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見性之人,洞悉世出世法,是善惡俱惑他不得。
雖惑他不得,卻不行獨自解脫之道,何也?
道非淨染善惡,亦不離淨染善惡。
六祖雲:“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蓮花出於污泥而不染,此乃人皆知之理。
若不在善惡裡,世間佛法誰來推行?
蓮花出於污泥而不染
公案很難懂
-
- 文章: 5261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趙州寂後數年,有“劫火洞然,大千俱壞”之公案為世人矚目,而此公案,即從趙州此語中化出。
僧問大隨:“劫火洞然,大千俱壞,未審這個壞不壞?”
大隨雲:“壞!”
僧雲:“恁麼則隨他去也?”
大隨雲:“隨他去。”僧不肯。
後到投子,舉前話。投子裝香遙禮,曰:“西川有古佛出世。”
又謂僧雲:“汝速回去懺悔。”僧回,大隨已寂。
再到投子,投子亦化。
世界變為黑穴,即大千世界俱壞。
這個——真如又壞不壞呢?又當落在何處?
趙州之“不佔”,似較大隨之“壞”、“隨他去”又高明一籌。
宋代祖師在拈提此公案時,又有“不壞”、“不隨他去”之提持,以破時人之執著。
由此觀之,趙州之“不佔”(不佔卜或不居之意),不落有無二邊,更與當人留下更多自省自行的餘地。
那僧是久參,不以趙州此語為滿足,進一步問:“不佔是什麼人?”
似有直搗黃龍,深入虎穴之氣概。
趙州雲:“田庫奴。”再一次表達了“平常心是道”之見地。
在這個問題上,最好做平常人,用平常心。
須知“世界末日”之說,為禪家歷來所不取,徒惑人而已。
平常心是道
僧問大隨:“劫火洞然,大千俱壞,未審這個壞不壞?”
大隨雲:“壞!”
僧雲:“恁麼則隨他去也?”
大隨雲:“隨他去。”僧不肯。
後到投子,舉前話。投子裝香遙禮,曰:“西川有古佛出世。”
又謂僧雲:“汝速回去懺悔。”僧回,大隨已寂。
再到投子,投子亦化。
世界變為黑穴,即大千世界俱壞。
這個——真如又壞不壞呢?又當落在何處?
趙州之“不佔”,似較大隨之“壞”、“隨他去”又高明一籌。
宋代祖師在拈提此公案時,又有“不壞”、“不隨他去”之提持,以破時人之執著。
由此觀之,趙州之“不佔”(不佔卜或不居之意),不落有無二邊,更與當人留下更多自省自行的餘地。
那僧是久參,不以趙州此語為滿足,進一步問:“不佔是什麼人?”
似有直搗黃龍,深入虎穴之氣概。
趙州雲:“田庫奴。”再一次表達了“平常心是道”之見地。
在這個問題上,最好做平常人,用平常心。
須知“世界末日”之說,為禪家歷來所不取,徒惑人而已。
平常心是道
-
- 文章: 5261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麻三斤
蕭鏡玄《夢觀莊嚴金鬘疏》第八講·禪宗無門關
……《碧岩錄》第二卷;舉僧問洞山:“如何是佛?”山雲:“麻三斤。”這個公案,多少人錯會,直是難咬嚼,無爾下口處。何故?淡而無味。古人有多少答佛話,或雲“三十二相”,或雲“杖林山下竹筋鞭”,及至洞山卻道“麻三斤”,不妨截斷古人舌頭。
談“如何是佛”,其實問的就是真如佛性。洞山回答說:“麻三斤”,一般未梧學人和禪師,大多未悟強說,說什麼“萬物皆有佛性”雲雲,用來糊弄學眾。學眾自不知,亦不知師不知。師知自己不知,亦知學眾不知自己不知,故而為了名利聞養,敢於開口胡說。
“萬物皆有佛性”。狗屁!誠然,萬物皆有佛性,但是如果用此句籠統解釋,定然是胡說八道,亂解一通。我們學人參公案,其實也不能亂參一通,有時候還是要看看上下文,因為禪宗語錄 大多用當時口語寫成,當時的僧人們 看起來沒有文字障礙,但是我們現在看起來,因為不瞭解當時的文化氛圍,有時候不僅參不透公案,冤枉的是,有時候連禪師的話 是什麼意思都沒搞清楚,參個鬼參啊!
禪宗祖師的語錄,也是不脫離時代的,那時侯的農禪經濟,讓他們自食其力,有什麼說什麼。說的內容也沒有超越時代,但是其中包含的真如佛性,卻一直保留,不生不滅,等著我們來參。
我們且看洞山回答“如何是佛”時的環境。那時洞山正在山下稱麻。正在幹活好不得,有學僧突然來一句:“如何是佛”。我們看洞山的表現,他幾乎是脫口而出,不假思索道:“麻三斤”。
關鍵就在 不假思索上。關鍵就在當下他正在稱麻,那堆麻正是三斤。他當下承擔,沒有起一個分別心。沒有起分別心很重要的。沒有起分別心 就是沒有攀援外界,沒有攀援內心。能所雙亡。
你們看看,他當下承擔,當下說出麻三斤,不攀援外界,不執著內心,沒有左思右想,然後回答“如何是佛”。這是什麼?這種境界,和當初我們過無門關之時,不執著是否有無門關一樣嗎?
管你無門關有門無門,我已滅掉,不再攀緣,你無門關能奈我何?
管你如何是佛,老僧無思無想,正稱麻,當下回你“麻三斤”。
麻三斤如何不是佛?佛是什麼?佛在此是真如之意。麻三斤如何不是破執後真如所現?
同樣,如果現在透脫了麻三斤這個公案。那趙州從稔的那個“庭前的柏子樹”也自然融通了。今天我們講到這裡,以後還會多多講公案,也會講我個人 當初證人無我時候的種種方便法門。到時候送給大家,希望大家也能見性。
蕭鏡玄《夢觀莊嚴金鬘疏》第八講·禪宗無門關
……《碧岩錄》第二卷;舉僧問洞山:“如何是佛?”山雲:“麻三斤。”這個公案,多少人錯會,直是難咬嚼,無爾下口處。何故?淡而無味。古人有多少答佛話,或雲“三十二相”,或雲“杖林山下竹筋鞭”,及至洞山卻道“麻三斤”,不妨截斷古人舌頭。
談“如何是佛”,其實問的就是真如佛性。洞山回答說:“麻三斤”,一般未梧學人和禪師,大多未悟強說,說什麼“萬物皆有佛性”雲雲,用來糊弄學眾。學眾自不知,亦不知師不知。師知自己不知,亦知學眾不知自己不知,故而為了名利聞養,敢於開口胡說。
“萬物皆有佛性”。狗屁!誠然,萬物皆有佛性,但是如果用此句籠統解釋,定然是胡說八道,亂解一通。我們學人參公案,其實也不能亂參一通,有時候還是要看看上下文,因為禪宗語錄 大多用當時口語寫成,當時的僧人們 看起來沒有文字障礙,但是我們現在看起來,因為不瞭解當時的文化氛圍,有時候不僅參不透公案,冤枉的是,有時候連禪師的話 是什麼意思都沒搞清楚,參個鬼參啊!
禪宗祖師的語錄,也是不脫離時代的,那時侯的農禪經濟,讓他們自食其力,有什麼說什麼。說的內容也沒有超越時代,但是其中包含的真如佛性,卻一直保留,不生不滅,等著我們來參。
我們且看洞山回答“如何是佛”時的環境。那時洞山正在山下稱麻。正在幹活好不得,有學僧突然來一句:“如何是佛”。我們看洞山的表現,他幾乎是脫口而出,不假思索道:“麻三斤”。
關鍵就在 不假思索上。關鍵就在當下他正在稱麻,那堆麻正是三斤。他當下承擔,沒有起一個分別心。沒有起分別心很重要的。沒有起分別心 就是沒有攀援外界,沒有攀援內心。能所雙亡。
你們看看,他當下承擔,當下說出麻三斤,不攀援外界,不執著內心,沒有左思右想,然後回答“如何是佛”。這是什麼?這種境界,和當初我們過無門關之時,不執著是否有無門關一樣嗎?
管你無門關有門無門,我已滅掉,不再攀緣,你無門關能奈我何?
管你如何是佛,老僧無思無想,正稱麻,當下回你“麻三斤”。
麻三斤如何不是佛?佛是什麼?佛在此是真如之意。麻三斤如何不是破執後真如所現?
同樣,如果現在透脫了麻三斤這個公案。那趙州從稔的那個“庭前的柏子樹”也自然融通了。今天我們講到這裡,以後還會多多講公案,也會講我個人 當初證人無我時候的種種方便法門。到時候送給大家,希望大家也能見性。
-
- 文章: 5261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善男子!如是佛性,唯佛能知。』
『復有知而不見,云何知而不見?知諸眾生,皆有佛性,為煩惱之所覆蔽,不能得見,是名知而不見。復有知而少見。
十住菩薩摩訶薩等,知諸眾生,皆有佛性,見不明了。
猶如黑夜,所見不了。復有亦見亦知,所謂諸佛如來亦見亦知。』
『善男子!若男若女,若有初聞是《大涅槃經》,即生敬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則名為世間菩薩。
一切世間不知見覺,如是菩薩亦同世間不知見覺。
菩薩聞是《大涅槃經》已,知有世間不知見覺,應是菩薩所知見覺。知是事已,即自思惟,我當云何方便修習,得知見覺。
復自念言:唯當深心修持淨戒。善男子!菩薩爾時以是因緣,於未來世,在在生處,戒常清淨。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以戒清淨故。
在在生處,常無憍慢邪見疑網。終不說言,如來畢竟入於涅槃,是名菩薩修持淨戒。戒既清淨,乃修禪定。以修定故,在在生處,正念不忘。所謂:眾生,悉有佛性。十二部經。諸佛世尊常樂我淨。一切菩薩安住方等《大涅槃經》。
悉見佛性。如是等事,憶而不忘。因修定故,得十一空,是名菩薩修清淨定。
戒定已備,次修淨慧。以修慧故,初不計著身中 有我,我中有身,是身是我,非身非我。是名菩薩修習淨慧。
以修慧故,所受持戒,牢固不動。
善男子!譬如須彌,不為四風之所傾動。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
不為四倒之所傾動。善男子!菩薩爾時 自知見覺所受持戒。牢固不動,心無悔恨。
無悔恨故,心得歡喜。得歡喜故,心得悅樂。得悅樂故,心得安隱。
心安隱故,得無動定。無動定故,得實知見。得實知見故,厭離生死。厭離生死故,便得解脫。
得解脫故,明見佛性。是名菩薩所知見覺。非世間也。
善男子!是名世間不知見覺而是菩薩所知見覺。』
『世間虛空,雖以無量善巧方便,不可得見,佛性可見。』
『復有知而不見,云何知而不見?知諸眾生,皆有佛性,為煩惱之所覆蔽,不能得見,是名知而不見。復有知而少見。
十住菩薩摩訶薩等,知諸眾生,皆有佛性,見不明了。
猶如黑夜,所見不了。復有亦見亦知,所謂諸佛如來亦見亦知。』
『善男子!若男若女,若有初聞是《大涅槃經》,即生敬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則名為世間菩薩。
一切世間不知見覺,如是菩薩亦同世間不知見覺。
菩薩聞是《大涅槃經》已,知有世間不知見覺,應是菩薩所知見覺。知是事已,即自思惟,我當云何方便修習,得知見覺。
復自念言:唯當深心修持淨戒。善男子!菩薩爾時以是因緣,於未來世,在在生處,戒常清淨。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以戒清淨故。
在在生處,常無憍慢邪見疑網。終不說言,如來畢竟入於涅槃,是名菩薩修持淨戒。戒既清淨,乃修禪定。以修定故,在在生處,正念不忘。所謂:眾生,悉有佛性。十二部經。諸佛世尊常樂我淨。一切菩薩安住方等《大涅槃經》。
悉見佛性。如是等事,憶而不忘。因修定故,得十一空,是名菩薩修清淨定。
戒定已備,次修淨慧。以修慧故,初不計著身中 有我,我中有身,是身是我,非身非我。是名菩薩修習淨慧。
以修慧故,所受持戒,牢固不動。
善男子!譬如須彌,不為四風之所傾動。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
不為四倒之所傾動。善男子!菩薩爾時 自知見覺所受持戒。牢固不動,心無悔恨。
無悔恨故,心得歡喜。得歡喜故,心得悅樂。得悅樂故,心得安隱。
心安隱故,得無動定。無動定故,得實知見。得實知見故,厭離生死。厭離生死故,便得解脫。
得解脫故,明見佛性。是名菩薩所知見覺。非世間也。
善男子!是名世間不知見覺而是菩薩所知見覺。』
『世間虛空,雖以無量善巧方便,不可得見,佛性可見。』
-
- 文章: 5261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昔薜簡問六祖曰。京城禪德。皆雲欲得會道。必須坐禪習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未審師所說法如何。
祖曰。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雲。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何故。
●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淨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究竟無證。豈況坐耶。
簡曰。明喻智慧。暗喻煩惱。儻不以智慧 照破煩惱。無始生死。憑何出離。
●祖曰。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若以智慧 照破煩惱者。此二乘見解。羊鹿等機。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簡曰。如何是大乘見解。
祖曰。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
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滅。在賢聖而不增。在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
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祖曰。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雲。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何故。
●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淨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究竟無證。豈況坐耶。
簡曰。明喻智慧。暗喻煩惱。儻不以智慧 照破煩惱。無始生死。憑何出離。
●祖曰。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若以智慧 照破煩惱者。此二乘見解。羊鹿等機。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簡曰。如何是大乘見解。
祖曰。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
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滅。在賢聖而不增。在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
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