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頁 (共 16 頁)

正、反、合

發表於 : 週六 7月 17, 2021 3:59 pm
寂照世間
【黑格爾的辯證法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2094

康德出生後約半世紀,黑格爾(西元一七七○∼一八三一年)出生於普魯士的斯圖加特。

提到黑格爾,就會想到「辯證法」,但這個哲學名詞早在古希臘時期就已經出現。當時的涵義是這樣的:
對某個人的主張提出問題的同時,持續對答,好讓對方發現自己主張裡的錯誤,並逐漸將對方導向正確解答,稱為辯證法或問答法。也就是前面提過、蘇格拉底的問答法。

相對於此,黑格爾之後的辯證法基本理論是這樣的:
所有有限、非永恆不變的存在,內部皆有不相容的矛盾。此矛盾由一個論點(thesis,正)與反論點(antithesis,反)構成。矛盾不會靜止不動,而是產生對立;論點與反論點綜合後,則會成為下一個新階段的存在。這個新的存在被稱為「合」(synthesis),而此新階段同樣內含新的論點與反論點。

黑格爾的辯證法中,將達到新階段稱為「揚棄」(aufheben),有「不再存在、取消與升上更高層級」的意思。並不是單純地被丟棄,而是在它本身中發展出新狀態,最後導向更高的層次,成為更高級的統一體。

所有存在都包含論點(正)與反論點(反),兩者持續對立及運動後,會到達「合」,然後再揚棄。這個循環會永遠持續下去,存在本身也會繼續自我發展。黑格爾的辯證法大概是這樣的架構。



舉個例子,請大家一起試著思考這樣的畫面:
針對某個問題,A和B分別持不同意見,在一樓的辦公室討論,但怎麼爭論都沒有結果,因此兩人走上二樓繼續討論。兩人好不容易能互相理解了,但此時又出現了新的C問題,於是兩個人又繼續爭論、走上了三樓。C問題也解決了,但又出現了難度更高的問題D。於是兩人走上四樓⋯⋯

黑格爾的辯證法非常動態且有趣,但也有人提出批判,無法理解為何正論和反論有辦法融合在一起,並在揚棄後又往上一層。但我認為,當討論的層次有所改變時,對立的情況也理所當然會發生變化。

總之,雖然在理論上仍有曖昧之處,但黑格爾的辯證法有項「事物會有所進步」的前提,這種「明天會比今天更好」的理論,和人類單純的想望十分契合。

黑格爾使用這種辯證法建構出許多很精采的理論。以下會盡量以較平易近人的方式,來描繪這些理論的輪廓。
獲得「絕對精神」後,人類便能得到自由

黑格爾認為,人類的精神活動同樣不斷經歷著正、反、合的揚棄,有如爬上螺旋階梯般持續進步,最後就會抵達精神的最高層級,也就是獲得「絕對精神」。

黑格爾認為的絕對精神是什麼?

那就是康德所思考「現象(主觀)與對象(客觀)一致」的情況,也就是精神的最高層級。康德認為,人類的認知永遠無法及於對象的真實,只會停留在現象;但黑格爾認為,人類可以利用辯證法來獲取絕對精神,使現象與對象一致,如此一來,就有辦法明白對象(真實)了。

據說黑格爾這種思考方式,也和當時非常流行的「成長小說」有著相同的思路——年輕人描寫自我成長歷程的小說,以歌德的《威廉.麥斯特的學習年代》為代表。

黑格爾最大膽之處,就是從「絕對精神」的角度來思考歷史。

他認為歷史也有正、反、合的流動,且人類可以在上升至絕對精神的過程中獲得自由。古代社會是王公貴族與奴隸的時代,因此不存在人類的自由。接著進入封建社會,奴隸有了農奴的身分,生活雖然變得好一些,但仍然沒有自由。進入君權統治的時代後,例如英國就出現了議會政治、形成中產階級並實現自由化,只是力量還很微弱。不過農奴總是比奴隸來得好,若能在君權政治下成為中產階級就更好。之後法國還發生大革命,實現了共和體制,人民變得更自由。

黑格爾認為,這就是人類得到絕對精神、獲得自由的過程,也就是歷史。除了對外界事物的認知,人類的歷史也能透過正、反、合的辯證法,往絕對精神更進一步,最終到達自由。這是直線式的進步史觀,認為由於技術會不斷累積,因此必定會進步;人類每天的辛勞,也一定會讓日子變得更方便。

但目前的腦科學家認為,人類的腦部自從一萬多年前馴化之後,就未曾再演化。若真是如此,那麼歷史真的會進步嗎?但畢竟歷史是不斷累積的,如果能好好學習教訓的話,重蹈覆轍的機率應該會降低才是。
辯證法與道德和法律的結合

黑格爾後來將他的辯證法與道德和法律相結合。

我們可以說,道德是個人內心的行動原理(principle),沒人看得見。而為了社會的和平,其組成分子會暗中規範自己的行動和思想。

相對於道德,法律是明文化的產物,且所有人都能看見。但那並不是為了補強人類的內在,而是用來懲罰不遵守的人。黑格爾認為,將道德與法律搭配在一起,便打造出了「人倫」。所謂的人倫,是指人類應該實踐的真義,是正確的秩序關係。在黑格爾的哲學用語中,認為這是經過客觀化的理性意志,因為使用法律來懲罰不遵守道德的人,犯罪確實就會減少。道德為正、法律為反,而正反合的結果,就是揚棄後產生人倫。這是非常完美的辯證法論證。】


正、反,正反相加之合。所以,正、反、合

以五乘佛法來說,套入五乘佛法的話

人乘善為正,人乘惡為反,善惡之合善與惡,所以,人乘的正反合
人乘然後要升上更高層級,就是升上天乘
天乘的善、惡、合。

之後又升上更高的層級,也就是聲聞法
聲聞法,苦集滅道,苦集正,滅苦之法反,苦集滅道合。
或者,滅苦之法為正,苦與苦集為反,苦集滅道為合。

之後,又升上更高的層級,也就是十二因緣,或者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
這是緣覺法,也就是前因與後果。
順十二因緣正,逆十二因緣反,正+反為合

之後,又升上更高層級,也就是般若法
以十喻而深入般若法
如夢中的生死,夢中的涅槃
或者夢中沉迷為正,夢中覺醒為反,正+反為合
或者夢中迷為正,夢中悟為反,正+反為合
或者悟六趣夢為正,迷六趣夢為反,正+反為合

之後,又升上更高層級,也就是一乘法
諸佛眾生,同一性相一體無異,常住真心、法身、佛性、一真法界…

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套入佛法中的話,就是一乘法,也就是諸佛與眾生相同的常住真心、法身、佛性、一真法界..

正、反、合

發表於 : 週六 7月 17, 2021 4:09 pm
寂照世間
【舉個例子,請大家一起試著思考這樣的畫面:
針對某個問題,A和B分別持不同意見,在一樓的辦公室討論,但怎麼爭論都沒有結果,因此兩人走上二樓繼續討論。兩人好不容易能互相理解了,但此時又出現了新的C問題,於是兩個人又繼續爭論、走上了三樓。C問題也解決了,但又出現了難度更高的問題D。於是兩人走上四樓⋯⋯】

在一樓解決了一樓的正反問題,
於是爬上二樓,繼續解決二樓的正反問題
之後爬上三樓,繼續解決三樓的正反問題
之後爬上四樓,繼續解決四樓的正反問題
之後爬上五樓,繼續解決五樓的正反問題

套入五乘佛法
在人乘善法,解決正反的問題後
進入天乘善法,解決正反的問題
再進入聲聞法,解決正反的問題
再進入緣覺法,解決正反的問題
再進入般若法,解決正反的問題
最後進入一乘法

在小學數學,解決正反的問題後
進入國中數學,解決正反的問題
再進入高中數學,解決正反的問題
再進入大學數學,解決正反的問題
再進入研究所數學,解決正反的問題

人倫

發表於 : 週六 7月 17, 2021 4:19 pm
寂照世間
【黑格爾後來將他的辯證法與道德和法律相結合。

我們可以說,道德是個人內心的行動原理(principle),沒人看得見。而為了社會的和平,其組成分子會暗中規範自己的行動和思想。

相對於道德,法律是明文化的產物,且所有人都能看見。但那並不是為了補強人類的內在,而是用來懲罰不遵守的人。黑格爾認為,將道德與法律搭配在一起,便打造出了「人倫」。所謂的人倫,是指人類應該實踐的真義,是正確的秩序關係。在黑格爾的哲學用語中,認為這是經過客觀化的理性意志,因為使用法律來懲罰不遵守道德的人,犯罪確實就會減少。道德為正、法律為反,而正反合的結果,就是揚棄後產生人倫。這是非常完美的辯證法論證。】


道德是個人的修行問題
貪嗔癡慢疑減少,慈悲喜捨增加,戒定慧增加,可稱為道德

因此,將道德與法律搭配在一起,便打造出人倫,並不是完整的說法。
這個人倫,在高僧善知識,在深入佛法之人,在有高尚道德之人身上,才有可能打造出所謂的人倫。
而在貪嗔癡慢疑沒有什麼減少的人的身上,將不會有什麼人倫的出現。
人倫不是適用於所有人,而是在於個人是否能深入佛法,能否降伏貪嗔癡,勤修戒定慧?
這些並不是有人提倡,然後所有人就能打造出人倫。
因此,黑格爾沒有抓到重點。

黑格爾的理論是正確的,但是,能夠打造出人倫的,只是少數人。

不單純的動機

發表於 : 週六 7月 17, 2021 4:29 pm
寂照世間
一樣是修行人乘善法
而可以常行十善,天堂便至,如處天堂的人,只是少數人。

多數人行善,背後還有不單純的動機,因此,往往行善之時,不會很歡喜快樂,不會如處天堂。
那麼,如何才能常行十善,如處天堂?
需要消除行善背後不單純的動機
有些人行善,是為了積陰德,或是求功德,或是求別人的尊敬,或是..
背後,往往有不單純的動機

因此,要消除不單純的動機,之後的行善,才能帶來如處天堂的善果。

Re: 修學佛法,也如小學中學大學

發表於 : 週一 7月 19, 2021 3:47 pm
寂照世間
十善業道。何等為十。
謂能永離:1.殺生2.偷盜3.邪行4.妄語5.兩舌6.惡口7.綺語8.貪欲9.瞋恚10.邪見。

不離十惡的行善,就是不單純的行善,背後有不單純的動機。
能離十惡的行善,才是行十善,背後才沒有不單純的動機。

所以。六祖說:常行十善,天堂便至。
也就是常行十善,如處天堂。

常行十善如處天堂,已經不是人乘善法,而是屬於天乘善法的範圍了。

Re: 修學佛法,也如小學中學大學

發表於 : 週五 8月 06, 2021 9:15 pm
寂照世間
有間佛寺
走進門之後,一樓是人乘善法
然後,二樓是常行十善如處天堂的天乘善法
三樓是聲聞法
四樓是緣覺法
五樓是般若法

對佛法要有正確的了解與認識
佛法是有分高低的,是有五樓的差別的

而金剛經的佛法,是從般若法而悟入一乘法。
一乘法,所以高即非高,下即非下,無有高下,高下不二,是為一乘法。

Re: 修學佛法,也如小學中學大學

發表於 : 週五 8月 06, 2021 9:42 pm
cyc320
聖嚴法師開示
愛語──讓人歡喜聽你說

佛教有一個名詞叫「愛語」,意思是指慈愛的語言、態度與表情。也就是能夠把自己內心想要對人表示的關懷、體貼和勉勵,透過語言、表情,或手勢等肢體行為表現出來,像是點頭、微笑,這些動作,都可以算是「愛語」。
愛語,不只局限於語言。我們的臉部表情、眼神都會講話,連身體動作也會講話,所以稱之為「肢體語言」。只要你心裡很慈悲、柔軟,對人非常關心,你所表現出來的任何一個動作、表情,哪怕只是一句話而已,都會讓人感到非常溫暖,這就是愛語的力量。
愛語的「愛」,不要只把它當成是男女感情的愛。愛有很多等級和層次,最低的層次是自私的愛,那是充滿了佔有與貪婪的愛,例如我愛吃、我愛看,我愛聽、我……,但這些真的是愛嗎?這些愛都是在追隨自己的貪欲或本能,只是為了滿足個人的欲望,不是愛語的愛。
真正的愛,是放下自己,一心一意為對方設想,真誠讚美、體諒對方。因此,愛語是佛教的「四攝法」之一,「四攝法」也就是四種攝化眾生的方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用這四種方法,先表達對人的關心、勉勵、寬容和諒解,以真誠的善意和對方往來溝通,之後才用佛法來和他們交換意見。
譬如,當你在和小孩子玩的時候,就要玩得像小孩子一樣,讓小孩子玩得很高興,而不要端出大人的架子。以我來說,我已經是七十多歲的老人了,但每次遇到小孩子,我都能和他們玩在一起,不會覺得他們很討厭煩人,小孩子也都很喜歡我,覺得我好像就是他們的一分子一樣。
同樣的,如果是和老人家相處,即使你年紀不大,也要放緩步伐,就好像你也是步履蹣跚的老人家一樣,一步步慢慢陪著他走,這樣他就會覺得很溫馨。
要做到這樣,必須是為他人設想,把自己的利害得失放下,不會一直想著自己應該是個怎麼樣的人,堅持非得照自己的方式不可;而是能處處為對方著想,瞭解對方需要的是什麼、現在的情況如何,這樣才是愛語的表現。
表達佛法不一定非要用佛教名相不可,那些深奧難懂的名詞,有時候反而容易讓人覺得佛法很有距離,甚至害怕。所以我們要用對方聽得懂的話來溝通,而且在態度上,必須是關懷的、慈悲的;如果你老是對別人說:「你要這樣這樣……,那樣那樣……」,那是在教訓人,不是愛語。
愛語應該是循循善誘,讓別人覺得你跟他很親近,而且覺得你說的話、做的事,都是他也應該做的、也應該聽的,而願意主動向你學習。由於你的一言一行都合乎佛法的標準,所以你的愛語也合乎四攝法裡的「攝」,自然能讓別人認同你,也會跟隨你一起,照著佛法所說的來做,這才是真正的「愛語」。

Re: 修學佛法,也如小學中學大學

發表於 : 週五 8月 06, 2021 9:46 pm
Viirya
對佛法要有正確的了解與認識
佛法是有分高低的,是有五樓的差別的
修學佛法.是修學成佛的方法.
佛陀是過來人.循著他成佛的方法.是最直接.最容易成功的
信.根器.因緣常是關鍵的影響因素.但只要有心學佛.不管如何.都有成佛之日.

Re: 修學佛法,也如小學中學大學

發表於 : 週六 8月 28, 2021 5:32 pm
寂照世間
比喻分類

還沒有正式修學佛法之人:如佛法幼稚園
1.人乘:如佛法小學低年級
2.天乘:如佛法小學高年級
3.聲聞乘:如佛法國中
4.緣覺乘:如佛法高中
5.般若乘:如佛法大學

修學佛法之後,要記得檢查?
要檢查自己,修了幾年佛法?然後得到多少進步?良好的改變?

有沒有像小學生.國中生.高中生.大學生,一直進步改變?

Re: 修學佛法,也如小學中學大學

發表於 : 週二 8月 31, 2021 8:30 pm
寂照世間
【淨空老法師‧影音圖文中心
http://ft.amtb.tw/dv.php?sn=05-002-0001&lang=zh_TW

05-002-0001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大意 (第一集) 1988/8 台灣台北中山堂 檔名:05-002-0001

「佛教」是什麼?今天提到佛教,大家概念上都認為這是個宗教。這是很大的誤會!諸位同修一定要曉得,凡是宗教可以說都是迷信的。的確,現代的佛教變質了,變成了宗教。但是釋迦牟尼佛當年的佛教不是宗教,釋迦牟尼佛的佛教傳到中國的時候也不是宗教,它是教育!釋迦牟尼佛的教育就跟中國儒家孔子的教育一樣。我們把釋迦牟尼佛最偉大的教育變成宗教,這是很不幸的一樁事情。我們學佛總得要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我們不能夠迷信。佛教這個教育,就是智慧覺悟宇宙人生的教育。

  今天佛教在這個世間,在中國、在外國,我們非常明顯的看出它有四種不同的型態。
1.第一種,傳統的佛教,佛陀的教育,這個已經非常少見。
2.第二種,變成學術,像日本有許多佛教大學把佛教的經典當作一門世間學術來研究,把它變成世間的一種學術,變成哲學,這也不是真正的佛陀教育。
3.第三種,變成宗教,在現代社會非常的普遍。
4.第四種,這在最近幾年非常盛行,說老實話連宗教都不夠格,佛法變成邪教、外道。
諸位如果稍微冷靜仔細去觀察,你就能覺察到,我們這個社會上打著佛教的旗號,實際上是外道、是邪教,非常多。這種情形正如同佛在《楞嚴經》所說的,「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現在我們看出來了,釋迦牟尼佛講的話一點都沒錯。在現前的社會,外道的佛教、邪門的佛教特別興盛,信徒還特別多,真正是可憐。

這是我們眼前所看到佛教四種不同的型態,我們要把它辨別清楚。】

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修學的佛法,應該是哪一種?
應該是1.+3.
4.佛法變成外道法,當然是不對的。
2.佛法變成佛學,這是沒有什麼作用的,因為變成了教室裏的學問而已,而無法應用於日常生活。只能紙上談兵,而一直停在第一樓的人乘,無法提昇至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般若乘。

3.只當成是宗教,拿香對拜,而無法進步改變自己,也只能待在一樓的人乘,這也是沒有多大作用的。
因此,我們該學的佛法是1.+3.
當成宗教再加上佛法,才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我們想要的。


【  其次,佛教既然是佛陀的教育,它教育的目的何在?這是我們要明瞭的。經上有一句術語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話在一切經論裡面你都會常常看見,這句話就是佛陀教育的宗旨與目標,這句話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可見得佛法所求,就是求「無上正等正覺」。這裡面分成三個階段:
1.第一個是「正覺」,覺是覺悟,正而不邪的覺悟。譬如世間的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他們也覺悟,不能說他們不覺,雖覺不正。也許我們聽了這句話不服氣,「只有你佛教是正,別人都不正」?佛教講邪正有一個標準,如果我們以這個標準來衡量,就心服口服了。這個標準是什麼?「覺」裡面一定要斷煩惱,如果煩惱沒有斷,這個覺就不叫做「正覺」,正覺裡面決定沒有煩惱,佛教是用這個做標準。
譬如我們一般人雖然覺了,像《金剛經》上,他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他有執著,他有分別,他貪瞋痴慢沒有斷,貪瞋痴慢減少一點可以,你沒斷。必須貪瞋痴慢統統斷盡,我執真正破掉,這才算是「正覺」,它的標準是這麼訂法。雖然見思煩惱斷盡,他還有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沒斷,他只能算是正覺,不能算是正等正覺。
「正覺」好比佛教的小學,「正等正覺」是佛教的中學。

2.再往上提升一級就是菩薩。「等」是等於佛,他還不是佛,「正等正覺」。這個地位,當然見思煩惱斷盡,塵沙、無明也得要破幾分,才能算是正等正覺。

3.到最高的就成佛,好像是大學畢業了,「無上正等正覺」,沒有比這個更高的,他這個智慧、德能已經到極峰,到頂處,這是智慧、福德、能力達到圓滿的境界,這叫「成佛」,換句話說,就是覺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證得究竟圓滿的大智慧,這是佛陀教育所追求的。
所以佛陀教育是智慧的教育,是究竟圓滿智覺的教育,我們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

淨空老法師比較勇猛精進,定義得更高
但我們可以稍微降一下標準

1.人乘,歸類為佛法小學低年級
2.天乘,歸類為佛法小學高年級
3.聲聞乘,歸類為佛法國中
4.緣覺乘,歸類為佛法高中
5.般若乘,歸類為佛法大學


【  大乘佛法一定是建立在「大菩提心」的基礎上,大菩提心又是什麼?普通常講的,「四弘誓願」就是大菩提心。
1.第一個是「眾生無邊誓願度」:
你發過這個願沒有?你說「我發了」,我不相信你發,為什麼?你看到這個眾生也不想度他,那個眾生你還討厭他,你這個願是假的不是真的,你這個願是騙佛菩薩的,是騙自己的,你並沒有發。如果你真正發了,你對於一切眾生絕不嫌棄。這些地方要認真的去檢點、去反省,我有沒有做到?
2.「煩惱無盡誓願斷」,我有沒有斷煩惱?我天天不斷的還生煩惱,沒學佛的時候煩惱還少,愈學佛煩惱愈多,你與四弘誓願完全相違背,大錯特錯!
3.「法門無量誓願學」,學到今天一樣也沒學好,
4.後頭的「佛道無上誓願成」更不必提了,這個問題就很嚴重了。】

1.我也說過很多次,能不能想要去原諒他人,而不再討厭生氣怨恨他人?
多數人還作不到,因為,還沒有常行十善如處天堂,還放不下他人的缺點錯誤,與對自己的傷害或侮辱,所以,十善法就很重要。
先學好十善法,讓自己在世間可以常行十善如處天堂。
先讓自己過得相對好一點,才會願意放下別人的缺點過錯,原諒他人。

【你看到這個眾生也不想度他,那個眾生你還討厭他,你這個願是假的不是真的,你這個願是騙佛菩薩的,是騙自己的,你並沒有發。如果你真正發了,你對於一切眾生絕不嫌棄。這些地方要認真的去檢點、去反省,我有沒有做到?】

也不一定是不想度他,而是自己還過得不夠歡喜自在,還無法暫時放下對他人的討厭生氣怨恨,於是,就變成了老法師口中的不想度他。
因此,如果沒有學好十善法,就會出現不願意度人的結果。
而所謂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於是,就變成了是騙佛菩薩的,欺騙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