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爲和。
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而王公以自名也。
勿(物)或(損)之而益,或
益之而(損)。故(古)人之所教,夕(亦)議(我)而教人。
故強良(梁)者不得死,我將以爲學父。
簡譯: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表面陽、內裡陰,中間是氣,氣是陰陽組合、關聯、調和的仲介。
天下人不喜歡孤、寡、不,王公卻用這些字自稱。
實際那些王公反著做,反而得益。
所以古人的寶貴經驗,應該教給別人與後代。逞強的不得好死,是我的座佑銘。
尺童——
前面道一、二、三,是名句了。
萬物由陰陽組合,氣是仲介,這句非常重要,但許多人沒翻譯對,或沒理解。
後段各種原因,模糊難譯,童本譯法最接近。
呵呵,老子之師是“故人(去世的人,古人)”,學父(教父)是古人名言。
今天先譯這幾段,尺童感覺挺有趣的,肯定也會給朋友們 帶來不一樣的感受,生動活潑的是真的。
高、大、上的,往往是加工 與修飾後的,可能會面目全非,甚至背離本意或原意。
總之,童譯本可能會對一些道徒 有心理衝擊,但對真道、大道肯定會有正面作用。
因為道是德之母,德是真善美的各種體現,一真一切真,不要虛假與造作。
萬物表面陽、內裡陰,中間是氣,氣是陰陽組合、關聯、調和的仲介。
道生天,二生氣,三生物。
公案很難懂
-
- 文章: 6302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公案很難懂
《道德經》校正後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故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老子道德經,在本首經文有發生錯簡!!
即是老子利用竹簡刻製之原版,因為在長途搬運中捆綁繩索磨損斷開,造成老子書之散亂,雖經負責照付護之人重組竹籤,亦因為處理散亂竹籤者,對老子道學不能充分掌握理解,於是讓原版五千靈文產生錯簡問題,一錯就錯了2500年。
道:
廣義說,路程也,即是講整個創生過程的實相。
狹義說,創生源頭的無漏實相,又稱無極。意思就是不斷的玄微深入,而找不到創生的起點。
老子曰:吾不知誰之子,像帝之先。
道生一:
一即是金剛經講的(一合相)。所謂真空妙有,真如法性冥合於有漏實相。老子稱為德,道生德,即是(得)也。
禪宗曰: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關尹喜:人能得一則萬事畢,無心留德鬼神服。
一生二:
指原本如如自在的一合相,因法性之粗化,而與空性真如不能相安於實相,於是無漏法身自此破體,流化出有漏宇宙萬法…佛教所謂十二緣起法,便是從此開始…
二生三,三生萬物:
(真如)與(法性),流行於有漏界,造作出個體,生起分別,即是(我執),佛家曰(異熟種子)境界。宇宙萬法皆不離(真如)(法性)(我執)三者方得成辦。所謂萬法唯心所造,此有漏心識若拆開來說,就是此三者,故佛教密語:皈依三寶,皈依佛(真如),皈依法(法性),皈依僧(我執)。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負陰,就是指流化於有漏界之法性有。
抱陽,就是指流化於有漏界之真如空。
沖氣以為和,就是指真如法性於有漏界交纏而生起之我執(個體分別)。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302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公案很難懂
魯昭公二十六年 〈西元前五一六年〉
經:冬,十月,天王入於成周。尹氏、召伯、毛伯以王子朝奔。
傳:冬,十月,丙申,王起師於滑。辛丑,在郊,逐次於ㄕ。十一月,辛酉,晉師克鞏,召伯盈逐王子朝。王子朝及昭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公囂奉周之典籍奔。
《左氏春秋》記載西元前五一六年,王子朝被周敬王逼出周王城時,曾帶走許多周朝文物,投奔楚國;為何我們要特別提出這段史實?因為我們研究古今眾多版本之《道德經》,其中經文皆隱藏一些相同之錯簡現像,配合歷史事實之推斷,這些錯簡問題之發生,很可能與王子朝投奔楚國時攜帶周王朝大批文物移往楚國有關,存在經典裡的這些錯簡問題,是否就在長途運送中因連結經文簡策的皮索斷裂而造成竹簡散亂?雖然事後再經專人重新整理,但卻因為負責修復之人一時疏忽或對老子道學外行,因此導致小部份散落之竹片未能歸於定位!於是《道德經》這些錯簡問題就如此以訛傳訛,流傳兩千五百多年而不見改善?!
(8)校佶《道德經》─從錯簡問題考證天書之歸宿
據我校佶《道德經》的經驗,我發現《道德經》經文在個別文字方面保存的非常完整,極少錯字或漏字,可見原版《道德經》自老子成書至傳抄流通於世面其間隔時日顯然不長,這表示原本刻在竹簡上的文字並未因為竹片年久腐蝕或毀壞而發生污損錯脫現象,但是在整部經典的文字段落,或八十一章之分章內容,確實發現多處明顯的錯簡〈竹片串聯位置錯亂〉,與經文章節順序混亂問題!會發生這種整個段落文字錯置的狀況只有一個合理的解釋:串聯竹簡的皮索一定是經過人為的搬運而鬆脫的!所以內容文字未見因儲存日久而腐蝕殘缺,卻因皮索鬆脫導致原版竹簡錯置,進而造成經文段落與章節之混亂。因此我們假設原版《道德經》竹策由洛陽京城隨王子朝千里巔簸跋涉,最終流落到楚國這項推論,邏輯上是可以成立的!為印證這立論觀點,我們可以找出《道德經》通行本幾處錯簡問題在此稍加研究,並相互做為考證依據:
道德經校佶(4)
另外發生在《道德經》通行本第三十九章,第四十章,第四十一章,第四十二章,第四十三章共五章,這部份因簡策皮索斷脫而產生的錯簡現象就更嚴重更清楚了,現在先把通行本這幾首經文原文摘錄於下:
《道德經》通行本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
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
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榖。此非以賤為本耶?非與?
故至譽無譽。不欲祿祿如玉。珞珞如石。
《道德經》通行本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道德經》通行本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德若渝,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夫唯道:善貸且成。
《道德經》通行本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道德經》通行本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從第三十九章一直到第四十三章這五章除了第四十一章文字內容段落未有錯簡問題,其他四章都很清楚的可以發現簡策因皮索斷脫造成的錯簡現象,《道德經》通行本從第三十九章一直到第四十三章這部份產生的錯簡問題非常嚴重,顯然串聯竹片的皮索在此附近斷裂,有很多片竹簡因脫落而造成這部份經文的混亂。
第四十一章文字內容段落雖然未有錯簡問題,但這裡也潛藏一個問題頗耐人尋味的。那就是《道德經》另一版本《帛書甲》第四十一章這首經文並未抄寫在這個位置,也就是說《帛書甲》從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直接就跳到第四十二章『道生一』這一章,第四十一章這首經文完全漏抄了;而且《帛書甲》這一版本從通行本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這裡開始被擺放在整部經典的最前面,而分為《德經》與《道經》兩部份,這也正好證明簡策的皮索確實在第三十八章到第四十三章這附近有嚴重的斷裂現象,所以才發生這些不同版本的所謂『道經』『德經』前後經文倒置的問題!
現在就再針對這些錯簡問題來做經文之校正比對吧,我們先從較明顯的第四十二章『道生一』這一章下手:
《道德經》通行本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這首經文由文義內容與文字之字數來判斷,很可能此章經文是抄刻於三支竹片之上,前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26字的文義與後段『人之所惡‧‧吾將以為教父。』48個字之文義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我們甚至很容易便發現後段『人之所惡‧‧吾將以為教父。』共48字的兩片竹簡與原通行本第三十九章的內容文字類似,現在先把這部份錯簡歸回原位。與原三十九章合併後再開成分成兩章。
《道德經》校正後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榖。此非以賤為本耶?非與?
《道德經》校正後第四十章
至譽無譽。不欲祿祿如玉。珞珞如石。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原通行本第四十二章剩下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一支竹簡應放到哪裡呢?我們先了解一下通行本這部份經文互有關聯的竹簡位置: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共26字原通行本放在第四十二章的前段部分。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共21字為原通行本第四十一章,自成獨立一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共39字原通行本放在第四十三章成獨立一章。
以上三章之經文依文字內容研判,我們可以肯定他們原是同一首經文,卻因簡策經長途搬運〈根據史料記載,我們可以大膽假設原版《老子書》之竹策由『洛陽』京城隨『王子朝』千里巔簸跋涉,最終流落到楚國〉,搬運過程中皮索斷裂而被錯置成各自獨立的三個章節。以我對老子道學的認知,並深入研究參考老子的文藝作風,經文寫作與用字習慣,敝人認為原文應做以下之校佶:
《道德經》校正後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故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經校佶完成之經文在段落的安排恢復原狀後,我們對此首經文意理的推演舖陳終於能達至圓滿;本章很清楚的分成四個段落:
第一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主要開釋創生之過程實相。我們甚至可以說這些文字正是老子用來詮釋道之『創生論』的一組方程式,這組方程式肯定比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還“博大精深”!
第二段:『故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是對第一段做輔助說明;道體化生宇宙萬物之過程由“玄微”到“粗麤”,由“形而上”到“形而下”,從“無形”到“有形”。所以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即是佛家言,背塵合覺)
第三段:『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
也是順著對第二段做具體深入的陳述;這段經文我們如果用現代微觀物理科學的專業知識進行破解(此言:電子環繞於原子核的現象之微觀物理層次),那麼我們將會對老子道論的科學成就另眼相看,任誰都不得不佩服得五體投地!
其實莊子說:『通天下一氣!』或是佛大乘教的『一切種子緣起』,就都是揭示老子這一句話的奧義!
第四段:『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最後這一段是老子撰寫經文的慣例,大凡研究《道德經》的文章當我們在經文後段讀到『吾是以知‧‧』或『是以聖人‧‧』這些文字時,便要正襟危坐洗耳恭聽了,因為老子接下來的開釋可都是修道“箴言”證道“寶籤”,正是有心修道者的無價寶呢!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經校正後我們會發現這首經文在老子道學中佔有非常重要之地位,我甚至認為這首經文正是整部《道德經》畫龍點睛之處!一部五千多言的《道德經》就在這最關鍵的節骨眼發生錯簡,其影響所及竟是讓全人類最重要之寶典被誤解埋沒二千五百多年,此莫非也是天意吧?
我們從掌握《道德經》在流傳過程中產生的錯簡問題對本經進行重點校佶,一方面讓老子書能回復原貌,另一方面也正好可以印證歷史記載西元前五一六年,王子朝被周敬王逼出周王城時,帶走許多周朝文物投奔楚國這件史實;原版《道德經》也正是於此時由周都洛陽跟隨其他文物千里迢迢被移往楚國。所以太史公根據傳說在《史記》中記載老子出關時關令尹喜著作《道德經》這段典故顯然是失真的!根據作者之研究,老子出關西隱的確曾經遭遇關尹喜之招待慰留,老子也確實為其開釋《道德經》之精奧義理,並授與修道要妙,這部分情節我們後文當有詳述。
.
經:冬,十月,天王入於成周。尹氏、召伯、毛伯以王子朝奔。
傳:冬,十月,丙申,王起師於滑。辛丑,在郊,逐次於ㄕ。十一月,辛酉,晉師克鞏,召伯盈逐王子朝。王子朝及昭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公囂奉周之典籍奔。
《左氏春秋》記載西元前五一六年,王子朝被周敬王逼出周王城時,曾帶走許多周朝文物,投奔楚國;為何我們要特別提出這段史實?因為我們研究古今眾多版本之《道德經》,其中經文皆隱藏一些相同之錯簡現像,配合歷史事實之推斷,這些錯簡問題之發生,很可能與王子朝投奔楚國時攜帶周王朝大批文物移往楚國有關,存在經典裡的這些錯簡問題,是否就在長途運送中因連結經文簡策的皮索斷裂而造成竹簡散亂?雖然事後再經專人重新整理,但卻因為負責修復之人一時疏忽或對老子道學外行,因此導致小部份散落之竹片未能歸於定位!於是《道德經》這些錯簡問題就如此以訛傳訛,流傳兩千五百多年而不見改善?!
(8)校佶《道德經》─從錯簡問題考證天書之歸宿
據我校佶《道德經》的經驗,我發現《道德經》經文在個別文字方面保存的非常完整,極少錯字或漏字,可見原版《道德經》自老子成書至傳抄流通於世面其間隔時日顯然不長,這表示原本刻在竹簡上的文字並未因為竹片年久腐蝕或毀壞而發生污損錯脫現象,但是在整部經典的文字段落,或八十一章之分章內容,確實發現多處明顯的錯簡〈竹片串聯位置錯亂〉,與經文章節順序混亂問題!會發生這種整個段落文字錯置的狀況只有一個合理的解釋:串聯竹簡的皮索一定是經過人為的搬運而鬆脫的!所以內容文字未見因儲存日久而腐蝕殘缺,卻因皮索鬆脫導致原版竹簡錯置,進而造成經文段落與章節之混亂。因此我們假設原版《道德經》竹策由洛陽京城隨王子朝千里巔簸跋涉,最終流落到楚國這項推論,邏輯上是可以成立的!為印證這立論觀點,我們可以找出《道德經》通行本幾處錯簡問題在此稍加研究,並相互做為考證依據:
道德經校佶(4)
另外發生在《道德經》通行本第三十九章,第四十章,第四十一章,第四十二章,第四十三章共五章,這部份因簡策皮索斷脫而產生的錯簡現象就更嚴重更清楚了,現在先把通行本這幾首經文原文摘錄於下:
《道德經》通行本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
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
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榖。此非以賤為本耶?非與?
故至譽無譽。不欲祿祿如玉。珞珞如石。
《道德經》通行本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道德經》通行本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德若渝,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夫唯道:善貸且成。
《道德經》通行本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道德經》通行本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從第三十九章一直到第四十三章這五章除了第四十一章文字內容段落未有錯簡問題,其他四章都很清楚的可以發現簡策因皮索斷脫造成的錯簡現象,《道德經》通行本從第三十九章一直到第四十三章這部份產生的錯簡問題非常嚴重,顯然串聯竹片的皮索在此附近斷裂,有很多片竹簡因脫落而造成這部份經文的混亂。
第四十一章文字內容段落雖然未有錯簡問題,但這裡也潛藏一個問題頗耐人尋味的。那就是《道德經》另一版本《帛書甲》第四十一章這首經文並未抄寫在這個位置,也就是說《帛書甲》從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直接就跳到第四十二章『道生一』這一章,第四十一章這首經文完全漏抄了;而且《帛書甲》這一版本從通行本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這裡開始被擺放在整部經典的最前面,而分為《德經》與《道經》兩部份,這也正好證明簡策的皮索確實在第三十八章到第四十三章這附近有嚴重的斷裂現象,所以才發生這些不同版本的所謂『道經』『德經』前後經文倒置的問題!
現在就再針對這些錯簡問題來做經文之校正比對吧,我們先從較明顯的第四十二章『道生一』這一章下手:
《道德經》通行本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這首經文由文義內容與文字之字數來判斷,很可能此章經文是抄刻於三支竹片之上,前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26字的文義與後段『人之所惡‧‧吾將以為教父。』48個字之文義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我們甚至很容易便發現後段『人之所惡‧‧吾將以為教父。』共48字的兩片竹簡與原通行本第三十九章的內容文字類似,現在先把這部份錯簡歸回原位。與原三十九章合併後再開成分成兩章。
《道德經》校正後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榖。此非以賤為本耶?非與?
《道德經》校正後第四十章
至譽無譽。不欲祿祿如玉。珞珞如石。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原通行本第四十二章剩下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一支竹簡應放到哪裡呢?我們先了解一下通行本這部份經文互有關聯的竹簡位置: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共26字原通行本放在第四十二章的前段部分。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共21字為原通行本第四十一章,自成獨立一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共39字原通行本放在第四十三章成獨立一章。
以上三章之經文依文字內容研判,我們可以肯定他們原是同一首經文,卻因簡策經長途搬運〈根據史料記載,我們可以大膽假設原版《老子書》之竹策由『洛陽』京城隨『王子朝』千里巔簸跋涉,最終流落到楚國〉,搬運過程中皮索斷裂而被錯置成各自獨立的三個章節。以我對老子道學的認知,並深入研究參考老子的文藝作風,經文寫作與用字習慣,敝人認為原文應做以下之校佶:
《道德經》校正後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故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經校佶完成之經文在段落的安排恢復原狀後,我們對此首經文意理的推演舖陳終於能達至圓滿;本章很清楚的分成四個段落:
第一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主要開釋創生之過程實相。我們甚至可以說這些文字正是老子用來詮釋道之『創生論』的一組方程式,這組方程式肯定比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還“博大精深”!
第二段:『故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是對第一段做輔助說明;道體化生宇宙萬物之過程由“玄微”到“粗麤”,由“形而上”到“形而下”,從“無形”到“有形”。所以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即是佛家言,背塵合覺)
第三段:『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
也是順著對第二段做具體深入的陳述;這段經文我們如果用現代微觀物理科學的專業知識進行破解(此言:電子環繞於原子核的現象之微觀物理層次),那麼我們將會對老子道論的科學成就另眼相看,任誰都不得不佩服得五體投地!
其實莊子說:『通天下一氣!』或是佛大乘教的『一切種子緣起』,就都是揭示老子這一句話的奧義!
第四段:『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最後這一段是老子撰寫經文的慣例,大凡研究《道德經》的文章當我們在經文後段讀到『吾是以知‧‧』或『是以聖人‧‧』這些文字時,便要正襟危坐洗耳恭聽了,因為老子接下來的開釋可都是修道“箴言”證道“寶籤”,正是有心修道者的無價寶呢!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經校正後我們會發現這首經文在老子道學中佔有非常重要之地位,我甚至認為這首經文正是整部《道德經》畫龍點睛之處!一部五千多言的《道德經》就在這最關鍵的節骨眼發生錯簡,其影響所及竟是讓全人類最重要之寶典被誤解埋沒二千五百多年,此莫非也是天意吧?
我們從掌握《道德經》在流傳過程中產生的錯簡問題對本經進行重點校佶,一方面讓老子書能回復原貌,另一方面也正好可以印證歷史記載西元前五一六年,王子朝被周敬王逼出周王城時,帶走許多周朝文物投奔楚國這件史實;原版《道德經》也正是於此時由周都洛陽跟隨其他文物千里迢迢被移往楚國。所以太史公根據傳說在《史記》中記載老子出關時關令尹喜著作《道德經》這段典故顯然是失真的!根據作者之研究,老子出關西隱的確曾經遭遇關尹喜之招待慰留,老子也確實為其開釋《道德經》之精奧義理,並授與修道要妙,這部分情節我們後文當有詳述。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5270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榖,此非以賤為本邪?非歟?故至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德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榖,此非以賤為本邪?非歟?故至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德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
- 文章: 5270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憨山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盜之而損。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註】此承前言道體沖虛,而為天地萬物之本,誡人當以道為懷,以謙自處也。
謂道本無名,強名之一。故曰道生一。
然天地人物,皆從此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則萬物 莫不負陰而抱陽也。
所以得遂其生,不致夭折者,以物各含一沖虛之體也。
和氣積中,英華昭著,秀實生成,皆道力也。故云沖氣以為和。是則物物皆以沖虛為本也。
且沖虛柔弱,與物不類,似乎無用,人皆惡之而不取。殊不知無用之用 為大用也。
即如世人之所惡者,唯孤寡不穀,以為不美。而王公返以此為稱者,豈不以柔弱 為天下之利器耶。
且孤寡不穀,皆自損之辭也。
然而侯王不自損,則天下不歸。故堯舜有天下而不與,至今稱之,澤流無窮,此自損而人益之。故曰或損之而益。
若夫桀紂以天下奉一己,暴戾恣睢,但知有己,而不知有人。故雖有天下,而天下叛之,此自益者而人損之。故曰或益之而損。
以人人皆具此道,但日用不知,須待教而後能。
且人之所教者,我亦未嘗不教之也。
惟人不善教人,祇知增益知見,使之矯矜恃氣,好為強梁。
殊不知強梁者,不得其死。
我唯教人以日損其欲,謙虛自守,以全沖和之德。是故吾將以為教父。而風天下 以謙虛之德也。
教父,猶木鐸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盜之而損。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註】此承前言道體沖虛,而為天地萬物之本,誡人當以道為懷,以謙自處也。
謂道本無名,強名之一。故曰道生一。
然天地人物,皆從此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則萬物 莫不負陰而抱陽也。
所以得遂其生,不致夭折者,以物各含一沖虛之體也。
和氣積中,英華昭著,秀實生成,皆道力也。故云沖氣以為和。是則物物皆以沖虛為本也。
且沖虛柔弱,與物不類,似乎無用,人皆惡之而不取。殊不知無用之用 為大用也。
即如世人之所惡者,唯孤寡不穀,以為不美。而王公返以此為稱者,豈不以柔弱 為天下之利器耶。
且孤寡不穀,皆自損之辭也。
然而侯王不自損,則天下不歸。故堯舜有天下而不與,至今稱之,澤流無窮,此自損而人益之。故曰或損之而益。
若夫桀紂以天下奉一己,暴戾恣睢,但知有己,而不知有人。故雖有天下,而天下叛之,此自益者而人損之。故曰或益之而損。
以人人皆具此道,但日用不知,須待教而後能。
且人之所教者,我亦未嘗不教之也。
惟人不善教人,祇知增益知見,使之矯矜恃氣,好為強梁。
殊不知強梁者,不得其死。
我唯教人以日損其欲,謙虛自守,以全沖和之德。是故吾將以為教父。而風天下 以謙虛之德也。
教父,猶木鐸意。
-
- 文章: 5270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不如推背歸休
尺童
不如推背歸休——
推背:兩人推背其實是個「天」。
休:這個學問大了。 「體」去「一」是「休」。
尺童——整句翻譯過來,其實是“天人合一”,或“天人歸一體”的意思,也可以理解為 佛教的同體大悲,或現代的世界大同說法。
朋友們可以去百度貼吧——
中華聖人吧
尋找尺童解說推背圖,及相關預言的貼文——
紫薇聖人——姓
http://tieba.baidu.com/p/4920349700
百度一下「尺童」也可以找到。
在貼吧裡可以與尺童聊天娛樂或提相關問題。
當然有些不宜回答的問題,尺童可能不會讓朋友們完全滿意。不如推背歸休
不如推背歸休
尺童
不如推背歸休——
推背:兩人推背其實是個「天」。
休:這個學問大了。 「體」去「一」是「休」。
尺童——整句翻譯過來,其實是“天人合一”,或“天人歸一體”的意思,也可以理解為 佛教的同體大悲,或現代的世界大同說法。
朋友們可以去百度貼吧——
中華聖人吧
尋找尺童解說推背圖,及相關預言的貼文——
紫薇聖人——姓
http://tieba.baidu.com/p/4920349700
百度一下「尺童」也可以找到。
在貼吧裡可以與尺童聊天娛樂或提相關問題。
當然有些不宜回答的問題,尺童可能不會讓朋友們完全滿意。不如推背歸休
不如推背歸休
-
- 文章: 5270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四禪八定(一、入流不需要觀禪定)
一、入流不需要觀禪定
上諸境得入到清涼池。入流竟則不須觀禪境。 ——《摩訶止觀》卷第九上
尺童-入(道)門後 不需要觀禪定。
禪定實際屬於止觀法,由止得禪或定境,從而能觀察、體驗到各種禪定層次。
入流:走上自動修道正軌。道如河流,入門後順流即在道,不刻意止心、觀諸禪定層次。其
實入流後,各種禪定層次自然顯現,隨時發揮作用,不用刻意止心停念、細心觀察定中現象。
上諸境得入到清涼池-禪定之上,有更高境界 或高級方法,偏理入、智慧入,實際如禪宗的
參話頭、公案等,直接跳過四禪八定 類漸修過程,直指、直入清涼池(解脫境界)。
《摩訶止觀》在講到四禪八定時,最先說了這條,非常有趣。
實際上作者智顗(智者大師)
不認為禪定 是最高明的解脫法門。
一、入流不需要觀禪定
上諸境得入到清涼池。入流竟則不須觀禪境。 ——《摩訶止觀》卷第九上
尺童-入(道)門後 不需要觀禪定。
禪定實際屬於止觀法,由止得禪或定境,從而能觀察、體驗到各種禪定層次。
入流:走上自動修道正軌。道如河流,入門後順流即在道,不刻意止心、觀諸禪定層次。其
實入流後,各種禪定層次自然顯現,隨時發揮作用,不用刻意止心停念、細心觀察定中現象。
上諸境得入到清涼池-禪定之上,有更高境界 或高級方法,偏理入、智慧入,實際如禪宗的
參話頭、公案等,直接跳過四禪八定 類漸修過程,直指、直入清涼池(解脫境界)。
《摩訶止觀》在講到四禪八定時,最先說了這條,非常有趣。
實際上作者智顗(智者大師)
不認為禪定 是最高明的解脫法門。
-
- 文章: 5270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金剛經的故事(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尺童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雲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
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
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 貪著其事。”
白話:“須菩提!如果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微塵多不?”
“非常多,世尊!如來說三千大千世界,非真。如果世界實有,就是一團相。是相都不真。”佛於是說:“一團相,就不可說,不是法,也不是非法,但那些幼稚的凡夫 執著其相。”
一合相:pindagrāha。pinda(球、丸、團塊)grāha(執取),如把無數微塵聚整合一團。如果翻譯成一合相,實際上古今有人把它理解成“天人合一”時所見的境界了,理解為天人合一相了,明顯這是對原意的誤解。
實際上 這段比較難被一般人理解。這裡在說什麼呢?
先說世界變微塵,然後轉向世界一團相不可說,什麼意思?
意思如下:
世界是無數微塵構成,本來就不是法,也不是非法,因此不可說(不好說,不容易說)。比如是說組成世界的每個微塵呢,還是說世界中的每個細節呢?如果詳細說清楚世界,會涉及無數的方面與細節,會衍生出象無數微塵那麼多的問題,根本就無法完全說清楚 或精準全面說明“世界”這個籠統的概念。
但那些幼稚的凡夫 最喜歡讓如來說一合相或一團相的事,執著“世界”相。
似乎如來對這類問題也頭痛。
如在其它地方 被問到兔子角的問題,還有“牛為什麼沒有角?”這類問題,呵呵,兔子沒角怎麼說?牛本來有角,問牛為什麼沒角?腦筋急轉彎呀……
一合相。就是一團相
尺童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雲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
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
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 貪著其事。”
白話:“須菩提!如果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微塵多不?”
“非常多,世尊!如來說三千大千世界,非真。如果世界實有,就是一團相。是相都不真。”佛於是說:“一團相,就不可說,不是法,也不是非法,但那些幼稚的凡夫 執著其相。”
一合相:pindagrāha。pinda(球、丸、團塊)grāha(執取),如把無數微塵聚整合一團。如果翻譯成一合相,實際上古今有人把它理解成“天人合一”時所見的境界了,理解為天人合一相了,明顯這是對原意的誤解。
實際上 這段比較難被一般人理解。這裡在說什麼呢?
先說世界變微塵,然後轉向世界一團相不可說,什麼意思?
意思如下:
世界是無數微塵構成,本來就不是法,也不是非法,因此不可說(不好說,不容易說)。比如是說組成世界的每個微塵呢,還是說世界中的每個細節呢?如果詳細說清楚世界,會涉及無數的方面與細節,會衍生出象無數微塵那麼多的問題,根本就無法完全說清楚 或精準全面說明“世界”這個籠統的概念。
但那些幼稚的凡夫 最喜歡讓如來說一合相或一團相的事,執著“世界”相。
似乎如來對這類問題也頭痛。
如在其它地方 被問到兔子角的問題,還有“牛為什麼沒有角?”這類問題,呵呵,兔子沒角怎麼說?牛本來有角,問牛為什麼沒角?腦筋急轉彎呀……
一合相。就是一團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