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默然

漫步的犀牛
文章: 783
註冊時間: 週日 3月 28, 2021 9:47 pm

聖默然

文章 漫步的犀牛 »

有志學友,

緣起 : 佛陀曾經告訴比丘們,比丘聚會時,應該做的事有2種 : 1.有益的法談;2.聖默然。(節錄於:長阿含1經、中阿含72經...等經)

現在想與眾學友談論的主題,就是 : 聖默然

說明 :

經典上的聖默然,按照經文描述,都指向二禪成就。(參考經文: 雜阿含501經 AN:21.1)
然而,對一般學人而言,甚少修學禪定,遑論二禪成就。所以,本題暫時不論二禪成就的聖默然

那麼,我們一般凡夫學子又如何效法先賢,成就聖默然呢 ?

1. 直接閉口,停止討論、離開討論。
2. 採取凡夫能做的聖默然 !

以下,個人將與有志學友們研習第2種~ 採取凡夫能做的聖默然 ! 。

研習主題 : 凡夫能做的 聖默然

問題 : 學過聖默然的大乘學友,簡述一下操作聖默然的步驟。

希望有學習經驗的大乘弟子,能不吝分享。

不曾學習的大乘弟子,能保持正語、及有益法談

平安喜樂 法益均霑
周善為
文章: 2037
註冊時間: 週二 2月 01, 2022 8:49 am

Re: 聖默然

文章 周善為 »

研習主題 : 凡夫能做的 聖默然。

問題是,凡夫能做的,應不名聖默然。
Viirya
文章: 3074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聖默然

文章 Viirya »

末學未學.但就字面上似乎與六祖所示相近
祖曰
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
漫步的犀牛
文章: 783
註冊時間: 週日 3月 28, 2021 9:47 pm

Re: 聖默然

文章 漫步的犀牛 »

周善為 寫: 週日 2月 20, 2022 1:03 pm 研習主題 : 凡夫能做的 聖默然。

問題是,凡夫能做的,應不名聖默然。
學友,

聖者、與凡夫弟子,都可以學習、成就聖默然。

聖者的聖默然,依大乘經典來說,被尊稱為 :無諍三昧。但那不是凡夫能企及,所以此題不浪費篇幅討論。

但是,此題所舉證經典上的聖默然,卻是 佛陀告誡一般凡夫弟子應學習的行為。(請參考列舉的經證)

聖默然,翻譯名詞,ariya tunhībhāva 。

ariya ,除了有神聖的意思之外,也是高貴的意思。

這樣應該解釋的很清楚了。

相信對於聖默然的修學,大乘弟子應該不陌生才是。

期望聆聽學友的分享。

平安 如意
漫步的犀牛
文章: 783
註冊時間: 週日 3月 28, 2021 9:47 pm

Re: 聖默然

文章 漫步的犀牛 »

Viirya 寫: 週日 2月 20, 2022 2:12 pm 末學未學.但就字面上似乎與六祖所示相近
祖曰
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
學友,

其實應該說是....六祖謹遵 佛陀教誨

但僅止於動作上的合掌;但卻沒有教導聖默然的內心訓練。

平安喜樂
東正
文章: 937
註冊時間: 週五 10月 29, 2021 2:03 pm

Re: 聖默然

文章 東正 »

犀牛師兄吉祥


聖默然
不才以為
若本師釋迦牟尼佛
若十方諸佛
若諸菩薩行
若法相
若一切法行

聖默然

合十
原本如此,真如是道
寂照世間
文章: 4410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聖默然

文章 寂照世間 »

《思益梵天所問經》 卷第三
◎論寂品第八

等行言:「如佛所說:『汝等集會當行二事,若說法.若聖默然。』何謂說法?何謂聖默然?」
文殊答言:「
1.若說法,不違佛、不違法、不違僧,是名說法;
2.若知法即是佛,離相即是法,無為即是僧,是名聖默然。
又,善男子!
1.因四念處有所說,名為說法;2.於一切法無所憶念,名聖默然。
1.因四正勤有所說,名為說法;2.以諸法等,不作等、不作不等,名聖默然。
1.因四如意足有所說,名為說法;2.若不起身、心,名聖默然。
1.因五根、五力有所說,名為說法;2.若不隨他語有所信,為不取不捨故分別諸法,一心安住,無念念中解一切法,常定性斷一切戲論慧,名聖默然。
1.因七菩提分有所說,名為說法;2.若常行捨心,無所分別,無增無減,名聖默然。
1.因八聖道分有所說,名為說法;若2.知說法相如栰喻,不依法、不依非法,名聖默然。

善男子!於是三十七助道法:
1.若能開解、演說,名為說法;
2.若身證是法,亦不離身見法,亦不離法見身,於是觀中不見二相、不見不二相,如是現前知見而亦不見,名聖默然。
又,善男子!1.若不妄想著我,不妄想著彼,不妄想著法有所說,名為說法;2.若至不可說相,能離一切言說音聲,得不動處,入離相心,名聖默然。
又,善男子!1.若知一切眾生諸根利鈍而教誨之,名為說法;2.常入於定心不散亂,名聖默然。」

等行言:「如我解文殊師利所說義,一切聲聞、辟支佛無有說法,亦無聖默然。所以者何?不能了知一切眾生諸根利鈍,亦復不能常在於定。文殊師利!若有真實問:『何等是世間說法者?何等是世間聖默然者?』則當為說諸佛是也。所以者何?諸佛善能分別一切眾生諸根利鈍,亦常在定。」

佛告文殊師利:「如是,如是!如等行所說,唯諸佛.如來有此二法。」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我親從佛聞:『汝等集會當行二事,若說法、若聖默然。』世尊!若聲聞不能行者,云何如來勅諸比丘行此二事?」

佛告須菩提:「於汝意云何?若聲聞不從他聞,能說法、能聖默然不?」
須菩提言:「不也。」

佛言:「須菩提!是故當知一切聲聞、辟支佛無有說法、無聖默然。」


爾時文殊師利謂須菩提言:「長老須菩提!如來了知眾生八萬四千行。汝於此中有智慧,能隨其所應為說法不?」
須菩提答言:「不也!」

「今須菩提能入觀一切眾生心三昧、住是三昧,通達一切眾生心、心所行,自心、他心無所妨礙不?」
須菩提答言:「不也!」

文殊言:「須菩提!如來於眾生八萬四千行,隨其所應為說法藥。又常住定平等相中心不動搖,而通達一切眾生心心所行。須菩提!是故當知,一切聲聞、辟支佛不及此事。須菩提!或有眾生多婬欲者,以觀淨得解脫,不以不淨——唯佛能知。或有眾生多瞋恚者,以觀過得解脫,不以慈心——唯佛能知。或有眾生多愚癡者,以不共語得解脫,不以說法——唯佛能知。或有眾生等分行者,不以觀淨、不以不淨、不以觀過、不以慈心、不以不共語、不以說法得解脫者,隨其根性以諸法平等而為說法使得解脫——唯佛能知。是故如來於諸說法人中為最第一,禪定人中亦最第一。」

爾時須菩提問文殊師利:「若聲聞、辟支佛不能如是說法,不能如是聖默然者,諸菩薩有成就如是功德,能說法、能聖默然不?」
文殊答言:「唯佛當知!」

於是佛告須菩提:「有三昧名入一切語言心不散亂,若菩薩成就此三昧皆得是功德。」

爾時文殊師利謂等行菩薩:「善男子!為眾生八萬四千行故,說八萬四千法藏,名為說法;常在一切滅受、想、行定中,名聖默然。善男子!我若一劫、若減一劫能說是義,是名說法相、是聖默然相,猶不能盡。」


於是佛告等行菩薩:「善男子!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時世有佛號曰普光,劫曰名聞,國名憙見。彼國嚴淨豐樂安隱、天人熾盛,其地皆以眾寶莊嚴,柔軟細滑,生寶蓮花,一切香樹充滿其中,常出妙香。善男子!憙見國土有四百億四天下,一一天下縱廣八萬四千由旬。其中諸城縱廣一由旬,皆以眾寶校飾。一一城者,有一萬五千聚落村邑而圍遶之。一一聚落、村邑無量百千人眾充滿其中。彼時人民所見色像心皆喜悅,無可憎惡,亦悉皆得念佛三昧,是以國土名曰憙見。若他方世界諸來菩薩皆得快樂,餘國不爾。善男子!其普光佛以三乘法為弟子說,亦多樂說如是法音:『汝等比丘當行二事:若說法、若聖默然。』

善男子!爾時上方醫王佛土有二菩薩:一名無盡意,二名益意,來詣普光佛所。頭面禮足,右遶三匝,恭敬合掌,却住一面。時普光佛為二菩薩廣說淨明三昧:『所以名曰淨明三昧者,若菩薩入是三昧,即得解脫一切諸相及煩惱著,亦於一切佛法得淨光明,是故名為淨明三昧。又前際一切法淨、後際一切法淨、現在一切法淨,是三世畢竟淨,無能令不淨,性常淨故,是以說一切諸法性常清淨。
何謂諸法性淨?謂一切法空相,離有所得故;一切法無相相,離憶想分別故;一切法無作相,不取不捨、無求無願,畢竟離自性故,是名性常清淨。
以是常淨相,知生死性即是涅槃,涅槃性即是一切法性,是故說心性常清淨。
善男子!譬如虛空,若受垢污無有是處;心性亦如是,若有垢污無有是處。又如虛空,雖為烟塵、雲霧覆翳,不明不淨,而不能染污虛空之性;設染污者,不可復淨,以虛空實不染污故,還見清淨。凡夫心亦如是,雖邪憶念起諸煩惱,然其心相不可垢污;設垢污者,不可復淨,以心相實不垢污,性常明淨。是故心得解脫。善男子!是名入淨明三昧門。』彼二菩薩聞是三昧,於諸法中得不可思議法光明。

爾時無盡意菩薩白普光佛言:『世尊!我等已聞入淨明三昧門。當以何行,行此法門?』佛告無盡意:『善男子!汝等當行二行:若說法、若聖默然。』時二菩薩從佛受教,頭面禮佛足,遶三匝而出,趣一園林,自以神力化作寶樓於中修行。

時有梵天,名曰妙光,與七萬二千梵俱,來至其所,頭面禮足,問二菩薩:『善男子!普光如來說言:「汝等比丘集會當行二事:若說法、若聖默然。」善男子!何謂說法?何謂聖默然?』二菩薩言:『汝今善聽,我當少說,唯有如來乃通達耳!』於是二菩薩以二句義為諸梵眾廣分別說。時七萬二千梵皆得無生法忍,妙光梵天得普光明三昧。

是二菩薩於七萬六千歲以無礙辯力答其所問,不懈不息分別二句,互相問答而不窮盡。於是普光佛在虛空中作如是言:『善男子!勿於文字言說而起諍訟!凡諸言說,皆空、如響。如所問,答亦如是。汝等二人皆得無礙辯才及無盡陀羅尼,若於一劫、若百劫,說此二句辯不可盡。善男子!佛法是寂滅相第一之義,此中無有文字,不可得說;諸所言說皆無義利。是故汝等當隨此義,勿隨文字。』是二菩薩聞佛教已,默然而止。」

佛告等行:「以是當知,菩薩若以辯才說法,於百千萬劫若過百千萬劫不可窮盡。」又告等行:「於意云何,彼二菩薩豈異人乎?勿造斯觀!無盡意者今文殊師利是,益意菩薩者今汝身是,妙光梵天者今思益梵天是。」
周善為
文章: 2037
註冊時間: 週二 2月 01, 2022 8:49 am

Re: 聖默然

文章 周善為 »

《解深密經》

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 拈華品第二》

爾時娑婆世界主大梵王。名曰方廣。以三千大千世界成就之根。妙法蓮金光明大婆羅華。捧之上佛。退以作禮。而白佛言。世尊今佛。已成正覺五十年來種種說法。種種教示。化度一切機類眾生。若有未說最上大法。為我及末世行菩薩人。欲行佛道凡夫眾生。布演宣說。作是言已。捨身成座。莊嚴天衣。令坐如來。爾時如來。坐此寶座。受此蓮華。無說無言。但拈蓮華。入大會中。八萬四千人天時大眾。皆止【默然】。於時長老摩訶迦葉。見佛拈華示眾佛事。即今廓然。破顏微笑。

《五燈會元卷第一 釋迦牟尼佛章》

世尊一日陞座。大眾集定。文殊白椎曰。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

世尊一日陞座。【默然】而坐。阿難白椎曰。請世尊說法。世尊云。會中有二比丘犯律行。我故不說法。阿難以他心通觀是比丘。遂乃遣出。世尊還復【默然】。阿難又白。適來為二比丘犯律。是二比丘已遣出。世尊何不說法。世尊曰。吾誓不為二乘聲聞人說法。便下座。

世尊一日陞座。大眾集定。迦葉白椎曰。世尊說法竟。世尊便下座。

世尊臨入涅槃。文殊大士請佛再轉法輪。世尊咄曰。文殊。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說一字。汝請吾再轉法輪。是吾曾轉法輪邪。

《五燈會元卷第三 澧州藥山惟儼禪師章》

師久不陞堂。院主白曰。大眾久思和尚示誨。師曰。打鐘著。眾纔集。師便下座。歸方丈。院主隨後問曰。和尚既許為大眾說話。為甚麼一言不措。師曰。經有經師。論有論師。爭怪得老僧。

《五燈會元卷第四 揚州光孝院慧覺禪師章》

法眼問。近離甚處。師曰。趙州。眼曰。承聞趙州有庭前栢樹子話是否。師曰。無。眼曰。往來皆謂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州曰庭前栢樹子。上座何得言無。師曰。先師實無此語。和尚莫謗先師好。

《雜阿含501經》

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告諸比丘:「一時,世尊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我於此耆闍崛山中住。我獨一靜處,作如是念:『【云何為聖默然】?』復作是念:『【若有比丘息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三昧生喜樂,第二禪具足住,是名聖默然】。』復作是念:『我今亦當聖默然,息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三昧生喜樂,具足住、多住。』多住已,復有覺、有觀心起。

爾時,世尊知我心念,於竹園精舍沒,於耆闍崛山中現於我前,語我言:『目揵連!【汝當聖默然,莫生放逸】!』我聞世尊說已,即復離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三昧生喜樂,第二禪具足住。【如是再三,佛亦再三教我】:『【汝當聖默然,莫放逸】!』我即復息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三昧生喜樂,第二禪具足住。

【若正說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者,則我身是也】,所以者何?我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以少方便得禪、解脫、三昧、正受】。譬如:轉輪聖王長太子,雖未灌頂,已得王法,【不勤方便】,能得五欲功德,我亦如是,為佛之子,【不勤方便】,得禪、解脫、三昧、正受,於一日中,世尊以神通力三至我所,三教授我,以大人處所建立於我。」

《雜阿含502經》

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告諸比丘:「一時,世尊住王舍城,我住耆闍崛山中。我獨一靜處,作如是念:『【云何名為聖住】?』復作是念:『若有比丘【不念一切相,無相心正受,身作證具足住,是名聖住】。』我作是念:『我當於此聖住不念一切相,無相心正受,身作證具足住、多住。』多住已,取相心生。

爾時,世尊知我心念,如力士屈申臂頃,以神通力於竹園精舍沒,於耆闍崛山中現於我前,語我言:『目揵連!汝當住於聖住,莫生放逸!』我聞世尊教已,即離一切相,無相心正受,身作證具足住。【如是至三,世尊亦三來教我】:『汝當住於聖住,莫生放逸!』我聞教已,離一切相,無相心正受身作證具足住。

諸大德!【若正說佛子者,則我身是,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所以者何?我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以少方便得禪、解脫、三昧、正受】。譬如:轉輪聖王太子雖未灌頂,已得王法,【不勤方便】,能得五欲功德,我亦如是,為佛之子,【不勤方便】,得禪、解脫、三昧、正受,於一日中,世尊以神通力三至我所,三教授我,以大人處建立於我。」

《雜阿含503經》

時,尊者舍利弗於後夜時告尊者目揵連:「奇哉!尊者目揵連!汝於今夜住寂滅正受,我都不聞汝喘息之聲。」尊者目揵連言:「【此非寂滅正受,麁正受住耳】,尊者舍利弗!我於今夜與世尊共語。」尊者舍利弗言:「目揵連!世尊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去此極遠,云何共語?汝今在竹園,云何共語?汝以神通力至世尊所?為是世尊神通力來至汝所?」

尊者目揵連語尊者舍利弗:「我不以神通力詣世尊所,世尊不以神通力來至我所,然我於舍衛國王舍城中聞,世尊及我俱得天眼、天耳故,我能問世尊:『【所謂慇懃精進】,云何名為慇懃精進?』世尊答我言:『目揵連!若此比丘晝則經行、若坐,【以不障礙法自淨其心】;初夜若坐、經行,【以不障礙法自淨其心】;於中夜時,出房外洗足,還入房右脅而臥,足足相累,係念明相,正念、正知,作起思惟,於後夜時,徐覺、徐起,若坐亦經行,【以不障礙法自淨其心】,目揵連!是名比丘慇懃精進。』」

聖住 [法相辭典(朱芾煌)]

瑜伽三十四卷二十五頁云:言【聖住者,謂空住、無願住、無相住、滅盡定住】。

按:如《雜阿含501經》所說者,【默住】之與【放逸】,二者相對而立。尊者大目揵連先謂【第二禪具足住,是名聖默然】,便「息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三昧生喜樂,具足住、多住」,及至【如是再三,佛亦再三教我:汝當聖默然,莫放逸】,尊者大目揵連始覺己過。

原來,聽聞佛說【若有比丘息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三昧生喜樂,第二禪具足住,是名聖默然】,便【作是念:我今亦當聖默然,息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三昧生喜樂,具足住、多住】,而入【第二禪具足住】者,正是逐識【放逸】,執言背義者也。

乃至【多住已,復有覺、有觀心起】,如是進進出出,三度入定出定,恰與佛說【默然而住】,背道而馳。一念及此,入佛知見,所謂【若正說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者,則我身是】,【以大人處所建立於我】者,始悟佛性,初證法身也。佛教學人,但應【以少方便】,不應以【勤方便】,【得禪、解脫、三昧、正受】,否則【默住】不成,反成【放逸】。

次觀《雜阿含502經》,所言亦不外乎此義,只是情節更加驚悚。【無相心正受】者,又名【滅受想定、滅盡定】,於外道而言,即名【無想定】也!【聖住】之與【放逸】,二者相對而立。尊者大目揵連先謂【不念一切相,無相心正受,身作證具足住,是名聖住】,便即「不念一切相,無相心正受,身作證具足住、多住」,【如是至三,世尊亦三來教我:汝當住於聖住,莫生放逸】,尊者大目揵連始明己過。誰能預知,本謂學佛,終成外道!餘如《雜阿含501經》所說。

怠至《雜阿含503經》,尊者大目揵連曰【此非寂滅正受,麁正受住耳】,始得【默然聖住】。【所謂慇懃精進】者,正是【以不障礙法自淨其心】,不以外道禪定諸法自污其心,所謂不待起心動念,已證不二真理,一切身口意行,不離無上菩提。《解深密經》乃曰:「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雜阿含503經》三說【以不障礙法自淨其心】者,亦即《雜阿含501經、502經》所說【如是至三,世尊三來教我】也。【世尊及我俱得天眼天耳故,我能問世尊......世尊答我言......】者,謂尊者大目揵連之前已於《雜阿含501經、502經》自覺聖智、自證法身,故今於《雜阿含503經》遂不以聲聞,不以色見世尊教敕,但於真實心中,自問自知也。

又,《瑜伽師地論三十四卷》所說:【聖住者,謂空住、無願住、無相住、滅盡定住】,意謂若欲善加分別外道與佛教二者滅盡定之差異,應知佛教的滅盡定法義,同於空無相無願三三昧、聖法印者。

換言之,學人若於【空無相無願】所標【空性、第一義空】未了,尚未【明心見性】時,則其所修滅盡定、四禪定、四空定等,必屬基於無明妄識之外道法。所以未見性者,切莫涉及滅盡定、四禪定、四空定等,以免自誤。
cyc320
文章: 2529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聖默然

文章 cyc320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唐罽賓三藏佛陀多羅譯)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婬怒癡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眾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眾德本。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清淨慧當知 圓滿菩提性
 無取亦無證 無菩薩眾生
 覺與未覺時 漸次有差別
 眾生為解礙 菩薩未離覺
 入地永寂滅 不住一切相
 大覺悉圓滿 名為遍隨順
 末世諸眾生 心不生虛妄
 佛說如是人 現世即菩薩
 供養恒沙佛 功德已圓滿
 雖有多方便 皆名隨順智
黃竹
文章: 808
註冊時間: 週一 8月 02, 2021 8:41 pm

Re: 聖默然

文章 黃竹 »

猶是凡夫的我們,也可作正默言。

甚麽正默言?是本自默言,不是作默言。

於中又有二種狀況都是本自默言的。

其一、入流,不入色聲味香觸法。即於聞中,入流亡所。聞聲如流而不入聞,若入聞即作分辨。頻呼小玉元無事。祇要檀郎認得聲。

其二、一來,聞所聞盡,萬籟俱寂。佛以一音說法,說者無說無示,聞者無聞無得。一來者,一切自一而來(何其自性能生萬法)。知聞無聞,斯即涅槃。眾生知覺一切於世間此器之中。祗是淨知,卻無見無聞。一來者,實無去來,怎麽知覺大海波動,水還在世間瓶中。

以上兩者,猶未超凡(凡間)入聖(聖界),故祗說其為凡夫之正默言。又不論是凡位聖位,正默言者,都是本自默言,不是作默言。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