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

寂照世間
文章: 4410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般若波羅蜜

文章 寂照世間 »

夏若客 寫: 週五 8月 20, 2021 5:10 pm 一般,在佛法中,我們會把天乘境界拉到四禪天,或四空天,禪悅為食,是天堂的快樂。《瑜伽》卷30,這裡講的許多方法在人乘的世界也很實用,真的可以參考看看,雖然是放在〈聲聞地〉,這裡的功課完成了(近行定),再向上才是往世間道(四禪八定)或出世間道(四諦十六行觀)的岔路口(前者以離欲、後者以斷惑,提升境界)。
所以 ,我才說很多人學錯了佛法。
多數人修學佛法,但是不夠重視十善法。
所以,還依舊是人乘境界,還沒有提昇至天乘境界。
因為
多數人的行善,背後還有不單純的動機,因此,還無法常行十善如處天堂。

就如止觀坐禪法要中,天台智者大師所說的重罪滅相的懺悔
那是天乘境界以上的懺悔,才有那種良好強大的效果。

而多數人於是在五乘佛法中,還處於第一階段的一樓:人乘境界
還沒有進步至第二階段的二樓:天乘境界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一曰童蒙止觀,亦名小止觀)
天台山修禪寺沙門 智顗述

【具緣第一】

夫發心起行欲修止觀者。要先外具五緣。
❶第一持戒清淨。
如經中說。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
是故比丘應持戒清淨。然有三種行人。持戒不同。

1.一者若人未作佛弟子時不造五逆。後遇良師教受三歸五戒為佛弟子。若得出家受沙彌十戒。次受具足戒作比丘比丘尼。從受戒來清淨護持無所毀犯。是名上品持戒人也。當知是人修行止觀必證佛法。猶如淨衣易受染色。
2.二者若人受得戒已。雖不犯重。於諸輕戒多所毀損。為修定故即能如法懺悔。亦名持戒清淨能生定慧。如衣曾有垢膩,若能浣淨染亦可著。
3.三者若人受得戒已。不能堅心護持輕重諸戒。多所毀犯。依小乘教門即無懺悔四重之法。若依大乘教門猶可滅除。故經云。佛法有二種健人。一者不作諸惡。二者作已能悔。

夫欲懺悔者。須具十法助成其懺。
一者明信因果。二者生重怖畏。三者深起慚愧。
四者求滅罪方法。所謂大乘經中明諸行法。應當如法修行。
五者發露先罪。六者斷相續心。七者起護法心。八者發大誓願度脫眾生。
九者常念十方諸佛。十者觀罪性無生。
若能成就如此十法。莊嚴道場洗浣清淨著淨潔衣。燒香散花於三寶前如法修行。

一七三七日。或一月三月。乃至經年專心懺悔。所犯重罪取滅方止。

云何知重罪滅相?
若行者如是至心懺悔時。
1.自覺身心輕利得好瑞夢。
2.或復覩諸靈瑞異相。
3.或覺善心開發。
4.或自於坐中。覺身如雲如影。因是漸證得諸禪境界。
5.或復豁然解悟心生善識法相。隨所聞經即知義趣。
因是法喜心無憂悔。如是等種種因緣。當知即是破戒障道罪滅之相。】
此五種重罪滅相,是真懺悔之後帶來的良好改變。
但老實說,一般人的懺悔,很少有這麼良好的效果。
因為,這已經不是人乘境界的懺悔了,而是天乘以上境界的懺悔,才能有這種良好強大的效果。

一般人的懺悔,一般人乘境界的懺悔,老實說,都沒有過後不犯的效果。
通常還只是後悔而已,還不算是真懺悔。

每次犯錯之後,就後悔而懺悔。
然後,過了不久,又重覆再犯。
懺悔都沒有什麼強度、深度。
懺悔無數次之後,還是沒有什麼進步成長改變?

所以,學佛者,要如強十善法的修學。
要從人乘境界,藉由布施行善,而從不快樂的人乘境界,提昇轉變為常行十善如處天堂的天乘境界。

上到天乘境界之後,得到很多的進步成長改變之後,
再來懺悔,再來面對了解接受自己真正的過錯,才能引發這種有重罪滅相的真懺悔。

因此,十善法很重要,天乘境界很重要。
講直接一點的話
多數人的十善法,在我眼中,都有待加強
因為,都還沒有常行十善如處天堂的效果
Viirya
文章: 2903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般若波羅蜜

文章 Viirya »

累積福德資糧
Sherlock
文章: 960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Re: 般若波羅蜜

文章 Sherlock »

佛弟子,人乘的標準,三皈五戒,對佛法僧戒有信心。十善是人乘精進的目標,從三皈五戒,然後中品十善到上品十善,是人乘境界的圓滿,有了[部分]天堂的進入資格。什麼是天乘境界?上品十善,慈悲喜捨,四禪八定。天人境界的提升,在於離欲,煩惱種子不起現行,行善背後沒有不單純的動機[貪瞋癡慢]。行善帶著瞋心,果報是阿修羅。行善帶著貪心,菩薩給我錢。行善帶著慢心,「嗟!來食 !」...
大慧!愚癡凡夫,性、無性、自性、第一義,作二見論
寂照世間
文章: 4410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般若波羅蜜

文章 寂照世間 »

不要高推聖境
只要跟自己比較就可以了
今年比去年進步,明年比今年進步
這個月比上個月進步,下個月比這個月進步
當然最好的是
今天比昨天進步,明天又比今天進步

只要有進步就可以了
日積月累的下去,就可以像爬高樓大廈一樣,從一樓爬上一百樓

一步一階,只要繼續的堅持下去,再高的大樓,也有爬到的時候。
高山也是一樣

善心的增長,只要有進步就可以
例如,本來只能對二十歲以下的人同情與慈悲
漸漸的擴大到三十歲以下之人
又擴大到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
後來,也去對所有人慈悲,甚至連天人我們也可以去對他們慈悲。

金剛經,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就是要發願,要願意幫助所有人
寂照世間
文章: 4410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般若波羅蜜

文章 寂照世間 »

《景德傳燈錄》卷29
誌公和尚大乘讚十首

妄身臨鏡照影。影與妄身不殊。但欲去影留身。不知身本同虛。
身本與影不異。不得一有一無。若欲存一捨一。永與真理相疎。
更若愛聖憎凡。生死海裏沈浮。
煩惱因心有故。無心煩惱何居。不勞分別取相。自然得道須臾。
夢時夢中造作。覺時覺境都無。翻思覺時與夢。顛倒二見不殊。

諸法本空無著。境似浮雲會散。忽悟本性元空。恰似熱病得汗。
無智人前莫說。打爾色身星散。

譬如夢裏度河。船師度過河北。忽覺床上安眠。失却度船軌則。
船師及彼度人。兩箇本不相識。眾生迷倒羈絆。往來三界疲極。
覺悟生死如夢。一切求心自息。
cyc320
文章: 2459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般若波羅蜜

文章 cyc320 »

禪悟與靜坐 聖嚴法師講

禪並不一定要靜坐,但是要有靜坐的基礎。
靜坐對我們的身心都有好處。它能促進身體的健康及心理的平衡,能使我們減少執著,也能使我們的頭腦更冷靜、更清楚;再進一步,便能產生智慧,開發精神的領域。可是從禪的觀點來看,若無佛法的指導,由靜坐所產生的智慧仍然是帶有煩惱的。由於他的自我中心還在,一旦遇到跟他自己有衝突的人、事、景物之時,他的內心就會痛苦掙扎了。
靜坐應注意的事項有三:1.調身,2.調息,3.調心。
所謂調身,是指正確舒適的坐姿,以及靜坐中的身體反應。
至於調息,是指呼吸,可隨著各人定力的深淺分為四個層次:鼻息、腹息、胎息、龜息。「鼻息」是使用鼻孔出入的自然呼吸。「腹息」時,空氣雖然是由鼻孔進出,可是不注意鼻孔,也不感覺到是用鼻孔呼吸,而僅是腹部起伏蠕動。所謂「胎息」,是不用鼻孔呼吸,全身的每一個毛孔都能成為呼吸器官。此時的大宇宙即是母胎,自身是胎兒。「龜息」則自己不需要呼吸體外的空氣,甚至心臟也停止跳動,此時修行者的身體已能獨立自成一個宇宙,用自己體內的氣或能來運行,自給自足,不必由體外提供空氣或養分。
至於如何照顧心念?一般是以止觀的方法來攝心凝念。使用數呼吸、觀身不淨、念佛、禮拜、靜坐、冥想等方法,均可達成目的。
靜坐的主要目的,在於集中散亂的心,使它漸漸變成統一心。通常人在得到心的統一之時,認為自己已經沒有自我而達到了無我的階段。其實那只是靜坐的層次,或是定的層次。定的經驗也有高低,故有四禪八定之分,但都不出於統一心的範圍,而且尚未達到及於無心空慧的實證。從上述可知,如果是用中國佛教禪悟的角度來看,「定」的經驗,未必等於禪宗的禪定。
那麼,什麼是禪宗的禪定呢?六祖惠能大師的《壇經》說:「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接觸諸種外境而心不亂,「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可見禪宗的禪定是在清淨的智慧觀照,不在於統一心的定境,因為若住於統一心的定境,依舊未離執著。
而所謂執著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當你面對任何人、物、事的時候,首先強調「我」看到了什麼,而加進價值的判斷,那就是執著。那麼禪的所謂不執著是什麼呢?
任何一樣東西、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個人在他面前出現的時候,他自己不會加諸任何意見,而對方所需要的東西,卻恰如其分地給了他反應。
在涉及親子關係、男女關係及財產的問題時,最容易使我們感到自我中心的執著;其次就是名譽和觀念。對於修行者而言,最難化解的執著是感覺到自己有自我的成就、自我的經驗,他可以什麼都不要,就是無法擺下自我的觀點價值和經驗價值,所以尚有驕慢心。因此凡是有自我存在的價值肯定,便是沒有真得解脫,也沒有真正完成無漏的智慧。
禪宗在開悟的時候叫「見性」,見性以後要保持它、要增長它,所以還要悟後起修而來培養它。雖然禪宗強調開悟以後他的見地就跟佛完全一樣,不過他不是佛;就好像西藏人修行,把自己本身觀想作自己就是本尊,可是即使修成了,本尊還是本尊,他還是他。不過比起修行之前,多了些慈悲心。
所以中國的禪師在沒有開悟以前要好好的修行。在開悟以後,要去找更好的老師,只有開悟以後,才知道什麼樣的人才是好的老師。然後,自己還要加倍的努力。
禪,並不一定要靜坐。所以《六祖壇經》說:「此門坐禪,元不著心,亦不著淨,亦不是不動。」又說:「有人教坐,看心觀淨,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六祖是主張:「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所以我們沒有看到六祖惠能大師靜坐的修行過程;六祖以後的第二代懷讓禪師,看到第三代馬祖道一禪師打坐的時候,還說了個比喻:「坐禪得成佛,豈非磨磚能做鏡?」
不過,從許多禪學記載中,我們看到許多禪宗的祖師們也要打坐的。在馬祖的弟子百丈所立的《清規》中也有「坐禪既久」的記載,只不過不重視打坐,而是把日常生活裡的任何一個時間、任何一個動作,都認為就是修行。
我們看到百丈禪師的生活原則,未見其記載一天要打坐多少時間,而倒曾說「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文字,那即表示他的主要修行就是上山出坡、下田耕作。
其實六祖惠能大師也是如此。在還沒去見五祖弘忍以前,他是個打柴的人,見了五祖之後,也沒叫他去打坐,反而是讓他到廚房去樁米。我們必須瞭解到,當他工作的時候,他的心經常是在一種非常穩定、平靜、了無情緒波動的狀態。這樣子的人,才可能獲得真正的開悟。
但是,也必須要有觀念的引導。惠能大師真正開悟是聽到了《金剛經》,使他能夠發現所謂「執著」與「不執著」,「我」和「無我」等相同與不同的地方。
由此可見「觀念」還是很重要。雖然禪宗講「不立文字」,它的意思是說不可以執著語言文字,但是還是需要從語言文字中得到消息,得到正確的指導,名為「藉教悟宗」。
如果六祖沒有聽到《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經句,他不會開悟;如果他僅僅抱住、執著《金剛經》的那句話,他也不會開悟。所以禪宗把經教的作用比喻為「以指標月」。如果沒有手指,迷人便不知道月亮在那兒。如果迷人只顧看手指而不肯看手所指的月亮,手指便成無用。如果迷人已循指見月,手指也不再有用。
由於一般人無法把心靜下來,就是能夠安靜,也很難經常安定,所以仍須靜坐。也可以說禪悟並不一定要靜坐,但靜坐的定力有助禪悟,不過僅僅是靜坐,也無法獲得禪悟。

問答討論
師:我想你們諸位多半對於佛法、佛教已經有基礎的知識,也有人正在禪修及修學西藏的佛教。我相信各位有好多問題想問,我能夠回答的我回答,我不懂的我就說不知道。
問:請問您對曹洞宗重視修行不重視開悟,認為修行本身就是開悟的講法有何看法?
師:我想那是比較安全踏實的觀念。如果專門追求開悟、強調開悟的話,就可能使人養成倒因為果的取巧心理,容易形成不想修行的流弊,認為開悟以後就不必修行了;另外也可能使久修而尚未徹悟的人失望而不想修行。所以我也主張重視修行的過程,要比重視開悟的目的更好。
師:你贊成我的意見嗎?
答:當然贊成。當我問我的老師關於開悟的問題時,他總是勸我不用操心。那些執著開悟經驗的人,將開悟經驗當成另一種寶貝抱住,執著它。
師:對,追求開悟,炫耀開悟,本身就是一種執著。
問:聽說有位韓國比丘,修行時把「死」字的牌子放在面前,可不可以請您開示,是不是一定要有死的決心才能修好?
師:我們也教人在進入禪堂的時候要下個「大死一番」的決心。死有大死、小死之別。小死是身體死,而妄念煩惱等生死業沒死;大死則應該把自己所有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不論是好或壞的經驗及觀念,全部丟下,這樣你才能真正的用功。我不知道那位韓國禪師的「死」字牌子是什麼意思。但是,在中國的禪堂裡,老師會說:「我們現在得好好用功啊!只准活的進來,死的出去,偷心妄念不死,就不該再出禪堂。」
問:也許這位韓國禪師是在參話頭或公案時就是想依這種方式拼命把疑團打破。
師:這種決心很好,可是這樣猛修有危險,只有少數身體很好,心理狀況也很好的人才可以使用。
問:我們應以怎樣的態度對待感情?
師:要應用感情,但不受感情的左右而起煩惱。
問:可以不可以用感情來教人?
師:對眾生來說是感情,對菩薩來講是慈悲,像觀音菩薩,他是用種種的形相、種種的方式來幫助人,如果不以感情來幫人,人家會怕他。因為菩薩沒有執著,所以也沒有煩惱。不學佛、不修行的人,感情會變成自己的煩惱,也會引起他人的煩惱。
問:如何使用感情而又不起煩惱?
師:有兩種方式:一是經常用佛法的觀念來一次又一次地糾正指導。二是用禪修的方法漸漸地淨化感情而成為慈悲的襟懷。
問:感情是很自然的事,一經約束、否定,就不自然了。
師:任何一件事若要給予訓練修正的時候,必然是不自然的啊!水往下流是自然,若把水往上打,便是不自然,但是我們往往必須把水向上打入水庫或蓄水槽,給了它壓力,才能使用它。
問:慈悲在禪法中的地位如何?
師:慈悲和智慧的意義相同,表達方式卻不同的。真有智慧的人一定會真有慈悲。慈悲的表現是在廣度眾生,而在他心中沒有自己也沒有眾生,便是實證空性的無我智慧。唯有無我無著的智慧,才會表現出真正的慈悲。

(一九九○年四月十六日晚講於美國聖路易的禪中心)
寂照世間
文章: 4410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般若波羅蜜

文章 寂照世間 »

修學大乘止觀,修學夢幻十喻的目標是:開啟般若智
修學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的目標是:開啟般若波羅蜜
也就是,要把1.意識轉成妙觀察智,2.七識轉為平等性智
也就是要照見五蘊皆空

以金剛經來說則是:要到達如如不動,不取於相的目標。
以證道歌來說則是:要覺悟六趣如夢幻,而如夢幻故本空。
因此,夢裏明明有六趣大千,覺後空空無大千六趣。

所以
1.如夢見生死,覺悟即解脫
2.覺悟生死如夢,一切求心自息
這就是目標
cyc320
文章: 2459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般若波羅蜜

文章 cyc320 »

聖嚴法師:別當狡猾的人
聖嚴法師 2011/07/06
許多人認為,做人應該內方外圓,但圓也應該要有不變的原則,如果圓得沒有原則、沒有範圍,就會變得狡猾。
一般人認為狡猾和妄語、虛偽一樣,可是妄語是為了達成欺騙的目的,不擇手段地用語言、動作來騙人,虛偽則是讓你誤以為他所說的假話是真的。狡猾雖然讓人感到模棱兩可,難以明白他真正的用意,甚至因此受騙上當,可是它畢竟還有真的成份,所以和妄語、虛偽還是有程度上的差別。
一個狡猾的人,他的個性是非常滑溜,而且行事模棱兩可,讓人很難捉摸出他真正的意思。
和狡猾的人相處,常讓人覺得頭疼,因為他總是捉摸不定。當你問他意見時,他不見得會告訴你真正的想法,例如,你問他:「紅的好還是黃的好?」他會反問你:「你看呢?」如果你說是黃的,他大概也會說是黃的;如果你說是紅的,他大概也會說是紅的。所以,狡猾的人即使幫你出主意,也是揣摩著你的意思,順著你的意思來說。
你摸不清他究竟有什麼用意,但他很清楚,這一切都是為了維護他個人的利益與立場,於是這樣說、那樣說,樣樣都說得合乎你的心意,讓你察覺不出他背後真正的目的。但是實質上的內容,以及最後的結果,可能不但不是你要的,還會讓你蒙受損失。
狡猾的人甚至會在背後唆使人,設計讓別人做壞人,只求自己穩若泰山,無視於別人的損失。雖然他可能沒有傷害別人的意思,但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實際上已讓別人蒙受損失了。
狡猾的人看起來很聰明,其實是小聰明、鬼聰明;自以為很聰明,把別人都當成傻瓜,以為躲起來讓別人抓不到就沒事。其實狡猾的人一眼就可以認出來,例如,上海人稱狡猾的人為「小滑頭」,就是因為他們的性格滑溜溜的,從動作、語言上自然會流露出輕浮和不真實的感覺,讓人一看就知道是假的。
這種人就算刻意掩飾,也掩飾不了多久,因為狡猾和欺騙一樣,次數一多,一定會原形畢露,到最後別人還是會遠離他。因為大家都怕狡猾的人沒有信用,又捉摸不定;既然他是這麼的不可靠,好事自然都輪不到他,也沒有人敢和他交朋友。
常言說「狡兔有三窟」,兔子為了保護自己,所以預備了三個洞口,當一個洞口被塞住時,它還可以從另一個逃出來。為了保護自己、提防他人,有時確實有此需要,但如果對任何人都採取這樣的態度,結果可能是自己最倒楣。
這就好比你有三個家,也對別人說到任何一個家都能夠找到你,但結果三個地方都找不到;對方撲空幾次以後,對你不再信任,從此以後就不會再找你了。原本是想保護自己,結果想傷害你的人固然傷害不到你,但是想要幫助你的人,也無法幫助你了,到最後甚至連朋友也會交不到,所以狡猾並不是一件好事。
社會上大多數的人都是誠實的,因為狡猾對自己沒什麼好處。一旦狡猾成習慣就會變成自己的性格,很容易讓別人發現,最後便宜沒有佔到,吃虧的還是自己。
想要袪除狡猾的性格,最重要的就是學著誠懇實在。學著說實話,而且表情要穩重,不要虛浮,如果能做到這樣,就能改變狡猾的習性。當然,有些人已經狡猾成性,那就要多花一點決心、多花一點時間,才能慢慢袪除這種性格。
寂照世間
文章: 4410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般若波羅蜜

文章 寂照世間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10 冊 No. 0279 大方廣佛華嚴經 ((八十華嚴))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四
十忍品第二十九

爾時,普賢菩薩告諸菩薩言: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忍,若得此忍,則得到於一切菩薩無礙忍地,一切佛法無礙無盡。何者為十?所謂:
1.音聲忍、2.順忍、3.無生法忍、4.如幻忍、5.如焰忍、
6.如夢忍、7.如響忍、8.如影忍、9.如化忍、10.如空忍。
此十種忍,三世諸佛已說、今說、當說。


4.「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如幻忍?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知一切法,皆悉如幻,從因緣起。於一法中解多法,於多法中解一法。此菩薩知諸法如幻已,了達國土,了達眾生,了達法界,了達世間平等,了達佛出現平等,了達三世平等,成就種種神通變化。譬如幻:
非象、非馬,非車、非步,非男、非女,非童男、非童女,非樹、非葉、非華、非果,非地、非水、非火、非風,非晝、非夜,非日、非月,非半月、非一月,非一年、非百年,非一劫、非多劫,非定、非亂,非純、非雜,非一、非異,非廣、非狹,非多、非少,非量、非無量,非麁、非細,非是一切種種眾物;種種非幻,幻非種種,然由幻故,示現種種差別之事。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觀一切世間如幻,所謂:業世間、煩惱世間、國土世間、法世間、時世間、趣世間、成世間、壞世間、運動世間、造作世間。

菩薩摩訶薩觀一切世間如幻時,不見眾生生,不見眾生滅;不見國土生,不見國土滅;不見諸法生,不見諸法滅;不見過去可分別,不見未來有起作,不見現在一念住;不觀察菩提,不分別菩提;不見佛出現,不見佛涅槃;不見住大願,不見入正住,不出平等性。是菩薩雖成就佛國土,知國土無差別;雖成就眾生界,知眾生無差別;雖普觀法界,而安住法性寂然不動;雖達三世平等,而不違分別三世法;雖成就蘊、處,而永斷所依;雖度脫眾生,而了知法界平等無種種差別;雖知一切法遠離文字不可言說,而常說法辯才無盡;雖不取著化眾生事,而不捨大悲,為度一切轉於法輪;雖為開示過去因緣,而知因緣性無有動轉。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四如幻忍。

4.了達三世法,寂滅清淨相,而能化眾生,置於善道中。
 世間種種法,一切皆如幻,若能如是知,其心無所動。
 諸業從心生,故說心如幻,若離此分別,普滅諸有趣。
 譬如工幻師,普現諸色像,徒令眾貪樂,畢竟無所得。
 世間亦如是,一切皆如幻,無性亦無生,示現有種種。
 度脫諸眾生,令知法如幻,眾生不異幻,了幻無眾生。
 眾生及國土,三世所有法,如是悉無餘,一切皆如幻。
 幻作男女形,及象馬牛羊,屋宅池泉類,園林華果等。
 幻物無知覺,亦無有住處,畢竟寂滅相,但隨分別現。
 菩薩能如是,普見諸世間,有無一切法,了達悉如幻。
 眾生及國土,種種業所造,入於如幻際,於彼無依著。
 如是得善巧,寂滅無戲論,住於無礙地,普現大威力。



6.「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如夢忍?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知一切世間如夢。譬如夢,非世間、非離世間,非欲界、非色界、非無色界,非生、非沒,非染、非淨,而有示現。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知一切世間悉同於夢,無有變異故,如夢自性故,如夢執著故,如夢性離故,如夢本性故,如夢所現故,如夢無差別故,如夢想分別故,如夢覺時故。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六如夢忍。

6.菩薩了世法,一切皆如夢,非處非無處,體性恒寂滅。
 諸法無分別,如夢不異心,三世諸世間,一切悉如是。
 夢體無生滅,亦無有方所,三界悉如是,見者心解脫。
 夢不在世間,不在非世間,此二不分別,得入於忍地。
 譬如夢中見,種種諸異相,世間亦如是,與夢無差別。
 住於夢定者,了世皆如夢,非同非是異,非一非種種。
 眾生諸剎業,雜染及清淨,如是悉了知,與夢皆平等。
 菩薩所行行,及以諸大願,明了皆如夢,與世亦無別。
 了世皆空寂,不壞於世法,譬如夢所見,長短等諸色。
 是名如夢忍,因此了世法,疾成無礙智,廣度諸群生。
Viirya
文章: 2903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般若波羅蜜

文章 Viirya »

經觀而忍
忍是確認或如實知義。經由親身觀察思維或體驗而確認,如經文云"此菩薩....."。
不是囫圇吞棗。人云亦云。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