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證道的人是無境界可得,無話可說的。
古德云:「舉心便錯,動念即乖! 」
又云:「凡有言說,俱無實意。」現在所說的都是 事不獲已 落二落三之言。
所以趙州和尚說「才有語言是揀擇」也。
公案很難懂
-
- 文章: 5285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心經》第一句「觀自在菩薩」(一般說,這是觀世音菩薩的別稱。但《心經》是教導學人用心地法門功夫的,不是專指哪一位菩薩,而是泛指 用觀心法門 證道的大菩薩)。
●「觀」就是觀照,「自」是自性,不是色身,「在」是要 住本位。
這是說起初用功 要時時處處 觀照自己的本性,要住本位而不移;
功夫漸熟,「觀」不要了,「自」在本位不動搖;
更進一步,「自」也不要了,自他合為一體,「自」自然化去;
最後,功夫轉深,化一為○,無在無不在,「在」也無處立腳了。
今大師說「不在明白裏」,正是有在處,漏逗不少。
圜悟著語云:「賊身已露! 」良有以也。
●「觀」就是觀照,「自」是自性,不是色身,「在」是要 住本位。
這是說起初用功 要時時處處 觀照自己的本性,要住本位而不移;
功夫漸熟,「觀」不要了,「自」在本位不動搖;
更進一步,「自」也不要了,自他合為一體,「自」自然化去;
最後,功夫轉深,化一為○,無在無不在,「在」也無處立腳了。
今大師說「不在明白裏」,正是有在處,漏逗不少。
圜悟著語云:「賊身已露! 」良有以也。
-
- 文章: 5285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州云:「問事既得,禮拜了退! 」
大師自有臨危不懼、倒轉乾坤的手段,在看似無法閃躲,要被頂死的剎那,卻能巧避鋒芒,安然無恙地輕易走過。這是什麼功夫?
不到爐火純青的地步,能有這樣輕靈飄逸的手腳嗎? 真了不起!
圜悟到這裏也不得不讚賞道:「這老賊,賴有這一著! 」這是哪一著?
諸仁還知嗎? 咄! 磋過也不知!
到這裏是:「雲散水流去,人寂天地空! 」消息已盡,大事已畢,不消再問了。
故大師云:禮謝之後,回去休息吧。
●這無言說的言說 就是末後句啊!
而不會者,咸謂趙州不答話,寧不冤屈!
無言說的言說 就是末後句啊!
大師自有臨危不懼、倒轉乾坤的手段,在看似無法閃躲,要被頂死的剎那,卻能巧避鋒芒,安然無恙地輕易走過。這是什麼功夫?
不到爐火純青的地步,能有這樣輕靈飄逸的手腳嗎? 真了不起!
圜悟到這裏也不得不讚賞道:「這老賊,賴有這一著! 」這是哪一著?
諸仁還知嗎? 咄! 磋過也不知!
到這裏是:「雲散水流去,人寂天地空! 」消息已盡,大事已畢,不消再問了。
故大師云:禮謝之後,回去休息吧。
●這無言說的言說 就是末後句啊!
而不會者,咸謂趙州不答話,寧不冤屈!
無言說的言說 就是末後句啊!
-
- 文章: 5285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這「言端語端」
一句似乎另有一重意義,就是說「至道無難」這句話是千真萬確端正無誤的。
但我們為了適合禪機,還是採用前一種說法較為適當。
從前有一位師父參「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 」參了多年,未能開悟。
後來碰到一位大德,請他慈悲指示個方便。大德問:「你參什麼話頭? 」
他答道:「我參如何是我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 」
大德道:「你參得太遠了,應向近處看。」
他問:「怎麼向近處看? 」
大德道:「不要看父母未生前,須看一念未生以前是什麼? 」禪者言下大悟。
大家坐在這裏,請看這一念未生前是什麼?
他在各人面門放光,朗照一切而毫無粘著,無知無見而又非同木石,這是什麼?
●就在這裏猛著精彩,就是悟道。所以說「至道無難,言端語端」啊!
一句似乎另有一重意義,就是說「至道無難」這句話是千真萬確端正無誤的。
但我們為了適合禪機,還是採用前一種說法較為適當。
從前有一位師父參「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 」參了多年,未能開悟。
後來碰到一位大德,請他慈悲指示個方便。大德問:「你參什麼話頭? 」
他答道:「我參如何是我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 」
大德道:「你參得太遠了,應向近處看。」
他問:「怎麼向近處看? 」
大德道:「不要看父母未生前,須看一念未生以前是什麼? 」禪者言下大悟。
大家坐在這裏,請看這一念未生前是什麼?
他在各人面門放光,朗照一切而毫無粘著,無知無見而又非同木石,這是什麼?
●就在這裏猛著精彩,就是悟道。所以說「至道無難,言端語端」啊!
-
- 文章: 5285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髑髏識盡喜何立? 枯木龍吟銷未乾。」
這兩句是借古人問道公案的語句,交織起來頌本公案「知而無知,無知而無所不知」的。
昔有僧問香嚴禪師:「如何是道? 」嚴云:「枯木裏龍吟。」
僧進問云:「如何是道中人? 」嚴云:「髑髏裏眼睛。」僧不悟,
舉問石霜:「如何是枯木裏龍吟? 」霜云:「猶帶喜在。」
僧云:「如何是髑髏裏眼睛? 」霜云:「猶帶識在。」僧仍不悟,
又舉問曹山:「如何是枯木裏龍吟? 」山云:「血脈不斷。」
僧云:「如何是髑髏裏眼睛? 」山云:「乾不盡。」
僧云:「什麼人得聞? 」山云:「盡大地未有一人不聞。」
僧云:「未審龍吟是何章句? 」
山云:「不知是何章句,聞者皆喪。」
復又頌云:
「枯木龍吟真見道,髑髏識盡眼初明;
喜識盡時消息盡,當人哪辨濁中清? 」
龍吟真見道,識盡眼初明
這兩句是借古人問道公案的語句,交織起來頌本公案「知而無知,無知而無所不知」的。
昔有僧問香嚴禪師:「如何是道? 」嚴云:「枯木裏龍吟。」
僧進問云:「如何是道中人? 」嚴云:「髑髏裏眼睛。」僧不悟,
舉問石霜:「如何是枯木裏龍吟? 」霜云:「猶帶喜在。」
僧云:「如何是髑髏裏眼睛? 」霜云:「猶帶識在。」僧仍不悟,
又舉問曹山:「如何是枯木裏龍吟? 」山云:「血脈不斷。」
僧云:「如何是髑髏裏眼睛? 」山云:「乾不盡。」
僧云:「什麼人得聞? 」山云:「盡大地未有一人不聞。」
僧云:「未審龍吟是何章句? 」
山云:「不知是何章句,聞者皆喪。」
復又頌云:
「枯木龍吟真見道,髑髏識盡眼初明;
喜識盡時消息盡,當人哪辨濁中清? 」
龍吟真見道,識盡眼初明
-
- 文章: 5285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公案故事:一代高僧為了何事居然將貓殘忍殺害|鳳凰佛教|佛教故事
編者按:這個故事 源自中國高僧普願法師。普願法師又稱南泉和尚,禪宗南嶽系懷讓禪師的二世弟子南泉普願,是馬祖道一的得意門生。他九歲時跪請父母同意他出家。投奔密縣大隗山大慈禪師學習禪道。他刻苦勤勉,守志不渝,從事勞作,手足出繭,長出凍瘡,也毫不顧惜,因此深得大師喜愛。太和八年(834)示寂,享年87歲,僧臘58年。特別是創作一系列語錄(公案)以後,更是名震海內,被教內稱作是禪宗的“奇人奇事”。宋《高僧傳》收錄了他的傳記,《景德傳燈錄》、《碧岩錄》、《從容錄》、《無門關》、《五燈會元》、《葛藤錄》等各種禪宗典籍,都分別收錄了他的傳記和語錄。千百年來,其語錄至今仍為人們傳誦和研究,成為佛教禪宗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南泉斬貓
南泉和尚因東西堂爭貓兒,泉乃提起雲:「大眾道得即救,道不得即斬卻也!」眾無對,泉遂斬之。晚,趙州外歸,泉舉似州,州乃脫履安頭上而出。泉雲:「子若在,即救得貓兒。」
翻譯:普願座下東西兩堂的僧人 爭要一隻貓,正好讓他看見,普願便對大家說:“說的出就救得這只貓,說不出就殺掉它。”大家無言以對,普願於是殺掉貓。趙州和尚從外面回來後,普願把經過說給他聽,趙州和尚聽了,脫下鞋子放在頭上就走了出去。普願說:“剛才若你在場,就救了貓兒。”
【禪意】:趙州和尚把鞋放在頭頂,意為“本末倒置”,說的是為貓爭吵不休的和尚本末倒置了。南泉普願禪師要說的是:修身說禪,得道成佛是僧人為之追求的重大目標;若為一隻貓兒的歸屬起紛爭,豈不是“道不得”?這些弟子們,沒人去關注自身追求,求小利而失大志,所以禪師 提刀斬貓兒為兩段。而弟子從諗,恰這時回歸南泉寺,聽說禪師斬殺小貓時,不置一言,只是慢吞吞地脫下鞋子,頂在頭上,向禪師表達了眾僧奪貓糾紛之事 是“本末倒置”。
兩堂爭貓本屬迷執,見貓又欲得貓;南泉斬貓為當機妙用,啟迪學人;
趙州以草鞋作貓兒,意在警醒學人,一切唯心造,貓兒本幻相,眾生之心惑亂,無中生有,執幻為實,帶來無盡煩惱。
這個公案一千多年來 一直是人們 評論的熱門話題,被稱作“難關”。歷來見仁見智,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編者按:這個故事 源自中國高僧普願法師。普願法師又稱南泉和尚,禪宗南嶽系懷讓禪師的二世弟子南泉普願,是馬祖道一的得意門生。他九歲時跪請父母同意他出家。投奔密縣大隗山大慈禪師學習禪道。他刻苦勤勉,守志不渝,從事勞作,手足出繭,長出凍瘡,也毫不顧惜,因此深得大師喜愛。太和八年(834)示寂,享年87歲,僧臘58年。特別是創作一系列語錄(公案)以後,更是名震海內,被教內稱作是禪宗的“奇人奇事”。宋《高僧傳》收錄了他的傳記,《景德傳燈錄》、《碧岩錄》、《從容錄》、《無門關》、《五燈會元》、《葛藤錄》等各種禪宗典籍,都分別收錄了他的傳記和語錄。千百年來,其語錄至今仍為人們傳誦和研究,成為佛教禪宗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南泉斬貓
南泉和尚因東西堂爭貓兒,泉乃提起雲:「大眾道得即救,道不得即斬卻也!」眾無對,泉遂斬之。晚,趙州外歸,泉舉似州,州乃脫履安頭上而出。泉雲:「子若在,即救得貓兒。」
翻譯:普願座下東西兩堂的僧人 爭要一隻貓,正好讓他看見,普願便對大家說:“說的出就救得這只貓,說不出就殺掉它。”大家無言以對,普願於是殺掉貓。趙州和尚從外面回來後,普願把經過說給他聽,趙州和尚聽了,脫下鞋子放在頭上就走了出去。普願說:“剛才若你在場,就救了貓兒。”
【禪意】:趙州和尚把鞋放在頭頂,意為“本末倒置”,說的是為貓爭吵不休的和尚本末倒置了。南泉普願禪師要說的是:修身說禪,得道成佛是僧人為之追求的重大目標;若為一隻貓兒的歸屬起紛爭,豈不是“道不得”?這些弟子們,沒人去關注自身追求,求小利而失大志,所以禪師 提刀斬貓兒為兩段。而弟子從諗,恰這時回歸南泉寺,聽說禪師斬殺小貓時,不置一言,只是慢吞吞地脫下鞋子,頂在頭上,向禪師表達了眾僧奪貓糾紛之事 是“本末倒置”。
兩堂爭貓本屬迷執,見貓又欲得貓;南泉斬貓為當機妙用,啟迪學人;
趙州以草鞋作貓兒,意在警醒學人,一切唯心造,貓兒本幻相,眾生之心惑亂,無中生有,執幻為實,帶來無盡煩惱。
這個公案一千多年來 一直是人們 評論的熱門話題,被稱作“難關”。歷來見仁見智,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
- 文章: 5285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淨明山人:南泉斬貓
弟子:南泉斬貓是不是照的起用。
淨明山人:對,同時也是道的妙用。
弟子:貓是否被超度了?
淨明山人:超度是一種作用,這是必然的。一切眾生都在他的光明當中,都可以得度。他的示現是一種覺性當中的妙用,通過這種反常的舉動,使弟子們內心深處 有一種深刻的觸動,通過觸動悟到覺性。
弟子們在爭論這個貓,師父當場說:“你答得出來就不斬,答不出來就斬掉。”結果真的斬掉了。(這時弟子)他的內心會有一種驚喜,一種想不通,一種豁然的覺,一種出現。然後再借助一些表演,一個人就開悟了。
禪師往往通過一些特殊的語言、特殊的舉動,使弟子內心 產生從沒有過的一種驚奇,一種覺醒,一種特別的體驗。他平時想不到會有這個舉動。
弟子:我現在感覺有那個覺醒出來了。
淨明山人:對,對,對,就是這樣子的。用非常反常的手段,使你覺醒過來,這就是禪師的微妙之處。斬貓是工具、道具、表演的戲具。(需要的是在)這個意義當中使你覺醒。
弟子:作為南泉來講,這個貓的體性變化,應該是平等、相融的。
淨明山人:(禪師)於一切眾生已沒有分別,當他知道眾生落在人我上,對貓起了爭執,便一手收去。那是道的圓滿的體現,是大道的用。
這裡面不能用某一種意思來理解它,這是道之用。禪師的這個舉動 是帶作的。因為他這個作法,弟子內心會發生根本的變化,這是平時的道理作用不到的地方。
這就是道的作用。
當他這樣一轉的時候,大家的內心會起什麼變化?(弟子插:是道。)是道的作用!一剎那間,弟子內心起了 非常大的一種覺醒的變化。對,就是這麼一剎那,這裡不存在南泉,也不是貓的問題。
弟子:也不是南泉的問題。
淨明山人:所以禪師常常用斬貓 或者其他很多的手段,在眾生自身力量達不到處,讓你覺醒過來。一剎那就開悟,就明白這個覺性。
弟子:讓他有言語、道理的截止。
淨明山人:這裡沒有任何道理,只有道用。這裡面是任何理論都說明不了的,是道用!(弟子插:是包融萬法的),是的,它具足一切。
也有一種簡單的手段,比如喊你名字,你應一下。噢,這是什麼?這是簡單的,對平直的人可以用。但對那些歪曲的人,道理很多的人沒有用,他會去想:“咦,這是什麼?”對這種思想復雜、爭論很多的人,就一刀斬斷!這是他無法想像的:“師父怎麼會把貓斬了?”
師父在哪裡?他有什麼作用?這個驚奇是無法形容的。驟然一驚,打落掉執持,突然間便覺醒,明白過來。這是禪師的非常手段。
弟子:南泉斬貓是不是照的起用。
淨明山人:對,同時也是道的妙用。
弟子:貓是否被超度了?
淨明山人:超度是一種作用,這是必然的。一切眾生都在他的光明當中,都可以得度。他的示現是一種覺性當中的妙用,通過這種反常的舉動,使弟子們內心深處 有一種深刻的觸動,通過觸動悟到覺性。
弟子們在爭論這個貓,師父當場說:“你答得出來就不斬,答不出來就斬掉。”結果真的斬掉了。(這時弟子)他的內心會有一種驚喜,一種想不通,一種豁然的覺,一種出現。然後再借助一些表演,一個人就開悟了。
禪師往往通過一些特殊的語言、特殊的舉動,使弟子內心 產生從沒有過的一種驚奇,一種覺醒,一種特別的體驗。他平時想不到會有這個舉動。
弟子:我現在感覺有那個覺醒出來了。
淨明山人:對,對,對,就是這樣子的。用非常反常的手段,使你覺醒過來,這就是禪師的微妙之處。斬貓是工具、道具、表演的戲具。(需要的是在)這個意義當中使你覺醒。
弟子:作為南泉來講,這個貓的體性變化,應該是平等、相融的。
淨明山人:(禪師)於一切眾生已沒有分別,當他知道眾生落在人我上,對貓起了爭執,便一手收去。那是道的圓滿的體現,是大道的用。
這裡面不能用某一種意思來理解它,這是道之用。禪師的這個舉動 是帶作的。因為他這個作法,弟子內心會發生根本的變化,這是平時的道理作用不到的地方。
這就是道的作用。
當他這樣一轉的時候,大家的內心會起什麼變化?(弟子插:是道。)是道的作用!一剎那間,弟子內心起了 非常大的一種覺醒的變化。對,就是這麼一剎那,這裡不存在南泉,也不是貓的問題。
弟子:也不是南泉的問題。
淨明山人:所以禪師常常用斬貓 或者其他很多的手段,在眾生自身力量達不到處,讓你覺醒過來。一剎那就開悟,就明白這個覺性。
弟子:讓他有言語、道理的截止。
淨明山人:這裡沒有任何道理,只有道用。這裡面是任何理論都說明不了的,是道用!(弟子插:是包融萬法的),是的,它具足一切。
也有一種簡單的手段,比如喊你名字,你應一下。噢,這是什麼?這是簡單的,對平直的人可以用。但對那些歪曲的人,道理很多的人沒有用,他會去想:“咦,這是什麼?”對這種思想復雜、爭論很多的人,就一刀斬斷!這是他無法想像的:“師父怎麼會把貓斬了?”
師父在哪裡?他有什麼作用?這個驚奇是無法形容的。驟然一驚,打落掉執持,突然間便覺醒,明白過來。這是禪師的非常手段。
-
- 文章: 5285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陳堅:貓又無,爭甚狗?萬松行秀禪釋“南泉斬貓”
編者按:2011年10月9日,遼金佛教學術研討會 在北京廣化寺隆重舉行。山東大學佛教研究中心陳堅 在會上發表題為《貓又無,爭甚狗?——萬松行秀評“南泉宰貓”》的論文,作者認為萬松行秀 通過對這一公案的幽默 解讀表達了“不爭為佛”的觀點。
論文摘要如下:
山東大學佛教研究中心陳堅
“南泉宰貓”是禪宗史上的一則著名“公案”,因為與傳統佛教的慈悲理念 以及不殺生戒律嚴重沖突,便被歷代禪師 拿來當作典型案例亦即“公案”來激刺學人,因為大凡禪宗的“公案”,其內容不是傳統佛教中所沒有的,就是與傳統佛教 相矛盾或相沖突的,禪宗就需要這樣的“公案”來彰顯其“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宗旨,這難免就會使得禪宗的“公案”在傳統佛教的語境中看起來都是怪怪的(無禪不怪),而且越是怪就越是被看作好。“公案”,“南泉斬貓”因為就是這樣的好“公案”,所以才被各種禪典爭相收錄 並加以“評唱”(即解讀和評論)。
《從容錄》也叫《萬松老人評唱 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或《從容庵錄》,是曹洞宗詮釋公案之作品,共六卷,由宋代宏智正覺(1091—1157)頌古,金末元初萬松行秀(1166—1246)評唱,它與宋代圓悟克勤(1063—1135)所作的“《碧岩錄》並稱為禪門雙璧”,就是萬松行秀本人 也將這《從容錄》暗自“竊比佛果碧岩集,則篇篇皆有示眾為備;竊比圓通覺海錄,則句句未嘗支離為完,至於著語出眼筆削之際,亦臨機不讓。”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萬松行秀在《從容錄》中是如何評唱“南泉斬貓”的。
萬松行秀首先拿北宋法雲圓通秀禪師的話來引出“南泉斬貓”,
曰:法雲圓通秀禪師 見二僧並立說話,將拄杖到,連卓數下雲:“一片業地!”
何況兩堂眾首因貓致諍,南泉也不與解勸,亦不與懲罰。本色道人 以本分事為人,遂提起貓兒雲:“道得即不斬。”正當恁麼時,盡十方界有情無情一齊向南泉手中乞命。當時有個出來展開兩手,不然攔胸抱住雲:“卻勞和尚神用。”縱南泉別行正令,敢保救得貓兒。這一窟死老鼠,既無些子氣息。南泉已展不縮,盡令而行。
法雲圓通秀禪師 看見“二僧並立說話”,便拿著拄杖過來,“連卓數下”說(當時應該是大喝一聲):“一片業地!”你們都是在造業啊!兩個和尚站著說說話 怎麼就造業了呢?難道他們說了一些佛教戒律所禁止的 不該說的話而被法雲圓通秀禪師聽到了?好像不是這樣的,至少萬松行秀認為 不能這麼理解法雲圓通秀禪師所說的“一片業地”,在他看來,倒是“南泉斬貓”的現場可以為“一片業地”作一注腳,何以故?且聽萬松行秀的分解。
萬松行秀認為,南泉看見兩個僧人在爭一隻貓,“也不與解勸,亦不與懲罰”,因為他知道,或者按事物的一般規律而言,無論是“解勸”還是“懲罰”都不能 釜底抽薪地 消除他們兩人因貓而生的爭執,充其量也只能暫時息事寧人,彼此面和心不和,難保日後不再起爭執,唯有把貓給斬了 才是終極的解決之道——貓都沒了 還爭什麼貓?
要爭也只有跟南泉爭,原先爭得不亦樂乎的兩個爭貓者之間 是決定爭不起來了,而南泉當時又是方丈,誰又敢去跟方丈爭呢?總之,貓一斬便一了百了,什麼爭也沒有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南泉“斬貓”只是“本色道人以本分事為人”,做了一件合乎事物本質規律的事。
至此,萬松行秀突然筆鋒一轉,宕開一筆,說,如果在南泉提起貓說“道得即不斬”的時候,“正當恁麼時”,有人即使“道不得”,但只要能“出來展開兩手,不然攔胸抱住”,說聲“卻勞和尚神用”,這點小事不用您大和尚操心,阻攔一下南泉,南泉肯定 也就不會斬貓了,從而“敢保救得貓兒”,然而,遺憾的是,整個寺院,包括那兩個爭貓的在內,竟沒有一個人出來阻攔一下南泉,全是“打醬油”看熱鬧不嫌事大的,用萬松行秀自己的話來說 就是“這一窟死老鼠,既無些子氣息”。既沒人“道得”,又沒人出來阻攔一下,那南泉當然“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不打妄語,“已展不縮,盡令而行”,順勢斬卻貓也。
萬松行秀對“南泉斬貓”的這一創造性解讀告訴我們,真正斬卻貓的 不是南泉而是“既無些子氣息”的“這一窟死老鼠”,他們就像顏元(1635—1704)所批評的宋元儒者“無事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基本意思是說某些人 天天修身養性,敵寇攻進來了,馬上變成了一群不戰、不和、不降、不走的笨蛋”,既“道不得”又不阻攔,既無智又無悲,“悲智雙無”,結果只能眼睜睜地 看著貓被斬而不加以施救,這不是造業又是什麼?而且這還不是一個人在造業,而是整個寺院的僧人 都在造業,真是“一片業地”啊!很顯然,萬松行秀是在將“斬貓”看作是南泉勘驗僧人的一種手段。經“斬貓”這一勘驗,南泉心中 便清楚他手下這些僧人的行持和修為了——他們真該在過堂吃飯的時候,好好“食存五觀”反思一下自己,“忖己德行,全缺應供”,就他們這德行,真是白白受人供養了。
萬松行秀將“南泉斬貓”視作是勘驗僧人的手段,技高一籌,迥異他解,如“遼朝上人敐作《鏡心錄》,訶南泉輩殺生造罪,文首座作《無盡燈》辨誤,救雲:古本以手作虛斫勢,豈直一刀兩段,鮮血淋迸哉?這兩個批判古人,文公罪重,敐公罪輕,南泉依舊水牯牛隊裡搖頭擺尾”,優哉游哉,何罪之有?
因為他清楚地知道 自己“斬貓”乃是為了勘驗僧人,遠非“殺生遭罪”所可范限和判定,一如現在大學生物系 或醫學院學生 在實驗課上解剖兔子 以瞭解動物的生理結構 或借此近似地瞭解人體的生理結構,這能按殺生論罪嗎?
當然,如果不是為了勘驗僧人,南泉也是不願“斬貓”的,畢竟“斬貓”無論如何都是一種殺生。不過,話又得說回來,即使不“斬貓”,也可能會殺生,“
不見佛日禪師與眾茶座次,見貓來,袖中擲鵓鴿與之,貓接得便去,日雲:‘俊哉!’”佛日禪師在與別人一起喝茶的時候,看見一隻貓走過來,就從袖中取出一隻鵓鴿(可能早就准備好了)投給貓吃,貓銜了就走,他看了直喊“俊哉!”“好!好!”在萬松行秀看來,佛日禪師雖然是“喂貓”而不是“斬貓”,好像沒有殺生,但他用鵓鴿來“喂貓”不也是殺了鵓鴿嗎?可見“喂貓”與“斬貓”乃是半斤八兩,甚至“喂貓”還不如“斬貓”呢,因為佛日禪師用鵓鴿“喂貓”純粹是喝茶時的一種消遣 而不是象萬松行秀“斬貓”那樣 有勘驗僧人的佛教目的,正因如此,所以對於佛日禪師的“喂貓”,萬松行秀擺手搖頭說:“不可也,是假作虛用。”所謂“假作虛用”,就是不作正事、閒散消遣的意思。
前文已提到,《從容錄》中“南泉斬貓”這一“公案”實際上就是將《碧岩錄》中的第六十三則和第六十四則 合而為一,因而也可以看作是分為上、下兩節,上節(《碧岩錄》第六十四則)是“南泉斬貓”本身,剛才我們對萬松行秀的相應“評唱”作了分析;下節(《碧岩錄》第六十四則)是南泉對趙州述說“斬貓”一事以及後者對此事的反應,
萬松行秀的“評唱”是:
南泉自念,曲高和寡,舉前話問趙州,州便脫草鞋於頭上戴出,果然敲唱俱行,節拍成就。泉雲:“子若在,恰救得貓兒。”這些子用處,雖難會卻易見,爾但向拈匙舉箸處覷破,便見斬貓兒、戴草鞋更無兩樣。不然更看天童,別作甚麼伎倆。
南泉提起貓來欲斬,結果無人“道得”亦無人阻攔,乃自感自己“曲高和寡”,於是就前去向趙州禪師(778—897)訴說,可哪裡知道後者 竟二話不說,“脫草鞋於頭上戴出”,也就是把草鞋脫了戴在頭頂上 徑自出去了,南泉一見便道,當時您趙州老人家若是在場,那貓兒可就得救了,這是為什麼呢?
難道表面上八竿子打不到邊的“斬貓”和“戴草鞋”之間 還有什麼內在的邏輯關系嗎?萬松行秀認為,有!不但有,而且兩者的關系“雖難會卻易見”,即你雖然難以想明白,但卻可以在平時吃飯的“拈匙舉箸處”就能看見“覷破”,那“拈匙舉箸”又有什麼特點呢?作為人人都有的日常經驗,“拈匙舉箸”就是只把桌上碗中的食物 上舉到嘴中 而不會把嘴中的食物下放回到碗裡,“只有上沒有下”;同樣地,南泉看到趙州把草鞋脫了 戴在頭上就出去了而沒有看到他再把鞋從頭上拿下來穿回去,也是“只有上沒有下”,而南泉“斬貓”的動作是手起刀落,“有上有下”,若“只有上沒有下”,手舉起了刀而不落下去,“上而不下”,那就斬不了貓了,貓就得救了——南泉禪師正是從趙州禪師“脫草鞋於頭上戴出”這一舉動中 看到趙州禪師“只有上沒有下”或“上而不下”的玄機 才說趙州禪師當時若在就可以把貓給救了。
繼“評唱”了“難泉斬貓”之後,萬松行秀接著又對宏智正覺(1091—1157)有關“南泉斬貓”的“頌古”作了“評唱”,該“頌古”是這樣的:
兩堂雲水盡紛拏,王老師能驗正邪;
利刀斬斷俱亡像,千古令人愛作家。
此道未喪,知音可嘉。
鑿山透海兮唯尊大禹,煉石補天兮獨賢女媧。
趙州老有生涯,草鞋頭戴較些些,
異中來也還明鑑,只個真金不混沙。
萬松行秀“評唱”說:“兩堂雲水盡紛拏,至今不曾定交。若非天童會南泉例,驗出端倪,往往邪正不分,邪正分明時如何?判斷便好,利劍斬斷,一坑埋卻,非但剿絕一期不了公案,亦使千古之下風清寰宇。南泉當時師勝資強,見眾無語,卻舉似趙州,表顯眾中有人。趙州脫草鞋頭上戴出,果然此道未喪,知音可嘉。”萬松行秀將宏智正覺——因其曾居寧波天童寺傳法,故又被稱為天童正覺——對“南泉斬貓”的“頌古”看作是穿越時空的“天童會南泉”,因為南泉是唐代人 而宏智正覺是宋代人。
在萬松行秀看來,“天童會南泉”之“頌古”就像一把利劍,分剖邪正,“剿絕一期不了公案,亦使千古之下風清寰宇”,不再糊塗,再加上有“脫草鞋頭上戴出”的明白人趙州,可見禪門還是“此道未喪,知音可嘉”,一如“孔子雲:‘天將未喪斯文也。’看他師資道合,唱拍相隨,無以為喻。
謚法:泉源流通曰禹,又受禪成功曰禹;《尚書·禹貢》:‘導河積石至於龍門。’
《淮南子》:‘共工氏兵強凶暴 而與堯帝爭功,力窮觸不周山而死,天柱為之折,女媧煉五色石補天。’
《列子》:‘陰陽失度名缺,煉五常之精名補。’雲蓋本拈,洞山掇卻,
泰首座果桌話雲:‘洞山雖有打破虛空底鑽錘,要且無補綴底針線。’南泉如大禹鑿山透海,顯出神用;趙州如女媧煉石補天,圓卻話頭。”
萬松行秀分別用中國上古神話中的英雄人物 治水大禹和補天女媧 來比擬禪宗巨匠南泉和趙州,以明後兩者 在禪門中解決“公案”問題非同一般的氣勢和“神用”。
最後,萬松行秀總結說:“趙州十八上解破家散宅,不知有多少生涯,草鞋頭戴較些些,咄咄沒去處,作這個去就。
保福展雲:‘雖然如是,也只是破草鞋。’
南泉平高就下道:‘子若在恰救得貓兒。’
翠岩芝雲:‘大小趙州只可自救,放過一著。’
天童道:‘異中來也還明鑑,只個真金不混沙;只能順水推舡,不解逆風把柁。’
而今爾這一隊上來,貓又無,爭甚狗?以拄杖趁下。
”請注意“貓又無,爭甚狗?”這句象菜根頭一樣 富有嚼勁的話。
本來“南泉斬貓”所涉及的是“爭貓”。南泉把貓給斬了,既然貓被斬了貓沒了,自然也就不用或不會“爭貓”了,“貓又無,爭甚貓?”這似乎應該是對“南泉斬貓”這則“公案”的最終判定了,然而萬松行秀 卻偏偏轉了一下話頭說:“貓又無,爭甚狗?”,這就好像馮鞏在小品中所說的“擰麻花”語:“相聲界我歌唱得最好,歌唱界我小說寫得最好。”幽默而令人深思。
“貓又無,爭甚狗?”,
這是什麼意思呢?這不是又一個勘驗人的“公案”嗎?萬松行秀以“貓又無,爭甚狗?”作為評唱“南泉斬貓”的結語,是不是想表達 這樣的意思:貓沒了,那就不用爭貓了;既然不爭貓,那狗也不必爭了,因為貓狗同類;既然貓狗都不爭了,那其他的是不是 也可以不爭呢?……依次類推,若一切都不爭,那不就成佛了嗎?“不爭為佛”嘛。阿彌陀佛!
(陳堅《貓又無,爭甚狗?——萬松行秀評“南泉宰貓”》)
編者按:2011年10月9日,遼金佛教學術研討會 在北京廣化寺隆重舉行。山東大學佛教研究中心陳堅 在會上發表題為《貓又無,爭甚狗?——萬松行秀評“南泉宰貓”》的論文,作者認為萬松行秀 通過對這一公案的幽默 解讀表達了“不爭為佛”的觀點。
論文摘要如下:
山東大學佛教研究中心陳堅
“南泉宰貓”是禪宗史上的一則著名“公案”,因為與傳統佛教的慈悲理念 以及不殺生戒律嚴重沖突,便被歷代禪師 拿來當作典型案例亦即“公案”來激刺學人,因為大凡禪宗的“公案”,其內容不是傳統佛教中所沒有的,就是與傳統佛教 相矛盾或相沖突的,禪宗就需要這樣的“公案”來彰顯其“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宗旨,這難免就會使得禪宗的“公案”在傳統佛教的語境中看起來都是怪怪的(無禪不怪),而且越是怪就越是被看作好。“公案”,“南泉斬貓”因為就是這樣的好“公案”,所以才被各種禪典爭相收錄 並加以“評唱”(即解讀和評論)。
《從容錄》也叫《萬松老人評唱 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或《從容庵錄》,是曹洞宗詮釋公案之作品,共六卷,由宋代宏智正覺(1091—1157)頌古,金末元初萬松行秀(1166—1246)評唱,它與宋代圓悟克勤(1063—1135)所作的“《碧岩錄》並稱為禪門雙璧”,就是萬松行秀本人 也將這《從容錄》暗自“竊比佛果碧岩集,則篇篇皆有示眾為備;竊比圓通覺海錄,則句句未嘗支離為完,至於著語出眼筆削之際,亦臨機不讓。”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萬松行秀在《從容錄》中是如何評唱“南泉斬貓”的。
萬松行秀首先拿北宋法雲圓通秀禪師的話來引出“南泉斬貓”,
曰:法雲圓通秀禪師 見二僧並立說話,將拄杖到,連卓數下雲:“一片業地!”
何況兩堂眾首因貓致諍,南泉也不與解勸,亦不與懲罰。本色道人 以本分事為人,遂提起貓兒雲:“道得即不斬。”正當恁麼時,盡十方界有情無情一齊向南泉手中乞命。當時有個出來展開兩手,不然攔胸抱住雲:“卻勞和尚神用。”縱南泉別行正令,敢保救得貓兒。這一窟死老鼠,既無些子氣息。南泉已展不縮,盡令而行。
法雲圓通秀禪師 看見“二僧並立說話”,便拿著拄杖過來,“連卓數下”說(當時應該是大喝一聲):“一片業地!”你們都是在造業啊!兩個和尚站著說說話 怎麼就造業了呢?難道他們說了一些佛教戒律所禁止的 不該說的話而被法雲圓通秀禪師聽到了?好像不是這樣的,至少萬松行秀認為 不能這麼理解法雲圓通秀禪師所說的“一片業地”,在他看來,倒是“南泉斬貓”的現場可以為“一片業地”作一注腳,何以故?且聽萬松行秀的分解。
萬松行秀認為,南泉看見兩個僧人在爭一隻貓,“也不與解勸,亦不與懲罰”,因為他知道,或者按事物的一般規律而言,無論是“解勸”還是“懲罰”都不能 釜底抽薪地 消除他們兩人因貓而生的爭執,充其量也只能暫時息事寧人,彼此面和心不和,難保日後不再起爭執,唯有把貓給斬了 才是終極的解決之道——貓都沒了 還爭什麼貓?
要爭也只有跟南泉爭,原先爭得不亦樂乎的兩個爭貓者之間 是決定爭不起來了,而南泉當時又是方丈,誰又敢去跟方丈爭呢?總之,貓一斬便一了百了,什麼爭也沒有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南泉“斬貓”只是“本色道人以本分事為人”,做了一件合乎事物本質規律的事。
至此,萬松行秀突然筆鋒一轉,宕開一筆,說,如果在南泉提起貓說“道得即不斬”的時候,“正當恁麼時”,有人即使“道不得”,但只要能“出來展開兩手,不然攔胸抱住”,說聲“卻勞和尚神用”,這點小事不用您大和尚操心,阻攔一下南泉,南泉肯定 也就不會斬貓了,從而“敢保救得貓兒”,然而,遺憾的是,整個寺院,包括那兩個爭貓的在內,竟沒有一個人出來阻攔一下南泉,全是“打醬油”看熱鬧不嫌事大的,用萬松行秀自己的話來說 就是“這一窟死老鼠,既無些子氣息”。既沒人“道得”,又沒人出來阻攔一下,那南泉當然“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不打妄語,“已展不縮,盡令而行”,順勢斬卻貓也。
萬松行秀對“南泉斬貓”的這一創造性解讀告訴我們,真正斬卻貓的 不是南泉而是“既無些子氣息”的“這一窟死老鼠”,他們就像顏元(1635—1704)所批評的宋元儒者“無事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基本意思是說某些人 天天修身養性,敵寇攻進來了,馬上變成了一群不戰、不和、不降、不走的笨蛋”,既“道不得”又不阻攔,既無智又無悲,“悲智雙無”,結果只能眼睜睜地 看著貓被斬而不加以施救,這不是造業又是什麼?而且這還不是一個人在造業,而是整個寺院的僧人 都在造業,真是“一片業地”啊!很顯然,萬松行秀是在將“斬貓”看作是南泉勘驗僧人的一種手段。經“斬貓”這一勘驗,南泉心中 便清楚他手下這些僧人的行持和修為了——他們真該在過堂吃飯的時候,好好“食存五觀”反思一下自己,“忖己德行,全缺應供”,就他們這德行,真是白白受人供養了。
萬松行秀將“南泉斬貓”視作是勘驗僧人的手段,技高一籌,迥異他解,如“遼朝上人敐作《鏡心錄》,訶南泉輩殺生造罪,文首座作《無盡燈》辨誤,救雲:古本以手作虛斫勢,豈直一刀兩段,鮮血淋迸哉?這兩個批判古人,文公罪重,敐公罪輕,南泉依舊水牯牛隊裡搖頭擺尾”,優哉游哉,何罪之有?
因為他清楚地知道 自己“斬貓”乃是為了勘驗僧人,遠非“殺生遭罪”所可范限和判定,一如現在大學生物系 或醫學院學生 在實驗課上解剖兔子 以瞭解動物的生理結構 或借此近似地瞭解人體的生理結構,這能按殺生論罪嗎?
當然,如果不是為了勘驗僧人,南泉也是不願“斬貓”的,畢竟“斬貓”無論如何都是一種殺生。不過,話又得說回來,即使不“斬貓”,也可能會殺生,“
不見佛日禪師與眾茶座次,見貓來,袖中擲鵓鴿與之,貓接得便去,日雲:‘俊哉!’”佛日禪師在與別人一起喝茶的時候,看見一隻貓走過來,就從袖中取出一隻鵓鴿(可能早就准備好了)投給貓吃,貓銜了就走,他看了直喊“俊哉!”“好!好!”在萬松行秀看來,佛日禪師雖然是“喂貓”而不是“斬貓”,好像沒有殺生,但他用鵓鴿來“喂貓”不也是殺了鵓鴿嗎?可見“喂貓”與“斬貓”乃是半斤八兩,甚至“喂貓”還不如“斬貓”呢,因為佛日禪師用鵓鴿“喂貓”純粹是喝茶時的一種消遣 而不是象萬松行秀“斬貓”那樣 有勘驗僧人的佛教目的,正因如此,所以對於佛日禪師的“喂貓”,萬松行秀擺手搖頭說:“不可也,是假作虛用。”所謂“假作虛用”,就是不作正事、閒散消遣的意思。
前文已提到,《從容錄》中“南泉斬貓”這一“公案”實際上就是將《碧岩錄》中的第六十三則和第六十四則 合而為一,因而也可以看作是分為上、下兩節,上節(《碧岩錄》第六十四則)是“南泉斬貓”本身,剛才我們對萬松行秀的相應“評唱”作了分析;下節(《碧岩錄》第六十四則)是南泉對趙州述說“斬貓”一事以及後者對此事的反應,
萬松行秀的“評唱”是:
南泉自念,曲高和寡,舉前話問趙州,州便脫草鞋於頭上戴出,果然敲唱俱行,節拍成就。泉雲:“子若在,恰救得貓兒。”這些子用處,雖難會卻易見,爾但向拈匙舉箸處覷破,便見斬貓兒、戴草鞋更無兩樣。不然更看天童,別作甚麼伎倆。
南泉提起貓來欲斬,結果無人“道得”亦無人阻攔,乃自感自己“曲高和寡”,於是就前去向趙州禪師(778—897)訴說,可哪裡知道後者 竟二話不說,“脫草鞋於頭上戴出”,也就是把草鞋脫了戴在頭頂上 徑自出去了,南泉一見便道,當時您趙州老人家若是在場,那貓兒可就得救了,這是為什麼呢?
難道表面上八竿子打不到邊的“斬貓”和“戴草鞋”之間 還有什麼內在的邏輯關系嗎?萬松行秀認為,有!不但有,而且兩者的關系“雖難會卻易見”,即你雖然難以想明白,但卻可以在平時吃飯的“拈匙舉箸處”就能看見“覷破”,那“拈匙舉箸”又有什麼特點呢?作為人人都有的日常經驗,“拈匙舉箸”就是只把桌上碗中的食物 上舉到嘴中 而不會把嘴中的食物下放回到碗裡,“只有上沒有下”;同樣地,南泉看到趙州把草鞋脫了 戴在頭上就出去了而沒有看到他再把鞋從頭上拿下來穿回去,也是“只有上沒有下”,而南泉“斬貓”的動作是手起刀落,“有上有下”,若“只有上沒有下”,手舉起了刀而不落下去,“上而不下”,那就斬不了貓了,貓就得救了——南泉禪師正是從趙州禪師“脫草鞋於頭上戴出”這一舉動中 看到趙州禪師“只有上沒有下”或“上而不下”的玄機 才說趙州禪師當時若在就可以把貓給救了。
繼“評唱”了“難泉斬貓”之後,萬松行秀接著又對宏智正覺(1091—1157)有關“南泉斬貓”的“頌古”作了“評唱”,該“頌古”是這樣的:
兩堂雲水盡紛拏,王老師能驗正邪;
利刀斬斷俱亡像,千古令人愛作家。
此道未喪,知音可嘉。
鑿山透海兮唯尊大禹,煉石補天兮獨賢女媧。
趙州老有生涯,草鞋頭戴較些些,
異中來也還明鑑,只個真金不混沙。
萬松行秀“評唱”說:“兩堂雲水盡紛拏,至今不曾定交。若非天童會南泉例,驗出端倪,往往邪正不分,邪正分明時如何?判斷便好,利劍斬斷,一坑埋卻,非但剿絕一期不了公案,亦使千古之下風清寰宇。南泉當時師勝資強,見眾無語,卻舉似趙州,表顯眾中有人。趙州脫草鞋頭上戴出,果然此道未喪,知音可嘉。”萬松行秀將宏智正覺——因其曾居寧波天童寺傳法,故又被稱為天童正覺——對“南泉斬貓”的“頌古”看作是穿越時空的“天童會南泉”,因為南泉是唐代人 而宏智正覺是宋代人。
在萬松行秀看來,“天童會南泉”之“頌古”就像一把利劍,分剖邪正,“剿絕一期不了公案,亦使千古之下風清寰宇”,不再糊塗,再加上有“脫草鞋頭上戴出”的明白人趙州,可見禪門還是“此道未喪,知音可嘉”,一如“孔子雲:‘天將未喪斯文也。’看他師資道合,唱拍相隨,無以為喻。
謚法:泉源流通曰禹,又受禪成功曰禹;《尚書·禹貢》:‘導河積石至於龍門。’
《淮南子》:‘共工氏兵強凶暴 而與堯帝爭功,力窮觸不周山而死,天柱為之折,女媧煉五色石補天。’
《列子》:‘陰陽失度名缺,煉五常之精名補。’雲蓋本拈,洞山掇卻,
泰首座果桌話雲:‘洞山雖有打破虛空底鑽錘,要且無補綴底針線。’南泉如大禹鑿山透海,顯出神用;趙州如女媧煉石補天,圓卻話頭。”
萬松行秀分別用中國上古神話中的英雄人物 治水大禹和補天女媧 來比擬禪宗巨匠南泉和趙州,以明後兩者 在禪門中解決“公案”問題非同一般的氣勢和“神用”。
最後,萬松行秀總結說:“趙州十八上解破家散宅,不知有多少生涯,草鞋頭戴較些些,咄咄沒去處,作這個去就。
保福展雲:‘雖然如是,也只是破草鞋。’
南泉平高就下道:‘子若在恰救得貓兒。’
翠岩芝雲:‘大小趙州只可自救,放過一著。’
天童道:‘異中來也還明鑑,只個真金不混沙;只能順水推舡,不解逆風把柁。’
而今爾這一隊上來,貓又無,爭甚狗?以拄杖趁下。
”請注意“貓又無,爭甚狗?”這句象菜根頭一樣 富有嚼勁的話。
本來“南泉斬貓”所涉及的是“爭貓”。南泉把貓給斬了,既然貓被斬了貓沒了,自然也就不用或不會“爭貓”了,“貓又無,爭甚貓?”這似乎應該是對“南泉斬貓”這則“公案”的最終判定了,然而萬松行秀 卻偏偏轉了一下話頭說:“貓又無,爭甚狗?”,這就好像馮鞏在小品中所說的“擰麻花”語:“相聲界我歌唱得最好,歌唱界我小說寫得最好。”幽默而令人深思。
“貓又無,爭甚狗?”,
這是什麼意思呢?這不是又一個勘驗人的“公案”嗎?萬松行秀以“貓又無,爭甚狗?”作為評唱“南泉斬貓”的結語,是不是想表達 這樣的意思:貓沒了,那就不用爭貓了;既然不爭貓,那狗也不必爭了,因為貓狗同類;既然貓狗都不爭了,那其他的是不是 也可以不爭呢?……依次類推,若一切都不爭,那不就成佛了嗎?“不爭為佛”嘛。阿彌陀佛!
(陳堅《貓又無,爭甚狗?——萬松行秀評“南泉宰貓”》)
-
- 文章: 5285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南泉斬貓(萬松老人《從容庵錄》)
示眾雲。踢翻滄海。大地塵飛。喝散白雲。虛空粉碎。嚴行正令。猶是半提。大用全彰。如何施設。
【舉】南泉一日。東西兩堂爭貓兒(人平不語。水平不流)。南泉見遂提起雲。道得即不斬(誰敢當鋒)。眾無對(直待兩淋頭)。泉斬卻貓兒為兩段(抽刀不入鞘)。泉復舉前話問趙州(再來不直半文)。州便脫草鞋。於頭上戴出(好與一刀兩段)。泉雲。子若在。恰救得貓兒(心斜不覺口喝)。
師雲。法雲圓通秀禪師。見二僧並立說話。將拄杖。到連卓數下雲。一片業地。何況兩堂眾首。因貓致諍。南泉也不與解勸。亦不與懲罰。本色道人。以本分事。為人遂提起貓兒雲。道得即不斬。正當恁麼時。盡十方界有情無情。一齊向南泉手中乞命。當時有個出來展開兩手。不然攔胸抱住雲。卻勞和尚神用。縱南泉別行正令。敢保救得貓兒。這一窟死老鼠既無些子氣息。南泉已展不縮。盡令而行。
遼朝上人[辰+殳]作鏡心錄。訶南泉輩殺生造罪。文首座作無盡燈辨誤。救雲。古本以手作虛斫勢。豈直一刀兩段。鮮血淋迸哉。這兩個批判古人。文公罪重。[辰+殳]公罪輕。南泉依舊。水牯牛隊裡搖頭擺尾。不見佛日禪師 與眾茶座次。見貓來。袖中擲鵓鴿與之。貓接得便去。日雲。俊哉。不可也是假作虛用。南泉自念。曲高和寡。舉前話問趙州。州便脫草鞋於頭上戴出。果然敲唱俱行。節拍成就。泉雲。子若在恰救得貓兒。這些子用處。雖難會卻易見。爾但向拈匙舉鲾處覷破。便見斬貓兒戴草鞋更無兩樣。不然更看。
天童別作甚麼伎倆。
頌雲。
兩堂雲水盡紛拏(有理不在高聲)。
王老師能驗正邪(明鏡當台物來斯鑑)。
利刀斬斷俱亡像(消得龍王多少風)。
千古令人愛作家(有一人不肯)。
此道未喪(死貓兒頭堪作何用)。
知音可嘉(不道無只是少)。
鑿山透海兮唯尊大禹(功不浪施)。
煉石補天兮獨賢女媧(闕一不可)。
趙州老有生涯(信手拈來無不是)。
草鞋頭戴較些些(且信一半)。
異中來也還明鑑(衲子難謾)。
只個真金不混沙(是真難滅)。
師雲。兩堂雲水盡紛拏。至今不曾定交。若非天童會南泉例驗出端倪。往往邪正不分。邪正分明時如何判斷。便好利劍斬斷一坑埋卻。非但剿絕一期不了公案。亦使千古之下風清寰宇。南泉當時 師勝資強。見眾無語。卻舉似趙州。表顯眾中有人。趙州脫草鞋頭上戴出。果然此道未喪。知音可嘉。孔子雲。天將未喪斯文也。看他師資道合。唱拍相隨。無以為喻。謚法。泉源流通曰禹。又受禪成功曰禹。尚書禹貢。導河積石至於龍門。淮南子。共工氏兵強凶暴。而與堯帝爭功。力窮觸不周山而死。天柱為之折。女媧煉五色石。補天。列子。陰陽失度名缺。煉五常之精名補。雲蓋本拈 洞山掇卻泰首座果桌話雲。洞山雖有打破虛空底鑽錘。要且無補綴底針線。南泉如大禹鑿山透海。顯出神用。趙州如女媧煉石補天。圓卻話頭。
萬松道。趙州十八上解破家散宅。不知有多少生涯。草鞋頭戴較些些。咄咄沒去處。作這個去就。
保福展雲。雖然如是。也只是破草鞋。
南泉平高就下道。子若在恰救得貓兒。
翠岩芝雲。大小趙州只可自救。放過一著。
天童道。異中來也還明鑑。只個真金不混沙。只能順水推舡。不解逆風把柁。而今爾這一隊上來。貓又無。爭甚狗。以拄杖趁下。
(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卷一)
示眾雲。踢翻滄海。大地塵飛。喝散白雲。虛空粉碎。嚴行正令。猶是半提。大用全彰。如何施設。
【舉】南泉一日。東西兩堂爭貓兒(人平不語。水平不流)。南泉見遂提起雲。道得即不斬(誰敢當鋒)。眾無對(直待兩淋頭)。泉斬卻貓兒為兩段(抽刀不入鞘)。泉復舉前話問趙州(再來不直半文)。州便脫草鞋。於頭上戴出(好與一刀兩段)。泉雲。子若在。恰救得貓兒(心斜不覺口喝)。
師雲。法雲圓通秀禪師。見二僧並立說話。將拄杖。到連卓數下雲。一片業地。何況兩堂眾首。因貓致諍。南泉也不與解勸。亦不與懲罰。本色道人。以本分事。為人遂提起貓兒雲。道得即不斬。正當恁麼時。盡十方界有情無情。一齊向南泉手中乞命。當時有個出來展開兩手。不然攔胸抱住雲。卻勞和尚神用。縱南泉別行正令。敢保救得貓兒。這一窟死老鼠既無些子氣息。南泉已展不縮。盡令而行。
遼朝上人[辰+殳]作鏡心錄。訶南泉輩殺生造罪。文首座作無盡燈辨誤。救雲。古本以手作虛斫勢。豈直一刀兩段。鮮血淋迸哉。這兩個批判古人。文公罪重。[辰+殳]公罪輕。南泉依舊。水牯牛隊裡搖頭擺尾。不見佛日禪師 與眾茶座次。見貓來。袖中擲鵓鴿與之。貓接得便去。日雲。俊哉。不可也是假作虛用。南泉自念。曲高和寡。舉前話問趙州。州便脫草鞋於頭上戴出。果然敲唱俱行。節拍成就。泉雲。子若在恰救得貓兒。這些子用處。雖難會卻易見。爾但向拈匙舉鲾處覷破。便見斬貓兒戴草鞋更無兩樣。不然更看。
天童別作甚麼伎倆。
頌雲。
兩堂雲水盡紛拏(有理不在高聲)。
王老師能驗正邪(明鏡當台物來斯鑑)。
利刀斬斷俱亡像(消得龍王多少風)。
千古令人愛作家(有一人不肯)。
此道未喪(死貓兒頭堪作何用)。
知音可嘉(不道無只是少)。
鑿山透海兮唯尊大禹(功不浪施)。
煉石補天兮獨賢女媧(闕一不可)。
趙州老有生涯(信手拈來無不是)。
草鞋頭戴較些些(且信一半)。
異中來也還明鑑(衲子難謾)。
只個真金不混沙(是真難滅)。
師雲。兩堂雲水盡紛拏。至今不曾定交。若非天童會南泉例驗出端倪。往往邪正不分。邪正分明時如何判斷。便好利劍斬斷一坑埋卻。非但剿絕一期不了公案。亦使千古之下風清寰宇。南泉當時 師勝資強。見眾無語。卻舉似趙州。表顯眾中有人。趙州脫草鞋頭上戴出。果然此道未喪。知音可嘉。孔子雲。天將未喪斯文也。看他師資道合。唱拍相隨。無以為喻。謚法。泉源流通曰禹。又受禪成功曰禹。尚書禹貢。導河積石至於龍門。淮南子。共工氏兵強凶暴。而與堯帝爭功。力窮觸不周山而死。天柱為之折。女媧煉五色石。補天。列子。陰陽失度名缺。煉五常之精名補。雲蓋本拈 洞山掇卻泰首座果桌話雲。洞山雖有打破虛空底鑽錘。要且無補綴底針線。南泉如大禹鑿山透海。顯出神用。趙州如女媧煉石補天。圓卻話頭。
萬松道。趙州十八上解破家散宅。不知有多少生涯。草鞋頭戴較些些。咄咄沒去處。作這個去就。
保福展雲。雖然如是。也只是破草鞋。
南泉平高就下道。子若在恰救得貓兒。
翠岩芝雲。大小趙州只可自救。放過一著。
天童道。異中來也還明鑑。只個真金不混沙。只能順水推舡。不解逆風把柁。而今爾這一隊上來。貓又無。爭甚狗。以拄杖趁下。
(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卷一)
-
- 文章: 5285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南泉斬貓(元音老人《禪海微瀾·大機大用》)
講到機用,舉凡一舉一動,莫不是大機大用,只隨順時節因緣,衷心毫無委曲,無所滯著即是。所謂縱橫自在、收放無拘。翠竹黃花皆是玄機,活殺與奪,莫非妙用。宗下大老證到最後,皆有此大機大用。如南泉斬貓,歸宗斬蛇。皆具活殺自在手段。但有人看到這些公案,往往透不過,心中不免起疑:斬貓殺蛇 豈不犯了殺戒?大修行人 怎會有此喪生害命的行徑?斷不是事實,恐怕只是寓言,用以表示 殺卻心中之貪著、嗔恨、斗毆等妄念而已。
大約是在一九五六年,有一位胡老大德在上海靜安寺 為大家開講《指月錄》,講到這則南泉斬貓公案,就對大家說:“請不要做真實斬貓會,這只是寓言。如龐公雲:護生須用殺,殺盡始安君。乃殺盡自己心中之貪、嗔、痴執著妄習也。”這話亦對,但要看用功人功夫到什麼程度,若果功深,到了活殺同時,殺就是活,活就是殺,非但活殺無所區分,而且毫無區分之跡,就不妨是事實了。當時座下 有一位老參,不肯其說,起立雲:“這只是你老的證境,可不是王老師的本懷,王老師無此殺活之見,雖斬猶活,不妨實有其事。”胡老不肯,倆下發生爭執,正於此相持不下時,不知哪位老參 作貓叫一聲,眾聞囫然驚悟,爭執乃息。
關於這則斬貓公案,南泉之意原非要斬貓,只要兩序有人出來 道得一句印心語以發明心地即得。奈無人會此意,道不得救貓之句,南泉一語既出,即隨手揮刀殺之。其時兩序或者並非無人,但要進一步 看南泉作略,究竟如何?不肯出來道一句以救貓,亦未可知。待後來趙州回,南泉告以往事,趙州脫鞋頂頭而出,南泉贊曰:“子若在,即救得貓兒也。”
茲試將此密意 略示於後:解此者,咸謂趙州 識得殺貓者是誰,而示以脫鞋頂頭上者,亦誰也。其實古人作略,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皆有出處,非只說明 頂鞋者是誰也。識得頂鞋者只是悟,要起大機大用 才是末後。鞋是穿在腳上的,今以頂頭 豈非倒行逆施?兩序為貓而起爭吵,固倒行矣。王老師為此而殺貓,知者固不論,不知者 豈不要謗法而壞正法輪,亦逆施也。今頂鞋而出,非但將兩序僧眾 打入其中,即王老師亦一網打盡。王老師固非弱者,趙州雖出,亦不放過他,說一句大似贊嘆語道:子若在即救貓兒。此語好似贊嘆,其實用意不善。如綿裡藏針捏不得,一捏即刺手。
溈山師徒遊山次,溈山坐石上,有一飛鳥 銜一紅果供於石前,仰山雲:“吾師威德,飛禽亦知供養。”溈山雲:“子亦不得無份。”其中底蘊,諸仁者還識麼?
(元音老人《禪海微瀾·大機大用》)
講到機用,舉凡一舉一動,莫不是大機大用,只隨順時節因緣,衷心毫無委曲,無所滯著即是。所謂縱橫自在、收放無拘。翠竹黃花皆是玄機,活殺與奪,莫非妙用。宗下大老證到最後,皆有此大機大用。如南泉斬貓,歸宗斬蛇。皆具活殺自在手段。但有人看到這些公案,往往透不過,心中不免起疑:斬貓殺蛇 豈不犯了殺戒?大修行人 怎會有此喪生害命的行徑?斷不是事實,恐怕只是寓言,用以表示 殺卻心中之貪著、嗔恨、斗毆等妄念而已。
大約是在一九五六年,有一位胡老大德在上海靜安寺 為大家開講《指月錄》,講到這則南泉斬貓公案,就對大家說:“請不要做真實斬貓會,這只是寓言。如龐公雲:護生須用殺,殺盡始安君。乃殺盡自己心中之貪、嗔、痴執著妄習也。”這話亦對,但要看用功人功夫到什麼程度,若果功深,到了活殺同時,殺就是活,活就是殺,非但活殺無所區分,而且毫無區分之跡,就不妨是事實了。當時座下 有一位老參,不肯其說,起立雲:“這只是你老的證境,可不是王老師的本懷,王老師無此殺活之見,雖斬猶活,不妨實有其事。”胡老不肯,倆下發生爭執,正於此相持不下時,不知哪位老參 作貓叫一聲,眾聞囫然驚悟,爭執乃息。
關於這則斬貓公案,南泉之意原非要斬貓,只要兩序有人出來 道得一句印心語以發明心地即得。奈無人會此意,道不得救貓之句,南泉一語既出,即隨手揮刀殺之。其時兩序或者並非無人,但要進一步 看南泉作略,究竟如何?不肯出來道一句以救貓,亦未可知。待後來趙州回,南泉告以往事,趙州脫鞋頂頭而出,南泉贊曰:“子若在,即救得貓兒也。”
茲試將此密意 略示於後:解此者,咸謂趙州 識得殺貓者是誰,而示以脫鞋頂頭上者,亦誰也。其實古人作略,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皆有出處,非只說明 頂鞋者是誰也。識得頂鞋者只是悟,要起大機大用 才是末後。鞋是穿在腳上的,今以頂頭 豈非倒行逆施?兩序為貓而起爭吵,固倒行矣。王老師為此而殺貓,知者固不論,不知者 豈不要謗法而壞正法輪,亦逆施也。今頂鞋而出,非但將兩序僧眾 打入其中,即王老師亦一網打盡。王老師固非弱者,趙州雖出,亦不放過他,說一句大似贊嘆語道:子若在即救貓兒。此語好似贊嘆,其實用意不善。如綿裡藏針捏不得,一捏即刺手。
溈山師徒遊山次,溈山坐石上,有一飛鳥 銜一紅果供於石前,仰山雲:“吾師威德,飛禽亦知供養。”溈山雲:“子亦不得無份。”其中底蘊,諸仁者還識麼?
(元音老人《禪海微瀾·大機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