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文章: 5046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廣欽老和尚臨死的兩句話,廣欽和尚真是悟了道了,
無來也無去,沒有什麼事。
新老怪
文章: 5046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溈山謂仰山曰:汝自須獨自迴光返照,別人不知汝解處,汝試將實解獻給老僧看。
仰曰:若教某甲自看,到這裏無圓位,亦無一物一解,得獻和尚。
溈曰:無圓位處,原是汝作解處,未離心境在。
仰曰:既無圓位,何處有法?把何物作境?
溈曰:適來是汝作與麽解,是否?
仰曰:是。
溈曰:若恁麽,是具足心境法,未脫我所心在,原來有解獻我,許汝信位顯,人位隱在。(溈仰宗有三位,一信位,二人位,三無位。)

溈山坐次,仰山入來,
溈曰:寂子速道,莫入陰界。(佛果曰:『百不干懷時,圓融無際,脫體虛凝,一切所為,曾無疑問,謂之現成本分事,及至才起一毫頭見解,欲承當作主宰,便落在陰界裏,被見聞覺知得失是非籠罩。』)
仰曰:慧寂信亦不立。
溈曰:子信了不立?不信不立?
仰曰:只是慧寂,更信阿誰?
溈曰:若恁麽,即是定性聲聞,
仰曰:慧寂佛亦不立。
新老怪
文章: 5046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盤山積曰:向上一路,千聖不傳。學者勞形,如猿捉影。
慈明拈曰:向上一路,千聖不然。
楊歧曰:口上著。
白雲端頌曰:盤山嚮上路何言,罕見行人耳有穿,口上著來無咬處,方知千聖不能傳。
大慧頌曰:『不傳不然,海口難宣,崑崙頂上,駕起鐵船。』
又:鼓山別峰珍雲:向上一路,千聖不傳。卓拄杖曰:『恁麽會得十萬八千,畢竟如何?桃紅柳綠薔薇紫,問著東風總不知。』
僧問雪竇:向上一路,千聖不傳,和尚從何而得?
竇曰:將謂是衲僧。
僧曰:恁麽則大眾沾恩,學人禮謝也。
竇曰:龍頭蛇尾。
問:選佛場開,還許學人入選也無?
曰:切忌點額。
曰:恁麽則心空及第歸也。
竇曰:階下漢!
新老怪
文章: 5046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本來面目(程叔彪《無門直指》)


  六祖告惠明大師曰:“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良久。又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後來說法時,又曰:“若僅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迷人直言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又曰:“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


  永覺曰:“或問:睡著一醒。無有妄想時如何?有人答:這個就是父母未生前 說不得的。六祖曰:不思善,不思惡,那個是明上座 本來面目乎?正謂:此也。
愚謂:睡醒無想或落無記,則全體無明也。可指之謂本來面目乎?(《唯識》雲:除生無想天及無心二定,睡眠及悶絕,意識常現起。)且教中有五無心位。皆無善惡二念。可指為本來面目乎?至於六祖示明上座者,其旨甚別,當惠明請法之際,非無記也。3當惠明(聞六祖問: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返照之際,又非無記也。既非無記,則離善惡二念,非本來面目而何?”(解脫長者:永覺此語,為六祖不思善惡語,註解得很清楚。所謂:已息諸緣之後,必須不成斷滅,方為諸佛所傳心體。並非僅僅念絕也。學者不妨試試,把念頭暫停片刻,觀察自己是否變成 一無所有的斷滅頑空?你當下覺到不成斷滅,那個是什麼?不許昭昭靈靈。)


  荷澤與拓拔書曰:“和尚與侍郎今日說:自己身心修行,與諸佛菩薩心同不同。若得同,即於佛法中得佛法分。若不得同,即生空過。問:若為得解?答:但得無念即是解。問:若為生是無念?答:不作意是無念。無念體上自有智命,本智命即是實相。諸佛菩薩用無念,以為解脫法身。見此法身,恆沙三昧,一切諸波羅密悉皆具足。侍郎與神會今日同學般若波羅密,得與諸佛菩薩心不別。今於生死海中得與諸佛菩薩一念相應。即於一念相應處修行,即是知道者。即是見道者。即是得道者。……但莫作意,心自無物,即無物心,自性空寂。空寂體上,自有本智。謂:智以照用。……但莫作意,自當悟入。”



  又:張燕公問:“禪師常說:無唸法。勸人修學。未審無唸法有無?”答:“「無念。不言有,不言無。’言其有者,即同世有。言其無者,即同世無。是以無念,不同有無。”問:“喚作是物?”答:“不喚作是物。”問:“作勿生是?”答:“亦不作勿生是,以無念不可說。今言說者,為對問故。若不對問,終無言說。譬如明鏡,若不對像,鏡中終不現像。今言現像者,為對物故,所以現像。”問:“不對像照?”答:“今言照者,不言對與不對。俱常照。”問:“既言無形像,復無言說,一切有無,皆不可立。今言照者,復是何照?”答:“今言照者,以鏡明,故有此性。以眾生心淨,故有大智慧光,照無余世界。”問:“作沒生得見無物?見無物,喚作是物?”答:“不喚作是物。”問:“既不喚作是物。何為佛性?”答:“見不見無物,是真見常見。”又:嗣道王問:“無唸法是凡人修?是聖人修?若是聖人法,何勸凡夫修無唸法?”答:“無唸法是聖人法。凡夫修無唸法,即非凡夫。”問:“念與真如有何差別?”答:“無差別。”問:“既無差別。何故言念真如?”答:“言其念者,真如之用。真如者,念之體。以是義故,立無念為宗。若見無念者,雖具見聞覺知而常空寂。”又:答遠法師曰:“見無念者,六根無染。見無念者,得向佛智。見無念者,名為實相。見無念者,中道第一義諦。見無念者,恆沙功德,一時等備。見無念者,能立一切法。見無念者,即攝一切法。”

  玉琳琇曰:“世尊付囑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代有賢聖,傳持慧命。或示言下便了。或示久參契悟。總之,欲人知本來是佛,各各證自本來面目而已。凡信有此事者,皆親受靈山記莂來。於本來面目一聞即達者,更無工夫可作。
(讀者:此指未悟以前的工夫,見道前事。非指修道緣事。)
若不能言下證得,本自圓滿,本自清淨,本自解脫,本自靈異,一了百了,一通萬通。切須於一切處一切時,將一切有思有為境界,皆作文彩 已彰之事。看無思無為之前,如何是本來面目?四威儀皆可參,要以坐為正。動靜閒忙皆可參,要以閒靜為正。雖以坐為正,行住臥不得力,坐亦不得力。雖以閒靜為正,忙動不得力,閒靜亦不得力。若於行住臥 與忙動得力,到坐時閒靜時更得力,若坐時閒靜時得力,於行住臥及忙動時,自然得力。所謂:‘行住坐臥 動靜閒忙,打作一片。工夫得到一片。時節若至,其理自彰,自然不求悟而自悟矣。
’於忙時不可厭忙。於有事時不可怕事。事忙須耐煩理事,理事至周至到,極有精彩。‘
或正理事中或理事後猛提雲:此我或思善時也。或思惡時也。不思善不思惡時,本來面目如何?此古人所謂:急處一提。於此,若能一念回光,即同諸聖。’
即古人所謂:‘逢緣薦取相應捷’也。豈動靜打作兩橛,‘就體消停得力遲’者,可同年而語哉!若動中不善用心,靜中必然悠悠忽忽,動靜兩失之矣。然要動中得力,須時刻痛念 人命在呼吸間。生死之際,斷不容偽。無一毫假借處,無一毫靠傍處。用不得一毫氣力,用不得一點心思。若非早證本來面目,安能得大自在,與諸佛諸祖 同證不生不滅大安樂法門?雖然,說證說悟,不過對迷而言。踏著本來田地,悟之一字,亦無所用。以鏡智為宗,出三種生,達摩不來東土,二祖不往西天。雪竇雲:‘本是釣魚船上客,偶除須發著袈裟。佛祖位中留不得,夜來依舊宿蘆花。’神光不昧,萬古徽猷。入此門中,莫存知解。”


  藥山坐次。僧問:“兀兀地思量什麼?”山曰:“思量個不思量的。”曰:“不思量的如何思量?”山曰:“非思量。”

  僧問雲水:“何謂本來面目?”答曰:“有什麼說,即非本來也。”又曰:“會者處處是,否者處處非。”又曰:“無有處處有。”問曰:“本來有面目否?”答曰:“有面目。”問:“如何是?”曰:“三際心斷已。”問:“本來面目 有形相否?”答:“若言有形相,連汝也是。”問:“如何是本來面目?”答:“舉物豎拳盡無他。”問:“有身有此舉,無身將何舉?”答:“無身處處舉。”問:“若無身體,面目在何處?”答:“在虛空。”又問:“天塌地空,在何處安身?”答:“正是安身之時也,處處現長舌。”

  仰山謂第一座曰:“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作麼生?”座曰:“正恁麼時,是某甲放身命處。”仰曰:“何不問老僧?”座曰:“正恁麼時,不見有和尚。”仰曰:“扶我教不起。”

  雲居膺經旬不赴堂應齋,洞山問其故。居曰:“每日自有天人送食。”山曰:“我將謂:汝是個人,猶作這個見解在,汝晚間來。”居晚至,山召膺庵主。居應諾。山曰:“不思善,不思惡,是什麼?”居回庵,寂然宴坐。天神自此竟尋覓不見。如是三日,乃絕。
(解脫長者:雲居這個境界,與上段第一座答仰山的話 完全相同。這才是不思善不思惡時 的真正“本來面目。”)

  (程叔彪《無門直指》第二章 雲何明心)
新老怪
文章: 5046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如何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淨空法師《淨土大經科注》)



惠能大師開悟,五句話就是講的實相,實相是什麼樣子,「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這就是實相,這就是真心,這就是本性。
五祖一聽,行了,不必再講,衣缽就給他,打發他走路。早已經給他淮備一條船在河邊,送他上船。他走了,五祖回來,回來睡覺睡了三天,說身體不好,睡了三天。三天什麼?走遠了。這才跟大家宣佈,衣缽走了。大家一驚,惠能這個人不見了,衣缽走了,肯定是傳給他了。大家不服,說老和尚糊塗,怎麼把衣缽傳給不識字的人?全廟的人發起,追,到處去找,四面八方去追,這沒追到。


實際上,惠明追到了,就他一個人追到。這個人跟五祖也很多年,四品將軍出身,他是個將軍出身,那我們曉得,他有武功。從前當將軍不像現在,沒有武功不可以,全靠武功。追到了,惠能曉得,來搶衣缽的,把衣缽放在石頭上,自己藏起來。他一看到衣缽,他手就提,提不動,馬上就覺悟了。四品將軍,這個衣缽怎麼會拿不動?護法神守著。趕緊變了個念頭,叫「行者,行者」,稱他為行者,他說「你趕快出來,我是來求法的,我不是為衣缽來的」。這個念頭一轉,惠能出來了,來求法來的,惠能拿著坐在石頭上。他向能大師求法,惠能就教他,「不思善,不思惡」,善惡二邊念頭打斷,所有念頭都沒有了,善惡念都沒有了,他說正在這個時候,「如何是明上座本來面目」,這一句話提醒,他真的開悟了。他在五祖會上 那麼多年沒開悟,為什麼?心不專,心不一。這個時候 發現自己 連個小包袱都拿不起來,慚愧心生起來,真心流露。


所以只要人真誠到極處,一句話點醒就開悟。他這一悟之後就問,還有沒有密語,還有沒有秘密的?惠能大師說,「密在汝邊」,密不在我這裡,在你那裡。
這是惠能大師座下,大徹大悟,四十三個人裡頭第一個人。這就分別了,遇到那群追的人,他說沒有,這條路我看過了,這條路不在。大家走了,再就是沒有一個人找到他。你看,能大師二十四歲,沒有現出家相,幫助一個人開悟。為什麼開悟?真誠到極處,你看就那麼容易,不是真誠到極處做不到。他就是以四品將軍,一個衣缽那麼輕的東西拿不動,他慚愧了,真正覺悟了。五祖不是糊塗人,五祖衣缽傳給他絕對正確。所以人真誠比什麼都重要。我們為什麼聽經聽了幾十年 都不開悟?從來沒有一念用真誠心,問題就在此地。

什麼人能得道?老實人能得道,聰明人不能得道。聰明是妄念多,點子多。老實人,痴痴呆呆的人,那種人容易開悟。所以古人有一句話 說得非常非常有道理,講「聰明反被聰明誤」,這句話幾個人懂?不是過來的人不懂。到一生都沒有成就,想想為什麼?自己太聰明了,認為什麼都懂、什麼都行,到老的時候一事無成,往生沒有把握;換句話說,還要繼續搞六道輪迴。這是什麼?聰明人幹的。其笨無比,沒有人理會的,像鍋漏匠這一類的是,這種人佔大便宜,最後一招,上上品往生。連諦閒老和尚都自嘆不如,但是他做了一件大功德,就是送他往生,幫助他成佛。鍋漏匠遇不到他,他也不能成就,遇到他,他才能成就,他成就他的功德不可思議。所以這個地方文字很簡單,意思非常之深。

下一段說,「又五大(大日經所說)」,五大是「地水火風空」。《楞嚴經》上說七大,這後頭還加兩個,見、識,地、水、火、風、空、見、識叫七大,那就說盡了。二十五圓通,前面是六識、六根、六塵、七大,合起來二十五。就是二十五個菩薩,他們從哪一個入門。門門第一,為什麼?統統能明心見性,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
不平等是我們的根性 不平等,不是法門,法門真的是平等。根性不平等,煩惱、習氣、業障,彼此不一樣。我們相信,惠明他那種傲慢的習氣、倔強的習氣、不服輸的習氣很嚴重。怎麼消掉的?一念,一念懺悔,消除。就是那麼輕的一個小包袱提不上來,這是讓他大吃一驚,這個時候把習氣就放下了。他對惠能怎麼能瞧得起,不認識字,砍柴,樵夫出身的。一個四品將軍,他能夠提的小包袱,為什麼他的小包袱到他手上提不起來?這生大慚愧心。我們要想像當時那個情景,他那時這一念 是真心懺悔,所以低頭下拜。惠能也看出來,一句話提醒他,這叫當頭一棒,一下就醒過來。這一醒過來就大徹大悟,所以拜他做老師。自己以後改了個名字,不敢叫惠字輩,這《壇經》上有記載的。所以我們要想到當時那種情景,你就瞭解怎麼在一念之下大徹大悟。這個一念之下,緣怎麼促成的?也是護法神幫助他。


文摘恭錄——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注(第二0八集)2013/3/6馬來西亞華嚴講堂 檔名:02-040-0208
新老怪
文章: 5046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直會明上座本來面目(唐普式《宗門三關直指》)


  禪宗六祖得法已,發足南下,兩月間至大庾嶺,逐後數百人來,欲奪衣缽。一僧俗姓陳名惠明,為眾先,趕及惠能。惠能擲下衣缽於石上,隱草莽中。惠明曾為四品將軍竟提掇不動。乃喚雲:“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惠能遂出。惠明禮請說法。惠能雲:“汝既為法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明良久。惠能雲:“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公案中,惠能在向惠明說法之前,先叫惠明攝心,勿生一念,就是叫惠明“內不起心,外不著境”。“明良久”,就是惠明經過一段時間攝心,惠能才說,“不思善,不思惡”是要惠明“停止意識活動”。“在停止意識活動時,那個是你明上座的本來面目。”
這句話中“那個是”三字一定是抄寫錯誤的。
(一)“那個是”易使人誤為問句。
(二)“那個是”使人誤認是指“不思善,不思惡”。誤認“不思”即能悟道,這就破壞了“直指人心”之路,在《妙法蓮花經》中,“大通聖智如來,身心不動經八十小劫佛法不現前”,所以不是停止意識活動,就可以“見本來面目”的,因此馮達庵大法師 將這句後半厥,改動了一下,認為原文應是“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直會明上座 本來面目”那就清楚明白了。
那就表明得六祖加持,直指其心,使其返照“知有”而明其本來面目,於是惠明言下大悟,這就是直指人心所得之果。

  ……

  禪宗六祖在加持惠明開悟時,先叫他“屏息諸緣勿生一念”惠明經良久(相當長時間),收攝六根。至分別意識不行祖才再叫他“不思善,不思惡,直會其本來面目”時,才予以加持,所以惠明能言下大悟。馮法師根據自己經驗,在加持之前,先制識不行,加持才易發生效果。因此根據“先修後悟”程序,指示初學進修歷程,及其頓悟月輪顯耀覺心為止。法師從中加持,自不必說了。
新老怪
文章: 5046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陳載暄《禪外流雲》)


【禪宗公案】
  惠明作禮雲:“望行者為我說法。”慧能雲:“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明良久,慧能雲:“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靜心齋小譯】
  慧能大師在承接衣缽後逃走時,在一個山嶺上,被惠明最先追到,因惠明拿不動放在道上的衣缽,因此向慧能大師作禮說:“希望行者能我為說一說五祖傳下來的法。”

  慧能大師說:“你既然是為佛法而來,那麼你先要安靜下來,把一切的心思 都屏息掉,不要生出一念來,我就為你說法。”

  惠明沉默了好一會。

  慧能大師說:“這個時候 既不思善也不思惡,哪個是 明上座你本來就有的佛性呢?”

  惠明聽了之後,立刻大徹大悟。


【禪外流雲】
最先追上慧能的惠明

  惠明是弘忍大師足下的上座弟子,對於慧能繼承達摩禪法和袈裟之後,他也很不服氣,因他出家之前是一位將軍,功夫好,跑得快,最先在山嶺上追到慧能。慧能大師一看曉得跑不過這個人,乾脆不跑了,停下來,把衣缽放在道上。既然如此,就看各人緣份了。惠明看見衣缽,伸手去拿,不料怎麼也拿不動,(大概有護法神護著,就這一樁公案,也引起了不少學佛人的討論)他挺聰明的,反應也挺快,曉得自己沒有資格作祖師,他只好對慧能大師作禮說 是為求法而來的。於是慧能大師指示他 明白了自己亦無二無別的佛性。

  之後,惠明讓慧能大師走了,擔心後面追到的人 趕上慧能大師,就在山嶺上守著,待大多數人追到了,惠明即指向另一條路 說往那兒跑了,慧能由此短暫脫險。


哪個最可愛

  有時候我們照鏡子,越看自己越可愛,自己覺得這五官 搭配是相當完美的。因此說起來每個人都是愛自己的。但有的時候,憂傷了、失意了、受到打擊不得意了,越想越覺得自己的可厭,想自己來到這個世上根本就是一個錯誤。

  總之,大多數人 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比如像年青小夥子,衣服穿得畢挺,全身打理得整整潔潔的,姑娘女士們 化妝得漂漂亮亮、光光鮮鮮的,其實質無非都是向別人暗示 自己的帥氣自己的美麗,表明自己的吸引力和魅力。

  即便是陷在熱戀當中的男女兩個人,尤其是初戀的人,看對方那簡直可愛得不得了。究其實分析下來,還是因為愛情的自私,因為我要愛、我想愛、我需要愛,對方稍稍一迎合,兩情相悅了,咋看也就咋可愛。


心比天高 命比紙薄

  我們很多人,無論學識還是才幹,都慘不忍睹的,偏偏對現實又不服氣,想陞官啦、想發財啦、想漂亮而寬寬的房子啦、想車子啦,而在實際的工作和生活當中,又總是施展不開手腳,被自己低能的情商和可鄙的性格所絆住,凡事幻個想,自我陶醉、自我麻醉一下,還可以,忍不住在嘴上豪邁地說說也行,反正站著說話腰不疼,但真要實施起來,卻困難重重,就是邁不過那些坎。能力有限,此為典型的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另外一種情形呢。學佛就是要學放下、學看破、學解脫、學自在。但在現實中,看得破,放不下,又要想空,又要想啥都擁有,總是為情所困、為物所累,心為形役,看空放下心又不甘,努力打拚去掙去抓力又不逮,在矛盾重重中,陷在煩惱的苦海中無法自拔。這也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說起來,是該打板子的。

  佛法曰:三世因果,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其含義說的是 今生窮通富貴壽夭,是因為自己前生所作所為的業報,富貴是你的,飛都飛不掉,沒有富貴通達的命,再怎麼掙扎都是白搭。壞有壞報,好有好報,壞的一定要受報,好的也一定要受報,因此這就是定命論之說。而另一方面,又強調,若要來生得好報,那麼從現在起就要多行善、多佈施,多為社會為他人作貢獻。此為命運的動態之說耳。


生命誠可貴

2004年,中國自殺的人數是28萬人;2005年,中國自殺的人數是35萬人;2006年,中國自殺人數接近40萬;2007年,有研究報告,中國自殺人數 可能每年達60萬人。這個數字還在遞增,有人預言,21世紀的絕症是精神病。

  時代發展到如今,物質應該說是比較豐富和完善的了,但人們卻普遍沒有人生的幸福感。最近《南都週刊》刊發的一則調查式新聞 詳細描述了中國“中產階層”的各方面的焦慮,如“社會保障”的匱乏、“競爭壓力”的增加、難有“安全感”等。盡管他們有房有車。

  “中產階層”尚且如此,無產和低產階層的境況 可能還要更為糟糕吧。調查之後 還分析了他們為何不幸福的主要原因:不斷追求高工資,這與個人主義、物質慾望膨脹有關,從中也折射出這個社會的症結所在——過分注重物慾的滿足,而忽略了社會公共生活 和個人的精神滿足。

  誠然如是,不能滿足個人精神追求的社會,終究存在著諸多缺陷。物質主義不能解決一切問題。就以近現代不少自殺的文人 和詩人們來說,從職業上來看,他們從事的是文化工作,精神應該是豐富的,而偏偏他們卻走上了不歸之路,如外國的飲彈的海明威、服毒的茨威格、跳海的傑克倫敦,如中國的三毛、老舍、顧城、北島、海子、徐遲等眾多作家的自殺。

  研究中國古文化 有一個現象,中國古文人 幾乎沒有一個走上自殺之路的,大不了他們歸隱於山林、逍遙於江湖。佛家和道家 都不約而同地強調:這個身體的軀殼 並不是你自己的,只不過是暫時借來用個幾十年,是沒有資格自殺的,自殺是要下十八層地獄 受極苦報的;儒家則強調:身體發膚,受之於父母,不能有絲毫損壞,立於危牆之下 尚且不可,自殺更是不允許。

  而現在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自殺呢?我以為,關鍵原因是 人類要和諧地發展,還非要在傳統的東方文明和中國文化裡 汲取養料不可。尤其是中國的文人們,在“五四”運動以來,自己傳統文化的血脈可以說是斷層了的,不能吸收到深厚的本土的營養養料,一味從西方學習物質主義、學習知識實用主義,況且西方文化根本不能對中國傳統和哲學體系以任何解釋和說明,陷在這樣巨大的矛盾當中,結果精神的空虛卻越來越大,病態也越來越重。

  罷了,那些也不用去分析了。

  以前,有人在挽救面臨自殺的人時,教了別人一個咒語,說念給要自殺的人聽,就能有效干預事件的發生。咒語說:大千世界,自由自在,無掛無礙,要去便去,要生便生,莫找替代。

  我姑妄言之。

  (陳載暄《禪外流雲》禪宗公案之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新老怪
文章: 5046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世尊先破妄的時候,他把見精都破了,破妄的時候,告訴你十層顯見的時候 一層一層的破,你這個能夠看的不是你的眼睛啊,看見的東西一層一層破,破到後來是見精,是你能見的精華。
但是到最後第十層顯見的時候,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那麼你知道 你知道見,見到所見的東西,不是那個見,連這個見精 都要去掉。
見見之時,見非是見,這一個見,你看到你能夠看到的,這就是見精。
你能看到的這個見精 不是那個從本性出來的那個見。
這是我們剛剛結束的見大,如來藏妙真如性。
見猶離見,能見的見精 都要離開,見不可及,不是我們能見的東西,不是明心見性的那個見。
新老怪
文章: 5046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我們迷的時候,完全被色受想行識 這五蘊罩得死死的,罩得牢牢的,於是把本來妙明的法性身 完全遮蓋住了。
我們學佛 不是說一定要跑到極樂世界去,那是個小事。
我們學佛是學覺啊,佛者覺了,覺什麼東西啊?
覺的時候我就可以悟了,真正悟了以後 才知道我這個心 周遍法界。
所以杜順和尚 給華嚴做的懸賦頌,
世人欲識真空理,身內真如還遍外。
情與無情共一體,處處皆同真法界,
哪一個不是它?我身子,我瞭解的佛法,他也知道,所有有情跟無情 都是一個,我跟你有什麼不同?
能夠這樣的話,鬱鬱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具是法身。
說這十六個字 的也是悟了以後的證量。
十世沒有一個不是它,都是它出來了的,於是我們知道 我們這個心 周遍法界。
新老怪
文章: 5046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所以我們能夠這樣的話,無論你化多少身,無論你的報身怎麼變,但是中間有個不動的東西,善能分辯一切法,於第一義諦而不動。
能夠在這個時候 就是中諦,這個中諦就是法身。
這個法身 得就是所有的法 所依的一個本理,
那麼你
在無情的世界中間,就我們專門說理性的,我們稱之為法性。
在有情的世界中間,在感情這個份上,我們稱之為佛性。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