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宗
起於印度的大乘佛教一派,後來流行於中國、日本,在印度叫做「瑜伽宗」,由無著興起,其弟世親樹立基礎,傳到中國益加發達。中國在北魏時,已由菩提留支傳人無著、世親的佛教(所謂「地論宗」就是)經梁陳的真諦更加一層光彩(所謂「攝論宗」就是)。
唐初,玄奘三藏東歸,對於中國佛教的影響極大,於傳入瑜伽宗尤為有功。玄奘把解釋世親《唯識三十頌》的護法等十大論師諸釋合糅為一部,漢譯為《成唯識論》十卷,其後我國學瑜伽宗的,都以這《成唯識論》為中心,所以有「唯識宗」的一個名稱。玄奘的高足慈恩大師窺基,為這論著《述記》二十卷,又別著《樞要》四卷,其他有《大乘義林章》七卷、《瑜伽師地論略纂》十六卷等多數著述,以光闡這宗。其弟子淄州大師慧昭著《唯識論了義燈》七卷,以斥圓測底異說。慧沼弟子撲揚大師智周,著《唯識論演祕》七卷。所謂慈恩、淄州、撲揚三師,稱為中國唯識宗三祖。《樞要》、《了義燈》、《演祕》稱為唯識論三疏,學者仰為指南。其正依的聖典有六經十一論:《華嚴》、《深密》、《楞伽》、《莊嚴》、《阿毗達摩》、《厚嚴》叫做六經,《瑜伽》、《顯揚》、《莊嚴》、《集量》、《攝大乘》、《十地》、《分別瑜伽辨中邊》、《二十唯識》、《觀所緣》、《雜集》叫做十一論。
這學派底教判論,即佛教的分類為「三時教」,三時教又分為關於時間形色和關於教義內容約兩類,前者叫做年月次第的三時教,後者叫做義類的三時教。前者把一代之所說分為初、昔、今,後者分為有、空、中的三教。但唯識宗的特色,在其「性相別觀論」,以為所謂本體論和現象論須區別而論的。如宗名之所示,明是一個唯心論哲學,但和《起信論》等所示的唯心論大有不同。蓋這宗固然說「真如」為萬有本體,且說「真如」遍在於萬有,但是「真如」是無為、無作用、沒有生滅變化,就是有不變之性而無隨緣之義的。
這宗說萬有開展的主體為「阿賴耶識」,「阿賴耶識」並非如《起信論》所說普遍的一心,乃是人人個體各別的一心,且係相對的個人的心識,非不生滅、無為法,而為生滅、有為之法,故為個人的唯心論,而有各自唯識之稱。就是說,人人各自緣起一個的世界,各自經營以自己為中心的人世,其狀恰如多燈燃於一室。這各自緣起的主體叫做「識」,這「識」有八種: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其中第八識阿賴耶識具有可開發萬有的潛在勢力之無量種子,物、心、自然、人(色)心、依正等諸法,全是由這第八識體內的種子顯現,所以萬有畢竟為阿賴耶識的內容,阿賴耶識之外並沒有別的萬法。又這種子有「有漏種子」和「無漏種子」兩種,有漏種子無論甚麼人都共通存在的,由是,吾人之迷的世界為無限緣起,即所謂生死流轉;無漏的種子有聲聞性、緣覺性和菩薩性三種,而人得各各應於其所而有解脫,其中有菩薩種性的可以成佛,餘者永不得成佛的。這人性論和前之唯心論相待,而為唯識宗教學著明的特色。
本宗中心教義的「萬法唯識」之法門,始於法相而建立五位、百法,進而明以八識心王為中心,及其和為緣起結果的萬法之交涉,而說四分 (註一) 、三類境 (註二) 等的教義,包括為八識之性的真如和八識及其活動之相用,而分「偏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之三性。積極的究論真如的實在,而斷為真空妙有,名之為「圓成實性 」;萬有之現相名為「依他起性」;其上所起之妄想名為「偏計所執性」。更由這三性,立「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之三無性,而明三性消極的、半面的、空的意義,乃至把頗複雜深玄的教義,在論理的精妙形式之下安排施設。
於實踐的一面,立「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妙覺」等四十一位,以為外面的實踐行徑路,更約之為「資糧」、「加行」、「修習」、「通達」、「究竟」之五位。至於內面的實踐行法,說「遣虛為賞識」、「捨濫留鈍識」、「攝末歸本識」、「隱劣顯勝識」、「遣相證性識」的五種唯識觀,而巧使證入於唯識中道之理境,這境名為菩提涅槃,二轉依的妙果。涅槃分「有餘」、「無餘」、「無住處」、「本來清淨」四種,菩提分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四智,到達於這妙果的叫做佛陀,於此分「自性」、「受用」、「變化」之三身。
(註一)四分是「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相分」底相是相狀,而以所緣為義,這是心心所的自體生時,和那起能緣之用同時現表現的影像,即是能緣的所緣對境。「見分」底見是見然,而以能緣為義,這是共著心心所之自體生時,和那表現所緣的影像,同時而起的見照之用,而即是對於其所緣的能緣之作用。但「照」是心性明瞭而能照前境之謂,《四分義記》卷上有道:「為照之故名「見」,並不是為見之故名「見」。」如果為見之故名「見」,那耳識之「見分」也當名為「聞分」。「自證分」底「自」是自用,就是見 分,「證」是證知之義,蓋是從證知自體上之見分作用立名的,這是自證之依主釋。又所以稱之為「自體分」,是因在四分之中,實以這第三分為其總體。「證自證分」底「證」是證知之義,自證即前之「自證分」,蓋是從證知第三「自證分」之作用立名的,這是自證之證之依主釋。
(註二)三類境是「性境」、「獨影境」、「帶質境」。「性境」是有實體實用之境,並非為空想上產物的因緣變之諸法;「獨影境」是沒有本質,唯由能緣心之妄事分別,所生出的分別變之諸法;「帶質境」是一面有本質,一面能緣的心不能得其自相,由心和境兩者之力成立的,那通於因緣、分別二變之諸法。
修唯識觀,端身正坐,跏趺坐亦可,不跏趺亦可,兩眼半閤,心中想著法界體性智,生來就是智,皆與識是兩樣不是一樣,不是忽而智忽而識,識作主就有生死,智作主將識轉為智,就沒有生死。
用前五識向內轉第六識,六識轉七識,七識轉八識,八識轉九識,九識的境界是白淨一無所有,到此時思想不可停止,再向一無所有那裏繼續下去,九識一破,當下就可以看見法界體性智。法界體性智是普遍體,光明遍照,將阿賴耶識轉為大圓鏡智,末那識轉為平等性智,第六識轉為妙觀察智,前五識轉為成所作智。從前阿賴耶識作主,我們就有生死,譬如亂世。現在法界體性智作主,我們就沒有生死,譬如世界太平。
法界體性智 譬如國家, 大圓鏡智 譬如總攬機關及組織, 平等性智 及 妙觀察智 ,譬如被總攬表現人, 妙觀察智 及 成所作智 譬如獨立人。
法界體性智 是遍滿虛空、無所不在,名「法性土」,譬如太陽一 樣。 大圓鏡智 是我們的思想,無所不有,周圍無際,名「自受用土」。 平等性智 是我們起一個思想,名「他受用土 」。 妙觀察智 、 成所作智 是隨思想的變化,名「變化土」。
法界體性智 ,名「法身」,即「自性身」。 大圓鏡智 名「自報身」,即「自受用身」,是不起思 想。 平等性智 名「他報身」,即「他受用身」,是起思 想。 「自報身」、「他報身」總名「報身」。 妙觀察智、成所作智 名「應身」,即「變化身」。「法身」是如如不動、絕對的,叫做「真 如; 「自報身」,指思想不起;「應身」,隨思想變化,叫做本身人格。
真如無念,是有知有覺,即法界體性智;無始無明無念,是無知無覺,即菴末羅識。法界體性智是普遍十方。真如無為法分三種:選擇生滅滅已,寂滅是無為;非選擇生滅,寂滅是無為;遍滿虛空,寂滅是無為。
第八識、七識、六識、五識四種:指外面的環境由見聞覺知印相在第八識裏面,內七識、六識、前五識,是由印相在八識裏面的見聞覺知發揮出來。八識、七識、六識、前五識是過去、現在、未來循環往來的。證真如以後,見聞覺知、第七識、六識、五識主觀的我;由見聞覺知、前五識、六識、七識、眼見得來的、思想得來的、客觀的宇宙萬物;過去、現在、未來、生滅法,通通變為真如。
阿賴耶識裡面含藏有真如不動。知覺起念或不起念。知覺不起念,無知無覺。無明無念。阿賴耶識。知覺不覺起念,斷念不覺,空一切念。證真如後,八識、七識、六識、五識,通變為真如,遍滿虛空,不生不滅,凝然不動。
未證真如以前,過去、現在、未來一念無明,與真如兩不相 干;證真如以後,是一體三寶,「不動」是真如之體,「動」是真如之用;「主」是真如之體,「客」是真如之用。法界體性智即佛性,菴末羅識即無始無明,阿賴耶識即見聞覺知,末那識即一念無明,第六識、前五識即眼、耳、鼻、舌、身、意。
月溪法師講唯識宗
-
- 文章: 12
- 註冊時間: 週二 2月 15, 2022 10:19 am
Re: 月溪法師講唯識宗
月溪法師講佛法,深入淺出,亦如天馬行空,很難信。
或許,這是月溪法師留下肉身的原因吧。
或許,這是月溪法師留下肉身的原因吧。
-
- 文章: 2037
- 註冊時間: 週二 2月 01, 2022 8:49 am
Re: 月溪法師講唯識宗
法相唯識宗的理論,包含著許多繁複的名相,學人於此不免徒生迷悶。玄奘大師心懷慈悲,又爲承先啟後故,不畏勞苦投身其中,努力整理出了一條脈絡來,其目的無非希望減輕學人負擔。所以,學人還是慢慢來,不要強求的好。
-
- 文章: 937
- 註冊時間: 週五 10月 29, 2021 2:03 pm
Re: 月溪法師講唯識宗
唉
阿賴耶識裡面含藏有真如不動。知覺起念或不起念。知覺不起念,無知無覺。無明無念。阿賴耶識。知覺不覺起念,斷念不覺,空一切念。證真如後,八識、七識、六識、五識,通變為真如,遍滿虛空,不生不滅,凝然不動。
未證真如以前,過去、現在、未來一念無明,與真如兩不相 干;.....
阿賴耶識裡面含藏有真如不動。知覺起念或不起念。知覺不起念,無知無覺。無明無念。阿賴耶識。知覺不覺起念,斷念不覺,空一切念。證真如後,八識、七識、六識、五識,通變為真如,遍滿虛空,不生不滅,凝然不動。
未證真如以前,過去、現在、未來一念無明,與真如兩不相 干;.....
原本如此,真如是道
-
- 文章: 937
- 註冊時間: 週五 10月 29, 2021 2:03 pm
Re: 月溪法師講唯識宗
娑婆世界
苦為諦
譬如
殺人放火的惡行
當然也是法的呈現
不可說殺人放火不屬於真如
所以真如即是實相,即是法相,即是空性,不可否認無明
是故真如即無明
體與用皆一法性,同一法相
.…...
如來境界
非以真如為住
離一切住
而以
四智為體
四智為用
以上
苦為諦
譬如
殺人放火的惡行
當然也是法的呈現
不可說殺人放火不屬於真如
所以真如即是實相,即是法相,即是空性,不可否認無明
是故真如即無明
體與用皆一法性,同一法相
.…...
如來境界
非以真如為住
離一切住
而以
四智為體
四智為用
以上
原本如此,真如是道
-
- 文章: 937
- 註冊時間: 週五 10月 29, 2021 2:03 pm
Re: 月溪法師講唯識宗
月溪法師答:見性的人,自性之中,本無生死可了,無佛法可修,修與不修是兩頭話,但隨緣度日,有緣說法度眾生,無緣隨便,如古人,船子和尚撐船過生活,疏山和尚賣布過生活,又有領眾修行過生活,有獨善其身過生活,有深山野外過生活,有鬧市街前過生活,有處清淨境界,有處煩惱境界,有清閒自在,有終日奔忙,有天子三詔不赴,有終日乞食,有坐脫立亡,有頭朝下腳朝上而死者,有坐監牢而死者,有被斬頭而死者,有終日受帝王供養,有穿荷葉衣服食松花,大約如是,種種境界皆可隨緣,自性心中兩不相干,在他的心得,如《圓覺經》說:「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辯真實。」
...
不需什麼都是“真如”
原本而已
...
不需什麼都是“真如”
原本而已
原本如此,真如是道
-
- 文章: 3685
- 註冊時間: 週日 12月 26, 2021 11:15 am
Re: 月溪法師講唯識宗
如果沒有衝動,就不需要真如東正 寫: ↑週一 3月 07, 2022 11:02 pm 月溪法師答:見性的人,自性之中,本無生死可了,無佛法可修,修與不修是兩頭話,但隨緣度日,有緣說法度眾生,無緣隨便,如古人,船子和尚撐船過生活,疏山和尚賣布過生活,又有領眾修行過生活,有獨善其身過生活,有深山野外過生活,有鬧市街前過生活,有處清淨境界,有處煩惱境界,有清閒自在,有終日奔忙,有天子三詔不赴,有終日乞食,有坐脫立亡,有頭朝下腳朝上而死者,有坐監牢而死者,有被斬頭而死者,有終日受帝王供養,有穿荷葉衣服食松花,大約如是,種種境界皆可隨緣,自性心中兩不相干,在他的心得,如《圓覺經》說:「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辯真實。」
...
不需什麼都是“真如”
原本而已
-
- 文章: 937
- 註冊時間: 週五 10月 29, 2021 2:03 pm
Re: 月溪法師講唯識宗
嗯次草 寫: ↑週一 3月 07, 2022 11:51 pm如果沒有衝動,就不需要真如東正 寫: ↑週一 3月 07, 2022 11:02 pm 月溪法師答:見性的人,自性之中,本無生死可了,無佛法可修,修與不修是兩頭話,但隨緣度日,有緣說法度眾生,無緣隨便,如古人,船子和尚撐船過生活,疏山和尚賣布過生活,又有領眾修行過生活,有獨善其身過生活,有深山野外過生活,有鬧市街前過生活,有處清淨境界,有處煩惱境界,有清閒自在,有終日奔忙,有天子三詔不赴,有終日乞食,有坐脫立亡,有頭朝下腳朝上而死者,有坐監牢而死者,有被斬頭而死者,有終日受帝王供養,有穿荷葉衣服食松花,大約如是,種種境界皆可隨緣,自性心中兩不相干,在他的心得,如《圓覺經》說:「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辯真實。」
...
不需什麼都是“真如”
原本而已
依聖智
證聖智
行聖智
名為正智
^^
就不用刻意“住”“真如”裡
原本如此,真如是道
-
- 文章: 12
- 註冊時間: 週二 2月 15, 2022 10:19 am
Re: 月溪法師講唯識宗
一切是「真如」,一切非「真如」,是兩頭話。東正 寫: ↑週一 3月 07, 2022 11:02 pm 月溪法師答:見性的人,自性之中,本無生死可了,無佛法可修,修與不修是兩頭話,但隨緣度日,有緣說法度眾生,無緣隨便,如古人,船子和尚撐船過生活,疏山和尚賣布過生活,又有領眾修行過生活,有獨善其身過生活,有深山野外過生活,有鬧市街前過生活,有處清淨境界,有處煩惱境界,有清閒自在,有終日奔忙,有天子三詔不赴,有終日乞食,有坐脫立亡,有頭朝下腳朝上而死者,有坐監牢而死者,有被斬頭而死者,有終日受帝王供養,有穿荷葉衣服食松花,大約如是,種種境界皆可隨緣,自性心中兩不相干,在他的心得,如《圓覺經》說:「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辯真實。」
...
不需什麼都是“真如”
原本而已
若一切是「真如」,那麽凡夫應隨處皆見「真如」。既然凡夫已見「真如」,應當解脫,則不必再去修行學佛了。
若一切非「真如」,則「真如」之外更有法,此「真如」就不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