〈觀四諦品第 24〉說: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大正 30,33b11~14)
1、緣起法為什麼是離二邊的中道?因為緣起法是空(無自性)的。在《阿含經》
中,空是無我我所,也就是離我見、我所見的。
2、假名──施設,雖也是《阿含經》所說過的,但顯然由於部派的論究而發展。
為了《般若經》的一切但是假名,所以《中論》將緣起、空、假名、中道統一起來。
3、不過龍樹學的宗要,說空說假名,而重點還是中道的緣起說。空以離一切見為
主,與離二邊見的中道相同,所以在緣起即空、即假、即中道下,接著說:「未
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結歸於一切空(性),也就是歸
於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