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問道者”師兄論往生淨土
問道者師兄:
說助念了好長時間,神識才肯往生淨土世界。我聽了好笑。人既然色身已去,神識不走,貪戀這個舊世身體,雖有眾生助今,是助其行,並非往生淨土了。要知所謂淨土 實指自性、如來藏。佛陀應世說法,說有西方世界 是名淨土,而實淨土不在西方 而在人心之中的自性中。如不見自性,而妄說死後 能往生淨土,實是曲解如來真義。
對眾生講法當有所指、所盼、所引、所歸,以引眾生髮心求之。求到者 當自知佛說淨土實指自性如來虛空藏.;求不到者 妄指西方。佛眼中,是一不是二。對立都沒有了,那來東西之分,西方世界 和東方世界之說。
這也就是為什麼 世上雖有大德出世 傳佛法門,引眾生求法向佛,然求者眾,成者少。只因眾生向外求者多,向內求者少。要知佛在心中 不在心外。故“心無掛礙自清淨,方知神聖不神聖,如來境中有真義,萬法如理求心中。”
虛空藏 如來法界 是萬佛之母之根。證不到此處,所謂成佛,妄然也!
法無:
果然曲解 如來真義!論壇中師兄們 大有一向專修淨土者,雖歸元性無二,然方便有多門,現今之執著參禪 而看不起淨土人 我敢說你 絕對沒有真實參究過,而死執淨土 誹謗參禪者 你絕對也沒有真實念佛得力,
諸位若是各於法門中 真實做工夫,真是到了徹底拔根窮源處,你就會知道 實則知兩條道路原來不差毫釐也!
然若言淨土 實指自性如來藏,佛眼中 是一不是二 那來東西之分,亦無西方世界 和東方世界之說 亦是無風起浪也!何故?
說個佛陀自性 早巳涉途,道個如來法界 更是郎當不少,既然西方 過此娑婆十萬億剎者無實,七寶蓮花 種種莊嚴者 豈能有虛?大德,才著惟心,翻成垢穢,離此二邊 如何是西方淨土?
雖宗門中曰:但悟自佛便可,何必外求他佛?然根有利鈍,力有勤惰,參禪念佛,亦復如是
公案很難懂
-
- 文章: 5273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宗門見地----與學法華師兄2
IP
法無師兄 唯依佛說。餘皆不論。南無釋迦牟尼佛
IP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不知你依哪一尊佛?
IP
你說無差別,是意不然。佛是不生不滅,常樂我淨。我是輪轉六道,生老病死。佛無量劫以來就成了佛。我現在還是無明凡夫。佛是無上正等正覺
我看你小子 是拿著俗諦《教》來辯真諦《宗》!沒有教,就沒有宗。難道釋迦如來就只度了迦葉一人?千二百大阿羅漢都聽不懂,世尊白講49年不說。我等在這 不是胡鬧麼?南無阿彌陀佛
IP
《大方廣佛華嚴經》三藏中王,乃如來初成正覺,於華藏世界 為海會之眾 說生佛不二、一真法界之理事圓融、一乘圓頓之妙理。華藏海眾皆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階位法身大士,會中雖有捨利弗等 二乘阿羅漢、辟支佛,終不見 如來勝妙法身,不聞一乘圓頓妙理。你說釋迦如來 渡了幾人?
IP
不要把窮乞丐 做轉輪聖王想
IP
汝不識我語
老弟只是一念心 向指頭上生見解,根境法中論虛實,自輕重聖,塞卻言路,總言我是凡夫他是聖人,問時 說盡阿諛奉承之詞,自貶 為糞掃貧兒,大丈夫漢 不作丈夫氣息,自家屋里之物總不肯信,只會向外尋覓。四十九年無言說,立的三藏十二部佛法 又令無數千百代兒孫 被這些閒繩索絆倒,多少劫未得頭出。似這等無上菩提,明心見性 又有多少錯認底!咄!
莫將佛說為究竟,何故?
正是我見猶如廁孔,你不見一天下菩薩羅漢 盡是枷鎖縛人的葛藤漢!只為眾生不敢承擔,
所以文殊仗劍 殺於瞿曇,鴦掘持刀 害於釋氏。諸師兄,莫道有佛有法,實在是無佛可得,乃至三乘十二部 圓頓教跡,也只是方便藥病相治,並無實法。有的皆是相貌而已!
大有一般文字禪客 便向裡用功不少,以期指望一具臭骨頭 修成無上菩提,動輒擬求出世之法,錯了也 兄弟!
人若求佛,是人離佛,人若求道,是人離道。
不管你是解經辨論 口若懸河,不管你 是聰明伶俐,恁麼說話,不恁麼說話,總是黑牛臥死水!設解得十二部經論 也不如一個 無所事事漢!
只哪如無事休歇去,飢來吃飯,倒泛鐵舟帆滄海,當天和尚撞天鐘!苦哉!屈哉!.
學著著佛法,又不去理會本分事。有功夫 何不究明父母未生前 是何面目,切莫再做虛假功夫!待哪日參的一絲不掛,片瓦全無,得個大休大歇處時,再來 法無手裡吃棒!
IP
禪宗人士 最能蒙人 迦葉成佛否?何時成佛?請回答
IP
楞伽經云:“真如來者。離一切根量。一切凡夫聲聞緣覺 及外道根量悉滅。得現法樂住無間法智忍故。非金剛力士所護。一切化佛 不從業生。化化佛者。非佛不離佛。因陶家輪等眾生所作相而說法。非自通處 說自覺境界。
復次大慧。愚夫依七識身 滅起斷見。不覺識藏故 起常見。自忘想故 不知本際。自忘想慧滅故解脫。四住地無明 住地習氣斷故一切過斷。”
是故以真如來 離一切根量,本無名相辯機!其言說者,如水生波。然波水一體,濕性無二說是一非二,然佛說,確實如鍵達婆城,非有城 非無有城。即海市蜃樓,非有非無,不能說無亦不能說有,相有不無故,我佛才於金剛經云: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是故佛言、己言皆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你說迦葉何時成佛?
學法華
不能因理廢事,
師兄到底能否 將地獄轉為佛國?
IP
佛言:“寶積,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所以者何?菩薩取於淨國,皆為饒益諸眾生故。譬如有人,欲於空地造立宮室,隨意無礙,若於虛空,終不能成。菩薩如是,為成就眾生故,願取佛國,願取佛國者,非於空也。“如是寶積,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行,隨其發行,則得深心,隨其深心,則意調伏,隨其調伏,則如說行,隨如說行,則能迴向,隨其迴向,則有方便,隨其方便,則成就眾生,隨成就眾生,則佛土淨,隨佛土淨,則說法淨,隨說法淨,則智慧淨。隨智慧淨,則其心淨。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
“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 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譬如自在天宮。” ”
“舍利弗,菩薩於一切眾生 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
一切大眾,嘆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
當佛現此國土嚴淨之時,寶積所將五百長者子,皆得無生法忍,八萬四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佛攝神足,於是世界還復如故。求聲聞乘者三萬二千,諸天及人,知有為法皆悉無常,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八干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若能自淨其心,則佛土隨處可觀,即“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學法華 你說,你舉證
IP
你小子 心中是非太多!釋迦及餘弟子菩薩 皆是古佛再來,你沒有聽說 文殊菩薩是過去的七佛之師麼?無非今日你做弟子,明日我做老師,一佛出世,千佛捧場,正法不絕,由是方便。雖貌相不同,然體性無殊。初我世尊演法若無波旬相助,一大藏教無從演矣!
IP
法無師兄 唯依佛說。餘皆不論。南無釋迦牟尼佛
IP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不知你依哪一尊佛?
IP
你說無差別,是意不然。佛是不生不滅,常樂我淨。我是輪轉六道,生老病死。佛無量劫以來就成了佛。我現在還是無明凡夫。佛是無上正等正覺
我看你小子 是拿著俗諦《教》來辯真諦《宗》!沒有教,就沒有宗。難道釋迦如來就只度了迦葉一人?千二百大阿羅漢都聽不懂,世尊白講49年不說。我等在這 不是胡鬧麼?南無阿彌陀佛
IP
《大方廣佛華嚴經》三藏中王,乃如來初成正覺,於華藏世界 為海會之眾 說生佛不二、一真法界之理事圓融、一乘圓頓之妙理。華藏海眾皆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階位法身大士,會中雖有捨利弗等 二乘阿羅漢、辟支佛,終不見 如來勝妙法身,不聞一乘圓頓妙理。你說釋迦如來 渡了幾人?
IP
不要把窮乞丐 做轉輪聖王想
IP
汝不識我語
老弟只是一念心 向指頭上生見解,根境法中論虛實,自輕重聖,塞卻言路,總言我是凡夫他是聖人,問時 說盡阿諛奉承之詞,自貶 為糞掃貧兒,大丈夫漢 不作丈夫氣息,自家屋里之物總不肯信,只會向外尋覓。四十九年無言說,立的三藏十二部佛法 又令無數千百代兒孫 被這些閒繩索絆倒,多少劫未得頭出。似這等無上菩提,明心見性 又有多少錯認底!咄!
莫將佛說為究竟,何故?
正是我見猶如廁孔,你不見一天下菩薩羅漢 盡是枷鎖縛人的葛藤漢!只為眾生不敢承擔,
所以文殊仗劍 殺於瞿曇,鴦掘持刀 害於釋氏。諸師兄,莫道有佛有法,實在是無佛可得,乃至三乘十二部 圓頓教跡,也只是方便藥病相治,並無實法。有的皆是相貌而已!
大有一般文字禪客 便向裡用功不少,以期指望一具臭骨頭 修成無上菩提,動輒擬求出世之法,錯了也 兄弟!
人若求佛,是人離佛,人若求道,是人離道。
不管你是解經辨論 口若懸河,不管你 是聰明伶俐,恁麼說話,不恁麼說話,總是黑牛臥死水!設解得十二部經論 也不如一個 無所事事漢!
只哪如無事休歇去,飢來吃飯,倒泛鐵舟帆滄海,當天和尚撞天鐘!苦哉!屈哉!.
學著著佛法,又不去理會本分事。有功夫 何不究明父母未生前 是何面目,切莫再做虛假功夫!待哪日參的一絲不掛,片瓦全無,得個大休大歇處時,再來 法無手裡吃棒!
IP
禪宗人士 最能蒙人 迦葉成佛否?何時成佛?請回答
IP
楞伽經云:“真如來者。離一切根量。一切凡夫聲聞緣覺 及外道根量悉滅。得現法樂住無間法智忍故。非金剛力士所護。一切化佛 不從業生。化化佛者。非佛不離佛。因陶家輪等眾生所作相而說法。非自通處 說自覺境界。
復次大慧。愚夫依七識身 滅起斷見。不覺識藏故 起常見。自忘想故 不知本際。自忘想慧滅故解脫。四住地無明 住地習氣斷故一切過斷。”
是故以真如來 離一切根量,本無名相辯機!其言說者,如水生波。然波水一體,濕性無二說是一非二,然佛說,確實如鍵達婆城,非有城 非無有城。即海市蜃樓,非有非無,不能說無亦不能說有,相有不無故,我佛才於金剛經云: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是故佛言、己言皆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你說迦葉何時成佛?
學法華
不能因理廢事,
師兄到底能否 將地獄轉為佛國?
IP
佛言:“寶積,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所以者何?菩薩取於淨國,皆為饒益諸眾生故。譬如有人,欲於空地造立宮室,隨意無礙,若於虛空,終不能成。菩薩如是,為成就眾生故,願取佛國,願取佛國者,非於空也。“如是寶積,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行,隨其發行,則得深心,隨其深心,則意調伏,隨其調伏,則如說行,隨如說行,則能迴向,隨其迴向,則有方便,隨其方便,則成就眾生,隨成就眾生,則佛土淨,隨佛土淨,則說法淨,隨說法淨,則智慧淨。隨智慧淨,則其心淨。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
“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 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譬如自在天宮。” ”
“舍利弗,菩薩於一切眾生 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
一切大眾,嘆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
當佛現此國土嚴淨之時,寶積所將五百長者子,皆得無生法忍,八萬四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佛攝神足,於是世界還復如故。求聲聞乘者三萬二千,諸天及人,知有為法皆悉無常,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八干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若能自淨其心,則佛土隨處可觀,即“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學法華 你說,你舉證
IP
你小子 心中是非太多!釋迦及餘弟子菩薩 皆是古佛再來,你沒有聽說 文殊菩薩是過去的七佛之師麼?無非今日你做弟子,明日我做老師,一佛出世,千佛捧場,正法不絕,由是方便。雖貌相不同,然體性無殊。初我世尊演法若無波旬相助,一大藏教無從演矣!
-
- 文章: 5273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探討:什麼是外道?(法無與圓智)
破空而出
“步行騎水牛”是何人說?禪宗十牛圖,雖是宋以後之事,其理與前代無二。“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須漸除,因次第盡。”難道不是牧牛?六祖獵人堆裡 十五年干什麼呢?。
法無:
莫將閒學解,埋沒祖師心!禪無三關,人有頓漸,不是無師,只是無禪!依頓漸之說,定宗門階梯,則禪宗自稱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圓頓之教者,又何所據? 兒孫常在外面走,爺爺從來不出門!你縱然將個三藏經教 解得天花亂墜!向大圓鏡裡 鼓動六塵心機,向無生法中圖個入處,無縫塔里栽顆蔥,無門關里說初牢,無孔笛吹三關曲,無脫法裡尋解脫,東竄西蹦,碰頭磕臉,輾轉不停,一場冤屈,恁麼修道成佛,驢年馬月又有什麼用?
博圓智回复:
一關且不透,難逃鬼門關。
破空而出
若不懂,甭亂許可他人,要害死人的。雲門言“火焰為三世諸佛說法,三世諸佛立地聽”,你道為何?你所說這一切,甭說圓智老師了,像我這個門外漢,都要笑死。每一句講得都無比正確,偏偏就是不懂!你搞的不是什麼宗門,而是在宗門中 另立教門。只到此地,竟然大言不慚說什麼向上一路,還總是和弟子 用所謂向上一路 勘驗學人。這個網上,真懂無情說法的人不少,但也沒真敢說 自己明心見性。梁武帝在理上 也通聖諦第一義啊,有什麼用呢?佛法,你是真沒夢見。
以後每天出門看天,三年後也許會有少分相應。破空而出 請大德開示。
法無:
哈哈!無情且置,你喚如何是法?夫說法者,當如法說,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法無壽命,離生死故。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法常寂然,滅諸相故。法離於相,無所緣故。法無名字,言語斷故。法無有說,離覺觀故,法無形相,如虛空故。法無戲論,畢竟空故。法無我所,離我所故。法無分別,離諸識故。法無有比,無相待故。法不屬因,不在緣故。法同法性,入諸法故。法隨於如,無所隨故。法住實際,諸邊不動故。法無動搖,不依六塵故,法無去來,常不住故。法順空,隨無相,應無作,法離好醜,法無增損,法無生滅,法無所歸,法過眼耳鼻舌身心,法無高下,法常住不動,法離一切觀行。法相如是,豈可說乎?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德。譬如幻士,為幻人說法,當建是意而為說法;當了眾生根有利鈍。善於知見,無所掛礙,以大悲心,贊於大乘。念報佛恩,不斷三寶,然後說法。如來為一大事因緣 出現世間,無非欲令眾生 明自本心。此心言思路絕。
法華經云:“思維如是事,不可以言宣。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磐”。
此言禪本不可以言說也。後受梵王勸請,乃開方便權門,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
其中說空說有,逗根基之大小,無非因禪而說也。佛若無禪,即無處說教。猶如風若無水,即無處起波。說波從風起亦可,說波從水起亦可;說教從佛生亦可,說教從禪生亦可。末後世尊拈花,迦葉微笑,傳佛心印,方契本懷。至涅磐時,又曰:吾四十九年,未曾說著一字;此又將一切教 攝歸於禪也。教從禪生,攝教歸禪,如波從水起,息波歸水,返本歸元,吾佛度生之能事畢已。
圓智回复:
法無 六祖曰: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此宗本無諍。諍即失道意。執逆諍法門。自性入生死。
套用江郎守中師兄一句話:此等漢若也救得起,得累多少佛菩薩!我誓不為二乘人說法!
圓智行者 一切障礙 即究竟覺。得念失念 無非解脫。成法破法 皆名涅槃。智慧愚癡 通為般若。菩薩外道 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 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眾生國土 同一法性。地獄天宮 皆為淨土。有性無性 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 照了諸相 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善男子。但諸菩薩 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六祖壇經》說:故曰摩訶。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
好好去看看《圓覺經》吧,會得 如何化莖草 為丈六金身,然後開口不遲。
破空而出
“步行騎水牛”是何人說?禪宗十牛圖,雖是宋以後之事,其理與前代無二。“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須漸除,因次第盡。”難道不是牧牛?六祖獵人堆裡 十五年干什麼呢?。
法無:
莫將閒學解,埋沒祖師心!禪無三關,人有頓漸,不是無師,只是無禪!依頓漸之說,定宗門階梯,則禪宗自稱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圓頓之教者,又何所據? 兒孫常在外面走,爺爺從來不出門!你縱然將個三藏經教 解得天花亂墜!向大圓鏡裡 鼓動六塵心機,向無生法中圖個入處,無縫塔里栽顆蔥,無門關里說初牢,無孔笛吹三關曲,無脫法裡尋解脫,東竄西蹦,碰頭磕臉,輾轉不停,一場冤屈,恁麼修道成佛,驢年馬月又有什麼用?
博圓智回复:
一關且不透,難逃鬼門關。
破空而出
若不懂,甭亂許可他人,要害死人的。雲門言“火焰為三世諸佛說法,三世諸佛立地聽”,你道為何?你所說這一切,甭說圓智老師了,像我這個門外漢,都要笑死。每一句講得都無比正確,偏偏就是不懂!你搞的不是什麼宗門,而是在宗門中 另立教門。只到此地,竟然大言不慚說什麼向上一路,還總是和弟子 用所謂向上一路 勘驗學人。這個網上,真懂無情說法的人不少,但也沒真敢說 自己明心見性。梁武帝在理上 也通聖諦第一義啊,有什麼用呢?佛法,你是真沒夢見。
以後每天出門看天,三年後也許會有少分相應。破空而出 請大德開示。
法無:
哈哈!無情且置,你喚如何是法?夫說法者,當如法說,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法無壽命,離生死故。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法常寂然,滅諸相故。法離於相,無所緣故。法無名字,言語斷故。法無有說,離覺觀故,法無形相,如虛空故。法無戲論,畢竟空故。法無我所,離我所故。法無分別,離諸識故。法無有比,無相待故。法不屬因,不在緣故。法同法性,入諸法故。法隨於如,無所隨故。法住實際,諸邊不動故。法無動搖,不依六塵故,法無去來,常不住故。法順空,隨無相,應無作,法離好醜,法無增損,法無生滅,法無所歸,法過眼耳鼻舌身心,法無高下,法常住不動,法離一切觀行。法相如是,豈可說乎?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德。譬如幻士,為幻人說法,當建是意而為說法;當了眾生根有利鈍。善於知見,無所掛礙,以大悲心,贊於大乘。念報佛恩,不斷三寶,然後說法。如來為一大事因緣 出現世間,無非欲令眾生 明自本心。此心言思路絕。
法華經云:“思維如是事,不可以言宣。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磐”。
此言禪本不可以言說也。後受梵王勸請,乃開方便權門,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
其中說空說有,逗根基之大小,無非因禪而說也。佛若無禪,即無處說教。猶如風若無水,即無處起波。說波從風起亦可,說波從水起亦可;說教從佛生亦可,說教從禪生亦可。末後世尊拈花,迦葉微笑,傳佛心印,方契本懷。至涅磐時,又曰:吾四十九年,未曾說著一字;此又將一切教 攝歸於禪也。教從禪生,攝教歸禪,如波從水起,息波歸水,返本歸元,吾佛度生之能事畢已。
圓智回复:
法無 六祖曰: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此宗本無諍。諍即失道意。執逆諍法門。自性入生死。
套用江郎守中師兄一句話:此等漢若也救得起,得累多少佛菩薩!我誓不為二乘人說法!
圓智行者 一切障礙 即究竟覺。得念失念 無非解脫。成法破法 皆名涅槃。智慧愚癡 通為般若。菩薩外道 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 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眾生國土 同一法性。地獄天宮 皆為淨土。有性無性 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 照了諸相 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善男子。但諸菩薩 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六祖壇經》說:故曰摩訶。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
好好去看看《圓覺經》吧,會得 如何化莖草 為丈六金身,然後開口不遲。
-
- 文章: 5273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大慧復汪彥章曰:
伏承杜門息交,世事一切闊略,朝夕唯以某向所舉話頭提撕。甚善甚善!既辦此心,當以悟為則。若自生退屈,謂:根性陋劣,更求入頭處,正是含元殿裡,問長安在甚處耳。正提撕時是阿誰?能知根性陋劣的又是阿誰?求入頭處的又是阿誰?妙喜不避口業,分明為居士說破,只是個汪彥章,更無兩個,只有一個汪彥章,更那裡得個提撕的,知根性陋劣的,求入頭的來,當知皆是汪彥章影子。並不干他汪彥章事。若是真個汪彥章,根性必不陋劣,必不求入頭處。但只信得自家主人公及,並不消得許多勞攘。
昔有僧問仰山:禪宗頓悟,畢竟入門的意思如何?
仰山曰:此意極難!若是祖宗門下,上根上智,一聞千悟,得大總持。此根人難得。
其有根微智劣,若不安禪靜慮,到這裡,總即茫然。
僧曰:除此格外,還有別方便令學人得入也無?
山曰:別有別無,令汝心不安。我今問汝,汝是甚處人?
曰:幽州人。
山曰:汝還思彼處否?
曰:常思。
山曰:彼處樓台林苑,人馬駢闐,汝返思思底,還有許多般也無?
曰:某甲到這裡,一切不見有。
山曰:汝解猶在。信位即是,人位即不是。
妙喜已是老婆心切,須著更下個注腳,人位即是汪彥章。信位即是知根性陋劣,求入頭處的。若於正提撕話頭時,返思能提撕的,還是汪彥章否?
到這裡,間不容發,若佇思停機,則被(汪彥章)影子惑矣!
伏承杜門息交,世事一切闊略,朝夕唯以某向所舉話頭提撕。甚善甚善!既辦此心,當以悟為則。若自生退屈,謂:根性陋劣,更求入頭處,正是含元殿裡,問長安在甚處耳。正提撕時是阿誰?能知根性陋劣的又是阿誰?求入頭處的又是阿誰?妙喜不避口業,分明為居士說破,只是個汪彥章,更無兩個,只有一個汪彥章,更那裡得個提撕的,知根性陋劣的,求入頭的來,當知皆是汪彥章影子。並不干他汪彥章事。若是真個汪彥章,根性必不陋劣,必不求入頭處。但只信得自家主人公及,並不消得許多勞攘。
昔有僧問仰山:禪宗頓悟,畢竟入門的意思如何?
仰山曰:此意極難!若是祖宗門下,上根上智,一聞千悟,得大總持。此根人難得。
其有根微智劣,若不安禪靜慮,到這裡,總即茫然。
僧曰:除此格外,還有別方便令學人得入也無?
山曰:別有別無,令汝心不安。我今問汝,汝是甚處人?
曰:幽州人。
山曰:汝還思彼處否?
曰:常思。
山曰:彼處樓台林苑,人馬駢闐,汝返思思底,還有許多般也無?
曰:某甲到這裡,一切不見有。
山曰:汝解猶在。信位即是,人位即不是。
妙喜已是老婆心切,須著更下個注腳,人位即是汪彥章。信位即是知根性陋劣,求入頭處的。若於正提撕話頭時,返思能提撕的,還是汪彥章否?
到這裡,間不容發,若佇思停機,則被(汪彥章)影子惑矣!
-
- 文章: 5273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大慧曰:
此事許聰明靈利漢擔荷,若使聰明靈利,則無擔荷分。
聰明靈利者雖易入,而難於保任。
蓋入處不甚深,而力弱故也。
聰明靈利者,才聞善知識 說著個中事,便眼目定動,早將心意識領解了也,似此者,自作障礙,永劫無有悟時。
外鬼作殃猶可治,此乃家親作祟,不可禳禱也。
永嘉雲: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茲心意識,此之謂也。
又曰:心意識之障道,甚於毒蛇猛虎。何以故?
毒蛇猛虎尚可迴避,聰明利智之士,以心意識為窟宅,行住坐臥,未嘗頃刻不與之相酬酢。
日久月深,不知不覺,與之打作一塊。
亦不是要作一塊,為無始時來 行得這一路子熟,雖乍識得破,欲相遠離,亦不可得。
故曰:毒蛇猛虎尚可迴避,而心意識 直是無你迴避處。
此事許聰明靈利漢擔荷,若使聰明靈利,則無擔荷分。
聰明靈利者雖易入,而難於保任。
蓋入處不甚深,而力弱故也。
聰明靈利者,才聞善知識 說著個中事,便眼目定動,早將心意識領解了也,似此者,自作障礙,永劫無有悟時。
外鬼作殃猶可治,此乃家親作祟,不可禳禱也。
永嘉雲: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茲心意識,此之謂也。
又曰:心意識之障道,甚於毒蛇猛虎。何以故?
毒蛇猛虎尚可迴避,聰明利智之士,以心意識為窟宅,行住坐臥,未嘗頃刻不與之相酬酢。
日久月深,不知不覺,與之打作一塊。
亦不是要作一塊,為無始時來 行得這一路子熟,雖乍識得破,欲相遠離,亦不可得。
故曰:毒蛇猛虎尚可迴避,而心意識 直是無你迴避處。
-
- 文章: 5273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夫心者,即第八識之一分有知,一分無知者是。
有知者 靈靈不昧,了了常知,以知為體,而湛然者是。
無知者 湛極無記,在三性,則不涉善惡之昏沉者是。
意根者即第七識,恆執認八識為自內我者是。
意識者即第六識,分別善惡二性,分別非善惡性,起為散亂者是。
蓋八識以未離心,體未白淨,故『動則為生死,不動則為生死根本。』
在一心不生時,其執認自內,我者已恆恆在中。
『以故習定 而不由三觀者,全是我相,此歇心之害非細也。』
今之教乘,或誤以為是,而喜之,誠不足道。
而吾宗門中,益以此為大患,故貶斥打坐 為枯木死水。此七八不相離者也。
六識則事事分別,人皆知非,不必語矣。
唯一事當前,靈靈之我,起為分別,分別既成,復執認是非之影,含藏田內為種。
無量劫來,任運出沒,了不可拔。
所以千方萬計,立轉識成智之法以度之。
其最捷而妙者,但教人看個 竹篦子話頭,才看才疑,便頓離心意識三法。
如雲:喚著竹篦則觸,不喚著竹篦則背。
喚不得,則出凡路,不喚不得,則出聖路。
以其參情,兩不可得。則凡聖路已出也。
喚不得,則分別之散亂六識已離。
喚著不得,則七識之執認已離。
不喚不得 則靈靈之閒坐 及寂寂之沉酣已離。
喚著則觸,不喚著則背。
兩路去不得,兩路罷不得。則六識不能分別。七識不能執認,一切兩頭語,齊斷齊平。
為平等性之質,分別不得,妙在疑情之不死,則為妙觀察之質。
故四智之中,因參話頭 先得二種質地,但猶未悟,故不名轉識之智耳。
以第六識分別不得,翻作切要疑情,以自識殺自識,謂之迴光返照。
自六識絕,則七識亦殺盡矣。
殺盡則前後際斷,尚不為到家。若忽然頓悟兼斷,則七識轉為平等性智,六識轉為妙觀察智,再不落兩頭 凡聖路矣。
此六七因中轉也。八識五識雖曰:果上圓。
然大圓鏡智之因,及成所作智之因,無一絲毫欠少了也。
離心意識參,重在『參』字。
出凡聖路學,重在『學』字。
以話頭之『學,』不是有路之學。話頭之『參,』不是有路之參。
皆以『參』而絕,『學』而絕者也。
雖然,若將心欲離心意識,殊不知此離之一念,即是心意識也。
若將心 欲出凡聖路,而不知 求出之心,即是凡聖路也。
縱使離得出得,也是法塵分別影子。
轉走轉惡,竟入無想。不落無想,便落清空境界,向清寥寥地認著個 心性禪。
不沒在死水,則墮在軟洋裡,動輒在昭昭靈靈上著倒,正是微細心意識之聖路也。
所以佛祖指示 參禪向上一路,全不落這個格子,要令人向離心意識,加個『參』字,出凡聖路,加個『學』字。
於去不得處參,去不得處學。
須知去不得不明白處,便非心意識所到,凡聖路可通。
馬祖所謂:無門為法門是也。
若向通得去處,思量得來,便落理致,全是生死。
所以古人參問諸方,見尊宿示一機一境,無可明白。
便乃盡力參求,愈求愈無路,轉參轉不得,故使心意識忽然進斷,不墮凡聖兩頭矣!
然後即在尊宿答處,入他語脈,便是正語。得入正路。
此心即光明,意根即平等。處處分別,處處不落緣塵分別。豈凡聖偏側之謂乎?
豈心性道理,法身昭靈之謂乎?
一機一境,豈是沒意味,瞞昧人,籠統之謂乎?
方知無量劫來 迷淪生死無明,只在今日 一句子上會得。
便了卻歇卻,便在一句子上 過活作用。以至於忘句忘法,真是個立地成佛。大矣哉!
古宿為人拈出當機一句子,令人離心意識『參,』出凡聖路『學。』
果能直下悟去,寧非真參絕學之士哉?
但願信此一句,頓棄平生心意識中之凡聖學路,絕情絕理參去!
有知者 靈靈不昧,了了常知,以知為體,而湛然者是。
無知者 湛極無記,在三性,則不涉善惡之昏沉者是。
意根者即第七識,恆執認八識為自內我者是。
意識者即第六識,分別善惡二性,分別非善惡性,起為散亂者是。
蓋八識以未離心,體未白淨,故『動則為生死,不動則為生死根本。』
在一心不生時,其執認自內,我者已恆恆在中。
『以故習定 而不由三觀者,全是我相,此歇心之害非細也。』
今之教乘,或誤以為是,而喜之,誠不足道。
而吾宗門中,益以此為大患,故貶斥打坐 為枯木死水。此七八不相離者也。
六識則事事分別,人皆知非,不必語矣。
唯一事當前,靈靈之我,起為分別,分別既成,復執認是非之影,含藏田內為種。
無量劫來,任運出沒,了不可拔。
所以千方萬計,立轉識成智之法以度之。
其最捷而妙者,但教人看個 竹篦子話頭,才看才疑,便頓離心意識三法。
如雲:喚著竹篦則觸,不喚著竹篦則背。
喚不得,則出凡路,不喚不得,則出聖路。
以其參情,兩不可得。則凡聖路已出也。
喚不得,則分別之散亂六識已離。
喚著不得,則七識之執認已離。
不喚不得 則靈靈之閒坐 及寂寂之沉酣已離。
喚著則觸,不喚著則背。
兩路去不得,兩路罷不得。則六識不能分別。七識不能執認,一切兩頭語,齊斷齊平。
為平等性之質,分別不得,妙在疑情之不死,則為妙觀察之質。
故四智之中,因參話頭 先得二種質地,但猶未悟,故不名轉識之智耳。
以第六識分別不得,翻作切要疑情,以自識殺自識,謂之迴光返照。
自六識絕,則七識亦殺盡矣。
殺盡則前後際斷,尚不為到家。若忽然頓悟兼斷,則七識轉為平等性智,六識轉為妙觀察智,再不落兩頭 凡聖路矣。
此六七因中轉也。八識五識雖曰:果上圓。
然大圓鏡智之因,及成所作智之因,無一絲毫欠少了也。
離心意識參,重在『參』字。
出凡聖路學,重在『學』字。
以話頭之『學,』不是有路之學。話頭之『參,』不是有路之參。
皆以『參』而絕,『學』而絕者也。
雖然,若將心欲離心意識,殊不知此離之一念,即是心意識也。
若將心 欲出凡聖路,而不知 求出之心,即是凡聖路也。
縱使離得出得,也是法塵分別影子。
轉走轉惡,竟入無想。不落無想,便落清空境界,向清寥寥地認著個 心性禪。
不沒在死水,則墮在軟洋裡,動輒在昭昭靈靈上著倒,正是微細心意識之聖路也。
所以佛祖指示 參禪向上一路,全不落這個格子,要令人向離心意識,加個『參』字,出凡聖路,加個『學』字。
於去不得處參,去不得處學。
須知去不得不明白處,便非心意識所到,凡聖路可通。
馬祖所謂:無門為法門是也。
若向通得去處,思量得來,便落理致,全是生死。
所以古人參問諸方,見尊宿示一機一境,無可明白。
便乃盡力參求,愈求愈無路,轉參轉不得,故使心意識忽然進斷,不墮凡聖兩頭矣!
然後即在尊宿答處,入他語脈,便是正語。得入正路。
此心即光明,意根即平等。處處分別,處處不落緣塵分別。豈凡聖偏側之謂乎?
豈心性道理,法身昭靈之謂乎?
一機一境,豈是沒意味,瞞昧人,籠統之謂乎?
方知無量劫來 迷淪生死無明,只在今日 一句子上會得。
便了卻歇卻,便在一句子上 過活作用。以至於忘句忘法,真是個立地成佛。大矣哉!
古宿為人拈出當機一句子,令人離心意識『參,』出凡聖路『學。』
果能直下悟去,寧非真參絕學之士哉?
但願信此一句,頓棄平生心意識中之凡聖學路,絕情絕理參去!
-
- 文章: 5273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無心禪和(大陸釋傳聖法師)文章全文內容
正覺同修會諸仁者慧鑑:但如同石沉大海,杳無音訊。既已成為過去,也就作罷。平 儘管餘亦「看出」(在與華師辯論中了知到)蕭老居士在某些方面 也有一些不足之處,但畢竟只是一少部份。我們必須站在客觀之立場 上去評判事物,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是的就還他一個「是」,非的就還他一個「非」,絕不可以把他的少部份 不足之處 去否定他的大部份正確之說及許多的獨到之處,這才是正確的評判 而不至於落入情執用事,你們說對嗎?
貧道懶散成性,向來以「絕學無為閒道人」自居,不願多看經教,成就多聞辯才,圓滿一切種智,一向只是息心,更不如何若何!儘管這一年來 華光法師一再勸餘看蕭老師的諸多著作,但餘皆不以為然,發不起閱讀的心來。餘知道這是習氣使然!自餘有生以來 就害怕那厚厚的書本,唯崇尚精簡。這有原因!一則怕傷神勞累;二則記憶力極差,看瞭如同未看;三則,一向不愛用心,崇尚息心忘機之說。故餘之習性,自知久遠多生以來,行在宗門,而非教下。即具如是巨大宗門之習氣,自然不會被一時教門之說 而有所動搖其至樂了。恐怕一切種性(聲聞、緣覺、菩薩、外道等)因習氣使然故,亦不會受一時外來之影響 而改變其至樂也。
就拿菩薩來說吧,菩薩從無始劫以來,皆依四宏誓願 而發心起行修證,皆為諸佛之所誘導、稱嘆、護念,故自然形成了一股 巨大而不可動搖,難以變易的習氣: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此是三乘教中 菩薩之通途也)……縱是菩薩一時聽聞教外別傳之旨:無生可度,無佛可成,無煩惱可斷,無法門可學。但直下無心,蕩然無依,則本自圓成,不假用心,起心即錯,動念即乖,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菩薩因無始習氣使然故,亦斷然不肯信受了;縱能信之(因了義經亦作是說),亦斷然不肯依而行之,因其誓願不捨故;即使能依而行之,亦斷然不會 一時與之相應矣。只因無始以來,心行的的不同故!
由此故知,地位中之菩薩,知解難忘,心行難滅,所知障難斷,習氣障難除,故須假三僧祇劫而方圓滿佛道者,非是無由也。雖然,宗門下的祖師菩薩 亦是稱為菩薩,但畢竟與三乘教中之地位菩薩 依階級次第之修證 用心的的不同,故必須明辯。不可濫作評判,混為一談。亦不可把宗門下之祖師 判為證到哪一聖位,落在哪一階級,斷了幾多煩惱惑等,若作是估評者,則是謗吾宗門一法,謗吾祖師,過失極大!
而吾觀蕭老師與會下等眾,是犯了這個過失,在無意中一而再,再而三地貶低了宗門下,貶低了祖師。若蕭老師能自省其非,能在以後的再版書中 聲明自己對宗門下的錯誤評判,方能受到大陸正信禪和的稱嘆接受和擁護,不至於抵制、毀謗、攻擊蕭老師本人 及其所著之所有書籍。此是山僧誠懇肺腑之言,望能採納之!
三乘教之佛典言說,被名為教下;而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旨,被名為宗門下。教下與宗門下,是兩條不同的道路,大可各行其是,不可相互抵誹,亦不可合而為一。若把宗門下一法,歸於三乘教,則是貶低宗門,深違了義之旨。若三乘教 包含宗門一法,則世尊不應於靈山會上 囑令此法別傳。
只為世 尊演宣一大藏教之後,猶覺未能直顯此一心法。(縱是維摩詰等經中 亦有緘言以顯不二,但前後文長,讓人忽略而未能加重視)故世尊借拈花以示眾,見迦葉會心微笑,即為印可,囑令別傳,名為教外,毫無絡索,不立文字。此是最究竟了義 圓頓之法,更無有法在此之上,名為最上乘,故自不應將此別傳一脈 歸於教下,有違世尊原意。(當然,吾作是說,亦是塗糊宗門不少!不得已 而作是辯也)。
再者,馬鳴大士在起信論中立二門:心真如門,心生滅門。既立二門,則自然是兩條 不同的路子,故不可籠統地 混為一談。若混為一談,則又何必立二門乎?禪宗即是心真如門,三乘教即是心生滅門。此絕待之真如 亦非同教下 各種相待真如,故在其論中 對真如門之闡述 僅僅是短短數言,此亦是不得已 而強為之說也。只因此絕待之真如 本離言說故,故云:離言說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不可破壞……
而心生滅門則不然,洋洋萬言來作闡釋,猶未了也,僅言其大概而已,若推而廣之,則便成一大藏教,乃至便成三千大千世界經卷,何故?因有三千大千之種種差別境界,故而有三千大千經卷來作闡釋。若離差別心念,則一切差別境界之相 亦與隨滅,若無差別境界,則此生滅門亦無須建立。既有拾法界之差別境界,差別功用,故自然須在生滅門中一一闡釋。
又因差別境界無量故,而差別法門 亦復無量。若心真如門,則一亦不可得,更何得言二,本自不二,何有差別?因絕待故,離境界故,不可思,不可議故!由此可知,則不可評判祖師曰:只得根本智,未得差別智,亦不可評宗門下 只談總相智,未談道種智;亦不可評祖師 是何聖位,一切種智未圓等。因宗門是真如門故,離一切差別境界功用故,不在凡聖內坐故。況且,若據總相智,道種智,根本智,差別智等種種智而論,亦只是就人而立 智之名,若無我人,則智亦不存,唯此一心體,唯法無民!更不分別 更無差別 更無一異之說也。
再者,若評判諸大祖師之證量並不高,僅是七住、十住位、並言六祖 思惑未斷者,若作是言,則是貶低祖師也。如人言曰:若祖師證量 已達初地、二地,則何不見祖師顯現初地、二地之功用,現無量化身 遊百千佛世界?更不須言「一悟便至佛地」也!故祖師又何得狂言:十地滿心,如客作兒,等妙二覺,如何若何……如臨濟德山等輩乎?嗚乎!竟作是見解!
卻不知臨濟德山等祖師 作是語之意,非是逞人我,比高下,狂妄之舉也。而實是證得本法真如後,立在真如門之立場上(即證量上)而否定 十法界之差別妄境,因十法界之差別境界 悉歸生滅門中收故。
亦是教導,訶斥著於差別生滅妄相之學人,令使離執故。若怪祖師未顯功用 而評其證量不高者,則是自顯己之智慧 有限也!何謂哉?因祖師既走的是真如門路子,又豈會顯現生滅門之功用境界?若以生滅門中之功用 去評判真如門中之證量,又豈有不錯之理哉?若斷言實證真如之祖師 必須具備佛菩薩之功用,縱是不顯亦應具備,否則斷為未證。若作是評者,則是否寒山、拾得、豐幹、布袋及西天的第十六代(大勢至再來)十七代(娑羅樹王佛再來)等祖師,悉是證量不高乎?
卻不知,祖師若是顯現差別功用,則是落於生滅門中 而有違真如門故,亦是誤導一切後學追求差別功用 而落於生滅門中,而背卻本法故。因有此等病故 而隱而不顯也,或現同事身,以提攜後學利樂有情故 而隱而不顯也。況且,若祖師念念證真常者,則念念離生滅,念念離一切差別境界功用之相,又何得反怪祖師 不顯差別功用乎?故知此是學人 顛倒之想或是菩薩之習性耳!故不得硬逼祖師 違於本法 定要落於生滅境界中 而反認為是耳!
其實,祖師菩薩之功德三昧 與諸地位中之菩薩三昧,功用大有差別,因祖師是無相功德三昧,地位菩薩 則是有相功用 差別三昧境界,故不可混為一談。祖師之功德三昧是:當祖師證悟真如時,即是真如三昧,即具真如三昧之功德受用;證知此法無依,即是無依三昧,即具無依三昧之功德受用;此法無相,即是無相三昧,並具此功德;此法無念,即是無念三昧,並具此功德;此法無動搖,即是金剛三昧,並具此功德;此法離戲論,即是無戲論三昧,並具此功德;此法若虛空,即是虛空三昧,並具此功德;此法無願求,即是無願求三昧,並具此功德;此法無所得,即是無所得三昧,並具此功德;此法無慳,即是無慳三昧,並具此功德……吾若俱說,究劫不盡。
故四祖語牛頭禪師曰:百千三昧,本自俱足,不假外求,一切功德,亦復如是。故知宗門所言一切三昧功德 不離方寸,不離真如心體,自與地位中菩薩 之有相功用 及有境界之三昧不同。故達磨雲:若離體說法,則為相說,非說法也。若具宗門根性之學人,縱是閱華嚴經,了知菩薩種種功用三昧,現不可思、不可議之神通變化,度化百千億眾生 證無生法忍,亦視為等閒,如同兒戲,而無絲毫欣慕之心。若作聖見,若生勝解,即不是也。
故知,宗門一法者,必須遠離知解,遠離生滅心念,遠離一切差別境界。若知解不忘,是為大病,則不相應。是故諸地位菩薩,不應以己之慧解 來評論宗門祖師未具道種智,亦不應評判祖師是居何聖位,落何階級!又諸祖師 本是全力擔荷此事,全提正令!(摘葉尋枝 我不能),故亦不應 反責祖師不學差別智,不提差別智,不應嫌棄宗門一法 只是這一點點,不應以多知多解為尚。若是真悟見性之人,則更不應廣學知解,埋沒己靈。因剛悟之人,荷擔之力弱,容易打失,此物經常不現前,常被習氣之所覆蓋,故古德亦嘆雲:於中知有,相續也大難!
又云:一念見性 一念佛,念念見性 念念佛。但,能念念本性現前 而念念見性者,自古至今極為希有,千人萬人中 只得三個五個而已!若論宗門之行履,則唯在息心,無所用心,無所依倚,無所愛樂,無有染著,如是則本心自現。非如地位中之菩薩修法,廣求佛法知解,修諸禪定及諸三昧功用,若如此用心者,則與宗門一法 背道而馳,絕難相應矣。
又初悟之人,不宜出頭太早,若事務太多,心念太染,則是染污本法,不得現前。但心如直弦,不假作意用心,自然與道相應。故祖祖同一鼻孔出氣,同一手眼接人,千說萬說 不出此一本份事。若能識得此段光景,則老古錐一千七百則公案 可以一串穿卻,不為份外。但須戒諸學人,切不可 把宗門下事 作為知解會,此事不屬理路邊事,而相反地,要絕卻當人知解,去卻當人之凡情聖見,方與此法相應。此法若不分明現前,則任他裝模作樣,逞盡伎倆,亦不是也。徒讓明眼人笑煞而已!
自宋以來,諸多學人 不尚古德之道德操履,卻每以己之聰慧,對古德之言對機鋒,以識心一一解會了,便以為得,便在人前逞口快,賣弄機關。竟把祖師機鋒轉語 當作實語會、當作道理會、當作是非會,於是乎 便去分別解說,定決古德之語句 有道理沒道理,這個高、那個低,此人已悟,彼人錯會等,卻不知 盡是陰差而陽錯矣。卻不知祖師意,非在言句裡,唯在當人「神會」!故誌公曰:欲要通達祖師言,莫向心頭安了義。
但,若心住於境,猶在文字言句中 捕風捉影,又焉得「神會」乎?故知此事極難,若非上根利器,夙具宿慧與久經鍛煉者 不能荷擔。故自宋以來,諸大祖師觀機 而教人數十年 苦參公案者,非是無由也。絕不為人說破!亦不教人 往了義教中會歸,令人住於此理。若住於此理者即成死漢,在宗門下 毫無氣息。古人云:語中有語,名為死句;語中無語,名為活句。
譬如有人問曰:如何是佛?答曰:真如是!作是答者,即成死句。复人問曰:如何是佛?答曰:幹屎橛!作是答者,乃名活句。古人教人參活句,不參死句,教人參無義味話頭,不參有義味話頭。活句者 即是無義味、無理路話頭,死句則是有義味 有理路話頭。
為使學人 不落神識解會故,故祖師提倡參活句,非無來由也。當今縱有知識 使盡手段,用種種機鋒接引後學,助令開悟。但若學人之根基稍差,心性不夠淳厚 而習氣反濃厚者,即便一時得以開悟,有些省發,但之後更不相應,又談何保任此事?因不現前故,便复懷疑不信;縱能信之,因不了了明見故,亦只成解會,毫無受用。
故五祖演 語圓悟勤曰:「有人自廬山來,教他舉亦舉得,會亦會得,拈亦拈得,頌亦頌得,只是未在!」即是此意也。徒具些知見而已!若遇此般漢,則更不可救矣!知識若再复用種種手段施設之,對其更不中用。其人雖能領會其意,只是不現前耳!
由上故知,對今人而言,知識不應急於求成,使盡伎倆,令學人於一時 得以省悟,而後便無奈矣!知識見此不得已故,复教學人 修學三乘經教,廣習唯識法相,以保護學人 所悟見解不得退失,復修學禪定 及諸三昧功用 以為其之受用,使宗門一法 與三乘教法 彼此難分,並把宗門下事歸於三乘教法 之菩薩中之見道位……何故如此哉?只為其命根未斷故、行解不相應故、或是菩薩之習氣濃厚故。
若真是禪門宗師,則不宜有上之舉,與諸古往今來祖師 提持此事之手段 有相違背抵觸之處,而反以諸祖師為非,認己之方法次第為是,於是便是非生矣!宗門便成了混亂之局面焉!這樣看來則是為過失不少!若果是禪門之宗師,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給人一個 用功參究的下手處。下手處要明了,不要讓學人 有所疑惑,並破除學人的種種見解 及與此法不相應之行持,僅如此而已,更莫多事,亦莫雄辯,去其偷心,莫使學人 落於閒機境上。亦莫多用機鋒,免使學人心意動盪而不肯死做功夫也。然若提持此事,須以出家為宜,因出家本為修道,無有餘事可為,方有長遠心,不至於知識 與學人悉皆落於急於求成之過患中。
當然,今時之學人 亦自有弱處,不能全怪知識。學人若久參不悟,便生退心,或對此單調枯燥之參究,難生興趣,故今時 少有參禪之根基,亦不奈何也。亦非是知識 用種種方便 善巧誘導學人就可以成辦,故亦只有隨緣了!
復次,古往今來之大德,所言及的以「離念靈知」為本性者,吾人切不可誤判 為是定境,言是未到地定之境界,並以此而論謗之、貶低之,若如此者 則是自己對別人之誤會也,強加給別人一個罪名罷了。何以故?只因古德所言之離念境界 非假作意而成;所言之靈知境界 非假待緣而有故。是故無有過患。而不是像今人所言的,作意把念頭打住,或向裡註照,使念凝澄而一念不生也(儘管他亦對外之境界 覺知了了)。便認此境 為離念靈知者,若此則自然不是了!因為此屬造作之境界,未離心所法,縱能覺知不滅,雖不落頑空,亦難免落於偏空。因心有所住故,念有作意故,此是二乘之用心 及境界也,含糊一些,就算能離念吧,卻非是靈知也。
若是菩薩眾,就算能靈知不昧,卻未必能離念,真無心也。若是真離念者,則必定真靈知,若真靈知者 必是真離念(編註:此段加刪除線是原文件內容 即已如此。以下凡有加上單刪除線、雙刪除線者,悉皆如是,不再一一說明),縱是至八地、十地,到無功用行,猶自有微細之照功未忘,故非真離念、真無心也,若是真離念者,則必定是真靈知,若真靈知者 必是真離念,不可分也,名為定慧等持,明見佛性也。
是故若真達 離念靈知之境地,則必是真心,必是本性。自何澤神會始,至圭峰宗密,永明延壽,及後來的一些大德沙門,皆作是說。故吾人用不著 把這些古德一一予以否定,判為錯解而加以貶之,這樣則不至於 犯有過失。亦必致因一人之導評 而使眾多學人 皆犯此一過失。慎重慎重!
古時縱有大機大用之祖師(不以知解示人者),亦曾喝斥此「離念靈知」之說,認為有乖宗風。而喝斥之原因 只是怕學人落於知見,成為解悟之弊而已,並非如今人 所評判的「離念靈知」為未到地定之境界也。
吾人亦不可以將「法離見聞覺知」之句 來否定此「靈知」之說,「法離見聞覺知」之意也只是說,法 不在見聞覺知上,不可錯認 見聞覺知為本心也,故由此可知:「法離見聞覺知」之知 乃是妄知,待緣而有,緣無則無,故此知 非是靈知也。
古德又云:「法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想,不知是無記。」其意者,應作是解:法不屬知者,因離念故,法不屬不知者,因靈知故。由此故知「離念靈知」實無法 義之錯誤。是故務請莫亂加評判 而騷擾佛教界之學人。
宗門之行履,只是單單直接滅掉 第七八識之虛妄性,古德所謂「斷命根」者也;所謂「打得識神死,方得法身活」打破無明窠臼者也;所謂「打七」之謂也;所謂「大死大活,小死小活,不死不活」者也。凡上之說,悉是明言 滅卻第七八識之謂也。此宗門之說,與三乘教中 菩薩之行處 及與唯識宗所說的行處 大不相同,故有必要略而辯之,免使宗教相互抵誹也。
所謂第七八識者,即是染污業識,亦即是根本無明,第八識及前六識 皆因第七識在作怪 而不得清淨故;一切六道流轉沉淪受苦 及四聖界之功德建立、差別作用 皆依其而發生故。第七八識若滅,則第八識 及前六七識悉皆清淨,更無可修可證。根本無明若滅,則無始無明,恒沙煩惱亦自與之隨滅。何以故?只因無始無明,恒沙諸惑 皆依此根本無明 而得建立故。若根本無明一旦滅,則無始無明,恒沙煩惱 又復依何而住?本自虛妄 不可得故!譬如波因風動,若風得止,則波亦自隨之而止;譬如樹因根存,若斷其根,則樹亦隨根滅。
(當然,波之隨止,樹葉之隨枯死,亦須靜待 若干時日,不可定論。悟者亦然,其習氣亦須待若干時日 乃得淨盡,但卻不復再起心對治矣,名為保任。)
若真悟之人,又何得執無始無明、恒沙煩惱 為實有哉?若執為實有,須假漸除,並用諸方便去打掃令淨者,如是用心 即同凡夫,則為著相。但地位菩薩之行處,及依唯識論之說,則是修除無始無明,煩惱諸惑,經無量劫,不斷漸除漸淨,最後及至清淨無餘(即法身),而後已;於是功德圓滿,萬德莊嚴者(即報身);應化無窮,利樂群品(即化身)。
由此則可知,宗門一法 是最直接最根本之法:直滅根本無明第七八識,故名為「頓教」;而教下之菩薩乘,乃是逐漸淨除 第八識中之業識種子,慢慢的轉化,並修諸功德智用,而不言為滅,只言為轉,經無量劫,始得成辦,故名為「漸教」。
若人問曰:若末那業識已滅,則前六識依何而住?一切境界 依何而生?依何而住?
答曰:機關木人,何所依憑!一切幻化,莫覓生處!
故七佛偈曰:
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譬如夢醒,一切夢境 皆不可得,何得更覓 空華生處乎?此是自覺聖智,非三乘境界,唯此真如,非關有無。若真悟之人,則無心應物,從真心起用,何假末那 虛妄生執起用!未悟之人,無罪見罪,妄自計著生疑,妄見有罪,便成業障,見解如是,妄論一切為實有故,知解不忘是為有罪;若見性之人,則了罪非罪,罪性本空,悉是虛妄,故一切業障 悉無障礙,正見如是,知解不生、故無有罪。
又,如經中所言:「二乘聲聞,諸滅盡定,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雖屬已滅意根,卻非真滅;只滅意根之初分,滅其受想而已,非是滅根本無明,故自與祖師之見性之境地不同也。切不可籠統地 一概而論,祖師之入滅 豈可與聲聞之入 滅相提並論乎?湛然圓寂,本自無生,本自無依,名為無住處涅槃,故自與佛入滅不別。(作者案:此段來文 所刪除與修改部份,仍係依據釋傳聖法師於2004年6月28日來信 及所附最新流通本之第九頁內容而修正)
以上雖說 是滅卻第八識,但卻實無所滅。因第八識原無體性,本不可得故。行人但直下覺了法界一相,即自得見 無念廣大心體,無明即不生,本是菩提,無有諸惑,故實無 無明可滅。譬如千年暗室,但燃一燈,暗相即無有,實無暗相 可修除也。因本自無體故。
說除暗者,為對原先有暗而言,燈光一照,暗相即滅。無明之相 亦復如是,故經云: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作者案:此段來文 係依據釋傳聖法師於2004年6月28日來信 所附最新流通本之第九頁所增加之內容而增加)順祝如意!釋傳聖(無心禪和)書 而今看來過於儱侗。雖然第七識執第八識為自體,執前六識為我所有,但尚不可認 第七識為業識也。業識應是第八識。此般名相,實難辨。餘在給貴會的第二封信中 有錯誤處,今改正。第九頁那段文有誤也。致歉!餘更無言矣,亦懶與人辨義,不關心世事,隨緣度日可矣!諸人珍重好為。釋傳聖
心真如門,如
心生滅門,生
正覺同修會諸仁者慧鑑:但如同石沉大海,杳無音訊。既已成為過去,也就作罷。平 儘管餘亦「看出」(在與華師辯論中了知到)蕭老居士在某些方面 也有一些不足之處,但畢竟只是一少部份。我們必須站在客觀之立場 上去評判事物,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是的就還他一個「是」,非的就還他一個「非」,絕不可以把他的少部份 不足之處 去否定他的大部份正確之說及許多的獨到之處,這才是正確的評判 而不至於落入情執用事,你們說對嗎?
貧道懶散成性,向來以「絕學無為閒道人」自居,不願多看經教,成就多聞辯才,圓滿一切種智,一向只是息心,更不如何若何!儘管這一年來 華光法師一再勸餘看蕭老師的諸多著作,但餘皆不以為然,發不起閱讀的心來。餘知道這是習氣使然!自餘有生以來 就害怕那厚厚的書本,唯崇尚精簡。這有原因!一則怕傷神勞累;二則記憶力極差,看瞭如同未看;三則,一向不愛用心,崇尚息心忘機之說。故餘之習性,自知久遠多生以來,行在宗門,而非教下。即具如是巨大宗門之習氣,自然不會被一時教門之說 而有所動搖其至樂了。恐怕一切種性(聲聞、緣覺、菩薩、外道等)因習氣使然故,亦不會受一時外來之影響 而改變其至樂也。
就拿菩薩來說吧,菩薩從無始劫以來,皆依四宏誓願 而發心起行修證,皆為諸佛之所誘導、稱嘆、護念,故自然形成了一股 巨大而不可動搖,難以變易的習氣: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此是三乘教中 菩薩之通途也)……縱是菩薩一時聽聞教外別傳之旨:無生可度,無佛可成,無煩惱可斷,無法門可學。但直下無心,蕩然無依,則本自圓成,不假用心,起心即錯,動念即乖,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菩薩因無始習氣使然故,亦斷然不肯信受了;縱能信之(因了義經亦作是說),亦斷然不肯依而行之,因其誓願不捨故;即使能依而行之,亦斷然不會 一時與之相應矣。只因無始以來,心行的的不同故!
由此故知,地位中之菩薩,知解難忘,心行難滅,所知障難斷,習氣障難除,故須假三僧祇劫而方圓滿佛道者,非是無由也。雖然,宗門下的祖師菩薩 亦是稱為菩薩,但畢竟與三乘教中之地位菩薩 依階級次第之修證 用心的的不同,故必須明辯。不可濫作評判,混為一談。亦不可把宗門下之祖師 判為證到哪一聖位,落在哪一階級,斷了幾多煩惱惑等,若作是估評者,則是謗吾宗門一法,謗吾祖師,過失極大!
而吾觀蕭老師與會下等眾,是犯了這個過失,在無意中一而再,再而三地貶低了宗門下,貶低了祖師。若蕭老師能自省其非,能在以後的再版書中 聲明自己對宗門下的錯誤評判,方能受到大陸正信禪和的稱嘆接受和擁護,不至於抵制、毀謗、攻擊蕭老師本人 及其所著之所有書籍。此是山僧誠懇肺腑之言,望能採納之!
三乘教之佛典言說,被名為教下;而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旨,被名為宗門下。教下與宗門下,是兩條不同的道路,大可各行其是,不可相互抵誹,亦不可合而為一。若把宗門下一法,歸於三乘教,則是貶低宗門,深違了義之旨。若三乘教 包含宗門一法,則世尊不應於靈山會上 囑令此法別傳。
只為世 尊演宣一大藏教之後,猶覺未能直顯此一心法。(縱是維摩詰等經中 亦有緘言以顯不二,但前後文長,讓人忽略而未能加重視)故世尊借拈花以示眾,見迦葉會心微笑,即為印可,囑令別傳,名為教外,毫無絡索,不立文字。此是最究竟了義 圓頓之法,更無有法在此之上,名為最上乘,故自不應將此別傳一脈 歸於教下,有違世尊原意。(當然,吾作是說,亦是塗糊宗門不少!不得已 而作是辯也)。
再者,馬鳴大士在起信論中立二門:心真如門,心生滅門。既立二門,則自然是兩條 不同的路子,故不可籠統地 混為一談。若混為一談,則又何必立二門乎?禪宗即是心真如門,三乘教即是心生滅門。此絕待之真如 亦非同教下 各種相待真如,故在其論中 對真如門之闡述 僅僅是短短數言,此亦是不得已 而強為之說也。只因此絕待之真如 本離言說故,故云:離言說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不可破壞……
而心生滅門則不然,洋洋萬言來作闡釋,猶未了也,僅言其大概而已,若推而廣之,則便成一大藏教,乃至便成三千大千世界經卷,何故?因有三千大千之種種差別境界,故而有三千大千經卷來作闡釋。若離差別心念,則一切差別境界之相 亦與隨滅,若無差別境界,則此生滅門亦無須建立。既有拾法界之差別境界,差別功用,故自然須在生滅門中一一闡釋。
又因差別境界無量故,而差別法門 亦復無量。若心真如門,則一亦不可得,更何得言二,本自不二,何有差別?因絕待故,離境界故,不可思,不可議故!由此可知,則不可評判祖師曰:只得根本智,未得差別智,亦不可評宗門下 只談總相智,未談道種智;亦不可評祖師 是何聖位,一切種智未圓等。因宗門是真如門故,離一切差別境界功用故,不在凡聖內坐故。況且,若據總相智,道種智,根本智,差別智等種種智而論,亦只是就人而立 智之名,若無我人,則智亦不存,唯此一心體,唯法無民!更不分別 更無差別 更無一異之說也。
再者,若評判諸大祖師之證量並不高,僅是七住、十住位、並言六祖 思惑未斷者,若作是言,則是貶低祖師也。如人言曰:若祖師證量 已達初地、二地,則何不見祖師顯現初地、二地之功用,現無量化身 遊百千佛世界?更不須言「一悟便至佛地」也!故祖師又何得狂言:十地滿心,如客作兒,等妙二覺,如何若何……如臨濟德山等輩乎?嗚乎!竟作是見解!
卻不知臨濟德山等祖師 作是語之意,非是逞人我,比高下,狂妄之舉也。而實是證得本法真如後,立在真如門之立場上(即證量上)而否定 十法界之差別妄境,因十法界之差別境界 悉歸生滅門中收故。
亦是教導,訶斥著於差別生滅妄相之學人,令使離執故。若怪祖師未顯功用 而評其證量不高者,則是自顯己之智慧 有限也!何謂哉?因祖師既走的是真如門路子,又豈會顯現生滅門之功用境界?若以生滅門中之功用 去評判真如門中之證量,又豈有不錯之理哉?若斷言實證真如之祖師 必須具備佛菩薩之功用,縱是不顯亦應具備,否則斷為未證。若作是評者,則是否寒山、拾得、豐幹、布袋及西天的第十六代(大勢至再來)十七代(娑羅樹王佛再來)等祖師,悉是證量不高乎?
卻不知,祖師若是顯現差別功用,則是落於生滅門中 而有違真如門故,亦是誤導一切後學追求差別功用 而落於生滅門中,而背卻本法故。因有此等病故 而隱而不顯也,或現同事身,以提攜後學利樂有情故 而隱而不顯也。況且,若祖師念念證真常者,則念念離生滅,念念離一切差別境界功用之相,又何得反怪祖師 不顯差別功用乎?故知此是學人 顛倒之想或是菩薩之習性耳!故不得硬逼祖師 違於本法 定要落於生滅境界中 而反認為是耳!
其實,祖師菩薩之功德三昧 與諸地位中之菩薩三昧,功用大有差別,因祖師是無相功德三昧,地位菩薩 則是有相功用 差別三昧境界,故不可混為一談。祖師之功德三昧是:當祖師證悟真如時,即是真如三昧,即具真如三昧之功德受用;證知此法無依,即是無依三昧,即具無依三昧之功德受用;此法無相,即是無相三昧,並具此功德;此法無念,即是無念三昧,並具此功德;此法無動搖,即是金剛三昧,並具此功德;此法離戲論,即是無戲論三昧,並具此功德;此法若虛空,即是虛空三昧,並具此功德;此法無願求,即是無願求三昧,並具此功德;此法無所得,即是無所得三昧,並具此功德;此法無慳,即是無慳三昧,並具此功德……吾若俱說,究劫不盡。
故四祖語牛頭禪師曰:百千三昧,本自俱足,不假外求,一切功德,亦復如是。故知宗門所言一切三昧功德 不離方寸,不離真如心體,自與地位中菩薩 之有相功用 及有境界之三昧不同。故達磨雲:若離體說法,則為相說,非說法也。若具宗門根性之學人,縱是閱華嚴經,了知菩薩種種功用三昧,現不可思、不可議之神通變化,度化百千億眾生 證無生法忍,亦視為等閒,如同兒戲,而無絲毫欣慕之心。若作聖見,若生勝解,即不是也。
故知,宗門一法者,必須遠離知解,遠離生滅心念,遠離一切差別境界。若知解不忘,是為大病,則不相應。是故諸地位菩薩,不應以己之慧解 來評論宗門祖師未具道種智,亦不應評判祖師是居何聖位,落何階級!又諸祖師 本是全力擔荷此事,全提正令!(摘葉尋枝 我不能),故亦不應 反責祖師不學差別智,不提差別智,不應嫌棄宗門一法 只是這一點點,不應以多知多解為尚。若是真悟見性之人,則更不應廣學知解,埋沒己靈。因剛悟之人,荷擔之力弱,容易打失,此物經常不現前,常被習氣之所覆蓋,故古德亦嘆雲:於中知有,相續也大難!
又云:一念見性 一念佛,念念見性 念念佛。但,能念念本性現前 而念念見性者,自古至今極為希有,千人萬人中 只得三個五個而已!若論宗門之行履,則唯在息心,無所用心,無所依倚,無所愛樂,無有染著,如是則本心自現。非如地位中之菩薩修法,廣求佛法知解,修諸禪定及諸三昧功用,若如此用心者,則與宗門一法 背道而馳,絕難相應矣。
又初悟之人,不宜出頭太早,若事務太多,心念太染,則是染污本法,不得現前。但心如直弦,不假作意用心,自然與道相應。故祖祖同一鼻孔出氣,同一手眼接人,千說萬說 不出此一本份事。若能識得此段光景,則老古錐一千七百則公案 可以一串穿卻,不為份外。但須戒諸學人,切不可 把宗門下事 作為知解會,此事不屬理路邊事,而相反地,要絕卻當人知解,去卻當人之凡情聖見,方與此法相應。此法若不分明現前,則任他裝模作樣,逞盡伎倆,亦不是也。徒讓明眼人笑煞而已!
自宋以來,諸多學人 不尚古德之道德操履,卻每以己之聰慧,對古德之言對機鋒,以識心一一解會了,便以為得,便在人前逞口快,賣弄機關。竟把祖師機鋒轉語 當作實語會、當作道理會、當作是非會,於是乎 便去分別解說,定決古德之語句 有道理沒道理,這個高、那個低,此人已悟,彼人錯會等,卻不知 盡是陰差而陽錯矣。卻不知祖師意,非在言句裡,唯在當人「神會」!故誌公曰:欲要通達祖師言,莫向心頭安了義。
但,若心住於境,猶在文字言句中 捕風捉影,又焉得「神會」乎?故知此事極難,若非上根利器,夙具宿慧與久經鍛煉者 不能荷擔。故自宋以來,諸大祖師觀機 而教人數十年 苦參公案者,非是無由也。絕不為人說破!亦不教人 往了義教中會歸,令人住於此理。若住於此理者即成死漢,在宗門下 毫無氣息。古人云:語中有語,名為死句;語中無語,名為活句。
譬如有人問曰:如何是佛?答曰:真如是!作是答者,即成死句。复人問曰:如何是佛?答曰:幹屎橛!作是答者,乃名活句。古人教人參活句,不參死句,教人參無義味話頭,不參有義味話頭。活句者 即是無義味、無理路話頭,死句則是有義味 有理路話頭。
為使學人 不落神識解會故,故祖師提倡參活句,非無來由也。當今縱有知識 使盡手段,用種種機鋒接引後學,助令開悟。但若學人之根基稍差,心性不夠淳厚 而習氣反濃厚者,即便一時得以開悟,有些省發,但之後更不相應,又談何保任此事?因不現前故,便复懷疑不信;縱能信之,因不了了明見故,亦只成解會,毫無受用。
故五祖演 語圓悟勤曰:「有人自廬山來,教他舉亦舉得,會亦會得,拈亦拈得,頌亦頌得,只是未在!」即是此意也。徒具些知見而已!若遇此般漢,則更不可救矣!知識若再复用種種手段施設之,對其更不中用。其人雖能領會其意,只是不現前耳!
由上故知,對今人而言,知識不應急於求成,使盡伎倆,令學人於一時 得以省悟,而後便無奈矣!知識見此不得已故,复教學人 修學三乘經教,廣習唯識法相,以保護學人 所悟見解不得退失,復修學禪定 及諸三昧功用 以為其之受用,使宗門一法 與三乘教法 彼此難分,並把宗門下事歸於三乘教法 之菩薩中之見道位……何故如此哉?只為其命根未斷故、行解不相應故、或是菩薩之習氣濃厚故。
若真是禪門宗師,則不宜有上之舉,與諸古往今來祖師 提持此事之手段 有相違背抵觸之處,而反以諸祖師為非,認己之方法次第為是,於是便是非生矣!宗門便成了混亂之局面焉!這樣看來則是為過失不少!若果是禪門之宗師,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給人一個 用功參究的下手處。下手處要明了,不要讓學人 有所疑惑,並破除學人的種種見解 及與此法不相應之行持,僅如此而已,更莫多事,亦莫雄辯,去其偷心,莫使學人 落於閒機境上。亦莫多用機鋒,免使學人心意動盪而不肯死做功夫也。然若提持此事,須以出家為宜,因出家本為修道,無有餘事可為,方有長遠心,不至於知識 與學人悉皆落於急於求成之過患中。
當然,今時之學人 亦自有弱處,不能全怪知識。學人若久參不悟,便生退心,或對此單調枯燥之參究,難生興趣,故今時 少有參禪之根基,亦不奈何也。亦非是知識 用種種方便 善巧誘導學人就可以成辦,故亦只有隨緣了!
復次,古往今來之大德,所言及的以「離念靈知」為本性者,吾人切不可誤判 為是定境,言是未到地定之境界,並以此而論謗之、貶低之,若如此者 則是自己對別人之誤會也,強加給別人一個罪名罷了。何以故?只因古德所言之離念境界 非假作意而成;所言之靈知境界 非假待緣而有故。是故無有過患。而不是像今人所言的,作意把念頭打住,或向裡註照,使念凝澄而一念不生也(儘管他亦對外之境界 覺知了了)。便認此境 為離念靈知者,若此則自然不是了!因為此屬造作之境界,未離心所法,縱能覺知不滅,雖不落頑空,亦難免落於偏空。因心有所住故,念有作意故,此是二乘之用心 及境界也,含糊一些,就算能離念吧,卻非是靈知也。
若是菩薩眾,就算能靈知不昧,卻未必能離念,真無心也。若是真離念者,則必定真靈知,若真靈知者 必是真離念(編註:此段加刪除線是原文件內容 即已如此。以下凡有加上單刪除線、雙刪除線者,悉皆如是,不再一一說明),縱是至八地、十地,到無功用行,猶自有微細之照功未忘,故非真離念、真無心也,若是真離念者,則必定是真靈知,若真靈知者 必是真離念,不可分也,名為定慧等持,明見佛性也。
是故若真達 離念靈知之境地,則必是真心,必是本性。自何澤神會始,至圭峰宗密,永明延壽,及後來的一些大德沙門,皆作是說。故吾人用不著 把這些古德一一予以否定,判為錯解而加以貶之,這樣則不至於 犯有過失。亦必致因一人之導評 而使眾多學人 皆犯此一過失。慎重慎重!
古時縱有大機大用之祖師(不以知解示人者),亦曾喝斥此「離念靈知」之說,認為有乖宗風。而喝斥之原因 只是怕學人落於知見,成為解悟之弊而已,並非如今人 所評判的「離念靈知」為未到地定之境界也。
吾人亦不可以將「法離見聞覺知」之句 來否定此「靈知」之說,「法離見聞覺知」之意也只是說,法 不在見聞覺知上,不可錯認 見聞覺知為本心也,故由此可知:「法離見聞覺知」之知 乃是妄知,待緣而有,緣無則無,故此知 非是靈知也。
古德又云:「法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想,不知是無記。」其意者,應作是解:法不屬知者,因離念故,法不屬不知者,因靈知故。由此故知「離念靈知」實無法 義之錯誤。是故務請莫亂加評判 而騷擾佛教界之學人。
宗門之行履,只是單單直接滅掉 第七八識之虛妄性,古德所謂「斷命根」者也;所謂「打得識神死,方得法身活」打破無明窠臼者也;所謂「打七」之謂也;所謂「大死大活,小死小活,不死不活」者也。凡上之說,悉是明言 滅卻第七八識之謂也。此宗門之說,與三乘教中 菩薩之行處 及與唯識宗所說的行處 大不相同,故有必要略而辯之,免使宗教相互抵誹也。
所謂第七八識者,即是染污業識,亦即是根本無明,第八識及前六識 皆因第七識在作怪 而不得清淨故;一切六道流轉沉淪受苦 及四聖界之功德建立、差別作用 皆依其而發生故。第七八識若滅,則第八識 及前六七識悉皆清淨,更無可修可證。根本無明若滅,則無始無明,恒沙煩惱亦自與之隨滅。何以故?只因無始無明,恒沙諸惑 皆依此根本無明 而得建立故。若根本無明一旦滅,則無始無明,恒沙煩惱 又復依何而住?本自虛妄 不可得故!譬如波因風動,若風得止,則波亦自隨之而止;譬如樹因根存,若斷其根,則樹亦隨根滅。
(當然,波之隨止,樹葉之隨枯死,亦須靜待 若干時日,不可定論。悟者亦然,其習氣亦須待若干時日 乃得淨盡,但卻不復再起心對治矣,名為保任。)
若真悟之人,又何得執無始無明、恒沙煩惱 為實有哉?若執為實有,須假漸除,並用諸方便去打掃令淨者,如是用心 即同凡夫,則為著相。但地位菩薩之行處,及依唯識論之說,則是修除無始無明,煩惱諸惑,經無量劫,不斷漸除漸淨,最後及至清淨無餘(即法身),而後已;於是功德圓滿,萬德莊嚴者(即報身);應化無窮,利樂群品(即化身)。
由此則可知,宗門一法 是最直接最根本之法:直滅根本無明第七八識,故名為「頓教」;而教下之菩薩乘,乃是逐漸淨除 第八識中之業識種子,慢慢的轉化,並修諸功德智用,而不言為滅,只言為轉,經無量劫,始得成辦,故名為「漸教」。
若人問曰:若末那業識已滅,則前六識依何而住?一切境界 依何而生?依何而住?
答曰:機關木人,何所依憑!一切幻化,莫覓生處!
故七佛偈曰:
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譬如夢醒,一切夢境 皆不可得,何得更覓 空華生處乎?此是自覺聖智,非三乘境界,唯此真如,非關有無。若真悟之人,則無心應物,從真心起用,何假末那 虛妄生執起用!未悟之人,無罪見罪,妄自計著生疑,妄見有罪,便成業障,見解如是,妄論一切為實有故,知解不忘是為有罪;若見性之人,則了罪非罪,罪性本空,悉是虛妄,故一切業障 悉無障礙,正見如是,知解不生、故無有罪。
又,如經中所言:「二乘聲聞,諸滅盡定,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雖屬已滅意根,卻非真滅;只滅意根之初分,滅其受想而已,非是滅根本無明,故自與祖師之見性之境地不同也。切不可籠統地 一概而論,祖師之入滅 豈可與聲聞之入 滅相提並論乎?湛然圓寂,本自無生,本自無依,名為無住處涅槃,故自與佛入滅不別。(作者案:此段來文 所刪除與修改部份,仍係依據釋傳聖法師於2004年6月28日來信 及所附最新流通本之第九頁內容而修正)
以上雖說 是滅卻第八識,但卻實無所滅。因第八識原無體性,本不可得故。行人但直下覺了法界一相,即自得見 無念廣大心體,無明即不生,本是菩提,無有諸惑,故實無 無明可滅。譬如千年暗室,但燃一燈,暗相即無有,實無暗相 可修除也。因本自無體故。
說除暗者,為對原先有暗而言,燈光一照,暗相即滅。無明之相 亦復如是,故經云: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作者案:此段來文 係依據釋傳聖法師於2004年6月28日來信 所附最新流通本之第九頁所增加之內容而增加)順祝如意!釋傳聖(無心禪和)書 而今看來過於儱侗。雖然第七識執第八識為自體,執前六識為我所有,但尚不可認 第七識為業識也。業識應是第八識。此般名相,實難辨。餘在給貴會的第二封信中 有錯誤處,今改正。第九頁那段文有誤也。致歉!餘更無言矣,亦懶與人辨義,不關心世事,隨緣度日可矣!諸人珍重好為。釋傳聖
心真如門,如
心生滅門,生
-
- 文章: 5273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也說漸頓 二法《二》。。。。一個不能不討論的話題
關於拙無居士所言:
不久前,末學無意中 看到一位博友 大批禪宗門人“霸道主義”。說是“到處揮動胡蘿蔔和大棒,如果是發帖者,不知道別人是什麼想法,什麼動機,什麼帖子,胡亂跟帖,甚至把人家很好的主題破壞的亂七八糟,使一些好的跟帖 變得不知所踪,往往人家在學法講法,講的契機契理,聽的法喜充滿。只要這些霸權主義 進來之後,揮著他們的武器,合我意者,吃胡蘿蔔;不合我意者,吃他三百殺威棒!有些跟帖 甚至狗尾續貂,搞得一些學佛著乘興而來,敗興而歸,攪得論壇烏煙瘴氣。”
說句實在話,末學對此深有同感。去年末學剛上地藏緣論壇時 也是深受其擾,因此也不太愛上論壇。之所以出現這種亂象,是因為有些師兄 說法不對機,不管你是什麼程度,一味站在孤峰頂上,然後往下衝殺,雖說殺得人翻馬仰,卻也把論壇這個道場 殺得一片寒潭古澗。可憐許多初學者,不是信心銳減,就是投學無門,於是望而生畏,退而遠之。這是論壇的悲哀!一千多年前,五祖忍大師 對慧能大師傳以頓法,對其他僧眾 則傳以漸法,因才施教,樹立了一代宗師的模範形象。建議各位前輩師兄 能夠像孔子先聖那樣 有教無類。只要與我宗門有緣的,只要真誠踏入這個論壇的,當像長清僧師父那樣 慈悲接引,為我宗門再振入塵垂手,入草為人。
拙無居士引用:
原帖由
果然是內行人!一語中的!更無別語!這就是頓漸最親切的含義,沒有十月懷胎,妄想一朝分娩,豈有這等好事/!
愛他勝自管理員引用:
原帖由 說是“到處揮動胡蘿蔔和大棒,如果是發帖者,不知道別人是什麼想法,什麼動機,什麼帖子,胡亂跟帖,甚至把人家很好的主題破壞的亂七八糟,使一些好的跟帖...
大像不遊於兔徑!若滿足於胡蘿蔔的陶醉,深溺人我,於生死心上不能痛切,那個回護面子的正是無量火獄!
法無:
諸師兄,莫道有佛有法,實在是無佛可得,乃至三乘十二部 圓頓教跡,也只是方便藥病相治,並無實法。有的皆是相貌而已!大有一般文字禪客 便向裡用功不少,以期指望一具臭骨頭修成無上菩提,動輒擬求出世之法,錯了也兄弟!人若求佛,是人離佛,人若求道,是人離道。不管你是解經辨論口若懸河,不管你是聰明伶俐,恁麼說話,不恁麼說話,總是黑牛臥死水!設解得十二部經論 也不如一個無所事事漢!只 哪如無事休歇去,飢來吃飯,倒泛鐵舟帆滄海,當天和尚撞天鐘!
黃檗禪師曰:“我此禪宗,從上相承以來,不會教人 求知求解,只雲學道,早屬接引之辭。然道亦不可學,情存學解,卻是迷道。道無方所,名大乘心。此心 不在內外中間,實無方所。第一不得作知解。只是說汝如今情量處,情量若盡,心無方所,此道天真,本無名字。”
印宗法師問六祖惠能:“黃梅咐囑,如何指授?” 復曰:“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
宗門之始,即靈山會上,世尊拈花,迦葉微笑,滴髓一脈,永傳慧命。言其理則,佛說三藏十二分教,皆為所依。推其極致,則一字不立,揚眉瞬目,已是第二義事矣。故靈山一會,世尊以不說而說,尊者以不聽而聽,無上甚深之旨,盡在默然中矣。
此之數語,於心宗要旨,已開其門。悟之者,是則全是,非則全非。若不明見此心,洞達法性,皆為墮負之言耳。故後之禪門大德,捨此不言,唯以“麻三斤”、“庭前柏樹子”等句,全提正印,要君自肯。所謂“鴛鴦繡出從君看,不把金針度與人。”誠為大機大用,無上慈悲;否則,終日說禪論道,論理則細析玄微,行證則妄心龐雜,烏足以語乎此。
是故大凡看 古人語錄公案文字,且不可專就一問一答 或一拈一頌之中的機鋒峻利 或語言奇特處而爽我心目快意,資我口語談柄!何故?若真學子 當須窮究他古人 因何因緣 方能到此大徹大悟之田地,
凡古德禪師大徹大悟之後,橫說豎說,正說反說,隨意拈來 語句無不一一契佛心印,皆真語實語,絕非莊生寓言戲論也。而今人心未妙悟,只見一毫頭子 針孔之事,便謂歸家穩坐,自己 似這等人 只憑著資性聰利,舌頭辭辨,山頭起浪,海底生塵,以種種於無脫法中 自生系縛,以賺諸無識之人 這些子所謂大德 雖可以假亂真,爭奈遇到明眼人 一句 嗚呼,此等罪孽之人 妄談般若,實則罪在不原,見者聞者 豈不大可畏哉!
關於拙無居士所言:
不久前,末學無意中 看到一位博友 大批禪宗門人“霸道主義”。說是“到處揮動胡蘿蔔和大棒,如果是發帖者,不知道別人是什麼想法,什麼動機,什麼帖子,胡亂跟帖,甚至把人家很好的主題破壞的亂七八糟,使一些好的跟帖 變得不知所踪,往往人家在學法講法,講的契機契理,聽的法喜充滿。只要這些霸權主義 進來之後,揮著他們的武器,合我意者,吃胡蘿蔔;不合我意者,吃他三百殺威棒!有些跟帖 甚至狗尾續貂,搞得一些學佛著乘興而來,敗興而歸,攪得論壇烏煙瘴氣。”
說句實在話,末學對此深有同感。去年末學剛上地藏緣論壇時 也是深受其擾,因此也不太愛上論壇。之所以出現這種亂象,是因為有些師兄 說法不對機,不管你是什麼程度,一味站在孤峰頂上,然後往下衝殺,雖說殺得人翻馬仰,卻也把論壇這個道場 殺得一片寒潭古澗。可憐許多初學者,不是信心銳減,就是投學無門,於是望而生畏,退而遠之。這是論壇的悲哀!一千多年前,五祖忍大師 對慧能大師傳以頓法,對其他僧眾 則傳以漸法,因才施教,樹立了一代宗師的模範形象。建議各位前輩師兄 能夠像孔子先聖那樣 有教無類。只要與我宗門有緣的,只要真誠踏入這個論壇的,當像長清僧師父那樣 慈悲接引,為我宗門再振入塵垂手,入草為人。
拙無居士引用:
原帖由
果然是內行人!一語中的!更無別語!這就是頓漸最親切的含義,沒有十月懷胎,妄想一朝分娩,豈有這等好事/!
愛他勝自管理員引用:
原帖由 說是“到處揮動胡蘿蔔和大棒,如果是發帖者,不知道別人是什麼想法,什麼動機,什麼帖子,胡亂跟帖,甚至把人家很好的主題破壞的亂七八糟,使一些好的跟帖...
大像不遊於兔徑!若滿足於胡蘿蔔的陶醉,深溺人我,於生死心上不能痛切,那個回護面子的正是無量火獄!
法無:
諸師兄,莫道有佛有法,實在是無佛可得,乃至三乘十二部 圓頓教跡,也只是方便藥病相治,並無實法。有的皆是相貌而已!大有一般文字禪客 便向裡用功不少,以期指望一具臭骨頭修成無上菩提,動輒擬求出世之法,錯了也兄弟!人若求佛,是人離佛,人若求道,是人離道。不管你是解經辨論口若懸河,不管你是聰明伶俐,恁麼說話,不恁麼說話,總是黑牛臥死水!設解得十二部經論 也不如一個無所事事漢!只 哪如無事休歇去,飢來吃飯,倒泛鐵舟帆滄海,當天和尚撞天鐘!
黃檗禪師曰:“我此禪宗,從上相承以來,不會教人 求知求解,只雲學道,早屬接引之辭。然道亦不可學,情存學解,卻是迷道。道無方所,名大乘心。此心 不在內外中間,實無方所。第一不得作知解。只是說汝如今情量處,情量若盡,心無方所,此道天真,本無名字。”
印宗法師問六祖惠能:“黃梅咐囑,如何指授?” 復曰:“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
宗門之始,即靈山會上,世尊拈花,迦葉微笑,滴髓一脈,永傳慧命。言其理則,佛說三藏十二分教,皆為所依。推其極致,則一字不立,揚眉瞬目,已是第二義事矣。故靈山一會,世尊以不說而說,尊者以不聽而聽,無上甚深之旨,盡在默然中矣。
此之數語,於心宗要旨,已開其門。悟之者,是則全是,非則全非。若不明見此心,洞達法性,皆為墮負之言耳。故後之禪門大德,捨此不言,唯以“麻三斤”、“庭前柏樹子”等句,全提正印,要君自肯。所謂“鴛鴦繡出從君看,不把金針度與人。”誠為大機大用,無上慈悲;否則,終日說禪論道,論理則細析玄微,行證則妄心龐雜,烏足以語乎此。
是故大凡看 古人語錄公案文字,且不可專就一問一答 或一拈一頌之中的機鋒峻利 或語言奇特處而爽我心目快意,資我口語談柄!何故?若真學子 當須窮究他古人 因何因緣 方能到此大徹大悟之田地,
凡古德禪師大徹大悟之後,橫說豎說,正說反說,隨意拈來 語句無不一一契佛心印,皆真語實語,絕非莊生寓言戲論也。而今人心未妙悟,只見一毫頭子 針孔之事,便謂歸家穩坐,自己 似這等人 只憑著資性聰利,舌頭辭辨,山頭起浪,海底生塵,以種種於無脫法中 自生系縛,以賺諸無識之人 這些子所謂大德 雖可以假亂真,爭奈遇到明眼人 一句 嗚呼,此等罪孽之人 妄談般若,實則罪在不原,見者聞者 豈不大可畏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