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講記【上冊】
淨土法門:《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講記【上冊】
((主講人:淨空老法師))
時間:2018/5/20 作者:妙音
https://nianjue.org/article/54/543216.html
((301頁,535.094字))
(第一集)
2008/11/14台灣華藏電視台 檔名:12-047-000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今天是淨空離開台灣,應該是有十二年了,第一次回到台灣來跟諸位同學一起來學《華嚴經》。這些年來,我們《華嚴經》是從頭開始講的,已經講了四千多個小時,十四品還沒講完,照目前這樣的進度,這部經講圓滿大概還需要一萬個小時。這部經是早年我初學佛的時候,方東美先生介紹給我的。那個時候我們很年輕,對於宗教,尤其是佛教,了解太少了,也隨著社會大眾人云亦云,以為這是迷信。尤其是佛教,從表面上看它什麼都拜,裡面的神很多,所以在宗教裡面就把它歸列到多神教、泛神教。諸位要知道,多神教跟泛神教是屬於低級宗教,高級宗教它只有一個神,唯一的真神,這是我們年輕時候的一些概念。所以對佛教就很排斥,不容易接受。我跟方老師學哲學,他老人家最後一個單元跟我講的是「佛經哲學」。我很訝異,我說佛教是宗教,而且是低級宗教,它哪來的哲學?方老師告訴我,他說你年輕你不知道,他說:釋迦牟尼佛是大哲學家、是聖哲,佛經是高等哲學,是世界哲學裡面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他是把佛教這樣介紹給我,所以我就接觸到佛的經典。他告訴我,他說真正的佛教是在經典裡面,你必須要在經典上下功夫,而特別給我介紹的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這是我學佛的因緣。
緣確實是很殊勝,我接觸經典大概二個月不到三個月,我就認識章嘉大師。方老師不是專攻佛學的,他是研究哲學的,章嘉大師則是專攻佛學,所以在佛學經典裡面他知道,非常樂意的教我。也跟方先生一樣,每個星期給我兩個小時,星期天我到他的住所,青田街八號,這樣子我跟他三年,所以我的佛學基礎是他老人家奠定的。他告訴我,釋迦牟尼佛十九歲離開家庭出去求學,三十歲成道,也就是我們一般講三十歲開悟,就是禪宗裡面所說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我們知道在中國也有這麼一個人,明心見性、大徹大悟,跟釋迦牟尼佛完全同等的境界,就是唐朝時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這兩個人給我們的示現,讓我們有很大的啟發,所以佛教是教育,它不是宗教。
淨土法門:《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講記【中冊】
https://nianjue.org/article/54/543218.html
((272頁,476.220字))
淨土法門:《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講記【下冊】
https://nianjue.org/article/54/543219.html
((271頁,477.085字))
((只找到淨空老法師講解妄盡還源觀的文字稿,沒找到體佛法師的文字稿。))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講記
- 心開
- 文章: 3470
- 註冊時間: 週四 9月 02, 2021 6:37 am
Re: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講記
不錯了,體佛法師有講妄盡還源觀影音版
但由自悟而證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依智不依識)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其佗都是後來的不受後有 但得本莫愁末
因陀囉也帝莎訶
因陀囉也帝莎訶
-
- 文章: 4410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講記
【(第一集)
2008/11/14台灣華藏電視台 檔名:12-047-0001
【然
用就體分,非無差別之勢。
事依理顯,自有一際之形。】
前面是跟我們講宇宙本體,現在給我們講宇宙的現象,講它的作用。
『用就體分』,當然有許許多多的差別,像佛法裡面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是從用上說的,是本體裡面的一分,不能夠離開體,體是一個,作用那就無量無邊。
『事依理顯』,事裡頭有理,我們現在看到事,沒有看到理。事是相,理是什麼?理就是性,理就是體,哲學裡面講的宇宙的本體,理就是體。理事是一不是二,但是六道凡夫只知道事不知道理,理怎麼?迷了。『一際』是什麼意思?「一際」是沒有分別,只要你放下分別執著,你在事上就能見到理,你在相上就能見到性。你如果不能夠放下分別執著,相上見不到性,事上見不到理,那是什麼人?六道凡夫,不能跟阿羅漢相比,阿羅漢雖然跟佛相差還有很大距離,但是阿羅漢畢竟證得少分。為什麼?三大類的煩惱他斷一條,他不執著了,所以在事上見少分之理,在相上他還沒能見性,他的智慧、神通、道力就不是六道裡面任何人跟他相比的。大師怕我們對這個還很難理解,再用比喻來給我們說。
【其猶病起藥興。妄生智立。】
這個比喻好。我們生病才去找藥,如果沒有病,沒有病就沒有藥。所以病跟藥是相對興起的,有病你才找藥,對治病的就稱之為藥。同樣一個道理,『妄生』才有『智立』,如果沒有妄,智也就沒有了。
這個智是什麼?我們將來講到三細六粗裡面,這就是六粗相的頭一個,智相。
這個智是什麼?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知識。要知道,清淨心裡頭沒有知識,有什麼?有智慧。智慧跟知識是兩樁事情,知識是從分別生的,智慧不是的,智慧是自性裡頭本來有的,只要把障礙除掉,智慧就現前。
佛在《華嚴經.出現品》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個難得。如來是自性,一切眾生是平等的,沒有差別。所以佛法是真正的平等法,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現在就是佛。我們跟佛差別怎麼那麼大?
佛能說《華嚴經》,我們今天聽都聽不懂,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別?
差別,佛也說出來了,「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這就說明因為你有妄想、你有分別、你有執著,妄想分別執著,在這個地方用一個字,就是「妄」。你怎麼會生起這個東西出來?這個東西怎麼生的?為什麼我們會有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是幾時生的?從哪裡生的?
很多學佛的人都不免這樣的想法,這樣的尋求,那就壞了,你沒有把世尊的話裡頭重要的意思聽懂。
重要的意思是什麼?妄!妄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你就不能追究。你還追究什麼理由我起心動念?我幾時起心動念?那就是妄中再加上妄,你永遠回不了頭。
知道妄就不要理它,把它放下就沒事,你就還源,這是佛講的話的真實義,你沒有聽懂,你聽錯了。】
淨空老法師的講經,有些地方,蠻重要的,是非常重要的基礎。
2008/11/14台灣華藏電視台 檔名:12-047-0001
【然
用就體分,非無差別之勢。
事依理顯,自有一際之形。】
前面是跟我們講宇宙本體,現在給我們講宇宙的現象,講它的作用。
『用就體分』,當然有許許多多的差別,像佛法裡面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是從用上說的,是本體裡面的一分,不能夠離開體,體是一個,作用那就無量無邊。
『事依理顯』,事裡頭有理,我們現在看到事,沒有看到理。事是相,理是什麼?理就是性,理就是體,哲學裡面講的宇宙的本體,理就是體。理事是一不是二,但是六道凡夫只知道事不知道理,理怎麼?迷了。『一際』是什麼意思?「一際」是沒有分別,只要你放下分別執著,你在事上就能見到理,你在相上就能見到性。你如果不能夠放下分別執著,相上見不到性,事上見不到理,那是什麼人?六道凡夫,不能跟阿羅漢相比,阿羅漢雖然跟佛相差還有很大距離,但是阿羅漢畢竟證得少分。為什麼?三大類的煩惱他斷一條,他不執著了,所以在事上見少分之理,在相上他還沒能見性,他的智慧、神通、道力就不是六道裡面任何人跟他相比的。大師怕我們對這個還很難理解,再用比喻來給我們說。
【其猶病起藥興。妄生智立。】
這個比喻好。我們生病才去找藥,如果沒有病,沒有病就沒有藥。所以病跟藥是相對興起的,有病你才找藥,對治病的就稱之為藥。同樣一個道理,『妄生』才有『智立』,如果沒有妄,智也就沒有了。
這個智是什麼?我們將來講到三細六粗裡面,這就是六粗相的頭一個,智相。
這個智是什麼?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知識。要知道,清淨心裡頭沒有知識,有什麼?有智慧。智慧跟知識是兩樁事情,知識是從分別生的,智慧不是的,智慧是自性裡頭本來有的,只要把障礙除掉,智慧就現前。
佛在《華嚴經.出現品》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個難得。如來是自性,一切眾生是平等的,沒有差別。所以佛法是真正的平等法,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現在就是佛。我們跟佛差別怎麼那麼大?
佛能說《華嚴經》,我們今天聽都聽不懂,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別?
差別,佛也說出來了,「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這就說明因為你有妄想、你有分別、你有執著,妄想分別執著,在這個地方用一個字,就是「妄」。你怎麼會生起這個東西出來?這個東西怎麼生的?為什麼我們會有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是幾時生的?從哪裡生的?
很多學佛的人都不免這樣的想法,這樣的尋求,那就壞了,你沒有把世尊的話裡頭重要的意思聽懂。
重要的意思是什麼?妄!妄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你就不能追究。你還追究什麼理由我起心動念?我幾時起心動念?那就是妄中再加上妄,你永遠回不了頭。
知道妄就不要理它,把它放下就沒事,你就還源,這是佛講的話的真實義,你沒有聽懂,你聽錯了。】
淨空老法師的講經,有些地方,蠻重要的,是非常重要的基礎。
- 心開
- 文章: 3470
- 註冊時間: 週四 9月 02, 2021 6:37 am
-
- 文章: 5505
- 註冊時間: 週六 3月 20, 2021 9:02 pm
Re: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講記
本雖無始卻有盡本無出相,今即非入
昔迷故非無,今覺故非入
有盡即非如來種
入不入本皆是漏
一覺醒來還眾生
-
- 文章: 4410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講記
《妄盡還源觀講記.第二集》
【『百非息其攀緣,四句絕其增減』,什麼叫四句、百非?在此地跟諸位略略介紹,因為這是佛門裡面的術語,名詞術語,諸位在經上、在祖師大德的文字上常常看見。
舉一個例子給你講四句,
第一個講有,第二個是無,第三個是亦有亦無,第四個是非有非無,這叫四句。
百非是什麼?四句一展開,有裡面有有有、有有無、有亦有亦無、有非有非無,這就變成四句。無裡頭也有四句,無有、無無、無亦有亦無、無非有非無。所以這四句,每一句裡頭有四句,四四十六句,十六句有過去十六句、現在十六句、未來十六句就變成四十八句。四十八句,已經起的四十八句,還有沒有起的四十八句,「已起、未起各四十八句」,這就變成九十六句。九十六句加上根本的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一百句,
這個叫四句百非。
古德有解釋,用一個問答來說明,「問:經言離四句、絕百非,其意何居?」這個居是個問號,何居用現在的話說,這個意思根據什麼理由來說的。這四句意思太廣,
「但舉一對,便成四句」,「如有無」,有無是一對,「一異」也是一對,「斷常」也是一對,你就舉不盡的例子。這是什麼?這一對是什麼?就是我們今天講相對的,來去是一對、遠近是一對、空有是一對,這例子舉不完的。
1.「若云有,是增益謗」,你要說有,這叫增益謗,為什麼?它確實沒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2.你要說無,「若云無,是損減謗」,你不能說它沒有,你不能說它有,你也不能說它無;
3.「若云亦有亦無,是相違謗」,互相違背;
4.「若云非有非無,是戲論謗」,這開玩笑的話。
「既俱有過,故須離之」,所以這四句百非叫開口便錯、動念皆乖。這是什麼?諸佛菩薩看宇宙萬象,就是像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面對著萬法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也不能說亦有亦無,也不可以說非有非無,你才叫不起心、不動念,這才能體會得諸法實相。只要有一念,你就全都錯了,一錯一切錯,所以必須要離。既俱有過,就是一切說法統統有過失,只要起心動念就有過失,不起心、不動念沒事。起心動念都是過失,你就想想,分別就是過失裡頭再加過失,嚴重了,再要執著麻煩可大了。這是事實真相,我們必須要曉得。你不是要心通嗎?只要有過失你心就不通,心不通,法就不通。什麼時候心通?這個過失統統要遠離,離四句、絕百非就通了。這個四句百非裡面,把妄想分別執著全都包括在裡頭。】
((用一切法如夢幻泡影,來解釋,最容易。
因為,一切法如夢中所見,虛妄不實。
所以,夢中花開為有,花滅為無。
1.說花開為有,是增益謗。因為夢中花開,不是花開。
2.說花滅為無,是損減諦。因為夢中花滅,不是花滅。
3.說亦花開亦花滅,是相違諦。花開違背花滅,所以不可以說又花開又花滅。
4.說非花開非花滅,是戲論諦。花開時就不是花滅,花滅時就不是花開。非花開非花滅,只是戲論。
因此,用夢喻來觀,即可以離四句。
所以,夢喻非常的重要。幻喻也是,十喻皆是。))
【末後這個文裡面說,「然此中根本四句,是外道見」,這個用有無來說,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這個外道是古時候,就是佛在世的時候印度一些學派裡面講的。我們今天講哲學的這些學派,還有些宗教他們所說的。「枝末四句等」,那就是講四句每一句裡頭都有四句,「三乘亦未全離」,這講佛門佛弟子,佛弟子常常對於經典上有辯論,這個辯論都沒有真正離開,三乘就是菩薩乘(大乘)、緣覺乘、聲聞乘,也就是說十法界裡面沒有斷乾淨,四聖法界。「唯佛究盡,故云離云絕也」,這個地方的佛是分證佛,也就是我們常講的法身菩薩,初住菩薩都離了,不再起心動念。記住,起心錯了,動念也錯了,這個事情難!真修行修什麼?
修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時)):
1.學不起心、不動念,這個人他在修佛道。
2.有起心動念,他修什麼?他修不分別、不執著,這是修菩薩道。
3.他有起心動念,他有分別,他沒有執著,這個人在修聲聞道。
這三個都是佛道,聲聞是小乘,菩薩是大乘,不起心、不動念是佛乘也叫一乘,《法華經》上所說的「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就是這個意思,這是真修真幹。】
((在見聞覺知時,
1.修不起心.不動念,這個人是在修佛道;
2.雖有起心動念,而在修不分別.不執著,此人是修菩薩道;
3.雖有起心動念,分別,但沒有執著,此人在修聲聞道。
用夢喻來看,比較容易了解。
在夢中見聞覺知時,
1.光見聞覺知,而沒有加進起心動念,此夢中人是在修佛道。
2.雖有起心動念,而在修不分別.不執著,此夢中人是在修菩薩道。
3.雖有起心動念.分別,但沒有執著,此夢中人是在修聲聞道。))
【有人告訴我,他說有些法師脾氣很大,態度很傲慢,他修的是什麼乘?
你們想想看,佛經是我們的依據,佛經一對照就曉得他修什麼乘。
不起心、不動念,佛乘,他學佛;
不分別,菩薩乘;
不執著,阿羅漢乘,他修阿羅漢。
傲慢、嫉妒,佛經上有,他修什麼乘?他修阿修羅乘。真的,他也念經,他也念佛,他也很用功,他也參禪,他也持戒,將來到哪裡去?到阿修羅、到羅剎。
總的來說,魔乘,他不是學佛,他是學魔。
如果他有妄想分別執著,心地非常善良、慈悲,修十善業,我們知道他修天乘。
五戒十善做得很好,來生一定還得人身,他修的人乘。
如果他貪心很重,世出世間一切法他都貪戀不肯放下,我們知道他來生到鬼乘去,他到鬼道去;
瞋恨心重、嫉妒心重,沒有五戒十善,地獄道去了。
佛給我們講十法界,哪一道有哪一道的因,你跟因相應,果就相應。所以佛經裡面有很圓滿、有很高深的因果教育,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
時時刻刻要提醒自己,種善因得善果,佛法裡面沒有人情。古大德所謂「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天天拜佛沒用,巴結不上。為什麼巴結不上?佛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你得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曉得佛巴結不上。佛在經典裡面,把宇宙人生的性相、理事、因果,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大慈大悲,這叫普度眾生。我們學了之後,搞清楚、搞明白了,依教奉行,想在這一生當中證什麼果位,你就都能夠證得,所以這些事情全靠自己。切忌拿著佛法當人情,以不善的用心,希望從佛法裡面得到自己的名聞利養,能不能得到?能。果報呢?果報在四惡道,這個四惡道,惡道只有餓鬼、畜生、地獄,加上魔道。魔不簡單,魔真有福報,他是真正修了福,但是什麼?貪瞋痴慢疑沒有斷,就變成魔道。也就是佛經上常講的阿修羅、羅剎這一類的,到這一道去。這是我們真正希望一生成就,要知道避免的。
「百非息其攀緣」,攀緣的念頭斷掉。這是我從學佛之後明白這個道理,李老師常常提醒我,佛法要隨緣,在一生的生活當中隨緣,不攀緣、不強求,有緣就做,沒緣就不做,這樣得自在。所以早年我們在台北辦了一個佛陀教育基金會,我們完全遵循印光大師的規範。印祖一生接受四眾的供養,他的錢全部用在弘法利生,他辦了一個弘化社,我們現在叫基金會。印送佛經善書,他隨緣,收入多多做,收入少少做,沒有收入不做,自在!絕不是說我一定要做多少,那就攀緣,你就不自在,你就很辛苦。所以我們基金會這么多年來,都是守住隨緣,我們是為佛法服務,為一切善男信女修福服務。他送來錢,有的指定「我想印什麼書」,現在還有做光碟,這都很方便,我們一定替他做。還有指定供養我們常住經費的,他要不說我們不要求。所以有的時候經費很困難,簡豐文居士找過我,印經、印善書的錢很多,可是我們生活非常困難,來找我,我就有些同修給我的供養,我就分給他們。總而言之一句話,我們的生活要節儉,要能吃苦,不可以有絲毫的浪費,一切得過且過,你說過得多自在,心安理得,這就是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們常常想到,我們的老師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當年在世過的生活,比我們苦太多了。我們現在還有個小房子遮蔽風雨,世尊當年樹下一宿、日中一食,我們現在還能吃三餐。常常想到老師給我們做的榜樣,我們就心安理得、就非常快樂。「四句絕其增減」就是增減謗,這前面都說過。『故得藥病雙泯,靜亂俱融』,病好了,藥就沒有;藥沒有,病也沒有了,雙泯。「靜亂」也是一對,心地清淨,心地浮動,我們常說的心浮氣躁那是亂,靜、亂都沒有了。這個在佛法里也常講,那個亂叫動,動靜二邊消融,這叫真正的禪定。】
【『百非息其攀緣,四句絕其增減』,什麼叫四句、百非?在此地跟諸位略略介紹,因為這是佛門裡面的術語,名詞術語,諸位在經上、在祖師大德的文字上常常看見。
舉一個例子給你講四句,
第一個講有,第二個是無,第三個是亦有亦無,第四個是非有非無,這叫四句。
百非是什麼?四句一展開,有裡面有有有、有有無、有亦有亦無、有非有非無,這就變成四句。無裡頭也有四句,無有、無無、無亦有亦無、無非有非無。所以這四句,每一句裡頭有四句,四四十六句,十六句有過去十六句、現在十六句、未來十六句就變成四十八句。四十八句,已經起的四十八句,還有沒有起的四十八句,「已起、未起各四十八句」,這就變成九十六句。九十六句加上根本的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一百句,
這個叫四句百非。
古德有解釋,用一個問答來說明,「問:經言離四句、絕百非,其意何居?」這個居是個問號,何居用現在的話說,這個意思根據什麼理由來說的。這四句意思太廣,
「但舉一對,便成四句」,「如有無」,有無是一對,「一異」也是一對,「斷常」也是一對,你就舉不盡的例子。這是什麼?這一對是什麼?就是我們今天講相對的,來去是一對、遠近是一對、空有是一對,這例子舉不完的。
1.「若云有,是增益謗」,你要說有,這叫增益謗,為什麼?它確實沒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2.你要說無,「若云無,是損減謗」,你不能說它沒有,你不能說它有,你也不能說它無;
3.「若云亦有亦無,是相違謗」,互相違背;
4.「若云非有非無,是戲論謗」,這開玩笑的話。
「既俱有過,故須離之」,所以這四句百非叫開口便錯、動念皆乖。這是什麼?諸佛菩薩看宇宙萬象,就是像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面對著萬法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也不能說亦有亦無,也不可以說非有非無,你才叫不起心、不動念,這才能體會得諸法實相。只要有一念,你就全都錯了,一錯一切錯,所以必須要離。既俱有過,就是一切說法統統有過失,只要起心動念就有過失,不起心、不動念沒事。起心動念都是過失,你就想想,分別就是過失裡頭再加過失,嚴重了,再要執著麻煩可大了。這是事實真相,我們必須要曉得。你不是要心通嗎?只要有過失你心就不通,心不通,法就不通。什麼時候心通?這個過失統統要遠離,離四句、絕百非就通了。這個四句百非裡面,把妄想分別執著全都包括在裡頭。】
((用一切法如夢幻泡影,來解釋,最容易。
因為,一切法如夢中所見,虛妄不實。
所以,夢中花開為有,花滅為無。
1.說花開為有,是增益謗。因為夢中花開,不是花開。
2.說花滅為無,是損減諦。因為夢中花滅,不是花滅。
3.說亦花開亦花滅,是相違諦。花開違背花滅,所以不可以說又花開又花滅。
4.說非花開非花滅,是戲論諦。花開時就不是花滅,花滅時就不是花開。非花開非花滅,只是戲論。
因此,用夢喻來觀,即可以離四句。
所以,夢喻非常的重要。幻喻也是,十喻皆是。))
【末後這個文裡面說,「然此中根本四句,是外道見」,這個用有無來說,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這個外道是古時候,就是佛在世的時候印度一些學派裡面講的。我們今天講哲學的這些學派,還有些宗教他們所說的。「枝末四句等」,那就是講四句每一句裡頭都有四句,「三乘亦未全離」,這講佛門佛弟子,佛弟子常常對於經典上有辯論,這個辯論都沒有真正離開,三乘就是菩薩乘(大乘)、緣覺乘、聲聞乘,也就是說十法界裡面沒有斷乾淨,四聖法界。「唯佛究盡,故云離云絕也」,這個地方的佛是分證佛,也就是我們常講的法身菩薩,初住菩薩都離了,不再起心動念。記住,起心錯了,動念也錯了,這個事情難!真修行修什麼?
修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時)):
1.學不起心、不動念,這個人他在修佛道。
2.有起心動念,他修什麼?他修不分別、不執著,這是修菩薩道。
3.他有起心動念,他有分別,他沒有執著,這個人在修聲聞道。
這三個都是佛道,聲聞是小乘,菩薩是大乘,不起心、不動念是佛乘也叫一乘,《法華經》上所說的「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就是這個意思,這是真修真幹。】
((在見聞覺知時,
1.修不起心.不動念,這個人是在修佛道;
2.雖有起心動念,而在修不分別.不執著,此人是修菩薩道;
3.雖有起心動念,分別,但沒有執著,此人在修聲聞道。
用夢喻來看,比較容易了解。
在夢中見聞覺知時,
1.光見聞覺知,而沒有加進起心動念,此夢中人是在修佛道。
2.雖有起心動念,而在修不分別.不執著,此夢中人是在修菩薩道。
3.雖有起心動念.分別,但沒有執著,此夢中人是在修聲聞道。))
【有人告訴我,他說有些法師脾氣很大,態度很傲慢,他修的是什麼乘?
你們想想看,佛經是我們的依據,佛經一對照就曉得他修什麼乘。
不起心、不動念,佛乘,他學佛;
不分別,菩薩乘;
不執著,阿羅漢乘,他修阿羅漢。
傲慢、嫉妒,佛經上有,他修什麼乘?他修阿修羅乘。真的,他也念經,他也念佛,他也很用功,他也參禪,他也持戒,將來到哪裡去?到阿修羅、到羅剎。
總的來說,魔乘,他不是學佛,他是學魔。
如果他有妄想分別執著,心地非常善良、慈悲,修十善業,我們知道他修天乘。
五戒十善做得很好,來生一定還得人身,他修的人乘。
如果他貪心很重,世出世間一切法他都貪戀不肯放下,我們知道他來生到鬼乘去,他到鬼道去;
瞋恨心重、嫉妒心重,沒有五戒十善,地獄道去了。
佛給我們講十法界,哪一道有哪一道的因,你跟因相應,果就相應。所以佛經裡面有很圓滿、有很高深的因果教育,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
時時刻刻要提醒自己,種善因得善果,佛法裡面沒有人情。古大德所謂「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天天拜佛沒用,巴結不上。為什麼巴結不上?佛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你得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曉得佛巴結不上。佛在經典裡面,把宇宙人生的性相、理事、因果,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大慈大悲,這叫普度眾生。我們學了之後,搞清楚、搞明白了,依教奉行,想在這一生當中證什麼果位,你就都能夠證得,所以這些事情全靠自己。切忌拿著佛法當人情,以不善的用心,希望從佛法裡面得到自己的名聞利養,能不能得到?能。果報呢?果報在四惡道,這個四惡道,惡道只有餓鬼、畜生、地獄,加上魔道。魔不簡單,魔真有福報,他是真正修了福,但是什麼?貪瞋痴慢疑沒有斷,就變成魔道。也就是佛經上常講的阿修羅、羅剎這一類的,到這一道去。這是我們真正希望一生成就,要知道避免的。
「百非息其攀緣」,攀緣的念頭斷掉。這是我從學佛之後明白這個道理,李老師常常提醒我,佛法要隨緣,在一生的生活當中隨緣,不攀緣、不強求,有緣就做,沒緣就不做,這樣得自在。所以早年我們在台北辦了一個佛陀教育基金會,我們完全遵循印光大師的規範。印祖一生接受四眾的供養,他的錢全部用在弘法利生,他辦了一個弘化社,我們現在叫基金會。印送佛經善書,他隨緣,收入多多做,收入少少做,沒有收入不做,自在!絕不是說我一定要做多少,那就攀緣,你就不自在,你就很辛苦。所以我們基金會這么多年來,都是守住隨緣,我們是為佛法服務,為一切善男信女修福服務。他送來錢,有的指定「我想印什麼書」,現在還有做光碟,這都很方便,我們一定替他做。還有指定供養我們常住經費的,他要不說我們不要求。所以有的時候經費很困難,簡豐文居士找過我,印經、印善書的錢很多,可是我們生活非常困難,來找我,我就有些同修給我的供養,我就分給他們。總而言之一句話,我們的生活要節儉,要能吃苦,不可以有絲毫的浪費,一切得過且過,你說過得多自在,心安理得,這就是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們常常想到,我們的老師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當年在世過的生活,比我們苦太多了。我們現在還有個小房子遮蔽風雨,世尊當年樹下一宿、日中一食,我們現在還能吃三餐。常常想到老師給我們做的榜樣,我們就心安理得、就非常快樂。「四句絕其增減」就是增減謗,這前面都說過。『故得藥病雙泯,靜亂俱融』,病好了,藥就沒有;藥沒有,病也沒有了,雙泯。「靜亂」也是一對,心地清淨,心地浮動,我們常說的心浮氣躁那是亂,靜、亂都沒有了。這個在佛法里也常講,那個亂叫動,動靜二邊消融,這叫真正的禪定。】
-
- 文章: 4410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講記
《妄盡還源觀講記.第二集》
【【是以:真空滯於心首,恆為緣慮之場。實際居於目前,翻為名相之境。】
『真空』、『實際』都是講自性、本性,學佛無論是哪個宗派,無論是哪個法門,你要知道你學佛的目的在哪裡?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性是真空,可是怎麼樣?現在我們心不通,『滯於心首』,「滯」就是障礙,所以我們見不到真空。見不到真空,我們自性就變質,被妄想分別執著扭曲,變成什麼?變成我們現在無量無邊的『緣慮』,我們對於一切諸法的懷疑,對於一切諸法的顧慮,這就是煩惱,變成煩惱。
「實際」,實際也是自性的名稱,實是真的不是假的,實際在哪裡?實際也在面前。可是我們迷了,不認識,
我們見相,不知道相就是性;
我們見到事,不曉得事就是理;
見到幻有,不知道幻有原來就是真空。
所以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六根門頭都成了嚴重的障礙,接觸到外面境界,清淨心不能現前,現的是什麼?現的是妄想分別執著。
1. 妄想是無明煩惱,2.分別叫做塵沙煩惱,3.執著叫見思煩惱。
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煩惱,不生智慧,錯在這裡。覺悟的人呢?覺悟的人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智慧,不生煩惱,那就是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我們到什麼時候才真的能轉凡成聖?理上講雖然是一念之間,事上講沒那麼容易,那是我們迷得太深、迷得太久,雖然聽到佛菩薩的教誡,我們也聽懂了,但是回不了頭來,這業障太重,自己要承認。怎麼辦?
佛有方便,教給我們慢慢的轉,先從哪裡轉?
先從轉惡為善,從這裡轉。
也就是我們在這幾年,特別提倡的儒釋道的三個根,這三個根就是善惡的標準,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我們認真去讀誦,認真去學習,在日常當中就用這三樣東西,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這些典籍裡面所說的善,相不相應?如果相應是善的,我們就好好的保持下去;如果發現不善,趕快把它改過來。用這三個標準斷惡修善,不要小看!真正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這三部經都能相應,我們念佛就得到保障,決定生凡聖同居土,雖然品位不高,也非常殊勝。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肯定一生圓證三不退,為什麼?那邊時間長一點不要緊,壽命長!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在極樂世界修到實報莊嚴土需要十二大劫,可是你的壽命是無量壽,無量壽,十二大劫算不了什麼,可以,所以也是無比的殊勝。如果我們還有時間,還有這個緣分,再提升一層,破迷開悟,那就要什麼?要大乘經,《華嚴經》就是最殊勝的,幫助你破迷開悟。破迷開悟之後,到極樂世界品位就大幅度上升,至少你生到方便有餘土。更殊勝的,你生到極樂世界就到實報土,那真叫上上品往生,我們一生要立志、要發願、要這樣的爭取,這是彌陀、釋迦對我們的期望。這是說明,真空、實際都在眼前,我們不認識,把它變成煩惱、變成憂慮。】
所以,基礎很重要。
用善取代惡很重要,先從轉惡為善,惡來善度。
六祖也教惡來善度,邪來正度,愚來智度,迷來悟度。
因此,要老實的學好基礎。
學好基礎,那就可以一路向上。
【「實際」,實際也是自性的名稱,實是真的不是假的,實際在哪裡?實際也在面前。可是我們迷了,不認識,
1.我們見相,不知道相就是性;
2.我們見到事,不曉得事就是理;
3.見到幻有,不知道幻有原來就是真空。】
這個很難,多數人目前還不懂。
所以,用夢喻去看,比較容易明白了解。
性:作夢的心不變。相:夢中所見的相,會生滅改變。
1.我們見相,不知道相就是性;
當我們在夢中見到相的時候,不知道夢中的相就是夢中的性。
夢中的相,都不是作夢的心,但也不離作夢的心,因此才說夢中的相就是作夢的心:性。
用夢喻就會變得簡單,但如果沒有經過夢喻,到死可能都不明白。
2.3.亦復如此。
【【是以:真空滯於心首,恆為緣慮之場。實際居於目前,翻為名相之境。】
『真空』、『實際』都是講自性、本性,學佛無論是哪個宗派,無論是哪個法門,你要知道你學佛的目的在哪裡?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性是真空,可是怎麼樣?現在我們心不通,『滯於心首』,「滯」就是障礙,所以我們見不到真空。見不到真空,我們自性就變質,被妄想分別執著扭曲,變成什麼?變成我們現在無量無邊的『緣慮』,我們對於一切諸法的懷疑,對於一切諸法的顧慮,這就是煩惱,變成煩惱。
「實際」,實際也是自性的名稱,實是真的不是假的,實際在哪裡?實際也在面前。可是我們迷了,不認識,
我們見相,不知道相就是性;
我們見到事,不曉得事就是理;
見到幻有,不知道幻有原來就是真空。
所以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六根門頭都成了嚴重的障礙,接觸到外面境界,清淨心不能現前,現的是什麼?現的是妄想分別執著。
1. 妄想是無明煩惱,2.分別叫做塵沙煩惱,3.執著叫見思煩惱。
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煩惱,不生智慧,錯在這裡。覺悟的人呢?覺悟的人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智慧,不生煩惱,那就是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我們到什麼時候才真的能轉凡成聖?理上講雖然是一念之間,事上講沒那麼容易,那是我們迷得太深、迷得太久,雖然聽到佛菩薩的教誡,我們也聽懂了,但是回不了頭來,這業障太重,自己要承認。怎麼辦?
佛有方便,教給我們慢慢的轉,先從哪裡轉?
先從轉惡為善,從這裡轉。
也就是我們在這幾年,特別提倡的儒釋道的三個根,這三個根就是善惡的標準,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我們認真去讀誦,認真去學習,在日常當中就用這三樣東西,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這些典籍裡面所說的善,相不相應?如果相應是善的,我們就好好的保持下去;如果發現不善,趕快把它改過來。用這三個標準斷惡修善,不要小看!真正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這三部經都能相應,我們念佛就得到保障,決定生凡聖同居土,雖然品位不高,也非常殊勝。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肯定一生圓證三不退,為什麼?那邊時間長一點不要緊,壽命長!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在極樂世界修到實報莊嚴土需要十二大劫,可是你的壽命是無量壽,無量壽,十二大劫算不了什麼,可以,所以也是無比的殊勝。如果我們還有時間,還有這個緣分,再提升一層,破迷開悟,那就要什麼?要大乘經,《華嚴經》就是最殊勝的,幫助你破迷開悟。破迷開悟之後,到極樂世界品位就大幅度上升,至少你生到方便有餘土。更殊勝的,你生到極樂世界就到實報土,那真叫上上品往生,我們一生要立志、要發願、要這樣的爭取,這是彌陀、釋迦對我們的期望。這是說明,真空、實際都在眼前,我們不認識,把它變成煩惱、變成憂慮。】
所以,基礎很重要。
用善取代惡很重要,先從轉惡為善,惡來善度。
六祖也教惡來善度,邪來正度,愚來智度,迷來悟度。
因此,要老實的學好基礎。
學好基礎,那就可以一路向上。
【「實際」,實際也是自性的名稱,實是真的不是假的,實際在哪裡?實際也在面前。可是我們迷了,不認識,
1.我們見相,不知道相就是性;
2.我們見到事,不曉得事就是理;
3.見到幻有,不知道幻有原來就是真空。】
這個很難,多數人目前還不懂。
所以,用夢喻去看,比較容易明白了解。
性:作夢的心不變。相:夢中所見的相,會生滅改變。
1.我們見相,不知道相就是性;
當我們在夢中見到相的時候,不知道夢中的相就是夢中的性。
夢中的相,都不是作夢的心,但也不離作夢的心,因此才說夢中的相就是作夢的心:性。
用夢喻就會變得簡單,但如果沒有經過夢喻,到死可能都不明白。
2.3.亦復如此。
- 心開
- 文章: 3470
- 註冊時間: 週四 9月 02, 2021 6:37 am
Re: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講記
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
但由自悟而證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依智不依識)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其佗都是後來的不受後有 但得本莫愁末
因陀囉也帝莎訶
因陀囉也帝莎訶
-
- 文章: 4410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講記
《妄盡還源觀講記.第七十五集》
【在這個大時代,朋友是樂趣,找不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在很年輕,二十幾歲的時候,二十二、三歲我就知道!找誰做朋友?找古人。我學佛之前寫了一篇文章,我也給方東美先生看過,給章嘉大師看過,我這文章裡面就寫得很清楚,「尚友古人」,高尚的尚,朋友的友,我跟誰做朋友?跟古人做朋友,快樂!古人在哪裡?古人在書籍裡面。天天讀古人的書就是跟古人聊天,就是親近古聖先賢,跟他們做朋友,對自己身心有益。歡喜讀書,歡喜跟古人做朋友,一生沒離開古聖先賢。學了佛之後讀佛書,讀佛的經典,跟佛菩薩做朋友,展開經卷聽聽他們的高論,這些人心地純淨純善,跟他們做朋友。雖然自己生活非常清苦,住的是小茅蓬,吃的是粗茶淡飯,這裡面確實有世間人無法想像、無法形容的樂趣。你不入這個境界你不能理解,跟你講講得再清楚、再明白,你體會不到。古人的比喻說得好,「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水熱不熱,我喝了一口我說熱,你不知道,必須你嘗一口你就知道,你要沒有親自嘗到的時候,怎么給你講你都體會不到。】
淨空法師所說的道理,的確真的如此。
而以普賢行願品來說,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常隨佛學。
就是跟佛菩薩.高僧大德們作朋友,尊敬他們,觀察他們的優點長處,然後常隨善知識學。
跟古人作朋友,跟高僧大德們作朋友,親近佛菩薩。
【在這個大時代,朋友是樂趣,找不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在很年輕,二十幾歲的時候,二十二、三歲我就知道!找誰做朋友?找古人。我學佛之前寫了一篇文章,我也給方東美先生看過,給章嘉大師看過,我這文章裡面就寫得很清楚,「尚友古人」,高尚的尚,朋友的友,我跟誰做朋友?跟古人做朋友,快樂!古人在哪裡?古人在書籍裡面。天天讀古人的書就是跟古人聊天,就是親近古聖先賢,跟他們做朋友,對自己身心有益。歡喜讀書,歡喜跟古人做朋友,一生沒離開古聖先賢。學了佛之後讀佛書,讀佛的經典,跟佛菩薩做朋友,展開經卷聽聽他們的高論,這些人心地純淨純善,跟他們做朋友。雖然自己生活非常清苦,住的是小茅蓬,吃的是粗茶淡飯,這裡面確實有世間人無法想像、無法形容的樂趣。你不入這個境界你不能理解,跟你講講得再清楚、再明白,你體會不到。古人的比喻說得好,「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水熱不熱,我喝了一口我說熱,你不知道,必須你嘗一口你就知道,你要沒有親自嘗到的時候,怎么給你講你都體會不到。】
淨空法師所說的道理,的確真的如此。
而以普賢行願品來說,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常隨佛學。
就是跟佛菩薩.高僧大德們作朋友,尊敬他們,觀察他們的優點長處,然後常隨善知識學。
跟古人作朋友,跟高僧大德們作朋友,親近佛菩薩。
- 心開
- 文章: 3470
- 註冊時間: 週四 9月 02, 2021 6:37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