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解脫:不離無明滅而行滅

電火
文章: 2195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04, 2021 3:30 pm

Re: 慧解脫:不離無明滅而行滅

文章 電火 »

Viirya 寫: 週二 6月 07, 2022 11:26 pm
您是說世尊再說此經時
沒蘊界可說?
不是.而是回到十二緣起的次第
現在是講 甚深!
閣下的認知還在與無明做對抗

慧解脫:不離無明滅而行滅
電火
文章: 2195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04, 2021 3:30 pm

Re: 慧解脫:不離無明滅而行滅

文章 電火 »

大慧!彼名及相,是妄想自性。
大慧!若依彼妄想生心心法,名俱時生,如日光俱。種種相各別分別持,是名緣起自性
大慧!正智如如者,不可壞,故名成自性。
Viirya
文章: 3074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慧解脫:不離無明滅而行滅

文章 Viirya »

無明是失去智慧
無明緣行

今曰可無須離無明
而得以行滅
得慧解脫?
很難理解
電火
文章: 2195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04, 2021 3:30 pm

Re: 慧解脫:不離無明滅而行滅

文章 電火 »

Viirya 寫: 週三 6月 08, 2022 9:33 pm 無明是失去智慧
無明緣行

今曰可無須離無明
而得以行滅
得慧解脫?
很難理解
理解個啥?
閣下的任何見聞覺知不離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哪來的智慧?
Viirya
文章: 3074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慧解脫:不離無明滅而行滅

文章 Viirya »

大慧!彼名及相,是妄想自性。
大慧!若依彼妄想生心心法,名俱時生,如日光俱。種種相各別分別持,是名緣起自性。
大慧!正智如如者,不可壞,故名成自性。
當中名.相.分別.正智.如如是五法
妄想.緣起.成自性是三自性
Viirya
文章: 3074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慧解脫:不離無明滅而行滅

文章 Viirya »

理解個啥?
閣下的任何見聞覺知不離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哪來的智慧?
如何得以不離無明滅
而得行滅?
電火
文章: 2195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04, 2021 3:30 pm

Re: 慧解脫:不離無明滅而行滅

文章 電火 »

Viirya 寫: 週三 6月 08, 2022 10:02 pm
理解個啥?
閣下的任何見聞覺知不離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哪來的智慧?
如何得以不離無明滅
而得行滅?
我經中說十二因緣其義甚深,無知無見,不可思惟,乃是諸佛菩薩境界,非諸聲聞緣覺所及。
黃竹
文章: 808
註冊時間: 週一 8月 02, 2021 8:41 pm

Re: 慧解脫:不離無明滅而行滅

文章 黃竹 »

我經中說十二因緣其義甚深,無知無見,不可思惟,乃是諸佛菩薩境界,非諸聲聞緣覺所及。
既說無知無見,即非甚麽先知法住。

但又為何悟入此佛菩薩境界,即得法住智呢?

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這是先知法住。離見方知。不見一法不代表不知一法。

不知一法守空知,猶如太虛生閃電。這是後知涅槃。離眾生知覺方知。

此之知見瞥然興,自己靈光常顯現。這是悟入此處無知無見之佛菩薩境界,而彼處眾生知見則瞥然而興。這是先得法住智。不即不離彼處眾生。

故我說,先知法住,後知涅槃。

與,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

是兩回事,不可混為一談。見與不見,知與不知仍是一種執著。而智不落有無。
藍海千尋
文章: 5505
註冊時間: 週六 3月 20, 2021 9:02 pm

Re: 慧解脫:不離無明滅而行滅

文章 藍海千尋 »

法住智……無智亦無所得,云大圓鏡智。

涅槃智……有所得,云如來法身覺德。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265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慧解脫:不離無明滅而行滅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Viirya 寫: 週一 6月 06, 2022 10:54 pm 十二緣起中的行
與五蘊中的行是否相同?

五蘊之行蘊,非是十二緣起第二(行)支。
五蘊薰習機制,(屬於個人)生命經歷知識學習記憶累積等等現象……故有(邊際)之說。

首楞嚴經
汝今欲知,因界淺深:
惟色與空,是色邊際。……指肉身範圍
惟觸及離,是受邊際。……指五識範圍
惟記與忘,是想邊際。……指意識範圍
惟滅與生;是行邊際。……指莫那範圍
湛入合湛,歸識邊際。……指阿賴耶識

經云:齊識而返不能過彼。
邊際,在此代表(有範圍),即言各自人命五蘊薰習機制屬於(自相)。講白了以阿賴耶識為主的五蘊薰習是封閉性的,專屬於個人。

成唯識論
彼緣阿賴耶識起補特迦羅我見。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