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可以開始來談談境界理論與佛法實修功夫的冥合了!!
成唯識論
彼緣阿賴耶識起補特伽羅我見。…(佛教第一法印)
彼緣異熟識起法我見。…(佛教第二法印)
彼緣異熟、無垢識起平等性智。…(佛教第三法印)
(彼),即是真如根本智。成唯識論云:真如乃唯識實性。
當真如根本智(彼緣)作用於阿賴耶識五蘊運轉境界,稱(第七末那意),即是攝屬遍計所執相(文字般若)。故知真如實乃個人第七末那意之母,真如,乃汝當下運作之心(第七末那識)的緣起之根本。
解深密經云:亦名為心。何以故。由此識(第七末那意)色聲香味觸等積集滋長故。
一切佛法不外乎教導世人如何借由此心“第七末那意”,一路修道而深入回歸真如(圓覺)。
圓覺經: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
真如根本智流轉至凡夫個人妄心時,乃(相)(用)分離,此時阿賴耶識與末那意雖為俱起識,然而阿賴耶識恆而不審(主相),第七末那意恆而審(主用)。末那意為我執,阿賴耶識為所執,禪宗布袋和尚以背上布袋示法阿賴耶識,即是暗示此放下阿賴耶識(心解脫)的佛法真義。
………(凡夫法印)
當真如根本智(彼緣)作用於異熟種子境界,即是攝屬依他起相、法住智(觀照般若)。
心經云: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金剛經: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禪宗所謂:非心非佛的境界。
號稱彌勒再來,傅大士云: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以上都是講,大乘菩薩心識作用突破阿賴耶識五蘊窒礙,而證入(相)(用)不即不離、(空色)或言(心物)難分難解的依他起性(法住智),異熟種子境界。
………(菩薩法印)
當真如根本智回歸本位,稱為(無垢識),從境界理論講就是攝屬(第一無始無明住地),也就是指個人修佛功夫證入一切法止息的究竟涅槃(一真如心)。此時修佛者證入絕對的,一法不生,一法不染的真如空性(滅盡定)中,故曰:無垢識。
然,大乘佛法並不以證悟一切法止息的涅槃為究竟佛果,究竟佛果是獲得創生真相的全體大用(圓成實相),妙法蓮華經曰:得一切種智。即是大般涅槃經云:諸佛眼見佛性。
無垢識一法不生、一法不染是不起智慧的,理由也簡單,智慧是指相對於法性而言,所謂般若唯有在異熟種子境界才能顯用,古德云:單空(空性真如、無垢識)不能成佛。
妙法蓮華經云:
諸佛之導師,為息說涅槃,既知是息已,引入於佛慧。
首楞嚴經云:
第八不動地菩薩摩訶薩,一真如心。
第九善慧地菩薩摩訶薩,發真如用。
因此,成唯識論講第三法印:
彼緣異熟、無垢識起平等性智。
就是在開示智慧(般若)必須在異熟種子境界中才能開展修行(涅槃智),乃至得一切種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垢識,又稱無污染意,即是人命第七末那(污染意)之根本。所謂真如根本智也。
維摩詰經云: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諸佛法印)
成唯識論卷五
此意差別略有三種:
一補特伽羅我見相應。
二法我見相應。
三平等性智相應。
初通一切異生相續二乘有學、七地以前一類菩薩有漏心位,彼緣阿賴耶識起補特伽羅我見。
次通一切異生聲聞獨覺相續、一切菩薩法空智果不現前位,彼緣異熟識起法我見。
後通一切如來相續、菩薩見道及修道中法空智果現在前位,彼緣無垢異熟識等起平等性智。
補特伽羅我見起位,彼法我見亦必現前,我執必依法執而起,如夜迷杌等方謂人等故。
我法二見用雖有別而不相違,同依一慧。(如之前我的論述,心識流轉乃由精至粗,不可中斷,就像氫原子+氧原子變成水分子,水分子聚積成水,此氫原子、氧原子始終不離於水份)
如眼識等體雖是一,而有了別青等多用不相違故,此亦應然。
(雖然,氫、氧原子與“水”的物理特性差很大,但是也不相仿礙也。)
二乘有學聖道“滅定”現在前時,頓悟菩薩於修道位、有學漸悟生空智果現在前時,皆唯起法執,我執已伏故。二乘無學及此漸悟法空智果不現前時,亦唯起法執,我執已斷故。
八地以上一切菩薩,所有我執皆永不行,或已永斷或永伏故。法空智果不現前時,猶起法執,不相違故。
如契經說,八地以上一切煩惱不復現行,唯有所依所知障在。此所知障是現(真如本具,隨順法性,於有漏種子流注而轉,故曰:所知障是現。‘’法爾如是‘’也)非種(所知障,非是真如根本智緣種子境界而生,而是真如根本智本具隨順法流而起智用。),不爾煩惱亦應在故。
法執俱意於二乘等雖名不染(二乘唯有法住智,而無涅槃智),於諸菩薩亦名為染,障彼智(涅槃智)故,由此亦名有覆無記;於二乘等說名無覆,不障彼智(法住智)故,是異熟生攝。從異熟識恒時生故,名異熟生,非異熟果,此名通故,如增上緣,餘不攝者皆入此攝。
圓覺經: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
- 文章: 6759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759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為何阿賴耶識會被判定為無覆無記?法執俱意於二乘等雖名不染,於諸菩薩亦名為染,障彼智故,由此亦名有覆無記;於二乘等說名無覆,不障彼智故,是異熟生攝。從異熟識恒時生故,名異熟生,非異熟果……
為何第七末那識被判定為有覆無記?
為何異熟識(法住智),於菩薩曰有覆無記,於二乘卻曰無覆無記!?
何謂有覆、無覆?有記、無記!?
以上又隱藏了甚麼佛法大義呢??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759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覆,即是污染義,污染甚麼!?從個人功夫理論講,就是污染真如根本智,讓不清靜。
阿賴耶識非心法,是末那意的心所法,阿賴耶識為(相用)屬物性,(恆而不審)無有智慧,故與真如根本智(心智性源)之流轉因果承襲無有關聯。
由此可知,‘’彼‘’之所緣阿賴耶識對於佛法實修功夫,毫無用處。
成唯識論
阿賴耶名(相狀),過失重故;最初舍故。
瑜伽師地論 卷51
復次修觀行者,以阿賴耶識是一切戲論所攝諸行界故,略彼諸行,於阿賴耶識中,總為一團一積一聚,為一聚已,由緣真如境智,修習多修習故而得轉依。轉依無間,當言已斷阿賴耶識。
修佛入門起手功夫,主要就是蒐集異熟種子而得轉依,讓末那識不復執持阿賴耶識為我,乃至斷離阿賴耶識,完成(心解脫)……
可,自稱是玄奘再來的(法煮)蕭平實,對玄奘大師翻譯注釋的成唯識論一竅不通,連唯識法相最粗俗的凡夫阿賴耶識(業識)都弄不清楚,卻是很勇敢的狐扯開悟是證到阿賴耶識如來藏??簡直是搞笑到不行。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759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道德經第三十五首:抱一 〈原 10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經文導讀】
這一首經文完全是老子大發慈悲,把修道的機密毫無保留的公諸於世人!這些經文講的是修練的法程,層次分明,老子天機盡洩!此章誠為“修道秘訣”道家之寶籤是無庸置疑的,道家修練方法很簡單,但是他的要求標準卻非常嚴酷!
【經文破譯】
第一法程─【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這一句修道秘訣,重點可以說就在第一個“載”字!修道事業起始於這個“載”也終止於這個“載”。失道是它,修道是他,成道也是祂!老子文筆神妙卓絕,用字遣詞充滿智慧,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啊!
“載”字!就是指人的心意(第七末那識),當未修時這個心意就是主導七情六慾的凡心,在證道後,這個心意(無污染意)便安住在無上正等正覺的真道境界。所以佛家說:『唯此一心,二六時中行住坐臥日用施為,而不自知。』……(即是真如根本智)
營就是靈魂。魄就是氣魄。營、魄也可以神、氣,佛家講的(空、色)稱呼之,修道入手由(神氣相交)開始,而神氣之交就必須有堅定的心意(第七末那緣取異熟種子,即是心經:般若波羅蜜多)來撮合祂們!因此老子一開始就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讀者可別忽視老子這簡短的一句話,中國佛教特有的禪宗豈不是就僅此一招,行遍天下無敵手?老子一句“能無離乎”,要練到合格雖然不必像達摩面壁九年,但至少也要有數天或整月不食不眠守於定中的定力,有了這樣的修為便可進入第二法程了。
第二法程─【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經過抱一守中的修練,便可獲得真氣的集結,這時修士要用『固氣』─ 〈專氣致柔〉的方法讓真氣自然集結丹田,此時神氣交融於氣海,修士於靜定中恍恍惚忽,不識不知,意氣形神一團“和氣”在抱,如嬰兒之未孩。
以上第一、二法程便是道家所言練精化氣的境界,第三十二章『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豀;為天下豀,常德不離;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就是講這個法程的功夫實踐與境界證驗。
第三法程─【條除玄覽,能無疵乎!】
這個法程若修練到合於標準,修士在觀照中可以用心眼清楚觀看自身的五臟六腑,修練的能量更高時,甚至可以為人診察病情,台大電機系教授李嗣涔博士成功的訓練出幾位可以用手指視字的小朋友,諸如此類佛家稱之為“六根互用”的特異功能,老子稱此為【玄覽】,經中第一章:『常,無欲以觀奇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所謂:『不窺牅,而見天道也。』
第四法程─【愛國治民,能無為乎!】
這裡【國】與【民】非作一般解,【國】指修行者自身證得之道量;【民】指個人肉身血脈情欲知見等一切施為,老子道德經凡用到【國】與【民】大部分皆從個人修道角度切入作此聖解。
【無為】就是塞其兌閉其門,標準要求就如心經所載『無眼耳鼻舌身意,無智亦無得!』老子口中的【無為】正是要修練到完全不受到慾念得失的干擾!所以老子曰:『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以上第三、四法程,就是道家所謂的【練氣化神】的境界;經中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以無名之樸!』『聖人終日行不離錙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又說:『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復歸于朴。』都是在詮釋這個功夫層次。
第五法程─【天門開闔,能無雌乎!】
【天門】─【眾妙之門】也,老子道學涵蓋【形而上】與【形而下】二個世界,孔子曰:『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此說頗得老子旨趣!所以老子曰:『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物質宇宙來自道的國度,所以老子曰:『樸散則為器!』從形而下的物理世界要進入【道的國度】有一道關卡,這便是【天門】又稱【眾妙之門】或【玄牝之門】!【能無雌乎】就是不再帶有物質(有漏法)的牽扯!若還存有後天物質情慾的牽絆心性就不純,心性不純是無法穿越【眾妙之門】融入真道的國度的。所以道家說:『修道者還有一分陰氣,未得純陽之體,就不能成仙。』
第一章的【眾妙之門】老子在此稱【天門】也就是(首楞嚴經:有頂色邊際,圓覺經:大陀羅尼門)!
第六法程─【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這個法程是修道的最高境界,修士的終極目標;【明白四達】佛家稱此為【無上正等正覺】,修道之人要進入道的國度獲得無上智慧當然不可以再有後天的知覺意識之掛礙(老子曰:知,不知,上。)!所以佛家有斷離人法二執,入不可思議之寂靜涅槃而修習(涅槃智)之說(維摩詰曰: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諦而不動。)
以上第五、六法程正是道家性命雙修的【練神返虛,返虛合道】的最高境界!在佛教來講也等同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立地成佛啦…。
經言:『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即是指此。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道家修行從積精累氣開始,但是在積精累氣的過程中卻又必須恬淡無為,所以老子一直強調:『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功成而弗居....』這種佛道兩家都一在標謗的無智亦無得之得,正是所謂的玄德了。
玄德,即是背塵合覺,乃至圓覺。故老子曰: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於大順。
【讀經心得】
中華道家學問的偉大就在於知行並重、有證有得,絕對非一般凡儒顯學所可比擬,像老子留傳的這些修道秘訣都是緊緊扣住道學的創生理論架構而發明制定的修練法制。絕對不是無中生有,隨便說說的外道雜耍。
老子修道祕訣,分成六個層次!第一法程:【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就是制心一處、專注一趣!中土“禪宗”,即以此一招,引領佛教在中國發展千百年於不墬!
佛教禪宗的“參禪、看話頭”就是【載營魄抱一而不離。】
“載”就是修道者之“真意”屬“人”,即是佛家言第七末那意!
“營”即“神魂”!屬“天”!隱喻:(心、空)!又稱“常無”,即是!
“魄”即“氣魄”!屬“地”!隱喻:道之實!又稱“常有”,即是(色、物)道家言(精氣)佛家言(異熟種子)!
道家修真首重,“天”“地”“人”〈三才合一〉卽此之謂也!
佛家所謂三皈依(佛)、(法)、(僧)都是隱藏此修道修佛之奧秘。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佛遺教經》)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當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當急挫之,無令放逸。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之一處,無事不辦。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折伏其心。
【禪宗公案語老子】
洞山五位頌
三更半夜月明時,莫怪相逢不相識,隱隱猶懷舊日情。
失曉老婆逢古鏡,分明覩面更無他,休更迷頭猶認影。
無中有路出塵埃,但能莫觸當今諱,也勝前朝斷舌才。
兩刃相交不須避,好手猶如火裡蓮,宛然自有衝天氣。
不落有無誰敢和?人人盡欲出常流,折合還歸炭裡坐。
《仰山插鍬》
袁州仰山慧寂禪師 韶州懷化葉氏子。年九歲,於廣州和安寺投通禪師出家。十四歲,父母取歸,欲與婚媾。師不從,遂斷手二指,跪致父母前,誓求正法以答劬勞。父母乃許,再詣通處而得披剃。未登具,即遊方;初謁耽源,已悟玄旨;後參溈山,遂升堂奧。
師在溈山,為直歲,作務歸,
溈問:「什麼處去來?」
師曰:「田中來。」
溈曰:「田中多少人?」
師插鍬叉手;
溈山曰:「今日南山,大有人割茅。」
師拔鍬便行。
玄沙聞云:「我若見,即踏倒鍬子。」
僧問鏡清:「仰山插鍬,意旨如何?」
清云:「狗銜赦書,諸侯避道。」
僧又問云:「只如玄沙踏倒,意旨如何?」
清云:「不奈船何,打破戽斗。」
僧又問:「南山割茅,意旨如何?」
清云:「李靖三兄,久經行陣。」
雲居錫云:「且道:鏡清下此一判,著不著?」
又僧問禾山云:「仰山插鍬,意旨如何?」
禾山云:「汝問我。」
僧云:「玄沙踏鍬,意旨如何?」
禾山云:「我問汝。」
僧曰:“未辨其宗,如何體悉?”師曰:“頭大尾尖。”
仰山抱鍬無旁騖,田中不言少人知。
割茅刈草莫問路,南嶽古松迎靄霞。
插鍬叉手答師印,溈山竊喜南山德。
大言踏鍬程咬金,未了水性恁駛舟。
不會舟子強出頭,打破戽斗失魚荃。
鏡清妙喻銜赦書,狗命繫此不敢啼。
紅拂委身李君懷,香枕紗羅行陣擺。
仰山插鍬是真言,曉喻真諦求禾山。
玄沙踏鍬無奈何,汝問我來我問汝。
平實瞎掰亂捅漢,拔鍬便行野狐禪。
不識百丈豎拂子,莫動仰山插土鍬。
.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經文導讀】
這一首經文完全是老子大發慈悲,把修道的機密毫無保留的公諸於世人!這些經文講的是修練的法程,層次分明,老子天機盡洩!此章誠為“修道秘訣”道家之寶籤是無庸置疑的,道家修練方法很簡單,但是他的要求標準卻非常嚴酷!
【經文破譯】
第一法程─【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這一句修道秘訣,重點可以說就在第一個“載”字!修道事業起始於這個“載”也終止於這個“載”。失道是它,修道是他,成道也是祂!老子文筆神妙卓絕,用字遣詞充滿智慧,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啊!
“載”字!就是指人的心意(第七末那識),當未修時這個心意就是主導七情六慾的凡心,在證道後,這個心意(無污染意)便安住在無上正等正覺的真道境界。所以佛家說:『唯此一心,二六時中行住坐臥日用施為,而不自知。』……(即是真如根本智)
營就是靈魂。魄就是氣魄。營、魄也可以神、氣,佛家講的(空、色)稱呼之,修道入手由(神氣相交)開始,而神氣之交就必須有堅定的心意(第七末那緣取異熟種子,即是心經:般若波羅蜜多)來撮合祂們!因此老子一開始就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讀者可別忽視老子這簡短的一句話,中國佛教特有的禪宗豈不是就僅此一招,行遍天下無敵手?老子一句“能無離乎”,要練到合格雖然不必像達摩面壁九年,但至少也要有數天或整月不食不眠守於定中的定力,有了這樣的修為便可進入第二法程了。
第二法程─【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經過抱一守中的修練,便可獲得真氣的集結,這時修士要用『固氣』─ 〈專氣致柔〉的方法讓真氣自然集結丹田,此時神氣交融於氣海,修士於靜定中恍恍惚忽,不識不知,意氣形神一團“和氣”在抱,如嬰兒之未孩。
以上第一、二法程便是道家所言練精化氣的境界,第三十二章『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豀;為天下豀,常德不離;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就是講這個法程的功夫實踐與境界證驗。
第三法程─【條除玄覽,能無疵乎!】
這個法程若修練到合於標準,修士在觀照中可以用心眼清楚觀看自身的五臟六腑,修練的能量更高時,甚至可以為人診察病情,台大電機系教授李嗣涔博士成功的訓練出幾位可以用手指視字的小朋友,諸如此類佛家稱之為“六根互用”的特異功能,老子稱此為【玄覽】,經中第一章:『常,無欲以觀奇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所謂:『不窺牅,而見天道也。』
第四法程─【愛國治民,能無為乎!】
這裡【國】與【民】非作一般解,【國】指修行者自身證得之道量;【民】指個人肉身血脈情欲知見等一切施為,老子道德經凡用到【國】與【民】大部分皆從個人修道角度切入作此聖解。
【無為】就是塞其兌閉其門,標準要求就如心經所載『無眼耳鼻舌身意,無智亦無得!』老子口中的【無為】正是要修練到完全不受到慾念得失的干擾!所以老子曰:『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以上第三、四法程,就是道家所謂的【練氣化神】的境界;經中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以無名之樸!』『聖人終日行不離錙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又說:『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復歸于朴。』都是在詮釋這個功夫層次。
第五法程─【天門開闔,能無雌乎!】
【天門】─【眾妙之門】也,老子道學涵蓋【形而上】與【形而下】二個世界,孔子曰:『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此說頗得老子旨趣!所以老子曰:『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物質宇宙來自道的國度,所以老子曰:『樸散則為器!』從形而下的物理世界要進入【道的國度】有一道關卡,這便是【天門】又稱【眾妙之門】或【玄牝之門】!【能無雌乎】就是不再帶有物質(有漏法)的牽扯!若還存有後天物質情慾的牽絆心性就不純,心性不純是無法穿越【眾妙之門】融入真道的國度的。所以道家說:『修道者還有一分陰氣,未得純陽之體,就不能成仙。』
第一章的【眾妙之門】老子在此稱【天門】也就是(首楞嚴經:有頂色邊際,圓覺經:大陀羅尼門)!
第六法程─【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這個法程是修道的最高境界,修士的終極目標;【明白四達】佛家稱此為【無上正等正覺】,修道之人要進入道的國度獲得無上智慧當然不可以再有後天的知覺意識之掛礙(老子曰:知,不知,上。)!所以佛家有斷離人法二執,入不可思議之寂靜涅槃而修習(涅槃智)之說(維摩詰曰: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諦而不動。)
以上第五、六法程正是道家性命雙修的【練神返虛,返虛合道】的最高境界!在佛教來講也等同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立地成佛啦…。
經言:『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即是指此。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道家修行從積精累氣開始,但是在積精累氣的過程中卻又必須恬淡無為,所以老子一直強調:『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功成而弗居....』這種佛道兩家都一在標謗的無智亦無得之得,正是所謂的玄德了。
玄德,即是背塵合覺,乃至圓覺。故老子曰: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於大順。
【讀經心得】
中華道家學問的偉大就在於知行並重、有證有得,絕對非一般凡儒顯學所可比擬,像老子留傳的這些修道秘訣都是緊緊扣住道學的創生理論架構而發明制定的修練法制。絕對不是無中生有,隨便說說的外道雜耍。
老子修道祕訣,分成六個層次!第一法程:【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就是制心一處、專注一趣!中土“禪宗”,即以此一招,引領佛教在中國發展千百年於不墬!
佛教禪宗的“參禪、看話頭”就是【載營魄抱一而不離。】
“載”就是修道者之“真意”屬“人”,即是佛家言第七末那意!
“營”即“神魂”!屬“天”!隱喻:(心、空)!又稱“常無”,即是!
“魄”即“氣魄”!屬“地”!隱喻:道之實!又稱“常有”,即是(色、物)道家言(精氣)佛家言(異熟種子)!
道家修真首重,“天”“地”“人”〈三才合一〉卽此之謂也!
佛家所謂三皈依(佛)、(法)、(僧)都是隱藏此修道修佛之奧秘。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佛遺教經》)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當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當急挫之,無令放逸。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之一處,無事不辦。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折伏其心。
【禪宗公案語老子】
洞山五位頌
三更半夜月明時,莫怪相逢不相識,隱隱猶懷舊日情。
失曉老婆逢古鏡,分明覩面更無他,休更迷頭猶認影。
無中有路出塵埃,但能莫觸當今諱,也勝前朝斷舌才。
兩刃相交不須避,好手猶如火裡蓮,宛然自有衝天氣。
不落有無誰敢和?人人盡欲出常流,折合還歸炭裡坐。
《仰山插鍬》
袁州仰山慧寂禪師 韶州懷化葉氏子。年九歲,於廣州和安寺投通禪師出家。十四歲,父母取歸,欲與婚媾。師不從,遂斷手二指,跪致父母前,誓求正法以答劬勞。父母乃許,再詣通處而得披剃。未登具,即遊方;初謁耽源,已悟玄旨;後參溈山,遂升堂奧。
師在溈山,為直歲,作務歸,
溈問:「什麼處去來?」
師曰:「田中來。」
溈曰:「田中多少人?」
師插鍬叉手;
溈山曰:「今日南山,大有人割茅。」
師拔鍬便行。
玄沙聞云:「我若見,即踏倒鍬子。」
僧問鏡清:「仰山插鍬,意旨如何?」
清云:「狗銜赦書,諸侯避道。」
僧又問云:「只如玄沙踏倒,意旨如何?」
清云:「不奈船何,打破戽斗。」
僧又問:「南山割茅,意旨如何?」
清云:「李靖三兄,久經行陣。」
雲居錫云:「且道:鏡清下此一判,著不著?」
又僧問禾山云:「仰山插鍬,意旨如何?」
禾山云:「汝問我。」
僧云:「玄沙踏鍬,意旨如何?」
禾山云:「我問汝。」
僧曰:“未辨其宗,如何體悉?”師曰:“頭大尾尖。”
仰山抱鍬無旁騖,田中不言少人知。
割茅刈草莫問路,南嶽古松迎靄霞。
插鍬叉手答師印,溈山竊喜南山德。
大言踏鍬程咬金,未了水性恁駛舟。
不會舟子強出頭,打破戽斗失魚荃。
鏡清妙喻銜赦書,狗命繫此不敢啼。
紅拂委身李君懷,香枕紗羅行陣擺。
仰山插鍬是真言,曉喻真諦求禾山。
玄沙踏鍬無奈何,汝問我來我問汝。
平實瞎掰亂捅漢,拔鍬便行野狐禪。
不識百丈豎拂子,莫動仰山插土鍬。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759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道德第三十六首:歸根復命 〈原 16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經文導讀】
這一首經文可以說是整部《道德經》的心髓,主要敘述一個聖者從坐上蒲團一直到證道獲得永生的過程始末。老子道德經這首經文,堪比佛教大乘佛法之精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經文破譯】
『致虛極,守靜篤。』
讓你的心靈進入“虛” 與“靜”的最深層極至的境界吧!
『萬物并作,吾以觀復。』
這時你將發現宇宙間萬事萬物的“造化過程” 與“創生根源”,(老子言:萬物,即是佛家言:異熟種子)有道聖人就是藉此去觀照感知並回歸自我生命的本源!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看哪!宇宙中的芸芸眾生,可不皆由此通道(源自於法性的種子流注)而返回它秉性的根源嗎?
『歸根曰靜,是謂復命。』
只有在虛極靜篤之中才能夠讓性命返歸物質宇宙創生的母源,這就是所謂的“復命歸根”了!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
只有讓自我性命返歸物質宇宙創生的母源,在此境界中修士才能體悟真常永存的道理!修士能夠安駐在這個真常的境界將心靈溶化在永恆之光的國度,亦就是所謂的“明”(佛言:開悟)之人了!
『不知常,妄作凶。』
不能證悟真常境界的行者必然是在修行走錯了道路,這種人非但無法證悟正道反而因此妄作而招致凶害!(禪宗五祖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知常容!』
當修道聖者的真心,能修證並安住於“常德”(異熟種子)境界,便能溶入宇宙真理全息大道的真常國度!
『容乃公!』
當您能達到無為忘我而由“常德”世界更深入大公無私的“真樸”的世界,您將發現這是一個智慧、資訊、能量共享的大公無私、不可思議之宇宙全息之境界!
『公乃全!』
當生命覺知能安住在這大公無私的不可思議之境界,自我性命的靈覺也就可以獲得真道創生實相的全知與全能了!
『全乃天!』
這個(一切種子智)全息宇宙的圓覺境界豈不正像天一樣寬廣與真實嗎?
『天乃道!』
從這個像天一樣自然與真實的不可思議的境界,再更加深入便是真道的本體了!
『道乃久!』
真道!祂無始無終,祂長長久久,祂真實且不朽!
『歿身不殆。』
圓成道果的修士啊!在此佛性法身一合相的如來藏境界,你就是失去了肉體,你的性命依然不會亡失啊!
【讀經心得】
本首經文:『歸根曰靜,是謂復命』所言之(根)就是《道德經》第九首:『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回歸性命的根源必然會來到老子所謂的心物交合的境界老子稱此為『玄牝門,天地根。』,『玄牝』隱喻『心物之元』,『天地』隱喻『虛(無名)與實(有名)』所以《道德經》第一首:『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牝』或謂『心』『物』此兩者同出於道,名狀卻互異,內涵也截然不同!
『知常容!』當修道之士能夠將心性安住於『真常之境‧不死之地』這時也就可以讓自我的生命溶入『真道的無為國度』。爲甚麼老子用『容:溶入』來開示這個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因為自我性命在證驗這境界時,就像一滴水落入大海,老子曰:『化而欲作。』;一般學者皆將“容”,作“包容”解釋。就執著於自我,落實於有為法,這是違背老子“無我,無為”的道學精義的!“容”,應該做“溶入”解釋。個人修道就像“水滴”融入大海!雖然失去自我,卻反而得其“大公”。能夠融入“大公”才能與“道”合“一”!佛家所謂:圓覺、得一切種智,則“大智慧”無不“週全”矣。
老子曰:『是以聖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曰:『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大道“包容”一切,有道聖者卻是藉由“無為法”之修練而斷除我法二執,開放自我“溶入”真道之中!
【老子與佛經】
《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
……觀自在菩薩表法大乘佛教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開示菩薩法界(境界理論)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増不減。
……開示諸佛實相(境界理論)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修佛首要空去一切法,證悟真如空性,即是開悟明心(功夫理論)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開示大乘菩薩法住智之(功夫理論)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開示諸佛涅槃智之(功夫理論)
【莊子解老】
《莊子‧大宗師》
以聖人之道告聖人之才,亦易矣(作者註:從聖人之修道方法契入,來理解說明聖人內證之才能,不也易乎?)。
吾猶守而告之(作者註:守一也,至虛極,守靜篤)。
三日而後能外天下(作者註:外天下曰歸根);
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作者註:外物曰靜);
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作者註:外生曰復命);
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徹(作者註:朝徹,知常曰明);
朝徹,而後能見獨(作者註:見獨曰得一也);
見獨,而後能無古今(作者註:道乃久);
無古今,後能入於不死不生(作者註:歿身不殆)。
《莊子‧在宥》
鴻蒙曰:「心養!汝徒處無為,而物自化。墮爾形體,吐爾聰明,倫與物忘;大同乎涬溟。解心釋神,莫然無魂。萬物云云,各復其根,各復其根而不知;渾渾沌沌,終身不離;若彼知之,乃是離之。無問其名,無闚其情,物故自生。」
.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經文導讀】
這一首經文可以說是整部《道德經》的心髓,主要敘述一個聖者從坐上蒲團一直到證道獲得永生的過程始末。老子道德經這首經文,堪比佛教大乘佛法之精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經文破譯】
『致虛極,守靜篤。』
讓你的心靈進入“虛” 與“靜”的最深層極至的境界吧!
『萬物并作,吾以觀復。』
這時你將發現宇宙間萬事萬物的“造化過程” 與“創生根源”,(老子言:萬物,即是佛家言:異熟種子)有道聖人就是藉此去觀照感知並回歸自我生命的本源!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看哪!宇宙中的芸芸眾生,可不皆由此通道(源自於法性的種子流注)而返回它秉性的根源嗎?
『歸根曰靜,是謂復命。』
只有在虛極靜篤之中才能夠讓性命返歸物質宇宙創生的母源,這就是所謂的“復命歸根”了!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
只有讓自我性命返歸物質宇宙創生的母源,在此境界中修士才能體悟真常永存的道理!修士能夠安駐在這個真常的境界將心靈溶化在永恆之光的國度,亦就是所謂的“明”(佛言:開悟)之人了!
『不知常,妄作凶。』
不能證悟真常境界的行者必然是在修行走錯了道路,這種人非但無法證悟正道反而因此妄作而招致凶害!(禪宗五祖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知常容!』
當修道聖者的真心,能修證並安住於“常德”(異熟種子)境界,便能溶入宇宙真理全息大道的真常國度!
『容乃公!』
當您能達到無為忘我而由“常德”世界更深入大公無私的“真樸”的世界,您將發現這是一個智慧、資訊、能量共享的大公無私、不可思議之宇宙全息之境界!
『公乃全!』
當生命覺知能安住在這大公無私的不可思議之境界,自我性命的靈覺也就可以獲得真道創生實相的全知與全能了!
『全乃天!』
這個(一切種子智)全息宇宙的圓覺境界豈不正像天一樣寬廣與真實嗎?
『天乃道!』
從這個像天一樣自然與真實的不可思議的境界,再更加深入便是真道的本體了!
『道乃久!』
真道!祂無始無終,祂長長久久,祂真實且不朽!
『歿身不殆。』
圓成道果的修士啊!在此佛性法身一合相的如來藏境界,你就是失去了肉體,你的性命依然不會亡失啊!
【讀經心得】
本首經文:『歸根曰靜,是謂復命』所言之(根)就是《道德經》第九首:『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回歸性命的根源必然會來到老子所謂的心物交合的境界老子稱此為『玄牝門,天地根。』,『玄牝』隱喻『心物之元』,『天地』隱喻『虛(無名)與實(有名)』所以《道德經》第一首:『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牝』或謂『心』『物』此兩者同出於道,名狀卻互異,內涵也截然不同!
『知常容!』當修道之士能夠將心性安住於『真常之境‧不死之地』這時也就可以讓自我的生命溶入『真道的無為國度』。爲甚麼老子用『容:溶入』來開示這個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因為自我性命在證驗這境界時,就像一滴水落入大海,老子曰:『化而欲作。』;一般學者皆將“容”,作“包容”解釋。就執著於自我,落實於有為法,這是違背老子“無我,無為”的道學精義的!“容”,應該做“溶入”解釋。個人修道就像“水滴”融入大海!雖然失去自我,卻反而得其“大公”。能夠融入“大公”才能與“道”合“一”!佛家所謂:圓覺、得一切種智,則“大智慧”無不“週全”矣。
老子曰:『是以聖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曰:『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大道“包容”一切,有道聖者卻是藉由“無為法”之修練而斷除我法二執,開放自我“溶入”真道之中!
【老子與佛經】
《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
……觀自在菩薩表法大乘佛教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開示菩薩法界(境界理論)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増不減。
……開示諸佛實相(境界理論)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修佛首要空去一切法,證悟真如空性,即是開悟明心(功夫理論)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開示大乘菩薩法住智之(功夫理論)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開示諸佛涅槃智之(功夫理論)
【莊子解老】
《莊子‧大宗師》
以聖人之道告聖人之才,亦易矣(作者註:從聖人之修道方法契入,來理解說明聖人內證之才能,不也易乎?)。
吾猶守而告之(作者註:守一也,至虛極,守靜篤)。
三日而後能外天下(作者註:外天下曰歸根);
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作者註:外物曰靜);
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作者註:外生曰復命);
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徹(作者註:朝徹,知常曰明);
朝徹,而後能見獨(作者註:見獨曰得一也);
見獨,而後能無古今(作者註:道乃久);
無古今,後能入於不死不生(作者註:歿身不殆)。
《莊子‧在宥》
鴻蒙曰:「心養!汝徒處無為,而物自化。墮爾形體,吐爾聰明,倫與物忘;大同乎涬溟。解心釋神,莫然無魂。萬物云云,各復其根,各復其根而不知;渾渾沌沌,終身不離;若彼知之,乃是離之。無問其名,無闚其情,物故自生。」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759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道德經第三十七首:不以智治國 〈原 65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
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順。
【經文導讀】
這首經文的開場白:『古之善為道者』老子已經很清楚的昭告世人:『本章所欲開釋乃有關修道聖人的修行密旨。』
從本章內容精義觀之,此首經文完全是針對前章所言:『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這個修道的最高法式(稽式)進行補強說明。一般譯者以政治權謀的思維來詮釋老子這首經文,把老子隱喻的無上妙法,註解成小白痴似的無俚頭政治謀略論調,未免太輕視道家老子,委實離題太遠!也突顯出古今學人惑於世俗學識而固步自封、而自外於道學的無知窘態,所以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道學與世俗學問南轅北轍,學者想要以世俗的常識來破譯《道德經》的文字奧義,不遞緣木求魚!
【經文破譯】
『古之善為道者。』
此章第一句話老子就很清楚、明明白白的昭告世人:『我這首經文是針對修道聖人的體悟經驗而作出開釋的。』整首經文當然是不會偏離修道要妙這個主題而去說甚麼“愚民政治”了!
『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自古善於修道的人,不會去追求無意義的世俗知識,塵世間的聰明機巧只是徒然增加修道的障礙。修道要致虛極、要守靜篤,讓腦筋思想處於淳樸虛靈的狀態,恍恍惚忽像個愚者一般。凡人無法安置其心就是因為自私多慾、聰明機巧、貪得無饜、機關算盡。所以說:『民之難治,以其智多。』這裡的“民”字隱喻修道者自身的情識慾念,讀者不可以『人民百姓』來做理解。
老子曰:『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所以說用世俗知識聰明來修行治理自我的靈性生命,那絕對是偃苗助長引賊入室。拋棄世俗知識的污染來回歸靈性的清明,那才是靈修自我性命的福氣啊!
以上的“國”字隱喻修道者自身的靈性生命,讀者不可以『國家』來做理解。
老子曰:『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
『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
知道上面這兩個道理正是修道證道的終極法式,善於修道的聖者能經常謹慎奉行這個標準的制式,就是將自我性命安駐於無為的國度。這裡就是所謂『玄德的境界』。
老子曰:『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順。』
無為的玄德境界玄妙深邃莫知其極,靈性逆著物質粗化的過程而反修回歸真道的國度,生命安住於此『真道國度』可以歿身而不殆,這就是靈性獲得圓覺之路,也正是生命回歸大順之道啊!
老子曰:『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
【讀經心得】
本文重點在『稽式』一詞,老子曰:『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聖人抱一為天下式!』都是在講修道者獲得證道的終極法式。所有修道〈修佛〉的行者毫無例外,想要了脫生死圓證道果,都離不得這個唯一法門。
自古道家仙真總結自身修練的經驗即歸納出一套標準的修行法制,本書第二十九首經文所言:『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就是針對修道中的某階段『功夫與境界』的完成來做開釋。
經文『與物反矣』古今學者都有誤解,王弼注:『反其真也。』余培林、陳鼓應:『和事物復歸到真朴。』他們都以動賓詞來注釋句中的『反』字,因此就有與『萬物』一起返歸真朴之註解;其實,這句話要從『境界哲學』與『功夫理論』來做理解,『玄德深矣遠矣』是從『境界哲學』講,『與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順。』是從『功夫理論』講,所以老子所開示的這個『反』字應是指形容詞『相反』的意思,就是指修道是與真道創生物質的這個過程方向相反而下工夫修練的,而這種逆修的術法所必須嚴格執行的正是整首經文所標謗的:『不以智治國的唯一標準法式』。
【老子引用古籍考證】
《太公兵法。逸文》〈第三篇〉
夫天下,非常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國,非常一人之國也。莫常有之,惟有道者取之。古之王者,未使民,民化。未賞民,民勤。不知怒,不知喜,愉愉然其如赤子,此古善為政也。
《六韜》逸文 昔柏皇氏、栗陸氏、驪連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此古之王者也。未使民,民化;未賞民,民勤;此皆古之善為政者也。至於伏羲氏、神農氏,教化而不誅,黃帝、堯、舜誅而不怒。古之不變者,有苗有之,堯化而取之;堯德衰,舜化而受之;舜德衰,禹化而取之。
【莊子解老】
《莊子‧大宗師》
顏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謂也?」曰:「回忘仁義矣。」曰:『可矣,猶未也。』它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忘禮樂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仲尼曰:「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回果其賢乎!丘也而後也。」
《莊子‧天地篇》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形體而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於初。同乃虛,虛乃大。合喙鳴,喙鳴合,與天地為合。其合緡緡,若愚若昏,是謂玄德,同乎大順。』
.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
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順。
【經文導讀】
這首經文的開場白:『古之善為道者』老子已經很清楚的昭告世人:『本章所欲開釋乃有關修道聖人的修行密旨。』
從本章內容精義觀之,此首經文完全是針對前章所言:『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這個修道的最高法式(稽式)進行補強說明。一般譯者以政治權謀的思維來詮釋老子這首經文,把老子隱喻的無上妙法,註解成小白痴似的無俚頭政治謀略論調,未免太輕視道家老子,委實離題太遠!也突顯出古今學人惑於世俗學識而固步自封、而自外於道學的無知窘態,所以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道學與世俗學問南轅北轍,學者想要以世俗的常識來破譯《道德經》的文字奧義,不遞緣木求魚!
【經文破譯】
『古之善為道者。』
此章第一句話老子就很清楚、明明白白的昭告世人:『我這首經文是針對修道聖人的體悟經驗而作出開釋的。』整首經文當然是不會偏離修道要妙這個主題而去說甚麼“愚民政治”了!
『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自古善於修道的人,不會去追求無意義的世俗知識,塵世間的聰明機巧只是徒然增加修道的障礙。修道要致虛極、要守靜篤,讓腦筋思想處於淳樸虛靈的狀態,恍恍惚忽像個愚者一般。凡人無法安置其心就是因為自私多慾、聰明機巧、貪得無饜、機關算盡。所以說:『民之難治,以其智多。』這裡的“民”字隱喻修道者自身的情識慾念,讀者不可以『人民百姓』來做理解。
老子曰:『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所以說用世俗知識聰明來修行治理自我的靈性生命,那絕對是偃苗助長引賊入室。拋棄世俗知識的污染來回歸靈性的清明,那才是靈修自我性命的福氣啊!
以上的“國”字隱喻修道者自身的靈性生命,讀者不可以『國家』來做理解。
老子曰:『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
『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
知道上面這兩個道理正是修道證道的終極法式,善於修道的聖者能經常謹慎奉行這個標準的制式,就是將自我性命安駐於無為的國度。這裡就是所謂『玄德的境界』。
老子曰:『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順。』
無為的玄德境界玄妙深邃莫知其極,靈性逆著物質粗化的過程而反修回歸真道的國度,生命安住於此『真道國度』可以歿身而不殆,這就是靈性獲得圓覺之路,也正是生命回歸大順之道啊!
老子曰:『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
【讀經心得】
本文重點在『稽式』一詞,老子曰:『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聖人抱一為天下式!』都是在講修道者獲得證道的終極法式。所有修道〈修佛〉的行者毫無例外,想要了脫生死圓證道果,都離不得這個唯一法門。
自古道家仙真總結自身修練的經驗即歸納出一套標準的修行法制,本書第二十九首經文所言:『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就是針對修道中的某階段『功夫與境界』的完成來做開釋。
經文『與物反矣』古今學者都有誤解,王弼注:『反其真也。』余培林、陳鼓應:『和事物復歸到真朴。』他們都以動賓詞來注釋句中的『反』字,因此就有與『萬物』一起返歸真朴之註解;其實,這句話要從『境界哲學』與『功夫理論』來做理解,『玄德深矣遠矣』是從『境界哲學』講,『與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順。』是從『功夫理論』講,所以老子所開示的這個『反』字應是指形容詞『相反』的意思,就是指修道是與真道創生物質的這個過程方向相反而下工夫修練的,而這種逆修的術法所必須嚴格執行的正是整首經文所標謗的:『不以智治國的唯一標準法式』。
【老子引用古籍考證】
《太公兵法。逸文》〈第三篇〉
夫天下,非常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國,非常一人之國也。莫常有之,惟有道者取之。古之王者,未使民,民化。未賞民,民勤。不知怒,不知喜,愉愉然其如赤子,此古善為政也。
《六韜》逸文 昔柏皇氏、栗陸氏、驪連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此古之王者也。未使民,民化;未賞民,民勤;此皆古之善為政者也。至於伏羲氏、神農氏,教化而不誅,黃帝、堯、舜誅而不怒。古之不變者,有苗有之,堯化而取之;堯德衰,舜化而受之;舜德衰,禹化而取之。
【莊子解老】
《莊子‧大宗師》
顏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謂也?」曰:「回忘仁義矣。」曰:『可矣,猶未也。』它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忘禮樂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仲尼曰:「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回果其賢乎!丘也而後也。」
《莊子‧天地篇》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形體而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於初。同乃虛,虛乃大。合喙鳴,喙鳴合,與天地為合。其合緡緡,若愚若昏,是謂玄德,同乎大順。』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759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道德經第三十八首:知不知上 〈原 71章〉
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經文導讀】
本文內容是老子以另一種語文來詮釋『修道終極稽式』,老子個性之幽默,智慧之妙絕於此可見。
【經文破譯】
『知,不知。上!』
就是講:『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這個些修道功夫理論的證悟境界。
佛言:『般若波羅蜜多!』意指智慧到彼岸!老子在此章也技巧的利用文字的排列順序幽默睿智的點出了:
先天道境的真知─指上面的【知】;
後天世俗的才智─指下面的【不知】。
聖人因圓證道果,而能夠擁有無上正等正覺,這都是聖人能捨棄物質人腦有為的情識知見,這也只有經歷『損之又損』的苦心修練的聖者才配擁有的上等福報啊!
『不知,知。病!』
上面的【不知】指對先天道境的『真知』一無所悉;
下面的【知】指對後天世俗的『情識智巧』機關用盡。
凡人對於先天道境的真智慧一無所知,只知利用後天才智情識追逐於虛幻的物慾世界;這就是凡夫俗子的千秋大病啊!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有道聖者擁有大智慧(般若)是不會與凡夫犯同樣對於無為真道之無知大病的,就因為聖人厭棄這種凡人的毛病,有道聖者就也不會自陷於塵世汲汲營營無知迷夢之病態中。
【讀經心得】
佛家經典《唯摩詰所說不可思議經》(第二方便品):
『長者維摩詰。以如是等無量方便饒益眾生。其以方便現身有疾。以其疾故。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及諸王子并餘官屬。無數千人皆往問疾。其往者。維摩詰因以身疾廣為說法。。。』
從《唯摩詰所說不可思議經》內容之鋪陳布局來考證,這本佛經講的可是承襲自老子的調調,《唯摩詰所說不可思議經》顯然出自道家手筆,其著作靈感來自老子書之證據極為明顯確鑿!正如唯摩詰居士示疾演道,相信作者之創作靈感便是出自老子此章開釋之內容了!
佛陀說:『人生如夢幻泡影!』
老子說:『人生如一場大病!』
佛陀否定物質的一切;老子並未否定物質,只是告訴我們在超越物理世界另外隱藏著一個不可思議的美妙國度,那便是道的天下,宇宙萬物與人類性命之原鄉!世人一向沉迷於物慾情識之幻覺中,對超越物理知識的【生命真諦】之無知爭如大病一場啊!
【老子引用古籍考證】
《太公兵法》逸文〈第三篇〉
太公曰:知與眾同者,非人師也。大知似狂。不癡不狂,其名不彰;不狂不癡,不能成事。
.
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經文導讀】
本文內容是老子以另一種語文來詮釋『修道終極稽式』,老子個性之幽默,智慧之妙絕於此可見。
【經文破譯】
『知,不知。上!』
就是講:『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這個些修道功夫理論的證悟境界。
佛言:『般若波羅蜜多!』意指智慧到彼岸!老子在此章也技巧的利用文字的排列順序幽默睿智的點出了:
先天道境的真知─指上面的【知】;
後天世俗的才智─指下面的【不知】。
聖人因圓證道果,而能夠擁有無上正等正覺,這都是聖人能捨棄物質人腦有為的情識知見,這也只有經歷『損之又損』的苦心修練的聖者才配擁有的上等福報啊!
『不知,知。病!』
上面的【不知】指對先天道境的『真知』一無所悉;
下面的【知】指對後天世俗的『情識智巧』機關用盡。
凡人對於先天道境的真智慧一無所知,只知利用後天才智情識追逐於虛幻的物慾世界;這就是凡夫俗子的千秋大病啊!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有道聖者擁有大智慧(般若)是不會與凡夫犯同樣對於無為真道之無知大病的,就因為聖人厭棄這種凡人的毛病,有道聖者就也不會自陷於塵世汲汲營營無知迷夢之病態中。
【讀經心得】
佛家經典《唯摩詰所說不可思議經》(第二方便品):
『長者維摩詰。以如是等無量方便饒益眾生。其以方便現身有疾。以其疾故。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及諸王子并餘官屬。無數千人皆往問疾。其往者。維摩詰因以身疾廣為說法。。。』
從《唯摩詰所說不可思議經》內容之鋪陳布局來考證,這本佛經講的可是承襲自老子的調調,《唯摩詰所說不可思議經》顯然出自道家手筆,其著作靈感來自老子書之證據極為明顯確鑿!正如唯摩詰居士示疾演道,相信作者之創作靈感便是出自老子此章開釋之內容了!
佛陀說:『人生如夢幻泡影!』
老子說:『人生如一場大病!』
佛陀否定物質的一切;老子並未否定物質,只是告訴我們在超越物理世界另外隱藏著一個不可思議的美妙國度,那便是道的天下,宇宙萬物與人類性命之原鄉!世人一向沉迷於物慾情識之幻覺中,對超越物理知識的【生命真諦】之無知爭如大病一場啊!
【老子引用古籍考證】
《太公兵法》逸文〈第三篇〉
太公曰:知與眾同者,非人師也。大知似狂。不癡不狂,其名不彰;不狂不癡,不能成事。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