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明心見性——智證之四十一
道長
《法華經》曰:“如來明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不如三界。見於三界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
傳曰:
僧問天臺雲居智禪師曰:“性即清淨,不屬有無。因何有見?”
答曰:“見無所見。”
僧曰:“無所見,因何更有見?”
答曰:“見處亦無。”
僧曰:“如是見時,是誰之見?”
答曰:“無有能見者。”
僧曰:“究竟其理如何?”
答曰:“汝知不?妄計為有,即有能、所,乃得名迷。隨見生解,便墮生死。明見之人即不然,終日見未嘗見,求見處體相了不可得,能、所俱絕,名為見性。”
予以是觀,能、所既絕,則無生死。生死既無,則何有三界之相?是謂明見也。
《法華經》曰:“如來明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不如三界。見於三界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
道長
《法華經》上說,如來明見 三界之相,無有生死。這句話是根本義,後面的幾句 都是補充和解釋這句話的。
如來與眾生不同之處,就在於眾生 見三界之萬法,皆有生、住、滅相,無有不生滅者。
譬如見花開,又見花謝;見人出生,又見人死亡。
如來不如是,他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滅。
無論是修行舍離世間法 或出世間,都沒有永恆在世者,也沒有徹底斷滅者。
而世間眾生 要麼以為有恆常不變者,要麼以為徹底斷滅。
如來見世間諸法,皆非實非虛,非同非不同,但如來所見的非實非虛、非同非異 也不同于世間眾生所說的那種 非實非虛非同非異。
如來見三界之事如此,沒有錯謬,這是如來的明見。
能如此見,就是見性。從聖智所見的境界來說,名為見性;若從能見聖智來說,即名為真心。
有人說,明心與見性 是兩回事,先明心,後見性。持這種看法的人,是把心與性 分成兩截來看了。此事絕能所,並無前後可分。見諸法不生不滅,即是見性;能如此見性者,即是你真心,妄心則不能見。
有一人家,欲取土築牆。因為擔心 毀壞農田,東家也不讓取,西家也不讓取。此時,正值一家人家欲除土挖渠,土無堆放處。取土的人家 對挖渠的人家說:“我幫你挖渠,挖出的土 我幫你處理,不要一文工錢。”
明心見性,正如挖渠與取土,只是一件事,卻能二俱圓滿,不必挖好渠後 另行去取土。
龍樹菩薩偈雲:
諸法如芭蕉,一切從心生;
若知法無實,是心亦複空。
若能知此意,則何有 心性之分?
真妄相待,虛實相生。未有不知妄 而能知真者,也未有不知真 而能知妄者。
既知諸法唯心,故知生滅為妄,諸法實相 不生不滅為真;既知諸法實相 非生非滅為真,更顯諸法生滅為妄,唯一心之所造。
老師:
“法愛不盡,皆為頂墮之人”
學生查了一些資料,尚有疑惑。
為退為不進呢?
道長
若人不識月,誤指為月,結果不僅失月,也失其指,是欲進 而反退也。
如人邯鄲學步,不識邯鄲步,反將原來之步 也忘卻了,故是欲進而反退也。
原來二見亦要除去,無事不生非
公案很難懂
-
- 文章: 5260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象徵本心超越性的還有《碧岩錄》第18則“國師無縫塔”公案及頌古︰
肅宗應為代宗皇帝問忠國師︰“百年后所須何物?”
國師雲︰“與老僧作個無縫塔。”
帝曰︰“請師塔樣。”
國師良久,雲︰“會么?”
帝雲︰“不會。”
國師雲︰“吾有付法弟子耽源,卻諳此事,請詔問之。”
國師遷化后,帝詔耽源,問︰“此意如何?”
●源雲︰“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黃金充一國。無影樹下合約船,琉璃殿上無知識。”
本心圓滿,猶如沒有縫棱的石塔。一般的佛塔 用木或石累砌而成,所以都有縫。
用一塊卵形整石來造,塔身無縫棱,作為墓碑之用,的就是無縫塔。
對耽源的頌詞,存在著種種誤解,圓悟批評 這些臆測說,
1有的人說 國師沈默不語,就是無縫塔的樣子。
如果這樣理解,達摩開創的禪宗 就掃地而盡了。如果認為沈默就是禪,那么不說話的啞子,就成了一等的禪師了。
2耽源的頌詩 引起的另一種揣測,是說“湘相”是相見,“潭”談是談論,中間有個無縫塔,所以說“中有黃金充一國”。
皇帝與國師對答,就是“無影樹下合約船”;皇帝不能領會禪法,所以說“琉璃殿上無知識”。這些都是邪謬的見解。
●程兆熊《俱胝的一指》 《禪學論文集》第2冊第295頁︰
“第一,‘湘之南,潭之北’,那是秋鴻橫空。
第二,‘中有黃金充一國’,那是夕陽著地。
第三,‘無影樹下合約船’,那是太平時節。
第四,‘琉璃殿上無知識’,那是理性世界。
●在雁聲中,在夕陽裡,在太平時,在理性內,那就是一個無縫塔樣,何須更勞建造?”
可以參考。
雪竇頌國師無縫塔雲︰
無縫塔,見還難,澄潭不許蒼龍蟠。
層落落,影團團,千古萬古與人看。
詩用白描的手法,勾畫出無縫塔圖樣,體制雖短,卻極騰挪跌宕之致。
作者先是用“見還難”點出 無縫塔的超越形象、超越相對的質性,指出“無縫塔”雖然明明顯露,可是要看見它 卻很不容易,因為用肉眼 根本不能見到。
國師在回答塔樣時 沈默良久,很多人遂認 為沈默良久 就是無縫塔,
●雪竇指出,國師的沈默 如同澄潭,裡面不會有蒼龍蟠踞,沈默中 並沒有無縫塔的樣子。
真正的參禪者,不但不會 在靜水中蟠踞,而且不會向洪波浩渺 白浪滔天處蟠踞。
透過否定之后,雪竇又用“層落落,影團團”暈染出 無縫塔的形相,神光離合,似有若無,使讀者既能感受到 鮮明的形象,又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這不即不離,不求在目前,求之反轉遠的無縫塔,正是本心的 傳神寫照。
只有用 超越形相的慧眼,才能見到。后來禪僧 吟此公案,也多是從超越性上著眼,沒有人能超出雪竇的範圍。
如《頌古》卷8圓悟勤頌︰
“八面自玲瓏,盤空勢岌□。
表面鎮巍然,若為分六鑿?”
佛鑒勤頌︰
“無縫塔兮不見影,廓然一片真如境。
爍迦羅眼電光流,杳杳冥冥不見頂。”
《從容錄》第85則天童覺頌︰
“孤迥迥,圓陀陀,眼力盡處高峨峨。
月落潭空夜色重,雲收山瘦秋容多。”
肅宗應為代宗皇帝問忠國師︰“百年后所須何物?”
國師雲︰“與老僧作個無縫塔。”
帝曰︰“請師塔樣。”
國師良久,雲︰“會么?”
帝雲︰“不會。”
國師雲︰“吾有付法弟子耽源,卻諳此事,請詔問之。”
國師遷化后,帝詔耽源,問︰“此意如何?”
●源雲︰“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黃金充一國。無影樹下合約船,琉璃殿上無知識。”
本心圓滿,猶如沒有縫棱的石塔。一般的佛塔 用木或石累砌而成,所以都有縫。
用一塊卵形整石來造,塔身無縫棱,作為墓碑之用,的就是無縫塔。
對耽源的頌詞,存在著種種誤解,圓悟批評 這些臆測說,
1有的人說 國師沈默不語,就是無縫塔的樣子。
如果這樣理解,達摩開創的禪宗 就掃地而盡了。如果認為沈默就是禪,那么不說話的啞子,就成了一等的禪師了。
2耽源的頌詩 引起的另一種揣測,是說“湘相”是相見,“潭”談是談論,中間有個無縫塔,所以說“中有黃金充一國”。
皇帝與國師對答,就是“無影樹下合約船”;皇帝不能領會禪法,所以說“琉璃殿上無知識”。這些都是邪謬的見解。
●程兆熊《俱胝的一指》 《禪學論文集》第2冊第295頁︰
“第一,‘湘之南,潭之北’,那是秋鴻橫空。
第二,‘中有黃金充一國’,那是夕陽著地。
第三,‘無影樹下合約船’,那是太平時節。
第四,‘琉璃殿上無知識’,那是理性世界。
●在雁聲中,在夕陽裡,在太平時,在理性內,那就是一個無縫塔樣,何須更勞建造?”
可以參考。
雪竇頌國師無縫塔雲︰
無縫塔,見還難,澄潭不許蒼龍蟠。
層落落,影團團,千古萬古與人看。
詩用白描的手法,勾畫出無縫塔圖樣,體制雖短,卻極騰挪跌宕之致。
作者先是用“見還難”點出 無縫塔的超越形象、超越相對的質性,指出“無縫塔”雖然明明顯露,可是要看見它 卻很不容易,因為用肉眼 根本不能見到。
國師在回答塔樣時 沈默良久,很多人遂認 為沈默良久 就是無縫塔,
●雪竇指出,國師的沈默 如同澄潭,裡面不會有蒼龍蟠踞,沈默中 並沒有無縫塔的樣子。
真正的參禪者,不但不會 在靜水中蟠踞,而且不會向洪波浩渺 白浪滔天處蟠踞。
透過否定之后,雪竇又用“層落落,影團團”暈染出 無縫塔的形相,神光離合,似有若無,使讀者既能感受到 鮮明的形象,又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這不即不離,不求在目前,求之反轉遠的無縫塔,正是本心的 傳神寫照。
只有用 超越形相的慧眼,才能見到。后來禪僧 吟此公案,也多是從超越性上著眼,沒有人能超出雪竇的範圍。
如《頌古》卷8圓悟勤頌︰
“八面自玲瓏,盤空勢岌□。
表面鎮巍然,若為分六鑿?”
佛鑒勤頌︰
“無縫塔兮不見影,廓然一片真如境。
爍迦羅眼電光流,杳杳冥冥不見頂。”
《從容錄》第85則天童覺頌︰
“孤迥迥,圓陀陀,眼力盡處高峨峨。
月落潭空夜色重,雲收山瘦秋容多。”
-
- 文章: 1043
- 註冊時間: 週二 12月 28, 2021 8:53 am
-
- 文章: 4410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公案很難懂
法華經言。如來明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新老怪 寫: ↑週四 5月 16, 2024 7:25 am 何謂明心見性——智證之四十一
道長
....
《法華經》曰:“如來明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不如三界。見於三界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
道長
《法華經》上說,如來明見 三界之相,無有生死。這句話是根本義,後面的幾句 都是補充和解釋這句話的。
如來與眾生不同之處,就在於眾生 見三界之萬法,皆有生、住、滅相,無有不生滅者。
譬如見花開,又見花謝;見人出生,又見人死亡。
如來不如是,他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滅。
無論是修行舍離世間法 或出世間,都沒有永恆在世者,也沒有徹底斷滅者。
而世間眾生 要麼以為有恆常不變者,要麼以為徹底斷滅。
如來見世間諸法,皆非實非虛,非同非不同,但如來所見的非實非虛、非同非異 也不同于世間眾生所說的那種 非實非虛非同非異。
如來見三界之事如此,沒有錯謬,這是如來的明見。
楞嚴經言。見聞如幻翳,知覺乃眾生,三界若空花。
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
大乘入楞伽經言。世間恒如夢,一切法如幻,智不得有無。
六祖壇經言。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見性成佛道。
金剛經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所以,都是不在諸法實有的世間中看,而是在諸法實有世間之外,而在
諸法如夢如幻的世間中看。
都是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
也就是智者以譬喻得解,從夢喻幻喻,而讓自己從愚者轉變為智者。
-
- 文章: 5260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心燈錄》卷三
即此用離此用
昔百丈侍於馬祖,祖目視繩床角拂子。可憐生古人於一動一靜,偶然觸目,皆會之於道,所以成就甚速,吾人能如是乎?
遂問曰:「即此用,離此用。」蓋百丈已悟,當即則即,當離則離,而探之於祖。
祖遂針之曰:「汝向後開兩片皮 將何為人?」百丈遂取 拂子豎起,此百丈墮於即。
祖又針之曰:「即此用,離此用。」百丈遂掛 拂子於舊處,此又墮在離。
要知大機大用,只有此我 出入縱橫,單刀匹馬,誰敢攖鋒?八面受敵,一掠皆空。
果能兩真相對,則是萬古之雄。
彼或即或離 以為用者,則渺乎其罔措矣。
又安能窺其所用於機者哉?
所以祖震威一喝,能開萬古之聾,百丈反聾去三日,恐猶未能 當下窺見祖意所在。
然即離之見,則銷歸烏有,而此我亦可以縱橫。
惟黃檁聞舉即吐舌,其見則高於百丈,所以於此得見馬祖大機大用。
又雲:若嗣馬祖,已後喪我兒孫。
又讚仰,又不嗣,此何等識見?真可謂空前絕後,獨任此我。
所以百丈雲:子甚有超師之見,真有良心人也。
天上天下,惟我獨尊。世尊已明明告人,只有此我,並無等者。
就要知道,不即不離,猶是竿頭語,未能進步,何況即此離此,瞻前顧後?
斯道惟直指第一,四目相對,明明兩我,無言可議,無念可思,說即多事,說離益非,只認此我便是。
若言即言離,即是剜肉生瘡。
淨名雲:“彼自無瘡,勿傷之也。”
此篇是空前絕後
不過,太婆心了
即此用離此用
昔百丈侍於馬祖,祖目視繩床角拂子。可憐生古人於一動一靜,偶然觸目,皆會之於道,所以成就甚速,吾人能如是乎?
遂問曰:「即此用,離此用。」蓋百丈已悟,當即則即,當離則離,而探之於祖。
祖遂針之曰:「汝向後開兩片皮 將何為人?」百丈遂取 拂子豎起,此百丈墮於即。
祖又針之曰:「即此用,離此用。」百丈遂掛 拂子於舊處,此又墮在離。
要知大機大用,只有此我 出入縱橫,單刀匹馬,誰敢攖鋒?八面受敵,一掠皆空。
果能兩真相對,則是萬古之雄。
彼或即或離 以為用者,則渺乎其罔措矣。
又安能窺其所用於機者哉?
所以祖震威一喝,能開萬古之聾,百丈反聾去三日,恐猶未能 當下窺見祖意所在。
然即離之見,則銷歸烏有,而此我亦可以縱橫。
惟黃檁聞舉即吐舌,其見則高於百丈,所以於此得見馬祖大機大用。
又雲:若嗣馬祖,已後喪我兒孫。
又讚仰,又不嗣,此何等識見?真可謂空前絕後,獨任此我。
所以百丈雲:子甚有超師之見,真有良心人也。
天上天下,惟我獨尊。世尊已明明告人,只有此我,並無等者。
就要知道,不即不離,猶是竿頭語,未能進步,何況即此離此,瞻前顧後?
斯道惟直指第一,四目相對,明明兩我,無言可議,無念可思,說即多事,說離益非,只認此我便是。
若言即言離,即是剜肉生瘡。
淨名雲:“彼自無瘡,勿傷之也。”
此篇是空前絕後
不過,太婆心了
-
- 文章: 5260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四九、真淨之言
〖公案原文〗
筠州黃檗泉禪師,初習《百法論》,講肆有聲。更衣南詢,見真淨和尚于洞山。
有《悟道頌》,其略曰:“……。一錘打透無盡藏,一切珍寶吾皆有。……”。機鋒迅發,莫有當者。真淨嘗歎曰:“惜乎!先師。不及見。”
後上堂說法,不起於座,而示寂滅。
真淨之言益驗。
〖鋸解秤砣〗
筠州黃檗泉禪師,原是教下講《百法明門論》的座主,很有聲望。
後來又去洞山師從真淨和尚參禪。
泉禪師破參後,寫了一個《悟道頌》,其中有兩句是“一錘打透無盡藏,一切珍寶吾皆有。”此後機鋒迅發,銳不可當。
他的師父真淨禪師曾經感歎:“可惜呀!他將比我圓寂得早,來不及展露頭角了。”
古時“見、現”兩字通用,“不及見”就是“來不及出現”的意思。
此後,泉禪師圓寂于說法的法座上。這固然很可惜,然而卻驗證了 真淨之言。
〖公案原文〗
筠州黃檗泉禪師,初習《百法論》,講肆有聲。更衣南詢,見真淨和尚于洞山。
有《悟道頌》,其略曰:“……。一錘打透無盡藏,一切珍寶吾皆有。……”。機鋒迅發,莫有當者。真淨嘗歎曰:“惜乎!先師。不及見。”
後上堂說法,不起於座,而示寂滅。
真淨之言益驗。
〖鋸解秤砣〗
筠州黃檗泉禪師,原是教下講《百法明門論》的座主,很有聲望。
後來又去洞山師從真淨和尚參禪。
泉禪師破參後,寫了一個《悟道頌》,其中有兩句是“一錘打透無盡藏,一切珍寶吾皆有。”此後機鋒迅發,銳不可當。
他的師父真淨禪師曾經感歎:“可惜呀!他將比我圓寂得早,來不及展露頭角了。”
古時“見、現”兩字通用,“不及見”就是“來不及出現”的意思。
此後,泉禪師圓寂于說法的法座上。這固然很可惜,然而卻驗證了 真淨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