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文章: 5464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d
《老子他說》39章 昔之得一者(01)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谷。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輿無輿。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得一與不二
古本的《老子》一書,只是標明章數,每章之前沒有題目。萬一要做標題的話,每章的第一句或第一字,就是最好的題目。以現代人著書的觀念來看,好像《老子》這本書沒有列綱領,很不科學。實際上,它科學得很,第一句話 就是它的綱領,就是它的科學。你不相信的話,去翻閱一下很多章的第一句話,孤零零地站在那裡,好像與後面文章含義合不攏來,而這第一句話 就是全章的綱領。像這裡要講的第三十九章,就是講“得一”的重要。

“一”的道理,在上經講“道”的時候已經講到過,現在再加以解釋。後世學道的人,不傳“道”而傳你“得一”。“得一”就是“守竅”,有些是叫你守丹田,有些叫你守海底,有些叫你守心窩,有些叫你守背脊骨後面的某個骨節,各種花樣都有。

曾經有一個人,當年身體不好,老師告訴他守一個地方,他成功了,便拿著雞毛當令箭。這些實在都不是“一”。“一”也是個代名詞,專一是無處所的。
所以,佛家講修定,定在哪裡?定在專一;道家講的是靜,靜在哪裡?靜在專一。
“一”在哪裡?一在零那裡,那個零就是“一”;零又是空的,清淨無為,那才是“一”,你有個“一”可守的話,那就是“二”。你想想看,打起坐來還去守一個“一”,那不是成了“二”嗎?
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曾子出來又說,“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不就又變成“三”了嗎?
佛學說學“空”,你盤起腿來找“空”,那早就是“有”了。“空”不一定要盤腿,所以,有一個地方可以守,那早就是“二”了。

道家講“一”,佛家講“不二法門”,什麼叫“不二”?“不二”就是“一”,本來很簡單一句話,一玩弄文字就看不懂了。
所謂“不二法門”,一個叫做“一”,一個叫做“不二”,“不二”就是“一”,難怪莊子講了一個故事笑一切世人。莊子說,有一個養猴子的老頭子,養了一群猴子,每天早飯給猴子三個芋頭,晚飯四個。有一天老頭子忽然改變生活方式,早上給四個,晚上給三個,猴子很生氣,搶著要來揍那個老頭子。老頭子說,不要吵,明天還是照舊 早晨三個芋頭,晚上四個,仍然是一天七個,不多也不少。
這就是描寫人們生活方式改變,他就發瘋了。所以,“得一”也好,“不二”也好,都是一個東西,都是一個零,這裡頭有很多道理,發揮起來就很多了。

“天得一以清”,天氣不一當然不清,天氣往往是“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就叫做陰陽怪氣的天氣。人生一輩子 難得看到幾次天清氣爽,萬里無雲,那才舒服。

“地得一以寧”,像我們新時代的建築,馬路一天都不寧靜,這裡挖一個坑,那裡掘一個洞,所以,都不寧靜。

“神得一以靈”,一般人打坐修道,佛家叫修心,道家叫煉神,所謂“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神是什麼?就是人天生本來的,人只要能專一,就神靈了,靈敏就通了,叫做神通,神而通之。
有人問學神通 有什麼方法?假如學神通還有一個方法,那就不叫神通 而叫鬼通,叫亂通。
很多人偏要去。學通靈,這些人叫做自找煩惱。一個人不好好地學做人,非要去學做鬼、學神明、求神通,那是不想做人了!
所以,神真得一,一定就寧靜。孔孟之教,《大學》之道的“知止 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就是走這個路線。

“谷得一以盈”,山谷裡頭得什麼“一”?山谷中一樣東西都沒有,空空洞洞。不過,真正的空空洞洞,就充滿了一切的功能,有無比的價值。你懂了老子的道理就懂了道,真正空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充滿。

“萬物得一以生”,天地萬物 就是得道的功能,生生不息,做事業的帝王們,“得一”就統一天下,就天下太平。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在做人做事方面,必須達到了這個程度,“其致”,就是做到了、就成功了。下面正反兩面的解說,只要唸過就懂了。

《老子他說》39章 昔之得一者(02)

從低下為基礎的高貴
“天無以清將恐裂”,太空永遠是清淨的,人類現在用自己的聰明,科學的發明,擾亂太空;但太空力量大,擾亂再多 卻會撥回轉來。如果擾亂太空過分厲害的話,人類也只有毀滅自己了。

“地無以寧將恐廢”,我們生活居住的這個大地,本來應該是平靜安寧的,可是地球不斷遭到人類的侵入,挖石油、採煤礦等,使“地無以寧”。大地不能安寧,“將恐廢”,就難免發生地震、洪水各種災難了。

“神無以靈將恐歇”,人的思想 每天要做到清淨無為,尤其現在工業時代,大家忙碌得喘不過氣來,一天之中,儘可能休息幾次,所謂養養神。以現在的名詞,腦筋多幾次時間休息,讓腦筋空空洞洞的,什麼都不要想,智慧才會出來,才能更靈敏。如果精神 每天不收斂一下,不做到靈敏,那麼“將恐歇”,最後昏頭昏腦,頭腦崩潰了。

“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前面說“谷得一以盈”,空靈中充滿功能,這個宇宙生生不息,如果沒有功能充盈,萬物不再生,恐怕一切就滅絕了。

“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過去做領導的人,不可思議,所以皇帝的位置 崇高無比,為“九重天子”,形容其高貴。《漢書》有“千金之子不垂堂”,九重天子 是不輕易出現的。侯王為什麼是高貴呢?不高貴就會跌倒,那豈不就完了!

這是個相反的說法,也就是說,現在把“一”當作形而下的講。
剛才講它是個空,是個零,現在形而下講“一”,不是空,而是有一個一定的原則、一定的戒條。
如果做人做事,違反了這個基本戒條,就會造成錯誤,終歸會導致失敗。
這是天地之常理,也是沒有辦法改變的。

又進一步地說明,真正的“貴”,“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人為什麼會高貴起來?
比如一個人,窮光蛋出身,打赤腳的到城市來,努力工作十年二十年後,到了掌控社會的經濟位置,變成大富翁了。由富而貴,這個貴 是在貧賤的基礎上,經過不斷的努力 而成功的。
就像十二層的高樓,那麼偉大崇高,也是從平地泥土開始的。
所以,貴以賤為本,人不可以忘本,“高以下為基”,沒有下面的基礎,就不會有上面的崇高。

中國的文化,從上古以來 就曉得這個道理。“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谷”,中國上古的文化,當皇帝的人常自稱“寡人”,認為稱孤道寡,又稱孤家,就是自認 德行不夠的意思。
以現在的語言講,就是“我太淺薄了,我自己德行不夠”。如果我們把現代語 翻成古代的話,那麼現在假如有一個皇帝,應該自稱為“淺薄”,將來老百姓 就不敢自稱“差勁”了,因為那個稱號 是只能給皇帝用的。

“自謂孤、寡、不谷”,這句話嚴格地講,“不谷”更難聽,意思是沒有吃飯的資格,對自己薄到這種地步。外國人常說,中國的古代帝王很專制。我很不同意這種說法,因為上古時候的帝王,不專制,真民主;西方的文化是假民主,真專制。
你只看中國古代老祖宗記載下來的事項 就會發現,一個當領袖的人 多麼可憐,又最誠懇。帝王的話中有“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意思是說,有好處是你們大家努力來的,有錯誤的話,是我當領導人的罪過。中國古代當領導人的非常痛苦,所以,堯舜時代,個個不肯出來當皇帝,誰願意挑這個重擔呢!何況又是一個痛苦的擔子。所以說,上古皇帝的至誠 自稱“孤、寡、不谷”,不就是“以賤為本”嗎!所以自己要隨時警告自己,不要忘記了根本。

“故致數輿無輿”,“輿”為古代的車子,或車子上有座位的轎子,就是轎車。以現在生活來解釋,一個人擁有的太多了,等於沒有,因為要出門時,雖有好幾個司機,李司機認為是江司機載你,江司機又認為王司機載你,結果,幾個司機都溜掉了。老闆要出門,司機一個都不在。“數輿無輿”的道理擴大來看,就像好多人生了一大堆兒子,最後到自己又老又病的時候,兒子都不在旁邊,所以說,數子就是無子。
同樣的,你們看到從前老一輩的人,討了好幾個太太,臨終住到醫院,幾個太太都不在身邊,任何一個太太都認為 反正另外的太太會管,認為丈夫愛的是別一個太太,自己不必去管。結果一個都不去,他最後臨死時,身邊一個太太也沒有。
這就是“數輿無輿”、“數妻無妻”的道理。

所以人生“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玉是石頭中心的精華,把整片大石敲挖,說不定有一個如指頭大小的寶石。變成寶石 就沒有用處了,寧可還是原始那一塊石頭才好。所以,人生變成高貴,也就是無用了。人類世界很有趣的,金剛鑽有什麼用啊?有一樣用處,切割玻璃可以用,其他沒有多大用處,不能吃也不能穿。可是金剛鑽很貴啊!玉石大家都搶著買,那能做什麼用呢?既不能拿來蓋房子,也不能修橋補路,所以,人生搞不清楚道理。

“琭琭如玉”,形容玉的圓潤漂亮,“珞珞如石”,好的石頭雕刻起來,極為可愛,雖然可愛,又高貴又值錢,卻是廢物一個,沒有任何用處。人生不要把自己變成廢物,還是恢復原始的本來才是真實。這些是講道之用。

老子的學說,後來成為帝王學,甚至於許多人 讀道家的著作,在為人處世修道方面,所能得益之處,大部分都在《老子》的下半部。只不過,下半部的文章 反而太容易明了。
更如此,在下半部討論 形而下用的時候,才表達出“道”的意義。
總結來講,上、下兩部 是要合起來研究才對。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663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老子道學印證現代微觀物理科學發現的超物理時空與物理時空之創生真相,正是佛家所謂的無漏實相與有漏法界!!
老子曰:母天下與子天下,也就是(一心開兩門)的道理!!


道德經第三首:天下母 〈原 52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經文導讀】
這首經文是從境界理論講到功夫修行,並從修行驗證中再透露其實際的切身妙用,此間用詞雖然很淺白,其中所隱藏之義理卻頗為深奧,自古自今不知有多少學人為此所迷惑?我們如果利用前兩章所掌握的老子道學之精義作基礎,明白老子創見之“道”就是統攝物理(有漏界)與超物理世界(無漏實相)的終極真理,對於老子在這首經文裡的異常用語就不會覺得突兀而不知所云了。
本首經文:
第一段對於道學涵蓋形而上〈無漏母世界〉與形而下〈有漏子世界〉兩範疇再作確立,並據此為世人追求“永生之道”指出其哲理與修證之依據!
第二段講功夫理論,其中牽涉仍舊不離“心”“物”二著!
第三段講道術益生之妙用,對修道所獲得於己身之效益有明確且極重要之開示。

【經文釋義】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這個有形的器(氣)質宇宙(子天下)背後必然隱藏著創生的本體(母天下),我們可以稱此為宇宙之母源!能夠獲知宇宙的創生母體之內涵(得其母),那麼也就可以由此了解物理世界的實質意義與萬事萬物的運行律則了(知其子)!
老子言下的物質宇宙之母源其內涵並不複雜,就是“無名”與“有名”而已,也就是千古以來集人類智慧所不斷探討追尋的“心性之始”與“物質之母”。
『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既然發現這個物理宇宙的存在奧秘(知其子),我們就可順著這創世的理則逆修返回真道的國度,並將生命安住在創生的母源(守其母),這時就是沒有物質肉身的罣礙仍然可以獲得精神靈性之長存,生命亦因此得以永生(沒身不殆)!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這段緊接著前段開釋修行人應如何“復守其母”以獲得“沒身不殆”的功夫理論!
“塞其兌”就是老子所言的嗇!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復。早復謂之重積德‧‧』
老子承襲周文王後天八卦以“兌”為正西方,五行屬金,在身主口齒。道學之五行理論,以“金”代表先天真一之氣,老子認為多言散失其真氣,所以這裡說的『塞其兌』就是閉塞真氣之出口。也就是:『行不言之教!』
『門』就是佛家所言六根門頭,人類自此向外接受信息與反應處理切身事務,也就是個人追逐慾望的開始,故“閉其門”即是:『處無為之事!』。老子三寶中的“儉”就是『閉其門』的實踐,“儉”指的正是“簡緣”,盡量排除外來之干擾與誘惑。
修道之人對外能夠格遵簡緣之道,緊閉六根門頭,對內又能『取食於母』『嗇惜精氣』,那麼終生就少有憂患了!所以大聖人說:『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是針對“塞其兌,閉其門”的功夫實踐與落實來講的。俗人不知修道,整日對外追逐於聲色名利,這就叫“開其兌,濟其事”,那便終身無可救藥了。道家說:『口開神氣散,意亂火功寒。』老子曰:(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也就都是指這麼一回事!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老子曰:『此兩者,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道學不外乎“玄妙”一詞,“玄妙”的涵意正是指出“在萬事萬物的最幽微的根源處,存在著人類腦筋思考無法契及的、不可思議之實相!唯有聖人能了悟此“玄微實相”之存在真理,所以說:『見小曰明。』“明”也就是佛家所謂的開悟的意思。
而修士如何使生命安住於“明”這個開悟的境界呢?老子認為只有進行“守柔”的功夫才能與道玄同。所以說『守柔曰強』也就是『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這就是老子道學中的“功夫理論”了。以上『見小曰明,守柔曰強。』這句話正是從『修道功夫證驗』的角度來開示『實有境界的證悟』。
『用其光,復歸其明。』
“守柔”的結果就是“見小”(異熟種子);“見小”的結果就是開悟(明);開悟以後就可享用“道炁”(異熟種子)的加持了(用其光);老子曰:『用其光。』就是第二十章:『我獨異於人,而貴食于母!』利用真一之氣來保衛生命,是老子道學中的最重要啟示,這也就是講究『性命雙修』的道學與佛學的差異之處了!所以第五十五章老子曰:『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這些都是有關道家修命的開示。
老子為何在『用其光』後緊跟著開示『復歸其明』?
第三十七章,老子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皆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也就是第二章:『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修道稽式“無為法”強調的就是這種“無智亦無得”的功夫。
復歸其明就是~
老子曰: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天下將自定了。
維摩佶曰: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諦而不動。
『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佛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
修士能夠修練到“明”的境界那麼生命與肉身又有何憂患?老子說,這就是叫做『習常』─“修練承襲”於“真道之常”了!

【讀經心得】
老子言中的『小』與『柔』到底有多『小』?多『柔』?那是一個怎樣的境界?庄子有這麼一則寓言以瞻明道學中這個『小』與『柔』的慨念--

《庄子‧知北游》
光曜問乎無有曰:「夫子有乎?其無有乎?」
光曜不得問,而孰視其狀,窅然空然。終日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搏之而不得也。
光曜曰:「至矣,孰能至此乎!予能有無矣,而未能無無也。及為無有矣,何從至此哉!」

早在二千多年前老庄道學對“光線”的物質性質就有所認知,道家“氣”的境界比『光子』的尺度還細微,“炁”的境界套句莊子的術語:『有物而未始有封也。』
老子所謂“小與柔”的境界顯然已遠遠超乎人類腦筋感官之外,『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這些開示語言純屬功夫理論的層次,必須親自從修練中去體驗祂,老子道學確是至誠之言,《道德經》中每一句每一字皆真實不虛!
老子言中的“柔”到底作何隱喻?庄子曰:『道炁包裹天地,貫穿萬物!』而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閒。』老子此話就是在講“真一之炁”,古來儒哲皆不肯以“炁”作解老子道學,實在因為儒家崇尚之『道』,與老子道學之『道』層次相去太遠!太史公司馬遷不是亦為此下評語了嗎:『道不相同,不相與謀!』中華道學是耀古爍今的實證科學,其中對宇宙萬有的創生真理之發現比諸當代最頂尖的物理科學知識更加精闢深入!古代儒者以世俗的知見來注釋《道德經》的深奧義理當然是不得其門而入。
莊子說:『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顯然莊子對儒家所標謗之『道』僅給予口頭便給的評價:『從擱淺於泥沼的群魚嘴裡掙扎出的口沫,怎可能與大海之水相提並論?與其和這些大儒們爭辯真道之理,互相噴得滿臉飛沫,倒不如兩忘於江湖享受遨遊大海(隱喻:真道國度)的樂趣!』

【莊子解老】
《莊子‧在宥》
不明於天者,不純於德;不通於道者,無自而可;不明於道者,悲夫!
何謂道?有天道,有人道。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
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與人道也,相去遠矣,不可不察也。
(作者注釋)
不明於天者,不純於德;
(作者注:不明白於創生之實相者,其道德修養不得精純。)
不通於道者,無自而可;
(作者注:不通達於真道之哲理者,無有自己而隨波逐流。)
不明於道者,悲夫!
(作者注:老子曰:『不知常,妄做凶』。)
何謂道?有天道,有人道。
(作者注:老子曰:『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無為而尊者,天道也;
(作者注:天道:超物理制約的『無為國』)
有為而累者,人道也。
(作者注:人道:受物理制約的『有為國』)
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
(作者注:老子曰:『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天道之與人道也,相去遠矣,不可不察也。
(作者注:老子曰:『既知其子,復守其母。』)

研究佛法必須牢牢抓住一切有漏法,乃源自於無漏實相的真理,如果在這創生的真相持執懷疑態度,或不屑一顧,那就很容易將佛法置於斷滅空談之泛論!!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世尊!又如取緣有漏業因而生三有。如是無明住地,緣無漏業因,生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三種意生身。
此三地,彼三種意生身生及無漏業生,依無明住地,有緣非無緣。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663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研究佛法必須牢牢抓住一切有漏法,乃源自於無漏實相的真理,如果在這創生的真相持執懷疑態度,或不屑一顧,那就很容易將佛法置於斷滅空談之泛論!!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世尊!又如取緣有漏業因而生三有。如是無明住地,緣無漏業因,生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三種意生身。
此三地,彼三種意生身生及無漏業生,依無明住地,有緣非無緣。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藍海千尋
文章: 5830
註冊時間: 週六 3月 20, 2021 9:02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藍海千尋 »

研究佛法必須牢牢抓住一切有漏法,乃源自於無漏實相的真理,如果在這創生的真相持執懷疑態度,或不屑一顧,那就很容易將佛法置於斷滅空談之泛論!!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世尊!又如取緣有漏業因而生三有。如是無明住地,緣無漏業因,生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三種意生身。
此三地,彼三種意生身生及無漏業生,依無明住地,有緣非無緣。
.
解成這樣,真是傻眼!

略解:
如是無明住地,緣無漏業因,生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三種意生身。

解:雖是無明住地(三有),只要緣取無漏業因,能生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三種意生身。

問題在:無漏業因....眾生沒有。
眾生沒有故說緣取。

無漏業因緣自哪裏?
佛陀加持方有。

千萬別高推自己!
新老怪
文章: 5464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a空见著
4,萬物與“道、一”和天地
1,
“道、一”(涵“二、三”,此段下文同此)是萬物的始源、由來。“道”是萬物的終極根源、生育之母。組成萬物機體的纖細實物全都源出於道中之“象”。對人等動物來說,生命的本真始初都是道境之“情”,人和動物都是各自的有欲之“情”吸納了纖細實物組建的生命機體。“一”是萬物的直接根源,“一”中穩定的纖細實物大概也是萬物身體的組分之一,“二”和“三”中的纖細實物都是在“一”的基礎上形成的。這些纖細實物,尤其是“三”,乃是萬物身體的基本組成。
簡言之,“道、一”是萬物的生成者、生母。
原文根據和簡要說明:
40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b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白話譯文:
正反往復,自然大道,行動不息,柔弱溫順,自然大道,運用無窮,天下有千萬個分別的事物,
它生起於 人們有形有象的執著分別,這有形有象的執著分別 則又生起於無形無象的渾淪為一。

藥方:
將一條線圈成一個圓,原先的兩端 就成為同一個點!想想:這就叫「道」理!
管人家說你、笑你脆弱,你明白自己 是在生長就好了!
須知:此時生長最安全,最有空間!沒有經驗,正充滿了可能性,誰說一定要 是老經驗的好!
「無」可以是「沒有」,可以是「可能」,更可以是「無窮無盡」,有個「無」真好!

河上公章句:
反本也。本者道所以動,動生萬物,背之則亡也。
柔弱者,道之所常用,故能長久。
萬物皆從天地生,天地有形位,故言生於有也。
天地神明,蜎飛蠕動,皆從道生,道無形,故言生於無,此言本勝於華,弱勝於強,謙虛勝盈滿也。

王弼注:
高以下為基,貴以賤為本,有以無為用,此其反也。
動皆知其所無,則物通矣。故曰,反者道之動也。
柔弱同通,不可窮極。天下之物 皆以有為生,有之所始,以無為本,將欲全有,必反於無也。
新老怪
文章: 5464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c
反覆章第四十]無生有
反者道之動
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於有
有生於無


[註解]
萬物皆在生生化化 反覆的運轉著,但是它無論 怎樣的運轉變化,也是從道的本體中而發。
可是它雖然反覆的運行,到最後 還是要歸於 柔弱與寧靜,就好像一陣風吧!
它雖然很強勁,但是不久 便要歸於平靜:
又好比一陣雨吧!它雖然下得很大,但是下不了多久,還是要歸於平靜。
所以說天下萬物皆從[有](太極)之中而生,可是這個[有](太極)還是從[無](無極)之中生化而來的。
新老怪
文章: 5464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d
《老子他說》40章反者道之動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反者道之動 弱者道之用
在上經開始的前兩章,說了「有無相生」、「此二者同出而異名」兩句話,後世的人,拼命在上面作註解說道理。其實只用這一段來註解,不就清楚了嗎?
這叫做以經注經,不需要我們再去 加上自己的意見,它本身就已經 註解得很明白了。

讀了《老子》有一個好處,尤其現在對學佛修道 做工夫的人,像這句話“反者道之動”,就很關鍵。
因為打坐做工夫,有時越坐越差勁,許多人就不願繼續修了;殊不知,快要進一步 發動的時候,反而會有相反的狀況。
做事也一樣,做生意也一樣。所以做生意稍稍失敗,就要撐得住,熬得過去,下一步 就會成功賺錢了。這也就是天地物理相對的一面,有去就有回,有動就有靜。這個道理,自己要多多去體
會才能領悟。做領導的人 更要懂得「反者道之動」的原理,根本不怕別人 有反對的意見,相反的意見正是「道之動」。換句話說,有反對才有新的啟發,才有進步。

“弱者道之用”,
有許多人打坐做工夫,到了某一階段,總覺得自己一點力氣都沒有,很怕會走火火魔。如果這樣,那你就不要修道了;既想求長生,又怕早死去,這樣沒有信心定力是無法修道的。老子說:要大丈夫才能修道,既然是大丈夫,何必修道?例如「弱者道之用」這句話,真修道成功的人,骨頭也軟了,有時候工夫到了,連一張紙都拿不起來,會弱到如此程度。
如果不懂老子這個弱的道理,會嚇壞了;懂得的人,就知道這是“弱者道之用”,正是進步的象徵。
再進一步更厲害,就要發出「用」了,這時縱然重如泰山,只要用一個指頭,都可以把它推翻。
所以大家當工夫要注意,對於這個原則,千萬要把握得住。

最後的結論 告訴我們:“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
我們普通人看天下萬物,生生不息,一代代的生 都是生於“有”,“有”從哪裡有呢?
「有」生於那個「無」,是從「空」來的,「空」能生萬有,這與佛家的「緣起性空」同一道理。
新老怪
文章: 5464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e
《道德经》王弼注解: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
高以下為基,貴以賤為本,有以無為用,此其反也。動皆知其所無,則物通矣。故曰,反者道之動也。

弱者道之用。
柔弱同通,不可窮極。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天下之物 皆以有為生,有之所始,以無為本,將欲全有,必反於無也。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663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道德經第四首:道沖 〈原 04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經文導讀】
就這麼寥寥數語,老子將宇宙之根源實相描繪的多麼傳神貼切啊!讀太上這首經文怎能不震攝於老子道學之高深妙絕?老子道學之成就已得性命、宇宙創生根源之極至實相,已臻哲學家所欲追尋之終極真理無庸置疑!經中一句:『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豈不道盡道體無極,創生實相無始無終的妙諦!
老子這首經文不只是一首美妙絕倫之詩作,其間文字應用更是巂永睿智,此中數句『或』『似』『似或』更是為一幅描繪創生真理超世脫俗的畫境增添幾許飄邈恍惚!

【經文破譯】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真道本體無為又虛空!但是整個宇宙無窮無盡的芸芸眾生卻是由此所化生供養。
『淵兮似萬物之宗。』
真道,祂是如此的淵深莫名呢,這裡正是宇宙萬物的創生根源啊!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真道,挫解自我的銳氣!化解與眾生的對立與紛爭。真道自在!祂隱藏起自我與萬物和光同塵。
『湛兮似或存。』
真道,雖然讓萬物無法感知祂的存在,但祂卻是如此的真實不虛呢!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真道,偉大而真實的自在者啊,我不知道祂是從何而來?祂的前面還有誰?但我肯定真道創生一切,包括天帝與仙佛!

【讀經心得】
陳鼓應教授在他的著作中認為本首經文:『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四句應為第五十六章之『錯簡重出』;教授這種說法本身就不合乎校佶古書的邏輯,所謂錯簡就是本來應該不屬於這個章節或段落的那隻竹簡因串聯書策的皮索斷裂而經重新整理時被安置在錯誤的地方,所以從校佶古書的邏輯上來說絕對無所謂『錯簡重出』這回事,因為刻有上項四句合計十二個字的竹簡只有一支,若此支竹簡是從經文別處錯簡而來,那原來被錯簡的地方就不可能再有這些相同的文字內容之出現,試想只有一支竹簡如何能『重出』?(先不深論這錯簡內容是否剛好僅是抄刻這十二個字)
事實上我們知道『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這四句話在第五十六章還是存在的,因此可以肯定老子書之內容原來就重複存在這四句文字的應用,原版竹簡在這部份顯然並無錯簡問題。
再參考陳教授懷疑本首經文這四句為錯簡所持理由在其《老子今註與今譯》這本著作上是這樣註釋的:
馬敘倫:『(挫其銳)四句乃五十六章錯簡;而較者有增無刪,遂複出也。』
陳柱曰:『按馬說是也。(淵兮似萬物之宗)與(湛兮似或存)相接,若閒以(挫其銳)四句,文義頗為牽強。』
陳鼓應:『以上各說甚是,惟帛書甲、乙本均有此四句,其錯簡重出早在戰國時已形成。』『(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四句乃五十六章錯簡重出,因上一句(淵兮似萬物之宗)與下句(湛兮似或存)正相對文。這四句從略。』
雖然,教授們對老子經文之校佶見仁見智,但是學者這種草率的定見卻是頗為值得商榷,根據作者對老子文藝風格深入研究了解,認為老子此首經文驟然被刪去(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這四句極為不妥,我們姑且先不必從道家學術的專業素養來評論此種校佶行為是否為無知之舉(請讀者參考下面第五首經文注釋內容)?是否將造成老子道學無可彌補的傷害?就單從文章意境與文字應用等純文學的角度來探討,學者們如此的教佶態度與結果對老子的文藝風範絕對是一種侮辱。老子以(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這四句話來作為(淵兮似萬物之宗)與下句(湛兮似或存)之間的聯繫詞彙,事實上拜讀老子這首經文我們可以發現正是這十二個字點活了真道實相的悠微與雅玄,老子文藝修為的不同凡響也在此充分展現。若說當時職司掌管古中華民族文化命脈的老子為當代最有才學的人是一點都不過份的;一代大文豪,大詩人,周之守藏史老聃!絕對名符其實!

【莊子解老】
老子言下之『道』其真諦到底為何?莊子書中這則寓言可以給我們一些答案:

《莊子‧知北游》
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
莊子曰:「無所不在。」東子曰:「期而後可。」
莊子曰:「在螻蟻。」東子曰:「何其下邪?」
莊子曰:「在稊稗。」東子曰:「何其愈下邪?」
莊子曰:「在瓦甓。」東子曰:「何其愈甚邪?」
莊子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

莊子說的不錯,道!為萬物的創生根源,道!無所不在。因為道造化整個(有漏宇宙)並且隱藏於其間(和光同塵)。說的更明白:『整個物質宇宙,正是『真道』幻化出來的的表象!』而老子做《道德經》也只有一個主旨:『教導世人如何破除對真道表象的迷思,而求取隱藏於表象下的真實內涵。』所以經文說:『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人類要如何借修道來破除物理塵世的假相?這就是老子道學之真諦!學者若能掌握這個重點,研習老子就不會走冤枉路!

《莊子‧大宗師》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663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道德經第五首:玄同 〈原 56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經文導讀】
作者將此首經文編列於此是有原因的,本文重點文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是老子結合前面第三、四首經文而開講的,其中自然是隱含修道之奧義的,試分析於下─
第三首〈天下母〉提到:『塞其兌,閉其門。』是從修道者的功夫進路而言,這是老子教導世人屬於道術的功夫理論。
第四首〈道冲〉提到:『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從真道本體而言,這是老子對真道創生實相的了解與詮釋。
本首〈玄同〉提到:『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結合道術的功夫理論與道學的創生實相,也是修道者在自我修持必須依止的哲理,(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所以老子曰:『是謂玄同。』
修道之人由自身『塞其兌,閉其門。』起修,並效法大道『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然後才能因此證道而與道合一;此句尾以『是謂玄同。』作總結,玄同就是與道玄同。正是修道的終極標地『與道合真』,佛家曰:圓覺、無上正等正覺。

【經文破譯】
本首經文必須從實修的角度去理解: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古德云:『言語道斷。』修道不在言詞思想之間,所以說:『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塞其兌,閉其門。』
『兌』在此引申為『真氣』;『門』:指的是眼耳鼻舌身義等六根。
經言:『治人事天莫若嗇。』這裡所說的『嗇』就是『塞其兌』。嗇惜閉塞精氣之外洩浪費。
經言:『為道日損,損之又損。』這裡所說的『損』就是『閉其門』。棄除情識慾念。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有道聖者雖有偉大的證量,雖有榮觀燕處超然,能夠知其榮守其辱,和光同塵於俗世之間。這就是修道聖人能體合真道義理的表現啊!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因此於聖人的行止是:『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這也就是聖人為何會讓『大道』所特別珍愛而願意有所託付的原因啊!

『讀經心得』
這章老子開示的妙諦是勸戒修道之人,應首重內得於道的國度而不與世人交爭於物慾的天下,這裡可以說為第二首經文:『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再做註解。
掌管整理中華數千年文化的傳承,周朝守藏吏老子,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用淺白的語言文字講述道理,由此可證實2500年前,周朝的文藝風格、文字應用,就已經與現今的白話文相同,此首經文本就是一首白話文,只是其間隱含的道理非是凡夫腦筋知識的見解。故作者在此也不多做註解。

【關尹喜解老】
關尹子曰:『言道者如言夢。夫言夢者曰如此金玉、如此器皿、如此禽獸;言者能言之,不能取而與之,聽者能聞之,不能受而得之。惟善聽者,不泥不辨。』

【莊子解老】
《莊子‧寓言》
『不言則齊,齊與言不齊,言與齊不齊也,故曰無言!言無言,終身言,未嘗言;終身不言,未嘗不言。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惡乎然?然於然;惡乎不然?不然於不然。惡乎可?可於可;惡乎不可?不可於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非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始卒若環,莫得其倫,是謂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