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有
故!
有才能緣起
世尊隨順緣起成正等正覺 是法常住(如來出世及不出世)==>佛性
世人不明緣起 滅緣起
(滅佛種)
心的轉換
-
- 文章: 608
- 註冊時間: 週五 1月 07, 2022 3:12 am
Re: 心的轉換
釋文: 指主張諸法為「有」之宗派。又作有教。與主張一切皆空、般若皆空之「空宗」相對。
佛教解釋宇宙萬有之立場,原不偏於有、空之任一者,然有宗之說,則偏於現實形相之有,
此說以小乘之說一切有部(簡稱有部)為代表。
其後有世親之教派與龍樹空觀之對峙,而一再產生空、有之論辯。
大乘之有宗則以唯識為根本,屬法相宗。
========================
常看到這種論述---空與有,是相對的
其實我一直都非常不認同
我的看法,因為佛教理論深入且複雜
所以有不同的角度(正如也有不同的8萬法門)來切入
所以不能將看事情採取不同角度,就將之敘述為相對
相反的,它們雖是不同角度,看的卻是同一樣東西--法
所以最終,它們一定是融合的,一致的
而此刻正有兩大不同的出發角度
1.從法相來說 (從相上來說)--如心,意,識--這些都是我們人類整個心識上,相上的活動
所以唯識細分析各種心所,探討各種識的問題
誰都知道心是非常複雜的,雜染的
所以想當然爾,法相是很複雜的,艱難的---這是相宗(也就是有宗)的難點
而相,是有的
2,從法性來說(從性上來說)--若覺得1太困難,太繁雜
那麼有沒有一種東西,我們稱它為特質,性質,本質
而這特質,性質,本質,是所有的,一切相都具備這種本質的?
若有,那我們只要學好這本質,於是就能通達所有相
效率好又神速(頓悟)
於是這個東西我們就稱它為---性
而性,是空的
其實性宗(空宗)跟相宗(有宗)都是以各自的角度出發,而去鋪陳論述的
不同角度,不同出發,不同鋪陳,不同論述,甚至不同精神,不同重點
但是由於經文太多,而大多的經文對性相,大多混用或是取其一小部分,混雜著用
於是各種衝突,不同宗派就產生了
然而就沒有較好方法來看眼前這些嗎?
我倒覺得,或許先搞定這種空有真正的涵義
甚至目前最流行最多人說的真如,其實這也不再是空或有了
而是更接近"真常"的概念
其基底,已經不再是空宗或有宗的性空與無常了
怎麼說呢?
無所謂哪種角度較好
但當事者一定要清楚的知道並且選擇你的基底,出發角度是甚麼
信緣起的就直接信緣起,不要說有一個真如或如來藏不是緣起的,是"本來"就有的
信真如,如來藏的,就好好把握並分析是否真站得住腳
若真站得住,就直接取代掉緣起,去追你的"本來"
佛教解釋宇宙萬有之立場,原不偏於有、空之任一者,然有宗之說,則偏於現實形相之有,
此說以小乘之說一切有部(簡稱有部)為代表。
其後有世親之教派與龍樹空觀之對峙,而一再產生空、有之論辯。
大乘之有宗則以唯識為根本,屬法相宗。
========================
常看到這種論述---空與有,是相對的
其實我一直都非常不認同
我的看法,因為佛教理論深入且複雜
所以有不同的角度(正如也有不同的8萬法門)來切入
所以不能將看事情採取不同角度,就將之敘述為相對
相反的,它們雖是不同角度,看的卻是同一樣東西--法
所以最終,它們一定是融合的,一致的
而此刻正有兩大不同的出發角度
1.從法相來說 (從相上來說)--如心,意,識--這些都是我們人類整個心識上,相上的活動
所以唯識細分析各種心所,探討各種識的問題
誰都知道心是非常複雜的,雜染的
所以想當然爾,法相是很複雜的,艱難的---這是相宗(也就是有宗)的難點
而相,是有的
2,從法性來說(從性上來說)--若覺得1太困難,太繁雜
那麼有沒有一種東西,我們稱它為特質,性質,本質
而這特質,性質,本質,是所有的,一切相都具備這種本質的?
若有,那我們只要學好這本質,於是就能通達所有相
效率好又神速(頓悟)
於是這個東西我們就稱它為---性
而性,是空的
其實性宗(空宗)跟相宗(有宗)都是以各自的角度出發,而去鋪陳論述的
不同角度,不同出發,不同鋪陳,不同論述,甚至不同精神,不同重點
但是由於經文太多,而大多的經文對性相,大多混用或是取其一小部分,混雜著用
於是各種衝突,不同宗派就產生了
然而就沒有較好方法來看眼前這些嗎?
我倒覺得,或許先搞定這種空有真正的涵義
甚至目前最流行最多人說的真如,其實這也不再是空或有了
而是更接近"真常"的概念
其基底,已經不再是空宗或有宗的性空與無常了
怎麼說呢?
無所謂哪種角度較好
但當事者一定要清楚的知道並且選擇你的基底,出發角度是甚麼
信緣起的就直接信緣起,不要說有一個真如或如來藏不是緣起的,是"本來"就有的
信真如,如來藏的,就好好把握並分析是否真站得住腳
若真站得住,就直接取代掉緣起,去追你的"本來"
-
- 文章: 1074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Re: 心的轉換
大般涅槃經:
善男子!若一闡提信有佛性,當知是人不至三惡,是亦不名一闡提也。以不自信有佛性故即墮三惡,墮三惡故名一闡提。善男子!如汝所說,若乳無酪性,不應出酪。尼拘陀子無五丈性,則不應有五丈之質。愚癡之人作如是說,智者終不發如是言。何以故?以無性故。善男子!如其乳中有酪性者,不應復假眾緣力也。善男子!如水乳雜,臥至一月終不成酪。若以一渧頗求(梵語 phālguna,三果木、阿江欖仁)樹汁投之於中,即便成酪。若本有酪,何故待緣?眾生佛性亦復如是,假眾緣故則便可見,假眾緣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待眾緣然後成者即是無性,以無性故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種從緣起
法師解釋沒問題
大般涅槃經也這樣說
也從來沒聽說有哪宗派
斗膽敢反對大般涅槃經的...
善男子!若一闡提信有佛性,當知是人不至三惡,是亦不名一闡提也。以不自信有佛性故即墮三惡,墮三惡故名一闡提。善男子!如汝所說,若乳無酪性,不應出酪。尼拘陀子無五丈性,則不應有五丈之質。愚癡之人作如是說,智者終不發如是言。何以故?以無性故。善男子!如其乳中有酪性者,不應復假眾緣力也。善男子!如水乳雜,臥至一月終不成酪。若以一渧頗求(梵語 phālguna,三果木、阿江欖仁)樹汁投之於中,即便成酪。若本有酪,何故待緣?眾生佛性亦復如是,假眾緣故則便可見,假眾緣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待眾緣然後成者即是無性,以無性故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種從緣起
法師解釋沒問題
大般涅槃經也這樣說
也從來沒聽說有哪宗派
斗膽敢反對大般涅槃經的...
大慧!愚癡凡夫,性、無性、自性、第一義,作二見論
-
- 文章: 1074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Re: 心的轉換
無性之理,無體無礙,故通徹十方,圓明清淨,一際無分。或一現一,或一現一切,或一切現一,或一切現一切。四句同時,一際顯然。所以現者,由互攝互入也。由互攝互入故,方能一現一,一現一切,一切現一,一切現一切。猶如一室千燈,光光互映。千燈之光,融為一光。然一光實具千光。何以知之?因為滅一部分燈光,則燈光必暗。由是可知,一光實由千光所成。既然一光即千光,千光即一光,故千燈之光,互攝互入。一光入一光,一光攝一光。一光入千光,一光攝千光。千光入一光,千光攝一光。千光入千光,千光攝千光。所以四句同時,一際顯然,無有前後也。重重無盡,自在現也。猶一室千燈,光光互攝互入,自在顯現也。無礙法界,無盡緣起的道理,亦復如是。(華嚴經義海百門述義,智諭法師)
問。諸佛心。遍一切眾生心。能現凡心。眾生身。遍一切諸佛身。能作聖體。為復轉動互遍而成。為當一體。
答。若言轉動。即成造作。若言互遍。則有二心。是以常住一心。猶若虛空之體。凡聖二號。還同空裏之華。青黃起滅雖殊。匪越太虛之性。迷悟昇沈有異。未離真覺之原。又如一室千燈。光光涉入。一鏡萬像。影影交羅。非異非同。不來不去。達斯旨者。唯佛洞知。是以萬有。即真。無轉變相。華嚴經云。知心如幻。出生一切諸法境界。周遍無盡。不匱不息。大集經云。住一心中。能知一切眾生諸心。觀眾生心。悉皆平等。如幻化相。本性清淨。觀諸眾生身業平等。皆如水月。見諸眾生悉在己身。己身亦在眾生身中。猶如影現。能令眾生悉作佛身。亦令己身作眾生身。一切無有能轉動者。又經頌云。諸佛一似大圓鏡。我身猶若摩尼珠。諸佛法身入我體。我身常入諸佛軀。雖然互入。而無所入。若有所入。即成二法。
一相無相
一體無體
不同於哲學形而上的理體
也與電影幻想的母體大異其趣
佛法中雖方便說本體
這本體是光(光體無二)
是心光也是智慧之光(如如智照如如境)
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
佛佛道同是如來內證聖智(境智冥合=智境)
問。諸佛心。遍一切眾生心。能現凡心。眾生身。遍一切諸佛身。能作聖體。為復轉動互遍而成。為當一體。
答。若言轉動。即成造作。若言互遍。則有二心。是以常住一心。猶若虛空之體。凡聖二號。還同空裏之華。青黃起滅雖殊。匪越太虛之性。迷悟昇沈有異。未離真覺之原。又如一室千燈。光光涉入。一鏡萬像。影影交羅。非異非同。不來不去。達斯旨者。唯佛洞知。是以萬有。即真。無轉變相。華嚴經云。知心如幻。出生一切諸法境界。周遍無盡。不匱不息。大集經云。住一心中。能知一切眾生諸心。觀眾生心。悉皆平等。如幻化相。本性清淨。觀諸眾生身業平等。皆如水月。見諸眾生悉在己身。己身亦在眾生身中。猶如影現。能令眾生悉作佛身。亦令己身作眾生身。一切無有能轉動者。又經頌云。諸佛一似大圓鏡。我身猶若摩尼珠。諸佛法身入我體。我身常入諸佛軀。雖然互入。而無所入。若有所入。即成二法。
一相無相
一體無體
不同於哲學形而上的理體
也與電影幻想的母體大異其趣
佛法中雖方便說本體
這本體是光(光體無二)
是心光也是智慧之光(如如智照如如境)
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
佛佛道同是如來內證聖智(境智冥合=智境)
大慧!愚癡凡夫,性、無性、自性、第一義,作二見論
-
- 文章: 553
- 註冊時間: 週三 8月 23, 2023 8:35 am
Re: 心的轉換
(作者龍樹菩薩又說;)
那麼以第一義呢?就會注意前面文章說過;
架構就清清楚楚,所謂二諦說的用意就是如此!
表示;以世諦來說;般若波羅蜜屬菩薩。佛法有二種:一者、世諦,二者、第一義諦。
為世諦故,般若波羅蜜屬菩薩。
(般若不屬凡夫)
凡夫人法種種過罪,不清淨故,則不屬凡夫人。
般若波羅蜜畢竟清淨,凡夫所不樂;如蠅樂處不淨,不好蓮花。
凡夫人雖復離欲,有吾我心,著離欲法故,不樂般若波羅蜜。
(般若不屬二乘)
聲聞、辟支佛,雖欲樂般若波羅蜜,無深慈悲故,大厭世間,
一心向涅槃,是故不能具足得般若波羅蜜。
(般若不屬佛)
是般若波羅蜜,菩薩成佛時,轉名「一切種智」(佛智)。
(結成:般若但屬菩薩)
以是故,般若不屬佛、不屬聲聞辟支佛、不屬凡夫,但屬菩薩。
那麼以第一義呢?就會注意前面文章說過;
那麼用世諦來說;般若波羅蜜屬菩薩,這樣前後就沒有矛盾,整個第一義中無知者、見者、得者,一切法無我、無我所相,
諸法但空,因緣和合相續生。
架構就清清楚楚,所謂二諦說的用意就是如此!
-
- 文章: 553
- 註冊時間: 週三 8月 23, 2023 8:35 am
Re: 心的轉換
舉例2:
略說四空相(法法相空,無法無法空,自法自法空,他法他法空)。
大智度論46(釋摩訶衍品第十八)
略說四空相(法法相空,無法無法空,自法自法空,他法他法空)。
大智度論46(釋摩訶衍品第十八)
[0396a28]
(1)「法法相空」者,
一切法中,法相不可得;如色中,色相不可得。
復次,法中不生法故,名為「法法空」。
(2)「無法無法空」者,
無為法名「無法」。何以故?相不可得故。
問曰:佛以三相說無為法,云何言「無相」?
答曰:不然!破生故言「無生」,破住故言「無住」,破滅故言「無滅」,
皆從[生、住、滅]邊有此名,更無別無生、無滅法。是名「無法無法空」。
是義,如「無為空」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