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禪八定
楞嚴經知見無見,斯即涅槃。與金剛經透三句
-
- 文章: 3685
- 註冊時間: 週日 12月 26, 2021 11:15 am
Re: 楞嚴經知見無見,斯即涅槃。與金剛經透三句
佛告摩訶男:「若有比丘在於學地,未得無學,意恒進求,欲得涅槃,常修六念。譬如有人身體羸瘦,欲食美饍,為自樂故,諸比丘等,亦復如是,為涅槃故,修於六念。何等為六?一者、念於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當于爾時,無有貪欲、瞋恚、愚癡,唯有清淨質直之心。以直心故,得法得義,得親近佛,心生歡喜。以歡喜故,身得猗樂。以身樂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怨家及己親族,於此二人,無怨憎想,心常平等,住法流水,入於定心,修念佛心,趣向涅槃,是名念佛。
這是未得無學所學
爾時無有貪欲瞋恚、愚癡,唯有清淨質直之心。
這是可行的
在修行中還是會升起貪嗔癡
但是容易降伏
如果真永無貪嗔癡
唯佛一人而已
您要搞清楚狀況
-
- 文章: 1348
- 註冊時間: 週六 12月 11, 2021 9:59 am
Re: 楞嚴經知見無見,斯即涅槃。與金剛經透三句
是啊~念佛不是嘴巴唸吧!次草 寫: ↑週五 12月 31, 2021 4:20 pm佛告摩訶男:「若有比丘在於學地,未得無學,意恒進求,欲得涅槃,常修六念。譬如有人身體羸瘦,欲食美饍,為自樂故,諸比丘等,亦復如是,為涅槃故,修於六念。何等為六?一者、念於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當于爾時,無有貪欲、瞋恚、愚癡,唯有清淨質直之心。以直心故,得法得義,得親近佛,心生歡喜。以歡喜故,身得猗樂。以身樂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怨家及己親族,於此二人,無怨憎想,心常平等,住法流水,入於定心,修念佛心,趣向涅槃,是名念佛。
這是未得無學所學
爾時無有貪欲瞋恚、愚癡,唯有清淨質直之心。
這是可行的
在修行中還是會升起貪嗔癡
但是容易降伏
如果真永無貪嗔癡
唯佛一人而已
您要搞清楚狀況
要得法得義,這不是您每天在做的事?
我想星洲對阿含的說法也不會否定吧!
-
- 文章: 2538
-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楞嚴經知見無見,斯即涅槃。與金剛經透三句
星雲大師文集 > 佛教叢書1-教理
二、二禪
1.心理活動狀態:內等淨。即斷除尋、伺的分別心理,形成信根,稱為內等淨。
2.主觀感受:定生喜樂。是指由此禪定所生起的喜樂。
在達到初禪境界以後,漸漸對初禪境界感到不滿足,所以便攝心在禪定上,而泯除了伺、尋的作用。這時,甚深禪悅油然生起,心靈朗然洞徹,如同從暗室中走出,見到日月的光明一般,稱為二禪。
三、三禪
1.心理活動狀態:行捨、正念、正知。住於非苦非樂的「行捨」境地,以正念、正知繼續修習。
2.主觀感受:離喜妙樂。是指離去尋伺喜,唯存樂的心理狀態。
在達到二禪以後,喜心湧動,使得禪定不固,所以開始攝心諦觀,喜心因而斷除,於是泯然入定,綿綿的妙樂從心中流出,遍滿全身,可說是「世間第一樂事」,稱為三禪。
四、四禪
1.心理活動狀態:捨清淨、念清淨。捨三禪妙樂,令心清淨,因此稱為捨清淨;又唯念修道的功德,所以稱為念清淨。
2.主觀感受:非苦非樂受。是指尋伺喜樂都已斷除的境界。
在達到三禪以後,又覺得三禪之樂令心不清淨,遂生厭離想,因此更加精進不懈,終於進入四禪。這時出入息斷,絕諸妄想,正念堅固,心靈空明寂靜,有如明鏡離垢,淨水無波般湛然而照,萬事萬物都顯現無遺。
參‧四無色定的內容
一、空無邊處定
1.心理活動狀態:離色心緣虛空,與無色相應。滅三種色:可見有對色、不可見有對色和不可見無對色。
2.主觀感受:與空相應,心中明淨,不苦不樂受更加增長。
達到四禪的境界後,身心仍受色法的繫縛,不能自在,於是加緊功力,觀察己身有如羅縠,內外通徹,由於一心念空,所以在深定中只見虛空無邊,而沒有一切色相。這時,心中明淨,無礙自在,好像飛鳥破籠而出一樣,在虛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稱為空無邊處定。
二、識無邊處定
1.心理活動狀態:捨空緣識。
2.主觀感受:與識相應,安穩清寂,心識明利。
達到空處定以後,識心遍緣虛空,因為虛空無邊,所以識心分散太廣,使得定心開始動搖,於是捨棄過去向外緣取虛空,而開始向內以心識為觀察的對象,念念不捨。漸漸與識相應後,在深定中不見餘事,只見過去、現在、未來諸識顯現,與定相應而不分散。這時,心中的清淨寂靜,無法用言語形容,稱為識無邊處。
三、無所有處定
1.心理活動狀態:捨空與識等內外二境,而緣無所有處。
2.主觀感受:安穩寂靜,不見諸法。
達到識處定以後,因為心所緣的過去、現在、未來諸識無量無邊,能破壞定力,三世心也是和合假有,並非真實,所以,捨去識處,而繫心於無所有處,精進不懈。在深定中,心內空無所依,諸想不起,安穩寂靜,稱為無所有處定。
四、非想非非想處定
1.心理活動狀態:破識無邊處的有想境界及無所有處的無想境界。
2.主觀感受:不見有無,恬然清淨。
達到無所有處定以後,心中如癡如醉,如眠如暗,因為還有無明覆蓋,所以無所覺了,無所愛樂。於是一心專精,於非有處非無處,念念不捨,終於出現真實定,一切有無相貌都蕩然不存,心中清淨無為。在三界的定相裡,以此定的境界最高,稱為非想非非想處定。
二、二禪
1.心理活動狀態:內等淨。即斷除尋、伺的分別心理,形成信根,稱為內等淨。
2.主觀感受:定生喜樂。是指由此禪定所生起的喜樂。
在達到初禪境界以後,漸漸對初禪境界感到不滿足,所以便攝心在禪定上,而泯除了伺、尋的作用。這時,甚深禪悅油然生起,心靈朗然洞徹,如同從暗室中走出,見到日月的光明一般,稱為二禪。
三、三禪
1.心理活動狀態:行捨、正念、正知。住於非苦非樂的「行捨」境地,以正念、正知繼續修習。
2.主觀感受:離喜妙樂。是指離去尋伺喜,唯存樂的心理狀態。
在達到二禪以後,喜心湧動,使得禪定不固,所以開始攝心諦觀,喜心因而斷除,於是泯然入定,綿綿的妙樂從心中流出,遍滿全身,可說是「世間第一樂事」,稱為三禪。
四、四禪
1.心理活動狀態:捨清淨、念清淨。捨三禪妙樂,令心清淨,因此稱為捨清淨;又唯念修道的功德,所以稱為念清淨。
2.主觀感受:非苦非樂受。是指尋伺喜樂都已斷除的境界。
在達到三禪以後,又覺得三禪之樂令心不清淨,遂生厭離想,因此更加精進不懈,終於進入四禪。這時出入息斷,絕諸妄想,正念堅固,心靈空明寂靜,有如明鏡離垢,淨水無波般湛然而照,萬事萬物都顯現無遺。
參‧四無色定的內容
一、空無邊處定
1.心理活動狀態:離色心緣虛空,與無色相應。滅三種色:可見有對色、不可見有對色和不可見無對色。
2.主觀感受:與空相應,心中明淨,不苦不樂受更加增長。
達到四禪的境界後,身心仍受色法的繫縛,不能自在,於是加緊功力,觀察己身有如羅縠,內外通徹,由於一心念空,所以在深定中只見虛空無邊,而沒有一切色相。這時,心中明淨,無礙自在,好像飛鳥破籠而出一樣,在虛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稱為空無邊處定。
二、識無邊處定
1.心理活動狀態:捨空緣識。
2.主觀感受:與識相應,安穩清寂,心識明利。
達到空處定以後,識心遍緣虛空,因為虛空無邊,所以識心分散太廣,使得定心開始動搖,於是捨棄過去向外緣取虛空,而開始向內以心識為觀察的對象,念念不捨。漸漸與識相應後,在深定中不見餘事,只見過去、現在、未來諸識顯現,與定相應而不分散。這時,心中的清淨寂靜,無法用言語形容,稱為識無邊處。
三、無所有處定
1.心理活動狀態:捨空與識等內外二境,而緣無所有處。
2.主觀感受:安穩寂靜,不見諸法。
達到識處定以後,因為心所緣的過去、現在、未來諸識無量無邊,能破壞定力,三世心也是和合假有,並非真實,所以,捨去識處,而繫心於無所有處,精進不懈。在深定中,心內空無所依,諸想不起,安穩寂靜,稱為無所有處定。
四、非想非非想處定
1.心理活動狀態:破識無邊處的有想境界及無所有處的無想境界。
2.主觀感受:不見有無,恬然清淨。
達到無所有處定以後,心中如癡如醉,如眠如暗,因為還有無明覆蓋,所以無所覺了,無所愛樂。於是一心專精,於非有處非無處,念念不捨,終於出現真實定,一切有無相貌都蕩然不存,心中清淨無為。在三界的定相裡,以此定的境界最高,稱為非想非非想處定。
-
- 文章: 937
- 註冊時間: 週五 10月 29, 2021 2:03 pm
Re: 楞嚴經知見無見,斯即涅槃。與金剛經透三句
把酒話桑麻
^^
上這個是俗務...生活裡的一點點關於
稅收、衣服、時節、聊天用的煩惱
一匹麻布(能作衣服用的)
約20~25公斤,約30斤
所以三斤麻,給女人都不夠裹一雙腳
^^
^^
上這個是俗務...生活裡的一點點關於
稅收、衣服、時節、聊天用的煩惱
一匹麻布(能作衣服用的)
約20~25公斤,約30斤
所以三斤麻,給女人都不夠裹一雙腳
^^
原本如此,真如是道
-
- 文章: 3095
-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楞嚴經知見無見,斯即涅槃。與金剛經透三句
有公案說.
趙州云,佛之一字,吾不喜聞。又云,老僧念佛一聲,漱口三日。
趙州云,佛之一字,吾不喜聞。又云,老僧念佛一聲,漱口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