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文章: 5046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這個如來藏性 是妙湛總持不動的,這一個不動的 就是如來藏性。
這個如來藏性是究竟的,沒有比它更高的,又是堅固的。
尤其是在六祖壇經裡 說的拿伽大定,這個拿伽大 定非常的堅固,也就是首楞嚴定,本來就不動搖的,自性本來就是微妙的一個大定,誰有啊?
我們之所以不能定,外境的風 把我們吹得不能定。
從前我常說的,一些新人還沒有聽到,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
綠水 本來沒有憂慮的,風吹來了水就有了波紋,就有了皺紋。
青山 從來沒說我老了,下了雪頭發就白了。
跟我們人一樣的,我們真有老麼?沒有。
因為境風吹動我們,所以我們慢慢慢慢地臉上就皺了,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一樣的。
真正這個青山 都是說的本性,沒有老的說法,但是下了雪 頭發就白了。
新老怪
文章: 5046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這就跟我們把一瓶水銀 灑在地上,這水銀的每個珠子不同,但是你要把所有珠子收在一起都是水銀。
這個水銀沒法分開,你能分出哪塊 是哪個珠子麼?
假如我們能夠把這種看法,我執跟法執看破,我們不再把這一個身一個心 當作真正是我實在的東西。
真正實在的我 在哪裡?我們找不到。
我們現在有四肢,有五官,覺得這是個整體。
假設把手和腿砍掉,這本來都是我的,我在哪裡?我這幾個部分 全都沒有了。
我的思想也是這樣。
你說不管怎麼樣,身體即使七年一變,已經不是原來的我了,這是釋迦牟尼說的。
他說我們這些 都是蟲子聚在一起,就是現在說的細胞。
我們有多少戶的蟲子,這些蟲子聚在一起,每七年非死不可,不停的新陳代謝。
現在的我 跟七年前的我 整個物質都變了,不只生理變,我們心理也變。
新老怪
文章: 5046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迦葉剎竿(白雲禪師《無門關的探討》)


  舉:迦葉因阿難問雲:世尊傳金襉袈裟外,別傳何物?葉喚雲:阿難!難應諾。葉雲:倒卻門前剎竿著。

  無門曰:若向者裡下得一轉語,親切便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其或未然,毗婆屍佛早留心,直至而今不得妙!

  頌曰:問處何如答處親,幾人於此眼生筋,兄呼弟應楊家醜,不屬陰陽別是春。

  野老曰:
  竿短竿長,不在剎過,而在剎著;亦如棋局牌術,罪在貪著用心之輩!多少傾家蕩產者,事先要不是心存一個“妄”字,又何至居無立錐,食無隔宿?喔!還存板本的妄心麼?郎中本不醫病,茶煙點心是引,投?投?

  大德!問的不在答,答的即是問,何論親疏?何雲美醜?更說什麼陰陽?有道是:識心洞徹,色法透明,何如清淨業力種子!在山之顛,在水之邊,在伽藍,在草庵;行者!門前切莫立竿!否則,那將為眾矢之的;再倒卻,已是難“剎”的了!因為,迦葉入定未起,阿難尚在鼾睡;你我來到這個世界,不前不後,誰也幫不了誰!

  贊同麼?通床上不准倒單,天王殿可以伸腳!只要您的錫仗頭不曾生鏽,方便鏟口尚未磨鋒;脅下藏兩雙草鞋,腰裡放幾個摃子頭,知客的大師傅,他拿您也莫可奈!

  (白雲禪師《無門關的探討》)
新老怪
文章: 5046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迦葉剎竿(明超《無門關夾注》)


迦葉尊者,佛陀弟子中,頭陀苦行第一。佛涅槃時,將佛法及僧團 咐囑迦葉,令相承不絕。禪宗奉迦葉為印土初祖,阿難為二代祖。

剎竿:長竿之上 以金銅造寶珠焰形,立之於寺前,以表寺宇所在之處。
剎者,土田、國土,即田主、國主所轄的土地。
佛寺所在,是佛所統領的清淨修行之所,故稱梵剎。
寺前立竿柱 以作寺宇所在之標志,故名剎竿。
又在印度,不別設幡竿,而於塔上立竿柱(即九輪),竿頭安置舍利,亦名剎竿。

迦葉因阿難問雲:“世尊傳金襴袈裟(比丘的“三衣”之外,還有一種叫做“金襴袈裟”或“金縷衣”的,這種袈裟實際上就是“大衣”的一種。不過它的質料珍貴,是用金縷織成的。這種“金縷衣”的來歷,說法不一。
《禪林象器箋·服章門》引《中阿含經》說:金縷衣是佛的姨母摩訶波阇波提夫人,獻給佛的袈裟。
另據《菩薩瓔珞經》說:金縷衣是用名叫“福蓋”的天人 獻給佛陀的八萬四千金縷所織成的袈裟)外,別傳何物(佛陀除了把他的金襴袈裟傳給了你,還傳給了你什麼別的東西呢)?”
葉喚雲:“阿難!”
難應諾。
葉雲:“倒卻門前剎竿著(你去把寺前的剎竿放倒吧)!”

無門曰:“若向者裡,下得一轉語親切(所下的轉語非常貼切恰當),
便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隋天台宗四祖智者大師 跟從慧思禪師修學禪觀時,慧思令智者代講經論。智者講《金光明經》至“一心具萬行”而起疑問,慧思即教修法華三昧。後來智者讀《法華經》至《藥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處,親見佛陀在靈鷲山 講說法華經的法會仍然還在繼續,他自己與慧思禪師同在靈山會上聽佛說法);
其或未然,毘婆屍佛(過去七佛之第一佛。梵語毗婆屍,意為遍見、淨見)早留心,
直至而今不得妙(如果不能真正領悟,就算早在毗婆屍的年代 就在這件事上用心,到如今還是不能受用佛法的真實妙味)!”

頌曰:問處何如答處親,幾人於此眼生筋(眼睛中生出筋骨,喻指從真空之心體而生大機大用)。兄呼弟應揚家醜,不屬陰陽別是春。


頌文大意:阿難所問的,是迦葉從佛陀那裡 得到的正法眼藏 實相無相微妙法門,然而迦葉真的得到了什麼妙法嗎?迦葉的回答 又是多麼親切啊!可惜的是,真正能夠領會其中妙旨 而能現前受用的並無幾人。哥哥迦葉叫喚而弟弟阿難應答,其實只是洩露自家之丑罷了。因為真正的佛法妙旨,並不屬於天地之間 變換更替的現象界,而是別有一番春意盎然的景象。


  (明超《無門關夾注》)
新老怪
文章: 5046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迦葉剎竿(謝力《我與無門關》)


〖公案〗
  迦葉因阿難*1問雲:“世尊傳金鑭袈裟*2外,別傳何物?”
葉喚雲:“阿難!”
難應諾。
葉雲:“倒卻門前剎竿*3著。”

【語譯】
  阿難問迦葉:“世尊除了傳你金鑭袈裟外,還傳了些什麼?”
迦葉突然呼喚了一聲:“阿難!”
阿難當下應諾。
迦葉說:“去放倒門前的剎竿。”

〖評唱〗
  無門曰:“若向者裡下得一轉語,親切便見靈山一會*4儼然未散。其或未然,毗婆屍佛*5早留心,直至而今不得妙。”


【語譯】
  無門說:“如果這裡能下得一轉語,便能親切的看見 當年的靈山一會 儼然未散。如果不是這樣,毗婆屍佛很早 就留意到這一點,為什麼直到現在 還不得妙領。”


〖頌曰〗
問處何如答處親  幾人於此眼生筋
兄呼弟應揚家醜  不屬陰陽別是春

【語譯】
問得很親切,答得更親切,
有多少人能於此處看出端倪。
兩人的相互呼應,是在互揚家醜,
這景象不屬於炎陽,也並非陰霾,
而是另有一番春天的景色。


【題解】
  先瞭解什麼是剎干?剎讀作cha4,就是寺院。剎干就是寺院前 豎立的一根長干。這根長干是農業社會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不但是計時工具,還能對一年二十四個節令 一目瞭然,在中國就叫做華表。佛教成立後,寺院前的長干,加以點綴,干頂安置舍利。成為寺院的代表,所以叫做剎干。有些剎干金碧輝煌,就叫做金剎。

當充滿狐疑的阿難問迦葉:“世尊除了傳你金鑭袈裟外,還傳了些什麼?”迦葉突然呼喚了一聲:“阿難!”阿難也當下回應了一聲。迦葉說:“去放倒門前的剎竿。”

剎干是寺院的象徵,剎干被放倒後,寺院還是寺院,並不因為少了一根剎干 就不成寺院了,也就是說寺院不必用什麼東西來代表。
於金鑭袈裟也一樣,只不過是佛法傳承的代表,並不是實質的佛法,因此也不須要有其他的什麼。這是自然不過的事情,就像迦葉呼喚阿難,阿難馬上給予回應一樣。.如來所傳的是“心印”,就是能令如來證悟的一顆赤子之心,任何人只要能夠與如來“心心相印”,也必定能獲得 與如來相等的成就。
這是根本。至於如來證悟的過程,那時枝末。

當無門讀到這裡時,他認為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的靈山一會 還在進行中,迦葉所要表達的問題,就算是七古佛之首的毗婆屍佛,雖然注意了很久,但是到今天還是不能領會。
無門稱贊:阿難問得很親切,迦葉回答得更親切。
無門感嘆:有多少人能於此處看出端倪。
無門認為:兩人的相互呼應,是在互揚家醜,揭自己的爛瘡疤。但是:這景象不是盛夏的炎陽,也不是深秋的陰霾,而是另有一番春天的景色。

【參究】
第一層:
世尊傳金鑭袈裟外,別傳何物?
倒卻門前剎竿著。

第二層:
靈山一會儼然未散。
毗婆屍佛早留心,直至而今不得妙。

第三層:
幾人於此眼生筋。
兄呼弟應揚家醜。

【註解】
*1  阿難(ananda),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稱阿難陀。意譯為歡喜、慶喜、無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後二十餘年間為佛陀之常隨弟子,善記憶,對於佛陀之說法 多能朗朗記誦,故譽為多聞第一。

*2  金鑭袈裟,《大唐西域記》卷九記佛欲涅盤時,以曩昔姨母 所獻之金縷袈裟 及諸法藏付囑大迦葉。迦葉承其旨住持正法,至結集後第二十年,自欲涅盤。乃登雞足山 住頂上三峰之間,捧佛袈裟入三昧,自誓當來慈氏世尊興世時,將以此袈裟傳之彌勒。

*3  剎竿,又名金剎。長竿之上以金銅造寶珠焰形,以立之於寺前。剎者土田之義,以表梵剎,故名剎竿。又西國不別設幡竿,於塔上立竿柱(即九輪),竿頭安置舍利,其義同土田,故亦名剎竿。竿之梵語,乃刺瑟胝(梵rasti,巴ratthi)也。

*4  靈山一會,指拈花付法之會。據《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載,釋迦昔於靈山會上,手拈一花示眾,迦葉見之,破顏微笑,世尊遂付以正法眼藏。

*5  毗婆屍佛(梵vipasyin,巴vipassin)。為過去七佛之第一佛。又作毗缽屍佛、維衛佛。意譯為勝觀佛、淨觀佛、勝見佛、種種見佛。即過去莊嚴劫中出現之佛。釋尊於因位修百劫相好業時,偶逢此佛坐於寶龕中,威光赫奕,遂七日七夜翹足贊嘆之。


  (謝力《我與無門關》)
新老怪
文章: 5046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迦葉剎竿(慧開《無門關》)

  迦葉因阿難問:“世尊傳金襕袈裟外,別傳何物?”葉喚雲:“阿難。”難應諾。葉雲:“倒卻門前剎竿著。”

  無門曰:若向者裡下得一轉語親切,便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其或未然,毗婆屍佛早留心,直至而今不得妙。

  頌曰:
    問處何如答處親?幾人於此眼生筋?兄呼弟應揚家醜,不屬陰陽別是春!


  (無門慧開《無門關》)

  阿難:即阿難陀,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長於記憶,稱“多聞第一”。

  金襕袈裟:金縷絲編成的袈裟。傳說釋迦牟尼於靈山會上向摩訶迦葉傳法後,又將金襕袈裟作為傳法信物付於他。

  倒卻門前剎竿著:倒,放倒,砍倒,皆可通。剎竿,又作剎柱、金剎、表剎等,表彰寺院之竿柱也。長竿之上,以金銅造寶珠焰形立於寺前。剎者,土田之義,以表梵剎,故名剎竿。又西天(印度)不別設幡竿,於塔上立竿柱(即九輪),竿頭安置舍利,其意同土田,故亦名剎竿。(把寺前剎竿放倒!教令從動作中明了“別傳何物”也。)

  靈山一會儼然未散:天台智者大師所證境界也。陳文帝元嘉元年,有思禪師止光州大蘇山,智者前往頂拜,思曰:“昔日靈山同聽法事,宿緣所逐,今復來也。”即示以普賢道場法,說法華四安樂行。智者日夜自勵,經二十七日誦經,至“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身心豁然入定,澈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思嘆曰:“非汝不證,非我不識,所入定者,法華三昧前方便 所發功德者 初旋陀羅尼也。縱令文字師千萬眾,亦不能窮汝玄辯,當於說法人中 最為第一。”


  毗婆屍佛:為過去七佛中的第一佛,即過去莊嚴劫中 出現之佛。釋迦菩薩第三阿僧祗劫滿,遇此佛初修百大劫種相之福,以為七佛之首。又由贊其佛精進力 超九劫而成佛,可知此佛出世在九十一大劫之前也。


  眼生筋……:眼睛發生筋覺也;師兄呼“阿難”,師弟應“諾”,把禪家的家醜(反語)都抖出來了,這個“家醜”是什麼呢?陰陽五行 所不能概括,它是另外一種 不比尋常的“春”啊!
新老怪
文章: 5046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迦葉剎竿(心平如願《無門關》)

  【公案】
  迦葉因阿難問雲:「世尊傳金襕袈裟外,別傳何物?」
  葉喚雲:「阿難!」
  難應諾。
  葉雲:「倒卻門前剎竿著!」

  【語譯】
  阿難問迦葉:「世尊除了傳你金鑭袈裟外,還傳了些什麼?」
  迦葉突然呼喚了一聲:「阿難!」
  阿難當下應諾。
  迦葉說:「去放倒門前的剎竿。」

  【注】
  阿難尊者問迦葉尊者雲(大四八?二九五下):「世尊傳金襕袈裟外,別傳何物?」
  迦葉召雲﹕「阿難!」
  阿難應諾。
  迦葉雲﹕「倒卻門前剎竿著!」
  門前之剎竿,系標示寺塔所在之物,亦即表示弘法之所,故迦葉謂「倒卻門前剎竿著」,即意味停止弘法。
  蓋阿難一生隨侍世尊聽聞說法,一毫不漏,然卻未能領會 學佛乃學自己本來之面目,此外更無一物可得。
  故阿難詢以「別傳何物」時,迦葉乃以「倒卻門前剎竿著」一語令其省悟。〔拈評三百則不能語卷中第六十九則〕

  【評唱】
  無門曰:「若向者裡,下得一轉語,親切便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其或未然,毘婆屍佛早留心,直至而今不得妙。」

  【語譯】
  無門說:「如果這裡能下得一轉語,便能親切的看見 當年的靈山一會,嚴然未散。如果不是這樣,在毘婆屍佛時就留意到這一點,為什麼直到現在還不得妙旨。」

  【頌曰】
  問處何如答處親  幾人於此眼生筋
  兄呼弟應揚家醜  不屬陰陽別是春

  【語譯】
  問的不如答的親切,多少人在此處,因識心分別而無法真會。
  兄呼弟應,似在互揚家醜,實則正明佛法之以心傳心的秘意。
  所以說,這不屬於物理世界,陰陽造就的有形景象,而是另有一番內心深層,彼此意會的春天景象。

  【附參資料】
  一、初祖摩訶迦葉尊者
  摩訶迦葉;「摩訶」是大的意思,也就是大迦葉尊者。
  他活到現在還沒有死呢!在雲南雞足山那兒入定,等著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成佛的時候,把金縷僧伽梨的衣,交給彌勒尊佛;因為這件衣 是佛佛相傳的,所以他就在那 等著彌勒尊佛出世。從那時到現在大約有兩、三千多年了,他還在雞足山那兒入定呢!

  摩竭陀國 是古印度一個國家的名字,尊者是那個地方的人,生於婆羅門種。印度有四個種姓,婆羅門是其中之一,是尊貴的種姓。

  尊者的身上 有一種光明,這種光超過一切的光,把其它的光明都遮蓋住,就好像把一切的光都吞了、飲了;無論是燈光、日光、月光、星光……,一遇著大迦葉尊者的光,都顯不出它們的光了!因此稱為「飲光氏」。他怎麼會有這種光呢?

  在過去毗婆屍佛滅度之後,有一座破廟,這座廟不但頹壞,連塔也傾倒了,佛像在那兒就像在露營似的,風吹雨打的。
  這時有一個窮女人,一看到這種情形很痛心,就發心要為佛造座廟,為佛像裝金。
  這個女人雖然發了這種心願,可是她是個很窮的人,於是就各處去要飯化緣買金子。
  要了十幾年的飯,也就積蓄了很多金子,足夠修廟及鋪金,於是就請了一個冶金師為佛像貼金。
  金匠見她一片赤誠,便對她有一種好感,於是發心 免費出力為佛像鋪金。工作完成後,金匠就向她求婚,而且兩人發願 生生世世都要做夫婦,一起修道──皈依三寶,出家了道。
  大迦葉尊者 就是當時的那位冶金匠,因為他過去 做窮人的時候,發心為佛像鋪金,所以和他的太太──日後出家 為紫金光比丘尼,生生世世身體 都有金色的光。

  等到釋迦牟尼佛 來到這個世界時,迦葉尊者 本來是個老外道,帶著很多的徒弟 在那兒修行。
  但是遇著佛了,覺得自己不行了,所以他那時候 雖然已經一百二十多歲,還是拜佛做師父,跟著佛出家,想要教化一切的眾生。
  佛在大眾弟子裡頭,說摩訶迦葉是第一個大弟子。
  有一天,佛在靈鷲山,拿一枝金色的缽羅花,出示給大家看。
  那時誰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都在那兒不知說什麼好了。
  默然,就是沒講話。惟有迦葉尊者,就在那兒笑起來了。破顏,他本來是很莊嚴、很鄭重其事的,可是這時卻笑起來了。
  他這一笑,佛就說了:「我現在有正法眼藏,這是個涅盤的妙心、不生不滅的,你說它有相嗎?又無相;你說它無相嗎?又有相!所以實相無相,無所不相。這個是不可思議的微妙法門,文字寫不出來的。現在我所教你們的,是教外特別地傳授的,我已經把這種法門 傳給大迦葉了!」
  又付以佛的袈裟,囑咐他說:「你拿著、保護著它,把它交給將來成佛的慈氏佛。」慈氏,就是彌勒尊佛。
  摩訶迦葉就向釋迦牟尼佛頂禮,說:「我要恭恭敬敬地依教奉行,我要保護這袈裟。」
  以後摩訶迦葉尊者 又把這個正法印、正法眼藏 轉付給阿難尊者。迦葉尊者就帶著這僧伽梨袈裟,轉入雞足山,在那兒入定。雞足山,就在中國雲南。就在那兒等著彌勒尊佛將來出世。

  二、二祖阿難陀尊者
  迦葉尊者是第一代祖師,阿難尊者是第二代祖師,他是王舍城的人,斛飯王的兒子,是佛的堂弟。他多聞第一,所有佛說的經典,都是在耆阇堀山由尊者憶誦出,經大眾印證結集而成的。

  佛所說的法,阿難尊者 都記得清清楚楚,永遠不忘,所以阿難尊者的記憶力非常好。
  偶爾有一天,他就問大迦葉尊者:「佛傳這袈裟之外,還另外有什麼傳給你嗎?」
  迦葉就這麼用手召一召阿難,阿難尊者就答應了。
  迦葉說:「你把門前那根旗桿,給我弄倒了它。」
  那麼在這以後,迦葉尊者告訴阿難尊者說:「我現在很老了,不願意留在這兒太久的時間。我現在把佛的正法眼藏傳授給你了!你好好地在這兒 保護這個正法眼藏。」付囑於汝,就是傳授給你。
  以後阿難尊者,又把正法眼藏 傳給商那和修尊者。
  阿難尊者在恆河裡邊入滅,在那兒圓寂了。他入滅時,不是就那麼死了,而是湧身到虛空裡去,現十八變。
  證果的人,可以在虛空裡現十八變。這十八變是什麼?就是身上邊出火、身下出水;或者身下出火、身上出水;或者躺在空中、或者坐在空中──就在虛空裡邊 遊行自在,現十八種的變化。啊!這時候,又刮大風、又打雷,尊者入風奮迅三昧這種定。

  荼毘後,阿難尊者的舍利 被分成四份:
  一份供養到忉利天上,一份供到娑竭羅龍宮裡頭去,又給毗舍離王一份,再一份 就給阿阇世王;每一份都是在當地造寶塔供養。


  (心平如願《無門關》)
新老怪
文章: 5046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風穴離微(萬松行秀《請益錄》)

舉僧問風穴(這孟婆起也)。
語默涉離微。如何通不犯(禍不單行)。
穴雲。常憶江南三月裡。鷓鴣啼處百花香(言滿天下無口過)。
雪竇雲。劈腹剜心(當言不避截舌)。
天童拈雲。露裸裸。圓陀陀。直是無棱縫(開也)。
且道風穴無棱縫。何似雪竇無棱縫(白洪崖打赤洪崖)。
還會麼。和光惹事(花從愛惜落)。
刮篤成家(草逐棄嫌生)。


師雲。風穴應小釋迦讖。無盡居士。謂仰山後身。如投子為慈濟再來。雪竇號雲門重顯。語錄行世。號眾吼集。
有僧問。語默涉離微。如何通不犯。語是謗。默是誑。語默向上有事在。
外道問佛。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世尊良久。外道禮謝雲。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
肇法師寶藏論。離微體妙品。其出微。其入離。知入離。外塵無所依。知出微。內心無所為。內心無所為。諸見不能移。外塵無所依。萬有不能羈。蓋語涉於微。默涉於離。故雲語默涉離微。
又問。如何通不犯。
勝默和尚 以此語勘僧。謂之誑謗關。凡有三重。單雙不犯。法眼洞明者。才舉便知落處。
風穴道。常憶江南三月裡。鷓鴣啼處百花香。香。一作鮮。二字皆可。此三關之一也。
佛果在五祖為元座。有僧請益 風穴語默涉離微。如何通不犯因緣。偶佛鑑來。
果曰。勤兄可為頌出佈施他。
鑑即頌曰。彩雲影裡仙人現。手把紅羅扇遮面。急須著眼看仙人。莫看仙人手中扇。果深喜之。
雪竇道。劈腹剜心又作麼生。萬松道。粗言及細語。皆歸第一義。
又道。因風吹火。別是一家。傷鱉恕龜。少應有主。
雪竇風穴。文武兼濟。將相雙權。闕一不可。
天童拈雲。露裸裸。圓陀陀。直是無棱縫。
萬松道。天童點破。七華八裂了也。更道風穴無棱縫。何似雪竇無棱縫。
萬松道。芍藥花開菩薩面。棕櫚樹長夜叉頭。
天童道。和光惹事。刮篤成家。更無百端軟語。作頌德之辭。祗有三尺神鋒。為報恩之物。

  (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拈古《請益錄》捲上)
新老怪
文章: 5046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風穴離微(圓悟克勤《佛果擊節錄》)

舉僧問風穴。語默涉離微。如何通不犯(斬)。
穴雲。長憶江南三月裡。鷓鴣啼處百花鮮(隔)。
曾有僧問雪竇。雪竇對他道。劈腹剜心。又且如何(著)。
復雲。因風吹火。別是一家(少賣弄)。
傷鱉恕龜。必應有主(須還古人始得)。

  師雲。寶藏論。語默涉離微。路逢達道人。不將語默對。意雖一般。言有巧拙。語默涉離微。穴雲。長憶江南三月裡。鷓鴣啼處百花鮮。且道是答他不答他。若道是答他話。有什麼交涉。若道信口答他去。又作麼生得應機去。但於事上覓。莫向句中求。雪竇雲。劈腹剜心又且如何。與趯倒茶爐話同。復拈因風吹火。別是一家。風穴答話。他隨後答一轉語。傷鱉恕龜。必應有主。臨濟下有四賓主句。全主到來放行。卻答他有全主即放行。

  (佛果圓悟禪師《擊節錄》卷下)
新老怪
文章: 5046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語默涉離微(馮學成《明月藏鷺 · 六、頌古聯珠》)


  風穴因僧問:“語默涉離微,如何通不犯?”師曰:“常憶江南三月裡,鷓鴣啼處百花香。”

  提示:
“語”即語言、思維、文字等意識 及理性的活動。
“默”即這一類活動的停息。
《維摩詰經》在中國佛教中影響極大,對禪宗影響也大,從“維摩默然,是真入不二法門”,到老莊的大音稀聲,大道無相 等派生出禪宗的“無絃琴”、“無孔笛”、“無縫塔”、“空王殿”等等,都是“默”的其它表述方式。
但這一類的表述多了,就會成為教條和形式,魚目混珠的大有人在。
所以,真正的禪師 對此極為警惕,不斷的增設關卡 以便督察,
“語默雙遣”就是其中之一。就是你說道理也不對,默而不言,故作高深也不對,因為不論“語”與“默”,都不能表現出 大道的“微”與“妙”啊,不論你涉及也好,離開也好,都是“犯”了——不是道了。

  這位僧人就向風穴延沼禪師 提出這樣尖銳的問題,而風穴延沼禪師說:“常憶江南三月裡,鷓鴣啼處百花香”,回答了那個問題嗎?
真是答亦未答,未答亦答,把球踢回了對方。
因為風穴禪師 用他的行為 表現了這樣的境界,既未“犯語”,也未“犯默”,
說他“犯語”,這兩句詩裡 有什麼樣的理趣呢?
說他“犯默”,他明明有兩句詩 說出來了嘛!
禪宗為了杜絕“邯鄲學步”“東施效顰”一類的八股,不知費了多少祖師的心機。


忽爾出門先見路,才方下腳便登船。
神仙秘訣真堪惜,父子雖親不可傳。
宋·大慧宗杲

  品析:每一個人都身懷“絕技”,而無須向神仙討教,可惜人們往往自己不知。每天上路,頭腦中用不著去計算:我體重多少?每一步須邁幾尺幾寸?每一步應用多少公斤的力,全身的肌肉運動 又應如何配合?五髒如何運動?血液如何供應?眼耳鼻如雷達一樣既探測,又預警,其功能和頻率 又該怎樣調控?設想一下,如果要生產一個這樣全方位功能的機器人,其價格當會超過一艘龐大的航空母艦。但這一切都分文不要的,現成的為我們每一個人所具有,多麼的神奇!

  “忽爾出門先見路,才方下腳便登船”。多麼現成,多麼瞭然。這裡是否有神仙的“妙訣”呢?有,但真是可惜,因為這是“父子雖親”都“不可傳”的啊!

  這一切,不論“語”也好,“默”也好,都是不相干的,“語默”與之既不“涉”也不“離”,又何須去“犯”呢?禪宗之妙,就是根植於人們的本性之中,根植於人人都有的“本命元神”之中。“常憶江南三月裡,鷓鴣啼處百花香”——這一切還須去推理證明 或否定嗎!就這樣!


彩雲影裡神仙現,手把紅羅扇遮面。
急須著眼看仙人,莫看神仙手中扇。
宋·佛鑑慧懃

  品析:孔子說:食色性也。馬祖說:著衣吃飯長養聖胎,任運過時,更有何事?禪宗講的“自性”,就是“日用之謂道”,平實得很,也平常得很。有了“這個”,你才可以成聖成賢,成佛成祖;也才可以為盜為娼、變牛變馬,總之一切都在其中產生。

  在舞台上、或電影電視中,常常有這樣的鏡頭:“彩雲影裡神仙現”——大美人亮相了,人們,特別是大男人的本能反映必然是“急須著眼看仙(美)人,”決不會去看美人身上 所帶的那些道具。這裡且不論“好德好色”之說,就這個急急匆匆的本能的力量,是什麼?涉語默嗎?離語默嗎?俱犯?俱不犯呢?

  禪師的詩,可不能僅作詩看,因為其鋒芒是“直指人心”的啊!

鷓鴣啼處百花香,拊掌呵呵笑一場。
因憶舊年游歷處,送人雲塢入斜陽。
宋·海印信

  品析:“鷓鴣啼處百花香”是江南的春色,在這樣的春色中,人的感受未必一樣,如辛棄疾的那首著名的《菩薩蠻》:
郁姑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辛稼軒的這首詞,是如此的沉重。壯志未酬,寶刀未老,真是說不完,道不盡。如果以今天的民族大團結的觀點來看,女真人也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大金國與後來的大清帝國 還不是一家人。岳飛、文天祥、史可法等固然可歌可泣,但只是對漢民族而言,如果超出了狹隘的民族觀點,用“萬方共和”的廣義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觀點來看,又當怎麼樣呢?完顏阿骨打,成吉思汗、努爾哈赤 在今天同樣被尊為中華民族中的傑出領袖人物嘛。

  所以,面對“鷓鴣啼處百花香”的江南春色,真是“幾家歡樂幾家愁”。但禪的境界是“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禪師們“拊掌呵呵笑一場”,笑什麼呢?

  “因憶舊年游歷處,送人雲塢入斜陽”這樣的情境 都值得“拊掌一笑”麼?那麼“世尊拈花,迦葉微笑”,迦葉尊者的笑又是笑的什麼呢?


  (馮學成《明月藏鷺·六、《頌古聯珠》選析》)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