愣严要解-元音老人
“是故當知,識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因為這個識陰,不從彼方來,不從此方入,既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所以是非因緣性。離開瓶子,沒有瓶子的空相可得,
再比如這個盒子是空的,離開盒子,盒子的空相還有嗎?也不可得,所以是非自然性。
●●因為非因緣、非自然,所以是無生而生。無生而生,是虛妄之相;生而不生,就是妙真如性。
●色、受、想、行、識這五蘊,從法相宗來說,其中的色屬於色法,受、想、行、識是屬於心法的。
法相宗 是講開合的,在這裡叫合色開心,也就是說色比較少,說心比較多。
因為人們的迷惑不一樣,有的人迷心,有的人迷色。
●●對於迷心比較厲害的人,講合色開心,說色法一,說心法四。
實際講來,五蘊中的受想行識固然是心,因為離心無受,離心無想,離心無有遷流不息,離心無有分析了別。
●若是更詳細地講,色法也是心法,因為色與心相對,色就是心,心就是色。
色非自色,因心故色,心非自心,因色故心,心與色是當體不二的。
假如只有色,沒有心,心不成立,色從何來?
因為心是對色而生的,所以說因境故心。
假如我們說,這個色屬於根,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這五根。
如果這根可以說是色塵,那麼,不僅意根,其他五根都能了別,眼睛能看東西,耳朵能聽聲音,都有了別識。
●這樣看來,根就是心。所以離色之外沒有心,離心之外也沒有色,心與色無所謂開,無所謂合,這是a《楞嚴經》上所講的道理。
●法相宗 講心與色是有開有合的,他的觀點與《楞嚴經》有抵觸,所以有的唯識家反對《楞嚴經》,說它是偽經。
所謂識者 就是根對境之後,識到心裡去了。六根對六塵吸收這個境像,成為一種識,這就叫六識。
在法相宗看來,意根對法塵,所以是心法,其餘五根 都是對外面的色塵,因此皆是色法。
若照這樣說,六個都是色法,因為第六意根也有浮塵根,否則不能生識。
●色 是具四大種性的,沒有根,就不能起作用。既然第六識也有浮塵根,那麼以根來說,統統是色法,不應說是心法。
也就是以浮塵根來說,統統是色法;以所生起的識來講,統統是心法。
這裡的確有些分別,所以要說開說合。
由於《楞嚴經》與法相宗的說法 有些不同,因此就引起紛爭,但真理愈辯則愈明,假如不爭不辯,怎麼會有百家爭鳴呢?
公案很難懂
-
- 文章: 5272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一二一、眼見始得
〖公案原文〗
師一日雲:菩薩人眼見佛性。須是眼見始得!
(大慧普覺禪師《宗門武庫》終)
〖鋸解秤砣〗
師尊 元音老人在《略論明心見性》裏如是說:
我人證此真境後,回過頭來,方才識知這個“靈知”不在別處,整日在六根門頭上放光。與我人無絲毫離異、無些許間隔。一切言行動作,無不是“它”的靈妙神用。從前為它千辛萬苦,百般追求探索,原來只在目前不識。反而汙糟它、屈辱它,在六道內輪回受苦,寧不冤苦!
古德謂:“聲前一句,千聖不傳;面前一絲,亙古無間!”
又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即指此也。
是啊!放眼望去:日升月降,全歸第一義諦;鴉鳴雀噪,儘是無上真乘。滿眼所見,都是佛性,還有一絲一毫在佛性之外麼?!
(老人眉批終,鋸解秤砣也終。 ^o^ )
〖公案原文〗
師一日雲:菩薩人眼見佛性。須是眼見始得!
(大慧普覺禪師《宗門武庫》終)
〖鋸解秤砣〗
師尊 元音老人在《略論明心見性》裏如是說:
我人證此真境後,回過頭來,方才識知這個“靈知”不在別處,整日在六根門頭上放光。與我人無絲毫離異、無些許間隔。一切言行動作,無不是“它”的靈妙神用。從前為它千辛萬苦,百般追求探索,原來只在目前不識。反而汙糟它、屈辱它,在六道內輪回受苦,寧不冤苦!
古德謂:“聲前一句,千聖不傳;面前一絲,亙古無間!”
又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即指此也。
是啊!放眼望去:日升月降,全歸第一義諦;鴉鳴雀噪,儘是無上真乘。滿眼所見,都是佛性,還有一絲一毫在佛性之外麼?!
(老人眉批終,鋸解秤砣也終。 ^o^ )
-
- 文章: 5272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按語說「動念即乖離本體」:
因為現在要講「正問正答」,正問者沒有問、不該問,當然沒有問就沒有答了,一起心動念就離開本體了。
這位僧人還不死心,再問:「若有人問,師還答否?」這段不同「正問正答」,如果還有人勉強發問的話,禪師你還答不答?
參者對禪師所答,不能理解,搞不清楚,故又提此一問。所以禪師也就說了:「也未問!」沒有人能夠將「正問」提出來問的,所以從來沒有人問。
我們的體性清淨,不會掛礙,尤其是真正的本體現出本性時。我
們按語說:正問者不問,正問的話,就不用問。見性的人,他也不問,為什麼?
他什麼都清楚了,問也多問、白問。
若強發問,就偏離我們的本體,這就不是正問了,此位參問者 顯未開悟也。
參問者 顯未開悟也。
因為現在要講「正問正答」,正問者沒有問、不該問,當然沒有問就沒有答了,一起心動念就離開本體了。
這位僧人還不死心,再問:「若有人問,師還答否?」這段不同「正問正答」,如果還有人勉強發問的話,禪師你還答不答?
參者對禪師所答,不能理解,搞不清楚,故又提此一問。所以禪師也就說了:「也未問!」沒有人能夠將「正問」提出來問的,所以從來沒有人問。
我們的體性清淨,不會掛礙,尤其是真正的本體現出本性時。我
們按語說:正問者不問,正問的話,就不用問。見性的人,他也不問,為什麼?
他什麼都清楚了,問也多問、白問。
若強發問,就偏離我們的本體,這就不是正問了,此位參問者 顯未開悟也。
參問者 顯未開悟也。
-
- 文章: 5272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楞嚴經中,觀音菩薩白佛言:
「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聞思修三慧,是修習三無漏學的階梯,亦是轉凡成聖的基石,但普通聞慧,是用耳識及意識;思修則是獨頭意識
。古之觀音如來所啟示的聞慧,是用耳根的聞性。因為識是生死根本,性是成佛真因。
今觀音菩薩依教起行,反聞耳根之聞性,內不隨耳識分別,外不聞所聞之聲塵,但聞能聞聲塵之聞性,謂之聞慧。
據本覺理,起始覺智,不著空有,謂之思慧;
念念旋妄脫黏,歸元內伏,謂之修慧。
如是聞,如是思,如是修,日久功深,發本明耀,解六結,破五陰,超五濁,證圓通,得三昧,始覺智契本覺理,謂之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
普通眾生,當耳根對聲塵時,即起耳識分別;塵有識有,塵無識無,為聲所轉,喜樂無常,生滅不停,故入於生死之流。
今觀音菩薩,修習金剛三昧時,於三摩地中,旋聞與聲脫,以如幻始覺智 為能觀,以聞音聲之聞性為所觀,內不依妄識分別,外不隨聲塵流轉,
所謂「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便可以外亡所聞之塵,而進入聖人涅槃之流;故說:「初於聞中,入流亡所」。
耳根所對之聲塵,有動有靜,動是有聲,靜是無聲。
觀音菩薩修金剛三昧,初於聞中,入流亡所,僅亡聲塵之動相,而入初果聖人之流。
動結雖解,靜結猶存。今繼續進修,不但外遣聲塵之動相,連聲塵之靜相 亦不可得。
如楞嚴經說:「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則動者自動,菩薩不為其所動,靜者自靜,菩薩不知其所靜,心中再無動靜二相存在,便可以亡六塵,遣六識,斷分別我執,除起業相 與業繫苦相,破色陰,超劫濁。
「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聞思修三慧,是修習三無漏學的階梯,亦是轉凡成聖的基石,但普通聞慧,是用耳識及意識;思修則是獨頭意識
。古之觀音如來所啟示的聞慧,是用耳根的聞性。因為識是生死根本,性是成佛真因。
今觀音菩薩依教起行,反聞耳根之聞性,內不隨耳識分別,外不聞所聞之聲塵,但聞能聞聲塵之聞性,謂之聞慧。
據本覺理,起始覺智,不著空有,謂之思慧;
念念旋妄脫黏,歸元內伏,謂之修慧。
如是聞,如是思,如是修,日久功深,發本明耀,解六結,破五陰,超五濁,證圓通,得三昧,始覺智契本覺理,謂之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
普通眾生,當耳根對聲塵時,即起耳識分別;塵有識有,塵無識無,為聲所轉,喜樂無常,生滅不停,故入於生死之流。
今觀音菩薩,修習金剛三昧時,於三摩地中,旋聞與聲脫,以如幻始覺智 為能觀,以聞音聲之聞性為所觀,內不依妄識分別,外不隨聲塵流轉,
所謂「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便可以外亡所聞之塵,而進入聖人涅槃之流;故說:「初於聞中,入流亡所」。
耳根所對之聲塵,有動有靜,動是有聲,靜是無聲。
觀音菩薩修金剛三昧,初於聞中,入流亡所,僅亡聲塵之動相,而入初果聖人之流。
動結雖解,靜結猶存。今繼續進修,不但外遣聲塵之動相,連聲塵之靜相 亦不可得。
如楞嚴經說:「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則動者自動,菩薩不為其所動,靜者自靜,菩薩不知其所靜,心中再無動靜二相存在,便可以亡六塵,遣六識,斷分別我執,除起業相 與業繫苦相,破色陰,超劫濁。
-
- 文章: 5272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如是繼續進修,漸次深入,增長智慧,不但所聞之塵盡,能聞之根亦盡,如楞嚴經說:「如是漸增,聞所聞盡」。至此,一根既返元,六根成解脫,除去六粗中之 計名字相及執取相,便可以破受陰,超見濁,斷見思,證真空,何止解靜結,根結同時消除。即是楞嚴經所說:「此根初解,先得人空」。
僅得人空,斷俱生我執而已,法執猶存,尚待進修,若然保果不前,不肯趣向無上菩提,便是定性聲聞。
觀音菩薩於三摩地中,盡聞不住,繼續深入,觀照力強,了達萬法唯心,知空有二邊,即是中道,不但所覺之根塵空,能覺的覺智亦空,捨智愛,斷分別法執,解覺結,破想陰,超煩惱濁,謂之「盡聞不住,覺所覺空」。亦即是「空性圓明,成法解脫」。
自此,以如幻金剛妙覺,加功策進,不但能覺所覺之智境空,而能空此智境之空亦空,空覺得以至極至圓;空相既滅,能知空相之心亦滅。
至此生滅方盡,分斷俱生法執,解空結,破行陰,超眾生濁,行陰盡,識陰顯,故言:「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滅已,寂滅現前。」
亦即是「法解脫已,俱空不生。」
空結雖解,滅結尚在,必須解除;此結不解,猶為圓通障礙。
觀音菩薩,於生滅滅已、寂滅現前之際,承其金剛三昧力,破識陰,解滅結,以不生不滅心,合如來藏性;
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唯一寂光,達識陰 即藏性,成佛果大圓鏡智。
所以能「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
此中世間,指生滅法,即前文所說:動滅靜生,靜滅根生,根滅覺出,覺滅空生。
出世間 是指空滅識生。二乘執此為涅槃,菩薩依此而住俱空。觀音菩薩 達萬法唯心,不著空有,生死涅槃,二皆遠離,連離相 亦不可得,即空此人空 法空之 空亦不生。
心無所住,畢竟清淨,修證至此,六結盡解,妙心圓悟,圓破、圓超、圓證。
不為世出世間所障礙,而得超越世出世間,識性圓明,周遍法界。
故言:十方圓明,正是顯示 修證之功,獲二殊勝,是顯利他之德。
僅得人空,斷俱生我執而已,法執猶存,尚待進修,若然保果不前,不肯趣向無上菩提,便是定性聲聞。
觀音菩薩於三摩地中,盡聞不住,繼續深入,觀照力強,了達萬法唯心,知空有二邊,即是中道,不但所覺之根塵空,能覺的覺智亦空,捨智愛,斷分別法執,解覺結,破想陰,超煩惱濁,謂之「盡聞不住,覺所覺空」。亦即是「空性圓明,成法解脫」。
自此,以如幻金剛妙覺,加功策進,不但能覺所覺之智境空,而能空此智境之空亦空,空覺得以至極至圓;空相既滅,能知空相之心亦滅。
至此生滅方盡,分斷俱生法執,解空結,破行陰,超眾生濁,行陰盡,識陰顯,故言:「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滅已,寂滅現前。」
亦即是「法解脫已,俱空不生。」
空結雖解,滅結尚在,必須解除;此結不解,猶為圓通障礙。
觀音菩薩,於生滅滅已、寂滅現前之際,承其金剛三昧力,破識陰,解滅結,以不生不滅心,合如來藏性;
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唯一寂光,達識陰 即藏性,成佛果大圓鏡智。
所以能「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
此中世間,指生滅法,即前文所說:動滅靜生,靜滅根生,根滅覺出,覺滅空生。
出世間 是指空滅識生。二乘執此為涅槃,菩薩依此而住俱空。觀音菩薩 達萬法唯心,不著空有,生死涅槃,二皆遠離,連離相 亦不可得,即空此人空 法空之 空亦不生。
心無所住,畢竟清淨,修證至此,六結盡解,妙心圓悟,圓破、圓超、圓證。
不為世出世間所障礙,而得超越世出世間,識性圓明,周遍法界。
故言:十方圓明,正是顯示 修證之功,獲二殊勝,是顯利他之德。
-
- 文章: 5272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我們凡夫俗子打死不信師尊 元音老人在《略論明心見性》裏如是說:
我人證此真境後,回過頭來,方才識知這個“靈知”不在別處,整日在六根門頭上放光。與我人無絲毫離異、無些許間隔。一切言行動作,無不是“它”的靈妙神用。從前為它千辛萬苦,百般追求探索,原來只在目前不識。反而汙糟它、屈辱它,在六道內輪回受苦,寧不冤苦!
古德謂:“聲前一句,千聖不傳;面前一絲,亙古無間!”
又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即指此也。
是啊!放眼望去:日升月降,全歸第一義諦;鴉鳴雀噪,儘是無上真乘。滿眼所見,都是佛性,還有一絲一毫在佛性之外麼?!
眼前的電線竿
眼前的柏樹子
是實相
全部外道
趕出去
好啊
換您接手,可好?
我在這網站學習23年了
唯版主換個手,去休息了
像小老兒,軟體之美等等
還存在者
依然在學習啊
小老兒正在講黑洞
須要砍頭嗎?
停止罷
感恩
-
- 文章: 5272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長鯨吞月——禪宗公案90
尺童
一日,遵璞禪師入室參學,宗杲遵璞禪師舉三聖、興化兩位禪師的一則公案——
三聖慧然禪師上堂雲:“我逢人即出,出則不為人。”(出我是法身世界。)
興化存獎禪師聽說此語後,便道:“我逢人即不出,出則便為人。”(“我”不出口,說“我”就落人相。)
宗杲禪師舉完此公案,便問遵璞禪師:“你道這兩個老漢,還有出身處也無?”(他們會不會?)
遵璞禪師一聽,便朝宗杲禪師的膝頭上打了一拳。(打人。)
宗杲禪師道:“只你這一拳,為三聖出氣,為興化出氣?速道!速道!”
(師不肯定他是否真明白,深度試探。)
遵璞禪師正要開口擬議,宗杲禪師拈起拄杖便打,並說道:“你第一 不得忘了這一棒。”
尺童
——“你第一不得忘了這一棒。”中反复提示一,實際 頭一字是個“你(擬,想要,準備說)”。
●“一不得”是此句龍眼。
後來有一天,遵璞禪師於室中執侍宗杲禪師。
這時,有一僧人入室請益。
宗杲禪師問那僧:“德山見僧入門便棒,臨濟見僧入門便喝,雪峰見僧入門便道'是甚麼?'睦州見僧便道'現成公案,放你三十棒。'你道這四個老漢,還有為人處也無?”(他們有暗藏的旨意麼?)
那僧道:“有。”
宗杲禪師道:“ 箚(zha)!”(古人服從首領的吩咐時,常用“扎”回應,表示服從,奉令而行。)
那僧正要開口擬議,宗杲禪師便大喝一聲。(既然明白,服從其旨,你解釋什麼。)
站在一旁的遵璞禪師一聽,言下契旨。
宗杲禪師於是欣然為之印可。
尺童——棒喝等,旨意是 促使人 息心除妄。
息心除妄
尺童
一日,遵璞禪師入室參學,宗杲遵璞禪師舉三聖、興化兩位禪師的一則公案——
三聖慧然禪師上堂雲:“我逢人即出,出則不為人。”(出我是法身世界。)
興化存獎禪師聽說此語後,便道:“我逢人即不出,出則便為人。”(“我”不出口,說“我”就落人相。)
宗杲禪師舉完此公案,便問遵璞禪師:“你道這兩個老漢,還有出身處也無?”(他們會不會?)
遵璞禪師一聽,便朝宗杲禪師的膝頭上打了一拳。(打人。)
宗杲禪師道:“只你這一拳,為三聖出氣,為興化出氣?速道!速道!”
(師不肯定他是否真明白,深度試探。)
遵璞禪師正要開口擬議,宗杲禪師拈起拄杖便打,並說道:“你第一 不得忘了這一棒。”
尺童
——“你第一不得忘了這一棒。”中反复提示一,實際 頭一字是個“你(擬,想要,準備說)”。
●“一不得”是此句龍眼。
後來有一天,遵璞禪師於室中執侍宗杲禪師。
這時,有一僧人入室請益。
宗杲禪師問那僧:“德山見僧入門便棒,臨濟見僧入門便喝,雪峰見僧入門便道'是甚麼?'睦州見僧便道'現成公案,放你三十棒。'你道這四個老漢,還有為人處也無?”(他們有暗藏的旨意麼?)
那僧道:“有。”
宗杲禪師道:“ 箚(zha)!”(古人服從首領的吩咐時,常用“扎”回應,表示服從,奉令而行。)
那僧正要開口擬議,宗杲禪師便大喝一聲。(既然明白,服從其旨,你解釋什麼。)
站在一旁的遵璞禪師一聽,言下契旨。
宗杲禪師於是欣然為之印可。
尺童——棒喝等,旨意是 促使人 息心除妄。
息心除妄
-
- 文章: 5272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祖元禪師曾上堂提唱趙州和尚的一則公案,雲:
“有佛處不得住——踏著秤錘硬似鐵。
無佛處急走過——腳下深草三尺。三千里外,
逢人不得錯舉——北斗掛須彌。
恁麼則不去也——棒頭挑日月。
摘楊花,摘楊花——眼裡瞳人著繡鞋。”
說完便卓拄杖下座。
[趙州和尚的原公案是——
僧辭,師(趙州)曰:“甚處去?”
曰:“諸方學佛法去。”
師豎起拂子曰:“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三千里外,逢人不得錯舉。”
曰:“與麼則不去也。”
師曰:“摘楊花,摘楊花。”]
尺童——
摘楊花是離相的意思,以前解釋過趙州這一則。
祖元禪師提示了公案中 暗藏的法身相。其實這則公案另有妙趣。
祖元禪師上堂法語:
“雁山枯木實頭禪,不在尖新語句邊。
背手忽然摸得著,長鯨吞月浪滔天。”
尺童——
此偈也提示法身相,“長鯨”指“長睛”,眼是心門,法身雖然眼見 但歸心源。
眼見但歸心源。
“有佛處不得住——踏著秤錘硬似鐵。
無佛處急走過——腳下深草三尺。三千里外,
逢人不得錯舉——北斗掛須彌。
恁麼則不去也——棒頭挑日月。
摘楊花,摘楊花——眼裡瞳人著繡鞋。”
說完便卓拄杖下座。
[趙州和尚的原公案是——
僧辭,師(趙州)曰:“甚處去?”
曰:“諸方學佛法去。”
師豎起拂子曰:“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三千里外,逢人不得錯舉。”
曰:“與麼則不去也。”
師曰:“摘楊花,摘楊花。”]
尺童——
摘楊花是離相的意思,以前解釋過趙州這一則。
祖元禪師提示了公案中 暗藏的法身相。其實這則公案另有妙趣。
祖元禪師上堂法語:
“雁山枯木實頭禪,不在尖新語句邊。
背手忽然摸得著,長鯨吞月浪滔天。”
尺童——
此偈也提示法身相,“長鯨”指“長睛”,眼是心門,法身雖然眼見 但歸心源。
眼見但歸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