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心中住
五字真言
亦
佛在中間住
什麼是佛?
是佛性,天性,如來藏,大道
只是異名
公案很難懂
-
- 文章: 5555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原13章 1
一、原文 1
二、注释辨析 2
三、校定及译文 5
四、章句详解 5
原13章
一、原文
王弼本: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讬天下。
傅奕本: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苟吾無身,吾有何患乎?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則可以讬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者,則可以寄天下矣。
郭店乙本:
人𢤲辱若纓貴大患若身可胃𢤲辱𢤲為下也得之若纓 之若纓是胃𢤲辱若纓□□□□□若身 所以又大患者為 又身 亡身或□□□□□□為天下若可以厇天下矣㤅以身為天下若可以迲天下矣
人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寵為下也,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亡身,何□□□□□□為天下,若可以讬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若何以迲天下矣。
帛書甲本:
龍辱若驚貴大梡若身苛胃龍辱若驚龍之為下得之若驚失□若驚是胃龍辱若驚何胃貴大梡若身吾所以有大梡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梡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以𨒙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女何以寄天下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之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患?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女何<可>以寄天下。
帛書乙本:
弄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胃弄辱若驚弄之為下也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胃弄辱若驚何胃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患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以橐天下□愛以身為天下女可以寄天下矣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之為下也,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患?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女可以寄天下矣。
二、注釋辨析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寵:恩惠、寵愛。此意指受寵、被寵。由“得之若驚,失之若驚”看,“寵”當意指受寵而非寵愛。“寵”在先秦也有尊崇、榮耀等含義,但與“寵為下”有些不調。
辱:恥辱、侮辱。此意指受辱、被辱。寵、辱在此宜視為被動用法。
驚:驚異、驚動。此意指情緒波動,內心振盪。受寵則驚喜,受辱則驚懼。《說文》:“驚,馬駭也”,本指馬受到刺激,行動和精神失常。人受寵則精神亢奮、情緒激蕩,受辱則情緒激憤、內心鬱悶。兩種情緒會影響和指引行為處事,滋生出各色各樣的相應的行為特徵。
貴:重視、關切、慎重、小心。意指憂慮、擔憂。
患:災禍、憂患。
若:及、到。若的常見義是如同、好象,但此處宜釋作臨及、降到。《國語·晉語五》:“病未若死”,《周禮·秋官司寇》:“凡封國若家”,皆此義。
身:自身、身體。
𢤲(lóng):郭店乙本。本字含義不通,整理者釋為“寵”。
纓:郭店乙本。本字含義不通,整理者釋為“驚”。
龍:帛書甲本。本字含義不通,此通“寵”。
梡(huán):帛書甲本。本字含義不通,整理者釋為“患”。
弄:帛書乙本。作弄、欺辱。本字含義無解,整理者釋為“寵”。下文有“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故“弄”的本字含義不通。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為:是、作為。此段意謂受寵
是下人才有的感受體驗。但將“寵”理解為寵愛也無妨,此時“為”義為施予,“寵為下”意思是寵愛是上層或長輩施予下層 或晚輩的恩惠和喜愛,即“寵為於下”。
“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說當下層或晚輩 得寵和失寵時內心驚動不平靜。
帛書兩本並作“寵之為下也”,“之為”既可當成複式虛詞,這樣、這種。直譯就是受寵這種低下之事,意即受寵是下層人士才有的承受、感受。也可將“之”當成語助詞(于文法似有未宜),此時與王本無別。
下:底下、下層。指地位身份低下、卑微。
得:得到。
失:失去。
可胃:郭店乙本。“可”通“何”,“胃”通“謂”。意同“何謂”。
:郭店乙本。字書未見,整理者釋為“失”。
苛:帛書甲本。“苛”當通“何”。
此段經文各傳本文字略異,注家亦頗多疑惑,紛紛擾擾,各有見解。文字差異方面,有傳本作“何謂寵辱,寵為下”,蔣錫昌列有30家左右。也有作“何謂寵辱,辱為下”,蔣錫昌列有近10家。有作“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蔣錫昌列有3家。有作“何謂寵辱,寵為上,辱為下”,蔣錫昌列有3家。李道純《道德會元》:“寵為上,辱為下。或雲寵為下,不合經義”。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河上公本作‘寵為上,辱為下’于經義完全,理無迂闊。… 皇甫謐本亦作‘寵為上,辱為下’,言以得為上,以失為下也”。俞樾認為當作“寵為上,辱為下”,馬敘倫則認為“寵為下”乃王弼注文混入經文,原文當是“何謂寵辱若驚?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其餘諸家各有論說,茲不詳引。文意方面,倒無多少差池,成玄英《老子義疏》可算代表:“世情顛倒,以寵為上。惠心觀照,足為鄙下。何者?為得寵心驚喜,失寵心驚怖。此之兩驚本由一寵,故足為下也”。
但是出土本與王本一致,足證老子原文當如王本。事實上往舊注家之所以困惑,主要緣於“寵為下”不易索解,這無論從世俗價值觀 還是五千文價值觀分析,“寵為下”都是難以圓通的,此不詳辨。
然現在經文確是如此,只能另尋出路。從原文看,老子是說得到恩惠喜愛,這就是“寵”(受寵),失去恩惠喜愛則是“辱”(受辱)。而“寵辱若驚”的“驚”實指心靈動盪以及相應的行為體現,並不是多數注家理解的驚恐、恐懼(當然注家的這種解釋亦通。尊寵者、受人喜愛者、尊貴者應當戒惕驚懼,至於失寵者、受辱者、為人離棄者,那自然是驚慌、驚懼了)。
成玄英的驚喜和驚怖 倒是比較合宜的解釋。所謂“寵為下”並非多數注家認為的“寵”是卑賤低下——即在價值觀上將“寵”當成“下”——而是說“寵”(受寵)乃身份低下者的感受、承納。當然,也可理解為身份地位高者 對其下施予的恩惠喜愛,於意無別。
總而言之,“寵”有兩種可行的理解,一是受寵,此段是說受寵是下層人士才有的承受,他們得寵就好像受驚一樣,驚喜激動、行為放縱。他們失寵也好像受驚一樣,驚懼鬱悶、行為失常。二是寵愛,此段是說寵愛是上層對下層施予,下層得之如驚,失去如驚。兩解意思一致。
郭店本的順序與各本不同,郭店本此段承接王本20章,故有學者認為20章的“不可不畏”,當是“不可不畏人”。但此見不可行,參見20章分析。
老子為何說出這麼一段話?往舊注解均未明其意。結合此章下文分析,整章實則是講如何選擇君主的問題。可分解為兩方面,一是現行統治者如何選擇後任,二是國人或者天下民眾如何選擇君主或管理者。明白章意,則老子這段話也就清楚無疑了。
都對自己的遭際如寵辱等非常在意、十分關切。如果一個人能夠將他人、群體、天下蒼生的遭際當成自身的遭際,將他們的情感心意當成自身的情感心意;如果一個人能夠將自身的體驗感受推及他人、群體、天下蒼生,換言之,感同身受、推己及人,那麼這樣的人是可以將天下託付與他的。此意之下,各本的文字差異以及具體文字含義的解釋已無關宏旨了。“寵”可以是尊崇、榮耀、寵愛、恩惠、受寵等,“驚”則是心靈在外界作用下的自然反應,“寵辱若驚”正是對世人常情常理的闡明,即個體的心意在處境變易中的對應變化。這也是郭店本當作“人寵辱若驚”(世人都有受寵和受辱時心境激動振盪的情形)的理由之一。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若:及,到。也可理解為副詞,好像、如同,此時“身”為親身體驗、親身感受義。兩解於意無別。如與上文“寵辱若驚”相應,釋作副詞為宜。“身”的感受、實行義先秦有用例,《孟子·盡心上》:“湯、武,身之也”。
為:介詞,表示原因。因為、由於。
所以:複式虛詞,表示結果。
及:連詞,表示假設,假如、如果。
:郭店乙本。字書未見,整理者釋為“吾”。
又:郭店乙本。通“有”。
:郭店乙本。字書未見,整理者釋為“及”。
亡:郭店乙本。意同“無”。
“及吾無身,吾有何患”,直譯是:當我沒有身體,我有什麼災患呢?此句雖可闡發成大無畏的置身度外精神、全身心的無私奉獻情操,但非老子此處之意。由上下文分析,意思是對包括自身在內的所有事物均不在意,在這種沒有絲毫責任感、關切感的氛圍中,自然也就對任何災難、憂患漠不關心了,從而就會放縱恣肆、毫不顧忌可能產生的惡劣後果。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
貴:寶貴、可貴。貴以身為天下:可貴的是用對待自身的方式去治理天下,寶貴的是用內在體驗而推己及人的方式去關心、愛護天下。
以:介詞,用、拿。
為:治理。“以身為天下”是說象對待自己身心那樣去治理天下,意指非常關注、十分愛護。
若:代詞。你、你們。
可:可以、值得。“若可”在先秦雖非慣用片語,但也有數例可征。意思是假如能夠,但此處於意不通,文法亦不合。郭店本和帛書本的“若可以”更是否定了此解。倘若有人斷句為“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如此則可行。但於意不異。
寄:託付、寄託。
厇(zhé):郭店乙本。本字含義不通,整理者釋為“讬”。託付、寄託。
𨒙:帛書甲本。本字含義不通,整理者釋為“托”。
橐(tuó):帛書乙本。本字含義不通,整理者釋為“托”。
帛書兩本均作“故貴為身於為天下”,比王本文意更清晰。“於”是介詞,表示方式,用於、依照。意思是,可貴的是象治身那樣去治理天下、象珍重自身那樣去關心愛護天下。
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讬天下;
愛:親愛、愛惜。
讬(tuō):寄託。
㤅(ài):郭店乙本。同“愛”。
何:帛書甲本。整理者認為當為“可”之誤。
“寄天下”和“托天下”,應該是老子對周王室的忠告,即怎樣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但同時也表明民眾應當選擇什麼樣的人來治理天下。這對推測老子的生平是一個重要線索,見本書“緒論”部分。此段也是五千文自己反駁古史辨時期晚出說的直接證據。
三、校定及譯文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讬天下。
受寵受辱則情意失常,擔心禍患降臨己身。“寵辱若驚”是什麼意思?受寵是下層人士的承受,他們得寵(寵)興奮激動,失寵(辱)焦慮沮喪,這就是“寵辱若驚”。
“貴大患若身”是什麼意思?我之所以有大患大禍,是因為我有身體。假如我沒有身體,我有(在意)什麼禍患呢?
所以,用珍重自身的方式 去治理天下,(這樣的人),你可以將天下託付給他;用憐愛自身的原則去治理天下,(這樣的人),你可以將天下交付於他。
四、章句詳解
此章以世人都關切自己身體、重視自身的榮辱禍福作喻,表明最適合於治理天下的人,是將天下當成自己身體 和感受而對待的人。
人們受寵受辱都內心動盪,都擔心禍患及身,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全都關心自己的身體、自身的遭際,是因為有自身自我的緣故。
所以將天下當成自身對待者,必定與天下蒼生患難與共、倍加珍惜。這是老子闡述的理想的天下之主,期望統治者和世人以此去選擇或推舉君王。
此章還有另一種涵藏的意蘊,即以平靜無為的方式治理天下,這也是老子治道的關鍵。既然人人都有寵辱若驚的心行現實,都恐懼禍患災殃,因此,治理者就應該無偏無黨,不要給世人造成寵辱之事,免得世人心行偏離自然狀態;治理者也不應當因為自身的緣故給社會造成禍殃,成為世人之患。治理者作為個人,必定也有寵辱若驚、大患及身的的感受體驗,於是推己及人,能夠想見他人是同樣的感受體驗,這就應當在治理過程中避免之。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此段闡述人之常情、世間常理。“驚”是中性詞,意指內心激蕩、情緒波動。人們都是這樣,受到恩惠幫助就感恩戴德、內心激動,受到擁戴讚頌就興高采烈、情緒激昂,受到喜愛慈惠就情意綿綿、心有所屬。人們也都是這樣,受到羞辱(此處實指失寵,失寵與受辱類同)就憂懼不已、焦灼不安,受到挫辱就悲觀沮喪、落落寡歡。人們也都重視禍患臨身,都害怕災殃降到自己身上。“貴大患若身”也可理解為重視禍患就跟關切自己的身體一樣。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此段解釋寵辱若驚之意。受寵是晚輩或社會地位低下者的感受、承納,是上位者或長輩對下的憐愛、惠助、愛護。在下者得到寵愛、寵護就內心激動、情緒亢奮。在下者失去寵愛、寵護,這就與受辱一樣,於是內心焦慮、情緒沮喪。這就如同馬被刺激後心行失常乖異那樣。受寵受辱都讓人情緒激蕩、行為失常。所以老子謂之“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此段解釋“貴大患若身”之意,同時也是對“寵辱若驚”的說明。什麼是看重禍患臨身?什麼是重視禍患就象關心自己的身體?一個人之所以有禍患,是因為這個人有身體。假如這個人沒有身體,他會有什麼災患呢?他會重視禍患嗎?他會害怕災殃嗎?水火刀兵、流血傷殘、疾病饑餓,凡此種種,他會在意嗎?他會關切嗎?所以關鍵就在於這個人有身體。“寵辱若驚”也同樣。倘若此人無身,他會內心激蕩、惶恐不安嗎?他事實上就不會有受寵受辱之事。此段表述倒是可以另外引申,這就成了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即不在乎生命,如此毫無所懼、捨身忘我。但是同樣也可成為 暴虐無道者的指南。
一、原文 1
二、注释辨析 2
三、校定及译文 5
四、章句详解 5
原13章
一、原文
王弼本: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讬天下。
傅奕本: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苟吾無身,吾有何患乎?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則可以讬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者,則可以寄天下矣。
郭店乙本:
人𢤲辱若纓貴大患若身可胃𢤲辱𢤲為下也得之若纓 之若纓是胃𢤲辱若纓□□□□□若身 所以又大患者為 又身 亡身或□□□□□□為天下若可以厇天下矣㤅以身為天下若可以迲天下矣
人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寵為下也,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亡身,何□□□□□□為天下,若可以讬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若何以迲天下矣。
帛書甲本:
龍辱若驚貴大梡若身苛胃龍辱若驚龍之為下得之若驚失□若驚是胃龍辱若驚何胃貴大梡若身吾所以有大梡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梡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以𨒙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女何以寄天下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之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患?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女何<可>以寄天下。
帛書乙本:
弄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胃弄辱若驚弄之為下也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胃弄辱若驚何胃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患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以橐天下□愛以身為天下女可以寄天下矣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之為下也,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患?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女可以寄天下矣。
二、注釋辨析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寵:恩惠、寵愛。此意指受寵、被寵。由“得之若驚,失之若驚”看,“寵”當意指受寵而非寵愛。“寵”在先秦也有尊崇、榮耀等含義,但與“寵為下”有些不調。
辱:恥辱、侮辱。此意指受辱、被辱。寵、辱在此宜視為被動用法。
驚:驚異、驚動。此意指情緒波動,內心振盪。受寵則驚喜,受辱則驚懼。《說文》:“驚,馬駭也”,本指馬受到刺激,行動和精神失常。人受寵則精神亢奮、情緒激蕩,受辱則情緒激憤、內心鬱悶。兩種情緒會影響和指引行為處事,滋生出各色各樣的相應的行為特徵。
貴:重視、關切、慎重、小心。意指憂慮、擔憂。
患:災禍、憂患。
若:及、到。若的常見義是如同、好象,但此處宜釋作臨及、降到。《國語·晉語五》:“病未若死”,《周禮·秋官司寇》:“凡封國若家”,皆此義。
身:自身、身體。
𢤲(lóng):郭店乙本。本字含義不通,整理者釋為“寵”。
纓:郭店乙本。本字含義不通,整理者釋為“驚”。
龍:帛書甲本。本字含義不通,此通“寵”。
梡(huán):帛書甲本。本字含義不通,整理者釋為“患”。
弄:帛書乙本。作弄、欺辱。本字含義無解,整理者釋為“寵”。下文有“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故“弄”的本字含義不通。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為:是、作為。此段意謂受寵
是下人才有的感受體驗。但將“寵”理解為寵愛也無妨,此時“為”義為施予,“寵為下”意思是寵愛是上層或長輩施予下層 或晚輩的恩惠和喜愛,即“寵為於下”。
“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說當下層或晚輩 得寵和失寵時內心驚動不平靜。
帛書兩本並作“寵之為下也”,“之為”既可當成複式虛詞,這樣、這種。直譯就是受寵這種低下之事,意即受寵是下層人士才有的承受、感受。也可將“之”當成語助詞(于文法似有未宜),此時與王本無別。
下:底下、下層。指地位身份低下、卑微。
得:得到。
失:失去。
可胃:郭店乙本。“可”通“何”,“胃”通“謂”。意同“何謂”。
:郭店乙本。字書未見,整理者釋為“失”。
苛:帛書甲本。“苛”當通“何”。
此段經文各傳本文字略異,注家亦頗多疑惑,紛紛擾擾,各有見解。文字差異方面,有傳本作“何謂寵辱,寵為下”,蔣錫昌列有30家左右。也有作“何謂寵辱,辱為下”,蔣錫昌列有近10家。有作“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蔣錫昌列有3家。有作“何謂寵辱,寵為上,辱為下”,蔣錫昌列有3家。李道純《道德會元》:“寵為上,辱為下。或雲寵為下,不合經義”。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河上公本作‘寵為上,辱為下’于經義完全,理無迂闊。… 皇甫謐本亦作‘寵為上,辱為下’,言以得為上,以失為下也”。俞樾認為當作“寵為上,辱為下”,馬敘倫則認為“寵為下”乃王弼注文混入經文,原文當是“何謂寵辱若驚?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其餘諸家各有論說,茲不詳引。文意方面,倒無多少差池,成玄英《老子義疏》可算代表:“世情顛倒,以寵為上。惠心觀照,足為鄙下。何者?為得寵心驚喜,失寵心驚怖。此之兩驚本由一寵,故足為下也”。
但是出土本與王本一致,足證老子原文當如王本。事實上往舊注家之所以困惑,主要緣於“寵為下”不易索解,這無論從世俗價值觀 還是五千文價值觀分析,“寵為下”都是難以圓通的,此不詳辨。
然現在經文確是如此,只能另尋出路。從原文看,老子是說得到恩惠喜愛,這就是“寵”(受寵),失去恩惠喜愛則是“辱”(受辱)。而“寵辱若驚”的“驚”實指心靈動盪以及相應的行為體現,並不是多數注家理解的驚恐、恐懼(當然注家的這種解釋亦通。尊寵者、受人喜愛者、尊貴者應當戒惕驚懼,至於失寵者、受辱者、為人離棄者,那自然是驚慌、驚懼了)。
成玄英的驚喜和驚怖 倒是比較合宜的解釋。所謂“寵為下”並非多數注家認為的“寵”是卑賤低下——即在價值觀上將“寵”當成“下”——而是說“寵”(受寵)乃身份低下者的感受、承納。當然,也可理解為身份地位高者 對其下施予的恩惠喜愛,於意無別。
總而言之,“寵”有兩種可行的理解,一是受寵,此段是說受寵是下層人士才有的承受,他們得寵就好像受驚一樣,驚喜激動、行為放縱。他們失寵也好像受驚一樣,驚懼鬱悶、行為失常。二是寵愛,此段是說寵愛是上層對下層施予,下層得之如驚,失去如驚。兩解意思一致。
郭店本的順序與各本不同,郭店本此段承接王本20章,故有學者認為20章的“不可不畏”,當是“不可不畏人”。但此見不可行,參見20章分析。
老子為何說出這麼一段話?往舊注解均未明其意。結合此章下文分析,整章實則是講如何選擇君主的問題。可分解為兩方面,一是現行統治者如何選擇後任,二是國人或者天下民眾如何選擇君主或管理者。明白章意,則老子這段話也就清楚無疑了。
都對自己的遭際如寵辱等非常在意、十分關切。如果一個人能夠將他人、群體、天下蒼生的遭際當成自身的遭際,將他們的情感心意當成自身的情感心意;如果一個人能夠將自身的體驗感受推及他人、群體、天下蒼生,換言之,感同身受、推己及人,那麼這樣的人是可以將天下託付與他的。此意之下,各本的文字差異以及具體文字含義的解釋已無關宏旨了。“寵”可以是尊崇、榮耀、寵愛、恩惠、受寵等,“驚”則是心靈在外界作用下的自然反應,“寵辱若驚”正是對世人常情常理的闡明,即個體的心意在處境變易中的對應變化。這也是郭店本當作“人寵辱若驚”(世人都有受寵和受辱時心境激動振盪的情形)的理由之一。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若:及,到。也可理解為副詞,好像、如同,此時“身”為親身體驗、親身感受義。兩解於意無別。如與上文“寵辱若驚”相應,釋作副詞為宜。“身”的感受、實行義先秦有用例,《孟子·盡心上》:“湯、武,身之也”。
為:介詞,表示原因。因為、由於。
所以:複式虛詞,表示結果。
及:連詞,表示假設,假如、如果。
:郭店乙本。字書未見,整理者釋為“吾”。
又:郭店乙本。通“有”。
:郭店乙本。字書未見,整理者釋為“及”。
亡:郭店乙本。意同“無”。
“及吾無身,吾有何患”,直譯是:當我沒有身體,我有什麼災患呢?此句雖可闡發成大無畏的置身度外精神、全身心的無私奉獻情操,但非老子此處之意。由上下文分析,意思是對包括自身在內的所有事物均不在意,在這種沒有絲毫責任感、關切感的氛圍中,自然也就對任何災難、憂患漠不關心了,從而就會放縱恣肆、毫不顧忌可能產生的惡劣後果。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
貴:寶貴、可貴。貴以身為天下:可貴的是用對待自身的方式去治理天下,寶貴的是用內在體驗而推己及人的方式去關心、愛護天下。
以:介詞,用、拿。
為:治理。“以身為天下”是說象對待自己身心那樣去治理天下,意指非常關注、十分愛護。
若:代詞。你、你們。
可:可以、值得。“若可”在先秦雖非慣用片語,但也有數例可征。意思是假如能夠,但此處於意不通,文法亦不合。郭店本和帛書本的“若可以”更是否定了此解。倘若有人斷句為“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如此則可行。但於意不異。
寄:託付、寄託。
厇(zhé):郭店乙本。本字含義不通,整理者釋為“讬”。託付、寄託。
𨒙:帛書甲本。本字含義不通,整理者釋為“托”。
橐(tuó):帛書乙本。本字含義不通,整理者釋為“托”。
帛書兩本均作“故貴為身於為天下”,比王本文意更清晰。“於”是介詞,表示方式,用於、依照。意思是,可貴的是象治身那樣去治理天下、象珍重自身那樣去關心愛護天下。
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讬天下;
愛:親愛、愛惜。
讬(tuō):寄託。
㤅(ài):郭店乙本。同“愛”。
何:帛書甲本。整理者認為當為“可”之誤。
“寄天下”和“托天下”,應該是老子對周王室的忠告,即怎樣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但同時也表明民眾應當選擇什麼樣的人來治理天下。這對推測老子的生平是一個重要線索,見本書“緒論”部分。此段也是五千文自己反駁古史辨時期晚出說的直接證據。
三、校定及譯文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讬天下。
受寵受辱則情意失常,擔心禍患降臨己身。“寵辱若驚”是什麼意思?受寵是下層人士的承受,他們得寵(寵)興奮激動,失寵(辱)焦慮沮喪,這就是“寵辱若驚”。
“貴大患若身”是什麼意思?我之所以有大患大禍,是因為我有身體。假如我沒有身體,我有(在意)什麼禍患呢?
所以,用珍重自身的方式 去治理天下,(這樣的人),你可以將天下託付給他;用憐愛自身的原則去治理天下,(這樣的人),你可以將天下交付於他。
四、章句詳解
此章以世人都關切自己身體、重視自身的榮辱禍福作喻,表明最適合於治理天下的人,是將天下當成自己身體 和感受而對待的人。
人們受寵受辱都內心動盪,都擔心禍患及身,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全都關心自己的身體、自身的遭際,是因為有自身自我的緣故。
所以將天下當成自身對待者,必定與天下蒼生患難與共、倍加珍惜。這是老子闡述的理想的天下之主,期望統治者和世人以此去選擇或推舉君王。
此章還有另一種涵藏的意蘊,即以平靜無為的方式治理天下,這也是老子治道的關鍵。既然人人都有寵辱若驚的心行現實,都恐懼禍患災殃,因此,治理者就應該無偏無黨,不要給世人造成寵辱之事,免得世人心行偏離自然狀態;治理者也不應當因為自身的緣故給社會造成禍殃,成為世人之患。治理者作為個人,必定也有寵辱若驚、大患及身的的感受體驗,於是推己及人,能夠想見他人是同樣的感受體驗,這就應當在治理過程中避免之。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此段闡述人之常情、世間常理。“驚”是中性詞,意指內心激蕩、情緒波動。人們都是這樣,受到恩惠幫助就感恩戴德、內心激動,受到擁戴讚頌就興高采烈、情緒激昂,受到喜愛慈惠就情意綿綿、心有所屬。人們也都是這樣,受到羞辱(此處實指失寵,失寵與受辱類同)就憂懼不已、焦灼不安,受到挫辱就悲觀沮喪、落落寡歡。人們也都重視禍患臨身,都害怕災殃降到自己身上。“貴大患若身”也可理解為重視禍患就跟關切自己的身體一樣。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此段解釋寵辱若驚之意。受寵是晚輩或社會地位低下者的感受、承納,是上位者或長輩對下的憐愛、惠助、愛護。在下者得到寵愛、寵護就內心激動、情緒亢奮。在下者失去寵愛、寵護,這就與受辱一樣,於是內心焦慮、情緒沮喪。這就如同馬被刺激後心行失常乖異那樣。受寵受辱都讓人情緒激蕩、行為失常。所以老子謂之“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此段解釋“貴大患若身”之意,同時也是對“寵辱若驚”的說明。什麼是看重禍患臨身?什麼是重視禍患就象關心自己的身體?一個人之所以有禍患,是因為這個人有身體。假如這個人沒有身體,他會有什麼災患呢?他會重視禍患嗎?他會害怕災殃嗎?水火刀兵、流血傷殘、疾病饑餓,凡此種種,他會在意嗎?他會關切嗎?所以關鍵就在於這個人有身體。“寵辱若驚”也同樣。倘若此人無身,他會內心激蕩、惶恐不安嗎?他事實上就不會有受寵受辱之事。此段表述倒是可以另外引申,這就成了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即不在乎生命,如此毫無所懼、捨身忘我。但是同樣也可成為 暴虐無道者的指南。
-
- 文章: 5555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人眾壽皆自我開出。有我相,便有對待之人相。人不止一,為眾生相
。執我之見繼續不斷,即壽者相。
四相不外一個我相也。今開而說之者,明執我者,便有分別心。
使知六識生於末那,有末那便有六識,不相離也。
如此執我分別,乃凡夫通病,豈是菩薩,故曰即非。所以警誡發大心者 至深切矣。
我相因我見生,我見以我相顯。一表一裏,從來不離。
破我相即是破我見也。相有粗細,粗則著境,細則著心。
後周亦言我相是約心言,即約識言。蓋八識為真如心變現之相,故唯識宗亦名相宗。
此科本釋上科令發大願之故。何不曰:「何以故?大而化之故,斷惑故,轉識故,乃至度己先當度他,度他即是度己故。」
如此豈不令上科之義更顯,而必從反面言之,何耶?
蓋斷惑轉識等等,皆法也,皆不可取。
取則又成我相,又成分別。故不用表詮,而用遮詮,一齊遣蕩。
此世尊之微意,亦般若之正宗也。
。執我之見繼續不斷,即壽者相。
四相不外一個我相也。今開而說之者,明執我者,便有分別心。
使知六識生於末那,有末那便有六識,不相離也。
如此執我分別,乃凡夫通病,豈是菩薩,故曰即非。所以警誡發大心者 至深切矣。
我相因我見生,我見以我相顯。一表一裏,從來不離。
破我相即是破我見也。相有粗細,粗則著境,細則著心。
後周亦言我相是約心言,即約識言。蓋八識為真如心變現之相,故唯識宗亦名相宗。
此科本釋上科令發大願之故。何不曰:「何以故?大而化之故,斷惑故,轉識故,乃至度己先當度他,度他即是度己故。」
如此豈不令上科之義更顯,而必從反面言之,何耶?
蓋斷惑轉識等等,皆法也,皆不可取。
取則又成我相,又成分別。故不用表詮,而用遮詮,一齊遣蕩。
此世尊之微意,亦般若之正宗也。
-
- 文章: 5555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淨空法師主講
1、『諸相』即一切相,祇須徹底明𢄪皆是虛妄,則相不障性,即『見如來』。
何必滅相。即相可以見性。猶金之於器也。相實不可斷滅,因其本由性現也。
2、不執著,即不為相所轉,且相反為我所轉。
凡夫執著,住法相生煩惱;修行人厭惡世法,住非法相生煩惱。佛教人不可執著,亦不可厭惡。
3、吾人用功,須先觀照,久久方能 照住,最後能 照見。
4、用功最要是作觀,作觀即是改變想法、看法。
凡夫見思皆不離執著,即是錯誤。
5、吾人終日所聞,車聲、人聲、種種喧擾聲。然此實非車聲、人聲、種種喧擾聲,乃無常、苦、空、無我聲,當體即空。則空有不著,乃是般若波羅蜜多聲。
6、此經經文,乃至一切大乘經,無論何句,皆可作觀。行住坐臥,不離這個,則受用無窮。
7、讀經,是經轉我。作觀,則為轉經。經轉我,則以經轉移凡情。
我轉經,則常生智慧,更為重要功夫。
8、古德說:「但求息妄,莫更覓真。」若一覓真,即成為妄。
必妄心分分除,真心分分現。
9、妄心是無明、妄想、煩惱。真心是覺、正、清淨。
10、但不著相,則色即是空,相即是性。性相圓融,無礙自在。
但不著相,則色即是空,相即是性
淨空法師主講
1、『諸相』即一切相,祇須徹底明𢄪皆是虛妄,則相不障性,即『見如來』。
何必滅相。即相可以見性。猶金之於器也。相實不可斷滅,因其本由性現也。
2、不執著,即不為相所轉,且相反為我所轉。
凡夫執著,住法相生煩惱;修行人厭惡世法,住非法相生煩惱。佛教人不可執著,亦不可厭惡。
3、吾人用功,須先觀照,久久方能 照住,最後能 照見。
4、用功最要是作觀,作觀即是改變想法、看法。
凡夫見思皆不離執著,即是錯誤。
5、吾人終日所聞,車聲、人聲、種種喧擾聲。然此實非車聲、人聲、種種喧擾聲,乃無常、苦、空、無我聲,當體即空。則空有不著,乃是般若波羅蜜多聲。
6、此經經文,乃至一切大乘經,無論何句,皆可作觀。行住坐臥,不離這個,則受用無窮。
7、讀經,是經轉我。作觀,則為轉經。經轉我,則以經轉移凡情。
我轉經,則常生智慧,更為重要功夫。
8、古德說:「但求息妄,莫更覓真。」若一覓真,即成為妄。
必妄心分分除,真心分分現。
9、妄心是無明、妄想、煩惱。真心是覺、正、清淨。
10、但不著相,則色即是空,相即是性。性相圓融,無礙自在。
![Mr. Green :mrgreen:](./images/smilies/icon_mrgreen.gif)
-
- 文章: 6015
- 註冊時間: 週六 3月 20, 2021 9:02 pm
Re: 公案很難懂
這真的是淨空法師說的嗎?1、『諸相』即一切相,祇須徹底明𢄪皆是虛妄,則相不障性,即『見如來』。
何必滅相。即相可以見性。猶金之於器也。相實不可斷滅,因其本由性現也。
很明顯就是邪見。
空是體性,實相無相。但不著相,則色即是空,相即是性
不著相云不相。
不相有對境(有相只是不著,是為幻相),空(性)無相無對境。
幻相怎會是無相?
說:不着相,相即是性。.....這是邪說。
這個說法太看得起凡愚了!3、吾人用功,須先觀照,久久方能 照住,最後能 照見。
4、用功最要是作觀,作觀即是改變想法、看法。
凡夫見思皆不離執著,即是錯誤。
5、吾人終日所聞,車聲、人聲、種種喧擾聲。然此實非車聲、人聲、種種喧擾聲,乃無常、苦、空、無我聲,當體即空。則空有不著,乃是般若波羅蜜多聲。
6、此經經文,乃至一切大乘經,無論何句,皆可作觀。行住坐臥,不離這個,則受用無窮。
7、讀經,是經轉我。作觀,則為轉經。經轉我,則以經轉移凡情。
我轉經,則常生智慧,更為重要功夫。
凡夫(世間人)根本不可能離執著。
說當體空就當誘進方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