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文章: 5044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非心非佛(程叔彪《無門直指》)


第二章 雲何明心
第十節 非心非佛

  西竺初祖曰:“法法本來法,無法無非法。何於一法中,有法有非法?”
  西竺三祖曰:“非法亦非心,無心亦無法。說是心法時,是法非心法。”
  西竺四祖曰:“心自本來心,本心非有法。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

  西竺長者子富那夜奢 在十祖前合掌立。祖問曰:“汝從何來?”曰:“我心非往。”祖問:“汝何處住?”曰:“吾心非止。”祖曰:“汝不定耶?”曰:“諸佛亦然。”祖曰:“汝非諸佛。”曰:“諸佛亦非。”
(大愚芝曰:祖師一問,童子一答。總欠會在!如今諸人 作麼生會?
妙喜曰:直饒如今會得。更參三生六十劫。)

  梁武帝問達摩祖師:“如何是聖諦第一義?”
(解脫長者:意指教中最高極則。)
祖師曰:“廓然無聖!”(解脫長者:祖師西來,開宗明義,直指人心,絲毫無隱。武帝如能領會,當下桶底脫落。佛果所謂:參得一句透,千句萬句一時透。坐得穩,把得定,粉身碎骨未足酬,一句瞭然超百億。)帝曰:“對朕者誰?”(解脫長者:能設此問,竟似作家。)
祖師曰:“不識。”
(解脫長者:不但祖師不識,威音王未曉,彌勒豈惺惺。)


  六祖告眾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
神會出曰:“是諸佛之本源。神會之佛性。”
祖曰:“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蓋頭。也只成個知解宗徒。”


  人問馬祖:“為什麼說:即心即佛?”曰:“為止小兒啼!”問:“啼止時如何?”曰:“非心非佛。”問:“除此二種人來,如何指示?”曰:“向伊道:不是物。”問:“忽遇其中人來時如何?”曰:“教伊體會大道。”


  南塔湧依仰山剃度。此游謁臨濟,復歸侍仰山。山曰:“汝來作什麼?”塔曰:“禮覲和尚。”山曰:“還見和尚麼?”曰:“見。”山曰:“和尚何似驢。”塔曰:“某甲見和尚亦不似佛。”山曰:“若不似佛,似個什麼?”塔曰:“若有所似,與驢何別?”
山大驚曰:“凡聖兩忘,情盡體露。吾以此驗人,二十年無決了者。子保任之。”
(解脫長者:雖是凡聖兩忘,然照常禮覲,照常答“見。”並未答“不知和尚在那裡?”)

(讀者:讀本書時,應當要契會到 解脫長者之意始得。這並不是說:不要契會祖意佛意。而是說:如果行人尚未契佛祖之意的時候,你雖然看到經論語錄,乃至能夠消文,站在世俗分別心意的知解上,縱然理解到了文字上的義理,竟然與教下講經法師所註解的 言意完全吻合,這仍然不過是 佛祖的教言。你是一個能聞的人,教義是你所聞的法。而對於你自己解決生死問題的本身 重大個事,了無交涉。
因此,某甲的意思是,既然是要讀經、讀論、讀語錄,而更要緊是 讀解脫長者的垂示。庶幾能契會長者之意。於焉才是讀《無門直指》了。你如果真為解決生死,而不是邀佑眼前,求福報的話,那末,必然有著你所修的行門。一般說來,修密,修淨,修禪。而此三宗行門的方便,歸納起來,是唸咒,念南無阿彌陀佛佛號,參究話頭。在下所碰到的學人,絕大多數是修持名唸佛法門的。姑以唸佛而論,當你提起六字洪名,在晝夜行住坐臥,動靜閒忙,著衣吃飯,屙屎撒尿,迎賓送客的當時。必然時時處處 是把住這一念,與妄念撕挨。正在正念與妄念搏鬥的當兒。就好像短兵相接,挺胸凸肚,白刃橫飛,扭作一團。結果敵我雙亡。到此那得問人,更不必問人。密宗的持咒,禪宗的參話頭,三宗的方便,雖猶有不同之所。但豈得外乎此最初一著的挨排也哉?!
於此,更來嚕蘇一下,有一等人,專喜講神通,這對於鼓舞修持,增益信根,自有好處。於此,不妨敘述眾所周知的感應故事,比專說神通等事,要優強一些,但仍然避免不了 執相的危險。是故行人應該修慧,在聞思位時,從聞佛菩薩祖師 為一大事因緣 出現於世,現身說法,非現而現,無說而說,現而無現,說而無說以來。繼而善思惟,於此,總算在思惟修。提到高度說起來,也可以稱有了聞所成慧與思所成慧部分相應的幼芽了。此時,乍能辨別正邪。雖然,還未能於當下一念起 證無心應緣之用,從教下入手的好處就在此。但於此,若不尚事修。(此指各宗的方便行門。至於十重四十八輕菩薩戒,乃當然之事,故不重說。)則必然的導致成了一個 佛學研究者,甚至鑽入考古一類的牛角中。所以,必須嚴事事修。斯事修,主要是當人心相之彩畫。而身三口四倒 是隨次的。蓋身三口四做到了,而無圓晰的心相。則與機關木人無異也。被永嘉所訶:“喚取機關木人問。”然而,如果堅執著 當下一念的圓晰心相,認為就是修持的無上妙訣,那就是要陷入 膠執事相的危險。所以,必須聞思入理,同時予以理修。天台、法相、唯識、華嚴等教理,都是隨世間法,辨析斯理。一旦你心開意解,契斯妙理——正比量理時,你自會知道。到此地步,這行人方始肯從世間 跨入通向出世間路——尚屬方便權法之路的第一步。即密者持咒。淨者持名等。禪者,真疑參話頭。經過搏鬥一番,才能太平。
某甲於此,常說:須理事雙修。有一善知識,反對某甲這話。他說:用不著分為兩橛。那他是稱性而談。我是在此拖泥帶水地義解,不須混淆 而作商量也。
又:從事走開大圓解之路的先決條件,是要清晰地見到 佛祖乃至善知識之意始得。是什麼意呢?是要洞明祖師為什麼作如是說,也就是這話、這文字的思想根源,產生出來的垂手入鄽的慈悲概念,無心而有大用。可以殺人,可以活人,乃至殺活同時的,樸素的不是彩畫的彩畫,雖彩畫而並沒有彩畫的彩畫。
例如雲門祖師曰:“釋迦牟尼佛降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天下惟我獨尊。’我當時若見,一棒打殺與狗子吃,貴圖天下太平。”
試問:假使雲門 當時適逢釋迦出世,他會這樣做麼?他會在這有為法舞台中,真個起這樣一角色來如是扮演麼?當然不會這樣。
那末,就可以於此 審知雲門大師的慈意了。
又:常見一般人說:參禪難,唸佛易。參禪不穩當,唸佛保解脫。乍看起來,似乎是如是。殊不知此語之病,病在什麼地方呢?病在依賴性重,發不起正行。廢理而修事,無真信而行持,恐臨終徒喚奈何。殊不知參禪須疑情結秀。唸佛亦貴一心挨排。(一心不亂。)否則不穩當也。萬不可以臨終十念,請人助念,為救生圈也。於此,更可見解脫長者 於本書內禪淨雙修一文的重要及至意了。某甲所以贊嘆禪淨雙修亦以此。然則,如何是禪淨雙修?廢話連篇。希讀者賜正。)


  僧問曹山:即心即佛即不問。如何是非心非佛?
山曰:兔角不用無。牛角不用有。


  《宗鏡錄》問:即心即佛,祖佛同詮。雲何不說非心非佛。
答:(即心即佛是表詮。)令親證自心,了了見性。
(非心非佛是遮詮。)即破執著情見。依通意解妄認之者,以心佛了不可得,此乃權立頓教 泯絕無寄之門。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亦是一機入路。
若圓教,即此盡情體露之法,有遮有表,非即非離,體用相收,理事無礙。
今時,偏重遮非之詞,不見圓常之理。所以祖師雲:是心是佛,如牛有角。非心非佛,如兔無角。並是對待強名邊事。若豁悟本心,是非頓息。不一向離,起絕言見。不一向即,起執指譏。若實親證自宗,尚無能證智心,及所證妙理。豈況更有知解乎?


  僧問趙州:如何是目前佛?州曰:殿裡的。曰:這個是相貌佛。如何是佛?州曰:即心是。問:即心猶是限量。如何是佛?州曰:無心是。曰:有心無心,還許學人揀也無?州曰:有心無心,總被你揀了也。更教老僧道什麼即得。

  盤山積曰:
“心若無事,萬法不生。意絕玄機,纖塵何立?道本無體,因體立名。道本無名,因名得號。
若言即心即佛,今時未入玄機。若言非心非佛,猶是指蹤極則。向上一路,千聖不傳。學者勞形,如猿捉影。”

  (程叔彪《無門直指》第二章 雲何明心)
新老怪
文章: 5044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對無始無明,昔年諾那活佛曾作過形象的比喻:這個無明就像一個厚厚的、沒有口的玻璃瓶,瓶裡包裹著的空氣本來與外面的空氣是一樣的,因為被瓶子隔住了,所以不能互相會合。他說這瓶中的空氣好比我們現前的這一念妄心,瓶外的空氣 就如同無生無滅的真如佛性,我們凡夫之所以 不能認清自心 本具的真如佛性,就因為有個象玻璃瓶一樣的無始無明 從中障礙。玻璃瓶打破了,內外空氣 即可以互相融合,無明打破了,我們的妙明真心 也可以當下現前。

:mrgreen:無明玻璃瓶
新老怪
文章: 5044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只為吾人被無明遮蔽太久,起心動念,舉手投足,無一時、無一刻不在顛倒中。
人的思想、思維有其慣性,錯誤地、顛倒地事物接觸久了,就會習以為常,反而會以為 它本來就是如此,只有這樣才是正確、正常的。
比如我們的眼睛看物,外面的影像 經過眼內玻璃晶體的反射,落在視網膜上的圖像 是顛倒的,
原本在上的投射到下邊,本來在下的 反而變成為上。
但是由於 我們從一出生就是如此,早已習慣顛倒了,如果你讓他把上下倒過來,他反而會手足無措。
這個無始的無明 也是如此,因為長久以來 顛倒慣了,錯誤的觀點 一直被認為是正確的,
你就是讓他拋棄、放下,他都不知道 應該如何去放,如何去下手。
由於這種習慣,本來是無明顛倒,我們會覺得是必然的、合理的,因為它符合 我們邏輯思維的習慣;
本來是真如實性,因為不符合 我們固有的思維習慣,反而被抵制、排斥和否定。

:mrgreen:視網膜上的圖像
新老怪
文章: 5044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其實話頭 本來沒有任何意義,都是些無意味語,可為什麼有意味、有邏輯的見解 和思辨都打不破無明,這個無意味的話頭 反而能打破無明呢?
近代著名禪宿,八指頭陀月溪禪師 講得很好,在他所著的《禪宗源流》一書中說:
“修大乘人知 一念無明之不可破,故利用一念無明 以打破無始無明,而見本源自性,乃擒賊先擒王之法也。”按照他的說法,我們的佛性 是無始無終的,由於一念不覺 所生出的無始無明,則是“無知無覺、無始有終、可以打破”;
無始無明 本來無知無覺,但是由它所生出的見聞覺知 則是有知有覺;
見聞覺知 同時具有淨緣和染緣,其中染緣起現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功用,就是一念無明。
一念無明 具有不可打破的特性。
它本身雖然無法打破,但如果以之為工具,卻可以用來打破無始無明,
就好比鐵錘 不能打破自己,而可以打破玻璃瓶一樣。
所謂參話頭,就是讓你用這個一念無明 去打破無始無明,從而見到自己的真如佛性,
宗門的這柄鐵錘 就有這樣 不可思議的作用,學人果能如理而參、如法而修,何愁不能破參發悟呢?

:mrgreen:這柄鐵錘
新老怪
文章: 5044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一切眾生之所以 沉淪生死苦海,長劫不得出離者,乃由於無始無明之遮蔽,於本無生死處 虛妄生出生死之見,於本無生滅處 虛妄生出生滅之心。
眾生之妄心 雖有多種,但擇其要者、大者,則不出“有無斷常”四見也。
明心見性之所以 能夠截斷生死根源者,就在於可以 由見性而明了萬法本空,萬相皆幻,進而以般若正智 蕩盡無始無明。
如此則雖不求了生死,而生死自了;雖不求熄生滅,而生滅自熄。
所以說佛教內部 不論何宗何派,最後無不 匯歸見性一途,無不於心地上 而求解脫。

:mrgreen:無不於心地上 而求解脫
新老怪
文章: 5044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講到明心見性,不管禪宗也好,教下也好,只是下手之方便 有所不同,入門以後的境地都是一樣的。
因此不論修習何種方法,只要用功得法,功夫相應,都有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 打開本來。悟心首先是破參難,其次則是破參以後 如何去偽存真。
也就是說,可否得到一點好消息 是一回事,而能不能 就此斬斷迷情,會取從上以來諸佛無上微妙本心,則又另外是一回事。
在眾生的四個根本錯誤知見中,斷常二見 相對好破一些,而有無二見 相比之下則要難破得多。
假如我們認真留意一下 公案中的故事和事例,會發現即使是一些非常偉大的禪師,在他們修學的路上 也一樣會經歷坎坷,於不知不覺中 落入意想不到的窠臼中。
比如六祖慧能,當他初次 聽到別人念誦《金剛經》的時候,即已深達 無我性空之妙理(請注意:此時他的意境 已是迥出常流,不但遠高於五祖會下的 泛泛平庸之輩,亦高於身居首座高位的神秀禪師),其“身非菩提樹,心非明鏡台”詩句,在常人看來,實在是千古難得之佳偈。照理說其見地之玄妙 超卓早已鶴立雞群,可是五祖卻說他並未見性,因為他偏空了,落在了空無裡。

再比如百丈懷海禪師,因馬祖問野鴨子一事,被祖扭鼻頭,疼痛入心而發悟。來日祖上堂,未及發話,即被其卷卻拜墊,祖於是離座 返歸丈室,高邈風范已現端倪。但是在隨馬祖回到方丈後,卻在“即此用、離此用”上 露出了馬腳,因為他還有 這“即離”之見,落在了有裡。

慧能的空 與百丈的有,不同於未悟凡夫的有無之見,乃是於悟 所生出的一種微細情見,當事人 自己是不易覺察的。倘慧能不於夜半聽五祖再講《金剛經》 ,則無由體解大道,一連發出五個何期的感慨;若百丈不聞 馬祖振聲一喝,即無以剿絕偷心,何得耳聾三日?
新老怪
文章: 5044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宗下於見修之事相 常用三關以為之喻,以明根本為初關,以盡凡情為重關,以了余習為牢關。
三關與見地、行履名雖有異,而理實無殊。
初關破無明,重關掃情見,故其重心 皆在於見地,至於末後牢關 則專於事修,故惟論行履而已。
在見地與行履二者中,以前者為根本,這就好比我們行路時 先得認清方向,知道要去的目的地在何方所。
方向如若正確,即使遠隔千山萬水 亦早晚可至;
方向如果錯誤,就算近在咫尺亦遠似天涯。
熟讀過禪宗語錄 和公案的人 往往都有這樣一個體會,那就是禪宗的重心 和精髓都在其見地當中。
就像溈山語於仰山:吾“只貴子見地,不貴子行履。”
見地正確的人,行履自然不會走錯。
所以三關其實重在前兩關,破重關又叫會“末後句”,悟後的人 假如還在四方行腳,一定為的是這末後一句。
只有會得末後一句,才可以罷參了手,才真正有資格歸家穩坐。
新老怪
文章: 5044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師至白雲,舉僧問南泉摩尼珠話請問,雲叱之,事領悟,
獻機投偈曰:
山前一片閒天地,叉手叮嚀問祖翁。
幾度賣來還自買,為憐松竹引清風。
雲特印可,令掌堂磨事。

一日,有僧見磨轉,遽指以問師曰:“此神通耶?法爾耶?”
師褰衣旋磨一匝,僧無語。
未幾,雲至,語師曰:“有數禪客自廬山來,皆有悟入處。教伊說亦說得來由,舉因緣問伊亦明的,教伊下語亦下得,只是未在。”
師於是大疑,私自計曰:“既悟了,說亦說得,明亦明的,如何卻未在?”
遂參究累日,忽然省悟,從前寶昔一時放下,走見白雲。
雲為手舞足蹈,師亦一笑而已。
師後曰:“吾因茲出一身白汗,便明的下半載清風。”
新老怪
文章: 5044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非心非佛(謝力《我與無門關》)


第三十三則 非心非佛
〖公案〗
  馬祖因僧問:“如何是佛?”
祖曰:“非心非佛。”

【語譯】
  某僧人問馬祖:“什麼是佛?”
馬祖回答說:“非心非佛。”

〖評唱〗
  無門曰:“若向者裡見得,參學事畢。”

  無門說:“如果你能在這裡見得真章,參學之事已畢。”

〖頌曰〗
路逢劍客須呈  不遇詩人莫獻
逢人且說三分  未可全施一片

【語譯】
寶劍要遇到真正的劍客時 才送給他,
好詩在沒有遇到詩人前 不要亂獻寶。
逢人只能說三分的話,不能全拋一片心。

【題解】
  這一則公案與的三十則即心是佛是姐妹篇,只有在參透了 即心是佛後,才能繼續參這個非心非佛。因為只要你一旦參透了非心非佛,你就畢業了,再也沒有什麼值得你學習了。
有一點要切記,這非心非佛是無上寶,不要胡亂獻寶,切記!切記!


【參究】
  即心即佛。
非心非佛。
若向者裡見得,參學事畢。

  (謝力《我與無門關》)
新老怪
文章: 5044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非心非佛(慧開《無門關》)


三十三 非心非佛

  馬祖因僧問:“如何是佛?”祖曰:“非心非佛。”

  無門曰:若向者裡見得,參學事畢。

  頌曰:
    路逢劍客須呈,不遇詩人莫獻。逢人且說三分,未可全施一片!

  (無門慧開《無門關》)


  非心非佛:言真道不是心不是佛也,為“即心即佛”的另一種說法。

路逢劍客須呈劍(遇知音奏一曲),
不遇詩人莫獻詩(切勿對牛彈琴)。
逢人且說三分話(讓他自悟,且免著賊),
未可全施一片心(老婆心切,兩不相宜)。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