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文章: 5270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世尊昔因文殊至諸佛集處,值諸佛各還本處,惟有一女人,近彼佛坐入於三昧。


:mrgreen: 近彼佛 坐入於三昧
新老怪
文章: 5270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女子出定(白雲禪師《無門關的探討》)

女子出定


  舉:世尊昔因文殊至諸佛集處,值諸佛各還本處,惟有一女人近彼佛坐,入於三昧,文殊乃白佛:“雲何女人得近佛坐,而我不得?”佛告文殊:“汝但覺此女,令從三昧起,汝自問之。”文殊繞女人三匝,鳴指一下,乃托至梵天,盡其神力而不能出,世尊雲:“假使百千文殊 亦出此女人定不得,下方過一十二億河沙國土,有罔明菩薩 能出此女人定。”須臾,罔明大士從地湧出,禮拜世尊,世尊敕罔明即至女人前,鳴指一下,女人於是從定而出。

  無門曰:釋迦老子做這一場雜劇,不通小小;且道文殊是七佛之師,因甚出女人不得?罔明初地菩薩,為甚卻出得?若向這裡,見得親切,業識忙忙,那伽大定。

  頌曰:出得出不得,渠儂得自由,神頭並鬼面,敗闕當風流。

  野老曰:

  清涼山,蛇爬蟻聚,妙高峰,雪地冰天,文殊大士之境,為何如此冷落零亂?莫非是菩薩位賤,以至出女人定不得?非也!罔明位居更下,不是輕而易舉,使得出定的麼?因是之故,可知初發心菩薩,願力與功德,猶若車行之始,起動馬達,勁道之強,遠勝進行之時,運轉來得雄厚。

  大德!世尊導演此劇,您可識得妙旨?野老雖已饒舌,畢竟不過獻曝之句,切不可拾起當金,那將難換一口粗茶淡飯!因此,認水底的,何不仰首翹天,耳濡目染,來得真切!是麼?古人指斷,皓月猶存,誰也蒙騙不得!

  (白雲禪師《無門關的探討》)
新老怪
文章: 5270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在所見的對象 和見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差異造成的。

從親見與回憶的必要條件看,整合這裡
1是把如來藏的所現之相——法相——作為所見的對象,以內根了外塵所生之現量覺識 為認識手段,以入根本定 為必要條件,因不能實證如來藏的真實體性,故所見為假;
2本獅子則 以如來藏的本體——法性——作為所見的對象,以內根了外塵 所生之比量覺識 為認識手段,以對境生心為必要條件,因能夠實證如來藏的真實體性,故所見為真。
現量為假,比量是真,聽起來 是不是不大對勁?
別著急,誰真誰且容俺為諸位客官慢慢道來。

先說整合的錯誤,咱們以他的“回憶”為切入點。
懂點心理學的人都知道,凡是能夠被我們思想意識回憶的,不管是外之“實有”境像,還是內之意識造作而成,一定是有形象、有質礙、有色感,能夠被自己的感覺器官 直接感知了別的事物,反此則只能想像,而不能回憶。
佛教因明學 也是持相同的觀點,並將前者 稱之為現量境,後者稱之為比量境。
認為現量之境 能夠回憶,比量之境 由於無法成為回憶這種心理活動 直接的對境,故不能回憶,而只能作為回憶的近取因,引發出我們對與之相關的現量境的回憶。
:mrgreen: 比如隔山見煙 必知有火,見煙為現量,由見煙而推知有火為比量。
所見之煙 事後能夠回憶,推知而有之火 因為沒有真實之量,則任何時候 皆無法回憶。

現量境 由於觀待的方式不同,在因明學上 又被分為真現量與似現量。
a真現量 的定義是:五識緣境,不加籌度,現量直覺,感性認識;
b似現量 的定義是:獨意緣境,非直覺境,緣不真實,理性認識。
在這裡,真現量是真實的,似現量是虛假的,要想得到真現量境,就必須在你的前五識上 生起清晰如量而又能夠明辨的覺知,否則即使法塵真的存在,也不會 有真現量之境像產生。
比如你在看電影時,真正看到的現量之境 其實並不是什麼圖像,而是眼根領受的 不同波長的電磁波,但是因為不能在眼識上成像,所以無法產生現量境;
眼識所領受的 明明是一個個固定的圖像,但是因為不能被自己清晰了別,所以也不能產生現量境。
最後,只有那象河水一樣 流淌的畫面 能被你如量而又清晰地感知與了別,生成現量境,
於是事後 才能被你回憶。
顯然,整合同志想回憶的如來藏 肯定是真現量之境,而不可能 是似現量之境,
因為入根本定時 只能產生前者,而不能產生後者。
也就是說,如來藏 如果能夠被回憶,就必須具有相應的形象、體色、質感等等,以在我們的前五識中 建立真現量境,這是整合之立論 得以成立的必要前提。
那麼如來藏 到底能不能在你我的根識之中 形成真現量境呢?
各位不妨自己看看《佛學辭典》上對其所下的定義,自會知曉。

由此可知,整合的“回憶”說 已經陷於自相矛盾的二難之境:
如果“回憶”是真實的,則親見的對境 必同於世間心色所顯之 有為法,此因與經典上對如來藏的界定 相背離而無法成立;
如果親見的對境是真實的,則因其本體的無形無象無質無色之性,在根識上 無法生起真現量之覺知,致使所謂的“回憶”無以建立。
由於整合本人 已經在二者之中做出了選擇:堅持“回憶”能夠成立,於是在事實上 就否定了自己的第一個立論前提——親見如來藏。
以自己的果 來否定自己的因,從而從根本上 將自己的立論完全推翻。
新老怪
文章: 5270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現量】
 (術語)因明用三量之一。又心識三量之一。現實量知也。
向色等諸法,現實量知其自相,毫無分別推求之念者。
五識之緣五境,與意識之與五識共緣五境者(五同緣意識),與五識同時起者(五俱意識),又在定中之意識與第八識之緣諸境,均為現量。
此總出於心識上之現量也。
其中因明用之現量,惟五識與五同緣,五俱之意識而已。
因明入正理論曰:「現量謂無分別。(中略)現現別轉,故名現量。」
因明大疏上本曰:「能緣行相,不動不搖,自唯照境,不籌不度,離分別心,照符前境,明局自體,故名現量。」
又同下末曰:「五根各各明照自境,名之為現。」

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新老怪
文章: 5270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比量】
 (術語)因明三量之一。又心識上三量之一。
比者比類也,以分別之心,比類已知之事,量知未知之事也。
如見煙 比知於彼有火是也。因而因明法者,以因與喻比知主義之軌式也。
總稱為比量者,是八識中 唯意識之用也。
因明入正理論曰:「言比量者,謂藉眾相而觀義。」

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新老怪
文章: 5270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實相與真如、佛性、如來藏等等都是同義詞,指一切萬法真實不虛之體相、本體、實體、真相、本性等;
現相 是實相所起的作用,有廣狹之分,狹義乃《大乘起信論》所說三細之一,廣義則可泛指一切顯現而有的心色之法。
實相者,萬法之體也,雖無相然復無不相,體自寂寂妙用恆沙。
現相者,萬法之表也,雖無性然復無不性,紅花綠葉盡顯祖意。
明實相者,體無生之理,勘世俗之一切現象 均為假相。
達現相者,會無滅之意,悟世俗之一切現象 均為真實。
實相無相故,是以如來藏 絕對不可被你我的 根識現量了知;
現相無性故,所以如來藏 能夠由你我的 正智比量悟達。

我與整合雖然都有認為 菩薩能夠親見如來藏,但這是詞同義不同。
對方的“親見”是現量見,而我的“親見”是比量見。
為什麼現理不能見實相,比量確能見實相?咱們可以打個比喻。
如果我問你 虛空在哪兒,你會給我指指頭頂,可如果我再接著讓你把頭頂上的虛空 給我現量地指出來,你能做到嗎?顯然不行。
山河與大地、藍天和白雲,因為都有形有質、有色有相,可以讓你我在自己的心識上 建立真現量境,
而虛空無形無質、無色無相,不具備現量 所需的必要條件,不能建立真現量境。
因此,在你我頭頂上 除了藍天和白雲外,你無法給我指出一個 叫虛空的東西出來。
你所能做的,其實只是用“有”來為我比量地描繪一個“無”,
把這麼個相待而成的“無”命名為虛空。
這並不是你無能,而是虛空 本來即如是。

藍天有色相,能取現量境,生有相見,可以回憶;
虛空無色相,只可取比量境,生無相見,不能回憶。
好在我是個明白人,當我面對藍天時,我不會愚蠢到以為藍天即是虛空,明白藍天不異虛空,不但明白藍天不異虛空,也明白白雲 同樣不異虛空。而且我不但知道 頭頂上的藍天、白雲不異虛空,不管見藍天還是見白雲 都知道也就同時見到了虛空。
而且我還知道 自己內心的藍天、白雲也不異虛空,不管見藍天還是見白雲 都知道也就同時見到了虛空。
所以除非 我不睜開心中的眼睛,不起心不動念,只要睜開心眼睛,起心動念了,不管看見的是藍天還是白雲,我都唸唸由比量的觀待 而得知我已經見到虛空了。
所以我不但知道 自己永遠 都只能回憶頭頂的藍天,而不能回憶頭頂的虛空,還知道自己永遠都只能回憶心中的藍天,而不能回憶心中的虛空!
人人都說自性難見,這第一難 首先難在找不準方向,總想著從現量上去見,對於一個象虛空一樣無形無相的物事,就是熬到大海乾涸了 也見不到不是?
如果你換個思路,從比量入手試試,說不定很怏就over了。
有的人可能會問:比量怎麼能見真實?
比量 都有是從思量分別中來,就算能見,又怎麼可能不受注意力的變化情緒 和妄念的干擾,而恆時不變,始終如一?且聽俺接著分別道來。

先用比喻說明 比量如何見真。喜歡軍事的朋友 都知道美國有隱形飛機,它可以吸收 敵方雷達發射的電磁波,從而躲避敵人的搜索 以發動隱身攻擊。
想知道敵人在自己的頭頂上 狂扔炸彈,自己卻連對方的影子 都看不見是個什麼感覺,嘿嘿!
你可以去問問 薩達姆大叔,他最清楚了。
本來美國人認為 他們這種飛機 不會被任何雷達發現,是天下無敵,沒有對手的,.
可想不到 很快就遇到了剋星——不起眼的捷克人 居然發明了一種 能夠探測出隱形飛機蹤跡的雷達!
捷克人是怎麼破了美國人隱身秘訣的呢?這就得從根上說起了。

雷達是利用物體 對無線電波的反射原理探測飛機的。
稍有點物理學常識的人都知道,
波段長的無線電波 會被大氣層上部的電離層反射,
波段較短的電波 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普通雷達為了排除電離層的干擾,在屏幕上 清晰反映出飛機的反射信號,彩用的都是短波頻率的工作波段,一旦美國的隱形飛機 把你發射的電磁波吸收了,你的雷達自然就成為聾子、瞎子,什麼都看不見、聽不著了。
捷克人的聰明 就在於他們的反其道而行之——你不是想隱形嗎?那就盡管隱形好了,
我要讓你把自己的真形“隱”出來。於是他們變換了方法,不向飛機發射短頻率電波,
而是向著頭頂天空的電離層發射長頻率的電波,再在地面安置若干接收器。
現在情況完全倒過來了,屏幕上有回波信號的是天空,空空如也的黑洞是飛機,有變成了無,無變成了有,現量變成了假,比量反倒變成了真,美國人的飛機 就這樣現出了原形。

菩薩用比量的方法 親見如來藏,也是這個道理。
所不同的是:一個由“無”比出“有”,一個從“有”比出“無”;
前者是從現量(電磁信號)與非量(黑洞)的差別中建立比量,後者只能從現量本身 去推知比量。
前者能夠思量,後者無法思量,能思則易,離思則難,故這二者難易之別 實在不可以道裡計也。
要想知道菩薩 怎樣由現量建立比量,從而恆時“親見”如來藏,就請耐著性子 繼續讀俺後邊的雜談。

接下來的第二個問題 本 來前次已經講過,這裡再闡述一遍,
菩薩之所以起煩惱的時候還能“親見”如來藏,是因為見如來藏之念 與起煩惱之念 是建立在不同的意識平台上,或者說二者工作的頻段 完全相異,相異則不互干擾之故。
准確地講,菩薩能“親見”如來藏的根本智,與眾生不能“親見”如來藏的根本無明一樣,
都運行在同一個意識平台,也就是最微細的意識——微細流註上。
微細流注 是由一個個細小的念頭組成的,這些細得不能不再細的念頭 連接起來,象流水一樣唸唸相續、唸唸無間、不斷流淌,如此才能生成 我們種種思想意識。
菩薩的根本智 和眾生的根本無明,就建構在這種極為微細、極微小的念頭上。

以前我在講解“本基”的時候,曾經引用過普美彭措法王的觀點。
法王認為 不論佛還是凡夫,當吾等心境相對時,我們阿賴耶識見分與相分 相和合於本基上 所生起的第一念都是一樣的,既非智亦非愚,而唯是一“覺”,
正智與無明 是隨後而起的第二念才產生的。
第具體地說,能起這一覺的,即是生佛同具的母光明,所起的這一覺,即是生佛同具的本覺智。
接著阿賴耶識的自證分 對第一個念頭所領受之境 起了了別與判斷,證自證分 再對自證分的判斷加以肯定,這即是第二念。
能起這第二念的 即是生佛同具的子光明,
a第二念若以所了之境為實有,即是無明;
b若以所了之境為虛幻,即是正智。
第一念是真現量,而且是真中之最真現量,第二念是真比量,而且是真中之最真比量,
:mrgreen: 凡聖之分野 不在第一念,而在第二念:第二念覺即佛,迷即眾生。
佛之覺,是明覺,你我之覺,是覺明。
明覺、覺明,字是相同的兩個字,只是把前後順序變了變,就成了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覺上加明,覺明為咎”,我們比之於佛,真的就只多了這麼一點點呀!

菩薩為什麼能恆時親見如來藏?就在於第一念和第二念永遠是次第而起,又唸唸無間的。
菩薩為什麼能由比量 而親見如來藏?
就在於第二念 對第一念所顯之像 能夠唸唸自起判斷。
只判斷法性,不分別法相,故只有見而沒有相,只能“親見”而不能回憶。
眾生的根本無明 也是這個道理,只判斷法性,不分別法相,故只有見 而沒有相,只能“親見”而不能回憶。他的問題 不在於認識的方法,是從一開始 即把判斷的方向搞錯了。

微細流注的第二念 只了性不了相,能夠了相的粗分意識 產生於微細流注生起之後,
它無法干預影響 微細流注,所以菩薩即使起煩惱了 也不會影響他親見如來藏,
眾生即使不起煩惱了 也不能促使他 親見如來藏。
菩薩和眾生第二念 對第一念所顯之像 能自起判斷,是本基法爾天成的功能。
這種功能 與那些較粗的意識功能不同,離一切有為造作,完全自生自顯,只要你的根識不出問題,不管第一念所顯之像 是男是女、是明是暗、是美是醜,也不管當時的心境 是定止還是散亂,它都於唸唸之間 自然進行。

除了認識判斷的恆時無間,菩薩能夠恆時“親見”還有一點,
就是微細流注 這玩意實在是太微細了,在我們的意識中 埋藏得很深,以我等凡夫的心智水平,根本就觀察不到它的存在,就更不可能 用我們所能操縱、掌控的心識手段 來干預改變了。
想想大海吧!不管海面的波浪有多大,它又怎能將海底之水 擾動分毫?!
大海就是菩薩的心,海面之波 如菩薩的煩惱,海底之水 如菩薩的正智,要想讓菩薩迷卻如來藏,除非你能將整個大海傾覆!

所以說,不僅
菩薩只要生心 就可以恆時 生起正智,恆時親見如來藏,
眾生只要生心 也必然會恆時 生起無明,恆時不能親見如來藏。
誰要是想栽贓菩薩起煩惱時 即無法親見如來藏,首先就得先證明 眾生不起煩惱時 即能夠親見如來藏,
因為這二者 就像黑夜與白晝一樣 你生我滅,此消彼長,勢不兩立,
在此處能夠成立的條件,在彼處於相反的狀態下 也必然能夠成立。
如果這樣,勢必會得出個成了聖 也可以再退為凡,成佛了 也可以再變成眾生的結論,
那豈不是要讓魔羅大人 樂開花了不成?哈哈!
新老怪
文章: 5270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實相】

 (術語)實者,非虛妄之義,相者無相也。
是指稱萬有本體之語。曰法性,曰真如,曰實相,其體同一也。
就其為萬法體性之義言之,則為法性;
就其體真實常住之義言之,則為真如;
就此真實常住 為萬法實相之義言之,則為實相。
其他所謂一實,一如,一相,無相,法身,法證,法位,涅槃,無為,真諦,真性,真空,實性,實諦,實際,皆是實相之異名。
又依名隨德用之三諦言之,則空諦為真如,假諦為實相,中諦為法界。
法華說實相,華嚴說法界,解深密說真如或無為,般若說般若佛母,楞伽說如來藏,涅槃說佛性,阿含說涅槃。
在華嚴之始教 天台之通教已下者,不變之空真如為實相,在華嚴之終教已上,天台之別教已上者,不變隨緣之二相為實相。
華嚴以隨緣之萬法為實相,天台真言以性具之諸法為實相,小乘以我空之涅槃,大乘以我法二空之涅槃為實相。.
維摩經弟子品曰:「迦旃延無以生滅心 行說實相法。」
同觀眾生品曰:「佛為實相法人。」
涅槃經四十曰:「無相之相,名為實相。」
妙玄二上曰:「實相之境,非佛天人所作,本自有之,非遍今也。」
法華文句記四中曰:「言實相者,非虛故實。非相為相,故名實相。」
頓悟入道要門論上曰:「法性空者,即一切處無心是。若得一切處無心時,即無有一相可得。何以故?為自性空故無一相可得,無一相可得者,即是實相,實相者,即是如來妙色身相也。」

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新老怪
文章: 5270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所謂「法身之見不忘」,這仍然是在作功夫,時時處處警覺,不要忘記法身。這是「見、定、行」之行,還在修行的位置上。
頓證大道之際,法身之見也不可得。
從前有和尚善講《維摩詰所說經》,洞山禪師問他:「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喚作什麼語?」
他答:「讚法身語。」
洞山禪師說:「喚作法身,早是讚了也。」把它叫做法身,就早已讚頌過它了,再說個「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的讚詞,更是頭上安頭,多此一舉。
這是到家人語。洞山禪師平時總是教導學人「行鳥道」,
鳥道,就是狹路、羊腸小道。
僧問洞山:「師尋常教學人行鳥道,未審如何是鳥道?」
洞山禪師答:「不逢一人。」
大道,車水馬龍,人多得很,行大道比喻雜念叢生、妄念紛飛。
鳥道,狹僻小徑,常無人行,行鳥道比喻心若止水、一念不生。

僧又問:「如何行?」
洞山說:「直須足下無私去。」
行鳥道 指的是心路歷程,足下無私是指心地無私,心地無私天地寬。
為什麼會妄念紛飛、執著不捨呢?皆因一己之私利而起。
若心地無私,覓妄念了不可得矣。
這僧又問:「只如行鳥道,莫便是本來面目否?」
洞山反問:「闍黎因甚顛倒?」
這僧說:「甚麼處是學人顛倒?」
洞山禪師說:「若不是顛倒,因甚麼卻認奴做郎?」
本來面目是主人,行鳥道是修行方法,只是妙用、是僕人,不是主人。
若把「行鳥道」看成本來面目,這是喚奴作郎,豈不是顛倒麼!
這僧又問:「如何是本來面目?」
洞山禪師說:「不行鳥道。」
若說到本來面目上,連鳥道也不要行了。
所以說,「於念滅上,堅固而定,念無連續,法身之見不忘」,只是行法。
確切說來,這句話是不究竟的,還不是本來面目,還是在「行鳥道」,尚在途中。
待功夫做熟了,「囗力 」地一聲打開本來,法身之見也不可得,就「不行鳥道」了,也根本不曾行什麼鳥道。



「心注眼,眼注空,為一切要中要。(須參仰兌修法)」

「心注眼,眼注空」。我們平時作功夫,心要警覺,心看著眼睛,所謂「心眼」。
白居易晚年有詩句:「何以度心眼,一句阿彌陀。」就提到「心眼」。
眼睛看著空,即心眼觀空。就是把一切空掉,一切都不可得。
看到任何東西 都不掛在心上,等於沒有看到。
儘管見而無所見,不是把眼睛閉起來不見;儘管聞而無所聞,不是把耳朵塞住不聞。
「不是不見,不是不聞,了了覺之,不著見聞。」
這樣作功夫,決定能成大道。
「為一切要中要」,這是一切心要中的心要。
修法要有訣竅,這是所有訣竅當中的最重要的訣竅。
這個「要中要」,可以參照「仰兌」所說。
仰兌,是密宗的一個法派。意即一切法不可分,五趣眾生都是清淨身。
清淨身就是法身,天、人、畜生、餓鬼、地獄之身,都是清淨法身。
正如永嘉禪師《證道歌》所云:「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這是到家人語。密宗修到無上部,便與禪宗合轍,所以說禪宗是「大密宗」。
新老怪
文章: 5270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女子出定(明超《無門關夾注》)

女子出定

  世尊(釋迦牟尼佛)昔因文殊至諸佛集處(很多佛集會在一起的地方),值諸佛各還本處(當時,其他的佛 都回到了自己教化的世界),惟有一女人近彼佛(釋迦牟尼佛)坐,入於三昧(禪定)。

  文殊乃白佛:“雲何女人得近佛坐(為什麼這個女人 能夠坐在佛的身邊),而我不得?”

  佛告文殊:“汝但覺此女,令從三昧起(你只要驚覺這個女人,使她從禪定中出來)。汝自問之(然後你自己問她吧)!”

  文殊繞女人三匝(環繞她走了三圈),鳴指(彈指發聲)一下。乃托至梵天(發現沒有起到作用之後,又把她用手舉到梵天),盡其神力(使盡了他所有的神勇力量)而不能出(還是無法辦法讓她出定)。

  世尊雲:“假使百千文殊(就算有成百上千個文殊),亦出此女人定不得。下方過一十二億河沙國土(往下方經過十二億條恆河沙子數量的世界),有罔明菩薩(在那裡一個無明菩薩。無明,即毫無智慧。文殊則是菩薩中智慧第一)能出此女人定!”

  須臾,罔明大士(大士,即菩薩)從地湧出(從地下冒了出來),禮拜世尊。世尊勅(敕令)罔明卻至女人前(來到女人面前)鳴指一下,女人於是從定而出。


  無門曰:釋迦老子做者(這)一場雜劇(雜劇最早見於唐代,那意思和漢代的“百戲”差不多,泛指歌舞以外 諸如雜技等各色節目。“雜”謂雜多,“百”也是形容多;“戲”和“劇”的意思相仿,但都沒有今天“戲劇”的意思。到了宋代,“雜劇”逐漸成為一種新表演形式的專稱;這一新形式 也確實稱得上“雜”的,包括有歌舞、音樂、調笑、雜技,它分為三段:第一段稱為“豔段”,表演內容為日常生活中的熟事,作為正式部分的引子;第二段是主要部分,大概是表演故事、說唱或舞蹈;第三段叫散段,也叫雜扮、雜旺、技和,表演滑稽、調笑,或間有雜技。三段各一內容,互不連貫。),不通小小(釋迦牟尼親自導演這個滑稽段子,一般人是沒有辦法 看得明白的。小小即平凡人物)。且道(試問)文殊是七佛之師(是七佛的老師),因甚(為什麼)出女人定不得?罔明初地菩薩(無明只是一位剛剛登地 見到法身的小菩薩),為甚卻出得?若向者裡(這裡)見得親切,業識(導致生死輪回的心意識)忙忙(茫茫),那伽大定(佛所住的恆常大定,無論何時何處,都不離此大定,永絕生死)。

  此段的意思是說,如果能夠明白到,在這一由釋迦牟尼親自導演的笑劇中,無明菩薩能令女子出 定而大智第一的文殊菩薩 卻做不到這一點的寓意所在,就一定能夠明白,即使是身心狀態是一個茫茫無據地 在生死苦海中沉溺流轉的普通凡夫,仍然可以和佛沒有任何差別地 時時安住在永絕生死的那伽大定。

  頌曰:出得出不得,渠儂得自由。神頭並鬼面,敗闕當風流。

  頌文大意:其實無論是否能夠讓女子出定,他和你我乃至每一個人 本來就都是生死自由之身。不管你是神仙 還是鬼怪,就算是在追求生命覺悟的道路上 始終迷惑不解不能悟明心地,又何嘗不一直 都是在風流自在地 過日子呢?

  (明超《無門關夾注》)
新老怪
文章: 5270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女子出定(星雲禪話《沒時間老》)

女子出定

  佛陀有一次在說法時,有一個女子 就坐在佛陀身旁入定,文殊菩薩就問佛陀道:

  “佛陀!這個女子 為什麼能在您身旁就座,且入於三昧?而有智能第一之譽的我,為什麼卻不能呢?”

  佛陀回答道:“你把她從定中引出,自己去問她。”

  於是文殊菩薩就繞此女子三匝,並鳴指一下,但此女子都無動於衷,文殊甚至把她托至梵天,盡其神力,都不能使這個女子出定。

  佛陀便道:“現在,就算有百千萬個文殊,也沒有辦法使這女子出定。如果一定要她出定,在下方世界過四十二恆沙國土,有位罔明菩薩可以做得到。”

  不久罔明菩薩從地湧出,向佛陀作禮後,便至此女子前,鳴指一下,此女子馬上就出定了。

  罔明應該就是無明了。禪定,不為外境所動,雖文殊般若智能,亦不為所動,但無明煩惱的力量 不可小看,隨便一句話,能令你歡喜,也能令你煩惱;隨便一件事,能讓你高興,也能讓你生氣。吾人生存於世,若無禪定實在可憐,每日生活,他人要我們歡喜,說幾句好話,我即歡喜;要我煩惱,說幾句壞話,我即暴怒。別人掌握了我,我不能自主,連喜樂我都無法對治,此皆禪定不夠。

  雖系女子,但能入定,文殊菩薩亦不能動,但下方的無明起時,所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可不慎呼!


  (星雲禪話《沒時間老》)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