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默然

周善為
文章: 2037
註冊時間: 週二 2月 01, 2022 8:49 am

Re: 聖默然

文章 周善為 »

次草 寫: 週二 2月 22, 2022 8:04 am 滅盡定是無漏
極似涅槃法
阿那含,阿羅漢,或初地菩薩能證
沒聽過外道證滅盡定
佛陀以前沒滅盡定
欲界天,色,無色都是離欲成就
所以佛陀教菩薩學善法,四禪八定,滅盡定
內容就是三十七道品
滅盡定為何能超越非想非非想處
這個才是重點
次草兄說,「滅盡定是無漏」,意謂「滅盡定」法有自性,「無漏」法亦有自性。然而,《解深密經》卻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不僅所謂的「遍計所執相、依他起相」無自性,即使是「圓成實相」、「真如」亦無自性。故知,「滅盡定」法、「無漏」法等,亦無自性。

《解深密經 一切法相品第四》

謂諸法相略有三種。何等為三?一者遍計所執相,二者依他起相,三者圓成實相。........云何諸法【圓成實相】?謂一切法平等【真如】。於此真如,諸菩薩眾勇猛精進為因緣故,如理作意無倒思惟為因緣故乃能通達,於此通達漸漸修集,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方證圓滿。

《解深密經 無自性相品第五》

我依三種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所謂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

正如《首楞嚴經卷一》所說:「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

「九次第定」中,最高階者,即「滅盡定」。能否證成阿羅漢,關鍵不在「九次第定」、「滅盡定」,而在於是否「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若「滅盡定」法、「無漏」法等,皆有自性,「滅盡定」決定是「無漏」法,修「無漏」法決定「成阿羅漢」,則《首楞嚴經》不應作如上之說。

是故,《首楞嚴義疏注經》釋曰:「此乃通指【世間有漏心修欲界未至及四禪四空定】耳。凡夫修禪,多生味著,隨禪感果,不出三界,故非無漏」。非無漏者,即有漏也。心外求法,故名有漏,名【外道法】。

又,【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者,即指《首楞嚴經卷一》所說的【無始生死根本】,如經文曰:「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以【世間有漏心修欲界未至及四禪四空定】故,以【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故,《佛藏經》乃呵之曰:「強入我法,形是沙門,心是【外道】,為盜法人。」

依據如上經文,前面周某文曰:「《瑜伽師地論三十四卷》所說:『聖住者,謂空住、無願住、無相住、滅盡定住』,意謂若欲善加分別外道與佛教二者『滅盡定』之差異,應知佛教的『滅盡定』法義,同於『空無相無願』三三昧、聖法印者。換言之,學人若於『空無相無願』所標『空性、第一義空』未了,尚未明心見性時,則其所修『滅盡定、四禪定、四空定』等,必屬基於無明妄識之【外道法】。所以未見性者,切莫涉及『滅盡定、四禪定、四空定』等,以免自誤」,何處不當?

「一切諸法皆無自性」,豈謂【外道法】有自性?若了【無始生死根本】,不將【生死妄想,誤為真實】,則所修「滅盡定住」,即是「空住、無願住、無相住」,即是「聖住」。由是可知,周某恰恰是不願佛陀正法淪為【外道法】,而非誹謗佛法為【外道法】。不明就裡者,則恰恰相反,錯將【外道法】當作佛法,終日謗佛破法,而無自覺。

至於次草兄所說:「滅盡定為何能超越非想非非想處,這個才是重點」,周某於「滅盡定與究竟涅槃如何區別」一題中,相關敘述如下。

於達至【究竟涅槃】、【第一義空】的過程中,學人無明妄識心行,由繁化簡,逐一滅去,即如《雜阿含474經》曰:「言語寂滅、覺觀寂滅、喜心寂滅、......想受寂滅,是名漸次諸行寂滅」。以上每一階段的體會,即是不同程度的【空】,而不是各種形式的【有】。

「初禪正受時,言語寂滅」者,即言語離言語,即離不二,外道不了,出欲界,入色界,住言語滅想。
「第二禪正受時,覺觀寂滅」者,言語既滅,能觀所觀,能覺所覺,二邊俱滅,外道不了,住覺觀滅想。
「第三禪正受時,喜心寂滅」者,覺觀既滅,苦樂不生,妄覺本無,喜心亦滅,外道不了,住喜心滅想。
「第四禪正受時,出入息寂滅」者,喜心既滅,身見即破,無我無人,不出不入,外道不了,住出入息滅想。
「空入處正受時,色想寂滅」者,出入既滅,無內無外,根塵俱銷,外道不了,入無色界,住色滅想。
「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想寂滅」者, 有依無立,色因空生,色想既滅,空想不生,外道不了,住空滅想。
「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寂滅」者,識緣名色,色空既滅,識亦不存,外道不了,住識滅想。
「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寂滅」者,識既不生,滅亦不存,外道不了,住無所有滅想。
【想受滅正受〈滅盡定〉時,想受寂滅】者,【識非識無二,想非想無二,便入不思議界】,外道不了,住想受滅想。

如是八解脫、九次第定,「是名漸次諸行寂滅,是名漸次諸行止息」,世尊「以諸行漸次寂滅故說,以諸行漸次止息故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外道因受立名,緣名生受,錯謂因緣實有,自困四禪八定】。渠等不了,識唯可轉,而不可滅,若能即識離識,便得轉識成智。

如《大乘入楞伽經卷二》曰:「實不滅識而入三昧,以彼不滅習氣種故,【但不取諸境,名為識滅】。」若了名相是假,空性為實,非一非異,即一即異,應知八解脫、九次第定所修,唯一妄想寂滅爾,如是起手便可直入諸佛如來三摩地。如《金剛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所以學佛關鍵在於,應如布袋和尚早早備好一口空布袋。
次草
文章: 3685
註冊時間: 週日 12月 26, 2021 11:15 am

Re: 聖默然

文章 次草 »

周善為 寫: 週二 2月 22, 2022 12:25 pm
次草 寫: 週二 2月 22, 2022 8:04 am 滅盡定是無漏
極似涅槃法
阿那含,阿羅漢,或初地菩薩能證
沒聽過外道證滅盡定
佛陀以前沒滅盡定
欲界天,色,無色都是離欲成就
所以佛陀教菩薩學善法,四禪八定,滅盡定
內容就是三十七道品
滅盡定為何能超越非想非非想處
這個才是重點
次草兄說,「滅盡定是無漏」,意謂「滅盡定」法有自性,「無漏」法亦有自性。

然而,《解深密經》卻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不僅所謂的「遍計所執相、依他起相」無自性,即使是「圓成實相」、「真如」亦無自性。故知,「滅盡定」法、「無漏」法等,亦無自性。

《解深密經 一切法相品第四》

謂諸法相略有三種。何等為三?一者遍計所執相,二者依他起相,三者圓成實相。........云何諸法圓成實相?謂一切法平等真如。於此真如,諸菩薩眾勇猛精進為因緣故,如理作意無倒思惟為因緣故乃能通達,於此通達漸漸修集,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方證圓滿。

《解深密經 無自性相品第五》

我依三種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所謂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

正如《首楞嚴經卷一》所說:「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

「九次第定」中,最高階者,即「滅盡定」。能否證成阿羅漢,關鍵不在「九次第定」、「滅盡定」,而在於是否「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

若「滅盡定」法、「無漏」法等,皆有自性,「滅盡定」決定是「無漏」法,修「無漏」法決定「成阿羅漢」,則《首楞嚴經》作如上說。

是故,《首楞嚴義疏注經》釋曰:「此乃通指世間有漏心修欲界未至及四禪四空定耳。凡夫修禪,多生味著,隨禪感果,不出三界,故非無漏」。非無漏者,即有漏也。心外求法,故名有漏,名【外道法】。

又,「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者,即指《首楞嚴經卷一》所說的「無始生死根本」,如經文曰:「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以【世間有漏心修欲界未至及四禪四空定】故,以【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故,《佛藏經》乃呵之曰:「強入我法,形是沙門,心是【外道】,為盜法人。」

依據如上經文,前面周某文曰:「《瑜伽師地論三十四卷》所說:『聖住者,謂空住、無願住、無相住、滅盡定住』,意謂若欲善加分別外道與佛教二者滅盡定之差異,應知佛教的『滅盡定』法義,同於『空無相無願』三三昧、聖法印者。換言之,學人若於『空無相無願』所標『空性、第一義空』未了,尚未明心見性時,則其所修『滅盡定、四禪定、四空定』等,必屬基於無明妄識之【外道法】。所以未見性者,切莫涉及『滅盡定、四禪定、四空定』等,以免自誤」,何處不當?

「一切諸法皆無自性」,豈謂【外道法】有自性?由是可知,周某恰恰是不願佛陀正法淪為【外道法】,而非誹謗佛法為【外道法】。不明就裡者,則恰恰相反,錯將【外道法】,當作佛法,終日謗佛破法,而無自覺。

至於次草兄所說:「滅盡定為何能超越非想非非想處,這個才是重點」,周某於「滅盡定與究竟涅槃如何區別」一題中,相關敘述如下。

於達至【究竟涅槃】、【第一義空】的過程中,學人無明妄識心行,由繁化簡,逐一滅去,即如《雜阿含474經》曰:「言語寂滅、覺觀寂滅、喜心寂滅、......想受寂滅,是名漸次諸行寂滅」。以上每一階段的體會,即是不同程度的【空】,而不是各種形式的【有】。

「初禪正受時,言語寂滅」者,即言語離言語,即離不二,外道不了,出欲界,入色界,住言語滅想。
「第二禪正受時,覺觀寂滅」者,言語既滅,能觀所觀,能覺所覺,二邊俱滅,外道不了,住覺觀滅想。
「第三禪正受時,喜心寂滅」者,覺觀既滅,苦樂不生,妄覺本無,喜心亦滅,外道不了,住喜心滅想。
「第四禪正受時,出入息寂滅」者,喜心既滅,身見即破,無我無人,不出不入,外道不了,住出入息滅想。
「空入處正受時,色想寂滅」者,出入既滅,無內無外,根塵俱銷,外道不了,入無色界,住色滅想。
「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想寂滅」者, 有依無立,色因空生,色想既滅,空想不生,外道不了,住空滅想。
「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寂滅」者,識緣名色,色空既滅,識亦不存,外道不了,住識滅想。
「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寂滅」者,識既不生,滅亦不存,外道不了,住無所有滅想。
「想受滅正受時,想受寂滅」者,識非識無二,想非想無二,便入不思議界,外道不了,住想受滅想。

如是八解脫、九次第定,「是名漸次諸行寂滅,是名漸次諸行止息」,世尊「以諸行漸次寂滅故說,以諸行漸次止息故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外道因受立名,緣名生受,錯謂因緣實有,自困四禪八定。渠等不了,識唯可轉,而不可滅,若能即識離識,便得轉識成智。

如《大乘入楞伽經卷二》曰:「實不滅識而入三昧,以彼不滅習氣種故,【但不取諸境,名為識滅】。」若了名相是假,空性為實,非一非異,即一即異,應知八解脫、九次第定所修,唯一妄想寂滅爾,如是起手便可直入諸佛如來三摩地。如《金剛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所以學佛關鍵在於,應如布袋和尚早早備好一口空布袋。
滅盡定無漏,當然是自性空
無一法不空
外道無滅盡
您從那裏看道外道修滅盡定
我是沒看過
滅盡定也稱無心三昧
無想定與滅盡定同稱無心定
這個要先釐清
才能討論
周善為
文章: 2037
註冊時間: 週二 2月 01, 2022 8:49 am

Re: 聖默然

文章 周善為 »

次草 寫: 週二 2月 22, 2022 12:50 pm
周善為 寫: 週二 2月 22, 2022 12:25 pm
次草 寫: 週二 2月 22, 2022 8:04 am 滅盡定是無漏
極似涅槃法
阿那含,阿羅漢,或初地菩薩能證
沒聽過外道證滅盡定
佛陀以前沒滅盡定
欲界天,色,無色都是離欲成就
所以佛陀教菩薩學善法,四禪八定,滅盡定
內容就是三十七道品
滅盡定為何能超越非想非非想處
這個才是重點
次草兄說,「滅盡定是無漏」,意謂「滅盡定」法有自性,「無漏」法亦有自性。

然而,《解深密經》卻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不僅所謂的「遍計所執相、依他起相」無自性,即使是「圓成實相」、「真如」亦無自性。故知,「滅盡定」法、「無漏」法等,亦無自性。

《解深密經 一切法相品第四》

謂諸法相略有三種。何等為三?一者遍計所執相,二者依他起相,三者圓成實相。........云何諸法圓成實相?謂一切法平等真如。於此真如,諸菩薩眾勇猛精進為因緣故,如理作意無倒思惟為因緣故乃能通達,於此通達漸漸修集,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方證圓滿。

《解深密經 無自性相品第五》

我依三種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所謂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

正如《首楞嚴經卷一》所說:「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

「九次第定」中,最高階者,即「滅盡定」。能否證成阿羅漢,關鍵不在「九次第定」、「滅盡定」,而在於是否「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

若「滅盡定」法、「無漏」法等,皆有自性,「滅盡定」決定是「無漏」法,修「無漏」法決定「成阿羅漢」,則《首楞嚴經》作如上說。

是故,《首楞嚴義疏注經》釋曰:「此乃通指世間有漏心修欲界未至及四禪四空定耳。凡夫修禪,多生味著,隨禪感果,不出三界,故非無漏」。非無漏者,即有漏也。心外求法,故名有漏,名【外道法】。

又,「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者,即指《首楞嚴經卷一》所說的「無始生死根本」,如經文曰:「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以【世間有漏心修欲界未至及四禪四空定】故,以【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故,《佛藏經》乃呵之曰:「強入我法,形是沙門,心是【外道】,為盜法人。」

依據如上經文,前面周某文曰:「《瑜伽師地論三十四卷》所說:『聖住者,謂空住、無願住、無相住、滅盡定住』,意謂若欲善加分別外道與佛教二者滅盡定之差異,應知佛教的『滅盡定』法義,同於『空無相無願』三三昧、聖法印者。換言之,學人若於『空無相無願』所標『空性、第一義空』未了,尚未明心見性時,則其所修『滅盡定、四禪定、四空定』等,必屬基於無明妄識之【外道法】。所以未見性者,切莫涉及『滅盡定、四禪定、四空定』等,以免自誤」,何處不當?

「一切諸法皆無自性」,豈謂【外道法】有自性?由是可知,周某恰恰是不願佛陀正法淪為【外道法】,而非誹謗佛法為【外道法】。不明就裡者,則恰恰相反,錯將【外道法】,當作佛法,終日謗佛破法,而無自覺。

至於次草兄所說:「滅盡定為何能超越非想非非想處,這個才是重點」,周某於「滅盡定與究竟涅槃如何區別」一題中,相關敘述如下。

於達至【究竟涅槃】、【第一義空】的過程中,學人無明妄識心行,由繁化簡,逐一滅去,即如《雜阿含474經》曰:「言語寂滅、覺觀寂滅、喜心寂滅、......想受寂滅,是名漸次諸行寂滅」。以上每一階段的體會,即是不同程度的【空】,而不是各種形式的【有】。

「初禪正受時,言語寂滅」者,即言語離言語,即離不二,外道不了,出欲界,入色界,住言語滅想。
「第二禪正受時,覺觀寂滅」者,言語既滅,能觀所觀,能覺所覺,二邊俱滅,外道不了,住覺觀滅想。
「第三禪正受時,喜心寂滅」者,覺觀既滅,苦樂不生,妄覺本無,喜心亦滅,外道不了,住喜心滅想。
「第四禪正受時,出入息寂滅」者,喜心既滅,身見即破,無我無人,不出不入,外道不了,住出入息滅想。
「空入處正受時,色想寂滅」者,出入既滅,無內無外,根塵俱銷,外道不了,入無色界,住色滅想。
「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想寂滅」者, 有依無立,色因空生,色想既滅,空想不生,外道不了,住空滅想。
「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寂滅」者,識緣名色,色空既滅,識亦不存,外道不了,住識滅想。
「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寂滅」者,識既不生,滅亦不存,外道不了,住無所有滅想。
「想受滅正受時,想受寂滅」者,識非識無二,想非想無二,便入不思議界,外道不了,住想受滅想。

如是八解脫、九次第定,「是名漸次諸行寂滅,是名漸次諸行止息」,世尊「以諸行漸次寂滅故說,以諸行漸次止息故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外道因受立名,緣名生受,錯謂因緣實有,自困四禪八定。渠等不了,識唯可轉,而不可滅,若能即識離識,便得轉識成智。

如《大乘入楞伽經卷二》曰:「實不滅識而入三昧,以彼不滅習氣種故,【但不取諸境,名為識滅】。」若了名相是假,空性為實,非一非異,即一即異,應知八解脫、九次第定所修,唯一妄想寂滅爾,如是起手便可直入諸佛如來三摩地。如《金剛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所以學佛關鍵在於,應如布袋和尚早早備好一口空布袋。
滅盡定無漏,當然是自性空
無一法不空
外道無滅盡
您從那裏看道外道修滅盡定
我是沒看過
滅盡定也稱無心三昧
無想定與滅盡定同稱無心定
這個要先釐清
才能討論
前面次草兄說的沒錯,佛陀出世說法之前,外道並沒有【滅盡定】。
不過,佛陀出世說法後,佛弟子中,便不免混雜外道。
於是,外道便有【滅盡定】可修也,特別是眼前的末法時期。
次草
文章: 3685
註冊時間: 週日 12月 26, 2021 11:15 am

Re: 聖默然

文章 次草 »

周善為 寫: 週二 2月 22, 2022 1:06 pm
次草 寫: 週二 2月 22, 2022 12:50 pm
周善為 寫: 週二 2月 22, 2022 12:25 pm
次草 寫: 週二 2月 22, 2022 8:04 am 滅盡定是無漏
極似涅槃法
阿那含,阿羅漢,或初地菩薩能證
沒聽過外道證滅盡定
佛陀以前沒滅盡定
欲界天,色,無色都是離欲成就
所以佛陀教菩薩學善法,四禪八定,滅盡定
內容就是三十七道品
滅盡定為何能超越非想非非想處
這個才是重點
次草兄說,「滅盡定是無漏」,意謂「滅盡定」法有自性,「無漏」法亦有自性。

然而,《解深密經》卻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不僅所謂的「遍計所執相、依他起相」無自性,即使是「圓成實相」、「真如」亦無自性。故知,「滅盡定」法、「無漏」法等,亦無自性。

《解深密經 一切法相品第四》

謂諸法相略有三種。何等為三?一者遍計所執相,二者依他起相,三者圓成實相。........云何諸法圓成實相?謂一切法平等真如。於此真如,諸菩薩眾勇猛精進為因緣故,如理作意無倒思惟為因緣故乃能通達,於此通達漸漸修集,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方證圓滿。

《解深密經 無自性相品第五》

我依三種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所謂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

正如《首楞嚴經卷一》所說:「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

「九次第定」中,最高階者,即「滅盡定」。能否證成阿羅漢,關鍵不在「九次第定」、「滅盡定」,而在於是否「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

若「滅盡定」法、「無漏」法等,皆有自性,「滅盡定」決定是「無漏」法,修「無漏」法決定「成阿羅漢」,則《首楞嚴經》作如上說。

是故,《首楞嚴義疏注經》釋曰:「此乃通指世間有漏心修欲界未至及四禪四空定耳。凡夫修禪,多生味著,隨禪感果,不出三界,故非無漏」。非無漏者,即有漏也。心外求法,故名有漏,名【外道法】。

又,「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者,即指《首楞嚴經卷一》所說的「無始生死根本」,如經文曰:「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以【世間有漏心修欲界未至及四禪四空定】故,以【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故,《佛藏經》乃呵之曰:「強入我法,形是沙門,心是【外道】,為盜法人。」

依據如上經文,前面周某文曰:「《瑜伽師地論三十四卷》所說:『聖住者,謂空住、無願住、無相住、滅盡定住』,意謂若欲善加分別外道與佛教二者滅盡定之差異,應知佛教的『滅盡定』法義,同於『空無相無願』三三昧、聖法印者。換言之,學人若於『空無相無願』所標『空性、第一義空』未了,尚未明心見性時,則其所修『滅盡定、四禪定、四空定』等,必屬基於無明妄識之【外道法】。所以未見性者,切莫涉及『滅盡定、四禪定、四空定』等,以免自誤」,何處不當?

「一切諸法皆無自性」,豈謂【外道法】有自性?由是可知,周某恰恰是不願佛陀正法淪為【外道法】,而非誹謗佛法為【外道法】。不明就裡者,則恰恰相反,錯將【外道法】,當作佛法,終日謗佛破法,而無自覺。

至於次草兄所說:「滅盡定為何能超越非想非非想處,這個才是重點」,周某於「滅盡定與究竟涅槃如何區別」一題中,相關敘述如下。

於達至【究竟涅槃】、【第一義空】的過程中,學人無明妄識心行,由繁化簡,逐一滅去,即如《雜阿含474經》曰:「言語寂滅、覺觀寂滅、喜心寂滅、......想受寂滅,是名漸次諸行寂滅」。以上每一階段的體會,即是不同程度的【空】,而不是各種形式的【有】。

「初禪正受時,言語寂滅」者,即言語離言語,即離不二,外道不了,出欲界,入色界,住言語滅想。
「第二禪正受時,覺觀寂滅」者,言語既滅,能觀所觀,能覺所覺,二邊俱滅,外道不了,住覺觀滅想。
「第三禪正受時,喜心寂滅」者,覺觀既滅,苦樂不生,妄覺本無,喜心亦滅,外道不了,住喜心滅想。
「第四禪正受時,出入息寂滅」者,喜心既滅,身見即破,無我無人,不出不入,外道不了,住出入息滅想。
「空入處正受時,色想寂滅」者,出入既滅,無內無外,根塵俱銷,外道不了,入無色界,住色滅想。
「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想寂滅」者, 有依無立,色因空生,色想既滅,空想不生,外道不了,住空滅想。
「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寂滅」者,識緣名色,色空既滅,識亦不存,外道不了,住識滅想。
「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寂滅」者,識既不生,滅亦不存,外道不了,住無所有滅想。
「想受滅正受時,想受寂滅」者,識非識無二,想非想無二,便入不思議界,外道不了,住想受滅想。

如是八解脫、九次第定,「是名漸次諸行寂滅,是名漸次諸行止息」,世尊「以諸行漸次寂滅故說,以諸行漸次止息故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外道因受立名,緣名生受,錯謂因緣實有,自困四禪八定。渠等不了,識唯可轉,而不可滅,若能即識離識,便得轉識成智。

如《大乘入楞伽經卷二》曰:「實不滅識而入三昧,以彼不滅習氣種故,【但不取諸境,名為識滅】。」若了名相是假,空性為實,非一非異,即一即異,應知八解脫、九次第定所修,唯一妄想寂滅爾,如是起手便可直入諸佛如來三摩地。如《金剛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所以學佛關鍵在於,應如布袋和尚早早備好一口空布袋。
滅盡定無漏,當然是自性空
無一法不空
外道無滅盡
您從那裏看道外道修滅盡定
我是沒看過
滅盡定也稱無心三昧
無想定與滅盡定同稱無心定
這個要先釐清
才能討論
前面次草兄說的沒錯,佛陀出世說法之前,外道並沒有【滅盡定】。
不過,佛陀出世說法後,佛弟子中,便不免混雜外道。
於是,外道便有【滅盡定】可修也,特別是眼前的末法時期。
不是想修就能修
論所說唯阿那含,阿羅漢,菩薩能證
限定的很清楚,如果是自稱,連佛都有自稱,別說滅盡定而已
周善為
文章: 2037
註冊時間: 週二 2月 01, 2022 8:49 am

Re: 聖默然

文章 周善為 »

次草 寫: 週二 2月 22, 2022 1:46 pm
周善為 寫: 週二 2月 22, 2022 1:06 pm
次草 寫: 週二 2月 22, 2022 12:50 pm
周善為 寫: 週二 2月 22, 2022 12:25 pm
次草 寫: 週二 2月 22, 2022 8:04 am 滅盡定是無漏
極似涅槃法
阿那含,阿羅漢,或初地菩薩能證
沒聽過外道證滅盡定
佛陀以前沒滅盡定
欲界天,色,無色都是離欲成就
所以佛陀教菩薩學善法,四禪八定,滅盡定
內容就是三十七道品
滅盡定為何能超越非想非非想處
這個才是重點
次草兄說,「滅盡定是無漏」,意謂「滅盡定」法有自性,「無漏」法亦有自性。

然而,《解深密經》卻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不僅所謂的「遍計所執相、依他起相」無自性,即使是「圓成實相」、「真如」亦無自性。故知,「滅盡定」法、「無漏」法等,亦無自性。

《解深密經 一切法相品第四》

謂諸法相略有三種。何等為三?一者遍計所執相,二者依他起相,三者圓成實相。........云何諸法圓成實相?謂一切法平等真如。於此真如,諸菩薩眾勇猛精進為因緣故,如理作意無倒思惟為因緣故乃能通達,於此通達漸漸修集,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方證圓滿。

《解深密經 無自性相品第五》

我依三種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所謂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

正如《首楞嚴經卷一》所說:「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

「九次第定」中,最高階者,即「滅盡定」。能否證成阿羅漢,關鍵不在「九次第定」、「滅盡定」,而在於是否「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

若「滅盡定」法、「無漏」法等,皆有自性,「滅盡定」決定是「無漏」法,修「無漏」法決定「成阿羅漢」,則《首楞嚴經》作如上說。

是故,《首楞嚴義疏注經》釋曰:「此乃通指世間有漏心修欲界未至及四禪四空定耳。凡夫修禪,多生味著,隨禪感果,不出三界,故非無漏」。非無漏者,即有漏也。心外求法,故名有漏,名【外道法】。

又,「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者,即指《首楞嚴經卷一》所說的「無始生死根本」,如經文曰:「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以【世間有漏心修欲界未至及四禪四空定】故,以【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故,《佛藏經》乃呵之曰:「強入我法,形是沙門,心是【外道】,為盜法人。」

依據如上經文,前面周某文曰:「《瑜伽師地論三十四卷》所說:『聖住者,謂空住、無願住、無相住、滅盡定住』,意謂若欲善加分別外道與佛教二者滅盡定之差異,應知佛教的『滅盡定』法義,同於『空無相無願』三三昧、聖法印者。換言之,學人若於『空無相無願』所標『空性、第一義空』未了,尚未明心見性時,則其所修『滅盡定、四禪定、四空定』等,必屬基於無明妄識之【外道法】。所以未見性者,切莫涉及『滅盡定、四禪定、四空定』等,以免自誤」,何處不當?

「一切諸法皆無自性」,豈謂【外道法】有自性?由是可知,周某恰恰是不願佛陀正法淪為【外道法】,而非誹謗佛法為【外道法】。不明就裡者,則恰恰相反,錯將【外道法】,當作佛法,終日謗佛破法,而無自覺。

至於次草兄所說:「滅盡定為何能超越非想非非想處,這個才是重點」,周某於「滅盡定與究竟涅槃如何區別」一題中,相關敘述如下。

於達至【究竟涅槃】、【第一義空】的過程中,學人無明妄識心行,由繁化簡,逐一滅去,即如《雜阿含474經》曰:「言語寂滅、覺觀寂滅、喜心寂滅、......想受寂滅,是名漸次諸行寂滅」。以上每一階段的體會,即是不同程度的【空】,而不是各種形式的【有】。

「初禪正受時,言語寂滅」者,即言語離言語,即離不二,外道不了,出欲界,入色界,住言語滅想。
「第二禪正受時,覺觀寂滅」者,言語既滅,能觀所觀,能覺所覺,二邊俱滅,外道不了,住覺觀滅想。
「第三禪正受時,喜心寂滅」者,覺觀既滅,苦樂不生,妄覺本無,喜心亦滅,外道不了,住喜心滅想。
「第四禪正受時,出入息寂滅」者,喜心既滅,身見即破,無我無人,不出不入,外道不了,住出入息滅想。
「空入處正受時,色想寂滅」者,出入既滅,無內無外,根塵俱銷,外道不了,入無色界,住色滅想。
「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想寂滅」者, 有依無立,色因空生,色想既滅,空想不生,外道不了,住空滅想。
「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寂滅」者,識緣名色,色空既滅,識亦不存,外道不了,住識滅想。
「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寂滅」者,識既不生,滅亦不存,外道不了,住無所有滅想。
「想受滅正受時,想受寂滅」者,識非識無二,想非想無二,便入不思議界,外道不了,住想受滅想。

如是八解脫、九次第定,「是名漸次諸行寂滅,是名漸次諸行止息」,世尊「以諸行漸次寂滅故說,以諸行漸次止息故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外道因受立名,緣名生受,錯謂因緣實有,自困四禪八定。渠等不了,識唯可轉,而不可滅,若能即識離識,便得轉識成智。

如《大乘入楞伽經卷二》曰:「實不滅識而入三昧,以彼不滅習氣種故,【但不取諸境,名為識滅】。」若了名相是假,空性為實,非一非異,即一即異,應知八解脫、九次第定所修,唯一妄想寂滅爾,如是起手便可直入諸佛如來三摩地。如《金剛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所以學佛關鍵在於,應如布袋和尚早早備好一口空布袋。
滅盡定無漏,當然是自性空
無一法不空
外道無滅盡
您從那裏看道外道修滅盡定
我是沒看過
滅盡定也稱無心三昧
無想定與滅盡定同稱無心定
這個要先釐清
才能討論
前面次草兄說的沒錯,佛陀出世說法之前,外道並沒有【滅盡定】。
不過,佛陀出世說法後,佛弟子中,便不免混雜外道。
於是,外道便有【滅盡定】可修也,特別是眼前的末法時期。
不是想修就能修
論所說唯阿那含,阿羅漢,菩薩能證
限定的很清楚,如果是自稱,連佛都有自稱,別說滅盡定而已
唯阿那含,阿羅漢,菩薩能證
這是說不錯修滅盡定成外道法,
首楞嚴經文說的很明白。
勿忘初心
文章: 705
註冊時間: 週一 10月 25, 2021 8:10 pm

Re: 聖默然

文章 勿忘初心 »

有人說,禪定通於外道定,學佛人不應該修外道定,只要有正知見就可以入道了,這個觀點到底對不對?

舉凡由國内甚至到了世界任一角落教界内,只要正信教界人士,任随您咨詢都能得到任何傳承或各宗之間。都會得到共同的一致地說法,那就是戒定慧三無漏學。
倘若在一位學佛者身上,看不到有著 這三樣特質,說其人有所修養,明眼人壓根就不會相信的。

舉凡漢傳、藏傳和南傳的修行教理行果,都少不了修習禪定,佛陀又反覆強調戒定慧三無漏學的重要性,菩薩的六度萬行,禪定就是必須修的重要內容。又既然佛教所修的禪定,與外道定有共同的部分,是否因為與外道共同,學佛人就要避免共同,而捨棄禪定而不修 ?這個想法是很可笑的見解。

因為佛法不離世俗法,外道也要吃飯穿衣、語默言笑,難道學佛人為了避免與外道共就要捨棄穿衣吃飯、語默言笑,才是獨特,如此 才是高於外道嗎 ?既然離開與外道共同的禪定,也就沒有禪定;沒有禪定,也就不能見道,不能解脫,那麼怕與外道共而不修禪定,又是為了哪般 ?如果連外道都具有的功德受用,倘若所謂的標榜只要「見性」即可,但是在任何您我週遭高唱其調之人,反而從其人身上都看不出一絲具由内外散發出的功德涵養,那是不是意味著標榜著「見性」之人還遠不如外道,不如外道有修行 ?
那可是見性之人於見性前,由内而外過程中必經的内證及向外顯發功德相貌哩。

沒有必要的輕視及毁謗,自認是宗門人而去標榜追求見性,以至於不得禪定真實受用,是不是代表著不智 ?
既然認為「明心見性」那䗪容易,也不至近三朝到現代,龍象人才凋零。
但話說回來,襌宗也不是不修禪定。欲「明心見性」得先「明見心性」。從何見?仍是在〈定〉中始體得。宗門並非是脱於「三無漏學」圭臬之外的法門。

如您有重大發現,或心性發明。
也盼望能發明一個與外道不共的禪定,讓大眾共同修行,以獲得禪定的功德受用。如果這個與外道不共的禪定,也有禪定的特徵,身心也出現舒適、高大、輕靈、輕安、紓緩、愉悅、喜悅、慈悲、祥和、慈柔、少於煩惱、思惟敏捷等等現象,那麼對不起,這些現象外道中最高的定 - 〈無想定〉也都具有,外道們也受用於這些功德,此禪定並沒有脫離外道定,還是與外道禪定共。

正知見固然重要,要想正知見變成自己真正的見地,就需要實證正知見,而實證正知見的方法之一就是〈禪定〉。為何位尊為三乘共學共法 ?如果不是那六波羅蜜就該去除〈禪定〉了不是嗎 ?〈瑜伽師地論〉、〈解深密經〉、〈釋禪波羅密〉、〈菩提道次第廣論〉、〈清淨道論〉等也該束之高閣,因為通外道所以不能學了。

離開禪定的修行,知見永遠是知見,任憑口若懸河、侃侃而談、頭頭是道,這些只不過是知見罷了,最多定義為解悟,僅此而已。望真正想如理實修者,更莫要不自覺地污名禪定甚至妄論滅盡定,只在言語口舌上著力。
Viirya
文章: 3074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聖默然

文章 Viirya »

於解節經過覺觀境品中
見到憶持聖默然定一詞.上網一查得
思益梵天所問經卷第三 論寂品第八 姚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若說法若聖默然

http://lifeandbeyondblog.com/2017/08/20 ... %E7%84%B6/
勿忘初心
文章: 705
註冊時間: 週一 10月 25, 2021 8:10 pm

Re: 聖默然

文章 勿忘初心 »

正見並非單純是種知識上的了知而已。
viirya法友所提供經證正是說明「定力」的關鍵性。

藉由修習禪定能實證正知見,會將正見轉為形成〈抉擇力〉,日常中的人事物種種因緣會很容易洞察到它的「變動性」及「無常性」與〈虚假性〉。自己的愛著舆参與會因而〈善擇〉易而自我抽離。更不易輕起波瀾動相。心裡越來越清楚越來越穩固並越來越〈肯定〉,佛法是真實無虛.
,更讓自我毫無保留地一心信受。

當然要全盤達到法友所舉之經中,佛陀甚至八地大菩薩及阿羅漢的程度 →

「 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

仍有極大差距,不過目標方向至少是持續邁進著
東正
文章: 937
註冊時間: 週五 10月 29, 2021 2:03 pm

Re: 聖默然

文章 東正 »

^^

只是保持一個方向而已

其他的根本不存在

都是花開了謝了
某一天才在某處知道
呵呵
原來那天看到的花叫做“曇花”
原本如此,真如是道
次草
文章: 3685
註冊時間: 週日 12月 26, 2021 11:15 am

Re: 聖默然

文章 次草 »

東正 寫: 週三 2月 23, 2022 12:47 am ^^

只是保持一個方向而已

其他的根本不存在

都是花開了謝了
某一天才在某處知道
呵呵
原來那天看到的花叫做“曇花”
當下事
當下畢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