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探物語🧐

一點念想
夏洛克

Re: 神探物語

文章 夏洛克 »

法性、法界性,萬法的本質與特性

例如:近代科學發現的【波粒二象性】
波是業相(波動現象),粒是境界相(物質現象)
雖不究竟,但能幫助普羅大眾對法性有進一步了解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夏洛克

Re: 神探物語

文章 夏洛克 »

六祖壇經宗寶本 機緣第七

僧志道,廣州南海人也。

請益曰:「學人自出家,覽《涅槃經》十載有餘,未明大意,願和尚垂誨。」

師曰:「汝何處未明?」

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於此疑惑。」

師曰:「汝作麼生疑?」

曰:「一切眾生皆有二身,謂色身、法身也。色身無常,有生有滅;法身有常,無知無覺。經云:『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者,不審何身寂滅?何身受樂?若色身者,色身滅時,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樂。若法身寂滅,即同草木瓦石,誰當受樂?又法性是生滅之體,五蘊是生滅之用,一體五用,生滅是常。生則從體起用,滅則攝用歸體。若聽更生,即有情之類,不斷不滅;若不聽更生,則永歸寂滅,同於無情之物。如是,則一切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樂之有?」

師曰:「汝是釋子,何習外道斷常邪見,而議最上乘法?據汝所說,即色身外別有法身,離生滅求於寂滅。又推涅槃常樂,言有身受用。斯乃執悋生死,耽著世樂。汝今當知,佛為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為自體相,分別一切法為外塵相,好生惡死,念念遷流,不知夢幻虛假,枉受輪迴。以常樂涅槃翻為苦相,終日馳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樂。剎那無有生相,剎那無有滅相,更無生滅可滅,是則寂滅現前。當現前時,亦無現前之量,乃謂常樂。此樂無有受者,亦無不受者,豈有一體五用之名?何況更言涅槃禁伏諸法,令永不生。斯乃謗佛毀法。聽吾偈曰:

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凡愚謂之死,外道執為斷,
 諸求二乘人,目以為無作,盡屬情所計,六十二見本。
 妄立虛假名,何為真實義,惟有過量人,通達無取捨。
 以知五蘊法,及以蘊中我,外現眾色象,一一音聲相,
 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不作涅槃解,二邊三際斷。
 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
 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真常寂滅樂,涅槃相如是。
 吾今彊言說,令汝捨邪見,汝勿隨言解,許汝知少分。」

志道聞偈大悟,踊躍作禮而退。

諸求二乘人
楞嚴經五十陰魔之
49.定性聲聞(成趣寂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纏空種)
50.定性辟支(成湛明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覺圓明不化圓種)
夏洛克

Re: 神探物語

文章 夏洛克 »

楞嚴經之觀音法門 - 林中治先生講述

第八識見分究竟有多大?第八識見分可以緣整個萬法,而萬法轉回「自證分」時,在「自證分」它不稱為「緣」,而是叫「顯現」;「自證分顯現萬法」就是所謂的「法身」,可是當「自證分」落到阿賴耶識裡的時候,就不叫「法身」了,而是稱為「見分」與「相分」,唯識學裡稱「親所緣緣」,就是見、相兩分夾帶的意思。誰在裡頭夾帶?就是在見分與相分之間產生「我」的那一念!

第七識見分是依第八識見分配合身根所產生的,所以它是非量,而後它再回頭從身根和第八識見分之中升起我相。因此,「我執」是對身根講的,「我相」則是對第八識見分所講的,整個第七識的境界都是非量。平時我們認為是「主」的,就是第七識。各位要注意!佛法就是要研究這個;第七識這個「主」完全是前五識和第八阿賴耶識配合起來所產生的一個「假相」。

第七識的「我相」能大能小,它是無量無邊、無形無相的,這個相加上「我」的觀念好像有一個特定的相,但基本上,它本身是無形無相的。這個我相既然是第七識見分緣到第八識見分變起來的,那麼第八識見分有多大,第七識見分就有多大。如果我們能將「分別我執」放下,慢慢的,「我相」就會自然放大了,因為那時候我相便不再受到身根上面的「色」蘊拘束,不再和「我執」配合,而是直接與見分配合,因為它原本就是見分生起來的,只是現在擺脫了分別我執的拘束,直接回到見分上去與萬法相應而已。

我們如果想要擺脫「分別我執」的拘束,大乘的禪定功夫最少要到達三禪「離喜妙樂地」;在三禪以上分別我執才真正能夠放下。以小乘修法而言,則至少要證到「阿羅漢果」,得界外「滅受想定」,才能斷「分別我執」。

按照「觀音法門」的修持要領,我們是要直接用「思」,也就是用第七識來修,只要「分別我執」放下,就很容易和「見分」、「虛空」直接相應,可是往往又因為受到「想蘊」的不斷干擾,要真正進入「三摩地」並不容易。

現在我們暫時先把聲音與聞性分開,插入第七識「思」的作用,換言之,把第七識插在聞性與聲音之中去「思」。
  1. 首先,第一步是思聲音歸聲音,聞性歸聞性,如果照這樣體驗的話,我們很容易就可以體驗到聲音是變動的、生滅的,而在這個生滅的現象之中,還要去思那個能夠顯現聲音的功能;那個能夠歷歷分明顯現聲音的功能就是聞性。
  2. 其次,你還要在這裡面去體會,聲音是生滅的,而能夠顯現聲音的那個功能則是不生不滅的,這就是修耳根法門的最初步功夫,這個功夫要一直做、一直體會,體會到非常有深度,力量非常大了才可以。
假如你可以一念放下,靜坐中只有聞性與聲音,其它什麼都沒有,不動念了,那非常好,這樣就叫做入「三摩地」,但還不是得「三摩地」。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
了然不生

如是漸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聞性是真心本性在耳根上所產生的功能,因為它是真心本性的功能,所以它不流動。可是,由於眾生把真心本性迷了,不懂得依真心本性來做人做事,因此才會在真心本性這個聞性功能上面,產生一種流動心的作用,這一種心的作用,在佛法就叫做「識」。這種識的作用雖然也是心,只是它會跟著境界在變,這一種現象就叫做「流」。識一旦跟著境界流動,便往往會再加上我們好惡的習氣,在心中產生一種情緒,以佛法而言,就叫做「煩惱」。

當聲音呈現的時候,只要我們不起分別心,那麼聲音在聞性之中自由自在、任運呈現,這就叫做「法爾本然」。

聞性周遍虛空,在虛空中由不同的方位,藉由不同因緣所產生的聲音,都可以清清楚楚、毫不用力的聽到。

「聞性」的「性」本身並沒有任何聲音,它無形無相。正因為它本身沒有聲音,所以才能光明、清晰的顯現任何聲音;任何聲音它都不排斥、也不收留,只是讓聲音在這個功能之中自然的呈現,這也是它「本來清淨」的道理。 要修到在你現前的境界裡面,只有聲音和聞性,其它境界都不現前,一念定住,分別意識定在正念中,這才算是「入三摩地」。

因為聞性不生不滅,你自己在那上面跑,跑久了也沒有意思!所以,當第六意識心一返過來緣到不生不滅的聞性上面時,生滅的第六意識馬上就停下來不會起生滅了;它本來所以有生滅,是因為它隨著聲音生滅。因此如果第六意識如果能轉回來緣不生不滅的聞性,那就叫「入流」。

當第六意識和聞性一起停住時,聲音自然也就隨著不生不滅了…… 現在只要你的第六意識轉過來,攀到聞性上去,慢慢的聲音會變得怎麼樣?不是左右擺動,也不再打轉了,只是上、下、上、下,每個聲音都是獨立的「音」,而非連續相的「聲」了,當下也就離了生住滅見。只要離了生住滅見,每一個「音」就都是獨立的,那個「聲」的連續相就不見了。但是若做到連續相不見了,那還不究竟!功夫要做到聲音上、下、上、下變成一條線之後,還要做到聲音在聞性之中不是線,而只是點,它冒一下,就回去,冒一下,就沒有了,能夠做到這樣,就是「亡所」!這個時候聲音再也沒有方向了,它的所「亡」了,屆時甚至連身根都化了。

在功夫還沒有到達「動靜二相,了然不生」的境界以前,觀音法門在日常生活中是修不起來的…… 所謂「流」,就是說你還會起情緒…… 要面對所有的聲音,絲毫不起情緒、不起欣厭之心才可以,否則都是「出流」。嚴格說來,「思」應該包含下述三方面:
  1. 「思」聲音在聞性裡面……
  2. 檢查自己在「聞」到聲音的時候,會不會起情緒?
  3. 隨時「思」自己的聞性。
雖然我們講聞性本來不流動,但是如果你不去「思」、不去做功夫,就檢查不出來;我們做這些功夫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覺悟到「諸法實相」…… 所謂的「亡所」,「所」是指聲音,既然能「亡所」,就應該可以做到「亡能」;「能」就是所,就是境界,以耳根而言:「所」就是聲音,「能」就是聞性。只要你幾時修到聲音與聞性沒有相對的感覺,就是到達「亡所」。

「不生」!也就是「空相」現前… 如果你對動、靜二相「了」(智慧)「然」(不加上任何第六意識分別心)到某一種程度,會突然體會到:「原來動靜二相就是空相」…… 先體會「動相」就是「空相」.. 再體會「靜相」也是「空相」…… 「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不生」就是「空相」嘛!

小乘(聲聞乘)之人只能用「觀」,所以他們容易跟「靜相」相應,但是與「空相」卻沒有相應,而中乘(緣覺乘)是跟「觀照」中間的「空相」相應,唯有大乘才是跟「照」直接相應,只要體會到「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就直接跟「空相」相應了。「了」有兩層意義:一是「明了」,也就是從「動相」進入「靜相」要了了分明;其次,「了」還有「完了」的意思,這可是功夫喔!至於這個「然」字,就是回復我們心本來的那個狀態。
夏洛克

Re: 神探物語

文章 夏洛克 »

林中治先生講述的佛法修證系列,大約五、六年前看的,上面這篇,那時曾貼文在舊台壇分享,也就是那時初到台壇,印象中好像沒人回應或互動。這些年,探長曾照林中治先生講的方法修習,確實可行!

看倌們若問成果如何,謙虛地來說:少分相應。
夏洛克

Re: 神探物語

文章 夏洛克 »

《 楞嚴經 》五十陰魔及解脫次第

文(節錄) / 中華唯識學會前理事長 牛津大學電子工程博士 黃高証

色陰:色陰是指有色有相的存在,包括四大(地水火風)合成的物質,也包括種種影像在內。以色身為例,它是自己中陰身的妄想(即阿賴耶識的朦朧作意),被父母的妄想吸引而投胎,孕育出四大假合之身。所以色身的存在,可以視為妄想的凝固具象化。

色陰與身體四大(地水火風)及空大的變化有關。行者在靜定中,一切放下,沒有雜念,自然清明入定。沒有什麼需要去憶念或遺忘,無論動或靜都是不昏沉不散亂,明明了了。時時刻刻,刻刻時時都是這樣的,慢慢的會有從現有存在的形式中解脫出來的感覺。像是這個現有的存在是你也不是你,他可以變成任何樣子,這些各種各樣的變化形式都是你也都不是你。

如果閉眼靜坐時漆黑一片,心光還沒發起,這固然是色陰的境界。但即使有了光明,若無法自主,也仍是色陰境界,故需分辨清楚。像明朝的憨山大師有天晚上在山上經行.忽覺頂門轟然一聲雷響,身心世界豁然頓空。老前輩告訴他,這是四大變化所成的色陰區宇,並非本來面目。若不去執著身心氣脈在禪定中的轉變,就不會被它遮卻本來面目。

色陰是人的堅固妄想,氣脈、拙火都是色陰範圍。要破色陰,需以楔出楔,用堅固作意與虛空合一,虛空也不可得。跳出生理的範圍,打破漆桶,十方豁然開朗,即為色陰盡。色陰盡不代表沒有色法了,而是沒有陰暗的盲區,不為一事一物一境所迷滯,可以徧照十方,超越劫濁。超越劫濁,並非就可以超越天人的水劫、火劫、風劫,但已經能夠躲掉時代亂象,包括刀兵、瘟疫、饑荒等災難,不隨著社會的昏擾擾相而走。

色陰盡不代表完全了了色身,因為色身屬於阿賴耶識的相分,受累世業習的影響,每分每秒都在老化的。真正了色身必須是五陰都超越後,又修到報身圓滿才算穩妥。且往往要在身心劇變中拼死一搏,方見柳暗花明。故平時當秉持「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原則,把所有雜念釋放,放掉也放掉,便可超越恐懼,化險為夷。

超越色陰後,十方光明一片,這時覺得自己已經懂得此心即是佛心,但還不能起用。這是因為身見還在苦、樂等感受中打轉,雖有光明卻不能生起實際妙用,六根形同虛設,稱為「虛明妄想」。感覺像被綁手綁腳一樣。這種情形就是受陰的範域。

超越色陰以後,人的貪瞋癡等煩惱是如何呈現出來的,其中當然包含了受、想、行、識等雜染,但四者當中,以受陰之勢力最盛,故出現種種受陰境界。其實,並不是色陰盡後,才有受陰境界出現。人只要情緒不穩定,都與受陰境界有關。

如果心識能夠超越身見的一切感受,便隨時可以離開身體的束縛,反觀自己的面孔,而不是只能透過鏡子才能看到。這時候已經可在空中來去自如,沒有障礙,如此境界就是超越了受陰。便不會再被身見引生的種種情緒所困。不過業力還在,無法醒夢一如。

有受陰時,無法起用。超越受陰後,剩下想、行、識三陰。此時精氣神不再被色、受兩陰所耗損。念力強大,意生身出離自己身體,天上人間隨意寄居,好像可以四處說法了。即使在睡覺時說夢話,也能夠讓聽到夢話的人有所領悟,可是自己醒來後,卻不記得在夢中說了什麼話,這代表不能醒夢一如。由於妄想及煩惱未除,智慧不夠,卻自以為已經達到菩薩位了。

想陰境界並不需等到受陰盡後才出現,人只要有私心和煩惱得失,都是想陰的狀態。

想陰已盡者,身心輕靈,遠離顛倒夢想,去掉以前的粗重習氣,但這不是刻意息心除妄想,而是心中無事可思量。因此總是在萬里無雲的晴空中,達到晝夜常明。看所有世事都一清二楚,心無所住。認識到一切萬有的生死根元是阿賴耶識的盲目徧行。雖然還不能完全知道十方世界眾生的各別輪迴差異,但是已經照見他們共通的氣機,有如春天時地上冒出的水蒸汽一樣,光影閃爍。這就是身心活動的原動力,在中陰身時更加明顯,屬於行陰範域。

以下略舉十種行陰境界(第31至第40魔),皆是外道證量,依其止觀力的高低深淺而有不同法執。

31.二種無因

「阿難當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類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窮生類本,於本類中生元露者,觀彼幽清圓擾動元,於圓元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二無因論。一者是人見本無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機全破,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見八萬劫所有眾生,業流灣環死此生彼,秖見眾生輪迴其處,八萬劫外冥無所觀,便作是解:『此等世間十方眾生,八萬劫來無因自有。』由此計度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二者是人見末無因。何以故?是人於生既見其根,知人生人悟鳥生鳥,烏從來黑鵠從來白,人天本竪畜生本橫,白非洗成黑非染造,從八萬劫無復改移,今盡此形亦復如是,而我本來不見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當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無因。由此計度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一外道立無因論。

在禪定中窮究各類生命的本元。依其止觀力之所及,妄下結論,墮入兩種無因論:(1)看見過去八萬劫,所有的眾生,死死生生,輪轉不停。但無法見到八萬劫之前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故誤以為八萬劫以來的所有眾生,都是無因出生,自然而有的,並不存在「第一因」。(2)此人見未來無因,看豬,八萬劫以來一直做豬;看牛,也是八萬劫來永遠都做牛。由此類推,八萬劫來自己根本不知道什麼是菩提,未來怎麼可能證得菩提呢?故認為未來的事都是無因自成,不會改變。從此淪為自然外道之流,看宇宙萬有都是莫名其妙自然生起,最後也是莫名其妙無因而終。

32.執有遍常

「阿難!是三摩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圓常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四遍常論。一者是人窮心境性,二處無因;修習能知二萬劫中,十方眾生所有生滅,咸皆循環不曾散失,計以為常。二者是人窮四大元,四性常住;修習能知四萬劫中,十方眾生所有生滅,咸皆體恒不曾散失,計以為常。三者是人窮盡六根,末那執受心意識中,本元由處性常恒故;修習能知八萬劫中,一切眾生循環不失,本來常住窮不失性,計以為常。四者是人既盡想元,生理更無流止運轉,生滅想心今已永滅,理中自然成不生滅,因心所度計以為常。由此計常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二外道立圓常論。

在定境中,執著有常。略舉四種情況:(1)觀察心境,能夠知道兩萬劫中、十方眾生的生生死死,都是此消彼長,總數沒變。因此認為心境是常。(2)窮究四大的元素,知道四萬劫中四大之本質未曾散失,地恆為地,水恆為水,火恆為火,風恆為風,因此推知四大的物質性,常在不滅。(3)把行陰當成是心意識最初的本源來深研,由此能知八萬劫中,眾生本來就一直存在,雖有輪迴。但始終未失。因此推得心識本能是經常存在的。(4)色受既盡,想心永滅,剩下的應該是永恆的理性,沒有生滅。以上四種法執,都是在行陰中尋找永恆,便墮入徧常外道。

33.有常無常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自他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四顛倒見,一分無常一分常論。一者是人觀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為究竟神我,從是則計我遍十方凝明不動,一切眾生於我心中自生自死,則我心性名之為常,彼生滅者真無常性。二者是人不觀其心,遍觀十方恒沙國土,見劫壞處名為究竟無常種性,劫不壞處名究竟常。三者是人別觀我心,精細微密猶如微塵,流轉十方性無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滅,其不壞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從我流出名無常性。四者是人知想陰盡見行陰流,行陰常流計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滅盡名為無常。由此計度一分無常一分常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三外道一分常論。

這是對於主觀的我和客觀的境相,生起一分無常、一分常論的顛倒見。此亦分四:(1)內觀自心遍滿十方,以此為究竟。推知一切眾生都在我心中自生自死,唯我心是常,其他眾生為無常。(2)外觀十方無量國土,到了劫壞之時,世界全毀,無一倖免,此為無常。那不受劫運影響的四空天,方為常存。這是以國土的壞與不壞來界定常與無常。(3)反觀自心之微細種,流轉十方而性無改移,故名我性是常。那個從微細種性展示的生死之身,就名為無常。(4)見到生命本能活動的行陰大化流行,就以為行陰是常。色、受、想陰都已滅盡,為無常。這是在自己的行陰中,去分別什麼是常與無常,有如古希臘的二分法,並非中道,實為一分計常外道。

34.有邊無邊
35.有無矯亂
36.死後有相
37.死後無相
38.死後非有非無
39.死後斷滅
40.死後涅槃

以上十種行陰境,都關係到死後何去何從,這是在生命本能活動中,對於生死計有計無所造成的偏執。

如果能使這股微明擾動的氣機歸元,把種子瀑流化為風平浪靜,水波不興,回到自性本來清淨,那麼天魔的伎倆便無法得逞。把行陰轉化之後,不再被眾生搞得昏頭轉向,可以超越眾生濁。若發願來娑婆世界就可以乘願再來,不來的話也能夠在這個境界多停留一段時劫。

行陰盡時,見一切世間生命活動的共同業氣,頓然歸元。與生生不已的深層情執隔離開來,自己作得了主,不再被業力吸引而投胎。進入識陰境,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清淨,既不領受個什麼,也不妄想個什麼,更不再向外抓個什麼。六根不落在六塵上,便能盡虛空、徧法界,如同處在廣大清明的晨曦,沒有沾滯。這時可以明白所有眾生最初受生的宿因,雖然知其貪瞋癡的病根,但不會被彼業力所吸引,真正知道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時最深層、最隱密的唯識境界便顯現出來,即識陰範域。


如果已經可以和十二類眾生和光同塵,又可以不受其業力所牽引,斷絕和他們的輪迴。如是以往,業盡情空,六根無礙,用之則分而為六,收之可合而為一。每一根都有六根之妙用,彼此可以清淨互用。十方世界及此身心,就好像青琉璃一樣,內外通透明徹,即識陰盡,就可以離心意識,超越命濁,真正達到「照見五蘊皆空」(上與諸佛同慈力、下與有情共悲仰)
夏洛克

Re: 神探物語

文章 夏洛克 »

33.1 【一者是人觀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為 究竟神我,從是則計我遍十方凝明不動,一切眾生於我心中自生自死,則我心性名之為常,彼生滅者真無常性。】

數論派
外道神我(離蘊有我)
執精神現象永恆不變
夏洛克

Re: 神探物語

文章 夏洛克 »

33.4 【(4)見到生命本能活動的行陰大化流行,就以為行陰是常。色、受、想陰都已滅盡,為無常。 這是在自己的行陰中,去分別什麼是常與無常,有如古希臘的二分法,並非中道,實為一分計常外道。】

古希臘的二分法
例如:笛卡兒の心物二元論

I think, therefore I am.

我思故我在,“思”乃五遍行之一
諸識當中,“思”在第七識中力道最強、表現最顯著。
第七識心王歸行蘊;五位百法中第四位,24心不相應行法亦歸行蘊,不在八識51心所法當中。

無思,有笛音,無有吹笛人

经典钢琴曲_心靈舒壓Relax音樂


不是刻意息心除妄想,只是心中無事可思量
夏洛克

Re: 神探物語

文章 夏洛克 »

行陰盡時…這時最深層、最隱密的唯識境界便顯現出來

臺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行者若想入密嚴佛國、想要成佛,但不知如何處理魔事,其每下愈況自不待言,世尊因而說清淨沙門法,以禪門止之諸漏,讓行者直入涅槃,如此可以減少一些內外魔引的可能。

因此《楞嚴卷四》裡世尊對阿難說道:

<<<<<<<<<<<<<<<<<<<<<<<<<<<<<<<<<<<<<<<<<<<<<<<<<<<<<<<<<<
T19n0945_p0122a04(07)║是故阿難,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祕密妙嚴。
T19n0945_p0122a05(00)║不如一日修無漏業。
>>>>>>>>>>>>>>>>>>>>>>>>>>>>>>>>>>>>>>>>>>>>>>>>>>>>>>>>>>

意思就是阿難雖然能知道“如來祕密妙嚴”的事,但是不如早點 修無漏學。“如來祕密妙嚴”就是密嚴佛國,參見《密嚴經》。
夏洛克

Re: 神探物語

文章 夏洛克 »

生因識有:識→行→想→受→色(攬塵結根、根塵同源)
滅從色除:色→受→想→行→識(禪門直接從淨識下手)

華嚴經:「何等名為內身煩惱?有四因緣:一、謂眼根攝受色境,二、由無始取著習氣,三、由彼識自性本性,四、於色境作意。希望由此四種因緣力故,藏識轉變,識波浪生,譬如瀑流,相續不斷。善男子!如眼識起,一切根識,微塵毛孔俱時出生,亦復如是。譬如明鏡,頓現眾像,諸識亦爾,或時頓現。善男子!譬如猛風,吹大海水,波浪不停,由境界風,飄靜心海,起識波浪,相續不斷,因緣相作,不相捨離,不一不異,如水與波,由業生相,深起繫縛。不能了知,色等自性五識身轉,彼阿賴耶終不自言:我生七識,七識不言從賴耶生,但由自心執取境相,分別而生。如是甚深阿賴耶識行相微細究竟邊際,唯諸如來住地菩薩之所通達,愚法聲聞及辟支佛、凡夫、外道悉不能知。」

楞伽經中也有差不多意思的經文。阿賴耶與七轉識不一不異,此義理(甚深阿賴耶識行相微細究竟邊際)深奧幽玄,唯諸如來住地菩薩之所通達!
夏洛克

Re: 神探物語

文章 夏洛克 »

中陰的特性
如經上所說:「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生已盡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

量子有不連續特性
像日光燈不斷閃爍
前說成佛沒有中陰
色陰乃至識陰已盡

識陰若盡,則汝現前諸根互用,從互用中能入菩薩金剛乾慧,圓明精心於中發化,如淨瑠璃內含寶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心、菩薩所行金剛十地、等覺圓明,入於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結果是,靈魂(現象)沒了⁉...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