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五十六首:善為道者 〈原 15章〉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
渙兮其若冰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經文破譯】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自古善於修道的聖人,微妙玄通深不可測!正因為難以認識測知,所以要勉強的為他做個形容:
『豫兮若冬涉川﹔』
善於修道的人外表看來小心翼翼,行事低調不敢躁進,就像冬天在結冰的湖川上戰戰兢兢行走前進;
『猶兮若畏四鄰﹔』
他謹言慎行猶豫畏縮,就像害怕四周鄰人的指點議論;
『儼兮其若客﹔』
他的舉止嚴肅而莊重,就像主人家裡叨擾的客人一般;
『渙兮其若冰釋;』
他在修道中除情棄慾,就像烈日下的堅冰慢慢的削溶;
『敦兮其若朴﹔』
他內在秉性敦厚僕實,就像採自深山未經雕琢的原木;
『曠兮其若谷﹔』
他的心靈虛靜而曠達,就像人跡罕至空靈幽靜的山谷;
『混兮其若濁。』
他渾渾噩噩隨遇而安,就像混濁大水無法測知其底蘊!
『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
甚麼樣的人能夠讓自己的情識知覺從混濁動盪中消止下來,在靜定中等待徐徐清明。
『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甚麼樣的人能夠在極度定靜中保持恆久安定,讓先天炁機自然發動,體悟真道加持?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能夠正確把握修道法制的人,他必然深懂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道理,就因為他能知足常足不貪得不自滿;因此就能夠不僻其舊而續納其新,修道功夫與道量內證自然日日精進增長。
【讀經心得】
老子生平難以考證,可以確定為周景王時期隱居於朝廷的成道聖者,古諺:(大隱於朝,中隱於市,小隱於野)
老子任職(守藏室之史),掌管中華民族黃帝以降數千年文化文物傳承,並以其專業而職司陪畔帝王讀書,自己則隱身於大柱旁隨時等候召喚解答疑問,或呈獻相關簡冊文物(約是陪侍帝王讀書之最高級學官)或有被尊稱帝王之師者。
華族自古以中土自居,道學乃黃帝以降幾千年之文化結晶,故中華民族又被引喻為道(龍)的傳人。
有說當下為佛教末法時期,其實真正遭遇末法劫難的是道家聖典(道德經),自從多處古墓考古發現挖掘出土多種道德經版本(楚墓竹簡)(馬王堆帛書),自此老子五千靈文真言,便被一些短視又外行的自命學者教授嚴重糟蹋,並以此古墓挖掘之工匠粗製濫造之陪葬品奉為圭臬,甚至認定這些錯誤百出的陪葬品評定為老子書之正宗原版。老子道德經地位崇高,素有(無字天書)之美稱,某些王侯權貴富賈,將之作為親人往生之陪葬品也是符合常理邏輯,而當今某些學者教授連這種工匠粗製濫造的仿冒品、古墓陪葬品,都無法分辨其正偽,而如獲至寶!?渠等之無智行徑實在幼稚到讓人噴飯的地步。
.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
- 文章: 6904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904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再來看看當今研究古墓出土陪葬品帛書道德經的學者,如何糟蹋老子書之道家學術!!
https://zhuanlan.zhihu.com/p/394619350
帛书版: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曰:豫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释,敦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浊而静之,徐清。安以重之,徐生。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楚簡(校):
長古之善為士者,必非溺玄達,深不可志, 是以為之頌。夜乎奴冬涉川;猷乎其奴愄四鄰;敢乎其奴客;渙乎其奴懌;屯乎其奴朴;坉乎其奴濁。竺能濁以朿者,將舍清。竺能庀以迬者,將舍生。保此道者不谷尚呈。
道德經第十五首: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冰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小學生的作文水準與大學博士之文藝水準,天差地別,陪葬品粗製濫造,其中魯魚虛虎錯別字一大堆,可謂一目了然!!
執掌古中華文化傳承之聖人老子道書,五千靈文,字字珠璣,豈是市井背誦流傳、再交由凡俗工匠製作之往生陪葬品,可以魚目混珠者乎!?
其實,比較與老子同朝代並拜老子為師,學習禮制之高級知識份子,被後世譽為(至聖先師孔子)的文藝創作文字應用水平,孔夫子遺留文章一向保持完整,我們可以據此作為參究考證老子書正宗原版經文之真偽,才是正道、才是智者之所為也!!
孔子禮運大同篇
大道之行也, 天下為公, 選賢與能, 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 不獨子其子, 使老有所終, 壯有所用, 幼有所長, 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男有分, 女有歸,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 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是故謀閉而不興, 盜竊亂賊而不作, 故外戶而不閉, 是謂大同。
.
https://zhuanlan.zhihu.com/p/394619350
帛书版: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曰:豫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释,敦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浊而静之,徐清。安以重之,徐生。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楚簡(校):
長古之善為士者,必非溺玄達,深不可志, 是以為之頌。夜乎奴冬涉川;猷乎其奴愄四鄰;敢乎其奴客;渙乎其奴懌;屯乎其奴朴;坉乎其奴濁。竺能濁以朿者,將舍清。竺能庀以迬者,將舍生。保此道者不谷尚呈。
道德經第十五首: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冰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小學生的作文水準與大學博士之文藝水準,天差地別,陪葬品粗製濫造,其中魯魚虛虎錯別字一大堆,可謂一目了然!!
執掌古中華文化傳承之聖人老子道書,五千靈文,字字珠璣,豈是市井背誦流傳、再交由凡俗工匠製作之往生陪葬品,可以魚目混珠者乎!?
其實,比較與老子同朝代並拜老子為師,學習禮制之高級知識份子,被後世譽為(至聖先師孔子)的文藝創作文字應用水平,孔夫子遺留文章一向保持完整,我們可以據此作為參究考證老子書正宗原版經文之真偽,才是正道、才是智者之所為也!!
孔子禮運大同篇
大道之行也, 天下為公, 選賢與能, 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 不獨子其子, 使老有所終, 壯有所用, 幼有所長, 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男有分, 女有歸,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 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是故謀閉而不興, 盜竊亂賊而不作, 故外戶而不閉, 是謂大同。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904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道德經第五十七首:不尚賢 〈原 03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經文破譯】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去崇尚追求美好的聲譽,你就不會有汲汲營營追求名利的慾望產生;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去珍貴難得的珠寶財物,自然就不會有貪得非份之財的慾念盜失你的淳樸天性;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總之不可放任自己的七情六慾去貪著於世間的美好事物,這樣你的情識才不會攪亂你的真性。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所以修道有成的聖人都是如下面教導來調養治理自我的心性,隨時讓自己的心識處於虛靈靜篤,這時真道的創生能量自然就能集結充實於丹田腹部;抑制自我意志使貪得的慾念無從發生,這時集結的生命源能將會讓你【易筋洗髓,強其脊骨】增強體魄。
人類脊髓又稱龍骨是保護掌管全身運作的神經叢之中樞,修道之人累積的真氣【生命能量】就是循此通道而運作,道術上所謂(通任督二脈)也!
第二章老子曰:『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也就是指這個功夫證量境界!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善於修道的人,要時常保持心靈的潔淨,要使自我的意識智能隨時保持天真淳樸,這時才能調伏不時霸佔腦筋運作的聰明思維。
『為無為,則無不治。』
老子言:無為。佛家講:無我。有異曲同工之妙也!!
修道之人能夠在身心上訓練到完全『無為』(無我)的境界,那麼還有甚麼貪、嗔、痴等等修道的難關無法治理克服!?
【讀經心得】
本首經文所言:『不尚賢』是從修道者自身的角度而言,老子本意絕非教導國君不要去褒揚賢能之士,如果有人給國君出這種餿主意,不當場被去冠削官才怪!整首經文『民』字都是指修道者自身的情識慾念。故有【不尚賢】之說,唯有勸慰自己情慾安於平凡格遵簡緣守寂,才能做到【寵辱皆不擾於心】,才能【處無為之事】才能【行不言之教】。
所以經中言:『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這裡老子眼中的聖人指的是修道有成之人,絕對不是指國君。【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這些文字完全是有關修道【道術的功夫法訣】,必須親身去證驗始知老子所言之真實處,於未曾親身體驗者,縱使跟他說破舌頭也是聽者渺渺,說者淳淳,盡成口舌爭辯。
所以老子書此章文字是另藏妙義,
老子曰:『吾之言,甚易知,甚易行!』
老子道學確實是從治身修道上談而極少言及政治主張,尤其老子著作此《道德經》已是春秋末期,人心早已不復淳樸,諸侯間更是交相征划,像這種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已經完全不合時宜,老子豈會於此時提出這種純粹理想化、乌扥邦式的政治主張?自古儒者以顯學世俗之見注老對此頗有誤解!沿至今人甚至從此認定一部《道德經》是專為國君而演說著作,更依此推論老子崇尚愚民政治,此論點委實荒繆可笑,試想,堂堂一國之主,治理國家豈能僅僅一個【無為】【愚民】,就可以【則無不治】?學者以這種政治理路來詮釋老子出世道學,未免太看輕老子智慧?當然也就無法獲得老子真傳,只是誤己誤人吧了。
【老子引用古籍考證】
《太公兵法逸文》〈虎韜〉
武王勝殷,召太公問曰:「今殷民不安其處,奈何使天下安乎?」
太公曰:「夫民之所利,譬之如冬日之陽,夏日之陰,冬日之從陽,夏日之從陰,不召自來。故生民之道,先定其所利,而民自至。民有三幾,不可數動,動之有凶:明賞則不足,不足則民怨生;明罰則民懾畏,民懾畏則變故出;民察則民擾,民擾則不安其處,易以成變。
故明王之民,不知所好,不知所惡;不知所從,不知所去。使民各安其所生,而天下靜矣。
樂哉!聖人與天下之人,皆安樂也。」
.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經文破譯】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去崇尚追求美好的聲譽,你就不會有汲汲營營追求名利的慾望產生;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去珍貴難得的珠寶財物,自然就不會有貪得非份之財的慾念盜失你的淳樸天性;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總之不可放任自己的七情六慾去貪著於世間的美好事物,這樣你的情識才不會攪亂你的真性。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所以修道有成的聖人都是如下面教導來調養治理自我的心性,隨時讓自己的心識處於虛靈靜篤,這時真道的創生能量自然就能集結充實於丹田腹部;抑制自我意志使貪得的慾念無從發生,這時集結的生命源能將會讓你【易筋洗髓,強其脊骨】增強體魄。
人類脊髓又稱龍骨是保護掌管全身運作的神經叢之中樞,修道之人累積的真氣【生命能量】就是循此通道而運作,道術上所謂(通任督二脈)也!
第二章老子曰:『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也就是指這個功夫證量境界!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善於修道的人,要時常保持心靈的潔淨,要使自我的意識智能隨時保持天真淳樸,這時才能調伏不時霸佔腦筋運作的聰明思維。
『為無為,則無不治。』
老子言:無為。佛家講:無我。有異曲同工之妙也!!
修道之人能夠在身心上訓練到完全『無為』(無我)的境界,那麼還有甚麼貪、嗔、痴等等修道的難關無法治理克服!?
【讀經心得】
本首經文所言:『不尚賢』是從修道者自身的角度而言,老子本意絕非教導國君不要去褒揚賢能之士,如果有人給國君出這種餿主意,不當場被去冠削官才怪!整首經文『民』字都是指修道者自身的情識慾念。故有【不尚賢】之說,唯有勸慰自己情慾安於平凡格遵簡緣守寂,才能做到【寵辱皆不擾於心】,才能【處無為之事】才能【行不言之教】。
所以經中言:『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這裡老子眼中的聖人指的是修道有成之人,絕對不是指國君。【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這些文字完全是有關修道【道術的功夫法訣】,必須親身去證驗始知老子所言之真實處,於未曾親身體驗者,縱使跟他說破舌頭也是聽者渺渺,說者淳淳,盡成口舌爭辯。
所以老子書此章文字是另藏妙義,
老子曰:『吾之言,甚易知,甚易行!』
老子道學確實是從治身修道上談而極少言及政治主張,尤其老子著作此《道德經》已是春秋末期,人心早已不復淳樸,諸侯間更是交相征划,像這種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已經完全不合時宜,老子豈會於此時提出這種純粹理想化、乌扥邦式的政治主張?自古儒者以顯學世俗之見注老對此頗有誤解!沿至今人甚至從此認定一部《道德經》是專為國君而演說著作,更依此推論老子崇尚愚民政治,此論點委實荒繆可笑,試想,堂堂一國之主,治理國家豈能僅僅一個【無為】【愚民】,就可以【則無不治】?學者以這種政治理路來詮釋老子出世道學,未免太看輕老子智慧?當然也就無法獲得老子真傳,只是誤己誤人吧了。
【老子引用古籍考證】
《太公兵法逸文》〈虎韜〉
武王勝殷,召太公問曰:「今殷民不安其處,奈何使天下安乎?」
太公曰:「夫民之所利,譬之如冬日之陽,夏日之陰,冬日之從陽,夏日之從陰,不召自來。故生民之道,先定其所利,而民自至。民有三幾,不可數動,動之有凶:明賞則不足,不足則民怨生;明罰則民懾畏,民懾畏則變故出;民察則民擾,民擾則不安其處,易以成變。
故明王之民,不知所好,不知所惡;不知所從,不知所去。使民各安其所生,而天下靜矣。
樂哉!聖人與天下之人,皆安樂也。」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