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前,開悟後

dodo
文章: 1071
註冊時間: 週五 3月 29, 2024 5:21 pm

Re: 開悟前,開悟後

文章 dodo »

如果,能夠緣起世間萬有的那個【因】不指向自己的心性,而指向心外的如其他物,如其他道,如其他神,那就是佛教所謂的外道。

或許你一時很難接受這種萬法唯識的觀點,沒關係,慢慢觀察體會,反覆驗證,仔細參究,漸漸地,你的觀點就會習慣這種觀點,這就稱為薰習正知見。只不過,這確實需要學習一點哲學功夫就是。

顯然,佛法根據不同根基,說法有些不同。先搞清楚自己在哪個階段,可以讀那些經,先學甚麼,後學甚麼,這跟次第有點關係。這就是去找有經驗有實學的老師學的好處,他應該就近了解你的程度,說你可以聽懂的法義。聽不懂或反感某些經文法義,那是因為你目前所處的階段,所使用的觀點,還沒真正入了經中的佛知見的關係。

然後,最終,你就會看見電線桿上有佛性。幸好,我不是那種惜話的禪師,否則,說那麼多就太傷油耗醋了。
寂照世間
文章: 4410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開悟前,開悟後

文章 寂照世間 »

dodo 寫: 週二 5月 14, 2024 10:46 pm 如果,能夠緣起世間萬有的那個【因】不指向自己的心性,而指向心外的如其他物,如其他道,如其他神,那就是佛教所謂的外道。

或許你一時很難接受這種萬法唯識的觀點,沒關係,慢慢觀察體會,反覆驗證,仔細參究,漸漸地,你的觀點就會習慣這種觀點,這就稱為薰習正知見。只不過,這確實需要學習一點哲學功夫就是。

顯然,佛法根據不同根基,說法有些不同。先搞清楚自己在哪個階段,可以讀那些經,先學甚麼,後學甚麼,這跟次第有點關係。這就是去找有經驗有實學的老師學的好處,他應該就近了解你的程度,說你可以聽懂的法義。聽不懂或反感某些經文法義,那是因為你目前所處的階段,所使用的觀點,還沒真正入了經中的佛知見的關係。

然後,最終,你就會看見電線桿上有佛性。幸好,我不是那種惜話的禪師,否則,說那麼多就太傷油耗醋了。
這就是去找有經驗有實學的老師學的好處,他應該就近了解你的程度,說你可以聽懂的法義。聽不懂或反感某些經文法義,那是因為你目前所處的階段,所使用的觀點,還沒真正入了經中的佛知見的關係。
這應該是您我的共識

那麼,如果有人依您為師,您大概需要用幾年,才能讓學生開悟呢?

以志誠禪師為例,他先依神秀大師為師,神秀大師依照他的根器,而教他先修學漸法九年,
而等基礎打好時機成熟,就派他去六祖處,結果一遇六祖就開悟了。

您對志誠禪師的開悟,是因為五祖、神秀大師、六祖這三人設計的法門,有何看法呢?
cyc320
文章: 2461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開悟前,開悟後

文章 cyc320 »

志誠曰。戒定慧只合一種。如何更別。(即名「自共相」)師曰。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見有遲疾。(即名「不ㄧ亦不異」)汝聽吾說。與彼同否。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性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即名「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聽吾偈曰。
心地無非自性戒(即名「自性無非」) 心地無癡自性慧(即名「自性無礙」)
心地無亂自性定(即名「自性無亂」) 不增不減自金剛(即名「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 )
身去身來本三昧(即名「立亦得。不立亦得。無滯無礙。 普見化身。不離自性」)
誠聞偈。悔謝。乃呈一偈曰。
五蘊幻身 幻何究竟(//無礙無亂。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自由自在。縱橫盡得。有何可立。)
迴趣真如 法還不淨(//自性自悟。頓悟頓修。亦無漸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諸法寂滅。有何次第。)
// 不期而相應頻率,這就對了
dodo
文章: 1071
註冊時間: 週五 3月 29, 2024 5:21 pm

Re: 開悟前,開悟後

文章 dodo »

好幾年前,不是有人來到我們這裡探聽到一點消息就說他開悟了,然後就銷聲匿跡了,搞不好他已經來去其他山頭考證書去了,現在正在台上說法也說不一定。

還有一些人在這裡已經與我討論好幾年的佛法,也看不出有啥進展。然後,如今有些人也銷聲匿跡了,搞不好已經去西方極樂世界報到了也說不一定。

我從來就沒有要創校招生開班授課的打算,因為,學無止境,我也還在不斷地學習,不敢好為人師。只是來這裡分享一些個人學習經驗所得而已。

時空環境,個人因緣不同,事情的原委總是錯綜複雜,要是猜個大概,有時候會比沒猜還要答案荒唐,所以保持適當的無知,謙沖自牧,秉中守幽,是必要的修養。

還有,小說是後人杜撰的,故事聽聽就好,重點是,說法要與自性相應,這是古今不二的鐵則。內行的看門道,外行的看熱鬧,從你的問題就看得出來你是來看熱鬧的還是真能看出甚麼重點來。所以,你讀這些古德經典是在讀小說的部分,還是在讀法義的部分,也將顯示出你的程度。

觀察事物的角度不對,就成為一種天然的門檻,怎麼學你就是跨不過去。古德說倒過來看,或許你立馬就會開悟,或許有人仍然蚊子叮鐵牛依然故我。

如果大家依法都說你錯了,你還硬ㄠ說自己沒錯而是依法奉行的人有錯,你說,這種人我執習氣那麼重,轉不過來,怎麼開悟?
dodo
文章: 1071
註冊時間: 週五 3月 29, 2024 5:21 pm

Re: 開悟前,開悟後

文章 dodo »

至少,我們說過,保持謙沖,退一步自我反省一下,如果自己沒錯,就自我解釋清楚,若真有錯或不如的,就不恥下問於懂的人,看看自己到底錯在哪裡,好讓自己能夠更精進。這種修養品德態度,其實在古時通通稱為培養君子的那種禮教。

古德的法,不傳不守禮教的小人,你是知道的。

禮教,可以說是世間的道德,也可以說是江湖的規矩,總之,道無所不在,大家普遍通行的必經之路稱為大道,光怪陸離荒誕不羈也不知通往哪裡的稱為小徑,君子如大象不走小徑。

對於小人,你有本事教導他禮教,已經很厲害了,還想傳甚麼無上菩提大法給他,想太多!

人若智慧與德性不配聽聞信受此無上菩提大法,那你就當來寫小說,聽聽說說交流交流陪大家玩玩,好好度過這段美好時光就好,想太多要求太高,何苦以此自尋煩惱?
dodo
文章: 1071
註冊時間: 週五 3月 29, 2024 5:21 pm

Re: 開悟前,開悟後

文章 dodo »

寂照世間 寫: 週三 5月 15, 2024 8:29 am
您對志誠禪師的開悟,是因為五祖、神秀大師、六祖這三人設計的法門,有何看法呢?
神秀是果地修,六祖是因地悟。

至於五祖是惜話大師,好像甚麼也沒教。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祖,三更喚秀入堂,問曰:『偈是汝作否?』秀[23]言:『實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A2]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兩日思惟,更作一偈,將來吾看;汝偈若入得門,付汝衣法。』神秀作禮而出。又經數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行坐不樂。」(CBETA 2024.R1, T48, no. 2008, p. 348c6-18)[23] 言【大】,曰【宮】 [A2] 提【CB】,薩【大】 
像這種文體,人家私底下講了甚麼話,做了甚麼事,你怎麼會知道,這全是後人帶點偏見的杜撰小說,看看熱鬧就好。

從這些杜撰小說體來去想像過去歷史景象,老實說,你也是來寫小說的嗎?

所謂的經,就是教科書,不是史記,不宜拿這些經來當歷史研究,其經典內容記載實則寓意大於現實,文過於質。
寂照世間
文章: 4410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開悟前,開悟後

文章 寂照世間 »

dodo 寫: 週三 5月 15, 2024 4:21 pm 神秀是果地修,六祖是因地悟。
至於五祖是惜話大師,好像甚麼也沒教。

像這種文體,人家私底下講了甚麼話,做了甚麼事,你怎麼會知道,這全是後人帶點偏見的杜撰小說,看看熱鬧就好。

從這些杜撰小說體來去想像過去歷史景象,老實說,你也是來寫小說的嗎?

所謂的經,就是教科書,不是史記,不宜拿這些經來當歷史研究,其經典內容記載實則寓意大於現實,文過於質。
【《佛說法王經》

「於其光□□□□□□□□□菩薩□□□□□□□□即從坐起。繞佛三匝却住一面。五體投地悲泣流涕而白佛言。天中尊如來欲入涅槃。時欲將至。
若滅度後千五百歲。五濁眾生多作惡業專行十惡。如此眾生福德力薄。於佛所說十二部經甚深妙法多文廣義意趣難解。於其法□不可□攬。願佛慈悲為說大乘決定真實。令此眾生得真妙藥。療諸毒病悉令得愈。」


佛告虛空藏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為諸眾生問如是事。得大利益不可思議。我當為汝分別宣說真實大乘決定了義。何以故。度眾生故。令諸眾生離煩惱故。出地獄苦生淨土故。必定解脫超生死故。汝等皆當一心。為汝宣說。

爾時大眾皆大歡喜踊躍。異口同音俱發聲言。願佛慈悲為我宣說。

佛言。諸善男子。欲求解脫當斷攀緣。一心無二捨有心相。心性體空。於心性中無染無捨。若無取捨即無所得。若無所得即名菩提。何以故。眾多煩惱皆一心生。心若不生煩惱不生。於諸境智即無取捨。若無取捨即離諸著。若離諸著即不攀緣。

「虛空藏菩薩白佛言。世尊。眾生境智能生善惡。是緣起處。內外二邊諸法相入。云何於中而不取捨。」

佛告虛空藏菩薩言。善男子。一禪聚觀諸內外必竟不有。何以故。觀內顧內真性不生。觀外顧外無明不起。無生無起即無涅槃。是為清淨。是妙良藥。

「虛空藏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所說。大乘實相甚深微妙。無上良藥入一乘諦。而後眾生。
三業不淨。作十惡業行闡提行。
根基狹劣,難可措心藥病差別。作何方便令入大乘。」


佛告虛空藏菩薩。我有方便令入大乘。

「虛空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從昔聞如來。
為大乘人說六波羅蜜法。
為中乘人說十二因緣法。
為小乘人說四諦法。
為闡提人說十善法。
皆對病根為說良藥。云何今日說一乘法以救四人。」


北宗漸法,十善法、四諦法、因緣法
南宗頓法,六波羅蜜法
剛好符合法王經所說。
宗與教,在此得到完美的結合。

禪宗五祖、神秀大師,我有方便令入大乘。

原來的禪宗,是很重視漸法的。
卻是後來的人誤解了禪宗,所以,才認為漸法不重要的。

五祖的道場,是傳漸法的神秀大師繼承,就可以知道漸法的重要性了。
寂照世間
文章: 4410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開悟前,開悟後

文章 寂照世間 »

dodo 寫: 週三 5月 15, 2024 11:57 am 還有,小說是後人杜撰的,故事聽聽就好,重點是,說法要與自性相應,這是古今不二的鐵則。內行的看門道,外行的看熱鬧,從你的問題就看得出來你是來看熱鬧的還是真能看出甚麼重點來。所以,你讀這些古德經典是在讀小說的部分,還是在讀法義的部分,也將顯示出你的程度。

觀察事物的角度不對,就成為一種天然的門檻,怎麼學你就是跨不過去。古德說倒過來看,或許你立馬就會開悟,或許有人仍然蚊子叮鐵牛依然故我。

如果大家依法都說你錯了,你還硬ㄠ說自己沒錯而是依法奉行的人有錯,你說,這種人我執習氣那麼重,轉不過來,怎麼開悟?
不只是小說,其實也符合佛經的佛說。

觀察事物的視角,其實也有很多種。
人乘善法的角度、天乘善法的角度、聲聞四諦法的角度、緣覺因緣法的角度
以及大乘夢幻法的角度。

角度的提昇轉換,的確是很重要的。
智者以譬喻得解,沒有經過夢喻幻喻的轉換,一般人是無法從智者轉變為智者的。
dodo
文章: 1071
註冊時間: 週五 3月 29, 2024 5:21 pm

Re: 開悟前,開悟後

文章 dodo »

寂照世間 寫: 週三 5月 15, 2024 5:33 pm 不只是小說,其實也符合佛經的佛說。

觀察事物的視角,其實也有很多種。
人乘善法的角度、天乘善法的角度、聲聞四諦法的角度、緣覺因緣法的角度
以及大乘夢幻法的角度。

角度的提昇轉換,的確是很重要的。
智者以譬喻得解,沒有經過夢喻幻喻的轉換,一般人是無法從智者轉變為智者的。
好啦,幻喻且置於一邊,來問問你的本性?你有在觀察自己的本性嗎?你可以說說看自己的本性?

還有你說你有在漸修,是怎麼修的?打坐?觀想?念經?持咒?
cyc320
文章: 2461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開悟前,開悟後

文章 cyc320 »

祖三更。喚秀入堂。問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實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法性空慧耶)
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未了「佛菩提道上」)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了卻「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即名「念念般若觀照 ,常離法相 ,無礙無亂 」)一真一切真。(了卻「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萬境自如如。(了卻「眾生國土同一法性 」)如如之心。即是真實。(了卻「無明實性即佛性 ,幻化空身即法身 」)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了卻「如是本末究竟等 」)
汝且去。一兩日思惟。更作一偈。將來吾看。汝偈若入得門。付汝衣法。神秀作禮而出。又經數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行坐不樂。(即名「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