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道友。感謝您精湛地補充。
小弟認為。第九點其實是要有些基礎的人,都是能認同的。但不適合初機的學人效之。
在它深義下隱藏著什麽道理呢 ?
當您我大家,
我們在沒有利害衝突的時侯,會覺得自己學佛道心是堅固的。但是真正「現實境」出來得時候,會發現其實並沒放下,亦或放不下的。所以說這些現實面,是針對赤裸裸的自己,亦不能再自欺欺人的忽視。表面上可以裝得很莊嚴,這個表面上自己可裝得懂很多讀得很多,大家你知我知都可以,但自己不能不知道,自己仍是罣礙的。因為在臨終之際就會動搖自己。佛法學到最後並非是不停的求知,研多求多亦是多學個什麽,而是不斷的舍棄了什麽才算是真得。平常心是因為與這份功德清淨相應後輕安才始能放得下。
一切作為,無非實起源自自身「妄想」,無論是善的是惡的,一切作為之相依性無不在顛倒妄想中確實「不可得」,也包括〈作意〉不是嗎 ?
放下不難,難在看清楚。從實際觀察中看出它們的虛妄性。看清楚了或能舍就能放。
就在世間法日常現實生活因緣法中,就在身口意處,眼耳鼻舌身意處看到虛妄處、及解脱處。於此就是朝向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的本意。
我們學佛都會有這般的經歷,如這師父怎麽樣,佛法該是怎麽樣,教界應該怎麽樣,某某經是怎麽說的,某某人又在亂亂說,該如何重振教風廣度人....….。當然,這般的幹勁確實是值得鼓勵讚歎的,很值得放手去衝。畢竞可能他人是乘願再來的龍象。不是狂妄而是真地道心堅固真發心。
我們並不夠格乃業障重的凡夫。因此地在彼此五蘊較勁下跌跌撞撞鼻青臉腫地都逃離不了「根塵識」昀魔手,五蘊下的人我。
這樣大無畏往前衝的人。
十個有十個都如此斷手斷腳地回來 ! 為何?!
猛然回首才知。很多的「修行」中充滿著「虛妄幻想」。卻不能務實的面對自已内在真實煩惱就是解脱處。非得向外尋求個什增添自己什麽? 才能滿足自我的「想」、「認為」。
如能看到自己的虛妄,才懂得死心,能死心這時道業才長。放下這樣的執著不就是道業的增長處 ?!
而不是帶著五蘊執著分別虛妄去面對日常,所謂自我修持自己所定義下的佛法,所認定這樣才是〈對的〉佛法。
如能放下了這些執著,這所有源於脚根處就是道業處。
平常心是道,平常其實一點都不平常,乃是看清自己而矣之下的道。平常心是真常之道。才是久修之士的道。
休庵餘語
-
- 文章: 705
- 註冊時間: 週一 10月 25, 2021 8:10 pm
Re: 休庵餘語
虛雲老和尚開示:
初用心的難易
初用心難——偷心不死
初用心的通病。就是妄想習氣放不下來。 無明。貢高。嫉妒。障礙。貪嗔癡愛。懶做好喫。是非人我。漲滿一大肚皮。那能與道相應。或有些是個公子哥兒出身。習氣不忘。一些委屈也受不得。半點苦頭也 喫不得。那能用功辦道。他沒有想想本師釋迦牟尼佛。是個什麼人出家的或有些識得幾個文字。便尋章摘句。將古人的言句作解會。還自以為了不起。生大我慢。遇 著一場大病。便叫苦連天。或臘月三十到來。便手忙腳亂。生平知解。一點用不著。纔悔之不及。
有點道心的人。又摸不著一個下手處。或 有害怕妄想。除又除不了。終日煩煩惱惱。自怨業障深重。因此退失道心。或有要和妄想拚命。憤憤然提拳鼓氣。挺胸睜眼。像煞有介事。要與妄想決一死戰。那知 妄想卻拚不了。倒弄得吐血發狂。或有怕落空。那知早已生出「鬼。」空也空不掉。悟又悟不來。或有將心求悟。那知求悟道。想成佛。都是個大妄想。砂非飯本。 求到驢年也決定不得悟。或有碰到一兩枝靜香的。便生歡喜。那僅是盲眼烏龜鑽木孔。偶然碰著。不是實在功夫。歡喜魔早已附心了。或有靜中覺得清清淨淨很好 過。動中又不行。因此避喧向寂。早做了動靜兩魔王的眷屬。諸如此類。很多很多。初用功摸不到路頭實在難。有覺無照。則散亂不能「落堂。」有照無覺。又坐在 死水裏浸殺。
初用心的易——「放下來單提一念」
用功雖說難。但摸到頭路又很易。什麼是 初用心的易呢。沒有什麼巧。放下來便是。放下個什麼。便是放下一切無明煩惱。怎樣纔可放下呢。我們也送過往生的。你試罵那死屍幾句。他也不動氣。打他幾 棒。他也不還手。平日好打無明的也不打了。平日好名好利的也不要了。平日諸多習染的也沒有了。什麼也不分別了。什麼也放下了。諸位同參呀。我們這個軀殼 子。一口氣不來。就是一具死屍。我們所以放不下。只因將它看重。方生出人我是非。愛憎取捨。若認定這個軀殼子是具死屍。不去寶貴它。根本不把牠看作是我。 還有什麼放不下。只要放得下。二六時中。不論行住坐臥。動靜閒忙。通身內外只是一個疑念。平平和和不斷的疑下去。不雜絲毫異念。一句話頭。如倚天長劍。魔 來魔斬。佛來佛斬。不怕什麼妄想。有什麼打得你閒岔。那個去分動分靜。那個去著有著空。如果怕妄想。又加一重妄想。覺清淨。早已不是清淨。怕落空。已經墮 在有中。想成佛。早已入了魔道。所謂運水搬柴。無非妙道。鋤田種地。總是禪機。不是一天盤起腿子打坐。纔算用功辦道的。
初用心的難易
初用心難——偷心不死
初用心的通病。就是妄想習氣放不下來。 無明。貢高。嫉妒。障礙。貪嗔癡愛。懶做好喫。是非人我。漲滿一大肚皮。那能與道相應。或有些是個公子哥兒出身。習氣不忘。一些委屈也受不得。半點苦頭也 喫不得。那能用功辦道。他沒有想想本師釋迦牟尼佛。是個什麼人出家的或有些識得幾個文字。便尋章摘句。將古人的言句作解會。還自以為了不起。生大我慢。遇 著一場大病。便叫苦連天。或臘月三十到來。便手忙腳亂。生平知解。一點用不著。纔悔之不及。
有點道心的人。又摸不著一個下手處。或 有害怕妄想。除又除不了。終日煩煩惱惱。自怨業障深重。因此退失道心。或有要和妄想拚命。憤憤然提拳鼓氣。挺胸睜眼。像煞有介事。要與妄想決一死戰。那知 妄想卻拚不了。倒弄得吐血發狂。或有怕落空。那知早已生出「鬼。」空也空不掉。悟又悟不來。或有將心求悟。那知求悟道。想成佛。都是個大妄想。砂非飯本。 求到驢年也決定不得悟。或有碰到一兩枝靜香的。便生歡喜。那僅是盲眼烏龜鑽木孔。偶然碰著。不是實在功夫。歡喜魔早已附心了。或有靜中覺得清清淨淨很好 過。動中又不行。因此避喧向寂。早做了動靜兩魔王的眷屬。諸如此類。很多很多。初用功摸不到路頭實在難。有覺無照。則散亂不能「落堂。」有照無覺。又坐在 死水裏浸殺。
初用心的易——「放下來單提一念」
用功雖說難。但摸到頭路又很易。什麼是 初用心的易呢。沒有什麼巧。放下來便是。放下個什麼。便是放下一切無明煩惱。怎樣纔可放下呢。我們也送過往生的。你試罵那死屍幾句。他也不動氣。打他幾 棒。他也不還手。平日好打無明的也不打了。平日好名好利的也不要了。平日諸多習染的也沒有了。什麼也不分別了。什麼也放下了。諸位同參呀。我們這個軀殼 子。一口氣不來。就是一具死屍。我們所以放不下。只因將它看重。方生出人我是非。愛憎取捨。若認定這個軀殼子是具死屍。不去寶貴它。根本不把牠看作是我。 還有什麼放不下。只要放得下。二六時中。不論行住坐臥。動靜閒忙。通身內外只是一個疑念。平平和和不斷的疑下去。不雜絲毫異念。一句話頭。如倚天長劍。魔 來魔斬。佛來佛斬。不怕什麼妄想。有什麼打得你閒岔。那個去分動分靜。那個去著有著空。如果怕妄想。又加一重妄想。覺清淨。早已不是清淨。怕落空。已經墮 在有中。想成佛。早已入了魔道。所謂運水搬柴。無非妙道。鋤田種地。總是禪機。不是一天盤起腿子打坐。纔算用功辦道的。
-
- 文章: 783
- 註冊時間: 週日 3月 28, 2021 9:47 pm
Re: 休庵餘語
學友,
以下幾點回覆 :
Q1. 當告知持不飲酒戒、以飲料代酒.......
A1: 這不是 "執取持戒"、"捨斷犯戒" 嗎? 這難道不是一種 "取捨、造作" 嗎?
這能算是 "平常心" 嗎?!
====以下是次要問題的回覆===
Q2.對已脫生死業障淨盡的道人而言,......云云。
A2: 那是聖人的境界,此處不論。
Q3: 濟公
A3: 那是傳說,不適合當作修學案例,那常常會模糊了 佛陀的教導。
Q4.大迦葉聞樂起舞..
A4: 這公案與犀牛的問題似乎沒甚麼相干;而且,大迦葉尊者聞樂起舞之事,並沒有記錄於律藏、判例、以及常見的五部尼科耶。
======
以上簡答
平安喜樂
-
- 文章: 3685
- 註冊時間: 週日 12月 26, 2021 11:15 am
-
- 文章: 1433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9:46 pm
Re: 休庵餘語
左腳穿左鞋,右腳穿右鞋是妄想執著,還是自然成習慣?刻意左鞋右穿才是取捨。漫步的犀牛 寫: ↑週三 1月 19, 2022 10:18 pm學友,
以下幾點回覆 :
Q1. 當告知持不飲酒戒、以飲料代酒.......
A1: 這不是 "執取持戒"、"捨斷犯戒" 嗎? 這難道不是一種 "取捨、造作" 嗎?
這能算是 "平常心" 嗎?!
====以下是次要問題的回覆===
Q2.對已脫生死業障淨盡的道人而言,......云云。
A2: 那是聖人的境界,此處不論。
Q3: 濟公
A3: 那是傳說,不適合當作修學案例,那常常會模糊了 佛陀的教導。
Q4.大迦葉聞樂起舞..
A4: 這公案與犀牛的問題似乎沒甚麼相干;而且,大迦葉尊者聞樂起舞之事,並沒有記錄於律藏、判例、以及常見的五部尼科耶。
======
以上簡答
平安喜樂
持戒捨戒是自己的事,如果自己都做不了主,學佛何用?要持就持,要捨就捨,疑東疑西即取捨。
平、常心,平即無掛礙,常即意清淨。
-
- 文章: 705
- 註冊時間: 週一 10月 25, 2021 8:10 pm
Re: 休庵餘語
襌觀初修
憨山大師夢遊集:
問:破四大五陰執。有先後否。
答:教說五陰漸破。必先破色陰。若參禪打破漆桶。則先破識陰。識陰既破。則四大無依。故如割水吹光。了不相觸。
「初修禪觀」的方便有多門,「念佛」與「觀呼吸」是常見的法門。
念佛時,心念總是妄念不斷,原因不外是「攀緣習性」深厚,猶如揮不走的螥蠅,揮之又來。若不修習「定心」,就難以撼動這股攀緣習性。
最初修習「定心」,也覺得沒有什麼特效葯,就是發現「佛號」或「呼吸」跑掉了,就從頭開始,不斷的讓心從零開始,不斷扞捶頑固的妄想習性。當中所要具備的是「決心與毅力」,以及磨滅不掉的「道心」。
我們的心總是被厚重的妄想習性所覆蓋,佛法甘露就無法親切感受,猶如隔靴擾癢。要轉化這股無明,首要的當是「截斷追逐外境的習性,讓心光迴光返照。」也就是「內觀的修習」。念佛時,若能「口念心聽,句句入心。」「內觀」就在其中,習性淨化就在其中。清楚的面對自心攀緣習性,當是踏出「禪觀」的第一步。
《楞嚴經》說:「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清楚的明示我們「妄想習性的淨化,不是頓除,是一步一腳印,逐步淨除。」古德也常告誡我們要老實修行,面對「妄想習性」不能有一步登天的想法。
溈山禪師說:「一念頓悟自理,猶有無始曠劫習,未能頓淨,須教渠淨除現業流識,即是修也。」就念佛者而言,「念佛時,老老實實的口念心聽,句句入心。」曠劫的業識習性就在當下不知不覺的淨化。「念佛」不只是求生淨土,就在「念佛中」成長了「定心」與「觀慧」,是一門很巧妙的法門。
我們只要活著,就有「呼吸」,也不用怕會忘了呼吸。只是人們除了生病外,很少會去觀察進行中的呼吸,原因在於我們凡夫的心念時時都在追逐外境,迷在五光十色中,忙得不可開交,那有閒功夫觀察自己本具有的呼吸?反正不去管它,呼吸也不會跑掉,也實在想不出「為什麼要浪費時間來觀察呼吸」?這是我們還未能明白「心光迴光返照」是令心性返樸歸真的奧秘。
「呼吸」影響我們的身心至大至極,牽動著生理與心理的互動,比如我們生氣時,氣是急促的、粗糙的;心境平靜時,「呼吸」是祥和、平順的。「呼吸」在修証上,有著直接又緊密的影響。從「觀呼吸」過程中,我們可以很清楚的觀照到自己的心念起伏;也能發現「心越寂靜,呼吸就會越平緩而細。心念若是在寂靜中現起妄想時,氣息會立即由平緩為轉粗息。
「觀呼吸」比之於以「佛號」來繫心,更容易緣住「所緣境」,也更容易令心進入寂靜、輕安。主要原因,在於人身會自然的「呼吸」,只要隨順呼吸,就很容易進入「心息相隨」,不若念佛必須起心作意來提起「佛號」,所以在定心的養成上,「觀呼吸」更為巧妙。
「禪觀」初期,雖然可以明了「觀照」的心境狀態,但是不容易掌握到實質的「觀慧」,比如念佛者「口念心聽」時,心中很明白「佛號攝心內觀」,但是當下的「觀慧」在那呢?必須直至攀緣習性寂靜下,心念在靜中迴照自心的「願往生信心」,或清明的緣於西方依正莊嚴,才能自肯的何謂「觀慧」。「觀呼吸」也如是,初期只是觀察呼吸的進出,一進一出,息長知息長,息短知息短,心息相隨,正念正知,相續不斷,「觀力」就在當中逐漸增長。「觀力」增長一段時間後,再回頭觀照「般若智」,「觀慧」的增長就能當下冷暖自知。
憨山大師夢遊集:
問:破四大五陰執。有先後否。
答:教說五陰漸破。必先破色陰。若參禪打破漆桶。則先破識陰。識陰既破。則四大無依。故如割水吹光。了不相觸。
「初修禪觀」的方便有多門,「念佛」與「觀呼吸」是常見的法門。
念佛時,心念總是妄念不斷,原因不外是「攀緣習性」深厚,猶如揮不走的螥蠅,揮之又來。若不修習「定心」,就難以撼動這股攀緣習性。
最初修習「定心」,也覺得沒有什麼特效葯,就是發現「佛號」或「呼吸」跑掉了,就從頭開始,不斷的讓心從零開始,不斷扞捶頑固的妄想習性。當中所要具備的是「決心與毅力」,以及磨滅不掉的「道心」。
我們的心總是被厚重的妄想習性所覆蓋,佛法甘露就無法親切感受,猶如隔靴擾癢。要轉化這股無明,首要的當是「截斷追逐外境的習性,讓心光迴光返照。」也就是「內觀的修習」。念佛時,若能「口念心聽,句句入心。」「內觀」就在其中,習性淨化就在其中。清楚的面對自心攀緣習性,當是踏出「禪觀」的第一步。
《楞嚴經》說:「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清楚的明示我們「妄想習性的淨化,不是頓除,是一步一腳印,逐步淨除。」古德也常告誡我們要老實修行,面對「妄想習性」不能有一步登天的想法。
溈山禪師說:「一念頓悟自理,猶有無始曠劫習,未能頓淨,須教渠淨除現業流識,即是修也。」就念佛者而言,「念佛時,老老實實的口念心聽,句句入心。」曠劫的業識習性就在當下不知不覺的淨化。「念佛」不只是求生淨土,就在「念佛中」成長了「定心」與「觀慧」,是一門很巧妙的法門。
我們只要活著,就有「呼吸」,也不用怕會忘了呼吸。只是人們除了生病外,很少會去觀察進行中的呼吸,原因在於我們凡夫的心念時時都在追逐外境,迷在五光十色中,忙得不可開交,那有閒功夫觀察自己本具有的呼吸?反正不去管它,呼吸也不會跑掉,也實在想不出「為什麼要浪費時間來觀察呼吸」?這是我們還未能明白「心光迴光返照」是令心性返樸歸真的奧秘。
「呼吸」影響我們的身心至大至極,牽動著生理與心理的互動,比如我們生氣時,氣是急促的、粗糙的;心境平靜時,「呼吸」是祥和、平順的。「呼吸」在修証上,有著直接又緊密的影響。從「觀呼吸」過程中,我們可以很清楚的觀照到自己的心念起伏;也能發現「心越寂靜,呼吸就會越平緩而細。心念若是在寂靜中現起妄想時,氣息會立即由平緩為轉粗息。
「觀呼吸」比之於以「佛號」來繫心,更容易緣住「所緣境」,也更容易令心進入寂靜、輕安。主要原因,在於人身會自然的「呼吸」,只要隨順呼吸,就很容易進入「心息相隨」,不若念佛必須起心作意來提起「佛號」,所以在定心的養成上,「觀呼吸」更為巧妙。
「禪觀」初期,雖然可以明了「觀照」的心境狀態,但是不容易掌握到實質的「觀慧」,比如念佛者「口念心聽」時,心中很明白「佛號攝心內觀」,但是當下的「觀慧」在那呢?必須直至攀緣習性寂靜下,心念在靜中迴照自心的「願往生信心」,或清明的緣於西方依正莊嚴,才能自肯的何謂「觀慧」。「觀呼吸」也如是,初期只是觀察呼吸的進出,一進一出,息長知息長,息短知息短,心息相隨,正念正知,相續不斷,「觀力」就在當中逐漸增長。「觀力」增長一段時間後,再回頭觀照「般若智」,「觀慧」的增長就能當下冷暖自知。