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是四地菩薩(聲聞初果須陀洹)

隨機談
文章: 119
註冊時間: 週日 4月 18, 2021 8:51 am

Re: 開悟是四地菩薩(聲聞初果須陀洹)

文章 隨機談 »

軟體之美 寫: 週二 7月 30, 2024 8:09 am 我查
多部佛經 大智度論 天台智者大師著作
證明覺苑禪慧 謹製 有錯誤
螢幕擷取畫面 2024-07-30 081122.png
這個天台四教斷證位次比較表,其表格內容,應該是有些錯誤沒錯。

原因很簡單,節錄部分經疏如下:

仁王護國般若經疏卷第二
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 ...
「皆阿羅漢」者,三明位也。若三藏中佛,即是羅漢。
故《本行》云「爾時世間有六羅漢」,五是陳如等五人,一即是佛也。
若通教中三乘共行十地,七地菩薩即阿羅漢。
若別教中,十向菩薩斷三界惑盡齊阿羅漢。
若圓教中,十信菩薩斷三界惑盡亦齊羅漢。
今皆阿羅漢者,即通教菩薩。
《大品》云「阿羅漢若智若斷,是菩薩無生法忍。」
《大集》亦云「大法菩薩名阿羅漢。」
... ...

由上述可知,智者大師所說的,藏、通、別、圓的位次比較表,
如在「別教」中,斷三界惑盡的阿羅漢,實應配屬於第十迴向才對。
所以覺苑禪慧的表中所列的,是屬「別教」的七住位,這應該是錯的。




另外在軟美兄方面,其錯誤面方面,則是更大!
對藏、通、別、圓的化法四教,更完全分不清?

仍節錄部分經疏如下:

仁王護國般若經疏卷第二
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 ...
「皆行阿羅漢」下,三歎德也。雖迹同凡夫,而本皆羅漢。
「十地」者,有三種:若菩薩二乘共行,此通教也。一乾慧、二性地、
三八人、四見地、五薄地、六離欲、七已辨、八支佛、九菩薩、十佛地。
依此十地則是通教中優婆塞也。
《大品經》云「若菩薩具乾慧地,於十地速證菩提」云云。《大論》七十八云
「乾慧地二種:一聲聞、二菩薩。
1聲聞獨為涅槃,故勤精進持戒等,或習觀佛三昧、不淨觀等,雖有智慧不得禪定水,故名乾慧地;
於菩薩則初發心乃至未得順忍者是。」
2性地者,聲聞從煖至世第一;於菩薩得順忍,愛著實相不生邪見,得禪定水。
3八人地者,從苦法忍乃至道比忍是十六心,於菩薩則無生法忍入菩薩位。
4見地者,初得須陀洹果,於菩薩則是阿毘跋致地。
5薄地者,斯陀含人,欲界九種苦分斷故;於菩薩則過阿毘跋地,乃至未成佛,斷諸煩惱餘習氣亦薄。
6離欲地者,離欲界等貪名阿那含;於菩薩離欲因緣,得五神通。
7已作地者,聲聞人得盡無生智,無著阿羅漢;於菩薩成就佛地。
8辟支佛地者,先世種辟支佛道因,今世得小因緣,亦觀深因緣法,名支佛也。
9菩薩地者,初歡喜地乃至法雲地,皆名菩薩。此借別名,名通也。
10佛地者,一切種智等法。諸菩薩於自地中觀具足,於化他地中行具足,二事具足故名佛地。
若別教,則初地終至法雲,獨自修行不與聲聞辟支佛共。
準此則是別教中優婆塞也。
圓教云云。「迴向五分法身具足」者,別接通空。以別初地接通教,令不滯界內即色之空,
迴心向別斷界外無明,成就五分法身故。歎迴向也。
言具足者,通教偏真,五分等是不具足。別圓中道正觀成就,
五分方稱具足也。五分法身者,一戒身、二定身、三慧身、四解脫身、五解脫知見身。
... ....


在上述已說的很清楚,在「通教」中,由於三乘的位階並列,
因為通教的位階共有「十地」,所以三乘在其中,是混在一起的。

如相比較於聲聞乘時,其須陀洹果即是四地,菩薩也是四地,是阿毘跋致地。
而斯陀含果,即是五地,相對於菩薩也是五地;該菩薩則是過阿毘跋地,乃至未成佛。
而阿那含果;即是六地,於菩薩則是離欲因緣,得五神通。
而第七地--已作地者,聲聞人得盡無生智,是無著阿羅漢;於菩薩則成就了佛地。

最後到了第八地,對聲聞人來說,已無此位階,但實際上卻有「獨覺」位之事實。
故「通教」把他叫支佛地。
而第九地菩薩地及第十地的佛地,事實上則是引用「別教」得來的名稱及位次。
軟體之美
文章: 3174
註冊時間: 週三 4月 14, 2021 9:18 am

Re: 開悟是四地菩薩(聲聞初果須陀洹)

文章 軟體之美 »

隨機談 寫: 週日 8月 04, 2024 7:27 pm 另外在軟美兄方面,其錯誤面方面,則是更大!
對藏、通、別、圓的化法四教,更完全分不清?
我沒學天台宗

感覺此宗複雜化
Sherlock
文章: 1071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Re: 開悟是四地菩薩(聲聞初果須陀洹)

文章 Sherlock »

如在「別教」中,斷三界惑盡的阿羅漢,實應配屬於第十迴向才對。
...
十地十迴向之間有隱藏境界
別十地(初地)>支佛地(獨覺)>別十迴向(第十迴向)?!

PS.
一個有趣的現象
大乘始教代表作之一龍樹大智度論以及唯識的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不等)只提及十住(地)而無十行十迴向等境界此諸境界或為後期大乘所開展或漢傳佛教所特有..
大慧!愚癡凡夫,性、無性、自性、第一義,作二見論
cyc320
文章: 2551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開悟是四地菩薩(聲聞初果須陀洹)

文章 cyc320 »

別十地(初地)>支佛地(獨覺)>別十迴向(第十迴向)?!
// 身體力行及次第顯現(第十迴向);實融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為四無量心顯實(十地)
軟體之美
文章: 3174
註冊時間: 週三 4月 14, 2021 9:18 am

Re: 開悟是四地菩薩(聲聞初果須陀洹)

文章 軟體之美 »

https://ddc.shengyen.org/?doc=05-02-071&tree_id=j1_1895
從這一表上,我們便可知道菩薩道,雖稱一乘法,但卻是三乘共法與五乘共法的匯歸於一乘;小乘雖稱三乘共法,但卻是五乘共法的昇華;五乘共法雖冠以五乘二字,其實僅是人乘及天乘階段的善法而已。(案:以「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統攝一切佛法,開顯由人而成佛的正道,乃是太虛大師的創見)

人天乘是世間法,依舊是生死法,仍有生死的漏洞而不能航出生死的苦海,所以又稱世間法為有漏法;小乘雖是自了漢,但卻已是不受生死的出世聖者,故而出世間法又被稱為無漏法。

菩薩,有凡夫有聖人,菩薩共分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的五十加等覺、妙覺兩個階位,十地以前的四十個階位,全是凡夫,從初地以上的十二個階位,才是聖人,表中所列的菩薩乘,是指聖位說的,因為佛典中通常稱的菩薩,如不標明地前菩薩,也多是指的地上聖位菩薩。

小乘聖者不求成佛,但求入於涅槃,涅槃的境界,從本質上說,大小乘是一樣的,不過小乘入於涅槃之後便安住於涅槃了,不再度眾生了,大乘的涅槃是雖入涅槃而不即住於涅槃,並以生死也是涅槃的同一體性,所以稱為「生死即涅槃」,所以稱為「無住處涅槃」,這是大乘聖者的境界。

小乘涅槃,是由斷了我執——煩惱障而得,所以小乘的羅漢,若從解脫道的境界上說,相當於大乘的第七地或第八地菩薩。菩薩道的聖者,是由斷了法執——所知障及我執——煩惱障的各一分,而親證真如法性的一分,進入初地階位;從斷煩惱障的程度上說,羅漢同於七地或八地菩薩,從斷所知障的程度上說,羅漢僅相當於菩薩的第七信位。因為,斷煩惱障(我空)即解脫生死,斷所知障(法空)即不離生死,解脫生死即入涅槃,不離生死即度眾生,解脫是慧業,度生是福業,福慧雙修是菩薩業,福慧圓滿便是成佛。因此,若從度生的福業上說,羅漢僅同於初發心菩薩的第七個階位,距離初地菩薩尚有三十三個階位,在整個成佛之道的全程之中,初地菩薩已經走了三分之一(第一無數劫已滿),八地菩薩已經走了三分之二(第二無數劫已滿),十信菩薩尚在即將進入三大無數劫的預備階段哩!

因此,如果羅漢要想成佛,必須迴小乘向大乘,從第七信位上慢慢修起來。但是羅漢入了涅槃之後,短時間內很難迴小向大,所以修了小乘道,幾乎就跟佛道絕了緣,於是,有的大乘經論,竟將小乘與外道相提並論而大肆貶斥。其實,如照《法華經》的觀點,真的阿羅漢,必定能夠迴小向大,法華會上的諸大比丘、比丘尼,也多是從小乘入大乘的阿羅漢。

迴小向大也有兩種人:一種是一向修的小乘道,如果再從羅漢位上迴入大乘,便得從大乘的七信位上起修大乘法;一種是曾經修過大乘法,後來退入小乘道的羅漢位後再進大乘道,那就要連帶他們先前修過的大乘位加起來算了,比如舍利弗在往昔生中,已曾修到第七住的大乘位,後來退入小乘,證到羅漢果後再來進入大乘一樣。大致說來,如果先曾修習大乘法,退失之後再入大乘法,一念迴心向上,即可進入初住位,或曾經已有深厚的大乘基礎,退失之後再入大乘,一念迴心,即可證入初地以上的菩薩聖位了。當然,羅漢迴小向大,只是福業不夠大乘的聖位,他們的慧業——解脫功用,絕不會也連帶著退入凡位的。
Sherlock
文章: 1071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Re: 開悟是四地菩薩(聲聞初果須陀洹)

文章 Sherlock »

八人(忍)

《入阿毗達磨論》卷下云(大正28‧985c)︰「忍有八種,謂苦集滅道法智忍及苦集滅道類智忍。此八是能引決定智勝慧;忍可苦等四聖諦理,故名為忍。」據《俱舍論》卷二十三所述,在世第一法的無間,緣觀欲界苦聖諦之境並忍可之(即信忍不疑),所生起的無漏法智忍,名為苦法智忍。於其間,緣觀欲界苦聖諦之境並決了證知之,所生起的無漏法智名為苦法智。其次,緣觀上二界(色界.無色界)苦聖諦之境,忍可之而生起者,名為苦類智忍。又緣觀上二界苦聖諦之境,決了證知之而生起者,名為苦類智。此外,更緣觀欲、色、無色界集滅道之境而生忍、智,故合四諦成八忍八智十六心。此中,法忍及類忍皆屬無間道;譬如驅賊,能審察忍可苦等之境,正斷三界見惑。法智及類智則屬解脫道;如驅賊之後更緊閉門戶,即更決了證知苦等之理。又,最初忍可、證知欲界苦等之理,故名法忍、法智;其次,忍可、證知上二界苦等之理,以其類似觀欲界所得之法,故名類忍、類智。

《天台四教儀》:「依大品經。乾慧等十地。即是此教位次也。一乾慧地。未有理水故得其名。即外凡位。與藏教五停心總別等三位齊。二性地。相似得法性水。伏見思惑。即內凡位。與藏教四善根齊。三八人地。四見地。此二位入無間三昧。斷三界八十八使見盡。發真無漏見真諦理。與藏教初果齊。五薄地。斷欲界九品思前六品。與藏教二果齊。六離欲地。斷欲界九品思盡。與藏教三果齊。七已辦地。斷三界見思惑盡。但斷正使不能侵習。如燒木成炭。與藏教四果齊。聲聞位齊此。八辟支佛地。更侵習氣如燒炭成灰。九菩薩地。正使斷盡與二乘同。扶習潤生。道觀雙流。遊戲神通淨佛國土。十佛地。機緣若熟。以一念相應慧。頓斷殘習。坐七寶菩提樹下。以天衣為座。現帶劣勝應身成佛。為三乘根性。轉無生四諦法輪。緣盡入滅。正習俱除。如炭灰俱盡。經云。三獸度河。謂象馬兔也。喻斷惑不同故。又經云。諸法實相三乘皆得。亦不名佛。即此教也。此教三乘因同果異。證果雖異同斷見思。同出分段。同證偏真。然於菩薩中有二種。謂利鈍。鈍則但見偏空不見不空。止成當教果頭佛。行因雖殊。果與藏教齊。故言通前。若利根菩薩非但見空。兼見不空。不空即中道。分二種。謂但不但。若見但中別教來接。若見不但中圓教來接。故言通後。問何位受接。進入何位。答受接人三根不同。若上根三地四地被接。中根之人五地六地。下根之人七地八地。所接之教真似不同。若似位被接。別十迴向圓十信位若真位受接。別初地圓初住。問此藏通二教。同是三乘。同斷四住。止出三界同證偏真。同行三百由旬。同入化城。」(CBETA 2024.R1, T46, no. 1931, pp. 777c10-778a13) 

【教觀綱宗】016 通教六即 見輝法師主講 20200625 字幕版
大慧!愚癡凡夫,性、無性、自性、第一義,作二見論
軟體之美
文章: 3174
註冊時間: 週三 4月 14, 2021 9:18 am

Re: 開悟是四地菩薩(聲聞初果須陀洹)

文章 軟體之美 »

Sherlock 寫: 週二 8月 06, 2024 9:49 am
《天台四教儀》:「依大品經。乾慧等十地。即是此教位次也。一乾慧地。未有理水故得其名。即外凡位。與藏教五停心總別等三位齊。二性地。相似得法性水。伏見思惑。即內凡位。與藏教四善根齊。三八人地。四見地。此二位入無間三昧。斷三界八十八使見盡。發真無漏見真諦理。與藏教初果齊。
天台四教儀 高麗沙門諦觀錄 並非智者大師著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智者大師著作仁王護國般若經疏卷第二

《大品經》云「若菩薩具乾慧地,於十地速證菩提」云云。《大論》七十八云「乾慧地二種:一聲聞、二菩薩。聲[18]聞獨為涅槃,故勤精進持戒等,或習觀佛三昧、不淨觀等,雖有智慧不得禪定水,故名乾慧地;於菩薩則初發心乃至未得順忍者是。」性地者,聲聞從煖至世第一;於菩薩得順忍,愛著實相不生邪見,得禪定水。

八人地者,從苦法忍乃至道比忍是十六心,於菩薩則無生法忍入菩薩位。

見地者,初得須陀洹果,於菩薩則是阿毘跋致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心 初果向。趣初果故。


四向四果
為四向、四果之並稱。又作四向四得、四雙八輩、四果向,或稱八補特迦羅(巴 attha-puggalā dakkhineyyā)、八賢聖、八聖、八輩。為小乘佛教聲聞修道之階位。
隨機談
文章: 119
註冊時間: 週日 4月 18, 2021 8:51 am

Re: 開悟是四地菩薩(聲聞初果須陀洹)

文章 隨機談 »

Sherlock 寫: 週一 7月 29, 2024 11:50 am 佛陀教育基金會
https://www2.budaedu.org/newGhosa/C038/ ... 37N_01.pdf
天台四教斷證位次比較表
弘傳天台第四十五代 顯明導師 鑑定
門人 覺苑禪慧 謹製

傳承有誤?!
這個「天台四教斷證位次比較表」是真的正確的。

後來軟美兄又有提出「仁王護國般若經疏」來佐證,說明其是錯的,但個人總覺得不太對。
查了一下資料,例如google 一下智者大師,並依大師的著作來判斷,
最後結論是該經述,真的是托名之作而已,而並非是智者大師的撰述。

其原因很簡單,古時就有人懷疑該經疏,跟吉藏大師的經疏內容相當,但又擷取了智者大師
的一些過往著述,再加上自己觀點,而該經疏只存在日本國,後來才回傳中國,

又查其名稱,叫仁王護國般若經疏,但該仁王經其實是有兩種譯本,其中一種為唐朝時翻譯,
這才加上護國兩字,而智者大師時代,就只能是仁王般若經疏,這才是合理的。
隨機談
文章: 119
註冊時間: 週日 4月 18, 2021 8:51 am

Re: 開悟是四地菩薩(聲聞初果須陀洹)

文章 隨機談 »

其實智者大師的名氣真的太大,故托名之作很多,請大家要小心辨別。
最確實的辨別方法,就是先讀過天台宗的三大部及五小部,但這難度太高,有點勉強太多人了。

那麼可先讀澫益大師的教觀綱宗,內容很少,但這是經典之作,聖嚴法師有對其白話解釋,
叫教觀綱宗貫註,網路有全文,就附上連結,有意者可自行閱讀。

https://dedu.dila.edu.tw/view/TTXY_PnEOfThe4Teachings


其實智者大師的五時八教理論,這說明了佛法的真實一切流程。
其中化儀四教,是頓、漸、不定、秘密。
而化法四斆,是藏、通、別、圓,這個太重要了,有專書被取出並流通。

化法四教理論,又被稱為「四教義」,本是維摩經玄疏中的一部分,後被取出並成為專書。
大家可由網路上下載來看,是非常的精彩,共十二卷,講的是超級仔細,應該是看的懂才是?

其中有講到小乘的三藏教,簡稱叫藏教,就是藏、通、別、圓四教中的藏。
其中有講到小乘法對菩薩的看法,就跟現在的南傳佛教一樣,這好像是一千多年前的預言書,真的好厲害。

再來是通教理論,也就是軟美兄一直在亂講的地方,不讀原作專靠猜,就只會誤眾而已,這有罪過的。
如讀不懂智者大師原作,就讀讀靜權大師的現代白話文,天台宗大綱,應該也會很有幫助。
隨機談
文章: 119
註冊時間: 週日 4月 18, 2021 8:51 am

Re: 開悟是四地菩薩(聲聞初果須陀洹)

文章 隨機談 »

其實現在網路上的一些菩薩位階的說法,應該都是錯的?

但只有過來人才能講來時路,對一般人來說,大家都在吹牛,就算真有法身大士,
其實也只能講少部分罷了,且還不一定對,但智者大師講的很詳盡,看了真令人吃驚?
這功力真是嚇死人,無法想像的酷。

其實阿羅漢的位階,對比於別教,確實就是七住位而已。
而初果 --- 須陀洹果,對比於別教,就是初住,因此別教的初住位,就已算聖人。

這令人很吃驚的,所以現在學大乘佛法的我們,都只是別教中的十信位凡夫而已。
就連禪宗已明心見性的開悟者,也仍是十信位中的凡夫,只因見惑,有可能根本就沒斷。

菩薩瓔珞經,說別教的十信位,最多是十劫可修成,這是有涵義的,不見得正確。
智者大師的天台宗,有說到這些現象的原因,不過沒人有興趣,因曲高和寡,
天台宗是太高深了,怪不得很難流行,而本人也看不大懂。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