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前,開悟後

dodo
文章: 1070
註冊時間: 週五 3月 29, 2024 5:21 pm

Re: 開悟前,開悟後

文章 dodo »

寂照世間 寫: 週二 5月 07, 2024 10:52 pm 看吧,慧解脫,又出來了。

但有時,又會不見。
您的慧解脫,時有時不見。

有時您記得,但是,轉眼又常忘記。
記得時您的五蘊皆空,但忘記時五蘊又不空了。
喔!原來你喜歡棉花糖口味!綿綿酥酥又甜甜!

吃多了不怕蛀牙?
dodo
文章: 1070
註冊時間: 週五 3月 29, 2024 5:21 pm

Re: 開悟前,開悟後

文章 dodo »

想想自從我開悟以來,到現在已經三十的年頭過去了,我當然知道一點甚麼是好東西,甚麼是我不感興趣的領域。

突然覺得時間過得好快,人越老時,時間流逝地越快,一轉眼一年又過去了。

有時在忙碌一天後,能靜下心來,喝口茶,寫寫文章,幸福好像沒有那麼遙遠。

以前在職場中,人際關係總是處在勾心鬥角中,明刀暗箭都是日常,想說,手頭工作搞不完已經夠累了,還要處理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極度壓力會使人格扭曲,也會讓人老得快。不過,你也可以說,這些都是寶貴的人生經驗。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嘛!

然而,誰會在競爭激烈現實的人生中用【我是佛】的姿態來待人處事?那不是神經病嗎!

修禪人,日常生活當中,該吃吃,該喝喝,只要莫忘本性即可。有閒來觀照本性就當是薰習功德吧!
dodo
文章: 1070
註冊時間: 週五 3月 29, 2024 5:21 pm

Re: 開悟前,開悟後

文章 dodo »

當然,也只有我在觀照自性,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才會有棉花糖可以吃。

日常,還是以一般凡夫的角度來看世界,否則,我怕我又不經意一發功一出口就又改寫了世界歷史怎麼辦?

(還是我想多了小說)

Goodnight!
dodo
文章: 1070
註冊時間: 週五 3月 29, 2024 5:21 pm

Re: 開悟前,開悟後

文章 dodo »

學佛學得越久,你就會漸漸地從凡夫的唯物角度看世界,轉成與凡夫顛倒的唯心或唯識的角度看世界。

當然這不是時間問題,而是你有沒有時常練習這樣的觀點,慢慢去證實佛法所說的道理。

有時你看不懂佛法,那是因為你還站在唯物的角度看世界,觀點導(倒)不過來,就無法進入佛法所說的觀點中驗證所言。
dodo
文章: 1070
註冊時間: 週五 3月 29, 2024 5:21 pm

Re: 開悟前,開悟後

文章 dodo »

人之將死,你就會熊熊發現,原來一生富貴名利原是夢,最寶貴的仍然是在這一生當中累積修學來的習氣技能業力,因為只有習氣業力帶得走。

習氣業力無論是聚集還是分散在真如之中,真如業力本為一體,只是我們用哲學的方法使之化約分別為兩種可以形名的概念與德象,因此可以被理論化,具體化,與成為具有可被思考性。

聽說,聖人每五百年下凡一次。或者說,聖人會應世而生。

那是因為個人的業力在人死後就分散糾纏在真如佛體當中,有時是週期性地再次聚集感應在一起就會下凡投胎,有時,就好像許多菩薩在天上的彌勒內院standby,準備因應世間需要,因緣俱足就會下凡去完成他該完成的工作與任務,今人所謂帶天命。而天上的秩序,則稱為天府,那裏有個主神CEO,稱為玉皇大帝,這就是名間信仰了,說起來好像也不是沒道理。

以唯物的角度,以為世間唯有物質存在,但以唯心的角度,人類的眼界是被真如中的業力所侷限住的,人們所認知的一切,也只是自己從自性感應的現象中所觀察到的現象而已,也就是說,凡夫只是永遠只能看見自己的心,而心外有甚麼,我們永遠也無法了知,只能使用哲學方法去推導與假設而已,或許心外根本就沒有所謂真實的世界。

以唯心的角度理解,一切神話,都變成可能。當然,佛法也都是唯心的,凡夫看不懂,那也很正常。

只是,這些宗教上,習俗上,無法被驗證真偽的議題,也只能先存而不論了,說有說無都成了自己的過咎,那就通通歸納到【子不語】吧。
寂照世間
文章: 4410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開悟前,開悟後

文章 寂照世間 »

dodo 寫: 週二 5月 07, 2024 11:02 pm 想想自從我開悟以來,到現在已經三十的年頭過去了,我當然知道一點甚麼是好東西,甚麼是我不感興趣的領域。

突然覺得時間過得好快,人越老時,時間流逝地越快,一轉眼一年又過去了。

有時在忙碌一天後,能靜下心來,喝口茶,寫寫文章,幸福好像沒有那麼遙遠。

以前在職場中,人際關係總是處在勾心鬥角中,明刀暗箭都是日常,想說,手頭工作搞不完已經夠累了,還要處理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極度壓力會使人格扭曲,也會讓人老得快。不過,你也可以說,這些都是寶貴的人生經驗。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嘛!

然而,誰會在競爭激烈現實的人生中用【我是佛】的姿態來待人處事?那不是神經病嗎!

修禪人,日常生活當中,該吃吃,該喝喝,只要莫忘本性即可。有閒來觀照本性就當是薰習功德吧!
【《六祖壇經》
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

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
念念若行 (般若智),是名真性。
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
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
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
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您時常會忘記般若智。
煩惱即菩提,但是當您忘記時,又常著境,而又生起煩惱了。

所以,您常在此岸與彼岸之間來來回回,


【《六祖壇經》
吾滅度後,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違吾教,縱吾在世,亦無有益。」復說偈曰:

「兀兀不修善 騰騰不造惡 
 寂寂斷見聞 蕩蕩心無著 」】

寂寂斷見聞,而您時常忘記斷
而當您忘記時,當然又起執著煩惱了。

六祖為何交代弟子要時常修這個?
然而,誰會在競爭激烈現實的人生中用【我是佛】的姿態來待人處事?那不是神經病嗎!
六祖教常行十善天堂便至,您大概也不懂什麼是十善法吧

哎,又是不重視基礙漸法的人。
難怪無法老實的修行頓法。

我是佛,是在說本性即是佛,禪宗的禪師們一天到晚都說見性成佛,
也沒有人出來反對,其實也不是什麼問題。
寂照世間
文章: 4410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開悟前,開悟後

文章 寂照世間 »

dodo 寫: 週二 5月 07, 2024 11:02 pm 想想自從我開悟以來,到現在已經三十的年頭過去了,我當然知道一點甚麼是好東西,甚麼是我不感興趣的領域。

突然覺得時間過得好快,人越老時,時間流逝地越快,一轉眼一年又過去了。

有時在忙碌一天後,能靜下心來,喝口茶,寫寫文章,幸福好像沒有那麼遙遠。

以前在職場中,人際關係總是處在勾心鬥角中,明刀暗箭都是日常,想說,手頭工作搞不完已經夠累了,還要處理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極度壓力會使人格扭曲,也會讓人老得快。不過,你也可以說,這些都是寶貴的人生經驗。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嘛!

然而,誰會在競爭激烈現實的人生中用【我是佛】的姿態來待人處事?那不是神經病嗎!

修禪人,日常生活當中,該吃吃,該喝喝,只要莫忘本性即可。有閒來觀照本性就當是薰習功德吧!
所以,禪宗五祖,才傳下兩種法門,一北一南、一漸一頓。

禪宗不是只有頓法,而是漸法、頓法,兩者兼具,
可嘆的是,連您也不懂五祖、神秀大師、六祖的苦心。
您也不知道他們是故意的。

五祖弟子們,日常修行,還是以基礎的漸法為主,您看五祖弟子,還只有少數人得傳頓法而已。
其實,那時,是很注重漸法的。
只是後來宣揚禪宗的人,不懂其前因後果,才導致多數人都誤會弄錯了。
........................................................
禪宗的頓法,是需要漸法的基礎的。
如果您沒學太多漸法,那或許是前輩子就學得不錯了,所以此世才能頓悟。

但以我的經歷,如果我沒有重視漸法,那麼,基本上,可能到現在程度還很低吧。
其實一堆人,都是這樣學錯的,久學多年,甚至還常行十善天堂便至的天乘善法,都還不會。
所以,連觀察別人煩惱痛苦的慈悲觀,也沒有多少人學會,更別提頓悟了。
寂照世間
文章: 4410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開悟前,開悟後

文章 寂照世間 »

當年神會禪師也是天資聰煩的利根人,所以,他不懂漸法的重要性。
而當他北上正法,而拆斥漸法,力傳頓法。

所以,由此可以發現,當時在北方都是傳授漸法的。
為何如此?
如果只有頓法重要,那為何六祖也要躲在南方,而不去北方宏揚頓法,而排斥漸法。

如果對五祖、神秀大師、六祖的智慧有信心的人,就會知道他們是故意的。
連我都知道的道理,他們當然更了解。
一般人要像志誠禪師那樣先修學漸法,之後才有可能頓悟。

要先學十善法國小佛法,再學四諦法苦集滅道國中佛法,再學解開心結疑惑的高中佛法,
而等基本的貪嗔癡有減少時,才有可能頓悟大學佛法。

要不然,一般人可能到死,都還停留在人乘善法而已,甚至連如處天堂的常行十善,都還
沒學會。
此論壇過去就是如此,一堆人連升級後的十善法,都不懂了。
dodo
文章: 1070
註冊時間: 週五 3月 29, 2024 5:21 pm

Re: 開悟前,開悟後

文章 dodo »

寂照世間 寫: 週三 5月 08, 2024 6:09 pm 當年神會禪師也是天資聰煩的利根人,所以,他不懂漸法的重要性。
而當他北上正法,而拆斥漸法,力傳頓法。

所以,由此可以發現,當時在北方都是傳授漸法的。
為何如此?
如果只有頓法重要,那為何六祖也要躲在南方,而不去北方宏揚頓法,而排斥漸法。

如果對五祖、神秀大師、六祖的智慧有信心的人,就會知道他們是故意的。
連我都知道的道理,他們當然更了解。
一般人要像志誠禪師那樣先修學漸法,之後才有可能頓悟。

要先學十善法國小佛法,再學四諦法苦集滅道國中佛法,再學解開心結疑惑的高中佛法,
而等基本的貪嗔癡有減少時,才有可能頓悟大學佛法。

要不然,一般人可能到死,都還停留在人乘善法而已,甚至連如處天堂的常行十善,都還
沒學會。
此論壇過去就是如此,一堆人連升級後的十善法,都不懂了。
你最愛說的,如如不動,不取不捨,是頓法,還是漸法?
寂照世間
文章: 4410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開悟前,開悟後

文章 寂照世間 »

dodo 寫: 週三 5月 08, 2024 8:44 pm 你最愛說的,如如不動,不取不捨,是頓法,還是漸法?
如如不動,不取不捨,當然是頓法。
不取善法,不捨惡法。
一切夢境人事物,都如幻本空。

而漸法的十善法,當然是有取有捨,取善,捨惡。
五戒的簡化版,不傷害他人、不傷害他人的利益、不與人通姦、不自欺欺人、有覺知。

還有苦集滅道,與慈悲觀,以及前因後果,
基礎的漸法,全都是有取有捨之法。
都是為了減少貪嗔癡慢疑,以及解開心結。
貪嗔癡等負面的減少以後,才能開悟。

以心經來說,以般若智照見五蘊皆空。
五蘊皆空,所以,通通都如夢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有取有捨,皆是虛妄。

般若智,南獄大師又稱為無塵智。
以無塵智照見一切色塵乃至聲香味觸法諸塵,皆如幻本空,故無塵可得,
所以,般若智,又稱為無塵智。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