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防疫模範生」糗了?陳時中答詢「外出沒問題」 對比現況超諷刺!?
華航諾富特案後總統遶境、母親節聚會仍照常? 吳:狀況外的爽官!?
本土疫情激增 陳時中「一夜白頭」惹關注?吳子嘉:還發梗圖搞內宣!?
從每日新增上萬人到如今每日僅增一人!李正皓:以色列就靠打疫苗!?
沒比較沒傷害?去年12月同步起跑 以色列六成人口接種台還在苦等!?
炸大樓還可挑前後?以國導彈秀「精準打擊」還發採訪通知給記者拍!?
病毒變種再變種「疫苗每年都要打」? 陳秀熙:病毒恐已朝流感化發展!?
心驚膽跳_台灣處境
Re: 心驚膽跳_台灣處境
專家曝恐還有「1400人確診」 指揮中心:現階段防堵雙北
2021-05-18 15:58 聯合報 / 記者蕭羽耘、楊雅棠、謝承恩、邱宜君、黃惠群/台北即時報導
2021-05-18 15:58 聯合報 / 記者蕭羽耘、楊雅棠、謝承恩、邱宜君、黃惠群/台北即時報導
-
- 文章: 3184
- 註冊時間: 週三 4月 14, 2021 9:18 am
Re: 有如惡夢! 醫師曝院內爆滿實況 垂死老人只能到戶外插管
田知學布農族女醫師 照片
https://www.google.com/imgres?imgurl=ht ... egUIARC0AQ
田知學/救不了癌父,母親罵我爛醫師...當最愛的人離世,我才懂什麼是幸福
https://thebetteraging.businesstoday.co ... 8%E7%A6%8F
-
- 文章: 3184
- 註冊時間: 週三 4月 14, 2021 9:18 am
Re: 心驚膽跳_台灣處境
萬華疫情似鑽石公主號可1傳5.5 可能連續52日破百例
2021-05-19 10:34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大公衛流病及預醫所教授陳秀熙今上午照例舉行每周一次的科學防疫線上直播,陳秀熙根據目前萬華社區感染情境推估,由於該區群聚大多因沒有戴口罩的近距離接觸造成,目前基礎再生數高達(R0值)高達5.5,代表一人可傳染給5.5人,已很逼近封閉環境之鑽石公主號R0值5.7,顯示目前肆虐全球的英國株傳染力驚人。
另外,陳秀熙提醒,由於英國株會導致檢測偽陰性提高,需要極嚴格落實非藥物公衛防疫措施(NPI)。研究模式推估,如果完全不做停課、關閉八大場所、戴口罩、勤洗手、公共場所酒精消毒等習慣,預估五月底將達到單日600例以上的高峰。若能落實六成,還是有連續52天單日超過百例,如果落實到九成以上,超過百例的日子或許就只有連續三天。
陳秀熙分析,台灣社區群聚感染,4月17日起31天內爆發806名本土社區群聚感染,已經從家戶感染慢慢演變為社區感染。公衛研究團隊認為,主要原因是英國株在無症狀或症狀前期的感染就有很強的傳播力,如果沒辦法做好居家檢疫和自主健康管理,密閉空間近距離接觸如果做不到NPI,社區感染就會像這樣發生。
陳秀熙根據過去模式推估基礎再生數,因為萬華個案大多沒有戴口罩,所以當地R0值已高達5.5,已經逼近了鑽石公主號5.7,表示這病毒傳播力超強,在社區中竟能造成接近於過去非變異株在半密閉空間、封閉環境的郵輪上所造成的感染。
陳秀熙表示,如果實施NPI可延緩流行發生,暴露機會延後。根據流行病模式推估,每天超過100例的機會還是很高,很可能在五月底達到高峰,並持續到六月中以後。如能嚴格落實學校停課、八大場所關閉,口罩洗手等措施,落實率達到90%以上,就可能在5/20左右讓高峰過去,只有連續三天超過100例,如此或許就不用升到第四級警戒。
陳秀熙提醒,已知英國變異株會影響檢測工具,因爲美國FDA目前審核檢測工具,都是以棘蛋白編碼的基因序列為目標,所以容易受到基因變異影響準確性,棘蛋白錯誤率已經慢慢提高。過去也看到有案1092,曾經三採陰性才確診,可能就與此有關。因此,即使檢驗陰性,也不要放鬆NPI,才能夠避免檢測工具錯誤的導致疫情傳播。
2021-05-19 10:34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台大公衛流病及預醫所教授陳秀熙今上午照例舉行每周一次的科學防疫線上直播,陳秀熙根據目前萬華社區感染情境推估,由於該區群聚大多因沒有戴口罩的近距離接觸造成,目前基礎再生數高達(R0值)高達5.5,代表一人可傳染給5.5人,已很逼近封閉環境之鑽石公主號R0值5.7,顯示目前肆虐全球的英國株傳染力驚人。
另外,陳秀熙提醒,由於英國株會導致檢測偽陰性提高,需要極嚴格落實非藥物公衛防疫措施(NPI)。研究模式推估,如果完全不做停課、關閉八大場所、戴口罩、勤洗手、公共場所酒精消毒等習慣,預估五月底將達到單日600例以上的高峰。若能落實六成,還是有連續52天單日超過百例,如果落實到九成以上,超過百例的日子或許就只有連續三天。
陳秀熙分析,台灣社區群聚感染,4月17日起31天內爆發806名本土社區群聚感染,已經從家戶感染慢慢演變為社區感染。公衛研究團隊認為,主要原因是英國株在無症狀或症狀前期的感染就有很強的傳播力,如果沒辦法做好居家檢疫和自主健康管理,密閉空間近距離接觸如果做不到NPI,社區感染就會像這樣發生。
陳秀熙根據過去模式推估基礎再生數,因為萬華個案大多沒有戴口罩,所以當地R0值已高達5.5,已經逼近了鑽石公主號5.7,表示這病毒傳播力超強,在社區中竟能造成接近於過去非變異株在半密閉空間、封閉環境的郵輪上所造成的感染。
陳秀熙表示,如果實施NPI可延緩流行發生,暴露機會延後。根據流行病模式推估,每天超過100例的機會還是很高,很可能在五月底達到高峰,並持續到六月中以後。如能嚴格落實學校停課、八大場所關閉,口罩洗手等措施,落實率達到90%以上,就可能在5/20左右讓高峰過去,只有連續三天超過100例,如此或許就不用升到第四級警戒。
陳秀熙提醒,已知英國變異株會影響檢測工具,因爲美國FDA目前審核檢測工具,都是以棘蛋白編碼的基因序列為目標,所以容易受到基因變異影響準確性,棘蛋白錯誤率已經慢慢提高。過去也看到有案1092,曾經三採陰性才確診,可能就與此有關。因此,即使檢驗陰性,也不要放鬆NPI,才能夠避免檢測工具錯誤的導致疫情傳播。
-
- 文章: 3184
- 註冊時間: 週三 4月 14, 2021 9:18 am
Re: 心驚膽跳_台灣處境
大般若經要解 - 九十波羅蜜(二二)精進
現在介紹九十波羅蜜裡第八十一個“毗黎耶波羅蜜”,也就是“精進波羅蜜”。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39期 2009年8月刊
現在介紹九十波羅蜜裡第八十一個“毗黎耶波羅蜜”,也就是“精進波羅蜜”。前面曾經提過“精進”,“精”是選擇好的, “進”是往前推進,或者說提昇、增上都可以。此處所談“精進波羅蜜” 是什麼現象呢?我們知道,一般談“精進”的用意主要是用來對治懈怠、放逸,因為人有這些問題,所以才需要“精進波羅蜜”,這也是前面談的“精進”的修養。現在所談的“精進”是什麼呢?可以說已達隨心所欲的程度,於行、住、坐、臥任何時間隨時都可以精進,不一定要等什麼問題出現才精進,更不是等到有放逸、懈怠時才精進;也就是他本身不只已沒有放逸懈怠的行為,甚至連這種心念都不會發起了。前面曾談到達到灑脫自在的境界,灑脫自在是不是他就不修行了?不!他還是要修養!只是他已不再是專門針對某一現象去行精進,而是一種無欲、無妄、無心念的精進,這才是此處所談的第八十一個“精進波羅蜜”。
如果還有欲、妄及心念去行精進,這樣的境界並不高。另外要注意:精進波羅蜜裡沒有圓滿和究竟,千萬勿以為前面都是談圓滿、究竟,就把“精進”也套上圓滿、究竟,那就錯了!因為精進裡是沒有圓滿究竟的。前面談的精進是從懈怠、放逸著手,如何修養精進使自己不懈怠、不放逸,但若是要修養成不懈怠、不放逸,也就表示還有懈怠、有放逸,必須突破這些“有”,這頂多也只是到達一個“無”的境界,“毗黎耶波羅蜜”可以說是一種無欲、無妄、無心念起動的精進,所以無論行住坐臥,任何時候都可以去行,並沒有一個特定的為什麼,不知道大家能否理解這精進的意境?好比人肚子餓了必然要吃飯,一日三餐通常有固定的時間,大約幾點早餐,午餐、晚餐,都有一個時間性,如果以“精進波羅蜜”來講,那是已達隨心所欲的境界;再次提醒各位:增上境界的精進波羅蜜,千萬別解釋為圓滿精進、究竟精進,那就錯了!
再看下一個“禪那波羅蜜”,前面談禪“定”,肯定的說有四禪、四無色定與滅盡定,此處“禪那波羅蜜”就不是談定了,而是靜慮的意思。“靜慮”就是靜淨地去思考,譬如想一件事,一定先找出其優劣點,分別好與壞之後,再作比較與選擇,這都是在“靜淨的思考”的前提下去發展,那到達“禪那波羅蜜”是一種什麼境界呢?就以觀想念佛來說,“禪那波羅蜜”已經突破了要在那裡念佛、還要觀一個什麼佛像的行法局限,也就是它沒有一個特定的範圍,也沒有局限了,這麼一來是不是會很零亂呢?並非如此,還是清清楚楚的。所以“禪那波羅蜜”的境界是一種什麼現象?譬如早晨與黃昏所看到的雲彩都叫做彩雲,如果到達“禪那波羅蜜”的境界,你所看的早晨的雲與晚上的雲也都是雲,只不過多了太陽的輻射與反射的顏色而已,所見到的是一個真實的面目,這就可以發現,這靜淨思考出來的境界是一種完全突破了的境界,它超越了提昇,一直增上到沒有辦法再增上了,而且它也同樣不是圓滿也不是究竟,因為“禪那波羅蜜”也是沒有圓滿及究竟的。
再舉一個例子,我們看一二三的“一”,通常談“一”,“一”究竟是什麼?我們通常分別認定這是一本書、一張桌子、一個人或者是一個什麼‧‧‧‧‧‧,都有一個特定所指,或者是一個名相、代名詞或代號,這都是世間上談的一;佛法的“一”呢?那就是突破了“一”的“有”的現象,不再執著於那些“一”了!那麼“禪那波羅蜜”針對的“一”是什麼呢?那是談“萬法歸一”的境界。因為如果講“萬法”,可以知道有一萬個法,但是一萬是多少“一”?一萬個“一”嗎?仔細想想這問題,靜淨的思考就是這種意思。
萬法是一萬個法,還是要以“一”做基礎;也就是不管什麼樣的法,我並不捨棄,但是並不需要一個萬個法;怎麼說?當我們遇到一個問題時,只需要一個法就可以去化解,絕不會說一個問題要找很多的法去化解;同樣的,這個法也不能化解所有的問題。這就可以發現:“一”只是一個概念,一個暫時定位的數目字,不是肯定的。
所以這裡的“禪那波羅蜜”,是靜淨地去思考,思考到境界已增上到非常微細的境界了。好比有人半開玩笑問你有多少頭髮?我們常常會以八萬四千來形容,如果真正去算的話究竟有多少?其實這不是問題,因為不管你有多少毛髮,總是以“一”作基礎,這就可以發現所謂的“一”究竟說什麼?!
我們剛開始修行總會有分別與差異,如果能到達這種禪那的境界,思慮的境界,就會發現並未捨棄那些,卻也沒有任何的計較執著,那不是清淨,“禪那波羅蜜”是清淨不了的,因為一旦清淨了,就沒有值得我們靜淨思考的內容了,只不過它是由粗到細,由細到微如此而已。
再看第八十三個“般若波羅蜜”,前面介紹過“般若波羅蜜”,是講慧的意思。“慧”是從知識經驗而來,運用我們的知識經驗,發揮成為一種有效的力量就是慧,或稱為般若,這是之前所說的。這裡的“般若波羅蜜”是什麼境界呢?有句俗語 “知其一不知其二”,或說知其二也不一定知其三,此處講“般若”以知而言,可以說已到達了無限的境界;前面所講的還是有限的,如果到達“般若波羅蜜”這最後的修養境界,可以用“舉一反三”來形容,是說已經到達沒有任何邊際、限制、範圍了,但是也並不捨棄這些邊際、限制、範圍。那麼該如何去認定呢?只能說,其實還能認定都不是“般若波羅蜜”的究竟,所以“般若波羅蜜”是一個究竟境界;它不止談圓滿,因為談圓滿表示還有不圓,它是談究竟!是從原來的一些有所圓滿或者有所不究竟,最後到達了究竟,這個“究竟”是一個“畢竟”的結果,如果以佛法的言句來說,就是“大事已辦”、“所做皆辦”的境界,這境界就是經由“般若波羅蜜”或者是“慧波羅蜜”形成的,所以它還是有一個名詞,但是它是一種究竟的境界,事實上這種運作已到達什麼程度呢?
再舉個例子來說,好比黃豆磨成豆汁後可以製做成豆腐、豆腐乳、豆腐干等各種豆類製品;最初它是黃豆,但經過不同的變化作用,產生不同的結果,這都需要智慧不是嗎?這都要靠知識經驗才能完成的。那麼“般若波羅蜜”是個什麼境界呢?以黃豆為例,黃豆還是有所需要,既然做成各種豆製品,一定是你還需要去吃它,這些你都能作了,但已經不是為自己而作,只要還為自己而作,都不是般若波羅蜜的究竟;那是到達什麼程度了?可以說是“所作皆辦”、“具諸佛法”的境界,只不過這境界真要拿捏也很困難,因為“般若波羅蜜”的究竟,不只是一個微細的境界,幾乎很難表達,甚至連體會、感受都很難。如果這麼說:城市裡的空氣總是不好,感覺連呼吸都困難,到郊外空氣很好,呼吸就順暢,一旦身處森林,空氣就更好了。假如說你每天都待在那種空氣最好的環境裡,你還會不會起分別?一定沒有好壞可分了,那時你所體會的、顯現的智慧是一個什麼境界?已經沒有言說、文字、境界與作用,什麼都不存在了,那又是怎麼形成的呢?是“般若波羅蜜”完成的,“般若波羅蜜”可以這麼來解釋。
再看第八十四個“十力波羅蜜”,十力在此不需一個一個做解釋,因為前面已介紹過了,但它的究竟是講什麼?──無礙解脫。要解脫難免都有障礙,而“十力”就是十力具足無礙而解脫,這是對“十力波羅蜜”的認知。那麼該如何把握?譬如修行,需具足了“戒、定、慧”才能顯現修養,在學習上才可以說完成了,那是不是就可以完成了生脫死呢?不一定,為什麼?這要看你於戒、定、慧三學的修養到什麼程度而定?講“戒、定、慧”具足,這只是一個概念,到底具足到什麼程度?於戒而言,可以隨心所欲不會造成傷害了;於定呢?根本就不會有散亂的機會;於慧呢?更沒有癡迷、無明、煩惱的可能了,那是以“十力”修養所完成的結果,可以說是無礙法門。是“十力波羅蜜”經歷無礙完成的最後結果,是一個無礙的境界,可見這法門是以“十力”來說,達到無礙的境界,這樣才是十力波羅蜜。只不過要瞭解“無礙波羅蜜”不是說在這世界上都沒有障礙了,而是說這個人的修養已到達沒有障礙的境界了,不但自己沒有障礙,還能幫助別人化解障礙,那才是“無礙解脫”,否則只是自己做得到,並不能幫助別人也做得到,那還是有礙,可見“十力波羅蜜”的境界是已達到了自利利他、自度度他的境界。
再看第八十五個,“無所畏波羅蜜”。我們通常把“無所畏”看成好像什麼都不怕,前面還特別強調不是這麼解釋的,這個“無所”是已經沒有什麼會使他產生所謂的顛倒夢想與恐怖的現象,這“畏”的本身就是顛倒、夢想、罣礙、恐怖,而“無所畏”已經到達沒有任何的人、事,或者是道理會使他罣礙、恐怖、顛倒、夢想了。那究竟是何等現象?具有這樣修養的人還像不像一個人呢?當然他還是一個人,也可以說:是人,非人,是名為人!為什麼說“是人,非人,是名為人”呢?因為他肯定已不同於一般人,他的修養已經到達了菩薩或者是佛陀的境界了,但是在名字相上講,他還是一個人,可見“無所畏”並不是什麼都不害怕的意思,而是說不再有任何狀況會使他產生顛倒、夢想、罣礙這些問題了。《心經》裡也特別說道「遠離顛倒夢想才能究竟涅槃」,這裡講“無所畏”是唯有達到無所畏的境界,你才能究竟涅槃,否則還是有所畏。還有,即使你能突破有所畏,也並不表示你已經不受干擾,因為你還需要利用修養或者運用道理方法去突破,而“無所畏波羅蜜”是說一切對你已是多餘,可以說就是無餘的境界。但是我要強調一下:這“無餘”並不是指死了的無餘,而是凡所有“業”已完全清淨,“道”也不需要了的境界。因為如果業清淨了,還需要道,那還是有餘;如果連“道”也不需要了,那就是“有餘”不起,“無餘”也是多餘。所以談“無所畏”,如果以修養的人來講,有很多人好像自己都能作得了主,對別人也能說出大道理來,甚至也能幫助人家,但是,這是沒有事情發生的時候可以做到,一旦有事還是作不了主。可見他的修養,最多只能做到從“有”的突破顯現“無”而已,若是“無所畏”,根本還辦不到。
虛雲老和尚過去有這麼個故事,他曾經住山洞,那裡有老虎、毒蛇,但是他不會受到傷害,還可以跟牠們安然相處,那種境界才是無所畏的境界,他不是不怕,他清清楚楚知道“老虎”會吃人,“蛇”會傷害人,可是,他們彼此不會造成障礙,不會發生問題,那是融為一體的境界,但是不叫“天人合一”,而是眾生同體,要到達這“眾生同體”不是嘴上說說就算了。以前我行腳的時候發生過這麼的事,一起行腳的寶乘法師跟另外一位流雲法師講:「山裡有獅子,要小心!但是你不要怕,如果你看見獅子,只要朝牠笑,牠就不會咬你。」流雲法師還信以為真,我趕快拉住他說:千萬不要聽他的話,“笑”表示你還有問題。我們曉得電視、電影有一陣子流行殭屍片,要你停止呼吸,他才找不到你,還有呼吸的話都會找到你,這說明什麼?不是一個殭屍跟一個生命的問題,是表示你本身還有問題在,還有“有所畏”的這種心念,只是這種“有所畏”是粗?是細?還是微細?如果到了連微細都不存在了,那才是真正“究竟無所畏”的境界。
所以我們看經典不要從文字上看,前面也這麼講,後面也這麼講,我平常跟你們講過,你們聽我講般若學很容易,如果叫你們自己去看《大般若經》,可能會打瞌睡,為什麼?因為前面也這麼講,中間也這麼講,後面還是這麼講,不是一直在重複嗎?如果不能把握一個原則,開頭講“有”而後怎麼樣突破,藉著認識、了解,能夠發現“無”,但到達“無”還不是究竟,要達到圓滿才能究竟,你如果不知道這個過程,不知道此中境界的層次的話,你就會愈看愈煩惱,會想:「怎麼搞的?這個經典翻來覆去。」其實並沒有翻來覆去,首先你必須看它的標題,還要看裡面的內容,而且除了解釋名相,還要說出它的法義,比喻的境界。所以“無所畏”千萬不要說,我什麼都不怕就是無所畏,如果你說什麼都不怕,就表示你內心還是有怕的成份,什麼都不怕是因為你還沒有面對,一旦面對了,是不是什麼都不怕?即使表面上不怕,可能內心還是怕得很,就算內心也不怕,你敢不敢真正去面對,完全無動於衷呢?可見其中有不同的境界,何況要到達最後融為一體,不分彼此,沒有差異性、分別性,那是什麼?那不是木頭、石頭!如果以慈悲兩個字來講,你已經圓融了慈悲的心念,唯有圓融了慈悲的心念,才能夠達到喜捨的成就,那才是所謂的圓滿、所謂的究竟。
現在介紹九十波羅蜜裡第八十一個“毗黎耶波羅蜜”,也就是“精進波羅蜜”。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39期 2009年8月刊
現在介紹九十波羅蜜裡第八十一個“毗黎耶波羅蜜”,也就是“精進波羅蜜”。前面曾經提過“精進”,“精”是選擇好的, “進”是往前推進,或者說提昇、增上都可以。此處所談“精進波羅蜜” 是什麼現象呢?我們知道,一般談“精進”的用意主要是用來對治懈怠、放逸,因為人有這些問題,所以才需要“精進波羅蜜”,這也是前面談的“精進”的修養。現在所談的“精進”是什麼呢?可以說已達隨心所欲的程度,於行、住、坐、臥任何時間隨時都可以精進,不一定要等什麼問題出現才精進,更不是等到有放逸、懈怠時才精進;也就是他本身不只已沒有放逸懈怠的行為,甚至連這種心念都不會發起了。前面曾談到達到灑脫自在的境界,灑脫自在是不是他就不修行了?不!他還是要修養!只是他已不再是專門針對某一現象去行精進,而是一種無欲、無妄、無心念的精進,這才是此處所談的第八十一個“精進波羅蜜”。
如果還有欲、妄及心念去行精進,這樣的境界並不高。另外要注意:精進波羅蜜裡沒有圓滿和究竟,千萬勿以為前面都是談圓滿、究竟,就把“精進”也套上圓滿、究竟,那就錯了!因為精進裡是沒有圓滿究竟的。前面談的精進是從懈怠、放逸著手,如何修養精進使自己不懈怠、不放逸,但若是要修養成不懈怠、不放逸,也就表示還有懈怠、有放逸,必須突破這些“有”,這頂多也只是到達一個“無”的境界,“毗黎耶波羅蜜”可以說是一種無欲、無妄、無心念起動的精進,所以無論行住坐臥,任何時候都可以去行,並沒有一個特定的為什麼,不知道大家能否理解這精進的意境?好比人肚子餓了必然要吃飯,一日三餐通常有固定的時間,大約幾點早餐,午餐、晚餐,都有一個時間性,如果以“精進波羅蜜”來講,那是已達隨心所欲的境界;再次提醒各位:增上境界的精進波羅蜜,千萬別解釋為圓滿精進、究竟精進,那就錯了!
再看下一個“禪那波羅蜜”,前面談禪“定”,肯定的說有四禪、四無色定與滅盡定,此處“禪那波羅蜜”就不是談定了,而是靜慮的意思。“靜慮”就是靜淨地去思考,譬如想一件事,一定先找出其優劣點,分別好與壞之後,再作比較與選擇,這都是在“靜淨的思考”的前提下去發展,那到達“禪那波羅蜜”是一種什麼境界呢?就以觀想念佛來說,“禪那波羅蜜”已經突破了要在那裡念佛、還要觀一個什麼佛像的行法局限,也就是它沒有一個特定的範圍,也沒有局限了,這麼一來是不是會很零亂呢?並非如此,還是清清楚楚的。所以“禪那波羅蜜”的境界是一種什麼現象?譬如早晨與黃昏所看到的雲彩都叫做彩雲,如果到達“禪那波羅蜜”的境界,你所看的早晨的雲與晚上的雲也都是雲,只不過多了太陽的輻射與反射的顏色而已,所見到的是一個真實的面目,這就可以發現,這靜淨思考出來的境界是一種完全突破了的境界,它超越了提昇,一直增上到沒有辦法再增上了,而且它也同樣不是圓滿也不是究竟,因為“禪那波羅蜜”也是沒有圓滿及究竟的。
再舉一個例子,我們看一二三的“一”,通常談“一”,“一”究竟是什麼?我們通常分別認定這是一本書、一張桌子、一個人或者是一個什麼‧‧‧‧‧‧,都有一個特定所指,或者是一個名相、代名詞或代號,這都是世間上談的一;佛法的“一”呢?那就是突破了“一”的“有”的現象,不再執著於那些“一”了!那麼“禪那波羅蜜”針對的“一”是什麼呢?那是談“萬法歸一”的境界。因為如果講“萬法”,可以知道有一萬個法,但是一萬是多少“一”?一萬個“一”嗎?仔細想想這問題,靜淨的思考就是這種意思。
萬法是一萬個法,還是要以“一”做基礎;也就是不管什麼樣的法,我並不捨棄,但是並不需要一個萬個法;怎麼說?當我們遇到一個問題時,只需要一個法就可以去化解,絕不會說一個問題要找很多的法去化解;同樣的,這個法也不能化解所有的問題。這就可以發現:“一”只是一個概念,一個暫時定位的數目字,不是肯定的。
所以這裡的“禪那波羅蜜”,是靜淨地去思考,思考到境界已增上到非常微細的境界了。好比有人半開玩笑問你有多少頭髮?我們常常會以八萬四千來形容,如果真正去算的話究竟有多少?其實這不是問題,因為不管你有多少毛髮,總是以“一”作基礎,這就可以發現所謂的“一”究竟說什麼?!
我們剛開始修行總會有分別與差異,如果能到達這種禪那的境界,思慮的境界,就會發現並未捨棄那些,卻也沒有任何的計較執著,那不是清淨,“禪那波羅蜜”是清淨不了的,因為一旦清淨了,就沒有值得我們靜淨思考的內容了,只不過它是由粗到細,由細到微如此而已。
再看第八十三個“般若波羅蜜”,前面介紹過“般若波羅蜜”,是講慧的意思。“慧”是從知識經驗而來,運用我們的知識經驗,發揮成為一種有效的力量就是慧,或稱為般若,這是之前所說的。這裡的“般若波羅蜜”是什麼境界呢?有句俗語 “知其一不知其二”,或說知其二也不一定知其三,此處講“般若”以知而言,可以說已到達了無限的境界;前面所講的還是有限的,如果到達“般若波羅蜜”這最後的修養境界,可以用“舉一反三”來形容,是說已經到達沒有任何邊際、限制、範圍了,但是也並不捨棄這些邊際、限制、範圍。那麼該如何去認定呢?只能說,其實還能認定都不是“般若波羅蜜”的究竟,所以“般若波羅蜜”是一個究竟境界;它不止談圓滿,因為談圓滿表示還有不圓,它是談究竟!是從原來的一些有所圓滿或者有所不究竟,最後到達了究竟,這個“究竟”是一個“畢竟”的結果,如果以佛法的言句來說,就是“大事已辦”、“所做皆辦”的境界,這境界就是經由“般若波羅蜜”或者是“慧波羅蜜”形成的,所以它還是有一個名詞,但是它是一種究竟的境界,事實上這種運作已到達什麼程度呢?
再舉個例子來說,好比黃豆磨成豆汁後可以製做成豆腐、豆腐乳、豆腐干等各種豆類製品;最初它是黃豆,但經過不同的變化作用,產生不同的結果,這都需要智慧不是嗎?這都要靠知識經驗才能完成的。那麼“般若波羅蜜”是個什麼境界呢?以黃豆為例,黃豆還是有所需要,既然做成各種豆製品,一定是你還需要去吃它,這些你都能作了,但已經不是為自己而作,只要還為自己而作,都不是般若波羅蜜的究竟;那是到達什麼程度了?可以說是“所作皆辦”、“具諸佛法”的境界,只不過這境界真要拿捏也很困難,因為“般若波羅蜜”的究竟,不只是一個微細的境界,幾乎很難表達,甚至連體會、感受都很難。如果這麼說:城市裡的空氣總是不好,感覺連呼吸都困難,到郊外空氣很好,呼吸就順暢,一旦身處森林,空氣就更好了。假如說你每天都待在那種空氣最好的環境裡,你還會不會起分別?一定沒有好壞可分了,那時你所體會的、顯現的智慧是一個什麼境界?已經沒有言說、文字、境界與作用,什麼都不存在了,那又是怎麼形成的呢?是“般若波羅蜜”完成的,“般若波羅蜜”可以這麼來解釋。
再看第八十四個“十力波羅蜜”,十力在此不需一個一個做解釋,因為前面已介紹過了,但它的究竟是講什麼?──無礙解脫。要解脫難免都有障礙,而“十力”就是十力具足無礙而解脫,這是對“十力波羅蜜”的認知。那麼該如何把握?譬如修行,需具足了“戒、定、慧”才能顯現修養,在學習上才可以說完成了,那是不是就可以完成了生脫死呢?不一定,為什麼?這要看你於戒、定、慧三學的修養到什麼程度而定?講“戒、定、慧”具足,這只是一個概念,到底具足到什麼程度?於戒而言,可以隨心所欲不會造成傷害了;於定呢?根本就不會有散亂的機會;於慧呢?更沒有癡迷、無明、煩惱的可能了,那是以“十力”修養所完成的結果,可以說是無礙法門。是“十力波羅蜜”經歷無礙完成的最後結果,是一個無礙的境界,可見這法門是以“十力”來說,達到無礙的境界,這樣才是十力波羅蜜。只不過要瞭解“無礙波羅蜜”不是說在這世界上都沒有障礙了,而是說這個人的修養已到達沒有障礙的境界了,不但自己沒有障礙,還能幫助別人化解障礙,那才是“無礙解脫”,否則只是自己做得到,並不能幫助別人也做得到,那還是有礙,可見“十力波羅蜜”的境界是已達到了自利利他、自度度他的境界。
再看第八十五個,“無所畏波羅蜜”。我們通常把“無所畏”看成好像什麼都不怕,前面還特別強調不是這麼解釋的,這個“無所”是已經沒有什麼會使他產生所謂的顛倒夢想與恐怖的現象,這“畏”的本身就是顛倒、夢想、罣礙、恐怖,而“無所畏”已經到達沒有任何的人、事,或者是道理會使他罣礙、恐怖、顛倒、夢想了。那究竟是何等現象?具有這樣修養的人還像不像一個人呢?當然他還是一個人,也可以說:是人,非人,是名為人!為什麼說“是人,非人,是名為人”呢?因為他肯定已不同於一般人,他的修養已經到達了菩薩或者是佛陀的境界了,但是在名字相上講,他還是一個人,可見“無所畏”並不是什麼都不害怕的意思,而是說不再有任何狀況會使他產生顛倒、夢想、罣礙這些問題了。《心經》裡也特別說道「遠離顛倒夢想才能究竟涅槃」,這裡講“無所畏”是唯有達到無所畏的境界,你才能究竟涅槃,否則還是有所畏。還有,即使你能突破有所畏,也並不表示你已經不受干擾,因為你還需要利用修養或者運用道理方法去突破,而“無所畏波羅蜜”是說一切對你已是多餘,可以說就是無餘的境界。但是我要強調一下:這“無餘”並不是指死了的無餘,而是凡所有“業”已完全清淨,“道”也不需要了的境界。因為如果業清淨了,還需要道,那還是有餘;如果連“道”也不需要了,那就是“有餘”不起,“無餘”也是多餘。所以談“無所畏”,如果以修養的人來講,有很多人好像自己都能作得了主,對別人也能說出大道理來,甚至也能幫助人家,但是,這是沒有事情發生的時候可以做到,一旦有事還是作不了主。可見他的修養,最多只能做到從“有”的突破顯現“無”而已,若是“無所畏”,根本還辦不到。
虛雲老和尚過去有這麼個故事,他曾經住山洞,那裡有老虎、毒蛇,但是他不會受到傷害,還可以跟牠們安然相處,那種境界才是無所畏的境界,他不是不怕,他清清楚楚知道“老虎”會吃人,“蛇”會傷害人,可是,他們彼此不會造成障礙,不會發生問題,那是融為一體的境界,但是不叫“天人合一”,而是眾生同體,要到達這“眾生同體”不是嘴上說說就算了。以前我行腳的時候發生過這麼的事,一起行腳的寶乘法師跟另外一位流雲法師講:「山裡有獅子,要小心!但是你不要怕,如果你看見獅子,只要朝牠笑,牠就不會咬你。」流雲法師還信以為真,我趕快拉住他說:千萬不要聽他的話,“笑”表示你還有問題。我們曉得電視、電影有一陣子流行殭屍片,要你停止呼吸,他才找不到你,還有呼吸的話都會找到你,這說明什麼?不是一個殭屍跟一個生命的問題,是表示你本身還有問題在,還有“有所畏”的這種心念,只是這種“有所畏”是粗?是細?還是微細?如果到了連微細都不存在了,那才是真正“究竟無所畏”的境界。
所以我們看經典不要從文字上看,前面也這麼講,後面也這麼講,我平常跟你們講過,你們聽我講般若學很容易,如果叫你們自己去看《大般若經》,可能會打瞌睡,為什麼?因為前面也這麼講,中間也這麼講,後面還是這麼講,不是一直在重複嗎?如果不能把握一個原則,開頭講“有”而後怎麼樣突破,藉著認識、了解,能夠發現“無”,但到達“無”還不是究竟,要達到圓滿才能究竟,你如果不知道這個過程,不知道此中境界的層次的話,你就會愈看愈煩惱,會想:「怎麼搞的?這個經典翻來覆去。」其實並沒有翻來覆去,首先你必須看它的標題,還要看裡面的內容,而且除了解釋名相,還要說出它的法義,比喻的境界。所以“無所畏”千萬不要說,我什麼都不怕就是無所畏,如果你說什麼都不怕,就表示你內心還是有怕的成份,什麼都不怕是因為你還沒有面對,一旦面對了,是不是什麼都不怕?即使表面上不怕,可能內心還是怕得很,就算內心也不怕,你敢不敢真正去面對,完全無動於衷呢?可見其中有不同的境界,何況要到達最後融為一體,不分彼此,沒有差異性、分別性,那是什麼?那不是木頭、石頭!如果以慈悲兩個字來講,你已經圓融了慈悲的心念,唯有圓融了慈悲的心念,才能夠達到喜捨的成就,那才是所謂的圓滿、所謂的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