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個比喻:一根鐵線,我用鉗子把它彎成一個衣架。
衣架是果,鐵線是因,其它是緣,這豈不是有因有果?
鐵線變成了衣架,鐵線何曾滅?
衣架本身還是鐵線,衣架何曾生?既不生也不滅,此即不生不滅。
雖然不生不滅,卻不是無衣架出現,不是無衣架緣起的過程,此即是緣起因果,即是緣起性空。
緣起性空
何謂大乘?
-
- 文章: 5270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何謂大乘?
莊子說過一個寓言故事,黃帝遊於赤水之北,登崑崙之丘南望,遺失其玄珠。派智去尋找,沒有找到。又派離婁去尋找,也沒有找到。最後派罔象去找,找到了。罔象者,忘像也,亡相也。玄珠者,道也,實相也,法身也,實體也。凡夫眾生不能忘相,執法身之相為實,故失其玄珠。若能亡相,則玄珠自然顯現,不勞費力。
莊子確實智慧,了知須忘 象才能見珠。但他又怎能知道,此珠本不可執,否則又將執珠成病。
何以故?是珠成萬象,萬象即珠,不可離萬象 別有一珠體可尋。
若離像有珠,則珠亦一象。
因此,覺範禪師說,莊子之言不廢,可以接引初機。雖不可廢,但也非究竟。
若與佛法相較,一如牛奶,一如驢奶。牛奶可製酥酪 直至醍醐,驢奶卻不成。
莊子確實智慧,了知須忘 象才能見珠。但他又怎能知道,此珠本不可執,否則又將執珠成病。
何以故?是珠成萬象,萬象即珠,不可離萬象 別有一珠體可尋。
若離像有珠,則珠亦一象。
因此,覺範禪師說,莊子之言不廢,可以接引初機。雖不可廢,但也非究竟。
若與佛法相較,一如牛奶,一如驢奶。牛奶可製酥酪 直至醍醐,驢奶卻不成。
-
- 文章: 5505
- 註冊時間: 週六 3月 20, 2021 9:02 pm
Re: 何謂大乘?
無量就是不可計數量.怎不是數量呢?佛說無量,其實就是無相,不可思議,沒有可供你數量者。
無相常故無量.不可計數......此曰真空
實相亦無量.不可稱計........此曰佛性體
無相不是實相.無相不可得不可見如虛空
實相可見可得.故佛性涅槃可見可得.如觀掌中摩尼寶珠.
經云:無相即實相....這是誘盡方便說.非真實也!
蓋說"無相即實相"時."佛性真實義"未闡故行方便故說"無相即實相".
直迄大般涅槃經方說"佛性涅槃可得可見".實相者佛法身義.真實有
無量者.常住不動.無變易.不生滅.非三世攝.所謂不思議法界
-
- 文章: 5270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何謂大乘?
在過去莊嚴劫中,曾有三尊古佛降臨世間,度化眾生,這是最後一尊,名毘舍浮佛。毘舍浮的中文意思是,遍一切處自在。這位古佛現在留給世間的教諭,只有這一首偈子了。雖然只有一首,卻很重要。現在的凡夫眾生,執著於肉身不滅的已經很少,一是科學的普及,二是能常見到周圍的人生生死死的事實,乃至有可能看到過考古發掘,肉身不滅的幻想基本破滅了。
當然,可能還有部分修煉氣功 和神通的人除外,他們仍然會執著於肉身不滅。但執著於有一個恆常不變的心的人,卻比比皆是,只不過他們對這個心的說法名稱不同。有的說是靈魂,有的說是神識,有的說是阿賴耶識,有的說是真心,有的說是靈性等等。
世尊當年就曾說過,我一般不對凡夫開示 這個阿賴耶識,恐怕他們會執著地認為 這個就是真我,是常,是恆一不變者。
凡夫眾生如此迷執,一些修學佛法的也如此愚滯。他們要是能認真地仔細地 讀讀古佛留給我們的這個偈子就好了:
毘舍浮佛偈曰:
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當然,可能還有部分修煉氣功 和神通的人除外,他們仍然會執著於肉身不滅。但執著於有一個恆常不變的心的人,卻比比皆是,只不過他們對這個心的說法名稱不同。有的說是靈魂,有的說是神識,有的說是阿賴耶識,有的說是真心,有的說是靈性等等。
世尊當年就曾說過,我一般不對凡夫開示 這個阿賴耶識,恐怕他們會執著地認為 這個就是真我,是常,是恆一不變者。
凡夫眾生如此迷執,一些修學佛法的也如此愚滯。他們要是能認真地仔細地 讀讀古佛留給我們的這個偈子就好了:
毘舍浮佛偈曰:
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 文章: 5270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何謂大乘?
《楞嚴經》中也發明此意,說:“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猶如交蘆。”
世尊說,無因而能有者,無有是處。
有此迷執者,何不好好讀讀《楞嚴》由塵發知,因根有相這句話。
其實,萬法皆是緣起的,心也不能例外。
即使是能生一切法有種子功能的阿賴耶識,也非憑空而有,據唯識義,也是種種習氣受熏而成。
譬如穀種,也是由水稻等 種種緣起而成此果實,它既是果實,也可以是未來生因,從能生未來果的角度,而把它稱為種子,並非天生就有此種子。因此唯識才說有共業所成種子,有別業所成種子,豈能無因而有?
惠洪禪師被貶居瓊州期間,一本書也沒有,看到牆壁上只寫著古佛的這首偈子,反复研究玩味,頓證無生之理,身心自在。
可見此偈,雖歷經歲月,力量卻依然不減。
世尊說,無因而能有者,無有是處。
有此迷執者,何不好好讀讀《楞嚴》由塵發知,因根有相這句話。
其實,萬法皆是緣起的,心也不能例外。
即使是能生一切法有種子功能的阿賴耶識,也非憑空而有,據唯識義,也是種種習氣受熏而成。
譬如穀種,也是由水稻等 種種緣起而成此果實,它既是果實,也可以是未來生因,從能生未來果的角度,而把它稱為種子,並非天生就有此種子。因此唯識才說有共業所成種子,有別業所成種子,豈能無因而有?
惠洪禪師被貶居瓊州期間,一本書也沒有,看到牆壁上只寫著古佛的這首偈子,反复研究玩味,頓證無生之理,身心自在。
可見此偈,雖歷經歲月,力量卻依然不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