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很難懂

藍海千尋
文章: 5531
註冊時間: 週六 3月 20, 2021 9:02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藍海千尋 »

佛陀也喊“痛”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407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老子道德經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以上老子道德經文字內容,是有典故的,乃是摘自於周朝京城皇家祖廟門口矗立的金人銘。

《孔子家語》•觀周第十一
孔子觀周,遂入太祖後稷之廟,廟堂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
而銘其背曰:
「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安樂必戒,無所行悔。
勿謂何傷?其禍將長;勿謂何害,其禍將大;勿謂不聞,神將伺人。
焰焰不滅,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終為江河;綿綿不絕,或成網羅;毫末不紮,將尋斧柯。
誠能慎之,福之根也;口是何傷,禍之門也。
強梁者不得其死,好勝者必遇其敵
盜憎主人,民怨其上。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眾人之不可先也,故後之。
溫恭慎德,使人慕之;執雌持下,人莫逾之。
人皆趨彼,我獨守此;人皆或之,我獨不徙。內藏我智,不示人技;
我雖尊高,人弗我害,誰能於此?江海雖左,長於百川,以其卑也。天道無親,而能下人,戒之哉!」

孔子既讀斯文也,顧謂弟子曰:「小子識之,此言實而中,情而信。
《詩》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行身如此,豈以口過患哉?」

老子道德經五千靈文,有許多文字內容皆取材於金人三緘其口的背刻銘文。歷史記載老子大隱於周朝京城,而職司管理皇家收藏文物,並為周王朝之柱下吏(掌管王室的文物,並作為王室的陪讀官吏),頗為可信!!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407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還我老子》

老子其人其書揭秘

第6章
《金人銘》與《道德經》之關聯
《孔子家語》卷三,觀周第十一品,另有記載一段文字,對於老子道德經成書背景,與老子發舒於經中,有關『人道』處世哲學之部份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

孔子觀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廟,廟堂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
『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安樂必戒,無所行悔,勿謂何傷,其禍將長,勿謂何害,其禍將大,勿謂不聞,神將伺人,燄燄不滅,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終為江河。綿綿不絕,或成網羅。毫末不札,將尋斧柯。誠能慎之,福之根也。口是何傷,禍之門也。強梁者不得其死,好勝者必遇其敵,盜憎主人,民怨其上,君子知天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眾人之不可先也,故後之。溫恭慎德,使人慕之,執雌持下,人莫踰之,人皆趨彼,我獨守此,人皆或之,我獨不徙,內藏我智,不示人技,我雖尊高,人弗我害,誰能於此?江海雖左,長於百川,以其卑也,天道無親,而能下人,戒之哉。』
孔子既讀斯文也,顧謂弟子曰:『小人識之,此言實而中,情而信,詩曰:戰戰競競,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行身如此,豈以口過患哉?』

孔子參觀周太祖后稷之廟,在太廟右邊台階見一『金人』其口被三道符令封住,後世流傳「三緘其口」這句成語的典故即出自於此。
周太祖廟階前的金人,到底已矗立多久?銘刻在金人背後的警世之言,又為何人所作(相傳為姜太公所立)?至今難以考究,但可以肯定的是,老子當時為周朝之柱下吏,掌管全國文物簡冊,對這矗立於周太廟『金人銅像』自然非常熟悉,甚至我們發現老子所著之《道德經》,除了演論『道之本體論』、『道之生成論』、『道之修行論』等篇幅,其他關於為人處世之『人道哲學』等章節,幾乎可以斷定是以《金人之背銘》為藍本。以下是約略之整理比較:

《金人銘》: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
《道德經》: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63章

《金人銘》:安樂必戒,無所行悔。
《道德經》: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 64章

《金人銘》:焰焰不滅,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終為江河。綿綿不絕,或成網羅。毫末不札,終尋斧柯。
《道德經》:圖難於易,為大於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63章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64章

《金人銘》:強梁者不得其死,好勝者必遇其敵。
《道德經》: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42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返- - -30章

《金人銘》:盜憎主人,民怨其上,君子知天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眾人不可先也,故後之。
《道德經》: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66章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67章

《金人銘》:溫恭慎德,使人慕之,執雌持下,人莫踰之。
《道德經》:天下之交,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61章

《金人銘》:人皆趨彼,我獨守此。人皆或之,我獨不徙;內藏我智,不示人技。
《道德經》: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 20章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21章

《金人銘》:我雖尊高,人弗我害,誰能於此?江海左長於川,以其卑也。
《道德經》: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民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66章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30章
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
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
,非乎? ----- 39章

《金人銘》:勿謂不聞,神將伺人,天道無親,而能下人。
《道德經》:天之道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73章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79章

由上列比較,我們幾乎可以斷定,老子《道德經》五千餘言中,凡有關處世哲學「人之道」方面的開示,大慨都是出自於周朝先人代代相傳而來的警世勸人之語《金人銘》,《道德經》與周王朝太廟石階上躑立之金人背上警世銘文淵源之深,豈不更可印証,老子成書於周景王時期,學者似乎不必再為此爭辯不休!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新老怪
文章: 5356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 莫不遵道而貴德。
道之生,德之貴,夫莫之命 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蓄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
生而弗有,為而弗恃,長而弗宰,是謂玄德。

白話譯文:
自然大道,創生天地,內具本性,蓄涵其中,存在事物,形著其體,事物相接,造成時勢。
如此說來,存在萬物 沒有不遵從自然大道,而以內具 德性為貴的。
自然大道的創生,內具德性的蓄涵,不經賦予與命令,就只是自然無為而已!
正因自然大道,創生天地,內具本性,蓄涵其中,就如此生長、如此發育,如此結籽,如此成熟,就如此養育萬物,懷養萬物。
自然大道生育萬物,而不據為己有;自然大道助成萬物,而不矜恃其功;
自然大道成長萬物,而不主宰控制;這就叫做玄遠幽妙之德啊!

方:
存在的事物 必有其根源,必有其本性,根源叫「道」,本性叫「德」,如其根源、本性,就叫「道德」。
不要在末端的事勢用工夫,而要在根源的本性上 好好生長。
道理、道理,因道成理,事勢、事勢,因事成勢!
道理優先,事勢在後!用認知去定住,用智慧去觀照,用德性去成全,用大道去銷融!

上公章句:
道生萬物。德一也。一生布氣而畜養。一為萬物設形象也。一為萬物作寒暑之勢以成之。
道德所為,無不盡驚動而尊敬。
道一不命,召萬物而常自然。應之如影響。道之於萬物,非但生之而已,乃復長養成熟覆育,全於性命,人君治國治身,亦當如是也。
道生萬物不有,所取以為利也。道所施為,不恃望其報也。
道長養萬物,不宰割以為利也。道之所行恩德,玄闇不可得見。

王弼注:
物生而後畜,畜而後形,形而後成,何由而生?道也;何得而畜?德也;
何由而形?物也;何使而成,勢也。唯因也,故能無物而不形;
唯勢也,故能無物而不成。凡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皆有所由,有所由焉,則莫不由乎道也。
故推而極之,亦至道也。隨其所因,故各有稱焉。
道者,物之所由也。德者,物之所得也。
由之乃得,故曰不得不失,尊之則害,不得不貴也。命並作爵。
謂成其實,各得其庇蔭,不傷其體矣。
為而不有。有德而不知其主也,出乎幽冥,是以謂之玄德也。
新老怪
文章: 5356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萬萬物都有死亡。

1為何死亡或者說死亡的機制是什麼,老子沒有講述,佛陀也沒有說明。
可能是老子弟子所作的上博簡《恒先》也只是說“有始焉有往(死亡、歸去)者”。我們推測應 該與機體的組織結構有關,還與“德”的狀態有關,
當然“勢”也是壽命長短的重要因素(關於生命衰老及死亡的原因,參見本書第二篇“從老子生命論看人類疾病、衰老”一章)

原文依據和簡要說明:
16章:“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覆命,覆命曰常”。反復地獲得生命乃是永恆不易之事。
76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堅硬僵滯是死亡的徵兆,柔弱綿軟 是生存的表徵。機體組織 如果老化滯澀就離死不遠了,這是我們認為死亡與機體組織、機體結構有關的依據。
也就是說 不同的組織結構 可能具有自己的生存週期、活動壽命。
當然,若能修德守柔,大約能延緩衰老凝滯。
30章和55章:“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這與76章意通。
50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出顯就是生成(意即有形體就出顯)、深入就是死亡(意即形體消解、複歸深隱存在)。
十有三是指四肢九竅,意思是生存依賴於四肢九竅,死亡是因為四肢九竅的衰頹。
新老怪
文章: 5356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76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堅硬僵滯是死亡的徵兆,柔弱綿軟 是生存的表徵。機體組織 如果老化滯澀就離死不遠了,這是我們認為死亡與機體組織、機體結構有關的依據。
也就是說 不同的組織結構 可能具有自己的生存週期、活動壽命。
當然,若能修德守柔,大約能延緩衰老凝滯。

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白話譯文:
人活著時身體是柔軟的,而死亡後 身體反而是堅硬的。草木萬物活著時也是柔軟的,而死亡後卻是枯槁僵硬的。
由此看來,堅持己見,個性剛強的人 往往屬於「死亡之徒」,柔和溫潤的人才是「生存之徒」。
因此,依賴強大軍力,逞強好戰,這難以取勝;
樹木高大強壯 則必遭砍伐,強大者 反而居於下風劣勢,柔弱者 卻可以處在上風優勢。

藥方:
不要以為弱勢人家 會瞧不起,其實,正因為人家看不在眼裡,反而是生長的好契機。
生命的原則 是看內裡的,不是看外表的;是看生長的,不是看既有的。
真正的強者 是柔弱之人,是「骨弱筋柔而握固」,像嬰兒一般!
死板板的,有什麼好;活生生的才好!

河上公章句:
人生含和氣,抱精神,故柔弱也。
人死,和氣竭,精神亡,故堅強也。
和氣存也。和氣去也。
以其上二事觀之,知堅強者死,柔弱者生也。
強大之兵,輕戰樂殺,毒流怨結,眾弱為一,強故不勝。
木強大,枝弱共生其上也。興物造功,大木處下,小物處上,大道抑強扶弱,自然之效。

王弼注:
強兵以暴於天下者,物之所惡也,故必不得勝。
物所加也。木之本也。枝條是也。
新老怪
文章: 5356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柔弱章第七十六章] 柔弱與剛強

人之生也柔弱
其死也堅強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
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
死之徒
柔弱者
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不勝
木強則折
強大處下
柔弱處上  


[註解]
人在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之後,身體才變成堅硬。
萬物也是一樣,你看花草、樹木,它在活著的時候,也是柔軟的,只有死了之後,它才變得堅硬。
由以上的道理,可以知道,
如果守住剛強頑固的人,就是想快點邁向死亡的人。
反而謙退柔弱的人,才是走向永生之路。
因此逞強於兵力,喜歡戰爭的國家,往往得不到勝利。
就好像樹木強大的,反而要遭受砍伐。
所以說,經常自誇強大的人,反而使人討厭,讓人看不起他,
而以謙退柔弱自處的人,反而讓人崇敬擁戴。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407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柔弱勝剛強,柔弱是指真氣(異熟種子)。

第四十七首﹕微明 〈原 36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將欲廢之,必固舉之﹔
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是謂微明。
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經文導讀】
道家學術崇尚性命雙修,老子這首經文可以說是專門為修命這部分法程所做的開示。當今有許多人熱愛氣功養生,此文即是針對真氣妙用、氣功益生作出最直接的啟示。
要破解這首經文的奧秘必須先讓腦筋轉個灣!因為古今大儒學者對老子這首經文的注釋離題太遠,二千多年迷誤相傳,這種錯誤的觀念已深植學界,眼看老子發大慈悲留給世人的五千靈文受此糟蹋,真是教人憂心不平啊!撫今惜古,想當年莊子憤世嫉俗針對古儒假仁義道德以惑世干俗之歪風提出貶讁,莊子這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義氣豪情不畏世俗風潮自許以中流砥柱,其振興道家學術的用心的確令人肅然起敬。
就因為學界對於老子這首經文所欲開釋的精義之誤解以是根深抵固,我們註解此文就必須來個另類思考,且把最爭議的前半段文句擱著,先研究清楚經文後段數句的經義再說;因為末段經文是承續前文作總結的,所以先搞清楚經文後面這幾句話的道學本義,再回頭對前段這些經文用字與予斟酌,或許就可因此破解並說服老學專家們對老子著作這首經文所蘊含的道學奧義重作評估。

【經文破譯】
『柔弱勝剛強。』
道學中所謂的柔弱當然是指(道炁)無疑,莊子說:『通天下一氣』又曰:『包裹天地貫穿萬物』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都是就著真炁的立場而言的。
『魚不可脫于淵。』
《莊子‧天運篇》:「泉涸,魚相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沬,不若相忘於江湖。」老子曰:「大道氾兮,其可左右。」又說:『上善若水。』顯然老子莊子這幾句都是用水來隱喻〈道炁〉,魚比喻為人身。
『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老子曰:『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這些用字就是在形容真氣在肉身上的運作。〈道炁〉是修道人之命寶,怎可輕易示之於人?所以經言:『聖人終日行不離錙重。』又說:『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几喪吾寶。』。老子所謂的:『錙重』『吾寶』都是指修道者用來保衛生命提昇性靈最為寶貴之利器;〈道炁〉不能出示於人,也無法出示於人!老子曰:『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經文〈國之利器〉〈天下神器〉都是指真道所化生的創生原能〈道炁〉!
利用老莊的正統道學理論來詮釋以上幾句經文,我可以發現祂們都集中在一個主題上作開釋,那就是〈道炁〉創造生命供養生命的奧秘;依此判斷!此首經文前段文義必然不會乖離此道炁益生之論調才是,現在我們就順著這個理路對前段經文作出正確的詮釋。
『將欲歙之』
充氣的皮囊開始歙氣收縮,隱喻人身由壯年轉為衰老的過程。
『將欲弱之』
皮囊因持續消氣而呈軟弱。隱喻人身由衰進入老弱的現象。
『將欲廢之』
皮囊因嚴重消氣已至廢棄的地步。隱喻人身因老弱而百病叢生。
『將欲奪之』
歲壽已盡,大自然將從報廢的肉體中,奪去生命。

老子這幾句經文有玄機,作者發現它的奧妙就在『歙、弱、廢、奪』這四個字在順序上的刻意安排!到底老子想對世人開示何種道學真諦?祂的答案已經呼之欲出!
原來,在得道聖者的驗證體悟發現宇宙萬事萬物只不過是建立在〈道炁〉的幻象中,萬事萬物無非都由〈道炁〉化生,人身又何若不然呢?在道家聖者的眼中,人的肉體豈不都是一具具充氣的皮曩?就因為支撐皮曩的真氣盛衰,造成了人生中不得不面對的剛強律則─衰、老、病、死。
老子就是從這個肉身皮曩中隱含的精氣由盛而衰的過程:『將欲歙之』『將欲弱之』『將欲廢之』『將欲奪之』來對應人生的衰、老、病、死四階段。人都不能避免衰、老、病、死,這是自然的鐵律凡是生人終須面對,人生苦短啊,悲乎?!且慢傷感!因為大聖人,為了悲憫眾生大破天機,給人類帶來無窮的希望,老子說: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人將由壯入衰,由於「固氣」的修練,可以重新獲得強壯。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人身即將由衰進入老弱,由於「固氣」的修練可以增強體魄,廷緩老化。
『將欲廢之,必固舉之』
人在老年百病臨身,由於「固氣」的修練,可以讓頹廢的身體,重新興舉起來。
『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人壽已盡,即將被奪去的生命,在「握固」修練中,可以獲得壽命的延長。
原來人生不得不面對的鐵的自然律則,衰(將欲歙之)、老(將欲弱之)、病(將欲廢之)、死(將欲奪之)。是可以利用道術的修練(必固張之)(必固強之)(必固舉之)(必固與之)來對應生命肉體的(歙之)(弱之)(廢之)(奪之)而獲得衰、老、病、死發生過程的延緩。經言:『固』字必須從道術上作理解,『固氣』屬於功夫修練的秘訣。
老子曰:『含德之厚,比諸赤子………骨弱筋柔而握固。』
莊子亦說:『衛生之經,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兒子乎?兒子終日號而嗌不嚘,和之至也,終日握而手不掜,共其德也……,是衛生之經已。』
因為知道人體肉身的衰、老、病、死發生過程的主因起於(道炁)的慢慢耗損衰竭,那麼就有對治方法了,這方法的發現正是來自於修道的開悟!老子說:『是謂微明』又在別首經文作以下之開釋:『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像這種有關修道養生的觀念,《道德經》可是一再提及的,但是老子講的再明白再清楚,我看對這些文人哲儒仍舊是言者淳淳聽者邈邈?
如果僅求身心上的健康、棄除多年宿疾,減緩老化等效果,只要搞懂《道德經》的內容並依此而修保證幾乎人人都可獲得極佳效果,重點就在一個誠信之心!老子在經中連續講了多次『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自有其道理。理由很簡單!修道必須從自心上修練,試問:不能敞開自己的心去相信接納真道,怎可能會獲得真道之托付?古今多少迂腐大哲大儒,學問不可謂不廣,智慧不可謂不高,但是幾乎全部入寶山空手而回,可悲啊!真可悲!這些大學者不乏在各高級學府正非常辛苦〈傳道授業〉的知名教授,從來用的就是儒家的那一套假道學理論,真是誤盡天下芸芸學子!被嚴重曲扭誤解的老子道學,就這樣一代一代錯誤的承傳下去,兩千多年過去了依然含冤莫白!

【讀經心得】
若說修道是為了證得『歿身不殆』的最高成就,千萬人中能得這終極道果者恐怕找不到一兩人,對於著重現實效益的現代人來說似乎有點不切實際!在這個物質享受極端富足的時代,一般人顯然對肉身的保健與養生是比較有興趣的。那麼號稱『性命雙修』的道家學術,是否能夠滿足現代人重『命』〈肉體健康〉輕『性』〈心靈的昇華〉的趨勢要求?老子此首經文正是專對養生健身而做開釋,但是自古儒哲們卻完全誤解了老子的本意,讓老子留給後代子孫養生健身秘訣的美意完全被這些大儒扭曲蹧蹋注釋成權謀機詐之術;作者認為假如老子在此首經文中所開釋的『固氣益生』妙法,能夠在全國落實推行的話,作者預測每年全民健保醫藥費用支出最少可以節省百億元以上!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