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33章 1
一、原文 1
二、注释辨析 1
三、校定及译文 3
四、章句详解 3
原33章
一、原文
王弼本: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傅奕本: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寿也。
帛书甲本:
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有力也自胜者□□□□□□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寿也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寿也。
帛书乙本:
知人者知也自知明也朕人者有力也自朕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亓所者久也死而不忘者寿也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忘者,寿也。
二、注释辨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了解,识察。
智:聪明,智慧。
明:明鉴,明达。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胜:胜过、制服。自胜:战胜自己。意指制服自己的贪欲、情绪、意愿等等。
强:强健、坚强。
朕:帛书乙本。本字含义不通,整理者释为“胜”。丁山《说文阙义》有段考证(见古文字诂林第7册)说:“是𦨶(朕)之古音犹在东冬部”。若是,则朕、胜音近可通。俞樾《庄子平议》:“朕当读为胜。胜本从朕声,故得通用”。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足:充实、充足。
富:富足、富裕。
行:行动、作为。
志:志向、志气,意愿、意志。
五千文中“强”字多为贬义,但此章的“强”都是褒义。因为从上下文看,此章所述都是褒扬之意。由于上一段“强”是指制服自己的各种意愿、情欲、心机、贪婪,所以“强行者”当意指自我制服之后的行为者,老子认为这才是“有志”。所以,“强行者有志”是说能够制服自我志向、而依据大道天德的行动者,才是真正有志向。简言之,克制自我、向道而行才是真正的有志向者。假如需要严格按照原文表述也可这样解释,“强”义为强力、尽力,“行”意谓合于大道天德的行为活动,“强行”即竭力、强力向道而行。于是,此句意思是说坚定不移地相向而行才是真有意有志向者。两解于意无别。在一种更为宽泛地、不考虑老子思想主旨的理解中,也可当成凡是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前进的就是有志向者。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失:离去、离弃、失去。
所:处所、居所。意指生存之本。
亡:消亡、消失。“亡”亦通“忘”。
寿:长久、长寿。
忘:帛书甲本、乙本。忘记、遗忘。
此段的“亡”亦可通“忘”。盖身死不消亡显非指肉体长存,必是指事功、声名常在不去,为后世所记忆所承续。不过“亡”字义宽,有事功不消义,而这事功就包含了所建立的方法原则、思想理论等。所以“死而不亡”意指身死而所建立的法度、思想、事功等仍为后代传承和享用。而“忘”义为遗忘,只涉及记忆与否。本书校订文仍从王本。
后世道教徒颇有在“死而不亡”上大做文章者,作为成仙思想之依据,均与老子之意乖离。如《想尔注》云:“道人行备,道神归之,避世讬死,遇太阴中,复生去为不亡,故寿也。俗人无善功,死者属地官,便为亡矣”。如李荣《道德真经注》:“修道者以百年将尽之身,获万劫无期之寿,此亦死而不亡也”。但是,王弼云:“身没而道犹存”,李约《道德真经注》:“人能行道以利天下,所垂法则制度皆生于神识机智,一成之后,万古传之,是身死形谢而神长存,故曰寿也”。这都是确当之解。
三、校定及译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鉴识他人是聪慧,了知自我是明达。战胜他人是有力,制服自我是雄强。自觉充足者才富有,勉力行道者有意志。不离丧根基者长久,死而不消失者长寿。
四、章句详解
此章主要涉及个人修养,是箴言规诫。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能深知明见他人的是有智慧之人,能够清醒地认识自我者才是明通。这个“明”虽非“知常曰明”(16章)那样的洞明本真,但应该相通相仿。常人最难的就是自知自明,即便偶有自知自明,但道行不深。略有外诱如赞扬吹捧就飘飘然,略有不顺如批评坎难就怀疑自己、丧失信心,这都不是真正的自知自明。真正的自知自明是不会被外界的扰乱而昏然的。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战胜他人的强者无非是力气足、身体壮,能够战胜自我的才是真正的强者。所谓战胜自我,是指克制自己的各种情欲意气、情绪波动、贪执嗜好等内在心欲方面的东西,也就是克制自我心欲、不被外境引动。自胜也是最难做到的,古语有云,外贼易去、心贼难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是老子此句之意的佐证。有志于道者,必须能够自胜,否则难有进境。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能够知足的人总会感觉充实富有,无论在外人眼中是贫是富,只要自己能够知足,那就会常感充足、不觉匮乏。反之,欲无止境则永远觉得贫穷不足。此句可与46章等章节的“知足”相参。力行不止、向道而进,这才是真正的有志向。老子这里的强行是指强力向道而行、坚定践行大道。他认为大道才是人应当趋近的目标,才是终极指归、最终归宿。坚定不移地向道奋进,才是有志者之当为、之所为。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其所”指人的生存之本、人的依据凭靠,实则意指大道天德。依道而行才能长治久安、才能长生久视。离弃大道、难以长久。其身虽死,但其造就的法度、事功、精神、思想能够为后世所享受、所尊奉、所传承、所纪念,就好像此人还在世一样。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可以千秋万载、惠泽后人。
公案很難懂
-
- 文章: 552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第十五則仰山插鍬
示眾雲。未語先知。謂之默論。不明自顯。謂之暗機。三門前合掌。兩廊下行道。有個意度。中庭上作舞。後門外搖頭。又作麼生
舉。
溈山問仰山。甚處來(不是不知來處)
仰雲。田中來(儞為甚落草)
山雲。田中多少人(只父子兩個)
仰插下鍬子。叉手而立(放去較危)
山雲。南山大有人刈茆(打草驚蛇)
仰拈鍬子便行(收來太速)
師雲。師資合道。父子投機。溈仰家風 千古高抬貴手。
溈山問仰山。甚處來。溈山豈不知 仰山田中來。垂此一問。要與仰山相見。
仰山不負來問。只道個田中來。且道。還有佛法道理也無
溈山深入虎穴。更問田中多少人。仰山插鍬子叉手而立。便衲僧相見。
玄沙雲。我當時若見。便與踏倒鍬子。
萬松道。忍俊不禁。
投子青禪師頌雲。溈山問處少知音。插地酬他佛祖沈。踏倒玄沙傍不肯。免教蒼翠帶春深。
萬松道。草枯鷹眼疾。南嶽法輪。
平禪師頌雲。狹路相逢避不及。插下鍬時叉手立。過得橋來岸上行。始覺渾身泥水濕。
萬松道。不堪回首月明中。二老宿頌處。只有千尺寒松。更看。天童放出抽條石筍。
頌雲
老覺情多念子孫(婆心太切)
而今慚愧起家門(三十年不少鹽醋)
是須記取南山語(貴人多忘)
鏤骨銘肌共報恩(恨心不舍)
師雲。此頌如韓文毛穎傳。理事雙彰。真俗並舉。一往觀來。
溈山為老覺。仰山以下為子孫。就裡即不然。
僧問長沙岑大蟲。本來人還成佛否。
山雲。爾道。大唐天子還割茅刈草否。
是知。刈茆乃臣子邊事。而今慚愧起家門。千年無影樹。今時沒底靴。住持千嶂月。衣缽一溪雲。皆是得力兒孫 紹承家業。
是知。君臣父子。非特曹洞創立。溈仰父子已行此令。若不是溈山點破。一向光影門頭。弄粥飯氣。驢前馬後。以當平生。甚為可惜。
所以天童教。記取南山刈茆一轉語。鏤骨銘肌報恩不盡。
法燈雲。野老負薪歸。催婦連宵織。看他家事忙。且道承誰力。問渠渠不知。特地生疑惑。傷嗟今古人。幾個知恩德。知有後如何。斷臂不覺痛。立雪不敢倦。所以萬松老來住報恩院
示眾雲。未語先知。謂之默論。不明自顯。謂之暗機。三門前合掌。兩廊下行道。有個意度。中庭上作舞。後門外搖頭。又作麼生
舉。
溈山問仰山。甚處來(不是不知來處)
仰雲。田中來(儞為甚落草)
山雲。田中多少人(只父子兩個)
仰插下鍬子。叉手而立(放去較危)
山雲。南山大有人刈茆(打草驚蛇)
仰拈鍬子便行(收來太速)
師雲。師資合道。父子投機。溈仰家風 千古高抬貴手。
溈山問仰山。甚處來。溈山豈不知 仰山田中來。垂此一問。要與仰山相見。
仰山不負來問。只道個田中來。且道。還有佛法道理也無
溈山深入虎穴。更問田中多少人。仰山插鍬子叉手而立。便衲僧相見。
玄沙雲。我當時若見。便與踏倒鍬子。
萬松道。忍俊不禁。
投子青禪師頌雲。溈山問處少知音。插地酬他佛祖沈。踏倒玄沙傍不肯。免教蒼翠帶春深。
萬松道。草枯鷹眼疾。南嶽法輪。
平禪師頌雲。狹路相逢避不及。插下鍬時叉手立。過得橋來岸上行。始覺渾身泥水濕。
萬松道。不堪回首月明中。二老宿頌處。只有千尺寒松。更看。天童放出抽條石筍。
頌雲
老覺情多念子孫(婆心太切)
而今慚愧起家門(三十年不少鹽醋)
是須記取南山語(貴人多忘)
鏤骨銘肌共報恩(恨心不舍)
師雲。此頌如韓文毛穎傳。理事雙彰。真俗並舉。一往觀來。
溈山為老覺。仰山以下為子孫。就裡即不然。
僧問長沙岑大蟲。本來人還成佛否。
山雲。爾道。大唐天子還割茅刈草否。
是知。刈茆乃臣子邊事。而今慚愧起家門。千年無影樹。今時沒底靴。住持千嶂月。衣缽一溪雲。皆是得力兒孫 紹承家業。
是知。君臣父子。非特曹洞創立。溈仰父子已行此令。若不是溈山點破。一向光影門頭。弄粥飯氣。驢前馬後。以當平生。甚為可惜。
所以天童教。記取南山刈茆一轉語。鏤骨銘肌報恩不盡。
法燈雲。野老負薪歸。催婦連宵織。看他家事忙。且道承誰力。問渠渠不知。特地生疑惑。傷嗟今古人。幾個知恩德。知有後如何。斷臂不覺痛。立雪不敢倦。所以萬松老來住報恩院
-
- 文章: 552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普照禪師修心訣云、昔異見王問婆羅提尊者曰、何者是佛。
尊者曰、見性是佛。
王曰、師見性否。
尊者曰、我見佛性。
王曰、性在何處。
尊者曰、性在作用。
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見。
尊者曰、今見作用。王自不見。
王曰、於我有否。
尊者曰、王若作用。無有不是。王若不用。體亦難見。
王曰、若當用時。幾處出現。
尊者曰、若出現時。當有其八。
王曰、其八出現。當為我說。
尊者曰、在胎曰身。處世曰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舌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者喚作精魂。
王聞、心即開悟。
○四教儀、十、佛地機緣若熟。以一念相應慧、頓斷殘習、成佛。
又、直了上無佛果可求、下無眾生可化、是名為至佛地。
尊者曰、見性是佛。
王曰、師見性否。
尊者曰、我見佛性。
王曰、性在何處。
尊者曰、性在作用。
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見。
尊者曰、今見作用。王自不見。
王曰、於我有否。
尊者曰、王若作用。無有不是。王若不用。體亦難見。
王曰、若當用時。幾處出現。
尊者曰、若出現時。當有其八。
王曰、其八出現。當為我說。
尊者曰、在胎曰身。處世曰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舌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者喚作精魂。
王聞、心即開悟。
○四教儀、十、佛地機緣若熟。以一念相應慧、頓斷殘習、成佛。
又、直了上無佛果可求、下無眾生可化、是名為至佛地。
-
- 文章: 552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
進退無礙名自在。又心離煩惱之系縛、通達無礙、名自在。
○法華經序品、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頓悟入道要門論上、
問、此頓悟門、以何為宗、以何為旨、以何為體、以何為用。
答、無念為宗。妄心不起為旨。以清淨為體。以智為用。
問、既言無念為宗。未審無念者、無何念。
答、無念者、無邪念。非無正念。
云何為邪念。去何名正念。
答、念有念無、即名邪念。不念有無、即名正念。念善念惡、名為邪念。不念善惡、名為正念。乃至苦、樂、生、滅、取、捨、怨、親、憎、愛、並名邪念。不念苦樂等、即名正念。問、云何是正念。
答、正念者、唯念菩提。
問、菩提可得否。
答、菩提不可得。
問、既不可得、云何唯念菩提。
答只如菩提。假立名字。實不可得。亦無前後得者。為不可得故。即無有念。只個無念。是名真念。菩提無所念。無所念者。即一切處無心、是無所念。只如上說 如許種無念者。皆是隨事方便。假立名字。皆同一體。無二無別。但如一切處無心、即是無念也。
得無念時、自然解脫。名無念行。
海水一滴 云、直了自心。無性無念。則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手執捉。在腳運奔。六根門頭、無障無礙。六塵堆里、無染無雜。謂之無念行
進退無礙名自在。又心離煩惱之系縛、通達無礙、名自在。
○法華經序品、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頓悟入道要門論上、
問、此頓悟門、以何為宗、以何為旨、以何為體、以何為用。
答、無念為宗。妄心不起為旨。以清淨為體。以智為用。
問、既言無念為宗。未審無念者、無何念。
答、無念者、無邪念。非無正念。
云何為邪念。去何名正念。
答、念有念無、即名邪念。不念有無、即名正念。念善念惡、名為邪念。不念善惡、名為正念。乃至苦、樂、生、滅、取、捨、怨、親、憎、愛、並名邪念。不念苦樂等、即名正念。問、云何是正念。
答、正念者、唯念菩提。
問、菩提可得否。
答、菩提不可得。
問、既不可得、云何唯念菩提。
答只如菩提。假立名字。實不可得。亦無前後得者。為不可得故。即無有念。只個無念。是名真念。菩提無所念。無所念者。即一切處無心、是無所念。只如上說 如許種無念者。皆是隨事方便。假立名字。皆同一體。無二無別。但如一切處無心、即是無念也。
得無念時、自然解脫。名無念行。
海水一滴 云、直了自心。無性無念。則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手執捉。在腳運奔。六根門頭、無障無礙。六塵堆里、無染無雜。謂之無念行
-
- 文章: 552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說通及心通。
心通即宗通也。宗通者、即自證殊相之相也。說通者、說法逗機之相也。
○楞伽經三一切佛語心品、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唯願為我及諸菩薩 說宗通相。若善分別宗通相者、我及諸菩薩 通達是相。通達是相已。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墜覺相及眾魔外道。
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一切聲聞緣覺菩薩、有二種通相。謂宗通及說通。
大慧、宗通者、謂緣自得勝進相、遠離言說文字妄相、趣無漏界自覺地自相、遠離一切虛妄覺想、降伏一切外道眾魔、緣自覺趣光明輝發、是名宗通相。
云何說通相。謂說九部種種教法、離異不異有無等相。以巧方便、隨順眾生。如應說法、今得度脫。是名說通相。
大慧、汝及餘菩薩、應當修學。
○南巢法惠宏德禪師證道歌註、宗通者、即悟諸佛之心宗也。乃達磨大師 單傳直指之道。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惟在當人 自證自悟、到無證無悟之地。所以從上諸老 遞相出興、向千聖頂□上提持者一著子、俾學者盡得單傳直指之妙、方謂宗通也。
然後命掌藏鑰、披閱一代聖教、備知頓漸秘密 不定之方、藏通別圓之味、方謂說通也。
如日處虛空。
傳心法要上、你但離卻 有無諸法、心如日輪 常在虛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不是省力底事。到此之時、無棲泊處 即是行諸佛行。便是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南巢法惠證道歌註云、宗說既通、定慧均等、方為圓明。唯傳見性法、出世諸佛 欲濟度眾生。捨淨土而來 婆娑世界。謂之出世。即佛出現於世也。餘詳前註。
破邪宗。凡不以見性為宗者、曰邪宗
心通即宗通也。宗通者、即自證殊相之相也。說通者、說法逗機之相也。
○楞伽經三一切佛語心品、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唯願為我及諸菩薩 說宗通相。若善分別宗通相者、我及諸菩薩 通達是相。通達是相已。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墜覺相及眾魔外道。
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一切聲聞緣覺菩薩、有二種通相。謂宗通及說通。
大慧、宗通者、謂緣自得勝進相、遠離言說文字妄相、趣無漏界自覺地自相、遠離一切虛妄覺想、降伏一切外道眾魔、緣自覺趣光明輝發、是名宗通相。
云何說通相。謂說九部種種教法、離異不異有無等相。以巧方便、隨順眾生。如應說法、今得度脫。是名說通相。
大慧、汝及餘菩薩、應當修學。
○南巢法惠宏德禪師證道歌註、宗通者、即悟諸佛之心宗也。乃達磨大師 單傳直指之道。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惟在當人 自證自悟、到無證無悟之地。所以從上諸老 遞相出興、向千聖頂□上提持者一著子、俾學者盡得單傳直指之妙、方謂宗通也。
然後命掌藏鑰、披閱一代聖教、備知頓漸秘密 不定之方、藏通別圓之味、方謂說通也。
如日處虛空。
傳心法要上、你但離卻 有無諸法、心如日輪 常在虛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不是省力底事。到此之時、無棲泊處 即是行諸佛行。便是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南巢法惠證道歌註云、宗說既通、定慧均等、方為圓明。唯傳見性法、出世諸佛 欲濟度眾生。捨淨土而來 婆娑世界。謂之出世。即佛出現於世也。餘詳前註。
破邪宗。凡不以見性為宗者、曰邪宗
-
- 文章: 552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原44章 1
一、原文 1
二、注释辨析 1
三、校定及译文 2
四、章句详解 3
原44章
一、原文
王弼本:原44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傅奕本: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郭店甲本:
名與身䈞新身與貨䈞多 與 䈞 是故甚㤅必大 必多 古智足不辱智止不怠可以長舊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厚藏必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帛書甲本: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帛書乙本:
名與□□□□□□□□□□□□□□□□□□□□□□□□□□□□□□□□□□□□□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二、注釋辨析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名:名聲、名分。
親:親近、親密。
貨:財貨、錢幣。
多:勝過、重要。
病:損害、疾苦。
䈞:郭店甲本。通“孰”。
新:郭店甲本。通“親”。
:郭店甲本。字書未見,整理者釋為“得”。
:郭店甲本。字書未見,整理者釋為“亡”。
:郭店甲本。字書未見,整理者釋為“病”。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愛:喜好、貪愛。
費:損耗、花費。
藏:儲藏、存儲。
厚:大量、繁多。
㤅(ài):郭店甲本。同“愛”。
:郭店甲本。字書未見,整理者釋為“費”。
:郭店甲本。字書未見,整理者釋為“厚”。
:郭店甲本。字書未見,整理者釋為“藏”。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辱:羞辱、折辱。
殆:危殆、毀壞。
古:郭店甲本。通“故”。
智:郭店甲本。通“知”。
怠:郭店甲本。通“殆”。
舊:郭店甲本。“舊”的繁體字。
三、校定及譯文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名望與身體 何者更該親近?身體與財貨 那個更加重要?得到與失去那個 更為有害?
所以,過度喜愛 必有大損失,過分積聚 必有大散亡。知足避免困辱,知止沒有危殆,可保長樂久安。
四、章句詳解
此章指出身體比名聲、財富、權勢、地位等外物更重要、更根本。也就是說生命存在或生命本身才是根本、才是指歸。表明過分貪圖和大量積聚 必定不利於生命自身,告誡世人當知足知止。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名分、地位、名聲、名譽這些外界施予的東西與身體相比,哪一個更應關注、哪一個更重要?在老子看來,生命本身自然更重要、更根本,所以,當以身心俱健為中心、為目的。不過在歷史和現實中,這也因人而異。有人認定名分、聲望更重要,甚至捨身以成名。這就是價值和意義取向的差異。但在老子看來,這分明是一種迷執、迷失。五千文人生社會領域的基本宗旨就是,生命自身最重要、最根本。用今日的話說,生命存在是第一價值、至上價值,而人生的意義或指歸,從現實來說是身心康健(如何做到身心康健?其關鍵是修養自身,如不貪不爭、謙讓處下、清心寡欲等,可參閱本書煉養一章,以及與此處類似的表述如50章、75章等),從終極來說是與道合同(與佛教涅槃相通)。
錢財寶物與身體相比,哪一個更重要、更根本?答案也因人而異,五千文的答案自然是身體、生命。有人認為人生的價值就在於擁有財富、權勢、名聲等,財富一類的多寡就是價值的高低,而人生的意義和目的、指歸,就在於獲取財富名望、就是獲取逐求。這類事情(諸如價值取向、意義目的之類)是無法分辨和相互說服的,也用不著去說服教導,我們只須明確老子的見解主張。願意接受老子主張者自可奉行,反對者亦可自行其是。
有人會說,名分地位、聲望名譽等等,是可有可無的東西,所以不重要、非根本。但是財貨卻是生存必不可少的東西,沒有財貨哪有生命存在?所以老子這看法大有商榷之處。但這是一種誤解。首先,“貨”在先秦主要指金玉珠寶等奢侈性消費品、觀賞品,並非生活必需品如柴米油鹽等。其次,即便將“貨”釋作更為寬泛的“貨物”,即當時市場上交易的商品,從先秦用例看,也不包括糧食(先秦用谷、百穀)等基本生存物資。再次,從五千文中“貨”分析,都是指奢侈性的珍奇古怪之物,絕非生活必需品。最後,老子沒有說過只需守道奉德就可生命健全。
得到與失去、擁有與散失那個更有害、那個更不利?這個問題,答案是一致的。喪失當然有害無益。那是不是就應當不斷獲取擁有呢?老子豈不是也主張獲取擁有?下文老子做了解釋,即不要貪多過甚,否則得不償失。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老子並不主張不斷獲取擁有,反對執著而貪婪地追求名利財富、權勢地位等。何以故?這是因為,其一,“甚愛必大費”,過分貪愛、過度追求必然大量耗費。在追逐的過程中,必定大費心神、大耗精力。需要付出艱辛勞作,用力爭搶、用心籌畫、言辯詞訟、仇怨相接、紛爭無已,於是身心俱疲、德性日散、不幸者身體受損甚至喪命。天上掉餡餅,究非常事。“甚愛”也意味著要為所愛奉獻付出,如周幽王深愛褒姒,乃至丟了江山社稷。其二,過多的積聚必定會有喪失之事。這事似乎不是必然發生,但至少是時常發生的,何況多藏還需牢守、意味著更多的付出、附加的投入。9章說:“金玉盈室,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即此意。
那麼老子是否反對一切擁有追求?是否主張每個人都是窮光蛋,王老五?我們在領會五千文時,一定不要被當今常見的理解方式誤導。這種理解方式可能部分地受了邏輯學的影響,但邏輯學實則是概念領域的清晰劃分及思維方面的推衍通則,不是事實領域的真實法理和運作規則。老子的表述大多數都指涉事實,而不是概念運演。但是,老子的表述實則是很嚴謹的,他說的是“甚愛”和“多藏”,意思是過多、過分、太多、太盛。下文的“知止”和“知足”更可明確這一點。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不要過分貪圖和執著,應當知止知足、適可而止。知足和知止,不僅心身不會過分消耗,也能較好地避免失敗、挫辱、危險、禍患,這樣就可長久存在、長期保有。但是,什麼是知足知止?什麼情況下才知足知止?這沒有確定的標準尺度,全在個人體驗和感受(參見46章分析)。顯然,老子此段以及整章表述,不會對貪婪執拗但又妙言善辯的今人有什麼效用,實際上在歷史上也沒有什麼作用。“人之迷,其日固久”。此章雖然立足于現實,屬於三個層面中的改良層面,但實際上恐怕只有一心向道者、有志于修持者可以採取。但無論對芸芸眾生還是權勢階層,老子的見解可以作為一種參照。當然,那些不怕災殃、不想長久,只求一時痛快和滿足者自應除外。
一、原文 1
二、注释辨析 1
三、校定及译文 2
四、章句详解 3
原44章
一、原文
王弼本:原44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傅奕本: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郭店甲本:
名與身䈞新身與貨䈞多 與 䈞 是故甚㤅必大 必多 古智足不辱智止不怠可以長舊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厚藏必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帛書甲本: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帛書乙本:
名與□□□□□□□□□□□□□□□□□□□□□□□□□□□□□□□□□□□□□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二、注釋辨析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名:名聲、名分。
親:親近、親密。
貨:財貨、錢幣。
多:勝過、重要。
病:損害、疾苦。
䈞:郭店甲本。通“孰”。
新:郭店甲本。通“親”。
:郭店甲本。字書未見,整理者釋為“得”。
:郭店甲本。字書未見,整理者釋為“亡”。
:郭店甲本。字書未見,整理者釋為“病”。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愛:喜好、貪愛。
費:損耗、花費。
藏:儲藏、存儲。
厚:大量、繁多。
㤅(ài):郭店甲本。同“愛”。
:郭店甲本。字書未見,整理者釋為“費”。
:郭店甲本。字書未見,整理者釋為“厚”。
:郭店甲本。字書未見,整理者釋為“藏”。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辱:羞辱、折辱。
殆:危殆、毀壞。
古:郭店甲本。通“故”。
智:郭店甲本。通“知”。
怠:郭店甲本。通“殆”。
舊:郭店甲本。“舊”的繁體字。
三、校定及譯文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名望與身體 何者更該親近?身體與財貨 那個更加重要?得到與失去那個 更為有害?
所以,過度喜愛 必有大損失,過分積聚 必有大散亡。知足避免困辱,知止沒有危殆,可保長樂久安。
四、章句詳解
此章指出身體比名聲、財富、權勢、地位等外物更重要、更根本。也就是說生命存在或生命本身才是根本、才是指歸。表明過分貪圖和大量積聚 必定不利於生命自身,告誡世人當知足知止。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名分、地位、名聲、名譽這些外界施予的東西與身體相比,哪一個更應關注、哪一個更重要?在老子看來,生命本身自然更重要、更根本,所以,當以身心俱健為中心、為目的。不過在歷史和現實中,這也因人而異。有人認定名分、聲望更重要,甚至捨身以成名。這就是價值和意義取向的差異。但在老子看來,這分明是一種迷執、迷失。五千文人生社會領域的基本宗旨就是,生命自身最重要、最根本。用今日的話說,生命存在是第一價值、至上價值,而人生的意義或指歸,從現實來說是身心康健(如何做到身心康健?其關鍵是修養自身,如不貪不爭、謙讓處下、清心寡欲等,可參閱本書煉養一章,以及與此處類似的表述如50章、75章等),從終極來說是與道合同(與佛教涅槃相通)。
錢財寶物與身體相比,哪一個更重要、更根本?答案也因人而異,五千文的答案自然是身體、生命。有人認為人生的價值就在於擁有財富、權勢、名聲等,財富一類的多寡就是價值的高低,而人生的意義和目的、指歸,就在於獲取財富名望、就是獲取逐求。這類事情(諸如價值取向、意義目的之類)是無法分辨和相互說服的,也用不著去說服教導,我們只須明確老子的見解主張。願意接受老子主張者自可奉行,反對者亦可自行其是。
有人會說,名分地位、聲望名譽等等,是可有可無的東西,所以不重要、非根本。但是財貨卻是生存必不可少的東西,沒有財貨哪有生命存在?所以老子這看法大有商榷之處。但這是一種誤解。首先,“貨”在先秦主要指金玉珠寶等奢侈性消費品、觀賞品,並非生活必需品如柴米油鹽等。其次,即便將“貨”釋作更為寬泛的“貨物”,即當時市場上交易的商品,從先秦用例看,也不包括糧食(先秦用谷、百穀)等基本生存物資。再次,從五千文中“貨”分析,都是指奢侈性的珍奇古怪之物,絕非生活必需品。最後,老子沒有說過只需守道奉德就可生命健全。
得到與失去、擁有與散失那個更有害、那個更不利?這個問題,答案是一致的。喪失當然有害無益。那是不是就應當不斷獲取擁有呢?老子豈不是也主張獲取擁有?下文老子做了解釋,即不要貪多過甚,否則得不償失。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老子並不主張不斷獲取擁有,反對執著而貪婪地追求名利財富、權勢地位等。何以故?這是因為,其一,“甚愛必大費”,過分貪愛、過度追求必然大量耗費。在追逐的過程中,必定大費心神、大耗精力。需要付出艱辛勞作,用力爭搶、用心籌畫、言辯詞訟、仇怨相接、紛爭無已,於是身心俱疲、德性日散、不幸者身體受損甚至喪命。天上掉餡餅,究非常事。“甚愛”也意味著要為所愛奉獻付出,如周幽王深愛褒姒,乃至丟了江山社稷。其二,過多的積聚必定會有喪失之事。這事似乎不是必然發生,但至少是時常發生的,何況多藏還需牢守、意味著更多的付出、附加的投入。9章說:“金玉盈室,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即此意。
那麼老子是否反對一切擁有追求?是否主張每個人都是窮光蛋,王老五?我們在領會五千文時,一定不要被當今常見的理解方式誤導。這種理解方式可能部分地受了邏輯學的影響,但邏輯學實則是概念領域的清晰劃分及思維方面的推衍通則,不是事實領域的真實法理和運作規則。老子的表述大多數都指涉事實,而不是概念運演。但是,老子的表述實則是很嚴謹的,他說的是“甚愛”和“多藏”,意思是過多、過分、太多、太盛。下文的“知止”和“知足”更可明確這一點。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不要過分貪圖和執著,應當知止知足、適可而止。知足和知止,不僅心身不會過分消耗,也能較好地避免失敗、挫辱、危險、禍患,這樣就可長久存在、長期保有。但是,什麼是知足知止?什麼情況下才知足知止?這沒有確定的標準尺度,全在個人體驗和感受(參見46章分析)。顯然,老子此段以及整章表述,不會對貪婪執拗但又妙言善辯的今人有什麼效用,實際上在歷史上也沒有什麼作用。“人之迷,其日固久”。此章雖然立足于現實,屬於三個層面中的改良層面,但實際上恐怕只有一心向道者、有志于修持者可以採取。但無論對芸芸眾生還是權勢階層,老子的見解可以作為一種參照。當然,那些不怕災殃、不想長久,只求一時痛快和滿足者自應除外。
-
- 文章: 1187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Re: 公案很難懂
而來 婆娑世界。謂之出世。即佛出現於世也。
![Very Happy :D](./images/smilies/icon_e_biggrin.gif)
輕鬆提升您的 AI,免費試用!嘗試一下 ChatGPT, Claude & Gemini!
https://sider.ai/invited?c=40769e5a2025 ... e950cd3568
https://sider.ai/invited?c=40769e5a2025 ... e950cd3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